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在华夏五千年文明进程中,三湘儿女承前启后,不断开拓,不仅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湖湘文化,而且孕育了独树一帜的湖南精神。这种精神,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激励着无数湖湘子弟奋勇前行,谱写出文明进步的华彩篇章。

    湖南精神,是湖南省经过广泛征集后提炼的最能代表湖南人民精神面貌的表述语,即“忠诚、担当、求是、图强”,内涵博大丰富。其中,“忠诚”铸就湖湘之魂,是“湖南精神”的核心;“担当”彰显湖湘之责,是“湖南精神”的特质;“求是”体现湖湘之风,是“湖南精神”的精髓;“图强”昭示湖湘之路,是“湖南精神”的追求。

    “忠诚”铸就湖湘之魂。这种博大情怀体现在岳麓书院镌刻的“忠、孝、廉、节”四个大字中,它充分吸纳了湖湘文化中“先天下之忧而忧”“血诚”“拙而诚”和“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等格言警句的养分,代表着一种家国情怀,是“心忧天下”的另一种表述形式,符合当今和未来对民族、国家、人民、社会、事业、家乡、家庭均应忠心诚信的永恒要求。

    “担当”彰显湖湘之责。这种特质体现在王夫之“六经责我开生面,七尺从天乞活埋”、杨度“若道中华国果亡,除非湖南人尽死”、毛泽东“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等名人经典里,也是对湖南人“吃得苦、霸得蛮、耐得烦”等性格特征的概括。

    “求是”体现湖湘之风。湖南人自古就有实事求是、经世致用、知行一致的务实传统和优良作风。岳麓书院将“实事求是”作为学训,毛泽东将“实事求是”进一步发扬光大,用来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还将其上升为党的思想路线。“求是”所体现的坚韧务实、崇尚科学、追求真理、探索规律的精神,正是湖湘文化的精髓,也是三湘崇学兴业的精髓。

    “图强”昭示湖湘之路。这种美好憧憬,是湖南人敢为人先、开拓进取、勇于创新、奋发图强的共同追求。魏源“睁眼看世界”,曾国藩、左宗棠开启洋务运动,谭嗣同变法,黄兴、宋教仁不惜流血搞民主宪政,特别是毛泽东等湖南老一辈革命家浴血奋战建党建军建国,以及袁隆平“一粒种子改变世界”等,都是图强精神的生动体现。

    “湖南精神”既是对湖南人民共同精神气质的高度概括,也是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颇为凝练的“湖南表达”,完全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

    (摘编自《湖南精神》,有删节)

    相关链接

    湖南三面环山,一面临水,是一块马蹄形的地域,后有重山,前有大泽,在古代相对于中原来说,环境较艰苦,信息较闭塞。然而,环境的艰苦,锻炼了湘人坚强勇毅的性格;环境的闭塞,培育了湘人独立思考、不随人俯仰的精神。古人所谓“深山大泽,实产龙蛇”,即此之谓。而从时间看,楚人本含古蛮族血统,后与炎黄文化融合,虽接受了中原文化的影响,但仍保有蛮族文化生猛雄健的遗绪。地域的封闭性,更使这种独特基因得以绵延不绝。文化的核心是人,人是环境的产物,于是,湖湘文化和具有此文化性格的湘人就在这特殊土壤中应运而生。

    (摘编自《湖湘文化是湖南人才辈出的原动力》)

    (1)、下列对“湖南精神”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湖南精神”是三湘儿女在五千年文明进程中承前启后、不断开拓而孕育的。 B、“湖南精神”即“忠诚、担当、求是、图强”,是对湖南人民共同精神气质的高度概括。 C、“湖南精神”的核心是“求是”,这种特质体现在岳麓书院“实事求是”的学训,和毛泽东“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上。 D、“湖南精神”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2)、下列对原文和链接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湖南精神”表述语总体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 B、“忠诚”铸就湖湘之魂,代表着一种家国情怀,是“心忧天下”的另一种表述形式。 C、“图强”昭示湖湘之路,是对湖南人“吃得苦、霸得蛮、耐得烦”等性格特征的概括。 D、环境的艰苦,锻炼了湘人坚强勇毅的性格和独立思考、不随人俯仰的精神。
    (3)、蔡元培曾在《论湖南的人才》中写道:“(湖南人)守旧固然守得很凶,趋新也趋得很急,湖南人敢负责任。”请结合文本内容和链接材料,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 2、家国是藏在古诗词里的精神底色。请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国难当头,曹刿在“”(《曹刿论战》)的认知下挺身而出,体现了一个臣民的爱国热情和责任感。
    (2)、《春望》中的“ , 浑欲不胜簪”,让我们看到了杜甫忧国念家的憔悴形象。
    (3)、文天祥《过零丁洋》中的“”运用比喻修辞,将国事衰微、个人命运坎坷紧密联系在一起。
  • 3、积累与运用

    【探内涵】心怀家国,勇担青春使命。请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题。

    材料一:

    家国情怀教育现状调查(单选题)

    材料二:动漫《那年那兔那些事儿》是一部爱国主义题材作品,放在视频分享网站B站后引发很多年轻人的追捧,其中的经典台词“每一只兔子都有一个大国梦”不胫而走,“幸福并感激着”“此生无悔入华夏”“厉害了我的国”……凭借弹幕这种看似“众声喧哗”的方式,青年人在网络上大声表达正能量。

    材料三:要让青少年更好地理解“家国情怀”这一概念,必须依赖丰富的、生动可感的历史细节,必须对历史事件建立感性的认识。

    ——河南大学文学院教授王立群

    材料四:离开国门一步,肩负全国荣辱。一口痰吐在中国是小事,一口痰吐在外国,你就丢了中国十四亿同胞的脸,因为你代表着十四亿中国人,而不是你个人,你千万不要以为,“好汉做事好汉当”,你错了,你做不到! 

    ——高震东《爱国常在微小处》

    (1)、根据以上材料,下列理解与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从材料一图①可知,大部分学生反对以“课堂教学”的方式进行家国情怀教育。 B、从材料一图②可知,大部分学生愿意参加学校举办的与家国情怀有关的活动,但要视时间、情况而定,不会优先考虑。 C、年轻人可以用他们特有的方式爱国,成为线上线下、网内网外弘扬正能量的生力军。 D、爱国是一种抽象的概念,要理解它,必须依赖丰富的、生动可感的历史细节。
    (2)、下面是小语和小文关于“爱国”的一段对话。请你结合材料内容,就其中的一个错误观点给予当面批驳,以正视听。

    小语:我们整天忙于学习,哪有时间爱国。再说,爱国是大人们的事,与我们中学生关系不大。

    小文:是啊,关键是和平年代,我们也没有做出惊天动地大事的机会,所以爱国也就无从说起。

  • 4、心怀家国,坚定奋斗信念。请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下题。

    仰望历史的天空,家国情怀____(①熠熠 ②奕奕)生辉;跨越时间的长河,家国情怀____(①绵绵 ②滔滔)不断。从历史到现实,家国的书写、大我的境界,始终激励着人们勇毅前行。

    至真至深的家国情怀,沉淀于艰辛的付出。收获总是与耕耘相伴,胜利总是与拼搏同行。为了强国梦想,在日夜攻关的实验室里,科学家____(①切切 ②孜孜)求索、勇于奉献;在大型工程的施工现场,大国工匠筚路蓝缕、连续奋战;在抢收抢种的田野上,农民兄弟风雨无阻、昼夜劳作;在练兵备战的训练场上,战士们无惧疲劳、苦练硬功。烈日下,袁隆平一次次潜心试验,以汗水浇灌杂交水稻;风雨中,南仁东一趟趟勘探重峦洼地,为“中国天眼”dān精竭虑;病房里,林俊德头冒虚汗,用生命的最后时间整理出宝贵的科研资料;课堂上,张桂梅不改初衷,几十年坚守,成为为学生“种信仰”的人……没有哪一个奋斗者的经历在表明“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

    (1)、给语段中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dān精竭虑

    (2)、从语段中的括号内选择符合语境的叠词,将对应的序号填在横线上。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意见正确的一项是(    )
    A、在句末加“这一道理”。 B、删掉“没有”,句号改为问号。 C、把“没有哪一个”移到“奋斗者”的后面。 D、在“经历”后面加“不”。
  • 5、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生活中,总有一些人、一些事、一些场景让我们感动:一个鼓励的眼神,一句温暖的话语,一次真诚的帮助,一个友善的微笑…… 这些点滴的小事,如春风般温暖着我们的心灵,让我们感受到生活的美好。

    请以 “感动” 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题目自拟,文体不限(诗歌除外);②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姓名、校名和地名;③不少于 600 字。

  • 6、《艾青诗选》是同学们耳熟能详的诗歌选集,其中有许多经典诗歌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请你从《大堰河 —— 我的保姆》《我爱这土地》《光的赞歌》等诗歌中任选一首,结合诗歌内容,谈谈你对艾青诗歌特点的理解。
  • 7、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生命对于我们只有一次。一个人的生命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他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 —— 这样,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整个的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献给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 —— 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

    (1)、这段激动人心、被千千万万青年人引以为座右铭的文字,出自苏联作家的小说《》。
    (2)、小说的主人公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简要概括。
  • 8、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题。

    背书是写作的基本功

    ①语文学习的方法固然很多,但我以为最基本的也是最简便的办法之一就是背书。

    ②一切知识都是以记忆为基础的。语文学习更是如此。要达到一般的阅读、书写水平,你总得记住几千个汉字;要进一步使文字自然、流畅、华丽、优美,你就得记住许多精词妙句;如要再进一步使文章严谨、生动、清晰、新奇,你就得记住许多体式、结构。正像跳舞要掌握基本舞步一样,只有肚子里滚瓜烂熟地装上几十篇范文,才能循规为圆,依矩成方,进而方圆自如,为其所用。至于文章内容的深浅,风格的高下,那是其他方面的修养,又当别论。

    ③当然,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便于记忆,所以教师指导学生学习时要尽量讲清字、词、文章的含义。但遗憾的是人脑的生理规律正好相反,年轻时长于记忆,稍长时长于理解,如果一切等理解之后再记便会 “失之东隅”。因此有必要少时先背诵记忆一些优秀诗文,以后再慢慢加深理解。我国古代的幼儿语文教学多用此法,现在国外教育也很注意这点。苏联在小学低年级教材中就加进普希金的诗歌,让学生背诵。这种知识的积累方法,好比先贮存上许多干柴,以后一有火种,自然会着。前不久,我在娘子关看瀑布,那飞泉后的半壁山上长满青苔葛藤,密密麻麻,随风摆动。我观察良久,总难对眼前景物加以描绘。猛然想起柳宗元《小石潭记》里 “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的描写何其传神!当初对柳文只是记住了,理解得并不深,现在通过对生活的观察、印证,便立即融会贯通。这有点像老牛吃草,先吃后嚼,慢慢吸收。但是假如牛事先不吃进草去,它闲时卧在树下,就是把自己的胃囊全翻出来,也是不会反刍出新养分的。

    ④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这文章之 “炊”,就是从字、词、句之 “米” 组成的。要使自己的语言准确、生动,便要有足够的后备词句来供选择,这就要记要背。比如那鸟的动作吧,小时作文只须一个 “飞” 字,就全部解决。后来背的诗多了,脑子里记下许多:燕剪春风、鹰击长空、雁横烟渚、莺穿柳浪等,以后再遇到写鸟时,就很少以 “飞” 字搪塞了。可现在也常遇到这种情况,那笔握在手里,却晃来晃去,半晌落不下去,好像笔干得流不出墨一样,其实是脑子里干得想不出恰当的词。这是就更恨当初记得少。

    ⑤强调背和记,决不是限制创造,文学是继承性很强的,只有记住了前人的东西,才可能进一步创新。古代诗文中有许多名句都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之作。宋词人秦观的 “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就是从隋炀帝杨广 “寒鸦千万点,流水绕孤村” 的诗中化来;王勃的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则脱于庾信的 “落花与芝盖同飞,杨柳共春旗一色”。就是毛泽东诗词中也有不少如 “天若有情天亦老” 等取于古人的句子。试想王勃肚子里如果不装有前人的那么多佳词丽句,决不可能即席挥就那篇《滕王阁序》。高明的文章在熟读前人文章的基础上,不但能向前人借词、借句,还能借气、借势,翻出新意。文章相因,从司马迁到韩愈、柳宗元,再而苏轼、欧阳修,总是在不断地学习,创造,再学习,再创造。你看,人们现在不是多记住了秦、王等后人的名篇佳句,倒忘了杨、庾等前人的旧作吗?这正说明文学在继承中前进。我们应该多记多背些最新最美的诗文,好去提高语文水平,到时也会压倒前人的。

    (1)、文章是从哪四个方面论述中心论点的?请概括。
    (2)、第③段中 “贮存上许多干柴,以后一有火种,自然会着” 句中的 “干柴”“火种” 和 “会着”,在文中分别具体比喻的是什么?
    (3)、第⑤段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4)、从作者的观点出发,你认为语文学习在多背的同时还应注意哪些问题?
  • 9、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题。

    岳阳楼记(节选)

    范仲淹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①予观夫巴陵状(  )

    ②前人之述备矣(  )

    暮冥冥(  )

    ④至若春和景(  )

    (2)、翻译下列句子。

    ①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②微斯人,吾谁与归?

    (3)、文中描写洞庭湖景色的句子有哪些?这些描写有什么作用?
    (4)、文中的 “古仁人” 有怎样的胸襟和抱负?在当今社会,我们应该如何践行这种精神?
  • 10、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题。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1)、这首诗的颔联运用了什么典故?有什么作用?
    (2)、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这两句诗蕴含了怎样的哲理?请简要分析。
  • 11、综合性学习。

    学校开展 “君子自强不息” 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

    (1)、【活动设计】围绕 “君子自强不息” 这一主题,活动策划小组设计了以下活动,请你再设计一个,以丰富活动内容。

    活动一:举办 “君子自强不息” 主题演讲比赛

    活动二:举办 “君子自强不息” 手抄报比赛

    活动三:

    (2)、【材料探究】阅读下面两则材料,说说你从中获得了关于 “自强不息” 的哪些启示。

    材料一:范仲淹两岁丧父,家境贫寒,生活极其艰苦,但他对这种艰苦生活毫不介意,发愤苦读,最终成为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

    材料二:邓亚萍从小就酷爱打乒乓球,她梦想着有朝一日能够在世界赛场上大显身手。但她却因为身材矮小,手腿粗短而被拒于国家队的大门之外。但她并没有气馁,而是把失败转化为动力,苦练球技。持之以恒的努力终于催开了梦想的花蕾 —— 她如愿以偿地站在了世界冠军的领奖台上。

  • 12、默写。
    (1)、  ,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毛泽东《沁园春・雪》)
    (2)、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艾青《我爱这土地》)
    (3)、而现在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余光中《乡愁》)
    (4)、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 。(林徽因《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5)、《沁园春・雪》中起承上启下作用的句子是: ,   。
    (6)、《我爱这土地》中表达诗人对祖国深深眷恋之情的句子是: , 
  • 13、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沁园春・雪》是一首词,“沁园春” 是词牌名,“雪” 是题目,作者毛泽东,他是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 B、《我爱这土地》的作者是艾青,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代表作有《大堰河 —— 我的保姆》《光的赞歌》《向太阳》等。 C、《乡愁》的作者是余光中,台湾诗人、散文家,诗歌表达了对亲人、故乡和祖国深深的眷恋之情。 D、以上三项都正确。
  • 1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使得我们周围出现了大量的 “低头族”。 B、为了防止不再发生安全故事,学校加强了安全保卫工作。 C、也许,青春本身就是一本成长的流水账,需要我们小心地记录,精心地收藏。 D、只要经过不懈的努力,才会收获精彩的人生。
  • 15、下列句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明对每道题都不求甚解 , 虽然很快就完成了作业,但做错的也很多。 B、真是心有灵犀一点通 , 我正犯愁没法解决这个问题,你都替我想到了。 C、接连几件事都不顺心,他心里如十五个吊桶打水 —— 七上八下 D、他上课经常迟到,老师批评了好几回还是改不了,已经到了不可救药的地步。
  • 16、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汹涌  黎明  邮票  天娇 B、悲愤  喉咙  海峡  漫游 C、轻灵  慢游  流盼  吹熄 D、坟幕  腐烂  轻灵  庄严
  • 17、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ráo)  风(sāo)  哑(sī)  呢(nán) B、(yì)   摇(yè)   然(wǎng)  丰(rùn) C、渎(xiè)  旁(wù)  和(tiáo)  赞(yù) D、(hài)  见(piē)  劫(lüè)  制(cái)
  • 18、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幸福常常伴随着我们。当父母用慈爱的伞为你撑起一方晴空时,你会感到“有家真好”;当同学用贴心的话安抚你孤独的心境时,你会感到“有朋友真好”;当欢歌笑语飞出课堂洒在山间野外时,你会感到“有这样的活动真好”;当知识帮你打开智慧的大门时,你会感到“有书真好”;当理想为你插上腾飞的翅膀时,你会感到“有梦真好”……

    请以“有真好”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

    ①请将题目补充完整。

    ②结合自己的经历,写一篇记叙文,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不少于 500 字。

  • 19、阅读刘成章的《安塞腰鼓》选段

    安塞腰鼓

    一群茂腾腾的后生。他们的身后是一片高粱地。他们朴实得就像那片高粱。咝溜溜的南风吹动了高粱叶子,也吹动了他们的衣衫。他们的神情沉稳而安静。紧贴在他们身体一侧的腰鼓,呆呆的,似乎从来不曾响过。

    但是:看!——

    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百十个斜背响鼓的后生,如百十块被强震不断击起的石头,狂舞在你的面前。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黄土高原上,爆出一场多么壮阔、多么豪放、多么火烈的舞蹈哇 —— 安塞腰鼓!

    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燥热了,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飞溅了,使困倦的世界立即变得亢奋了。

    使人想起: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 使人想起:千里的雷声万里的闪!

    使人想起:晦暗了又明晰,明晰了又晦暗,尔后最终永远明晰了的大彻大悟!

    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 那么一股劲!

    好一个安塞腰鼓!

    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碰撞在四野长着酸枣树的山崖上,山崖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只听见隆隆,隆隆,隆隆。

    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碰撞在遗落了一切冗杂的观众的心上,观众的心也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也是隆隆,隆隆,隆隆。隆隆隆隆的豪壮的抒情,隆隆隆隆的严峻的思索,隆隆隆隆的犁尖翻起的杂着草根的土浪,隆隆隆隆的阵痛的发生和排解……

    好一个安塞腰鼓!

    后生们的胳膊、腿、全身,有力地搏击着,急速地搏击着,大起大落地搏击着。它震撼着你,烧灼着你,威逼着你。它使你从来没有如此鲜明地感受到生命的存在、活跃和强盛。它使你惊异于那农民衣着包裹着的躯体,那消化着红豆角角老南瓜的躯体,居然可以释放出那么奇伟磅礴的能量!黄土高原啊,你生养了这些元气淋漓的后生;也只有你,才能承受如此惊心动魄的搏击!

    多水的江南是易碎的玻璃,在那儿,打不得这样的腰鼓。除了黄土高原,哪里再有这么厚这么厚的土层啊!好一个黄土高原!好一个安塞腰鼓!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文的主要内容。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
    (3)、根据文意回答问题。

    ①“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这句话运用了什么表达方法,有什么效果,表达了什么思想或感情?

    ②“黄土高原啊,你生养了这些元气淋漓的后生;也只有你,才能承受如此惊心动魄的搏击!”这句话运用了什么表达方法,有什么效果,表达了什么思想或感情?

    (4)、为什么说“多水的江南是易碎的玻璃,在那儿,打不得这样的腰鼓”?
  • 20、阅读杨振宁的《邓稼先》选段

    “两弹”元勋

    邓稼先于 1924 年出生在安徽省怀宁县。在北平上完小学和中学以后,于 1945 年自昆明西南联大毕业。1948 年到 1950 年赴美国普渡大学读理论物理,获得博士学位后立即乘船回国,1950 年 10 月到中国科学院工作。1958 年 8 月奉命带领几十个大学毕业生开始研究原子弹制造的理论。

    这以后的 28 年间,邓稼先始终站在中国原子武器设计制造和研究的第一线,领导许多学者和技术人员,成功地设计了中国的原子弹和氢弹,把中华民族国防自卫武器引导到了世界先进水平。1964 年 10 月 16 日中国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1967 年 6 月 17 日中国爆炸了第一颗氢弹。

    这些日子是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上的重要日子,是中华民族完全摆脱任人宰割危机的新生日子!

    1967 年以后邓稼先继续他的工作,至死不懈,对国防武器做出了许多新的巨大贡献。

    1985 年 8 月邓稼先做了切除直肠癌的手术。次年 3 月又做了第二次手术。在这期间他和于敏联合署名写了一份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核武器发展的建议书。1986 年 5 月邓稼先做了第三次手术,7 月 29 日因全身大出血而逝世。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正好准确地描述了他的一生。邓稼先是中华民族核武器事业的奠基人和开拓者。张爱萍将军称他为“‘两弹’元勋”,他是当之无愧的。

    (1)、选段写了邓稼先哪几个方面的情况?请简要概括。
    (2)、“他得到博士学位后立即乘船回国”一句中“立即”一词表现了邓稼先怎样的思想品质?
    (3)、文章引用张爱萍将军的话作为结尾,有什么作用?
上一页 15 16 17 18 19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