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A、秀颀(qín) 曩昔(nǎnɡ) 屏息敛声(bǐnɡ) 不折不挠(náo) B、挑剔(tī) 挫折(cuò) 锐不可当(dānɡ) 春寒料峭(qiào) C、诘难(nàn) 濒临(bīnɡ) 恹恹欲睡(yǎn) 翘首以盼(qiào) D、辟邪(pì) 箕畚(běn) 殚精竭虑(dān) 潜滋暗长(qián)
-
2、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深巷明朝卖杏花
顾晓蕊
①江南,我转得最多的地方,是曲曲折折的小巷。
②那一条条幽静的巷子,狭窄且悠长。小巷,是一首婉约的诗,亦似一阙清浅的词,它从唐朝的风,宋朝的雨,又或是明清的烟云中,款款走出。千百年过去了,多少往事淹没在岁月中,而小巷依然是旧时模样。
③江南雨多,轻柔的雨如烟似雾,水汽迷蒙中,透着淡淡的忧愁。它滴落在屋檐瓦楞上,敲在青石板路上,犹如丝竹轻弹,声声清越,极为悦耳动听。
④倘若下了一夜的雨,次日放晴,小巷便会愈加清净、幽深。让人想起那句诗“小楼一夜听春雨,深
巷明朝卖杏花。”雨后幽长的小巷中,传来阵阵卖花声:“卖花嘞——”那软糯的叫卖声,在潮湿的深巷中滚动,声音幽邃,几许空灵。
⑤水乡小巷多,兜兜转转,不经意间,你就会误入小巷深处。
⑥那日,我到同里古镇,沿河道行至鱼行桥,过桥不远就是穿心弄,当地人又称串心弄。弄堂里幽深、逼仄,狭窄处,仅容一人通过。【A】迎面如有人过来,一人需侧身敬让,另一人方能通过。擦肩而过的瞬间,那一低头一浅笑,令你心湖轻荡,泛起点点涟漪。而这,恰好应和“串心”之意。
⑦路两边的高墙斑驳老旧,阳光在墙面上闪烁着,似在诉说往日的沧桑岁月。高墙在经年风雨的冲刷下,呈现深浅不一的青灰色,好似洇开的山水画,柔润中带着浓浓古意。老旧的青石板路,常年受雨水滋浸。石隙间探出的苍苔,从明清蔓延至今。苔幽幽地生,寂寞地长,染绿了老街人的记忆。
⑧寻着卖花女子软糯的叫卖声,往巷子深处走,我遇上了一位唱昆曲的阿婆。
⑨她身着蓝布衫子,花白的发,脸上皱纹如菊,眸光却清亮。她走过来对我说,姑娘,点首昆曲听吧。话落,她递来一张戏目单,我点了《牡丹亭》唱段。
⑩“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她一张口,那声音幽郁沉婉,有如染上苍绿,显得清寂、苍凉。霎那间,时光仿若凝滞,巷子愈加幽长寂寥。
⑪一曲唱罢,我与她闲聊起来。她说自己生在小镇上,住在小巷里,打小喜欢唱戏。后来日子好起来,她进到当地昆剧团,唱旦角,在堂子里演出,台下一片叫好声。几十年过去,她也老了,已登不了台,心里却放不下戏。她便想着,这古镇就是舞台,不如唱给游人听,即使只有一个听众,也要用心唱好每一段戏。
⑫我心里明白,她唱了大半生戏,已入戏太深,为戏成痴。人生的喜也好,悲也罢,只要一唱起戏,她全都忘却。幽曲的街巷,是方寸的舞台,她深情地吟唱,只沉醉在戏里。
⑬这时,从巷口处走来一位阿公,将折扇和水杯递给阿婆,敦厚地笑笑,也不多语,转身又离去了。我正疑惑间,【B】阿婆说,那是我老伴,他以前在剧团弹三弦,退休后闲不住,做起水上清洁工,每天摇着船清理水上的落叶和垃圾。在他心里,河水是小镇的眼眸,只有河水清凌凌的,枕河人家的梦才会香甜。
⑭离开穿心弄,接着往前走。同里的小巷子很多,如石皮弄、同泰弄、西弄、仓间弄等。狭窄细长的里弄,虽曲曲绕绕,却巷巷相通。
⑮小巷里的人爱花,亦喜养花。正走着,忽从墙头垂下一片绿藤,里面夹有如瀑的凌霄花,青红交映,一团喜气地绽放着。住在巷子里的人家,他们坐在花树下……生活过得闲适又有味。
⑯就这么走着看着,一路飘香,处处花影摇曳。转到另一条小巷时,鼻息掠过一阵浓香,见有个女孩在串花,新摘的茉莉花,洁白的骨朵半开未开,小巧、素雅。可真香啊!我赞叹道。她笑着回道,自家种的花,宝珠茉莉,挑一串戴上,能香一整天。我当即付钱,买一串花别到衣襟上,缓缓朝巷口走去。
⑰“卖花嘞……”身后又传来温婉软糯的叫卖声,在街巷中回荡,袅袅不散。
(选自《名刊会》2021.3,有删改)
(1)、⑥~⑰段写了作者游览同里古镇的所见所闻,请根据提示补全另外两幅图景。穿心古巷相遇图、①、②、小巷人家生活图、女孩串花叫卖图(2)、选文为何多次写到卖花女子的叫卖声?(3)、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选文第③段画线的句子。(4)、请发挥想象,在选文第⑮段省略号处补写一个小巷人家吃饭或喝茶“闲适又有味”的场景(60字左右)。(5)、这是一篇充满诗意的散文,除了有画面美、声音美、氛围美,还有人情美。请你仿照下面的示例,从选文中【A】【B】处任选一处来体会这种人情美。【链接材料】缅桂盛开的时候,房东就和她的一个养女,搭了梯子上去摘,每天要摘下来好些,拿到花市上去卖。……她时常给各家送去一些。有时送来一个七寸盘子,里面摆得满满的缅桂花!带着雨珠的缅桂花使我的心软软的,不是怀人,不是思乡。
——汪曾祺《昆明的雨》
【阅读体会】在战火纷飞的年代,房东生活不易,却仍毫不吝惜地把缅桂花无偿地送给远离家乡的房客,慰藉大家的思乡之情,让读者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关心与善意。
我选( )句,【阅读体会】( )
-
3、默写。(1)、 , 归雁入胡天。 (王维《使至塞上》)(2)、月下飞天镜,。 (李白《渡荆门送别》)(3)、黄鹤一去不复返,。 (崔颢《黄鹤楼》)(4)、 , 志在千里。 (曹操《龟虽寿》)(5)、 , 绿杨阴里白沙堤。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6)、庭中有奇树,。 《庭中有奇树》(古诗十九首)(7)、《三峡》中用夸张、侧面烘托江水流速极快的句子是: , 。(8)、《与朱元思书》中从侧面表现江水清澈的句子是: , 。
-
4、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后面小题
赤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1)、下列对这首词理解与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该诗开头从一件不起眼的折戟写起,很自然地引起后文对历史的咏叹。 B、“自将磨洗认前朝”为后两句论史咏怀作铺垫,诗人心绪无法平静。 C、诗人一反传统看法,认为若不是东风给周瑜以方便,胜者就可能是曹操,历史将重写。 D、在这首咏史诗中,作者关注的重点是赤壁之战,以两位美女的命运来反映赤壁之战对东吴政治军事形势的重大影响。(2)、试简要分析“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两句议论的妙处。 -
5、阅读
(甲)
游武彝山日记(节选)
出庙,循幔亭东麓北行二里,见幔亭峰后三峰骈立,异而问之,三姑峰也。换骨岩即在其旁,望之趋。登山里许,飞流汩然下泻。俯瞰其下,亦有危壁,泉从壁半突出,疏竹掩映,殊有佳致。然业已上登,不及返顾,遂从三姑又上半里,抵换骨岩,岩即幔亭峰后崖也。岩前有庵。从岩后悬梯两层,更登一岩。岩不甚深,而环绕山巅如叠嶂。土人新以木板循岩为室曲直高下随岩宛转。循岩隙攀跻而上,几至幔亭之顶,以路塞而止。
(选自《徐霞客游记》)
【注】三姑:地名。幔亭峰:山名。
(乙)
三峡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给甲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土人新以木板循岩为室/曲直高下/随岩宛转 B、土人新/以木板循岩为室/曲直高下随岩宛转 C、土人新以木板循岩/为室曲直高下/随岩宛转 D、土人新/以木板循岩为室曲直/高下随岩宛转(2)、下列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登山里许 杂然相许《愚公移山》 B、飞流汩然下泻 飞漱其间 C、遂从三姑又上半里 上自劳军《周亚夫军细柳》 D、岩前有庵 有时朝发白帝(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中,游记语言徐缓自然,行笔正如慢水行舟,十分舒畅。 B、乙文中,先写山,后写水。写山,突出连绵不断、隐天蔽日的特点;写水,则描绘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 C、乙文选自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所著《水经》。这部书详细记载了一千多条大小河流及有关历史遗迹、人物掌故、神话传说等,是我国古代地理名著,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D、甲乙两文都表达了作者对自然山水的喜爱和赞美之情。(4)、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①俯瞰其下,亦有危壁,泉从壁半突出,疏竹掩映。
②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
6、阅读以下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初三年级文佳同学对生物学兴趣浓厚,在学习过程中,他收集了一些关于国家植物园材料。
材料一:
①国家植物园,位于北京市海淀区,总规划面积近600公顷,现开放面积约300公顷,是中国第一个国家植物园。国家植物园除了开展植物迁地保护,还是中国植物科学研究的重要平台。
②国家植物园包括南园(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和北园(北京市植物园)。南园建有15个特色专类园,拥有展览温室、康熙御碑等人文景观和菩提树等国礼植物,有亚洲最大的植物标本馆、中国古植物馆等;北园建有14个专类园和中国北方最大的珍稀植物水杉保育区,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卧佛寺、北京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梁启超墓,以及一二•九运动纪念地和曹雪芹纪念馆。
(取材于百度百科)
材料二:
①我国是世界上野生植物种类最多的国家之一。在3.6万多种高等植物中,1.7万种是我国所特有的。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各民族衣食住行都依赖植物,积累了极其丰富的与植物相关的传统知识和文化。但近年来,由于栖息地丧失、生存环境破碎化、外来物种入侵、环境污染和气候变化等外部因素,以及植物自身繁育障碍,我国有3800余种植物被列入受威胁物种清单。一般情况下,当物种种群数量极低或物种原有生存环境被破坏甚至不复存在时,迁地保护就成为保护物种的重要手段。
②迁地保护不是简单地把植物挖过来栽种,而是指以人工途径,将生存受威胁物种、区域特有物种或具有重要经济价值的物种,从原产地迁往其他地域的专业机构(如植物园)予以保护,也包括建立种质资源库来保存植物种子、组织、器官等。
③植物园是植物迁地保护的基地,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力量。开启国家植物园体系建设,是一种国际通行的自然资源、生物多样性保护方式。2021年10月,在《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领导人峰会上,我国宣布启动北京、广州等国家植物园体系建设。
④开启国家植物园体系建设,是在充分整合利用现有植物园资源的基础上综合考虑我国气候带与典型植被区划特点、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现有植物园综合实力等因素,科学合理规划国家植物园空间布局,采取整合与新建相结合的方式,稳步构建以代表典型气候带和典型植被特征区域的国家植物园为主体的国
家植物园体系,逐步实现我国85%以上野生本土植物、全部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种类得到迁地保护的目标。
⑤此外,在建设好国家植物园的同时,还需要推进相关工作,并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促进科技支撑、健全管理体制等,加强野生植物的就地保护,促进就地保护与迁地保护的协同发展,使得更多的濒危物种摆脱灭绝困境,以保障生态安全,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不断进步。
(取材于周学则、沈辉等人的文章)
材料三:
①国家植物园的选址,既要考虑现有资源的整合,又要关注地理植被的区域代表性。北京处于华北平原与太行山脉、燕山山脉的交界地带,属典型的温带季风气候,植被类型丰富多样。国家植物园位于北京西北郊的寿安山南麓,西山脚下。总规划面积近600公顷(约合9000亩),是原北京市植物园面积的10倍。此区域地势起伏,海拔61.6至584.6米不等;具备稳定水源,在山间形成了一个10多公顷面积的湖泊。在植物种质资源保护和新优植物开发培育等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②国务院关于同意在北京设立国家植物园的批复文件指出,国家植物园“由国家林草局、住房城乡建设部、中科院、北京市人民政府合作共建”。以国家名义设立植物园,这在我国还是第一次。批复要求建设以国家植物园为引领的植物园体系,不断促进迁地保护工作的开展,并将其与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就地保护体系有机衔接,相互补充,推动形成较为完整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体系。
③丰富的物种收集是国家植物园的重要特色。目前,国家植物园已收集各类植物1.5万余种,迁地保护水杉、珙桐等珍稀濒危植物近千种;拥有亚洲最大植物标本馆、6个国家花卉种质资源库和国际海棠品种登录权;国家植物园还计划收藏五大洲代表性植物标本500万份,陆续建成20个特色专类园、7个系统进化植物展示区和1个原生植物保育区。
④国家植物园整合了中科院植物所和北京市植物园的优势资源,具有全国领先的科研实力和植物迁地保护水平。其中,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是国内顶级植物科研机构,前身是1928年成立的静生生物调查所,现有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5个,有5位院士:植物所主持完成的成果屡次获国家自然科学奖和国家技术发明奖等奖项。植物所成为国家植物园的组成部分,意味其植物研究保护和科普能力将得到很大提升。
(取材于周学则、沈辉等人的文章)
材料四:
北京、广州的区域地理特征情况
项目城市
位置
气候
植被类型
北京
北京地处中国北部、华北平原北部,东与天津市毗连,其余均与河北省相邻,中心位于东经116°20'、北纬39°56'。
北京属暖温带半湿润半干旱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春、秋短促。
北京植被类型是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并间有温性针叶林的分布。
广州
广州地处中国华南地区、珠江下游、
广州海洋性气候特征显著,属南亚
广州是全国果树资源
濒临南海,东连惠州市,西邻佛山市,北靠清远市及韶关市,南接东莞市和中山市,隔海与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相望。
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温和。各地年平均气温在21.5℃~22.2℃之间,雨水资源丰富,平均年降水量为1800多毫米,年降水日数在150天左右。
最丰富的地区之一,包括热带、亚热带和温带三大类型、41科、82属、174种和变种,共500多个品种。
(取材于网络资料介绍)
(1)、文佳向同学转述自己所收集材料的相关内容,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国家植物园现存1.7万种高等植物,我国是世界上野生植物种类最多的国家之一。 B、外来物种入侵和植物自身繁育障碍,是我国野生植物濒临灭绝的外部因素。 C、国家植物园体系建设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组成部分,需要逐步推进。 D、与植物有关的知识和文化异常丰富,因此我国各民族生活都依赖植物。(2)、文佳对“国家植物园”特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总规划占地近600公顷,是原北京市植物园面积的10倍,规模大。 B、所在区域地势起伏,有稳定水源,植被类型丰富,地理条件优越。 C、第一次以国家名义进行就地保护和迁地保护体系的有机衔接,规格高。 D、整合优势资源,具备全国领先的科研实力和植物迁地保护的经验。(3)、文佳对文中有关信息的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区域气候和植被特征的不同,影响着国家植物园的布局与建设。 B、建设完善的国家植物园体系,是我国保障生态安全的主要目的。 C、国家植物园将会实现对我国所有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种类的迁地保护。 D、保护本土植物的同时,国家植物园还将推动物种保护的国际化。(4)、文佳准备向初三同学们汇报国家在北京设立国家植物园的原因,并分析在广州设立第二个国家植物园的原因。如果你是文佳,你将如何进行汇报分享。 -
7、写作
十二三岁,正值青春年少。我们率真、自信,我们积极进取、充满希望。在与亲人、同学、老师的交往中,在获取知识、参加活动的过程中,我们开始明白:生活中有成功,也有挫折;有欢乐,也有忧伤……在这个年龄段,我们正精彩地书写着自己的人生篇章。请以“我正十三岁”(十二岁、十四岁……)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将你选定或拟定的作文题写在下面;②字数不得少于500字,文体不限(诗歌除外);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④书写规范、美观,保持卷面整洁。
-
8、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郊野的春天
李少英
钱锺书先生说“春天是该镶嵌在框子里看的”,赏春,是需要寻找一个恰到好处的地方的。我以为,感受春天,一定是要到野外去。品尝春天,一定是要到郊野去。郊野的春天,是天然、野性、自在的。
于是,在这个草长莺飞、春意盎然的暮春时节,约上三二好友,开上摩托车,乘着和煦的春风,向远郊飞奔而去。小镇的车水马龙慢慢远离,小镇的繁华热闹渐渐消失,周遭的一切变得简单而宁静,此刻,工作的琐碎繁杂,世事的纷繁复杂,生活的烦恼忧愁,都一一抛离,满脑子尽是明媚春光。到了到了,放眼郊野,春风过处,花野芬芳,目光所及,草木葳蕤。此刻,心是纯粹的,单一的,有如情窦初开的女子,只想和春天来个亲密约会。
没有山,但一定要有水。一江春水,那是春天的使者,带来春的讯息。“春江水暖鸭先知”,鸭们是幸福的,在一江澄绿的春水里,感受春的温暖。行走在韩江护堤路上,两岸风景如画,水草丰茂,竹林青翠,江水澄绿。江中沙洲,在阳光下闪烁着细微的光芒,在江水的滋润冲刷下,有着柔和的线条。
没有成片的花海,但一定有天然的野花。护堤路上,长势最好的是五色梅。那是一种在乡野中最易生长的野花,在乡村田野随处可见。因为其味道特殊,被人们称为“狗屎花”。
护堤路旁,总能撞见一大蓬一大蓬的色彩艳丽的五色梅。在满眼绿色的堤坡上,五色梅的盛放,如此明艳,如此张扬,在春风中摇曳生姿。红、黄、紫的小花簇拥着形成一朵大花,没有一种花能有如此丰富的色彩,没有一种花能有如此明艳的颜色,没有一种花在乡野中可以开得如此热烈。行走在护堤路上,风轻,草绿,花艳,此刻,那一定是一个最自由的人,心和此刻的野花一样,野性,自然,并散发着天然的芬芳。
拐进一片沙洲田园,那是另一番新天地。一畦畦碧绿的蔬菜,在阳光下长得正好。白菜、油菜、韭菜……青翠欲滴,小葱、芹菜、芫荽……喜眉笑眼,西红柿、豆荚子,红的红、绿的绿,散发着丰收的喜悦。各色野花野草也趁着春风春雨见缝插针地自在生长。此时,我的眼前一亮,在菜园里,居然还有格桑花。在蔬菜的空隙间,明艳艳地绽放着无数朵美丽的格桑花。用“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来形容再恰当不过了。一朵朵格桑花在春风中舞动着美丽的身姿,在一片绿色的菜园中显得如此美丽,如此娇艳。我料想这块菜园地的主人,一定是一个热爱生活,懂得生活的人。在略显单调的视野里,让朵朵花儿亮丽着,芬芳着。近处,几株高大的向日葵正向着太阳的方向绽放它的笑脸,黄灿灿的、沉甸甸的。远处的一小块菜地上,一小片的油菜花也正热烈盛放。细碎的金黄、燃烧的激情、馥郁的芳香,正在告诉我春天的力量。
走过一片高大翠绿的香蕉园,迎面而来是几树桃花。一朵朵桃花悄然绽放,浅浅淡淡的粉红,红红火火的桃红,一抹一抹,像轻染上去的云烟。近看,朵朵让人心动,枝枝让人喜悦。赶紧拿出相机,一阵狂拍。此刻,少不了一张“人面桃花相映红”的美照。在一树一树的桃花面前,没有人会抵挡得了它们的热情,没有人会拒绝它的芬芳。就连近旁略为粗陋的草棚,也被映衬得秀气无比,眉目生动。
恋恋不舍地离开这片郊野,韩江畔村落旁,一株株高大木棉矗立着,朵朵红木棉热烈灿烂,似燃烧的火焰,有着青春的激情。郊野的春天,就是如此天然野性,自在安然。大自然在这里,用它的丹青妙笔,将成桶成桶的颜料,花花绿绿泼下来,染得满田满坡尽带春色,将郊野的春天调配成一幅美丽的画卷。
(选自《潮州日报》2019年3月19日)
(1)、在作者的笔下,“郊野的春天”有什么特点?(2)、作者在文中依次描写了几种花?它们分别有什么特点?(3)、自选角度,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4)、作者在写作本文时,采用了怎样的顺序?请简要说明。 -
9、阅读下文,完成练习。
【甲】
____
①在春天,叫醒我的,是鸟,是一只只藏在深山中的春鸟。
②早起,春山寂寂,我躺在床上看青灰色的晨曦流进后窗,鸽群“呼啦啦”地从窗前飞过,随即一声声清脆的鸟叫声传入人耳来,顿时清醒不少。我突然想到曾读过一句话:“于清晨极静时,听到鸟鸣,令人不敢堕落。”
③于是,我披衣起床,站在走廊上长久地听着一声声鸟叫。放眼望去,一大片一大片油菜花发了疯似的“黄”,一大片一大片麦苗发了疯似的“青”,一块儿黄连着一块儿青,一块儿青连着一块儿黄,让人眼里、心里全是欢喜。
④而此时,鸟儿们也仿佛知道有人在侧耳倾听,此起彼伏的鸟鸣从山涧、树梢、屋顶上传来,A似口哨,似溪声 , 似琴音,更似一曲天籁。
⑤晴日里听鸟叫与雨日里听大为不同,正所谓晴有晴的好,雨有雨的妙。倘若是晴天,春山空旷,一草一木都看得清晰。一声声的鸟叫从远天云外传来,让人只觉得更加空旷。年少时读王籍的《入若耶溪》,我还不曾有过“鸟鸣山更幽”的感受,如今听得久了,愈发觉
得那一个“幽”是那样的动人,那意境“哗”地一下子就出来了。
⑥若是雨日,就别有一番情趣了。清明前后,雨水颇多,窸窸窣窣的雨声里夹杂着一声声鸟鸣,这声音听着就不是空旷了,而是空灵。一声声的鸟鸣仿佛是抖落了雨水一般,清脆不已。此时恰是鸟声最欢的时候,我端坐屋内看书,竟感觉所有的雨声都挟裹了鸟鸣落到了书页间,顿生春意。
⑦《小窗幽记》里写春鸟:清晨林鸟争鸣,唤醒一枕春梦。独黄鹂百舌,抑扬高下,最可人意。山居听得的可不独独是黄鹂,B亦有燕子、杜鹃、喜鹊、画眉、布谷这些“角儿”轮番登台,好不热闹!
⑧不得不承认,这些山间的鸟儿确实比人更懂“春光易逝”这个词。不信你听,此时山间群鸟正喧哗,而人间却又有几人在这大好晨光中醒来呢?
【乙】
款款而行的初秋
①当丝丝缕缕的风轻拂过来,无边的宁静便在风与空气中弥散,身心仿佛被秋天减了负,有了翱翔的欲望。
②自然界似乎在秋天里一下子色彩斑斓,却又安之若素。
③八月的早晨清凉清凉的,繁茂生长过的庄稼早已深藏不露,向天的愿望变成俯地的温存。草木收起了棱角,学着不再张牙舞爪。同时,大地上一批植物逐渐衰老,会有另一批植物续上来凌寒而生,小白菜、菠菜等,都将准时贴着地皮生长,小家碧玉般不事张扬地葱绿。也有些花在秋凉中开了,金黄金黄的有栾树、桂花、皇菊,一开花就芳香四溢。紫蓝的喇叭花、粉红的月季花等,温温存存地开。
④风一遍遍梳理天空与大地,轻轻地梳,慢慢地理,耐着心地抚摸,偶尔下了力气吹那么一下,大地就日见稀朗了。在乡下的天空里星星反而更显繁密。成群的鸟儿一阵风一阵风地飞,像被风搅起的一大团一大团的叶子,密密麻麻地扑向电线、阳台和树枝。田野里,那一声牛的长哞,慢条斯理,从容不迫,把心中压抑久了的沉闷释放了出来。
⑤踏入秋的门槛,人们可以在一片片飞红中观枫叶,在一阵阵馨香中闻桂花,在一簇簇金灿灿的明黄中赏秋菊,在山水间徜徉,这就是秋天的况味。
(有删改)
(1)、请你为【甲】文拟个合适的标题并阐述命名理由。(2)、在理解作品内容的基础上精心设计的朗读会更打动人。请你仿照A句的朗读设计示例,从重音角度为B句设计朗读。A句:似口哨,似溪声,似琴音,更似一曲天籁。
朗读设计示例:“更”字要重读,强调此起彼伏的鸟鸣声极为美妙,表达作者对鸟儿的喜爱之情。
B句:亦有燕子、杜鹃、喜鹊、画眉、布谷这些“角儿”轮番登台,好不热闹!
朗读设计:
(3)、字里行间品味语言之美,能够领略文学作品的意蕴,提升自己的审美情趣。请从修辞的角度对【乙】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进行赏析。也有些花在秋凉中开了,金黄金黄的有栾树、桂花、皇菊,一开花就芳香四溢。紫蓝的喇叭花、粉红的月季花等,温温存存地开。
(4)、七年级的同学正在进行“群文阅读”语文学习活动,他们想为上面两篇文章再添加一个新成员——《济南的冬天》,请你写出两条添加理由。(5)、【甲】文中第⑤段作者由鸟鸣想到了王籍的诗句“鸟鸣山更幽”,你能从【乙】文中第⑤段联想到哪些诗句?请写出连续的两句。 -
10、默写(1)、你看,王湾的“ , ”(《次北固山下》),写出了诗人乘舟所见的山水之美。
(2)、小明在某江南古镇旅游时,看见暮色沉沉,听到群鸦乱噪,于是想用《天净沙·秋思》中的“ , ”来形容眼前的情景。
(3)、《诫子书》中从反面说明放纵懈怠、轻薄浮躁而产生不好影响的句子是: , 。(4)、《咏雪》中,面对纷纷扬扬的大雪,谢家子女即景赋诗,描述雪景的两个比喻句分别是“”“。 -
11、阅读下面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每一朵窗花都蕴含着____(丰富/富饶)的文化符号。仅在一幅“寿”字窗花里,就有如意、石榴、云朵、仙鹤、蝙蝠、松树枝叶等十几种符号。一个个小小的符号,汇聚成翎毛花卉、十二生肖、民间习俗、戏曲脸谱、珍贵遗产、人物肖像的洋洋大观。如今的蔚县剪纸(甲)是蔚县地域文化的符号象征,(乙)是人们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个窗口。
时光之河奔腾不息,代代更迭中,能留下、能传承的是什么?若干年后,剪纸中的那些人和事或许已经成为历史,但蔚县剪纸留存的生活气息与生命之美,一定会像蔚萝花一样,丰盈而又____(偏执/执着)地萦绕在时光的长河之中。
(1)、从文段的括号内选择符合语境的词语,分别填入横线处。(2)、文段中甲乙两处应填入的关联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A、尽管 也 B、虽然 而且 C、因为 所以 D、不仅 也(3)、段中的第二段运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
12、古诗词赏析。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岑参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1)、这首诗写到了哪个传统节日?从诗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2)、 “遥怜”二字别有韵味,请从艺术表现手法以及表达思想感情这两方面加以简析。 -
13、请阅读下面的诗文,完成下面小题。
秋词(其一)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狼(节选)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1)、多音字的读音由其所在的语境决定,请给下列句中的加点字标注读音。①我言秋日胜春朝( )
②屠暴起( )
(2)、下列句中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屠大窘 , 恐前后受其敌 窘:处境困迫,为难。 B、目似瞑,意暇甚 意:意思。 C、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 洞:挖洞。 D、乃悟前狼假寐 , 盖以诱敌 寐:睡觉(3)、完成下列语句的翻译。①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
②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4)、同是写动物,作者不同,情感也不一样。刘禹锡的《秋词》中抓住秋天“一鹤凌云”这一别致的景观,一反常调,另辟蹊径,热情讴歌了 。蒲松龄的《狼》告诉我们面对恶势力,我们 。 -
14、下列句子组成语段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史铁生明白母亲的用心时,已经无法去尽孝;莫怀戚背起母亲,正是为了尽孝。孝是无法重现的幸福,孝是生命变接的链条。饮水思源,知恩图报。我们共同祈愿:积极尽孝,敬老爱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____;____; ____; ____。天道人道孝道,条条光明大道;亲老爱老敬老,人人至爱吾老。
①养父母之心,愉悦心情
②让父母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为
③养父母之身,留意起居
④养父母之志,奉献社会
A、①③④② B、①②③④ C、③①④② D、③①②④ -
15、下列句中划线词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狼》)
非得一人于井中也(《穿井得一人》)
B、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狼》)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死无以致远(《诫子书》)
C、屠乃奔倚其下,驰担持刀(《狼》)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狼》)
D、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狼》)久之 , 目似瞑,意暇甚(《狼》)
-
16、岁月匆匆,转眼我们已走进人生的花季。在八年级的路上,清点行囊,我们会发现自己多了一分成熟,少了一分幼稚;多了一分思索,少了一分盲从;多了一分宽容,少了一分偏激;多了一分行动,少了一分幻想;还多了一分责任、理想与憧憬……我们的行囊变得沉甸甸的,我们的道路正在向未来延伸。
请以《八年级,我学会了▲》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文体不限;②不少于600字;③不得抄袭、套作;④作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等相关信息。
-
17、阅读
中国石拱桥(节选)
①赵州桥非常雄伟,全长50.82米,两端宽9.6米,中部略窄,宽9米。桥的设计完全合乎科学原理,施工技术更是巧妙绝伦。唐朝的张嘉贞说它“制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以为”。这座桥的特点是:(一)全桥只有一个大拱,长达37.4米,在当时可算是世界上最长的石拱。桥洞不是普通半圆形,而是像一张弓,因而大拱上面的道路没有陡坡,便于车马上下。(二)大拱的两肩上,各有两个小拱。这是创造性的设计,不但节约了石料,减轻了桥身的重量,而且在河水暴涨的时候,还可以增加桥洞的过水量,减轻洪水对桥身的冲击。同时,拱上加拱,桥身也更美观。(三)大拱由28道拱圈拼成,就像这么多同样形状的弓合拢在一起 , 作成了一个弧形的桥洞。每道拱圈都能独立支撑上面的重量,一道坏了,其他各道不致受到影响。(四)全桥结构匀称,和四周景色配合得十分和谐;桥上的石栏石板也雕刻得古朴美观。唐朝的张鷟说,远望这座桥就像“初月出云,长虹饮涧”。赵州桥高度的技术水平和不朽的艺术价值,充分显示出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桥的主要设计者李春就是一位杰出的工匠,在桥头的碑文里刻着他的名字。
②(1)永定河上的卢沟桥,修建于公元1189到1192年间。(2)桥长265米,由11个半圆形的石拱组成,每个石拱长度不一,自16米到21.6米。(3)桥宽约8米,桥面平坦,几乎与河面平行。(4)每两个石拱之间有石砌桥墩,把11个石拱联成一个整体。(5)由于各拱相联,所以这种桥叫做联拱石桥。(6)永定河发水时,来势很猛,以前两岸河堤常被冲毁,但是这座桥却极少出事,足见它的坚固。(7)桥面用石板铺砌,两旁有石栏石柱。(8)每个柱头上都雕刻着不同姿态的狮子。(9)这些石刻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有的像注视行人,千态万状,惟妙惟肖。
(1)、阅读第①段,概括赵州桥的特点。(一);
(二);
(三)大拱由28道拱圈拼成,每道拱圈都能独立承重;
(四)。
(2)、第①段画线句将大拱比作合拢在一起的28张弓,作用是。(3)、第②段层次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A、(1)/(2)(3)(4)(5)(6)/(7)(8)(9) B、(1)(2)(3)/(4)(5)/(6)/(7)(8)(9) C、(1)(2)(3)/(4)(5)/(6)(7)(8)(9) D、(1)/(2)(3)(4)(5)/(6)(7)(8)(9)(4)、第②段画线句中的“几乎”不能删去,简述理由。 -
18、阅读
【甲】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郦道元《三峡》)
【乙】
黄溪距州治七十里,由东屯南行六百步,至黄神祠。祠之上,两山墙立,如丹碧之华叶骈植,与山升降。其缺者为崖峭岩窟。水之中皆小石平布。黄神之上,揭水①八十步,至初潭,最奇丽,殆不可状。其略②若剖大瓮,侧立千尺。溪水积焉,黛蓄膏停③。来若白虹,沉沉无声,有鱼数百尾,方来会石下。南去又行百步,至第二潭。石皆巍然,临峻流,若颏颔断腭④。其下大石杂列,可坐饮食。有鸟赤首乌翼,大如鹄,方东向立。自是又南数里,地皆一状,树益壮,石益瘦,水鸣皆锵然。又南一里,至大冥之川。山舒水缓,有土田。
(节选自柳宗元《游黄溪记》)
【注释】①揭水:撩起衣服,涉水而行。②略:大约,大致。③黛蓄膏渟(tíng):溪水积在潭里,乌光油亮,像贮了一瓮画眉化妆的油膏。④颇(kē)颔断(yín)腭(è):均指人类面部嘴唇以下的部位。颏,两腮和嘴下面部位;颔,下巴;断,牙根;齶,牙床。
(1)、请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①略无阙处 ②虽乘奔御风
③如丹碧之华叶骈植 ④自是又南数里
(2)、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①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②其略若剖大瓮,侧立千尺。
(3)、你最喜欢哪个季节的三峡?请结合【甲】文的具体内容说明理由。(4)、两文都运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来写水。请结合具体内容做简要分析。 -
19、阅读
使至塞上
王 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1)、对颈联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直”与“圆”既在写景形态上形成了鲜明对照,又共同营造出一种荒寂、雄浑、寥廓的景象。 B、诗人笔下的景象为全诗奠定了感而不伤的情感基调,是典型的以壮景写情的手法。 C、该联景物既为下联人物的出场设定了特殊背景,又暗示了作者孤寂、感伤、前路茫然的悲观心态。 D、诗人用白描手法,借助对四种景象的描写,为我们展现出了一幅奇异的塞外风光,寓情于景,情景交融。(2)、请自选角度,试着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
20、阅读
七月时节,当我们这里的昆虫,为口渴所苦,失望地在已经枯萎的花上跑来跑去寻找饮料时,蝉则依然很舒服,不觉得痛苦。用它突出的嘴——一个精巧的吸管,尖利如锥子,收藏在胸部——刺穿饮之不竭 的圆桶。它坐在树的枝头,不停地唱歌,只要钻通柔滑的树皮,里面有的是汁液,吸管插进桶孔,它就可饮个饱了。如果稍等一下,我们也许就可以看到它遭受到的意外的烦扰。因为邻近很多口渴的昆虫,立刻 发现了蝉的井里流出的浆汁,跑去舔食。这些昆虫大都是黄蜂、苍蝇、蛆蜕、玫瑰虫等,而最多的却是蚂 蚁。身材小的想要到达这个井边,就偷偷从蝉的身底爬过,而主人却很大方地抬起身子,让它们过去。大的昆虫,抢到一口,就赶紧跑开,走到邻近的枝头,当它再转回头来时,胆子比从前变大来了,它忽然就 成了强盗,想把蝉从井边赶走。最坏的罪犯,要算蚂蚁了。我曾见过它们咬紧蝉的腿尖,拖住它的翅膀,爬上它的后背,甚至有一次一个凶悍的强徒,竟当着我的面,抓住蝉的吸管,想把它拉掉。
最后,麻烦越来越多,无可奈何,这位歌唱家不得已抛开自己所做的井,悄然逃走了。于是蚂蚁的目 的达到,占有了这个井。不过这个井也干得很快,浆汁立刻被吃光了。于是它再找机会去抢劫别的井,以图第二次的痛饮。
(1)、本文段选自《》,其作者是法国的 (人名)。(2)、请结合本选段说说为什么本书既是科普著作,又是文学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