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在加点字的正确读音下面画横线。

    置(gē gé)    堡(něi lěi)      道(cà chà)

  • 2、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材料一:

    尼尔斯骑在大雄鹅莫顿的背上,跟随一群大雁走南闯北。这是他从未有过的奇妙体验,一开始,他紧紧地抱住鹅的脖子,眼睛都不敢睁开,只觉得耳边风声呼呼作响,身体随着莫顿的飞行上下颠簸,心里害怕极了,他后悔自己当初为什么要那么调皮捣蛋,惹恼了小精灵,以至于落到如今这样的境地。

    过了一会儿,他小心翼翼地睁开眼睛,看到了脚下壮丽的山河。广袤的田野像一块巨大的绿色绒毯,河流如同银色的丝带蜿蜒其间,远处的山峦连绵起伏,在阳光的照耀下闪耀着金色的光辉。尼尔斯不禁被眼前的美景吸引,心中的恐惧渐渐消散,取而代之的是对未知旅程的好奇与期待。

    材料二:

    在旅行的途中,尼尔斯他们遇到了一场暴风雨。狂风呼啸,大雨倾盆而下,莫顿艰难地在风雨中飞行,身体不停地摇晃。尼尔斯紧紧地贴在莫顿的背上,全身都被雨水湿透了,冰冷的雨水打在脸上,让他几乎睁不开眼睛。他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危险和无助,心里默默祈祷着暴风雨能够快点过去。

    而与尼尔斯的狼狈不同,大雁们在暴风雨中展现出了顽强的生命力和团结协作的精神。它们紧紧地靠在一起,互相鼓励,凭借着熟练的飞行技巧,努力保持着队形,朝着安全的方向前进。看到大雁们的表现,尼尔斯心中涌起一股敬佩之情,也更加坚定了要和它们一起克服困难的决心。

    (1)、阅读材料一,刚开始飞行时,尼尔斯的心情是(   )
    A、兴奋激动 B、害怕后悔 C、平静坦然
    (2)、后来尼尔斯心情发生变化的原因是(   )
    A、他适应了飞行 B、他看到了美丽的景色 C、他不再担心自己的处境
    (3)、阅读材料二,在暴风雨中,尼尔斯的表现是怎样的?(   )
    A、轻松应对 B、顽强抵抗 C、狼狈无助
    (4)、材料二中,大雁们在暴风雨中的表现体现了它们怎样的精神?(   )(多选)
    A、勇敢无畏 B、团结协作 C、自私自利
    (5)、对比两则材料,尼尔斯在旅行中的经历对他的性格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①从材(1)料一可以看出,尼尔斯开始变得(   )
    A. 勇敢  
    B. 好奇  
    C. 坚强

    ②从材料二可以看出,尼尔斯进一步学会了(   )
    A. 独立   
    B. 感恩   
    C. 坚韧和团结协作

  • 3、课内阅读。

    当尼尔斯变成小人儿后,他发现家里的一只大雄鹅也要跟着一群大雁飞走。尼尔斯紧紧抱住鹅的脖子,结果被鹅带上了天空。
    起初,尼尔斯害怕极了,他觉得自己随时都可能掉下去摔死。风在耳边呼呼地刮着,地面上的景物变得越来越小。但渐渐地,他开始适应了这种飞行,甚至觉得有些新奇有趣。
        在飞行过程中,尼尔斯看到了许多从未见过的美景。广袤的田野像一块绿色的地毯,河流像银色的丝带蜿蜒在大地上,远处的山峦连绵起伏,在阳光的照耀下显得格外壮丽。

    (1)、尼尔斯为什么会被大雄鹅带上天空?
    (2)、用横线画出文中描写尼尔斯心理变化的句子。
    (3)、文中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来描写景物?请举例说明。
  •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通过这次旅行,使尼尔斯增长了见识,开阔了眼界。
    B、为了避免今后不再发生类似的错误,我们必须严格遵守纪律。
    C、他的写作水平明显改进了。
    D、一个人是否拥有健康的体魄,关键在于是否持之以恒地参加体育锻炼。
  • 5、文学常识
    (1)、《骑鹅旅行记》是一部(体裁),作者是(国家)的(人名)。
    (2)、尼尔斯在旅行中经历了许多奇妙的事情,他骑在的背上,跟随一群大雁走南闯北。在这个过程中,他的性格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一个的孩子成长为一个的少年。
    (3)、这部作品中,除了尼尔斯和大雁,还有许多个性鲜明的角色,如(列举一个角色名字),它的特点是
  • 6、句式转换
    (1)、尼尔斯被小精灵变成了小拇指般大小的人儿。(改为 “把” 字句)
    (2)、他难道不想变回原来的样子吗?(改为陈述句)
    (3)、大雁在天空中飞翔。(扩句,至少扩两处)
  •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练习。

    尼尔斯变成了小拇指般大小的人儿,他(xiàn rù)了极度的恐慌之中。原本熟悉的家变得如此陌生,就连那只平日里总是耀武扬威的公鸡,现在看起来也像个庞然大物。他试图找到变回原样的方法,在院子里(máng lù)地奔跑着,不小心(bàn)倒在门槛上,疼得他龇牙咧嘴。此时,一群大雁从天空飞过,发出亮的叫声,似乎在召唤着他开启一场奇妙的冒险之旅。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xiàn rù) (máng lù) (bàn)
    (2)、给加点字 “嘹” 选择正确的读音(    )
    A、liáo B、liào
    (3)、文中 “耀武扬威” 的 “耀” 字,用部首查字法,应先查部,再查画。“耀” 在这个词中的意思是(填序号)

    A. 光线强烈地照射 
    B. 张扬;显示出来 
    C. 光荣

  • 8、判断正误。(用“正确”“错误”表示)
    (1)、《古人谈读书》由两则文言文组成,记录了古人有关读书、学习的言论,告诉了我们一些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
    (2)、《论语》中讲到了“三到”读书法,说明了读书时“用心”的重要性。
  • 9、在横线上写出加点字的意思。
    (1)、以求之者也      
    (2)、默而之      
    (3)、心到最      
    (4)、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也      
  • 10、下列加点字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不倦(教诲) B、余尝读书有三到(说) C、我非生而知之者,古(喜好) D、不耻下问(低声地问)
  • 11、下列加点字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而好学(聪敏) B、学而不(厌恶) C、却只漫浪诵读(随意) D、下问(以……为耻)
  • 12、根据情境提示,完成填空。
    (1)、《论语》中的“”告诫我们要以诚实的态度对待学习,不能不懂装懂。
    (2)、关于读书,朱熹告诉我们读书要做到“”,这三者之中,以“”最急,正所谓: “心既到矣,?”
    (3)、《论语》中,告诉我们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以及教诲别人的态度的名言是:“默而识之,。”
    (4)、关于读书的态度与方法,古人有很多精辟的总结。《论语》中的“敏而好学,”告诫我们要端正学习态度,不懂就要多问;“学如不及,”告诫我们求学要有进取心,不能懈怠。
    (5)、孔子用“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告诉我们,只有将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才能取得进步。
    (6)、《论语》中,孔子通过说明自己的学习态度来告诫学生学习要勤勉的句子是:“ , 好古,。”
  • 13、读句子,给句子中加点的字注音。

    博闻强的李大钊曾在长辛店劳动补习学校教工人们字。

  • 14、给加点字选择正确读音。

    室(qǐn qǐng)    羞(cǐ chǐ)    能(jǐ qǐ)

  • 15、口语交际

    你的家乡在元宵节有什么特别的习俗或活动吗?请向大家介绍一下,注意语言表达要清晰、流畅。

  • 16、课外阅读

    故乡的元宵

    故乡的元宵是并不热闹的。

    没有狮子、龙灯,没有高跷,没有跑旱船,没有 “大头和尚戏柳翠”,没有花担子、茶担子。这些都在七月十五 “迎会”—— 赛城隍时才有,元宵是没有的。很多地方兴 “闹元宵”,我们那里的元宵却是静静的。

    有几年,有送麒麟的。上午,三个乡下的汉子,一个举着麒麟,—— 一张长板凳,外面糊纸扎的麒麟,一个敲小锣,一个打镲,咚咚当当敲一气,齐声唱一些吉利的歌。每一段开头都是 “格炸炸”:

    格炸炸,格炸炸,

    麒麟送子到你家……

    我对这 “格炸炸” 印象很深。这是什么意思呢?这是状声词?状的什么声呢?送麒麟的没有表演,没有动作,曲调也很简单。送麒麟的来了,一点也不叫人兴奋,只听得一连串的 “格炸炸”。“格炸炸” 完了,祖母就给他们一点钱。

    街上掷骰子 “赶老羊” 的赌钱的摊子上没有人。六颗骰子静静地在大碗底卧着。摆赌摊的坐在小板凳上抱着膝盖发呆。年快过完了,准备过年输的钱也输得差不多了,明天还有事,大家都没有赌兴。

    草巷口有个吹糖人的。孙猴子舞大刀、老鼠偷油。

    北市口有捏面人的。青蛇、白蛇、老渔翁。老渔翁的蓑衣是从药店里买来的夏枯草做的。

    到天地坛看人拉 “天嗡子”—— 即抖空竹,拉得很响,天嗡子蛮牛似的叫。

    到泰山庙看老妈妈烧香。一个老妈妈鞋底有牛屎,干了。一天快过去了。不过元宵要等到晚上,上灯以后。元宵的灯,是在街头上卖的。

    在街上,有几家从乡下摇船来的卖 “泥叫叫” 的。他们以船为家。他们的泥叫叫有两种,一种是吹的,一种是摇的。吹的 “泥叫叫” 有细有粗,粗的声音洪亮,“乌都 —— 乌都 ——”,可以传得很远,细的声音尖细,“吱吱吱”,很好听。摇的 “泥叫叫” 则是哑的,只是一个泥弹子,摇起来 “豁啷豁啷” 的。

    有几家卖花灯的。荷花灯,绣球灯,兔子灯。

    街上有人在赌力:一人横躺在地上,另一个人拿着一个大铁砣子,放在躺者的肚子上,躺者把肚子一挺,铁砣子就被挺起来了。但这是要付钱的,要赌力的付了钱才能看。

    元宵过后,年就过完了。

    (1)、文中写了故乡元宵的哪些习俗?
    (2)、故乡的元宵有什么特点?
    (3)、文中描写送麒麟的部分有什么作用?
    (4)、作者为什么对 “格炸炸” 印象很深?
  • 17、课内阅读

    腊八粥

    初学喊爸爸的小孩子,会出门叫洋车了的大孩子,嘴巴上长了许多白胡子的老孩子,提到腊八粥,谁不是嘴里就立时生出一种甜甜的腻腻的感觉呢。把小米、饭豆、枣、栗、白糖、花生仁合拢来,糊糊涂涂煮成一锅,让它在锅中叹气似的沸腾着,单看它那叹气样儿,闻闻那种香味,就够咽三口以上的唾沫了,何况是,大碗大碗地装着,大匙大匙朝嘴里塞灌呢!

    住方家大院的八儿,今天喜得快要发疯了。他一个人进进出出灶房,看到一大锅粥正在叹气,碗盏都已预备整齐,摆到灶边好久了,但妈妈总是说时候还早。

    他妈妈正拿起一把锅铲在粥里搅和。锅里的粥也像是益发浓稠了。

    “妈,妈,要到什么时候才……”

    “要到夜里!” 其实他妈妈所说的夜里,并不是上灯以后。但八儿听了这种松劲的话,眼睛可急红了。锅中的粥,有声无力的叹气还在继续。

    “那我饿了!” 八儿要哭的样子。

    “饿了,也得到太阳落下时才准吃。”

    饿了,也得到太阳落下时才准吃。你们想,妈妈的命令,看羊还不够资格的八儿,难道还能设什么法来反抗吗?并且八儿所说的饿,也不可靠,不过是他进进出出灶房,看到那一大锅正在叹气的粥,因好奇而急于想尝尝这奇怪的东西罢了。

    (1)、作者笔下的腊八粥让人垂涎欲滴,请用横线画出描写腊八粥样子和味道的句子。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3)、八儿为什么 “今天喜得快要发疯了”?
    (4)、文中写八儿 “进进出出灶房” 有什么作用?
  • 18、句子练习
    (1)、把下列句子改为陈述句

    ①你们想,妈妈的命令,看羊还不够资格的八儿,难道还能设什么法来反抗吗?

    ②难道世界上糟糕的诗还不够多吗?

    (2)、用恰当的关联词把下面两句话合并成一句话

    ①他走到横木那头拿到了帽子。  他难以回转身来。

    ②贰凡卡在城里受罪。 凡卡回到乡下爷爷那儿去。

  • 19、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1)沸腾 —— 

    (2)浓稠 ——

    (3)反抗 —— 

    (4)清楚 —— 

    (5)可靠 —— 

    (6)承认 ——

  • 20、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1)合拢 ——

     (2)叹气 ——

    (3)沸腾 ——

    (4)搅和 ——

    (5)资格 ——

    (6)反抗 ——

上一页 42 43 44 45 46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