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语段阅读

    《夏天里的成长》节选

    生物从小到大,本来是天天长的,不过夏天的长是飞快的长,跳跃的长,活生生的看得见的长。你在棚架上看瓜藤,一天可以长出几寸;你到竹子林、高粱地里听声音,在叭叭的声响里,一夜可以多出半节。昨天是苞蕾,今天是鲜花,明天就变成了小果实。一块白石头,几天不见,就长满了苔藓;一片黄泥土,几天不见,就变成了草坪菜畦。邻家的小猫小狗小鸡小鸭,个把月不过来,再见面,它已经有了妈妈的一半大。

    (1)、请找出选段的中心句,工整地抄写在横线上。
    (2)、围绕中心意思,选文描写了哪些生物的生长?
    (3)、读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回答下列问题。

    ① “昨天、今天、明天”三个词语表示 , 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到夏天植物的特点。

    ②仿照句子,任选一种生物,围绕中心意思写出它在夏天的生长特点。

     昨天 , 今天 , 明天

  • 2、根据理解,填写诗句。

    古城小巷两边悬挂着题有诗句的灯笼,吟诵品味,意蕴无穷:杜牧笔下“”,描绘出极具江南特色的千里春日风光;王安石的诗句 “”,道出了一水两山的隐隐情义;刘禹锡诗言“”,则展现了黄河奔涌向前、气势磅礴的壮阔气势。

  • 3、根据积累补充成语,并至少选择其中两个成语,围绕以下情景写一段话。

    余音绕 

    画龙点

    行云

    笔走  

    栩栩如 

    歌曼舞 

    妙笔

     肖 

    在艺术馆中,小记者们欣赏着历代的书法墨宝和传世的绘画珍品,聆听着优美的古典音乐,不由地发出赞叹: “ 

  • 4、关于下列书籍描述不合适的一项是(    )
    A、《童年》作者是苏联作家高尔基,主人公是阿廖沙。 B、小英雄雨来送的鸡毛信是给杜绍英的。 C、《爱的教育》是作家亚米契斯献给十五六岁中学生的散文集。
  • 5、下列画线的名言警句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正如鲁迅先生说的,“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很多事情要先做起来,才有可能找到恰当的方法。 B、南极科学考察团的科学家们勇探冰雪之地,真是“位卑未敢忘忧国”。 C、在抗战时期,无数英烈“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护我大好山河。
  • 6、公园里正在举行“中国传统文化展”,下列展览版块设计不合适的一项是(    )
    A、名曲欣赏板块正在播放《月光曲》,图片展示了作品背后的故事。 B、“五谷丰登”板块摆放了稻、麦、黍、菽、稷的实物及文字介绍。 C、书法瑰宝园里,《兰亭集序》《玄秘塔碑》等书法作品获得了许多人的驻足。
  • 7、在参观完鲁迅纪念馆后,同学们打算通过阅读鲁迅作品深入地了解鲁迅先生,下列不属于鲁迅作品的一项是(    )
    A、《野草》 B、《呼兰河传》 C、《故乡》
  • 8、在参与博物馆研学活动时,同学们采用做笔记的学习方法进行记录,以下做法合适的一项是____
    A、张 慧:只是随意浏览展品,研学过程中不用记录,等回去后凭借记忆整理下来。 B、王 宇:要赶紧把每个展品的介绍牌内容全部抄下来。 C、余小华:提前了解研学主题,有针对性地记录与主题相关的重点展品信息、讲解员讲述的关键

    知识以及自己的感悟思考。

  • 9、对下列加点字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之间而志在流水(一会儿,不久) B、今乃尾而斗(摆动,摇) C、尾搐入两间(屁股)
  • 10、下列句子中,成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篇文章的结尾意味深长,起到了画蛇添足的作用。 B、当人们在天安门广场,看到国旗和太阳一同升起时,无不热血沸腾 C、惊天动地的喊杀声,让敌人吓破了胆,丢下辎重,落荒而逃。
  • 11、下面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斗蓬    荡漾    澄碧    镊氏度 B、苔藓    衣柜    郑重    理所当然 C、糟糕    甘庶    抽屉    津律有味
  • 12、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xuē)  提(gòng)   缝(xì) 盾(miáo) B、然(zòu)   苍(qióng) 妒(jì) 雷(mèn) C、板(gē)  语(diào)  晒(pù)   压(yì)
  • 13、 轻松习作。

    题目:未来的

    要求:

    ⑴根据所要写的内容把题目补充完整。

    ⑵要大胆想象,想象要新奇、有趣、超前、富有创造性。

    ⑶注意内容具体,语句通顺、连贯。

    ⑷400字左右,不写错别字。

  • 14、发挥想象,把下面这个画面写具体。

    雨落了下来

  • 15、请认真阅读下列短文,然后回答问题。

    说起紫土豆很多人以为是近年才有的新品种,“其实紫土豆并不是什么稀奇玩意儿,它是秘鲁的一个古老品种,明朝的时候就从国外引进种植,不过因产量不高,才逐渐被淘汰。”彭洁介绍道。

    紫土豆种植创业者彭洁告诉记者:“紫土豆中富含花青素和硒元素,营养价值极高,与现代人的饮食需求非常契合。”看清市场需求后,虽然①(一穷二白、一清二白)彭洁还是借款开始试种土豆。收获后,彭洁并没有②(如法炮制、上行下效)别人地做法,到市场上贩卖,而是拿着样品找订单。让彭洁没想到的是,她一下就以普通马铃薯7~8倍的价格,拿下深圳一家公司300吨的订单。接到订单后,彭洁③(喜忧交加、悲喜交集) , 欢喜紫色土豆销售前景广阔,但忧虑的是种植基地还没有规模,短时间内难以完成订单。在与对方协议三年内完成订单后,彭洁便带领创业团队在古蔺县箭竹乡、观文镇等地建立基地。

    对紫土豆了解越多,彭洁就越兴奋,她一头扎进了紫土豆创业大潮。至今,她和团队已经近7年从事马铃薯研究工作,对紫色马铃薯的高营养价值和市场前景开展调查研究。“花青素对人身体的益处人们都已④(耳熟能详、耳濡目染) , 紫色马铃薯富含花青素,并且口感好,非常受欢迎。”现在,彭洁正带领当地的乡亲们大踏步地走在脱贫致富的路上。

    (1)、文中①②③④的横线上各有两个成语,你觉得哪个成语更合适,请选择并写在下面相应的序号旁。

      ② ③ ④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改正吧。她和团队已经近7年从事了马铃薯研究工作,对紫色马铃薯的高营养价值和市场前景开展调查研究。改: ______
    (3)、假如你正处在大学毕业求职阶段,遇到彭洁正在招聘从事马铃薯研究的工作人员,你会受这篇文章的影响去应聘吗?请说明理由。
  • 16、请认真阅读下列短文,然后回答问题。

    故都的秋

    郁达夫

    ①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②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但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并且又时常多雨而少风;一个人夹在苏州上海杭州,或厦门香港广州的市民中间,混混沌沌地过去,只能感到一点点清凉,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

    ③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chuán)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够感觉到十分的秋意。

    ④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

    ⑤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因为北平处处全长着树,屋子又低,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在南方是非要上郊外或山上去才听得到的。这秋蝉的嘶叫,在北方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

    ⑥还有秋雨哩,北方的秋雨,也似乎比南方的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像样。

    ⑦在灰沉沉的天底下,忽而来一阵凉风,便息列索落地下起雨来了。一层雨过,云渐渐地卷向了西去,天又晴了,太阳又露出脸来了,着(zhuó)着(zhe)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的都市闲人,咬着烟管,在雨后的斜桥影里,上桥头树底下去一立,遇见熟人,便会用了缓慢悠闲的声调,微叹着互答着地说:

    ⑧“唉,天可真凉了——”(这了字念得很高,拖得很长。)

    ⑨“可不是吗?一层 (阵)秋雨一层 (阵)凉了!”

    ⑩北方的果树,到秋天,也是一种奇景。屋角,墙头,茅房边上,灶房门口,枣子树都会一株株地长大起来。像橄榄又像鸽蛋似的这枣子颗儿,在小椭圆形的细叶中间,显出淡绿微黄的颜色的时候,正是秋的全盛时期,等枣树叶落,枣子红完,西北风就要起来了,北方便是沙尘灰土的世界,只有这枣子、柿子、葡萄,成熟到八九分的七八月之交,是北国的清秋的佳日,是一年之中最好也没有的GoldenDays(黄金般的日子)。

    ⑪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

    一九三四年八月在北平

    ——选文略有删改

    (1)、请根据提示理解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然后分别把理解写下来。

    ①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

    (请用自己的话写下自己的理解。)

    ②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把能解释这个词语的句子摘抄下来。)

    (2)、关于对下面这个句子的理解,下面四种说法哪些说法正确,请选择(   )。

    像橄榄又像鸽蛋似的这枣子颗儿,在小椭圆形的细叶中间,显出淡绿微黄的颜色的时候,正是秋的全盛时期。

    A、“显出淡绿微黄的颜色”是指枣儿成熟到八九分。 B、“秋的全盛时期”指的是七八月之交的那个时期。 C、“像橄榄又像鸽蛋似的这枣子颗儿”生动形象地展现了枣子的外形。 D、整个句子生动地描绘了秋天的枣子及其生长环境.
    (3)、作者在文中向我们展示了他在哪些方面感受到了秋意呢?下面是四位同学结合③-⑩自然段的内容作出的回答。你认为最准确的回答是(   )。
    A、北国秋院  北国秋槐  北国秋蝉 北方秋雨 北方秋果 B、秋花绽放  扫帚留痕  北国特产 天气变凉 果树长大 C、秋院观景  秋槐落蕊  秋蝉嘶叫 秋雨话凉 秋果盈枝 D、秋晨之景  秋槐之景  秋蝉之景 秋雨之景 秋果之景
    (4)、文中有两个句子表达了作者对“故都的秋”喜爱的强烈情感,是哪两个句子,请摘抄下来。

    (5)、下面两段文字描写的情景都能表现短文中的“一叶而天下知秋”的意思。你更喜欢哪一段内容的描写,请结合“一叶而天下知秋”的意思说说理由。

    A.静静的枫树已经够美了,风来的时候,就像远方寄来的许多信件,飘洒在空中,旋转、飞舞、回荡,轻轻地落在脚边。林中的地上,枫叶已堆高到半尺,人只好踩着繁美的枫叶前行,每一步,碎去的枫叶都用沙哑的声音唱着秋天的歌。

    B.秋意渐浓,一阵风过,光秃秃的树干上颤颤地缀着几片不肯离去的枯叶,瑟缩地打着旋儿。倏地,一片落叶飘进了我摊开的书页。颜色黑黄,边儿早已碎败,身子蜷曲着,不知被什么虫子咬得满是疮洞。

  • 17、请阅读《慈母情深》节选的内容,回答问题。

    空间非常低矮,低矮得使人感到压抑。不足二百平米的厂房,四壁潮湿颓败。七八十台破缝纫机一行行排列着,七八十个都不算年轻的女人忙碌在自己的缝纫机旁。因为光线阴暗,每个女人的头上方都吊着一只灯泡。正是酷暑炎夏,窗不能开,七八十个女人的身体和七八十只灯泡所散发的热量,使我感到犹如身在蒸笼。

    有同学认为,《慈母情深》一文体现了母亲对子女无私的爱,而这段内容与文中表达的情感没有任何关系,可以删除。你认为呢?请说明理由。

  • 18、补充《古人谈读书》

    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三到之中,。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 19、补充相关诗句。

    ①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②盛年不重来,。及时当勉励,

  • 20、默写唐代诗人张继的《枫桥夜泊》。

    书写提示

    1.书写内容:诗题,诗人朝代、姓名,诗的内容。

    2.书写要求:写楷书,规范、端正、整洁。居中写,注意诗句上下、左右文字要对齐。

上一页 54 55 56 57 58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