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023年4月,考古学家在兵马俑彩绘的研究中发现了绝美“中国紫”。其原料有石英(二氧化硅)、石绿(一种铜锈)、硫酸钡和一氧化铅等。用化学用语填空。
    (1)、4个氧原子
    (2)、二氧化硅
    (3)、标出硫酸钡中钡元素的化合价
  • 2、绘制图像能帮助我们分析物质变化规律。下列图像能正确反映量变关系的有

    ①在密闭装置内加热高锰酸钾制氧气

    ②红磷燃烧测定O2含量时,集气瓶内水的体积

    ③加热高锰酸钾前后二氧化锰质量变化

    ④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集气瓶内气体温度随时间的变化

    A、1个 B、2个 C、3个 D、4个
  • 3、建立模型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下列化学模型不正确的是
    A、粒子与元素关系 B、地壳中元素含量 C、物质分类 D、物质的组成与结构
  • 4、分析推理是化学学习中常用的思维方法。下列分析推理正确的是(   )
    A、化学反应伴随着能量变化,则有能量变化的过程一定是化学反应 B、单质只含有一种元素,则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一定是单质 C、同种元素粒子的质子数相同,则质子数相同的原子一定属于同种元素 D、COCO2的元素组成相同,所以它们的性质也完全相同
  • 5、下列化学用语所表达的意义正确的是
    A、N2——表示两个氮原子 B、2H——表示两个氢元素 C、3Fe2+——3个铁离子 D、Na+1Cl——氯化钠中钠元素的化合价是+1
  • 6、下列实验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   )
    A、燃着的蜡烛熄灭时产生白雾 B、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生成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C、细铁丝在空气中燃烧,生成黑色固体四氧化三铁 D、向酚酞溶液中滴加浓氨水,溶液变成蓝色
  • 7、下列实验操作的图示中正确的是
    A、滴加液体 B、氧气的验满 C、称量蔗糖 D、配制溶液
  • 8、物质都是由微粒构成的,下列物质由分子构成的是
    A、 B、氯化钠 C、金刚石 D、
  • 9、生机勃勃的地球离不开空气,下列关于空气的污染和保护说法正确的是
    A、空气中有氢气,氢气用于填充探空气球 B、目前计入空气污染指数的有害气体包括:SO2、NO2、CO2 C、空气质量级别越高,空气质量越好 D、为降低空气中PM2.5含量,应提倡植树造林,尽量减少秸秆的燃烧
  • 10、

    实验室开放日,同学们围绕碱的化学性质进行了如图所示的实验探究。

    【实验探究1】

    (1)实验A中酚酞的作用是。该反应的微观实质是

    (2)实验B中气球的变化情况是 , 理由是

    (3)实验C中出现的现象是

    【实验探究2】

    实验结束后,将A、B、C三个实验的滤液倒入同一个干净的烧杯D中,发现烧杯底部产生白色沉淀,上层清液呈红色。

    提出问题:烧杯上层清液中除了含有氯化钠还含有哪些溶质(指示剂除外)?

    (4)猜想与假设:小芳:NaOH;小莉:NaOH、Ca(OH)2;小明:NaOH、Na2CO3

    进行实验:同学们设计以下实验方案,请你帮助他们完成探究过程。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小明取少量上层清液于试管中,滴加适量Ca(OH)2溶液

    小明的猜想不成立

    小芳取少量上层清液于试管中,滴加少量稀盐酸

    无明显现象

    小明的猜想不成立

    小莉取少量上层清液于试管中,滴加少量

    小莉的猜想成立

    (5)反思与交流:①你认为小芳同学的结论是否正确(填“是”或“否”),理由是

    ②烧杯中的上层清液不能直接排放,应加入适量的进行处理呈中性后排放。

  • 11、

    实验室有两瓶试剂,分别为待测液A、待测液B,已知一瓶是稀盐酸或稀硫酸,另一瓶是NaOH溶液或Ca(OH)2溶液。同学们对待测液的成分进行了探究。

    (1)小芳用玻璃棒蘸取待测液A滴于pH试纸上,测出待测液A的pH约为3,则待测液A是________溶液(填“酸”或“碱”)。
    (2)为进一步确定溶液中溶质成分,小芳又做了四组实验。请你帮助她完善表格并分析:

    实验序号

    实验一

    实验二

    实验三

    实验四

    所加试剂

    锌粒

    BaCl2溶液

    紫色石蕊溶液

    Na2CO3溶液

    现象

    待测液A

    ________

    产生白色沉淀

    变红

    产生气泡

    待测液B

    无明显现象

    产生白色沉淀

    变蓝

    无明显现象

    (3)根据实验现象,可推测出待测液A是________(填化学式)溶液。以上四组实验中,只根据其中一组的实验现象即可证明待测液B为NaOH溶液的是________(填实验序号)。

    【质疑讨论】

    (4)小强对实验二中待测液B产生白色沉淀的现象提出质疑,经过讨论,大家一致认为待测液B已变质,写出待测液B变质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

    【提出问题】NaOH溶液变质后,溶质的成分是什么?

    【猜想假设】

    (5)猜想一:NaOH、Na2CO3;猜想二:________。

    【设计实验】

    (6)小强设计了如表实验,请你帮助他完善表格,得出正确结论。

    实验方案及操作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步骤一:取少量变质后的NaOH溶液于试管中,加入过量BaCl2溶液充分反应,过滤。

    ________

    猜想一成立

    步骤二:取少量步骤一中的滤液于试管中,向其中滴加________。

    溶液变红

    【反思拓展】

    (7)表中步骤一中加入过量氯化钡的作用是________。
    (8)解决同一个问题的方法有很多种,上表步骤二还可以用下列______(填字母代号)方案代替,产生其他的现象后,也能得到相同的结论。
    A. 滴加CuCl2溶液B. 滴加MgSO4溶液C. 加入锌粒D. 滴加稀盐酸
  • 12、

    兴趣小组的同学发现上次做实验用的澄清石灰水忘记了盖瓶盖,试剂瓶内壁附着一层白色固体、底部也有白色固体。

    【提出问题】白色固体是什么?

    【猜想与假设】

    (1)猜想一:碳酸钙;猜想二:氢氧化钙;猜想三:

    【实验探究】小明取少量白色固体于试管中,加入足量稀盐酸,振荡,固体全部溶解并有气泡产生。小明得出结论:猜想一正确。

    (2)小红提出质疑,认为小明实验结论不够严谨,她的理由是 , 小红补充实验如表,得到了实验结论。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综上所述,猜想一正确。

    【实验反思】

    (3)澄清石灰水必须要保存。
  • 13、物质的溶解性与化学变化密切相关。兴趣小组对“CaSO4与NaOH能否发生复分解反应”进行探究。
    (1)、配制100g质量分数为10%的NaOH溶液。主要操作流程如图:

    ①不能在纸上称量NaOH固体,理由是

    ②量取水的体积是mL(水的密度是1g/mL)。

    ③用已配好的质量分数为10%的NaOH溶液配制20g质量分数为5%的NaOH溶液时,需要水的体积是mL。

    ④下列操作中会导致所得氢氧化钠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偏小的是(填字母序号)。

    A.用量筒量取水时仰视读数             B.称量的氢氧化钠固体中含有难溶性杂质

    C.溶解时,用玻璃棒搅拌                 D.将配制好的溶液装入试剂瓶中时有少量液体溅出

    (2)、利用配制的NaOH溶液进行实验,实验操作和现象记录如表:

    实验操作

    序号

    NaOH溶液的质量分数

    饱和CaSO4溶液的体积

    实验现象

    I

    1%

    5mL

    无明显现象

    II

    5%

    5mL

    少量沉淀

    III

    10%

    5mL

    较多沉淀

    【查阅资料】20℃时固体物质的溶解度见表:

    物质

    CaSO4

    NaOH

    Ca(OH)2

    Na2SO4

    BaSO4

    溶解度/g

    0.26

    108

    0.17

    19.5

    0.0002

    注:20℃时,溶解度在0.01g~1g之间的固体物质称为微溶物,小于0.01g的固体物质称为难溶物。

    【分析交流】①实验II、III中生成的沉淀为Ca(OH)2。实验表明,饱和CaSO4溶液与NaOH溶液能否发生复分解反应与有关。

    【微观解释】饱和CaSO4溶液与NaOH溶液反应生成Ca(OH)2沉淀的示意图如图所示。

    ②图中未发生化学变化的微粒是(填离子符号)。

    ③该反应的微观实质可表示为Ca2++2OH-=Ca(OH)2↓。当向Ca(OH)2溶液中滴加Na2CO3溶液时,也有白色沉淀产生,反应的微观实质用同样的方法可表示为

    【反思拓展】④下列说法正确的是(填字母)。

    A.其他条件不变,将实验III中的NaOH溶液换成KOH明溶液,也有沉淀产生

    B.复分解反应中,溶解度较大的微溶物可向溶解度更小的微溶物或难溶物转化

    C.向CaSO4溶液中滴加Ba(OH)2溶液,生成的沉淀为Ca(OH)2

    D.复分解反应一定产生沉淀

  • 14、我国承诺: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体现大国担当。工业上有一种利用烧碱溶液实现“碳捕捉”的技术,其主要流程如图:

    (1)、分离区进行的实验操作需要的玻璃仪器有
    (2)、该流程中可循环利用的物质甲、乙分别是(写化学式)。
    (3)、反应区I中发生反应的复分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4)、海洋也能吸收空气中的CO2 , 过程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15、

    海洋是资源的宝库,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对人类社会生产、生活具有重要的意义。

    【膜分离技术使海水淡化】

    (1)分离膜能使水分子通过,而海水中各种离子不能通过,其原理是依据各成分的不同,分离获得淡水。图1中,给右侧海水加压的目的是

    【海水晒盐】

    (2)某盐场,阳光强烈,日照平均7小时以上。请结合图2分析海水晒盐利用的结晶方法是。晒盐时不能将水全部蒸干,目的是保证大量的NaCl析出,而MgCl2、MgSO4等物质基本不析出,它们基本不析出的原因

    【粗盐提纯】

    (3)粗盐中含有多种可溶性杂质(如氯化镁、氯化钙、硫酸钠等)和少量泥沙。取少量粗盐,加足量水溶解,可通过方法除去其中不溶性杂质。

    【除去可溶性杂质】

    (4)实验探究:

    滴加甲、乙、丙三种试剂的正确顺序最多有种,请写出其中一种(写溶质的化学式)。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后,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固体D的成分有。液体E中加入适量稀盐酸,产生气体的化学方程式是。小郑同学认为上述实验可以将甲、乙、丙三种溶液改成两种(按加入的先后顺序填写)。

  • 16、海水中含有KCl和MgSO4等物质,其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如表所示,如图是对应溶解度曲线。

    温度/℃

    20

    30

    40

    60

    80

    100

    溶解度/g

    KCl

    34.0

    37.0

    40.0

    45.5

    51.1

    56.7

    MgSO4

    33.7

    38.9

    44.5

    54.6

    55.8

    50.4

    (1)、图中曲线(选填“甲”或“乙”)代表KCl的溶解度曲线。
    (2)、40℃时将30gKCl固体加入到50g水中,得到溶液溶质质量与溶剂质量的比是
    (3)、t2℃时将等质量的甲、乙两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到t1℃,析出晶体质量,甲乙(填“大于”或“小于”或“等于”)。
    (4)、现有t3℃时100gMgSO4饱和溶液,逐渐降温经t2℃直至t1℃,其溶质质量分数的变化趋势为
  • 17、小滨用如图所示的思维导图总结了稀盐酸的五条化学性质。分析图并回答问题:

    (1)、小滨向稀盐酸中滴入紫色石蕊试液,发现紫色石蕊试液由紫色变成色。
    (2)、小滨选择铁片验证性质⑤,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3)、铁锈的主要成分是Fe2O3 , 试写出盐酸除铁锈的化学方程式是
    (4)、为验证性质③,该同学可选择的物质是______(填字母序号)。
    A、AgNO3 B、CO2 C、Na2CO3 D、Mg(OH)2
    (5)、小滨把稀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混合后,发现无明显现象,再向溶液中滴入无色酚酞试液,观察到无色溶液变成红色,则此时混合溶液的溶质是(填化学式,不考虑酚酞)。
  • 18、在三颈烧瓶中用排空气法收集CO2气体,然后将三颈烧瓶与盛有盐酸、氢氧化钠溶液的注射器和压强传感器密封连接(如图1)。检验气密性后,在t0时快速注入一种溶液,t2时快速注入第二种溶液,测得瓶内压强随时间变化曲线如图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t0时注入的溶液是盐酸 B、t1前压强减小是由于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发生反应 C、t1-t2期间压强不变且大于0可证明收集的CO2气体不纯 D、t2后压强增大的原因是氢氧化钠溶液与盐酸发生中和反应
  • 19、我国科学家侯德榜创立侯氏制碱法为纯碱和化肥工业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图1是侯氏制碱法的反应原理,图2是相关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过程中除水外,能够循环利用的物质是氨气 B、制碱过程中首先析出的是碳酸氢钠,因为相同条件下,它的溶解度小于氯化铵 C、50℃时,向50g水中加入30g氯化铵充分搅拌,所得溶液为不饱和溶液 D、侯氏制碱法保留了氨碱法的优点,减少了环境污染,提高了原料利用率
  • 20、推理是化学学习中常用的思维方法。以下理解错误的是
    A、溶液是均一、稳定的,所以均一、稳定的液体都是溶液 B、用洗涤剂去油污是一种乳化现象,但用汽油去油污不是乳化现象 C、中和反应生成盐和水,但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不一定是中和反应 D、碱溶液能使无色酚酞溶液变红,但能使无色酚酞溶液变红的溶液不一定是碱溶液
上一页 35 36 37 38 39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