• 1、阅读下面的对话,完成小题。

    回,来!家贫居卑胡不仕乎?

    ____!回有郭外之田五十亩,足以给仟粥;郭内之田四十亩,足以为丝麻;鼓琴足以自娱,所学夫子之道者足以自乐也。回不愿仕。

    善哉,回之意!丘闻之:“ 知足者,不以利自累也;审自得者,失之而不惧;行修于内者,无位而不怍。”丘诵之久矣,今于回而后见之 , 是丘之得也。

    (选自《庄子·让王》)

    【注释】①胡:为什么。②飦(zhān):同“饘”,稠(粥)。③审:明察。④行修:品行端正。⑤怍(zuò):惭愧,愧怍。⑥之:代指上述孔子“闻之”的内容。

    (1)、有同学对“胡不仕乎”的“仕”的意思不理解,下面是他从《古代汉语词典》中找到的“仕”的释义,请你帮他从中选出正确的一项(    )
    A、做官 B、审察,考察 C、同“事”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知足者,不以利自累也;审自得者,失之而不惧。

    (3)、请结合颜回的回答,在横线上用简洁的文言句式表达出他回复老师孔子的主要观点。
    (4)、《〈论语〉十二章》中与“善哉,回之意!”意思相近的语句是“善哉,回也!”。请结合上面对话和《〈论语〉十二章》中孔子有关颜回的评论,说说颜回是个怎样的人?
  • 2、下列句中加点的“而”与例句中的“而”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人不知不愠

    A、时习之 B、五十知天命 C、温故知新 D、不思则罔
  • 3、下列句中加点字“之”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
    A、择其善者而从 B、学而时习 C、下车引 D、黄鹤楼送孟浩然广陵
  • 4、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学而时之     传不 B、而知新         非亲非 C、思而不学则   知己知彼,百战不 D、人不其忧         不设想
  • 5、下列注音和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不习乎(传,读“zhuàn”,经传) B、故而知新(故,形容词,旧) C、三军可帅也(夺,动词,改变) D、人不知而不(愠,读“wēn”,恼恨,怨恨)
  • 6、词类活用。
    (1)、吾三省吾身
    (2)、不习乎
    (3)、疏食,饮水
    (4)、好之者不如之者
    (5)、温而知
  • 7、熟读课文,解释加点的词语。

    曰:“学而习之,不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 , 不亦君子乎?”

    曾子曰:“吾吾身:人谋而不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不习乎?”

    子曰:“吾十志于学,三十而 , 五十而知天命 , 四十而不 , 六十而耳顺 , 七十而心所欲,不。”

    子曰:“温而知 , 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 , 思而不学则。”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子曰:“知不如之者,好之者不如之者。”

    子曰:“ , 饮  , 曲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我如浮云。”

    子曰:“人行,必有我师。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子在川上者如斯曰:“夫,不昼夜。”

    子曰:“三军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夏曰:“博学而志,问而近思,在其中矣。”

  • 8、填空。

    《论语》是经典著作,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体裁)著作,共二十篇。它与《》《》《》合称为“四书”。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人。我国古代伟大的家、家,家学派创始人。

  • 9、小文找到两首写稚子的诗歌,他想以“稚子聪慧”为主题对它们进行归纳,你认为合适吗? 请结合诗句阐述理由。

    【甲】舟过安仁

    【宋】杨万里

    一叶渔船两小童,

    收篙停棹坐船中。

    怪生无雨都张伞,

    不是遮头是使风。

    【乙】闲居初夏午睡起(其二)

    【宋】杨万里

    松阴一架半弓苔,

    偶欲看书又懒开。

    戏掬清泉洒蕉叶,

    儿童误认雨声来。

    【注释】①怪生:怪不得。②掬:捧。

  • 10、小语在小学时读过很多杨万里的诗,到了初中她发现杨万里的诗歌有“诚斋体”的称号,对此她十分感兴趣,于是找来了《小池》和《过宝应县新开湖》(其六)这两首诗歌,想探究一下“诚斋体”的特征。

    探究“诚斋体”特征

    小池

    【宋】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

    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

    早有蜻蜓立上头。

    过宝应县新开湖(其六)

    【宋】杨万里

    雨里楼船即钓矶

    碧云便是绿蓑衣。

    沧波万顷平如镜,

    一只鸬鹚贴水飞。

    诗歌鉴赏路径一:关注意象

    意象

    小荷、蜻蜓、楼船、碧云、平湖等

    特点

    感受

    诗歌鉴赏路径二:关注用词

    用词

    爱、早有、上头、便是、贴水飞

    特点

    感受

    除了以上诗歌鉴赏路径以外,我们还可以关注⑤ , 通过以上探究我发现“诚斋体”有⑥的特征。

    【注释】①宝应县:在江苏省中部。作者乘舟途经该县。②钓矶:钓鱼时坐的岩石。

  • 11、阅读诗歌,完成题目。

    【甲】闲居初夏午睡起(其一)

    【宋】杨万里

    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

    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

    【乙】山行

    【宋】姚范

    百道飞泉喷雨珠,春风窈窕绿藤

    山田水满秧针出,一路斜阳听鹧鸪。

    【注释】①捉柳花:戏捉空中飞舞的柳絮。②蘼芜(mí wú):一种香草,可以做香料。

    绘图景

    表情形

    ⑴阅读两处画波浪线的句子,任选一处,结合相关意象,发挥想象和联想,运用简洁生动的语言写出诗中描绘的景象。

    明意象

    悟情感

    示例:【甲】诗运用“梅子”“芭蕉”“柳花”等季节性意象,写出了在初夏午睡醒来后闲适、慵懒的情绪,表达了诗人对乡村生活的热爱之情。

    ⑵【乙】诗中

  • 12、 阅读下面古诗词,回答问题。

    【甲】春游湖

    【宋】徐俯

    双飞燕子几时回? 夹岸桃花蘸水开。

    春雨断桥人不度,小舟撑出柳阴来。

    【乙】浣溪沙

    【宋】晏殊

    小阁重帘有燕过,晚花红片落庭莎。曲阑干影入凉波。

    一霎好风生翠幕,几回疏雨滴圆荷。酒醒人散得愁多。

    (1)、古人作诗作词讲究遣词炼字。这两首诗词中哪个词或字用得最传神? 请参照示例完成赏析。

    示例:在《次北固山下》中,我觉得“阔”字最传神,因为“阔”表现出“潮平”的结果,江水浩渺,放艮望去,船上的人的视野也因之开阔。

    赏析:在《》中,我觉得“”字(词)传神,因为

    (2)、班级将举行诗歌朗诵比赛,你们小组准备从以上两首中选择一首来朗诵,并为朗诵配乐。请你为选出的诗歌选择一首配乐,并说明理由。

    配乐:A.《风吹过的街道》——感伤惆怅   B.《走过绿意》——欢快愉悦

    我选择《》,配乐选择(填字母),理由是

  • 13、在爱国主题朗诵比赛中,同学们计划以岳飞的《满江红》为朗读材料,请你帮他们完善朗读卡。

    朗读卡1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朗读设计:“怒发”要重读,表明胸中的怒火在熊熊燃烧,不可阻遏,朗诵时情绪应是愤怒的、激昂的。“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此句要拉长声音,反思以往,需要控制好语速,表现出无奈的愁绪。“莫等闲”一句是对未来的期许,朗诵时情怀急切中微含悲凉。

    朗读卡2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 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朗读设计:
     

  • 14、阅读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魏二

    【唐】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注释】①魏二:作者友人,排行第二故称。这是一首送别诗,于一个清秋之日,在魏二的饯别宴上所作。

    (1)、阅读诗歌需要仔细揣摩诗歌凝练的语言,请从前两句诗中找出一个你认为最传神的字,进行赏析。
    (2)、请结合三、四句分析诗歌采用什么手法来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 15、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小题。

    江月楼

    【唐】薛涛

    秋风仿佛吴江冷,鸥鹭参差夕阳影。

    垂虹纳纳卧谯门 , 雉堞眈眈俯渔艇。

    阳安小儿拍手笑,使君____出江南景。

    【注释】①薛涛(约768—832):唐代女诗人,字洪度,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因父亲薛郧做官而来到蜀地。被后人列为蜀中四大才女之一。②吴江:代指江南。③谯门:即谯楼,城门上:用来瞭望的楼。④雉(zhì dié):城墙。

    (1)、本诗与刘禹锡的《秋词》(其一)同写秋景,这两首诗是“悲秋”还是“爱秋”?请简述理由。
    (2)、诗的尾句括号处,填入下列哪个字更符合诗意? 请作出判断并简要分析。

    A.犹              
    B.幻                 
    C.道

  • 16、请阅读下面古诗,思考诗歌的意象及意蕴,并完成这首诗的微电影镜头脚本设计。

    新 晴

    【宋】刘攽(bān)

    青苔满地初晴后,绿树无人昼梦余。

    唯有南风旧相识,偷开门户又翻书。

    镜头脚本设计(部分)

    景物

    运镜

    解说词

    青苔、①

    从远处拍摄

    运用这两个意象,从整体上勾勒出夏季久雨初晴后景物②的特点。

    南风

    镜头聚焦“偷”

  • 17、同学们在阅读《朝花夕拾》时,发现作品中有“小鲁迅”“大鲁迅”两个视角,请你和他们一起完成探究任务。
    (1)、【任务一:“小鲁迅”印象】.

    篇目

    原文摘录

    分 析

    《阿长与〈山海经〉》

    但到夜里,我热得醒来的时候,却仍然看见满床摆着一个“大”字,一条臂膊还搁在我的颈子上。我想,这实在是无法可想了。

    ⑴这段文字表达了“小鲁迅”怎样的情感? 在本文中,“小鲁迅”对阿长的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相传叫作百草园。现在是早已并屋子一起卖给朱文公的子孙了,连那最末次的相见也已经隔了七八年,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

    “似乎”“确凿”看似矛盾却不矛盾, “似乎”是含糊的判断, “确凿”是不容置疑的肯定。从成人视角来看, “只有一些野草”是写实,但从儿童视角来看,⑵。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我们读到了一个⑶的“小鲁迅”形象。

    《琐记》

    她对自己的儿子虽然狠,对别家的孩子却好的,无论闹出什么乱子来,也决不去告诉各人的父母,因此我们就最愿意在她家里或她家的四近玩。

    ⑷仔细体会文段中作者的双重叙述视角,并进行分析。

    (2)、【任务二:“大鲁迅”精析】

    篇目

    原文摘录

    分 析

    《〈二十四孝图〉》.

    文段一:我最初实在替这孩子捏一把汗,待到掘出黄金一釜,这才觉得轻松。然而我已经不但自己不敢再想做孝子,并且怕我父亲去做孝子了。

    文段二:现在想起来,实在很觉得傻气。这是因为现在已经知道了这些老玩意,本来谁也不实行。

    ⑴请结合文段内容,分析“小鲁迅”“大鲁迅”对《二十四孝图》的不同情感和态度,并体会“大鲁迅”的批判精神。

    《藤野先生》

    但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给俄国人做侦探,被日本军捕获,要枪毙了,围着看的也是一群中国人;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

    “万岁!”他们都拍掌欢呼起来。

    这种欢呼,是每看一片都有的,但在我,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此后回到中国来,我看见那些闲看枪毙犯人的人们,他们也何尝酒醉似的喝采 , ——呜呼,无法可想! 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

    ⑵选段中画线部分可以删去吗? 为什么? (提示:结合“双重叙述视角”来分析) 

    《父亲的病》《五猖会》

    文段一:“叫呀,你父亲要断气了。快叫呀!”衍太太说。

    “父亲! 父亲!”我就叫起来。

    ……

    他已经平静下去的脸,忽然紧张了,将眼微微一睁,仿佛有一些苦痛。

    ……

    “父亲!”我还叫他,一直到他咽了气。

    我现在还听到那时的自己的这声音,每听到时,就觉得这却是我对于父亲的最大的错处。

    文段二:直到现在,别的完全忘却,不留一点痕迹了,只有背诵《鉴略》这一段,却还分明如昨日事。

    我至今一想起,还诧异我的父亲何以要在那时候叫我来背书。

    ⑶结合两个文段以及《朝花夕拾》中的其他篇目,探究“大鲁迅”对自己及亲友的剖析和批评。

    (3)、【任务三:探究总结】

    小语:通过对“小鲁迅”“大鲁迅”的探究,我对鲁迅先生有了更全面的认识。“小鲁迅”以孩童的眼光观察和感受周围的世界,因而有童真、好奇的一面;“大鲁迅”是写下文章时生活中的鲁迅,这个视角写的多是对往事的怅惘和对现实的批判。

    小文:你说得对。“小鲁迅”“大鲁迅”两个视角穿插着写,在表情达意上的效果是

  • 18、《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的回忆性散文集。请结合你的阅读体会,完成下面表格。

    追寻读书经历,品尝成长滋味

    ——《朝花夕拾》阅读单

    读文有感

    出处

    语句摘录

    阅读感受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铁如意,指挥倜傥,一座皆惊呢~~~;金叵罗,颠倒淋漓噫,千杯未醉嗬~~~……。”

    我疑心这是极好的文章,因为读到这里,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

    先生读.书入神的时候,于我们是很相宜的。有几个便用纸糊的盔甲套在指甲上做戏。

    批注①:画线句是动作描写,用“仰”“摇”“拗”等动词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先生读书时的忘我、陶醉,一改他之前严肃的形象,显得和蔼可亲,表达了鲁迅对寿镜吾先生的敬仰和怀念。

    《阿长与〈山海经〉》

    她穿着新的蓝布衫回来了,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高兴地说道:

    “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

    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是四本小小的书,略略一翻,人面的兽,九头的蛇,……果然都在内。

    ⑴仿照批注①,写对画线句子的阅读感受。

    映照生活

    我担着心,一句一句地读下去。两句一行,大约读了二三十行罢,他说:“给我读熟。背不出,就不准去看会。”

    他说完,便站起来,走进房里去了。

    我似乎从头上浇了一盆冷水。但是,有什么法子呢? 自然是读着,读着,强记着,——而且要背出来。

    (《五猖会》节选)

    ⑵妈妈带你读书,你希望她采用寿镜吾先生的方式还是“父亲”的方式,为什么?

    消除隔膜

    ⑶同学们读完《朝花夕拾》后,对鲁迅先生的印象有了转变,从两幅图中各选一个词,结合名著内----容,说说你的理解。

    “前印象”高频词云图

    “现印象”高频词云图

  • 19、阅读《朝花夕拾》时,为加深对经典作品的理解,同学们查阅了相关评价,并准备制作读书卡片。请你选择一个角度,结合作品内容,将读书卡片补充完整。

    名家评价:它不是小说,却细致入微地刻画了一批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它不是传记,却提供了鲁迅早年的一大批鲜为人知的传记材料;它不是史书,却使人从中看到了近代中国历史的若干重要而生动形象的侧面;它当然更不是民俗学著作,但它却涉及并记叙了大量的城乡风俗。

    供你选择的角度:A.细致刻画人物形象 B.提供宝贵传记材料C.记叙大量城乡风俗

    示例:角度选择:记录近代中国历史。

    我的理解:《范爱农》一文叙述了作者在日本留学时和回国后与范爱农接触的生活片段。它不是历史书,但涉及了较多辛亥革命前后的人物及事件,例如秋瑾被杀、徐锡麟被害、武昌起义和绍兴光复等。

    角度选择: ⑴

    我的理解: ⑵

  • 20、《朝花夕拾》中蕴含了作者对儿童教育问题的深层思考,请按要求完成下面表格。

    专题主题

    鲁迅的儿童教育观

    原书目录

    小引 

    狗·猫·鼠

    阿长与《山海经》

     

     

    无常

    父亲的病

    范爱农

    琐记

    藤野先生

    后记

    注:在横线上补充《朝花夕拾》中涉及到“儿童教育观”的篇目。

    选取理由

    ⑷鲁迅的儿童教育观在今天仍有深刻意义。请你从原书目录中至少选择两篇 , 并结合具体内容 , 谈谈鲁迅的儿童教育观(至少两点)。

上一页 37 38 39 40 41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