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聊城市冠县育才双语学校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下学期语文3月月考试卷
试卷日期:2025-04-09 考试类型:月考试卷
一、积累与运用(34分)
-
1. 下列加点字的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归省xǐng 亢奋kàng 脑畔bàn 星阑lán B、怅惘chàng 争讼sòng 斡旋wò 戛然jiá C、羁绊jī 磅礴bó 恬静tián 幽悄qiǎo D、冗杂rǒng 忌惮dàn 晦暗huì 撺掇duo2. 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篷勃 欺侮 屹立 张灯结采 B、震憾 怠慢 慰藉 人情事故 C、摹然 严竣 沧桑 惊心动魄 D、家眷 燎原 酣畅 粗制滥造3.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北京三联韬奋书店24小时营业,让“不打烊”书店成为了一个城市的精神地标。 B、作为信息时代的公民,对扑面而来的海量信息要进行批判性思考和鉴别的能力。 C、我们不能把课堂上的认真听讲、合作交流作为衡量一个学生品德好坏的标准。 D、城市绿化对于改善空气十分重要,它可以吸收二氧化碳和氮氧化物并产生氧气。4. 下列加点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期待已久的期末考试终于要来了,同学们拍手称快 , 准备迎接愉快的寒假。 B、喜欢集邮的姐姐最近妙手偶得一张《祖国江山一片红》,让她欣喜若狂。 C、他还是个孩子,还不懂人情世故 , 只是如果可以,我宁愿他永远如现在这般天真。 D、面对无数个豆腐渣工程,面对受害者亲人叹为观止的痛苦,我们无法再保持沉默。5. 阅读下面的名著选段,回答问题。
造字和用字有六个条例,称为“六书”。“六书”这个总名初见于《周礼》,但六书的各个的名字到汉人的书里才见。一是“象形”,象物形的大概,如“日”“月”等字。二是“指事”,用抽象的符号,指示那无形的事类……又如“刃”字,在“刀”形上加一点,指示刃之所在,也是的。三是“会意”,会合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为一个字,这一个字的意义是那几个字的意义积成的,“止”“戈”为“武”,“人”“言”为“信”等。四是“形声”,也是两个字合成一个字,但一个字是形,一个字是声;形是意符,声是音标。如“江”“河”两字,“氵”(水)是形,“工”“可”是声。但声也有兼义的。如“浅”“钱”“贱”三字,“水”“金”“贝”是形,同以“戈”为声;但水小为“浅”,金小为“钱”,贝小为“贱”,三字共有的这个“小”的意义,正是从“戈”字来的。象形、指事、会意、形声,都是造字的条例;形声最便,用处最大,y’o所以我们的形声字最多。
(1)、选文出自朱自清的《》,这是介绍中国古代文学、历史、哲学经典的启蒙读物。其中介绍了讲八卦的儒家经典《》(2)、根据选文内容,参照示例,判断下列汉字的造字条例。【示例】上:指事
①尘: ②固: ③山:
6. 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为营造浓厚的读书氛围,引领同学们热爱经典诗文,某校八年级开展了以“古诗苑漫步”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1)、任务一:请为本次活动拟写一条宣传标语。要求:主题鲜明,不超过15个字。(2)、任务二:在“分门别类辑古诗”活动中,小华整理的诗集收录了下面几首诗。请根据这几首诗歌主题的共同点,给诗集命名,力求富有诗意。(不超过7个字)古诗名称:《渡荆门送别》《送友人》《送元二使安西》
7. 填空(1)、 , 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2)、社会主义路上大踏步走,。(3)、《子衿》中写女子因约会不遇,失落惆怅而无可奈何,在城头不断徘徊,产生了时间的主客观巨大差异的句子: , 。 , 。(4)、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 , 。”化用了曹植《赠白马王彪》中“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这一名句(5)、《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表达渴望出仕而无人引荐的句子是: , 。(6)、《式微》中写日落天黑了,还在露水中劳作的劳役者,用质问的语气,表达了自己的怨言的句子是: , 。8. 阅读下列两首诗,完成文后的题。【甲】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唐)王勃
城阏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乙】
峡口送友人
(唐)司空曙
峡口花飞欲尽春,
天涯去住①泪沾巾。
来时万里同为客,
今日翻成送故人。
注释:①去住:指走的人和留的人。
(1)、下列对【甲】【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A、【甲】诗颈联表达“友情深厚,江山难阻”的豁达感情,境界宏大 B、【甲】诗尾联写二人在分别的路口,如青年男女般挥泪告别,依依不舍之情跃然纸上。 C、“来时万里同为客”与“同是宦游人”有异曲同工之妙,均为宽慰友人之语。 D、两诗的题目,都点出送别的时间、地点、人物,直陈其事(2)、离别是古诗中常见的主题,请结合两首诗的具体内容,分析作者情感有何不同?二、文言文对比阅读(11分)
-
9. 文言文对比阅读
(甲)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桃花源记》晋·陶渊明)
(乙)世传桃源事,多过其实。考渊明所记,止言先世避秦乱来此,则渔人所见,似是其子孙,非秦人不死者也。又云杀鸡作食,岂有仙而杀者乎?……旧说南阳有菊水,水甘而芳,居民三十余家,饮其水皆寿,或至百二三十岁。……常意天地间若此者甚众,不独桃源。
(《和桃源诗序》宋·苏轼)
(1)、解释下列各句加点的字。①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②止言先世避秦乱来此(2)、翻译下面的句子。①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②居民三十余家,饮其水皆寿,或至百二三十岁。
(3)、历代附会《桃花源记》的情况很多,其中有把桃源说成是神仙居住的境地。苏轼在《和桃源诗序》中认为这种说法是(用选文中的原句回答)。(4)、请结合文章,谈谈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寄托了怎样的社会理想。三、阅读理解
-
10. 阅读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
这句话,深刻揭示了文旅融合的重要意义。旅游本质上是人文活动,与文化有着天然的内在联系。文旅融合是文化和旅游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和内在要求。当前,正进入提升质量的爬坡阶段。提升旅游业品质,根本上说是用高质量的文化来塑造高质量的旅游。当前,是我国最大的人文活动。如此庞大的人文活动,必须用先进文化引领
这句话,深刻揭示了文旅融合的内涵,就是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文化要塑造旅游,以文塑旅的过程,也是文化自身提升质量、创造精品的过程,必须用高品质的旅游才能彰显高品质的文化。所以说,以旅彰文的过程,高品质的旅游彰显高品质的文化,高品质的融合推动着文旅高质量发展。可以说,既是文化也是旅游发展的必由之路。
(节选自原国家文旅部部长雄树刚在“2022中国城市旅游发展论坛”的发言)
材料二
让非遗活起来、传下去,既是使命任务,又是重要发展机遇。非遗与旅游的深度融合,数量大、类别多、范围广,目前得到利用的仅是其中很小的一部分,加强政策引导、业务指导,形成发展合力
旅游为非遗传承丰富活化场景。散落于民间的非遗,有的由于缺少生活场景而濒临断绝,而大规模流动性的旅游活动,从吃住行游购娱全方位为旅游赋能。景区因非遗融入而提升品质,地方因特色发展而彰显优势,皆大欢喜。
旅游为非遗传承人提供广阔舞台。非遗博物馆、非遗工坊让非遗传承人大显身手,旅游市场里的门面、摊点,同样可以成为非遗传承的新空间。近年来,不断拓宽融合发展的路子,实现了与特色小镇、景点、会展、博物馆、特色街区等的融合
(改编自李广春《期待“非遗+旅游”释放更多精彩》《光明日报》2023年3月4日)
材料三
海云庵坐落于青岛市市北区,始建于明代,迄今已有500多年历史
旧时香火旺盛,往拜者多为渔民,因此定每年农历正月十六日,香火更盛,同时庙宇前后多有唱戏、跑驴、踩高跷、跑早船等娱乐活动,其中卖糖球(北京称为“糖葫芦”)的特别多。糖球一般用山楂、软枣、山药等制成。由于卖者众多,叫卖竞争激烈,糖球花样也不断出新、各具特色。年久之后
后来,由于种种原因,海云庵糖球会被迫取消。1990年(现属市北区)恢复了民间的传统庙宇活动,举办了首届糖球会和糖球艺术大赛,糖球会每年举办。每年赴会人次达数十万人,设立摊点3000多个
(摘编自百科《青岛糖球会》)
(1)、下列选项对材料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旅融合的重要意义在于旅游是人文活动,与文化有着天然的内在联系,必须用先进文化引领。 B、旅游为非遗传承丰富活化场景,为非遗传承人提供大舞台,只有旅游能让非遗活起来、传下去。 C、非遗博物馆、非遗工坊、旅游市场里的门面、摊点都是非遗传承人的广阔舞台,让其大显身手。 D、群众称海云庵庙会为“糖球会”,是因为糖球卖者多,叫卖竞争激烈,各具特色。(2)、选出对材料三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A、采用时间顺序,先介绍海云庵概况,再写海去庵糖球会由明代至今的发展变化。 B、加点词“一般”指通常情况下糖球用山楂、软枣、山药等制成,语言严密准确。 C、“赴会人次达数十万”采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科学准确地说明赴会人数多。 D、“每逢庙会,香火更盛”,“盛”字生动形象地再现了旧时庙会的热闹景象。(3)、当下的海云庵民俗文化街区,已慢慢地淡出人们的视野,令人遗憾。结合上述三则材料指导思想
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
宣传语
①
(要求:紧扣主题、号召性强、用词简洁)
献策一
寻找海云庵相关非遗项目,为其提供丰富场景。
献策二
②
11. 阅读回答问题。燎疳
田静玮
①我的家乡宁夏过完春节,还有个很重要的习路,那就是“燎”。离开家乡十多年没有燎了,但仍会永远记着家乡每年正月二十三填府的热闹场景。
②听老人们说,“瘠”是一种十分顽圆的病毒,只有用烈火烧烤,才能驱毒消灾。燎疮也是为了把这一年身上的晦气全都吓跑,可以法病资空,求得五谷丰登。人们说这一天一定要闹得红红火火,来年才能有好收成,才能家和万事兴。
③记得曾经每年到正月二十三过天,我们就早早地背上背苑或拿上绳子上山割干柴,我们争着抢着,生怕自己割的少了,山坡上到处都是忙碌的身影,热闹而开心。我们把割回来的成捆的高草,高高地堆放在大门前面,如一座小山一样堆放着,孩子们会高兴地跑来跑去看,比谁家的柴草多。人们都相信谁家的柴多,烧得旺,谁家今年就一定会旺盛顺利。这此差好的心愿,促使人们把燎瘠看得如此重要。
④燎这天的晚饭就是吃“搅团”,每家都会用燕麦面或荞麦面缠一大盘“搅团”放在桌上,一家人围坐在一起,用辣子、醋汁或蒜泥汁蘸上,津津有味地吃着。小孩辣得吸溜着嘴,但还是馋得忍不住要蔽上辣子,吧唧着小嘴吃得那么香。老人们说,“搅团”会把舟病缠住,不让它再祸害人,也意味着一家人团圆祥和。吃完“搅团”,孩子们就都急切地盼望太阳公公早点下山,天早点黑,大家就可以热热闹闹地燎瘠了。
⑤终于等到天稍黑一点,人们点燃一串鞭炮,鞭炮“噼噼啪啪”地响过之后,人们燃起门前堆放的染,火焰闪动着,扭着身子熊熊地升腾起来。孩子们看到第一家燃起的火,都跑着,兴奋地喊着“燎了,燎俯了”,一个个跑到火堆前,像脱缰的野马般欢闹跳跃。火越烧越大,火苗升起三四米高,干柴烧得吧吧地响。火光在黑夜如展翅的火凤凰在飞翔,照得人们挂满笑容的脸红彤彤的。这时,年龄小的或者像我们这些女孩子不敢从火堆上跳过去,便围在火堆边上羡慕地看着胆大的孩子跳。这些胆大的全铆足了劲儿,争着抢着,像跳远一样撒开腿跑得欢欢地,借助惯性“嗖”的一下像猴子一样从火堆上一跃而过。他们还会比谁胆大、谁跳得精彩,那种满足和自豪洋溢在每个人的脸上。那一阵阵笑声传遍整个村子,伴随着那一堆堆摆动着身子舞动燃烧的红晃晃的火焰,整个村子在沸腾着,人们都沉浸在欢乐的海洋之中,一年之中,也只有这个夜晚,是如此红火,如此喧闹。
⑥火渐渐地小一些了,我们女孩才敢怯怯地跳过去,更小的孩子也会由大人抱着跳。等这家的火堆烧小了,孩子们又会成群结队地赶去另一家跳跃,那红红火火的火堆吞噬着吵闹的黑夜。每次扬起火花,孩子们还要大声齐喊“荞麦花”“燕麦花”“豆子花”……那扬起的火花,在黑夜里盛开着,在空中漾着,真像一朵朵庄稼开的花儿那么艳丽迷人。人们都说,喊花喊得响就说明今年这种粮食会大丰,孩子们于是放开嗓门大声地喊叫,那叫声此起彼伏,如山歌一样美妙动听,在村子里回荡着,看着红红火火的火花儿,人们都相信今年一定是个丰收年。当火花四处落下,留下火星,孩子们又会蹦兆跳地用脚踩灭,以防引发火灾。等地上没有一丁点儿火星时,这时燎府活动才宣告结束,孩子们带着快乐依依不舍地回家。
⑦燎完瘠,也意味着年过完了,过年的一切禁忌都解除了,人们再不能闲散了,打工的人又要出门工作了,种地的人也开始忙春耕了。
⑧时间匆匆而过,自从远嫁他乡,就再也没有经历燎瘠。但每次想起,都会蠢蠢欲动,我真的想再从大火堆上跳过去,那该是多么幸福。
(选自《短文学》,有删改)
(1)、从选文看,宁夏地区的人们为什么如此重视“燎节”?请简要概括。(2)、结合语境,按要求赏析。①小孩辣得吸溜着嘴,但还是绝得忍不往要粒上孩子,吧唧着小嘴吃得那么香。(从加点词表达效果的角度赏析)
②火光在黑夜如展翅的在飞翔,照得人们挂满笑容的脸红彤彤的。(从修辞的角度赏析)
(3)、第5段描写了孩子们参加“燎疳节”的表现,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4)、课文《社戏》在结尾写道:“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本文也写道:“但每次相起,都会蠢蠢欲动,我真的想再猛烈地从大火堆上跳过去,那该是多么幸福。”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请你品析两文结尾情感表达的异同。(5)、你的家乡在春节前后有哪此传统习俗?请选择一个跟同学们分享。四、写作(共50分)
-
1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朋友,我敢保证你在过往的岁月中完成过无数的约定,相约一起在绚丽的春天去拥抱温暖,一起在似火的夏日去倾听鸣蝉,一起在凉爽的秋天去笑看落叶,一起在雪舞的冬日去追逐浪漫。而今天,渐渐长大的你想过没有,应该与明天的自己有个怎样的约定呢?
请以“我与明天的自己有个约定”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
①文体自选。 ②选取一个或多个角度,可以记叙、抒情和议论。 ③不少于600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