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江南逢李龟年 杜甫
    (1)、“落花时节”意蕴丰富,请谈谈你的理解。
    (2)、清朝蘅塘退士评价本诗时说:“世运之治乱,年华之盛衰,彼此之凄凉流落,俱在其中。”请举例说明诗人是用什么手法表现出上述意思的。
  • 2、峨眉山月歌 李白
    (1)、诗的第二句中“入”“流”两个动词有何妙处?
    (2)、这首诗短短28个字,却连用了五个地名,这样写有怎样的效果? 
  • 3、课外文言文阅读

    管宁割席

    管宁、华歆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 , 歆废书出看。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选自《世说新语·德行》)

    【注释】①轩冕(xuān miǎn):轩,一种前顶较高且有帷幕的车子,供大夫以上的官员乘坐。冕,帝王诸侯及卿大夫戴的礼帽。这里的“轩冕”二字只取“轩”义。

    (1)、先用提示的方法理解文中加点词,然后以管宁的视角复述这个故事。

    原文语句

    方法提示

    加点词释义

    园中锄菜

    语境推测法

    尝同席读书

    联系词语法:未、何

    宁读如

    查阅词典法:①事故;②缘故;③故意;④原来,从前;⑤朋友,友情

    (填序号)

    复述故事:我是管宁,我有个朋友叫华歆,我俩曾⑷ , 看到地上有金子,我继续锄地,而华歆⑸。又有一天,我和华歆一起读书,⑹。于是我割断席子与华歆分开坐,表示要和华歆断绝交往。

    (2)、末句“子非吾友也”的“也”表达了怎样的语气? 是平静,是激烈,还是其他? 请发表观点并简要阐述理由。
    (3)、这则文言文反映出的交友原则是:
  • 4、现代文阅读

    小背篓 
    彭学军

    我的小背篓是爷爷编的。

    爷爷的手很巧,家里的箩筐啊,篮子呀,都是他编的,漂亮又耐用,还有一股淡淡的竹子清香。

    几场春雨过后,桃花开了,油菜花田黄灿灿的一片。叽叽叽——房梁上的巢里热闹起来。两只燕子飞进飞出。一只燕子的腿上还缠了根红绳呢,不用说,还是去年那对燕子。红绳是爷爷缠上去的。那只燕子的腿受伤了,是爷爷给它治好的。

    我背着小背篓打猪草的时候,还能捡到菌子呢。奶奶用腊肉炒了,香喷喷的。她用竹饭篓子盛好饭菜放进小背篓里,让我给爸爸送去。

    “哟——哟——”远远地就能听见吆喝声,是爸爸在赶着牛犁田。梯田一层一层依着山势往上走,爸爸说,这都是爷爷、爷爷的爷爷开垦出来的。

    爸爸吃饭的时候,我就把牛赶到山坡上去。我知道哪里的三叶草最多。爷爷告诉过我:“春天的三叶草鲜嫩多汁,牛儿很喜欢吃。”

    犁好田,再耙匀,往田里放满水,就可以插秧了。爸爸妈妈都下田了。他们左手拿着一把秧苗,右手分出几株,插进水田里,插好一行,往后一退,就像在田里写字一样。

    一听到弟弟饿得哇哇哭,我就会用小背篓背他去田里找妈妈。妈妈给弟弟喂奶的时候,我也会下田。可我插下去的秧苗歪歪斜斜的,好像随时会倒下去。

    插完秧不久,雨下个没完。爸爸总也不放心,经常要去看看。田里的水太多了,会把秧苗沤坏,得把田埂挖开个缺口,让水流掉一些。

    夏天到了,门前桃树上的桃子熟了。菜园子里的辣椒哇,西红柿呀,都红了;丝瓜、豆角的藤䓧爬上了架。拨开西瓜地里的叶子,能看见下面藏着的西瓜。红薯地里也是绿油油的一片,不过一个红著也没有,它们都藏在你看不见的地方。

    赶集的时候,爸爸把园子里的蔬菜瓜果挑到集市上去卖。他会带上我,我的小背篓能装不少东西呢。回来的时候,小背篓里满满当当的,有奶奶的头巾、爸爸的烟草、妈妈绣花用的丝线、弟弟的拨浪鼓,还有给我做新衣服的碎花布。

    很久都没下雨了,天上好像有十个太阳,把大地都快烤干了。刚抽穗儿的稻子耷拉着脑袋,田里的裂缝好像都在说:“好渴呀,我想喝水!”全家人都出动了,我们挑水浇大田、浇菜园子、浇西瓜地、浇红薯地、浇果树……

    轰隆隆——响雷一阵阵传来,闪电仿佛把天撕开了,雨终于漏了下来。大暴雨! 稻子、果树,西瓜地、红薯地,还有整个菜园子,都活了。山里的野果树也活了。我和小伙伴背着小背篓进山,野果子是最馋人的,特别是野枇杷,毛茸茸的黄,味道酸酸的。

    秋天来了,稻子熟了。爸爸和我扎了个稻草人,竖在田中间,小鸟就不敢落下来了。

    很快,收割的时节到了。田里掉了不少稻穗,我捡起来放进小背篓里。母鸡也带着小鸡们来了,不过,它们把捡到的谷粒都吃掉了。

    终于吃到新米啦。米饭香喷喷的,是太阳的味道吗? 我边吃边想:这就是我春天插下的几株秧苗长出来的吧!

    爸爸说:“最香的是新米做成的酒。”妈妈蒸米做酒的时候,我在灶前帮着烧火。小背䉵里装满了刚挖出来的红薯,我摸出一个放在灶边烤。烤出来的红薯粉粉甜甜的,好吃极了。

    做好的酒封在坛子里,天气越来越冷,冬天就要来了。没有孩子不喜欢冬天。冬天到了,离过年就不远了。过年让人开心的事太多了:穿新衣、放鞭炮、收压岁钱、看舞狮子……

    年夜饭桌上,爷爷的座位是空的。爸爸给爷爷摆上一个盛满酒的杯子和一副碗筷——爷爷是去年冬天离开我们的。奶奶说:“年夜饭就是团圆饭。”这时候,我好想念爷爷。

    雪下了一夜,院子变白了,一大清早我就跑进雪地。雪花落在我的手心里,它真的像爷爷说的那样,银闪闪、亮晶晶的,好看极了。

    房梁上的巢里安安静静,燕子们在冬天到来之前就飞走了。不过,它们会和春天一起回来的。它们不会忘记自己的家,不会忘记爷爷。

    我的小背篓是爷爷编的,这个我也永远不会忘记。

    (1)、【理思路,析标题】请你和同学们一起梳理与小背篓相关的物和事,然后探究文章为什么取题为《小背篓》。

    文章标题有什么作用/表达效果(为什么以 ×× 为标题)

    ①(内容上)交代写作对象、环境、背景,概括主要内容、情节。②(结构上)是文章线索。③(情感上)是作者情感的触发点,寄托……感情,奠定……感情基调。④(主旨上)是文眼,含蓄/形象地揭示文章中心,点明/暗示……主旨。⑤(写法上)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双关、象征等表现手法,突出主题; 疑问句式,引人深思; 设置悬念,吸引读者,激发阅读兴趣; 格式新颖,条理清晰(小标题)。

    时间

    春天

    夏天

    秋天

    冬天

    小背篓里装着

    蔬菜瓜果、头巾、烟草、丝线、拨浪鼓、碎花布

    思念

    对应的事件

    打猪草、给爸爸送饭菜、插秧

    采摘果子、收割稻子、烤红薯

    ⑸文章为什么取题为《小背篓》?

    (2)、【赏文本,悟情思】同学们在朗读本文的过程中勾画了一些句子,请你和他们一起品读,完成阅读任务单。

    ⑴请你在把握句子感情基调的基础上,分别对下面两个句子进行朗读设计,并说明设计理由。

    (可以从重音、停连、语气、语调、语速等方面进行设计)

    ①我的小背篓能装不少东西呢。

    ②我的小背篓是爷爷编的,这个我也永远不会忘记。

    ⑵小明认为本文倒数第二段可有可无,可以删去。你是否同意她的观点? 请发表看法并说明理由。

    (3)、【读评价,明内涵】下面是学者对彭学军的作品的评价,你认同这一评价吗? 请结合本文内容说说你的理解。

    在彭学军的笔下,肉体的死亡不意味着生命的终结,而是另一种形式的延续。

  • 5、阅读下面材料,你想给中学生在交网友方面哪些建议呢? (至少写两条)

    有些学生说:“网友的问候和关心,会让人觉得比父母还亲切。”还有的学生说:“许多话不便向父母说,向网友倾诉后会顿感轻松和宽慰。”还有些中学生为了与网友长时间聊天,竞学会了逃课,甚至背着父母通宵网聊。

  • 6、下面是同学们为本次活动搜集的故事、名言等材料,其中不符合活动主题的两项是(   )
    A、伯牙绝弦 B、相敬如宾 C、管宁割席 D、刎颈之交 E、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F、君子之交淡若水 G、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 7、下面是小语写的活动开场白,请你和同学们一起完善。

    友谊是 lín lín的泉水,滋润我们干涸的心田;友谊是冬日的暖阳,温暖我们孤独的灵魂;友谊是làn màn的花朵,带给我们美好的感受。《礼记·学记》中说:“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交个好朋友,不仅可以相互帮助,还可以共同成长。那我们该怎样与朋友相处,才能让友谊【甲】 呢?

    (1)、开场白中有几个字缺失,请根据拼音写出对应的汉字。

    lín lín

    làn màn

    (2)、请结合语境,从下面成语中选出最恰当的一个填入【甲】处(   )
    A、各得其所 B、万古长青 C、喜出望外 D、油然而生
    (3)、同学们对这段开场白纷纷发表看法,请选出说法正确的一项(   )
    A、开头是一组排比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B、开场白中的“滋润”“干涸”“孤独”的词性各不相同。 C、开场白的最后一句在朗读时声音要低沉,语气要高亢,语调要平缓。
    (4)、请仿照第一句的句式,再写一句话。

    友谊是

  • 8、课外文言文阅读

    张溥喈学

    溥幼学,所读书必手钞 , 钞已,朗读一过,即焚之,又钞,如是者六七始。右手握管处,指掌成茧。冬日手皲 , 日沃数次。后名读书之斋曰“七录”……

    溥诗文敏捷,四方征索者,不起草,对客挥毫,俄顷立 , 以故名高一时。

    (选自《明史·张溥传》)

    【注释】①钞:同“抄”,抄写。②皲(jūn):皮肤因受冻而开裂。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溥幼

    ②如是者六七始

    ③日沃数次

    ④俄顷立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冬日手皲,日沃汤数次。

    (3)、从张溥读书的细节中,你能感受到他怎样的精神? 读了本文后,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 9、散文诗是诗和散文的结合,它凝练灵巧,富有情韵。阅读下面一组散文诗,完成下面小题。

    《喜悦》组章
     林莉

    晚霞与红蜻蜓

    ①你是否还记得一只红蜻蜓?

    ②它在路边的草丛、荆棘、石块之上停留,翅膀张开,像一个秘密飞行器。

    ③你是否和它一起捉迷藏?

    ④蹑手蹑脚走在它身后,捏起指尖,想要捉住它。但无论你脚步多轻巧,屏住呼吸,全神贯注地扑向它,它却呼啦一下腾空而起,飞得远远的。

    蜻蜓很古老,它从杨万里的诗里飞出来时,已有890岁了。它停歇在一枝荷的花苞上,网叶形的翅膀,剔透,薄而明亮。玛瑙一样,琥珀一样。

    蜻蜓其实也很年轻。当它从记忆里飞出来,你会想起那些已经流逝的时光和人事。它们的翅膀划过微甜的空气,红光一闪。世界瞬间明媚起来。它们像信使,带来了好消息,充填着空虚和暗淡的光阴。(批注1:为什么这两段话读起来那么吸引人? 作者是怎么做到的呢?)

    ⑦暮晚之时,落日又红又圆,烟霞绚烂,蜻蜓在其中飞舞。

    ⑧那时,你也许和谁在一起漫步,烧红的天空使你们惊讶又惊喜。你们对还未到来的相信并憧憬着。

    ⑨也许,你独自一人,当霞光落在你的肩上,你的内心安宁、低徊。

    ⑩你看见,蜻蜓飞进一团火焰中,在生命的信笺上,如一枚最有趣的闲章。

    桂花开

    ①今年的桂花开得晚,持续的时间也短,开放与凋落仿佛也只是一瞬间。像是心里的某一个小念头,含着淡淡的香,不需他人察觉、分享。

    ②收得一小篮子的新鲜桂花,放到凉开水里清洗,拿来竹匾、纱布,将洗净的花撒开晾干,花干透后,一层花一层糖,层层匀好,叠压在青花瓷罐里。制作糖桂花的过程,心情愉悦。风吹动枝叶,什么事都不用去想,只醉心于这一时刻的专注,地面斑驳的暗影也在散发一种奇妙的香气。

    ③此时,活着是恰到好处的

    ④那个雨天,在一幢百年老房子前,木门上的铁锁和墙壁间的青苔相映成趣。庭院中一棵古老的桂花树缀满金黄花朵,潮湿的青石板铺满细碎花朵,香气游走。

    ⑤那一地落花,是恰到好处的

    ⑥那一寸欢喜和空寂,被花覆盖,被雨淋湿,也是恰到好处的。(批注2:三次出现“是恰到好处的”,作者眼里的“恰到好处”分别指什么呢?)

    归园田居

    ①山色绚丽,岭上多白云,黑鹰、啄木鸟、竹鸡、木莲、油桐花、杉、狐、白鹭、喜鹊,低头看见自己的影子。

    ②鱼鳞瀑里住着一条龙,雨后彩虹里,还住着一条龙。

    ③一棵古松,遗世独立,一秒一秒把自己活成珍稀濒危物。树干上挂着一副蝉蜕,琥珀一样,深藏自灵魂的万籁俱寂。

    ④山中何所有? 山泉如故交,敦厚纯良。 山色斑斓呵,碧、彤、黛、黧、缟……照亮晚归人。

    ⑤山风与星子对弈,风动心不动。稗子草、茅茅草、狗尾巴草,迎着秋风不停窸窸窣窣。

    ⑥落日与山峰对弈,圆月与黑夜对弈,龙尾砚里的笔墨和山中绝色对弈。

    ⑦山峰如莲瓣回环。其下桐溪河、丰坞河和清溪河潺潺而动。

    ⑧星辰消隐之时,山体独自发光,浅蓝、湛蓝,无涯无际……[批注3:此章与东晋诗人陶渊明的组诗《归园田居》同名,《归园田居》(其三)中写道:“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作者致敬经典,所写之物、所传之情是否与陶渊明有相似之处呢?]

    (有删减)

    (1)、挑战批注1,赏析语言。请自选两个角度,赏析画线处文字。(提示:可从用词、手法、段落结构、整体风格等角度入手)
    (2)、解决批注2 的疑问。
    (3)、山河长卷,总有心之所归。请揣摩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三)的诗意,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解决批注3 的疑问。
    (4)、对话作家作品,汲取文学能量。

    ⑴作者将这组作品定名为《〈喜悦〉组章》,请分别阐释三个篇章中作者所要表达的“喜悦”。

    ⑵体会这组散文诗在内容选择、形式呈现、语言表达等方面的特点,谈谈你从中获得的创作散文诗的经验。

  • 10、在母亲节到来之际,学校将开展以“母爱之歌”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完成下列任务。
    (1)、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请围绕活动主题,补写出下面这副对联的上联。

    上联:母爱是山,

    下联:亲情如海,绝世相隔孝道难

    (2)、请用简洁的语言描述下边图画的内容。
  • 11、下列加点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过冬的候鸟在湖面上或逍遥地游弋,或冲天而起,浪漫的舞蹈撩拨着人的心绪 B、沐浴着春风,漫步在校园里,五彩缤纷的花圃、鳞次栉比的楼房、青春激扬的绿茵场,到处都彰显着生机勃勃的景象。 C、我与他分别已两年,但他那灿烂的笑容至今仍徘徊在我的脑海,令我久久不能忘怀。 D、城市要谋长远发展,就必须居安思危,对自身的短板要有清醒的认知,切不可被一时、一地、一事的成功遮蔽了眼睛。
  • 12、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小题。

    生命,因为感知而变得丰富。朱自清看着泛着黄晕的灯光,感受到雨夜的和平与安静;老舍品味济南暖晴的冬天,感受到水藻中伫蓄的绿色生命力;瘫痪的史铁生,在秋天怀念与母亲 jué别时,感悟到“好好儿活”的生命真蒂;冰心见到繁密雨点下蔽红莲的荷叶,感悟到母亲对孩子无私真挚的爱;泰戈尔想象在母亲寻来时变成金色花暗暗nì笑的孩子,感悟到孩子对母亲浓浓的依恋……在语文的世界里,一片片天光云影尽收眼底,一股股清泉细流 zī润心田。

    (1)、给语段中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A. yīn B. yìn)蔽

    ②jué

    ③nì

    ④zī

    (2)、语段中有两个错别字,请找出来并改正。

    改为

    改为

    (3)、语段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请根据所学课文仿照句式再补充一个例子。
  • 13、【“鸟”的故事】请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程氏爱鸟

    吾昔少年时,所居书室前,竹柏杂花丛生满庭众鸟巢其上。武阳君恶杀生,儿童婢仆,皆不得捕取鸟雀。数年间,皆巢于低枝,其縠可俯而窥也。又有桐花凤四五百,翔集其间。此鸟羽毛至为珍异难见,而能驯扰,殊不畏人。闾里见之,以为异事。此无他,不忮之诚,于异类也。有野老言:鸟雀巢人太远,则其子有蛇、鼠、狐狸、鸱、鸢之扰。人既不杀,则近人者,欲免此患也。由是观之,异时鸟雀巢不敢近人者,以人甚于蛇、鼠之类也。

    (选自苏轼《东坡杂记》)

    【注释】①武阳君:苏轼的母亲,即标题中的“程氏”。②鷇(kòu):初生的小鸟。③能:如此、这样。④忮(zhì):凶狠。

    (1)、根据表格中的提示方法,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原文语句

    提示方法

    加点词释义

    闾里见之

    查阅词典法:A.中间;B.嫌隙;C.间或,偶然;D.参与

    (填字母)

    于异类也

    动词的使动用法

    人太远

    语境推断法

    近人者

    联系俗语法:读书百遍,其义

    (2)、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有竹柏杂花丛生满庭众鸟巢其上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此鸟羽毛至为珍异难见,而能驯扰,殊不畏人。

    (4)、联系上下文,说说众鸟“皆巢于低枝”的原因。
    (5)、选文结尾“异时鸟雀巢不敢近人者,以人甚于蛇、鼠之类也”一句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 
  • 14、【“鸟”的奥秘】小语搜集了和候鸟相关的材料,邀请你一同探究候鸟迁徙背后的奥秘。

    【材料一】你是否想过,为什么有些鸟类会在每年的特定季节,飞越千山万水,从一个地方迁移到另一个地方? 它们是怎么做到的? 它们又是为了什么呢? 这些问题,就是候鸟学的研究对象。

    候鸟是指那些在一年中有固定的迁徙规律,根据季节变化,在不同的地区进行繁殖和越冬的鸟类。按照迁徙的距离,候鸟可以分为长途候鸟、中途候鸟和短途候鸟。长途候鸟是指那些每年要飞行超过5000公里的鸟类,如大雁、信天翁等。中途候鸟是指那些每年要飞行1000~5000公里的类,如白鹭、喜鹊、百灵等。短途候鸟是指那些每年飞行不到1000公里的鸟类,如画眉、山雀等。

    候鸟迁徙最重要的原因是寻找更适合自己生存和繁殖的环境。一般来说,候鸟会在春季从温暖的南方飞到寒冷的北方进行繁殖,因为北方有更多的食物资源和更少的捕食者。而在秋季,候鸟会从北方飞回南方越冬,因为南方有更温暖的气候和更稳定的水源。这样,候鸟就能利用不同地区的优势,保证自己和后代的生存。候鸟的迁徙是一段艰苦而又神奇的旅程,它们需要克服各种困难和挑战,才能到达目的地。

    【材料二】俗话说,“天高任鸟飞”。可实际上,鸟儿在迁徙中飞翔的高度与身体结构、生活环境,甚至天气都有很大的关系。不同候鸟有不同的生存策略。不论是先天遗传还是后天学习,同候鸟都有一套巧妙的“迁徙机制”,以及精准的“导航系统”。那么,候鸟是靠什么认路的? 又是什么东西在为它们导航呢? 其实,大多数候鸟是靠太阳、星星和地球的磁场来认路的。值得注意的是,并不是所有候鸟都沿着海岸线飞。老鹰、雕等一些猛禽,就是沿着山脊线迁徙。候鸟也有䢓路的。遗憾的是,一旦迷路,大多数候鸟将无法存活。所以,如今候鸟的迁徙路线,是经过成千上万年的探路、尝试、优化逐渐发展而来的,蕴含了大自然的无穷奥秘。下图为候鸟迁徙高度示意图:

    (注:图中实线箭头表示候鸟迁徙的通常高度,虚线箭头表示因天气、山脉等原因达到的特殊高度)

    (1)、根据以上材料,下列对相关内容的理解或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寻找更适合自己生存和繁殖的环境是候鸟迁徙的唯一原因。 B、鸟儿迁徙飞翔的高度由身体结构、生活环境、天气等因素决定。 C、不同候鸟有不同的迁徙策略,白头鹰、秃鹰和鹰迁徙的通常高度是6000米。
    (2)、请根据【材料一】的内容,解释什么叫“候鸟学”。(20字左右)
    (3)、小语发现这两则材料在讲述知识时既准确严谨又生动形象,请你结合画线句子分析材料是如何做到的。
    (4)、阅读下面的【链接材料】,并结合【材料二】,从候鸟学的角度解释辽宁数百只候鸟离奇死亡的原因。

    【链接材料】一夜之间,几百只飞鸟在辽宁一个工地的三座平房前丧命。专家们探察发现,平房前的工地上有14盏高架灯,夜里会发出耀眼的灯光。

    (5)、阅读完以上材料,小语和小文对候鸟迁徙有了新的认识,还由此联想到了课文《大雁归来》。请你参与他们的讨论。

    小文:《大雁归来》是一篇科学观察笔记,记录了属于候鸟的大雁在归来过程中的种种细节,文章大致按照时间顺序来安排,显得十分自然。

    小语:为保护候鸟,我国不少地区划出了候鸟迁徙通道,为候鸟迁徙提供了重要的停歇地、越冬地和繁殖地。拿大雁来说,在嘉陵江流域水鸟迁徙通道、长江流域水鸟迁徙通道等通道上都能看到它们的身影。

    你:不论是《大雁归来》这篇文章,还是规划候鸟迁徙通道的举措,其实都体现了

  • 15、【“鸟”的感悟】请你仿照示例,为自己喜爱的鸟写几句简短优美的话,凸显它的精神。

    大雁:不管天气多么恶劣,也不管路途多么遥远,都不会失去心中的方向。它是为信念而飞的。

  • 16、【“鸟”的辩论】随着春天的到来,很多候鸟开始了迁徙,很多人开始担心候鸟迁徙带来的禽流感风险。于是有人说,干脆把鸟都杀了,免得造成疾病的传染。你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请发表你的看法。
  • 17、【“鸟”的智慧】以下是小文撰写的有关候鸟的文段。请你阅读后完成小题。

    每年春天和秋天,人类会惊奇地仰望着天上那些成群结队、遮天敞日又神秘莫测的旅客——候鸟。经过亿万年的自然进化,候鸟形成了每年在繁殖地与越冬地之间固定的往返迁 xǐ路线。它们在途中要遇到许多想象不到的困难:飞跃大洋、翻越高山、穿越雾ǎi、迎着风雨……

    在这个过程中,鸟类展示了非凡的智慧。它们以星星为标记,其卓越的导航本领让科学家惊叹不已。春来秋往,从不失信,迁徙对候鸟来说,是使命,是责任,是一种承诺

    (1)、根据拼音写汉字。

    雾ǎi  迁xǐ

    (2)、文段中有错别字的词语是 , 这个词语的正确写法是
    (3)、文段中画线句子运用了的修辞手法。
  • 18、课外文言文阅读

    童子戏蝎

    管子客商丘,见逆旅童子有蓄蝎为戏者。问其 , 曰:“吾捕得,去其尾,故彼莫予毒 , 而供吾玩弄耳。索观之其器中蓄蝎十数皆甚驯。投以食则;撩之以指,骇然纷起窜。观其态,若甚畏人者然。于是童子大乐,笑呼持。客谓管子曰:“得是术也,可以御恶人矣。”

    【注释】①逆旅:旅店。②莫予毒:“莫毒予”的倒置,意为不能毒害我。③集:聚拢。④御:抵挡。

    (1)、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索观之其器中蓄蝎十数皆甚驯

    (2)、观察图片,结合“释图”内容,解释加点的词。

    词句

    问其

    投以食则

    笑呼持

    释图

    中间是一只手,四周是运动线。表示一种手的技巧。

    两个头上有刑刀标志的奴隶在搏斗。

    上部是一个人形,下面的“口”代表洞口,整个字表示人离开居所到别处去。

    释义

    (3)、文言语言精妙,值得玩味。按要求完成下面各小题。

    ①文中画横线句是童子的话,你认为适合用哪种语气来说? 请简述理由。

    ②文中“观其态”前面省略了主语,根据语境推测主语应是

    A.管子              B.童子               C.客人               D.仆人

    ③结合最后一句话,说说你从中获得的启示。

  • 19、同学们就下面这篇散文展开了积极讨论,请你参与。

    送走三只猫(节选) 南帆

    ①一只肥猫长长地打了一个呵欠,懒洋洋地从我的记忆之中踱了出来,鼓出的肚皮隐隐地一颤一颤。

    ②这只猫叫作阿灰,一身又滑又亮的灰皮毛。想不起它是怎么来到我们家的。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我们家居住在小巷一幢破旧的瓦房里,大小老少衣裳简陋,面有菜色,只有少许的荤腥短暂地漂过清苦的日子。奇怪的是,阿灰居然在这种日子的皱折里悄悄地长成了一只大肥猫。

    ③阿灰是外婆的宠儿。外婆时常悄悄地挤出几文菜金,买回一些小鱼小虾喂养阿灰。父亲偶尔会流露出不满的神色:饭桌上的人还吃不到鱼虾,怎么又来了一只猫争食。外婆装聋作哑。阿灰分得清亲疏的脸色,它从来不会撒娇地蹭父亲的裤脚。

    ④这是一只懒猫,大部分时间闭目养神,或者干脆盘成一团打起了呼噜。

    ⑤午间的闷热消散之后,阿灰多半要从厨房出来蹓跶一圈,从事一些轻松的娱乐——譬如戏弄壁虎。它悠闲地坐在地板上,慢条斯理地拍打一只刚刚捕获的壁虎。壁虎弃掉了尾巴试图潜逃,阿灰对于这种诡计洞若观火。它的一个爪子按住活蹦乱跳的尾巴,另一个爪子及时地把逃出了几步的壁虎一次又一次地拨回来,有条不紊的操作让人想到炉灶前的大厨。奇怪的是,阿灰对于老鼠似乎缺乏应有的仇恨,它生平仅仅擒获一只老鼠。

    ⑥这一幢破旧瓦房的地板底下有一条大阴沟,众多老鼠穿梭往返。许多时候,老鼠在朽烂的地板破口探头探脑,然后鬼鬼祟祟地钻出地面收罗一些食品。可是,阿灰仿佛耗尽了攻击老鼠的兴致。它眯着眼坐在一缕阳光里,任由老鼠行色匆匆地窜来窜去,安详的神情如同一个窥破了世情的智者。某次,一只大老鼠竟然在不远的地方停下来,目光炯炯地和它对视。这个挑衅仅仅让阿灰微微地动了动胡须,它甚至懒得站起来。阿灰似乎不屑于再与地板底下那些神情诡异的家伙交手,它大约就是在这个时候仰起头来,开始想念明亮的天空和自由自在的呼吸。某一天下午,它攀上一小段柱子,跃过一个横梁之间的空隙,转过屋檐来到了瓦顶之上。

    ⑦可是,一个难堪的结局出其不意地出现了:阿灰不知该怎么回家。返回屋檐跃过横梁之间的空隙之后,阿灰愣住了——它不敢头朝下地沿着柱子滑下来。饥肠辘辘的阿灰坐在瓦顶的边缘哀哀地叫着,长一声短一声。

    ⑧我找来一架木梯子靠到了屋檐的边缘。阿灰观察了许久,颤巍巍地伸出一条前腿试了几番又缩回去。我不耐烦地攀上梯子试图把它拎下来,阿灰竟然一侧身躲开了。父亲愤愤地表示无须理它,这种笨猫丢了也罢。天渐渐地暗下来了,外婆房前屋后转了几圈,想出一个笨拙的办法:用晒衣服的长木挑起一个菜篮伸到屋檐上,嘴里阿灰阿灰地叫着。这时,奇怪的事情发生了:犹豫了一会儿,阿灰竟然慢悠悠地跨入了菜篮。它一屁股坐下来的时候,接近十斤的体重压得菜篮一晃,外婆一个趔趄几乎扶持不住木杈。

    ⑨阿灰善于归纳,它很快形成了习惯。酒饱饭足,鼓腹而游,瓦顶上云游一番归来,阿灰就会坐到屋檐旁边千呼万唤,催促外婆备好菜篮。它堂而皇之地坐入菜篮左右顾盼,惬意得如同坐上了轿子的县太爷。外婆不断地咒骂着,恶狠狠地发誓这是最后一回,然而,阿灰的召唤总是让她一次又一次食言。

    ⑩我记得阿灰失踪过一回。外婆端上它的饭盆走家串户,一边用筷子叮叮当当地敲打着,一阿灰阿灰地呼唤。这种老乞婆的形象让我们感到了脸红。可是,外婆前所未有地强硬,根本不睬我们的劝阻。几天以后,阿灰不知从什么地方溜回来了,浑身污迹,整整消瘦了一圈。它将脑袋埋在饭盆里狼吞虎咽了一阵,神情慢慢镇定了下来。外婆坐在厨房的小椅子上,一下一下地抚摸阿灰背上的皮毛,嘴里喃喃地劝它不要出门,不要到布满了陷阱的危险世界四处乱窜。它眯起眼睛静静地听着,慢慢地打起了呼噜。

    ⑪阿灰大约活了十来年,外婆送走了它。多年之后,外婆也到另一个世界去了。他们在那边仍然相依为命吗?

    (1)、[分享展示]小语展示了简笔小漫画。请你根据文章内容,帮忙补全⑴⑷两处。


    (2)、小文准备模仿外婆两次呼唤“阿灰阿灰”,请你从第⑧段或第⑩段画横线的句子中任选一处,猜想外婆呼唤“阿灰阿灰”的语气语调,并说明理由。

    语气和语调

    语气:指在某种特定思想感情的支配下朗读语句的具体声音形式。常见的有陈述、疑问、肯定、祈求、喜悦、赞扬、憎恨、悲痛、冷漠、控诉、惊惧、激动、亲切、坚定等语气。

    语调:指说话时语音的高低、快慢、升降等形成的配置和变化。它随语气和感情的变化而变,其中以语音的升降变化最为重要。

    [答疑解惑]同学们在交流时提出了几个疑问,请你帮忙解答。

    (3)、第③段和第⑧段为什么都写到父亲对阿灰的态度? 请加以分析。
    (4)、作者说阿灰是“智者”“县太爷”,这样写有什么表达效果? 请结合第⑥段和第⑨段的内容,发表看法。
    (5)、【探究交流】在交流过程中,有同学认为这篇文章适合作为《猫》(郑振铎)的拓展阅读篇目,你认同吗? 请借助提示,结合具体内容,阐述理由。(提示:拓展阅读篇目的选用可以从内容、情感、主题等角度进行思考)(分层赋分)
  • 20、【任务三:探“动物性”】《西游记》被称为“童心之作”,其中一个特征就是借动物性塑造形象。请结合原著内容,分析作者将孙悟空、猪八戒分别设定为猴子、猪的原因。
上一页 14 15 16 17 18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