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湛江市雷州市2025届中考语文一模试卷
试卷日期:2025-04-09 考试类型:中考模拟
一、名句名篇默写
-
1. 默写古诗文。(1)、蒹葭苍苍,。(《诗经》)(2)、高峰入云,。两岸石壁,。(陶弘景《答谢中书书》)(3)、 , 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行路难》)(4)、折戟沉沙铁未销,。东风不与周郎便,。(杜牧《赤壁》)(5)、八百里分麾下炙, , 。(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6)、请将杜甫《望岳》中适合填入下面对联的诗句写在横线上。
上联:四顾八荒茫,天何其高也
下联: , 人奚足算哉
(7)、有些房屋取名源自古诗文,如“致远堂”出自诸葛亮《诫子书》中的句子“非淡泊无以明志,”,“人境庐”出自陶渊明《饮酒》中的诗句“ , ”。二、基础知识综合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古今中外的优秀作品,大多会充分地流露出作者的情感。有的像chì rè耀眼的阳光,有的像奔腾____的大海,有的像旋律优美的赞歌。当然也有与此____的,那就是比较含蓄地表达情感。这种方式似乎并不强劲猛烈,但蕴含着丰富的yán wài zhī yì,可以让读者更深切地感受到情感的qū zhé回旋,领悟到更多的____。无论作者采取哪种表达情感,情感本身必须真实诚挚。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①chì rè②yán wài zhī yì③qū zhé
(2)、下列依次填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呼啸 天壤之别 意愿 B、呼啸 大相径庭 意蕴 C、呼唤 天壤之别 意蕴 D、呼唤 大相径庭 意愿(3)、语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作者无论采取哪种表达情感,情感本身必须真实诚挚。 B、无论作者采取哪种表达情感,情感必须本身真实诚挚。 C、无论作者采取哪种方式表达情感,情感本身必须真实诚挚。 D、作者无论采取哪种方式表达情感,情感必须本身真实诚挚。三、诗歌鉴赏
-
3. 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节选)
岑参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1)、歌行和律诗是两种不同的诗歌体裁,这首诗的体裁是哪一种?(2)、请从细节描写的角度赏析“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四、文言文阅读
-
4. 文言文阅读
【甲】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节选自东晋陶渊明《桃花源记》)
【乙】
燕市①带面衣② , 骑黄马,风起飞尘满衢陌。归来下马,两鼻孔黑如烟突③。大官传呼来,百姓窜▲不及,狂奔尽气,流汗至踵。
遥想江村夕阳,渔舟投④浦,返照入林,沙明如雪;花下晒网罟⑤ , 酒家白板青帘,掩映垂柳,老翁挈鱼提瓮出柴门。此时偕三五良朋,散步沙上,绝胜长安骑马冲泥也。
(节选自明代屠隆《在京与友人书》,有删减)
注释:①燕市:明都城北京。②面衣:面巾。③烟突:烟筒。④投:停靠。⑤罟(gǔ):捕鱼的网。
(1)、甲文加点的词语中,最适合填入乙文的是( )A、通 B、还 C、避 D、延(2)、请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咸来问讯。
②沙明如雪。
(3)、甲、乙两文描绘的乡村生活,都富有人情之美。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4)、两位同学围绕甲乙两文内容展开对话。请将对话补充完整。小语:陶渊明想借“桃花源”来表达①。
小文:是啊,屠隆也说江村“绝胜长安”,他的生活态度与陶渊明相似。
小语:但是,如果人人都流连乡野,就怕没有人操心国家大事了。
小文:不会的。范仲淹的“进亦忧,退亦忧”就告诉我们②。
五、现代文阅读
-
5. 阅读以下材料,完成下面小题。班级开展“低碳行动”主题学习活动,小文收集了一些材料。
材料一:
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对地球起到保温作用,就像温室的玻璃或塑料薄膜一样,既能让太阳光透过,又能使地面吸收的太阳光的热量不易向外散失,这种现象叫温室效应。适度的温室效应是维持地球上生命生存环境的必要保证。然而现代工业大量燃烧煤炭和石油,产生了更多的二氧化碳;另外,人类大量砍伐森林,削弱了植物因光合作用对二氧化碳的消耗,从而导致温室效应增强,全球气候变暖。
全球变暖使人类生存环境遭受严重威胁,例如将可能导致两极的冰川融化,使海平面升高,淹没部分沿海城市。同时也给人类健康带来巨大隐患,例如由于气温升高,脱水现象将会增多,研究预测,到2050年全球将新增泌尿系统结石患者220万人。
(整理自《光明日报》等报刊)
材料二:
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是指将二氧化碳从工业或其他碳排放源中捕集,运到特定地点加以利用或封存的技术,被形象地称为“碳捕手”。2022年8月,我国最大的CCUS全产业链示范基地、国内首个百万吨级CCUS项目——齐鲁石化——胜利油田CCUS项目正式注气运行。该项目每年可减排二氧化碳100万吨,相当于植树约900万棵。
森林碳汇,主要是指通过植树造林、森林管理、植被恢复等措施,实现固碳、降碳的过程、活动或机制。2020年底,全国森林面积2.2亿公顷,全国森林覆盖率23.04%。2022年全国森林覆盖率达24.02%,林木植被碳储量107.23亿吨,固碳、降碳作用明显。
(整理自《人民日报》等报刊)
材料三:
我国能源低碳转型持续深入,清洁能源(开发利用过程中不产生或很少产生污染物的能源)生产较快增长,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不断提升。我国严格控制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量达到峰值,努力于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2022年,因内生声总值(GDP)超121万亿元,万元因内生产总值二我化碳排数比上年下降0.8%,万元国内生产总值排放二氧化碳约1吨,而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万元国内生产总值排放二氧化碳约12吨。2022年,天然气、水电、核电、风电、太阳能发电等清洁能源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为25.9%;非化石能源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为17.5%。与2021年相比,2022年国内生产总值和能源消费增长情况如下:
表1
指标
国内生产总值
能源消费总量
清洁能源消费量
非化石能源消费量
增速
3%
2.9%
0.4%
0.8%
“十三五”时期,广东省给广州市下达的能源消费总量年均增速目标任务是不超过2.1%。下表是广州市“十三五”时期地区生产总值和能源消费的基本情况:
表2
指标
地区生产总值
能源消费总量
天然气消费量
煤炭消费量
年均增速
6%
1.7%
12.1%
-6.5%
(整理自《人民日报》《广州市能源发展“十四五”规划》)
材料四:
低碳生活方式是个体在环境责任意识下的生活方式选择,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建设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的美丽中国。低碳生活方式意味着能源和资源消耗的大大减少,这有利于化解温室效应造成的生态危机,有利于消除全球变暖给人类健康带来的巨大隐患,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使人类与自然环境长期和谐共存。低碳生活方式还有利于人们走出过度追求物质享受的迷途,把更多生命能量用于道德、情感、审美、求知等精神层面的体验和探索,为心灵寻找真正的幸福归宿。
宣传包括生态学、生态伦理学、全球气候变化以及生态灾难问题等知识,有利于人们形成低碳生活方式的行为动机。如果邀请具有社会影响力的人物推广低碳生活方式,为大众树立榜样,有利于大众接受低碳生活方式。建立相应的奖惩和约束机制,对低难生活方式践行者给予荣誉和奖励,对违背低碳生活方式理念的行为进行约束和惩罚,也有利于低碳生活方式的推广。
(整理自孟禹言《低碳生活方式的本质意义与影响因素》)
(1)、为介绍低碳行动知识,小文对材料做了整理。其中与材料不相符的一项是( )A、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对地球起到保温作用,人们把这种现象叫作温室效应。 B、捕集二氧化碳并运送到特定地点加以利用或封存的技术,被称为“碳捕手”。 C、森林碳汇指通过植树造林、森林管理、植被恢复等实现固碳、降碳的过程。 D、清洁能源指开发利用过程中不产生或很少产生污染物的能源,如天然气等。(2)、为总结低碳转型成绩,小文对材料做了分析。其中与材料不相符的一项是( )A、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万元国内生产总值排放二氧化碳量有明显下降。 B、表1显示,2022年国内能源消费总量的增速略低于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速。 C、“十三五”时期,广州完成了广东下达的能源消费总量年均增速目标任务。 D、表2显示,广州地区生产总值增长了6%,煤炭消费量低于天然气消费量。(3)、为讲明低碳生活意义,小文对材料做了归纳。其中正确的一项是( )A、减少能源和资源消耗,有利于建设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的现代化美丽中国。 B、化解温室效应造成的生态危机,从而有利于在2030年前实现碳中和目标。 C、有利于消除全球变暖给人类健康带来的巨大隐患,例如避免结石病的发生。 D、有利于人们走出过度追求物质享受的迷途,成为形象完美、影响广泛的人。(4)、小文的“低碳行动”主题学习活动过程很有借鉴意义。请结合小文的资料及研究,向打算开展其他主题学习活动的同学提一些研究建议。6. 阅读理解水桶里晃动的
刘荒田
①“水桶里晃动的”这一意象,来自一首新诗。读罢顿时拍案,太有新意了。然而,那又是从童年起就烂熟的啊!
②怎么能够忘记水桶?
③小时候我居住的岭南小镇,镇中心流过一条不大不小的河,名叫“横水”。别指望什么“水是眼波横”,它的源头是连绵的大牛山,从方圆数十里阡陌纵横的田垌、炊烟袅袅的村庄、布满菜垄和坟墓的坡地,收纳各种各样的水,经过镇里埠头时,浑绿、浓稠。到了六月吃粽子的时节,洪涝来了,小孩子从石桥上吆喝着跳下,出水时头上披着泥沙。
④我和姐姐天天踏着花岗岩做的石级,把河水打进水桶,挑回家饮用。如今回头看,大吃一惊,混合着人畜排泄物、海量垃圾的污水,沿河人家喝了多少世代!直到上世纪50年代,居民才开始把明矾放进水缸,沉淀的杂质动不动是几寸厚。到了改革开放后,终于喝上了洁净的自来水。
⑤挑水时,好玩的不是水,而是水桶里晃动的倒影。那时我七八岁,祖母为我的窄肩配备的水桶是薄铁做的,容量不大,挑起来分量正好。大我三岁的姐姐负责打水,整理棕绳,为我扶起小扁担。(甲)起步后,水桶发出奇妙的金属声,让人想到梵音,哐啷哐啷 , 紧随步子的节奏。小小的水桶盛上水,如果静止,倒影不过是原物的拷贝;水晃动,便被赋予了生气,万花筒一般,幻化出奇异的色彩、怪诞的图形。
⑥挑起水桶,踏上九级石阶,被水桶里的风景迷住。先是从果园篱笆上伸出的番石榴树。果子躲在叶丛,桶里却看得分明。继而是充满动感的铺子,头一间是大芳茶楼,(乙)招牌被水波颤出皱褶 , “大芳”两个榜书仿佛跳起舞来。骑楼下,小女孩在踢毽子,影子在水底飞过。然后是街角的一棵紫荆树,正是花期,桶里盛着艳丽的姿色,比树上的花更水灵。拐进小巷,倒影便全是乌黑的墙壁。
⑦从小学三年级开始,河水只拿来洗衣物,与小镇相邻的村庄有一口水井,饮用水去那里打。路远了,怕水溅出,挑上肩前,姐姐往桶里放上几片树叶。并沿的蔷薇开花那阵,姐姐趁村人不在旁,摘下几朵放在水上,慌慌张张像做贼。其实哪有人稀罕?
⑧井水比河水有看头,清凌凌的。离开井台往小镇走,经过一条俗称“竹巷”的植物长廊,两旁不全是凤尾竹,还有小叶榕、楠树、尤加利和乌桕。(丙)密不透风的浓绿,应了那句唐诗“空翠湿人衣”。是的,我的衣服湿了——既染上了绿色,又被桶里溅出的水花打湿。走得稍快一点,水桶里的世界更是精彩!一会儿是密密匝匝的竹竿,排浪一般打来。一会儿是头顶上的浓荫,教我恍惚间潜入大海深处。一会儿是旋转的灯笼花和扶桑花,犹如烟花爆开。一会儿,桶里一片澄明,水面纹丝不动,原来已走出竹巷,水桶兜上了无云的蓝天。还得穿过墟场。纷纷落进水桶的,近的有檐牙、帐篷、货摊上的遮阳伞、推鸡公车的汉子那上了釉似的背脊,远的有电线网、小伙伴放的风筝。
⑨自从被桶里的倒影迷住,我走路的姿态变得特别,让姐姐这监护人困惑。忽然快忽然慢,她要么跟不上要么超前,却不晓得我在“追”水桶里的景致。看得太投入,碰伤脚趾不止一次。有一回打了个趔趄,水桶侧翻,虽马上站定,水也泼出了一半,害得姐姐多走了一趟,水缸才给注满。过了很久,终于被姐姐识破,从此她走一段就高声提醒:“看路!”
⑩我抄下的那句诗是这样的:“水桶里晃动的青峰才是真正的秦岭。”我无意去分辨儿时小水桶里的倒影是不是比景物本身更真实,但能肯定,“水桶里晃动的”比现实的画面美得多。
(选自《光明日报》2023年05月19日15版)
(1)、景物之美;通读全文,完成下面的空格。① ② ③
完成空格后,同学们发现作者描写景物的观察角度是(④)
(2)、人物之美;结合文章内容,分别概括姐姐和“我”在挑水过程中的关注点。(3)、词语之美;赏析第⑧段中加点的词语。纷纷落进水桶的,近的有檐牙、帐篷、货摊上的遮阳伞、推鸡公车的汉子那上了釉似的背脊,远的有电线网、伙伴放的风筝。
(4)、艺术之美;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赏析,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本文以半句新诗开头,整句新诗结尾,首尾呼应,结构严谨。 B、画线甲句调动多种感官,从视觉、听觉、味觉角度体现水桶晃动之姿。 C、画线乙句中“放佛跳起舞来”,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桶中水晃动的特点。 D、画线丙句引用唐诗,清丽典雅,让人感觉到“浓绿”的情境美。(5)、情思之美;文章最后说“水桶里晃动的”比现实的画面美得多。请结合文本内容,探究作者这样说的原因。六、名著阅读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