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浙江省温州市永嘉县崇德实验学校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语文第三次月考试卷
- 四川省绵阳市江油市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试卷
- 贵州省黔东南州榕江县忠诚中学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质量监测试卷
- 贵州省毕节市七星关区第三实验学校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 贵州省毕节市金沙县第四中学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语文12月月考试卷
- 贵州省黔东南州从江县洛香中学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质量监测试卷
- 贵州省黔东南州从江县宰便中学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质量监测试卷
- 浙江省衢州市风华外国语学校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语文第三次质量检测试卷
- 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城东片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语文全科竞赛试卷
- 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宏扬学校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语文12月期末试卷
-
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骨已尽,而两狼之并驱如故。(2)、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3)、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止增笑耳。
-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盖以诱敌 可以为师矣 B、屠乃奔倚其下 乃悟前狼假寐 C、久之 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D、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学而不思则罔
-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A、止有剩骨 一狼得骨止 B、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C、顾野有麦场 元方入门不顾 D、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元方入门不顾
-
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屠自后断其股 有朋自远方来 B、意暇甚 意与日去 C、其一犬坐于前 狼不敢前 D、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温故而知新
-
5、词类活用。(1)、其一犬坐于前(2)、一狼洞其中(3)、狼不敢前(4)、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
6、重点字词解释。(1)、少时 , 一狼径去(2)、目似瞑(3)、意暇甚(4)、屠暴起(5)、止露尻尾(6)、屠自后断其股(7)、乃悟前狼假寐(8)、狼亦黠矣
-
7、重点字词解释。(1)、顾野有麦场(2)、场主积薪其中(3)、苫蔽成丘(4)、弛担持刀(5)、眈眈相向
-
8、重点字词解释。(1)、止有剩骨(2)、缀行甚远(3)、一狼仍从(4)、而两狼之并驱如故(5)、屠大窘
-
9、《狼》的作者是代著名文学家,本文选自其文言小说集《聊斋志异》。《聊斋志异》中的“聊斋”是作者的名,“志异”的意思是。
-
10、【写颁奖词】老师建议同学们在手抄报的最后加上颁奖词,来表达对白求恩的赞美之情。请结合以上文本内容和你对白求恩精神的理解,为白求恩写一段颁奖词。(不少于100字)
颁奖词撰写要点
内容方面:概括人物事迹、彰显人物精神、表达赞美之情。
语言表达方面:使用第二人称,做到句式整齐简洁,富有节奏感; 尽可能使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使语言优美生动。
-
11、小文准备在手抄报中分享下文,请你和同学们一起品读。
纪念白求恩同志 朱德
①诺尔曼·白求恩同志逝世三周年了! 白求恩同志是加拿大的共产党员,是有国际声誉的医生,是北美洲的四大名医之一。他是用他的高明的技术服务于世界人民反法西斯事业的坚强战士。西班牙人民反抗德意法西斯侵略战争时,白求恩同志曾亲赴西班牙,为政府军服务医疗工作,在马德里、巴塞隆那组织了输血运动,由于他的努力,曾经救治了数万受伤的士兵、妇女和儿童的性命。后来,我国抗日战争爆发,为了帮助中国的抗日战争,受加拿大和美国共产党的派遣,他又远涉重洋,来到中国,自一九三八年春即赴山西、河北战地我军中工作,领导我军医疗工作,不幸因施行手术中毒,于一九三九年十一月十二日在晋察冀军区逝世。白求恩同志之死,使我们永怀无限痛惜和伤感,觉得这是我党、我军、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反法西斯事业的一个巨大损失!
②白求恩同志是真正充满着共产主义、国际主义精神的优秀党员,从他身上,表现了共产党人的高尚纯朴的品质。
③白求恩同志是富于国际主义精神的模范。他清楚地知道,无产阶级如果不能解放一切劳动人民、解放一切民族、解放全人类,就不能解放自己,所以他忠诚地帮助一切被压迫人民、一切被压迫民族争取自己解放的斗争。他曾经参加了西班牙人民反对德意法西斯侵略者和反对本国反革命军阌的斗争,又参加了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他把中国人民的解放当作他自己的事业。他在致毛泽东同志的一封信中热烈地表示:“我在此间不胜愉快,且深感我们应以英勇的中国同志们为其美丽的国家反对野蛮搏斗的伟大精神来解放亚洲。”白求恩同志这种国际主义的伟大精神,每个中国共产党党员都应该学习。
④白求恩同志的高尚的共产主义品质,还表现在他对工作的无限责任心,他的实际主义作风,和对同志对人民的无限热忱。他已五十多岁了,不顾战地各种危险和困难,亲自跑到火线附近,在炮火下抢救受伤的将士,他说:“(A)一个革命医生坐在家里等着病人来叩门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医生应该跑到病人那里去,而且越早越好。”甚至在危险的情形下,即使不能赶到作战地区,至少也可以在半路上找到伤兵运回后方。他的技术高明,在我军中为第一位,但仍精益求精,研究在游击战争环境下如何进行医疗工作。他不但以这种极端负责任的精神来执行自己的业务,并且教育了他周围一切人,从医生、护士到勤务、马夫,告诉他们“没有哪一件工作是小的,没有哪一件工作是不重要的”,鼓励他们每个人“要学习独立工作,不要那半斤八两的帮助”。
⑤白求恩同志,是一个富于实际主义精神的人,他看到我军许多医生技术水平低,便把教育和提高医生、护士作为自己的职务,他自己办学校,走到哪里,教到哪里,没有夸夸其谈、言多于行的坏习气。他说:“空谈代替不了行动,话是人们发明来描写行动的,照它本来的目的去用它吧。”白求恩同志的工作和著述中正充满着这种明亮清透的实际主义的光辉。
⑥白求恩同志对同志对人民满腔热忱、坦白正直。他对一切伤病员、一切同志、劳动人民,表现了他无限的忠诚热爱和无条件的帮助,平等地看待他们中的任何人,体贴关心,无微不至。他也最能坦白正直,批评他们的缺点,严正地指斥工作中的毛病,帮助改正。凡是受过他治疗或看见过他工作的人,莫不为之感动,至今晋察冀的军民心中,仍怀念着自求恩这个亲切的名字。
⑦白求恩同志离开我们已经三年了,然而我们将永远记得白求恩这个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也诚如加拿大民主书报俱乐部古柏先生来函所说:“(B)加拿大的人民,因为有如此伟大光荣的子孙而感觉骄傲。”世界一切反法西斯战士,首先是共产党党员,应当学习和发扬白求恩同志这种国际主义精神和许多优良品质,来最后战胜法西斯主义,完成白求恩同志未了的伟大事业。
(选自《解放日报》1942 年 11 月 23 日,有删改)
(1)、文章第③至⑥段分别从⑴、⑵、⑶、⑷四个方面阐述了白求恩身上所表现出来的高尚纯朴的品质。(2)、品味下面语句,体会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凡是受过他治疗或看见过他工作的人,莫不为之感动,至今晋察冀的军民心中,仍怀念着白求恩这个亲切的名字。
(3)、文章(A)(B)两处画横线句均引用了人物的原话,请任选一处,说说有何作用。(4)、夹叙夹议是本文表达方式上的特点。请以第①②段为例,具体说说本文采取夹叙夹议写法的好处。夹叙夹议
央叙央议,即一面叙述事件,一面对事件进行分析、评论。叙述的部分能充分展现具体事件,议论的部分则直接反映作者的情感态度,起到深化主题、画龙点睛的作用。因议而叙,议从叙出,二者有机结合,使文章更加生动丰富,更有深度。
(5)、有同学认为把标题改为《学习白求恩同志》更符合朱德写本文的初衷。你认为“学习”与“纪念”哪个词更合适? 为什么? -
12、【欣赏文章】小语想把以下选段放入手抄报中,请你完善。
①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表现在他对工作的极端的负责任,对同志对人民的极端的热忱。②每个共产党员都要学习他。③不少的人对工作不负责任,niān轻怕重,把重担子推给人家,自己挑轻的。④一事当前,先替自己打算,然后再替别人打算。⑤出了一点力就觉得了不起,喜欢自吹,生怕人家不知道。⑥对同志对人民不是满腔热忱,又是冷冷清清,漠不关心,麻木不rén。⑦这种人其实不是共产党员,至少不能算一个纯萃的共产党员。⑧从前线回来的人说到白求恩,没有一个不 pèi服,没有一个不为他的精神所感动。⑨晋察冀边区的军民,凡亲身受过白求恩医生的治疗和亲眼看过白求恩医生的工作的,无不为之感动。⑩每一个共产党员,一定要学习白求恩同志的这种真正共产主义者。
(1)、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热忱
(A. zhěn B. chén)niān
轻怕重麻木不 rén
pèi服
(2)、选段中有错别字的一个词语是 , 这个词的正确写法是。(3)、画波浪线的句子都有语病,请分别写出它们的病因和修改方法。(4)、小语在选段旁做了如下批注,请结合选段内容回答他提出的问题。批注:对比手法的运用,是这段话最主要的写作特色。作者为什么要大量运用对比手法呢?
-
13、同学们计划出一期以“纪念白求恩”为主题的手抄报,请你参与其中,完成相关任务。(1)、【设置栏目】请参考给出的栏目一,为手抄报再设置一个栏目,写出栏目名称及内容简介。
栏目一
名称:不朽的形象
内容简介:介绍白求恩大夫的感人事迹。
栏目二
名称:
内容简介:
(2)、【撰写对联】小亮想在手抄报两侧增添一副对联,现已写好上联,请你结合白求恩的事迹、精神拟写下联。上联:精益求精尽白衣之职世人共仰
下联:
-
14、课外文言文阅读
苏城有南园、北园二处,菜花黄时,苦无酒家小饮。街头有鲍姓者,卖馄饨为业,以百钱雇其担,|约以明日午后,鲍欣然允议。明日看花者至,余告以故,众咸叹服。饭后同往,并带席垫,至南园,择柳阴下团坐。先烹茗,饮毕,然后暖酒烹肴。是时风和日丽,遍地黄金,青衫红袖,越阡度陌 , 蝶蜂乱飞,令人不饮自醉。既而酒肴俱熟,坐地大嚼。担者颇不俗,拉与同饮。杯盘狼藉,各已陶然,或坐或卧,或歌或啸。红日将颓余思粥担者即为买米煮之果腹而归。
(选自《浮生六记·闲情记趣》,有删减)
(1)、同学们在阅读这篇文言文时产生了一些疑惑,请你参与讨论。小语:这篇文言文里的几个加点字词我不太能理解,你们能帮我解答吗?
小文:可以查字典,“苦无酒家小饮”中的“苦”在《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有这样几个义项:①(味道)苦;②劳苦;③艰苦;④痛苦;⑤苦于。这里应该是⑴(填序号)的意思。
小武:也可以通过组词法来解释这些文言字词,例如“鲍欣然允议”中的“允”最常见的组词就是“应允”,而且联系上下文也能说得通,所以它的意思应该是⑵。
小文:我通过联系上下文,得知“择柳阴下团坐”中的“团坐”就是⑶的意思。
小语:大家都有特别的学习方法呢! 选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都连在一起了,你们能用“/”断开吗?(限断三处)
小全:⑷红日将颓余思粥担者即为买米煮之果腹而归。
小文:断开后,这句话的意思我就能解释出来了:⑸
小武:我还很喜欢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它的意思是:⑹
小全:这篇文言文充满生活情趣,我从中感受到了作者⑺的意趣。
-
15、朝花已凋,夕拾依旧美好。小语参加完活动后,搜集了下面两则文本展开探究,请你参与其中。
【甲】从百草园到三味书㞞(节选)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拍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拥肿的根。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像人样。如采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椹要好得远。
(选自鲁迅《朝花夕拾》)
【乙】花 园(节选)
汪曾祺
在任何情形之下,那座小花园是我们家最亮的地方。
每当家像一个概念一样浮现于我的记忆之上,它的颜色是深沉的。
祖父年轻时建造的几进①,是灰青色与褐色的。我自小养育于这种安定与寂寞里。报春花开放在这种背景前是好的,它不至被晒得那么多粉。
曾祖留下的则几乎是黑色的,一种类似眼圈上的黑色,里面充满了影子。这些影子足以使供在神龛前的花消失。晚间点上灯,我们常觉那些布灰布漆的大柱子一直伸拔到无穷高处。神堂屋里总挂一只鸟笼,我相信即是现在也挂一只的。那只青裆子(一种鸟)永远眯着眼假寐。只有巳时将尽,它唱一会儿,洗个澡,抖下一团小雾,再伸展到廊内片刻的夕阳光影里。
我的脸上若有从童年带来的红色,它的来源是那座花园。
“巴根草,绿茵茵,唱个唱,把狗听。”每个小孩子都这么唱过吧。有时什么也不做,我躺着,用手指绕住它的根,用一种不露锋芒的力量拉,听顽强的根胡一处一处断。这种声音只有拔草的人自己才能听得见。当然我嘴里是含着一根草了。草根的甜味和它的似有若无的水红色是一种自然的巧合。
莫碰臭芝麻,沾惹一身,啥,难闻得很。沾上身了,不要用手指去拈,用刷子刷。这种籽儿有带钩儿的毛,讨嫌死了。至今我不能忘记它:因为我急于要捉住那个“都溜”(一种蝉,叫得最好听),我举着我的网,蹑手蹑脚,抄近路过去,循它的声音找着时,拍,得了。可是回去,我一身都是那种臭玩意。想想我捉过多少“都溜”!
蟋蟀已经变成大人玩意了。但是大人的兴趣在斗,而我们对于捉蟋蟀的兴趣恐怕要更大些。我看过一本秋虫谱,上面除了苏东坡和米南宫,还有许多济颠和尚说的话,都神乎其神的不大好懂。捉到一个蟋蟀,我不能看出它颈子上的细毛是瓦青还是朱砂,它的牙是米牙还是菜牙,但我仍然是那么欢喜。听,哪里? 这儿,是的,这儿了! 用草掏,手扒,水灌,嚯,蹦出来了。顾不得螺螺藤拉了手,扑,追着扑。有时正在外面玩得很好,忽然想起我的蟋蟀还没喂呢,于是赶紧回家。我每吃一个梨,一段藕,吃石榴吃菱,都要分给它一点。正吃着晚饭,我的蟋蟀叫了。我会举着筷子听半天,听完了对父亲笑笑,得意极了。一捉蟋蟀,那就整个园子都得翻个身。我最怕翻出那种软软的鼻涕虫。可是堂弟有的是办法,撒一点盐,它立刻化成一摊水了。
好些年看不到土蜂了。这种蠢头蠢脑的家伙,我觉得它也在花朵上把屁股㩔来撅去的,有点不配,因此常常愚弄它。土蜂是在泥地上掘洞当作梥的。看它从洞里把个有绒毛的小脑袋钻出来(那神气像个东张西望的近视眼),嗡,飞出去了,我便用一点点湿泥把那个洞封好,在原来的旁边给它重掘一个,等着,一会儿,它拖着肚子回来了,找呀找,找到我掘的那个洞,钻进去,看看,不对,于是在四近②大找一气。我会看着它那副急样笑个半天。或者,干脆看它进了洞,用一根树枝塞起来,看它从别处开了洞再出来。好容易,可重见天日了,它老先生于是坐在新大门旁边休息,吹吹风。神情中似乎是生了一点气,因为到这时已一声不响了。
(选自《汪曾祺散文全编》,有删改)
【注释】①几进:指旧式房院层次。②四近:四周,附近。
(1)、【明结构】请你根据【乙】文内容,完成下面的思维导图。(2)、【知顺序】【甲】文中的画横线句是按照什么写作顺序,使所写景物显得井井有条的? 请结合内容分析。写作顺序
常见的写作顺序有以下几种:①时间顺序:按照时间先后来安排写作内容。②空间顺序:按照事物的空间存在形式,或从外到内,或从上到下,或从前到后,或从整体到局部来介绍。③地点变换顺序:按照地点的变化来组织文章内容。④事情发展顺序:按照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来组织文章内容。⑤逻辑顺序:按照内在逻辑关系展开叙述,或由个别到一般,或由具体到抽象,或由主要到次要,或由现象到本质,或由原因到结果,等等。
(3)、【巧赏析】根据要求,赏析下列句子。①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
②用草掏,手扒,水灌,嚯,蹦出来了。顾不得螺螺藤拉了手,扑,追着扑。(从句式的角度赏析)
(4)、【析段落】【乙】文题为《花园》,但开头却写了整个家的情况,似与“花园”无关,这一部分可否删去?为什么?(5)、【辨主旨】虽然都是写童年生活的趣事,但两文的作者对这些回忆的态度却并不相同。请你阅读以下两则材料,结合选文内容,分析两篇文章的作者对往事的不同情感态度,并谈谈你对二者的看法。(分层赋分)材料一:我有一时,曾经屡次忆起儿时在故乡所吃的蔬果:菱角、罗汉豆、茭白、香瓜。凡这些,都是极其鲜美可口的,都曾是使我思乡的蛊惑。后来,我在久别之后尝到了,也不过如此;惟独在记忆上,还有旧来的意味存留。它们也许要哄骗我一生,使我时时反顾。
(选自鲁迅《朝花夕拾·小引》)
材料二:汪曾祺曾这样谈自己对散文的理解:“过度抒情,不知节制,容易流于伤感主义。我觉得伤感主义是散文(也是一切文学)的大敌……我是希望把散文写得平淡一点、自然一点、家常一点的。”此外,他还有一句名言:“生活,是很好玩的。”
-
16、【燃·青春接力】时间跨越百年,作为生在红旗下,长在春风里的新一代,我们有着全新的使命与责任。请你根据示例,补全当代青年的回答。
鲁迅:我生活在水深火热的旧社会。我的青春是用热血和生命,创造一个崭新的中国。
当代青年:我生活在 , 。我的青春是。
-
17、【忆·青春榜样】鲁迅先生斯人已逝,却永远值得我们敬仰。校团委拟推出“鲁迅先生与《朝花夕拾》”展览专栏,请你参与策划并完成题目。(1)、以下是同学们为百草园写的一段文字,请你完善。
百草园是一个少有人来的荒园,里面确凿(A. záo B.zuó)只有一些野草,然而此地的风景对于孩子来说却是很相宜的。这里有碧绿的菜畦,紫红的桑椹,拥肿的何首乌根,轻jié的云雀,长吟的蟋 shuài……如此美好的景致怎能不让孩子喜欢呢?
①请给语段中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并根据拼音写汉字。
②请用一个恰当的成语来替代语段中画横线的部分:。
③请解释语段中“相宜”一词的意思:。
(2)、展览将呈现“鲁迅的求学之旅”,请根据你对《朝花夕拾》的理解,补全下图。鲁迅离开绍兴原因之一是他对这里的人们不满,想寻“别一类人去”“无论其为畜生或魔鬼”。可见鲁迅内心的激愤,也可以看出此时的他还没有明确的理想。 → 鲁迅到南京求学,深感雷电学堂乌烟瘴气,便选择离开,去考矿路学堂。这次离开展现出鲁迅①______________在矿路学堂,鲁迅如饥似渴地阅》展现读着②《______________》,展现出③_____________。
→ 从矿路学堂毕业后,鲁迅感到自已“还是一无所能”,便选择出国留学。在日本学医期间,④____________
(概括鲁迅在日本学医时做出的人生抉择,并简述原因) -
18、【析·青春含义】校团委打算在活动宣传页背面印上“青春”二字的古文字字形作为装饰。请你根据提示,探究“青春”的内涵。
字形
内涵
青
“青”字始见于金文,上面是个“生”字,取草生于地之意;下面是“丹”字, “丹”是“井”的变形,在矿井中采的矿石如草一般青葱。“青”本义就是草木的颜色,那么可推测出“青春”的原义就是。
-
19、活动中,小文分享了下面两篇同样题为《我的母亲》的文章,请你和同学们一起阅读。
【甲】我的母亲(节选)
老舍
①母亲生在农家,所以勤俭诚实,身体也好。为我们的衣食,母亲要给人家洗衣服,缝补衣裳。在我的记忆中,她的手终年是鲜红微肿的。白天,她洗衣服,洗一两大盆。她做事丝毫也不敷衍,就是屠户们送来的黑如铁的布袜,她也给洗得雪白。晚间,她抱着一盏油灯缝补衣服,一直到半夜……
②母亲活到老,穷到老,辛苦到老。可是,母亲并不软弱。那时有多少变乱啊! 有时候兵变了,有时候内战了,城门紧闭,铺店关门,昼夜响着枪炮。这惊恐,这紧张,再加上一家饮食的筹划,儿女安全的顾虑,岂是一个软弱的老寡妇所能受得起的?可是,在这种时候,母亲的心横起来,她不慌不哭,要从无办法中想出办法来。她的泪会往心中落! 这点软而硬的性格,也传给了我。在做人上,我有一定的宗旨与基本的法则,什么事都可将就,而不能超过自己画好的界限。我怕见生人,怕办杂事,怕出头露面;但是到了我非去不可的时候,我便不敢不去,正像我的母亲。母亲并不识字,她给我的是生命的教育。
③当我小学毕业的时候,亲友一致地愿意我去学手艺,好帮助母亲。我晓得我应当去找饭吃,以减轻母亲的困苦。可是,我也愿意升学。我偷偷地考入了师范学校——制服、饭食、书籍、住处,都由学校供给。只有这样,我才敢对母亲说升学的话。入学,要交十元的保证金。这是一笔巨款! 母亲作了半个月的难,把这巨款筹到,而后含泪把我送出门去。当我由师范毕业,被派为小学校的校长,母亲与我都一夜不曾合眼。我只说了句:“以后,您可以歇一歇了!”她的回答只有一串串的眼泪。新年到了,除夕我请了两小时的假,由拥挤不堪的街市回到清炉冷灶的家中。母亲笑了。及至听说我还须回校,她愣住了。半天,她才叹出一口气来。到我该走的时候,她递给我一些花生说:“去吧,小子!”街上是那么热闹,我却什么也没看见,泪遮迷了我的眼。
④生命是母亲给我的。我之能长大成人,是母亲的血汗灌养的;我之能成为一个不十分坏的人,是母亲感化的。她一世未曾享过一天福,临死还吃的是粗粮。唉! 还说什么呢?心痛! 心痛!
(有删减)
【乙】我的母亲(节选)
邹韬奋
①母亲喜欢看小说。她常常把所看的内容讲给妹仔听。她讲得娓娓动听,妹仔听着忽而笑容满面,忽而愁眉双锁。往往讲到孤女患难,或义妇含冤的凄惨的情形,她两人便都热泪盈眶,泪珠尽往颊上涌流着。那时的我立在旁边瞧着,莫名其妙,心里不明白她们为什么那样无缘无故地挥泪痛哭一顿。现在想来,才感觉到母亲的情感的丰富,并觉得她的讲故事能那样地感动着妹仔。如果母亲生在现在,有机会把自己造成一个教员,必可成为一个循循善诱的良师。
②我六岁的时候,由父亲自己为我“发蒙”,读的是《三字经》。母亲觉得非请一位“西席”老夫子,所以家里虽一贫如洗,情愿节衣缩食,把省下的钱请一位老夫子。我到十岁的时候,读的是“孟子见梁惠王”。到年底的时候,父亲要“清算”我平日的功课,在夜里亲自听我背书,很严厉,桌上放着一根两指阔的竹板。我的背向着他立着背书,背不出的时候,他提一个字,就叫我回转身来把手掌展放在桌上,他拿起这根竹板很重地打下来。我吃了这一下苦头,痛是血肉的身体所无法避免的感觉,当然失声地哭了,但是还要忍住哭,回过身去再背。不幸又有一处中断,背不下去,经他再提一字,再打一下。呜呜咽咽地背着那位前世冤家的“见梁惠王”的“孟子”! 我自己呜咽着背,同时听得见坐在旁边缝纫着的母亲也唏唏嘘嘘地泪如泉涌地哭着。我心里知道她见我被打,她也觉得好像刺心的痛苦,对我表着十二分的同情,但她却时时从呜咽着的断断续续的声音里勉强说着“打得好”! 她的饮泣吞声,为的是爱她的儿子;勉强硬着头皮说声“打得好”,为的是希望她的儿子上进。如今想起母亲见我被打,陪着我一同哭,那样的母爱,仍然使我感念着我的慈爱的母亲。背完了半本“梁惠王”,右手掌打得发肿有半寸高,偷向灯光中一照,通亮,好像满肚子装着已成熟的丝的蚕身一样。母亲含着泪抱我上床,轻轻把被窝盖上,向我额上吻了几吻。
③我的母亲只是一个平凡的母亲,但是我觉得她的可爱的性格,她的努力的精神,她的能干的才具,都葬送在没有什么意义的事务上,否则她一定可以成为社会上一个更有贡献的分子。
(有删减)
(1)、典型事件可以使人物形象更加立体、真实。阅读【甲】【乙】两文,补全下表。【甲】文
【乙】文
典型事件
白天要洗一两大盆衣服、晚上缝补衣服到半夜
⑶
⑴
母亲节衣缩食为“我”请老师
筹款支持“我”上学
“我”因背不出书挨打,母亲心疼却仍说“打得好”
母亲形象
⑵
⑷
(2)、【甲】文多次写到母亲的“泪”,请你结合画横线句及上下文,体会“泪”中蕴含的母亲的情感。(3)、【乙】文同朱德《回忆我的母亲》一样采用了夹叙夹议的写法,第②段画横线句就是在记叙之后的议论句,请分析它的作用。(4)、【甲】【乙】两文的语言平实如话,字里行间饱含深情,请根据括号里的提示,赏析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①唉! 还说什么呢?心痛! 心痛! (从修辞的角度)
②她讲得娓娓动听,妹仔听着忽而笑容满面,忽而愁眉双锁。(赏析加点词)
(5)、小文读完【甲】【乙】两文后说:“这两篇文章中的母亲和《回忆我的母亲》中的朱德的母亲一样,都给了作者生命的教育,给予作者宝贵的财富。”你赞同他的观点吗?请结合【甲】【乙】两文和《回忆我的母亲》的内容发表看法。 -
20、小语对本校学生课外阅读情况进行了调查和统计。请你综合两张统计图写出调查结论,并就此向本校学生提出阅读建议。(1)、调查结论:(2)、阅读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