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放翁家训

    【宋】陆游

    后生才锐者,最易坏。若有之父兄当以为忧不可以为喜也。切须常加简 , 令熟读经学 , 训以宽厚恭谨,勿令与浮薄者游处,如此十许年,志趣自成。不然,其可虑之事,非一端。吾此言,后人之药石也,各须谨之,毋后悔。

    (选自《万金家书》)

    【注释】①才锐:才思敏捷。②经学:指儒家经典、诸子百书。③端:这里指一个方面。

    (1)、根据表格中的提示方法,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文言语句

    提示方法

    解释

    切须常加简

    字形推测法:会意字。甲骨文像捆绑在木棍【上的包囊O。金文淡

    化了甲骨文中“木”【的形象,突出了包囊O和系扎包囊的绳结。篆文承续甲骨文字形。·

    非一端

    查阅字典法:①用草编的覆盖物;②遮盖,掩盖;③大概,大约;④胜过,超过。

    (填序号)

    后悔

    联想成语法:笑大方

    (2)、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横线句子的意思。

    如此十许年,志趣自成。

    (3)、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若有之父兄当以为忧不可以为喜也

    (4)、“放翁家训”中“训”字的意思是 , “训以宽厚恭谨”中“训”字的意思是。(填选项)

    A.教导,教诲       B.训练        C.训释         D.规范,准则

    (5)、仿照示例,结合加点词语赏析下面的句子,体会陆游说话时的语气和情感。

    示例:夫学须静也,才学也,无以广才,无以成学。

    赏析:“须”是必须的意思,连用两个“须”字表达了肯定、不容置疑的语气。“非……无以……是双重否定句,强调了“学”“才”“志”的重要性以及三者之间的关系。殷殷教诲中蕴含着诸葛亮对儿子深切的期望。

    切须常加简束,熟读经学,训以宽厚恭谨,勿令与浮薄者游处。

    (6)、《诫子书》与本文对少年成长提出了哪些要求? 请结合具体内容,分别阐释。
  •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诫外甥书

    诸葛亮

    夫志当高远,慕先贤,绝情欲,弃凝滞 , 使庶几之志,揭然有所存,恻然有所感;忍屈伸 , 去细碎,广问,除嫌吝虽有淹留 , 何损于美趣,何患于不济。若志不强毅,意不慷慨碌碌滞于俗,默默束于情,永窜伏于凡庸,不免于下流矣!

    【注释】①凝滞:心思局限于某个范围;拘泥。②庶几:本为接近之意,这里指好学而努力成才的人。③揭然:崛起、显露的样子。④恻然:悲伤的样子,这里指诚恳虔敬地笃行。⑤屈伸:偏义复词。主言屈,指退处不得志。⑥嫌吝:怨恨吝惜。嫌,个人仇怨。吝,好财吝啬。⑦淹留:长期逗留,羁留。此指有才德而不被录用、屈居下位。⑧慷慨:情绪激昂。⑨窜伏:逃避,藏匿。⑩下流:地位卑贱。

    (1)、.根据表格中的提示,解释加点词的意思。

    文言语句

    提示方法

    解释

    夫志当高远

    查阅字典法:①存在,活着;②积聚,储藏;③寄放;④记在心里,怀着。

    (填序号)

    使庶几

    课内迁移法: ⑵(《诫子书》)

    结构助词,的

    广

    组词法:单音节词变为多音节词

    碌碌滞于俗

    成语联想法:劳无功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虽有淹留,何损于美趣,何患于不济。

    (3)、本文与《诫子书》同样采用了大量的整齐短句,请结合两篇文章的具体语句,说说这一句式对作者训诫子侄起到怎样的效果?
    (4)、诸葛亮的《诫子书》和《诫外甥书》是他分别写给儿子诸葛瞻和外甥庞涣的告诫信,请你具体说说诸葛亮对儿子和外甥的教导有何异同。
  • 3、下面对文章《诫子书》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
    A、“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说明了“淡泊”“宁静”是实现人生理想的基本要求,强调他们是与人的志向相关的。 B、“学须静也”的“学”已经不只是一般的学习,而含有修养自己的人格和品德的意思,“静”也不只是单纯的宁静,而有淡泊名利的意味。 C、“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从反面说明了“淡泊”“宁静”的重要性。 D、“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表达了君子不与外界同流合污、独善其身的良好愿望。
  • 4、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该文是诸葛亮写给儿子的一封家书,殷殷教诲中蕴含着深切的希望。 B、文中诸葛亮告诉儿子,成才需要具备三个条件:立志、学习、惜时。 C、本文句式整齐,多用对偶,读来朗朗上口,极具韵律美。 D、文中诸葛亮勉励儿子要珍惜时光、勤奋学习,这是为人的根本、做事的基础。
  • 5、重点句子翻译。
    (1)、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2)、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3)、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
    (4)、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5)、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 6、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    )
    A、君子之行        逝者如斯  B、年与驰            学而习之 C、意与去           吾三省吾身 D、淫慢不能励精      思而不学
  • 7、下列和“夫君子之行”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下车引 B、君子 C、学而时习 D、择其善者而从
  • 8、熟读课文,解释加点的词语。

    夫君子之行,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志,非宁静无以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则不能精,则不能性。年与时与日去,遂成枯落 , 多不接世,悲守穷 , 将复何及!

  • 9、填空题

    《诫子书》作者 , 字 , 三国时期著名的。与他相关的故事有:等。

  • 10、某校七年级开展“孙悟空形象探究”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任务。
    (1)、活动中,A小组用“精读和跳读”的阅读方法展开探究,请你参与完善下表。

    读书有法——以孙悟空形象探究为例

    跳读

    精读

    (仿右侧主题)

    细读情节识取经艰难

    精思细节析悟空情真

    鉴赏人物明悟空形象

    那猴道:“我是五百年前大闹天宫的齐天大圣;……愿保你取经,与你做个徒弟。”

    三打白骨精

    (②

    (被赶回花果山的行者得知唐僧遭难后赶回去搭救,经过东海时要下去洗洗,八戒不解。)行者道:“你那里知道,我自从回来,这几日弄得身上有些妖精气了。师父是个爱干净的,恐怕嫌我。”

    批注:洗去妖气,真心敬师。

    悟空形象分析:⑤

    三调③

    (借扇之难)

    行者又手向前,笑道:“嫂嫂切莫多言。老孙伸着光头,任尊意砍上多少,但没气力便罢。是必借扇子用用。

    批注:甘受委屈,真心解难。

    三进无底洞(救师之难)

    八戒急叫:“沙和尚,快拿将行李来,我们分了罢!”……行者道:“……师父眼巴巴的望我们去救,你却在此说这样话! ……你两个牵着马,挑着担,我们跟着那两个女怪,做个引子,引到那门前,一齐下手。

    批注:④

    (仿照前两个批注)

    读书方法的探究小结:⑥

    (上述阅读过程对你在精读和跳读方法运用上的启发).

    (2)、“紧箍儿咒”是唐僧用来约束孙悟空的法宝。B小组准备结合唐僧三次念“紧箍儿咒”的情节,分析孙悟空的成长与变化。请你协助他们完成探究任务。

    精读片段

    念咒原因

    分析人物

    他口里虽然答应,心上还怀不善,把那针儿幌一幌,碗来粗细,望唐僧就欲下手,慌得长老口中又念了两三遍,这猴子跌倒在地,丢了铁棒,不能举手,只叫:“师父! 我晓得了!

    —再莫念! 再莫念!”————

    唐僧从①处得到紧箍,骗孙悟空戴上默念咒语。孙悟空疼痛难忍,盛怒之下欲害唐僧,唐僧念咒自卫。

    阅读《西游记》整本书,你会发现唐僧念紧箍儿咒的次数越来越少,可见孙悟空的性格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行者认得他是妖精,更不理论,举棒照头便打。那怪见棍子起时,依然抖擞,又出化了元神,脱真儿去了,把个假尸首又打死在山路之下。唐僧一见,惊下马来,睡在路旁,更无二话,只是把《紧箍儿咒》颠倒足足念了二十遍。

    孙悟空②(概括情节)时,人妖不分的唐僧念咒加以阻止。

    沙僧果起在半空道:“二位住了手,我同你到师父面前辨个真假去。”这大圣放了手,那行者也放了手。沙僧搀住一个,叫道:“二哥,你也搀住一个。”果然搀住,落下云头,径至草舍门外。三藏见了,就念《紧箍儿咒》。二人一齐叫苦道:“我们这等苦斗,你还咒我怎的? 莫念! 莫念!”

    唐僧为了③而念紧箍儿咒。

    (3)、C小组认为孙悟空成长的道路上需要感谢诸多妖怪的“助力”,请从白骨精、六耳猕猴中任选一个,简要说说孙悟空应该感谢的理由。
  • 11、古典作品中蕴蓄着中国文化的基因,文明前行的力量。班级学习小组开展以“西游文化”为主题的探究活动,请你参与。
    (1)、【任务一:《西游记》中的团队文化】

    有人说,《西游记》中的师徒四人是一支非常理想的团队,体现了德者居上、能者居中、智者居侧和劳者居后的团队文化。你赞同这种说法吗? 请结合小说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2)、【任务二:《西游记》中的宗教文化】

    《西游记》将佛教、道教、儒教文化很好地结合在了一起,显示出那个时代宗教多元化的特质。请你结合小说的具体内容,谈谈《西游记》中“儒释道合一”的体现。

    (3)、《西游记》虽带有宗教色彩,但没有一味地表达对宗教的信奉,它更关注现世,表现出宗教淡漠化的思想。请阅读以下链接材料,并结合小说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材料一:《西游记》对宗教采取了一定的调侃态度,同时注入作者对世俗生活的体验,通过讥佛讽道,反映黑暗社会现实。

    材料二:《西游记》关注现世,它在宣扬佛道二教的同时,又让整个作品充满了理性和人性的光辉。它以幻想的形式对人的进取精神与奋斗意志,作了热情洋溢的肯定。坚韧不拔的执着追求不再只是奉献给虚幻的宗教信仰,而成了英雄人物斩妖除邪、匡危扶倾的伟大实践和实现自我价值的战斗历程。

    (4)、【任务三:《西游记》中的酒文化】《西游记》似写仙妖之境,实写人间烟火。名著中多次出现饮酒场面,写到了各式各样的酒及酒器,展现了独特的酒文化。请根据作品内容,完成下表。

    “酒”的文化符号意义

    饮酒场面

    用意

    只见那丹崖珠树之下,有几个皓发皤髯之辈,童颜鹤鬓之仙,在那里着棋饮酒,谈笑讴歌。真个是:祥云光满,瑞霭香浮。彩鸾鸣洞口,玄鹤舞山头。碧藕冰桃为按酒,交梨火枣寿千秋。

    展现仙界的缥缈雅致。

    孙悟空盗了蟠桃会的玉液琼浆后, “会众猴在于洞中,就做个仙酒会,各饮了几杯,快乐不题”“那大圣正与七十二洞妖王并四健将分饮仙酒,一闻此报,公然不理,道:‘今朝有酒今朝醉,莫.管门前是与非。’”

    你看那:门悬彩绣,地衬红毡。异香馥郁,奇品新鲜。琥珀杯,琉璃盏,镶金点翠;黄金盘,白玉碗,嵌锦花缠……还有些蒸酥蜜食兼嘉馔,更有那美酒香茶与异奇。说不尽百味珍馐真上品,果然是中华大国异西夷。

    “酒”的情节推动作用

    ③请结合《西游记》中孙悟空的人生经历,分析写“酒”的作用。

  • 12、中国古典文学研究家周汝昌将《三国演义》归纳为“忠”字,将《水浒传》归纳为“义”字,将《红楼梦》归纳为“情”字。请你也用一个字或者一个词语归纳《西游记》(不得用“忠”“义”“情”这三个字),并简述理由。
  • 13、语文课上分四人小组探讨《西游记》的写作特色,组长小孔同学记得《法国大百科全书》里有这样的评价:“全书故事的描写充满幽默和风趣,给读者以浓厚的兴味。”请你作为小组代表,就这句话试举一例,发表看法。
  • 14、清代《新说西游记》批者张书绅这样评论《西游记》:“五圣之散处如珠,菩萨之贯串有线。真是大手笔,真是妙手笔。”请根据你的阅读体验,完成下面习题。
    (1)、主角=光环

    请参照小语的说法,帮小文补充完整横线的内容。

    小语:这样来说,观世音菩萨就是总导演,唐僧是“灾难”主演。西行路上,群妖出洞,有的想吃唐僧肉,有的想做唐僧妇。可怜的唐僧,今儿被这个妖精抓住,明儿被那个妖精逮住,不断忍受皮肉之苦,反复接受考验。

    小文:孙悟空就是⑴主演。西行路上⑵

    (2)、配角≠普通

    沙僧是取经团队中的配角,但是他也最终走到灵山,被封为罗汉。请你分析沙僧的人物形象特点,从团队合作或目标达成的角度谈谈如何超越自我。

  • 15、请根据要求完成表格。

    阅读方法

    阅读任务

    评注思考

    ⑴ “三调芭蕉扇”是《西游记》中的经典情节,请你说一说“二调芭蕉扇”的经过:

    ⑵原著第四十二回节选:行者将身一幌,藏在那菩萨的神光影里。这妖精见没了行者。走近前,睁圆眼,对菩萨道:“你是孙行者请来的救兵么?”菩萨也不答应。在以上文段中, “这妖精”指的是

    ⑶《西游记》一书描写了唐僧师徒四人组建的取经团队,一路跋山涉水、降妖除魔的故事。某班同学读后认为虽然四个人都有缺点,但是想要取经成功,四个人缺一不可。请你根据自己的理解,选取师徒四人中的任意一人说一说取经之路为什么缺“他”不可。

  • 16、小语同学在阅读《西游记》时产生了一个疑问:铁扇公主,顾名思义拿的应该是铁扇子,为什么她拿的却是一把芭蕉扇呢? 通过查找资料,她发现“三调芭蕉扇”的情节是吴承恩在《西游记杂剧》的基础上,通过添加自己的想象改编而成的。你认为吴承恩这一情节改编得好不好? 请结合相关内容阐述理由。

    “铁扇公主使一柄铁扇子,重一千余斤……只一扇子就扇得他滴溜溜半空中转。悟空无法,只得求告观世音。于是雷公电母雨师风伯齐出,降了一场倾盆大雨,泼熄了火焰山。”

    ——《西游记杂剧》

  • 17、在班级共读《西游记》活动中,你所在的小组以“孙悟空也会落泪”为专题开展名著阅读专题探究活动。请你参与其中,完成相关的任务。
    (1)、有同学发现,《西游记》中孙悟空哭的次数有十几次之多,这位盖世英雄为什么频频落泪呢? 请精读下面语段,写出孙悟空落泪的原因。

    孙悟空的多次“哭”

    “哭”的原因

    【材料一】孙大圣见了,不敢进去,只在二门外仵着脸,脱脱的哭起来。你道他哭怎的,莫成是怕他? 就怕也便不哭……只为想起唐僧取经的苦恼,他就泪出痛肠,故此便哭。心却想道:“老孙既显手段,变作小妖,来请这老怪,没有个直直站着说话之理,一定见他磕头才是……——苦啊! 算来只为师父受困,故使我受辱于人。到此际也没及奈何,他撞将进去,朝上跪下……

    ——第三十四回《魔王巧算困心猿 大圣腾那骗宝贝》

    为救师父,孙悟空须变作小妖向压龙洞老怪跪拜,他因自己将受辱于妖而流下了无奈、难过的泪水。

    【材料二】话说齐天大圣空着手败了阵来,坐于金䖓山后,扑梭梭两眼滴泪,叫道:“师父呵! 指望和你:佛恩有德有和融,同幻同生意莫穷。同住同修同解脱,同慈同念显灵功。同缘同相心真契,同见同知道转通。岂料如今无主杖,空拳赤脚怎兴隆!”

    ——第五十一回《心猿空用千般计 水火无功难炼魔》

    大战青牛精时,①

    【材料三】正走处,只见八戒绑在殿前柱上哼哩。行者近前,叫声“悟能”。那呆子认得声音,道:“师兄,你来了? 救我一救!”行者道:“我救你,你可知师父在那里?”八戒道:“师父没了,昨夜被妖精夹生儿吃了。”行者闻言,忽失声泪似泉涌。

    ——第七十七回《群魔欺本性 一体拜真如》

    在狮驼城中,②

    (2)、孙悟空的哭受到了师弟猪八戒的奚落:“不要哭,一哭就脓包了!”你是怎么看待孙悟空的流泪的? 请用以下句式写下你的探究结果。

    “哭着的孙悟空”,让我们看到的不是……,而是……

  • 18、文学部落的同学现在需要做一个排行榜,选出《西游记》神佛组的武力值第一和妖魔组的战斗力第一。假如你是评审团,请你从下面人物中分别做出选择,并结合具体情节说明理由。

    神佛组候选人:菩提祖师     如来佛祖       玉皇大帝

    妖魔组候选人:六耳猕猴     大鹏金翅雕     牛魔王

  • 19、文学社安排小语和小文当一次小导演,准备把《西游记》中的经典情节编排成课本剧,并面向全校公演。请你选择其中一个故事,列出故事主要角色、故事情节、故事感想,帮他们完成准备工作。

    《西游记》翻拍方案表

    选择故事

    主要角色

    故事情节

    故事感想

  • 20、读完《〈论语〉十二章》,同学们在许多名人的身上都看到了《论语》的影子。活动小组计划进行古文交流会,邀请你参加。

    【甲】好学篇

    ①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述而》)

    ②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学而》)

    【乙】

    吏事,寡学术,及相,太祖常劝读书。晚年手不释卷,每归私第 , 闳户启箧取书,读之竞日也。及次日临政,处决如流。家人发视之则《论语》二十篇也。普性深沉有岸谷 , 虽多忌克 , 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

    (节选自《宋史·赵晋传》)

    【丙】劝学

    【唐】颜真卿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注释】①女:同“汝”,你。②奚:为什么。③云尔:如此而已。④正:匡正、端正。⑤普:赵普,北宋初年丞相。⑥太祖:指宋太祖赵匡胤。⑦私第:旧时官员私人所置的住所。⑧阖(hé):关闭。⑨箧(qiè):小箱子。⑩薨(hōng):古代指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等去世。⑪岸谷:形容人严肃刚正。⑫忌克:妒忌刻薄。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A、不亦君子乎   君子食无求饱 B、学而时之    普少吏事 C、可以师矣   及 D、为师矣     太祖常劝读书
    (2)、用“/”给【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既薨家人发箧视之则《论语》二十篇也

    (3)、结合知识卡片,探究加点字的表达作用。

    知识卡片

    “也”,在古文中一般相当于“啊”,在语意夸张时相当于“呢”,在否定语气强烈时相当于“的”。

    读之竟日

    (4)、读了三则材料,小语发现【丙】诗中“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与【甲】材料《论语》中“”所阐述的内容很接近。
    (5)、【丙】诗中颜真卿写道“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乙】篇中“普少习吏事,寡学术”,晚年却“手不释卷”成为一代名相。两则材料是否矛盾? 请联系选文及现实生活,谈谈你的看法。
上一页 9 10 11 12 13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