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小雨同学读完《西游记》后,将取经的故事情节设计概括为三种模式,请你分别举出一例。
    情节设计模式一:遇到妖怪收为徒弟师徒西去

    例如在⑴(填地名)时发生的故事。

    情节设计模式二:遇到妖怪降服妖怪师徒西去

    例如遇到⑵(填妖怪名)时发生的故事。
     

    情节设计模式三:遇到妖怪搬来救兵降服妖怪师徒西去

    例如遇到⑶(填妖怪名)时发生的故事。

    ⑷有同学对此产生了疑问,既然书中少数降妖除魔的故事套路雷同,情节简单,可以跳读,那作者为何要在师徒四人西行路上设置九九八十一难呢?请谈谈作者这样安排的匠心所在。

  • 2、现代文阅读

    唐三藏路阻火焰山 孙行者一调芭蕉扇(节选) 

    吴承恩

    大圣收了金箍棒,整肃衣裳,扭捏作个斯文气象,绰下大路,径至门前观看。那门里忽然走出一个老者。老者猛抬头,看见行者,吃了一惊,拄着竹杖,喝道:“你是那里来的怪人? 在我这门首何干?”行者答礼道:“老施主,休怕我。我不是甚么怪人。贫僧是东土大唐钦差上西方求经者。师徒四人,适至宝方,见天气蒸热,一则不解其故,二来不知地名,特拜问指教一二。”那老者却才放心,笑云:“长老勿罪。我老汉一时眼花,不识尊颜。”行者道:“不敢。”老者又问:“令师在那条路上?”行者道: “那南首大路上立的不是!”老者教:“请来,请来。”

    行者欢喜,把手一招,三藏即同八戒、沙僧,牵白马,挑行李近前,都对老者作礼。老者请入里坐,教小的们看茶,一壁厢办饭。三藏闻言,起身称谢道:“敢问公公,贵处遇秋,何返炎热?”老者道:“敬地唤做火焰山。无春无秋,四季皆热。”三藏道:“火焰山却在那边? 可阻西去之路?”老者道:“西方却去不得。那山离此有六十里远,正是西方必由之路,却有八百里火焰,四周围寸草不生。若过得山,就是铜脑盖,铁身躯,也要化成汁哩。”三藏闻言,大惊失色,不敢再问。

    只见门外一个少年男子,推一辆红车儿,住在门旁,叫声:“卖糕!”大圣拔根毫毛,变个铜钱,问那人买糕。那人接了钱,不论好歹,揭开车儿上衣裹,热气腾腾,拿出一块糕递与行者。行者托在手中,好似火盆里的灼炭,煤炉内的红钉。你看他左手倒在右手,右手换在左手,只道:“热,热,热! 难吃,难吃!”那男子笑道:“怕热,莫来这里。这里是这等热。”行者道:“你这汉子,好不明理。常言道:‘不冷不热,五谷不结。’他这等热得很,你这糕粉,自何而来?”那人道:“若知糕粉米,敬求铁扇仙。”行者道:“铁扇仙怎的?”那人道:“铁扇仙有柄‘芭蕉扇’,求得来,一扇熄火,二扇生风,三扇下雨。我们就布种,及时收割,故得五谷养生;不然,诚寸草不能生也。”

    行者闻言,急抽身走入里面,将糕递与三藏,道:“师父放心,且莫隔年焦着。吃了糕,我与你说。”长老接糕在手,向本宅老者道:“公公请糕。”老者道:“我家的茶饭未奉,敢吃你糕?”行者笑道:“老人家,茶饭倒不必赐。我问你,铁扇仙在那里住?”老者道:“你问他怎的?”行者道:“适才那卖糕人说,此仙有柄‘芭蕉扇’,求将来,一扇熄火,二扇生风,三扇下雨。你这方布种收割,才得五谷养生。我欲寻他讨来扇熄火焰山过去,且使这方依时收种,得安生也。”老者道:“固有此说。你们却无礼物,恐那圣贤不肯来也。”三藏道:“他要甚礼物?”老者道:“我这里人家,十年拜求一度。四猪四羊,花红表里,异香时果,鸡鹅美酒,沐浴虔诚,拜到那仙山,请他出洞,至此施为。”行者道:“那山坐落何处? 唤甚地名? 有几多里数? 等我问他要扇子去。”老者道:“那山在西南方,名唤翠云山。山中有一仙洞,名唤芭蕉洞。我这里众信人等去拜仙山,往回要走一月,计有一千四百五六十里。”行者笑道:“不打紧,就去就来。”那老者道:“且住,吃些茶饭,办些干粮,须得两人做伴。那路上没有人家,又多狼虎,非一日可到,莫当耍子。”行者笑道:“不用,不用! 我去也!”说一声,忽然不见。那老者慌张道:“爷爷呀! 原来是腾云驾雾的神人也!”

    且不说这家子供奉唐僧加倍。却说那行者霎时径到翠云山,按住祥光,正自找寻洞口,忽然闻得丁丁之声,乃是山林内一个樵夫伐木。行者即趋步至前,又闻得他道:“云际依依认旧林,断崖荒路难寻。西山望见朝来雨,南涧归时渡处深。”行者近前作礼道:“樵哥,问讯了。”那樵子撇了柯斧,答礼道:“长老何往?”行者道:“敢问樵哥,这可是翠云山?”樵子道:“正是。”行者道:“有个铁扇仙的芭蕉洞,在何处?”樵子笑道:“这芭蕉洞虽有,却无个铁扇仙,只有个铁扇公主,又名罗刹①女。”行者道:“人言他有一柄芭蕉扇,能熄得火焰山,敢是他么?”樵子道:“正是,正是。这圣贤有这件宝贝,善能熄火,保护那方人家,故此称为铁扇仙。我这里人家用不着他,只知他叫做罗刹女,乃大力牛魔王妻也。”

    (有删改)

    【注释】①罗刹:佛教中指吃人血、人肉的恶鬼。

    (1)、【跳读·关联】下列回目与火焰山的形成有因果关联的是(   )
    A、尸魔三戏唐三藏 圣僧恨逐美猴王 B、涤垢洗心惟扫塔 缚魔归正乃修身 C、八卦炉中逃大圣 五行山下定心猿 D、大圣殷勤拜南海 观音慈善缚红孩
    (2)、【精读·批注】从不同的角度对文中画线句进行批注。

    ①行者托在手中,好似火盆里的灼炭,煤炉内的红钉。你看他左手倒在右手,右手换在左手,只道:“热,热,热! 难吃,难吃!”(从修辞的角度批注)

    ②“云际依依认旧林,断崖荒磴路难寻。西山望见朝来雨,南涧归时渡处深。”(这首诗是宋代欧阳修写的《樵者》,作者让这首诗从一位樵夫口中吟出,这样安排是否合理? 请结合内容,以批注的方式作出判断并阐述理由)

    (3)、【精读·探究】选文中铁扇公主的称呼有很多,除了“铁扇公主”外,还有铁扇仙、罗刹女、圣贤、大力牛魔王妻等,请说说下列两个称呼的由来以及其中包含的人物情感。

    A.铁扇仙               B.罗刹女

    (4)、孙悟空只要询问老者就可以知道火焰山的情况,作者为什么还要安排卖糕的少年男子出场?
    (5)、【精读·深思】联系整部《西游记》,结合选文,谈谈你对选文所呈现的孙悟空形象的认识。
  • 3、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西游记》是一部有着宏大guīmó的游历型作品,也是中国古典文学中最富想象力的作品之一。书中人物形象鲜明,无论是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僧等主要人物,还是各路神佛妖魔等次要角色,都写得栩栩如生,令人难忘。特别是号称“齐天大圣”的孙悟空,他shén tōng广大、勇敢机智、爱憎分明,是中国古典小说中营造得最成功、最受人欢迎的艺术形象之一。猪八戒也是《西游记》中深受人们喜爱的角色,他虽然有很多缺点,却也有憨厚率直、吃苦耐劳、勇敢智慧的优点,是个惹人发笑的喜剧形象。

    (1)、根据拼音写出文段中缺失的汉字。

    guī mó  shén tōng广大

    (2)、文段中画横线的句子存在语病,请写出修改方法。
    (3)、小明想写一篇主题为“猪八戒憨厚率直、吃苦耐劳、勇敢智慧的一面”的读书小论文,下面是他挑选出的几个章回,你认为他应该选择哪些章回进行精读?

    A.黄风岭唐僧有难 半山中八戒争先          
    B.八戒大战流沙河 木叉奉法收悟净

    C.三藏不忘本 四圣试禅心                  
    D.猪八戒义激猴王 孙行者智降妖怪

    E.猪八戒助力败魔王 孙行者三调芭蕉扇       
    F.平顶山功曹传信 莲花洞木母逢灾

    小明应该精读(填字母)这些章回,跳读其他章回。因为

    (4)、在《西游记》的阅读分享活动中,不少同学纷纷用歇后语来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请选择下列歇后语中的一则,结合小说的具体内容,说说你对所选歇后语的理解。

    ①孙悟空大闹天宫——慌了神

    ②唐僧取经——一心一意

    ③白骨精见了孙悟空——现原形了

  • 4、 文言文比较阅读

    《杞人忧天》和《牧竖子拾金》

    【甲】《杞人忧天》原文。

    【乙】有牧竖子 , 敝衣,蓬跣驱牛羊,牧冈坰间,时时扼嗌而歌。自适也,而牧职亦举。一日,拾遗金一铢,纳衣领中。自是歌声渐歇,牛羊亦时散逸不扰矣。心患失金,斯乃为金所累也。

    【注释】①竖子:即小孩子。②跣(xiǎn):光着脚。③坰(jiōng):远郊。④扼嗌(yì):放开喉咙。⑤举:完成、成功。⑥扰:驯养。

    (1)、【疏通文意我有招】参考下面的提示方法,解释加点的词。

    原文语句

    提示方法

    加点词释义

    其人然大喜

    触类旁通法:尊君在(同“否”)

    驱牛羊

    课内迁移法:吾三省吾身

    自适也

    词义辨析法:①年与时驰,与日去。②目似瞑,暇甚。

     (填意思相同的一项的序号)

    (2)、【寓言阅读我探究】阅读文本,补全下列对话。

    :读寓言要把握内容,感知人物心理。《杞人忧天》中的杞人经历了从⑴到⑵的心理变化过程。《牧竖子拾金》写了牧竖子由拾金前的⑶到拾金后的⑷的心理变化。

    :读寓言还要抓住细节,读懂人物形象。《杞人忧天》中两个“舍然大喜”,把杞人明白道理的喜悦情态和哓之者帮助杞人解除忧虑后高兴的样子形象地描绘出来。《牧竖子拾金》中“时时扼嗌而歌”把牧竖子⑸的情态生动地表现出来。

    :读寓言更要读出隐藏在故事背后的深意。《杞人忧天》的故事告诉我们⑹。《牧竖子拾金》的故事告诉我们⑺

    (3)、【礼仪用语我知晓】假设你能穿越时空与牧竖子对话,怎样表达才符合古人礼仪? 请选择。

    牧竖子:兄长,往昔我每日心神不宁,幸得兄长指点迷津,方能抛却烦忧。

    你: ⑴(A.贤弟 B.舍弟)迷途知返,令人敬佩。

    牧竖子:多谢兄长赐教,敬请光临⑵(A.府上  B.寒舍),开怀畅叙。

  • 5、文言文比较阅读

    《穿井得一人》和《三人成虎》

    【甲】《穿井得一人》原文。

    【乙】庞葱与太子于邯郸,谓魏王曰:“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否。”“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疑之矣。”“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信之矣。”庞葱曰:“夫市之无虎明矣,然三人言而成虎。今邯郸大梁也远于市,而议臣者过于三人矣。愿王察之矣。”王曰:“寡人自为知。”于是辞行,而谗言先至。后太子罢质,果不得见。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国人

    ②得一人之使

    ③庞葱与太子于邯郸

    ④今邯郸大梁也远于市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今邯郸去大梁也远于市,而议臣者过于三人矣。

    (3)、【甲】文中的丁氏和【乙】文中的庞葱各扮演了什么角色? 对于传言,【甲】文中的宋君和【乙】文中的魏王态度有何不同? 这两则故事给了我们怎样的启示?
  • 6、现代文阅读

    狮子、狐狸与鹿

    狮子生了病,睡在山洞里。他对一直与他亲密要好的狐狸说道:“你若要我健康,使我能活下去,就请你把森林中最大的鹿骗到这里来,我很想吃他的血和心脏。”

    狐狸走到树林里,看见了欢蹦乱跳的大鹿,便亲切地向他问好,并说道:“我告诉你一个喜讯。你知道,国王狮子是我的邻居,他病得很厉害,快要死了。他正在考虑,森林中谁能继承他的王位。他说野猪愚蠢无知,熊懒惰无能,豹子暴躁凶恶,老虎骄傲自大,只有鹿才最适合当国王,鹿的身材魁梧,年轻力壮,是再合适不过的人选。这消息我是第一个告诉你的,如果你信任我的话,我劝你快去为他送终。”

    经狐狸这么一说,鹿被搞糊涂了,便真的去了。刚进山洞,狮子猛然朝鹿扑了过来,用爪子撕下了他的耳朵。鹿拼命地逃回树林里去,狐狸辛辛苦苦白忙一场,他两手一拍,表示毫无办法了。狮子忍着饿,请求狐狸再想想办法,用诡计把鹿再骗来。狐狸说:“你吩咐我的事太难办了,但我仍会尽力去帮你办。”于是,他像猎狗似的到处嗅,寻找鹿的足迹,心里正不断盘算着坏主意。狐狸问牧人们是否见到一只带血的鹿,他们告诉他鹿在树林里。

    这时,鹿正在树林里休养,狐狸毫无羞耻地来到他的面前。鹿一见狐狸,气得毛都竖了起来,说:“坏东西,你休想再来骗我了! 你再靠近,我就不让你活了。你去欺骗那些没经验的人,叫他们做国王。”狐狸说:“你怎么这样胆小怕事? 你难道怀疑你的朋友吗? 狮子抓住你的耳朵,只是想在临死前告诉你一点关于王位的忠告与指示罢了。你却连那衰弱无力的手抓一抓都受不住。现在狮子对你非常生气,要将王位传给狼。那可是一个坏国王呀! 快去吧,不要害怕。我向你起誓,狮子决不会害你。我将来也会专门伺候你。”狐狸再一次欺骗了可怜的鹿,并说服了他。

    鹿刚一进洞,就被狮子抓住饱餐了一顿。狐狸站在一旁看着,鹿的心脏掉下来时,他偷偷地拿过来,把它当作自己辛苦的酬劳吃了。狮子吃完后,仍在寻找鹿的那颗心。狐狸远远地站着说:“鹿没有心,你不要再找了。他两次走到你家里,送给你吃,怎么还会有心呢!”

    这故事是说,有些人贪图虚荣,不辨真伪,给自己招来杀身之祸。

    (1)、请简要概括这则寓言故事的主要情节。(70字以内)
    (2)、狐狸前后两次都能成功欺骗鹿的原因是什么?
    (3)、文中画线句子的言外之意是什么?
    (4)、如果鹿第二次没有听信狐狸的谎言呢? 请合理展开想象重新设计情节,赋予其新的寓意,把它改写成一篇新的寓言。(不少于100字)

    联想与想象

    进行联想与想象时要注意:1.联想要自然恰切。联想到的事物与其触发点之间要有一定的关联。2.想象要合情合理。想象所展示的未必是现实生活中有的,但一定要合乎生活的逻辑。3.联想和想象要有新意。可以打破常规思维,寻找独特的视角和创新点。

  • 7、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于宋君            得一人使 B、而传之者曰         求之若此 C、非得一人井中也      其一犬坐 D、人曰                择善者而从之
  • 8、重点词语解释。
    (1)、奈何忧崩坠乎
    (2)、亦不能有所中伤
    (3)、只使
    (4)、若躇步跳蹈
  • 9、重点词语解释。
    (1)、之于宋君
    (2)、丁氏
    (3)、身所寄
    (4)、因往
    (5)、屈伸呼吸
  • 10、重点词语解释。
    (1)、家无井而出
    (2)、家无井而出溉
    (3)、其家穿井
    (4)、有而传之者曰
    (5)、国人道之
  • 11、校广播站设立《神话大本营》午间节目,本期节目围绕“精卫填海”展开,请你参与其中,完成相关任务。

    【甲】又二百里,曰发鸠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鸟焉,其状如乌,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诐。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漳水出焉,东流注于河。

    (选自《山海经·北山经》)

    【乙】《述异记》卷上:昔炎帝女溺死东海中,化为精卫,其名自呼。每衔西山木石填东海。偶海燕而生子,生雌状如精卫,生雄海燕。今东海精卫誓水处,曾溺于此川,誓不饮其水。一鸟誓,一冤禽,又名志鸟,俗呼帝女雀。

    (选自《述异记》)

    【丙】精卫  [明]顾炎武

    万事有不平,尔何空自苦?

    长将一寸身,衔木到终古。

    我愿平东海,身沉心不改。

    大海无平期,我心无绝时。

    呜呼! 君不见,

    西山衔木众鸟多,鹊来燕去自成窠!

    【注释】①佼(xiào):呼唤,大叫。很多鸟雀的名字,都得于它们的叫声,古人有诗说:山鸟自呼名。②堙(yīn):填塞。③此诗创作于顾炎武三十六岁时。那时,反清复明的力量只剩下东南海隅和西南边陲的残余。④鹊、燕:此喻指明朝遗民中无远见大志,只关心个人利害的人。

    (1)、【写开场白】按要求填空。

    “精卫填海”的故事大家都耳熟能详了,它最初记载于《山海经·北山经》中,“又北(意为①)二百里”,发鸠山有一只形状像乌鸦,“文(意为②)首,白喙,赤足”的鸟,原型是炎帝在东海溺亡的女儿。《述异记》中又提到精卫衔西山木石填东海,并与海燕结合,“生雌状如精卫,生雄如(意为③)海燕”。与《山海经·北山经》不同的是,《述异记》中还增加了一个情节:④(用自己的话回答),来体现精卫自尊自强的一面,这也是它另外两个称呼的起源,即“一名鸟晳,一名(意为⑤)冤禽”。

    (2)、【宣传设计】以下三幅画是本期节目公布的宣传海报,你认为哪一幅画最合适? 请说明理由。

    A. B. C. 

    (3)、【朗读设计】为了让听友们更深刻地体会顾炎武在《精卫》中的情感,广播员对“呜呼! 君不见,西山衔木众鸟多,鹊来燕去自成窠!”进行了朗读设计,请你和他一起完成任务。

    这句话中应该读重音的词是⑴ “”和⑵ “”,语气应该是⑶(A.慷慨激昂B.沉郁舒缓  C.喜悦兴奋),这样设计的理由是⑷

    (4)、【听友互动】节目的最后,广播站留下如下问题:“你认为以下哪个人物形象,与精卫形象有相似之处吗? 请结合人物经历具体说明。”请你解答。

    A.孙悟空(《西游记》)            B.范爱农(《朝花夕拾》)

  • 12、班级开展品评曹植及其诗文的活动,请和同学们一起阅读相关材料,完成任务。

    【甲】曹植聪慧

    曹植年十余岁,诵读《诗》《论》及辞赋数十万言,善属文。太祖尝视其文,谓植曰:“汝请人邪植跪曰:“言出为论,下笔成章,顾当面试。奈何请人?”时邺铜雀台新成,太祖将诸子登台,使各为赋。植笔立成,可观。太祖甚之。

    【乙】七步诗  [三国]曹植

    煮豆持作羹,漉豉以为汁。

    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注释】①太祖:指曹操。②曹丕称帝后有意除掉弟弟曹植,命其在七步之内成诗。③漉豉(lùchǐ):过滤豆子的残渣。④萁(qí):豆茎,晒干后用作柴火。

    (1)、【解文意】请补全文言词语积累卡,引导同学们更好地理解文意。

    文言词语积累卡

    原文语句

    方法提示

    加点词释义

    太祖将诸子登台

    联系成语法:悉听尊便

    笔立成

    语境推测法

    太祖甚

    词类活用法:好之者不如之者(《〈论语〉十二章》)

    (2)、【读语气】你认为【甲】文中曹植在说“奈何请人”时的语气是怎样的? 请结合文章内容说明你的理由。

    A.生气            B.自信              C.疑惑

    (3)、【研标点】标点影响文章的传情达意。参照示例,给【乙】诗末尾选择合适的标点并说明理由。

    A.句号 B.逗号 C.顿号 D.叹号 E.问号 F.破折号 G.省略号

    示例:植援笔□立成

    我选择C。理由:将“援笔”和“立成”用顿号分开,强调曹植作文时干脆利落,一气呵成,体现出他才华横溢的形象。

    相煎何太急□

    我选择 , 理由:

    (4)、【探人物】时人称曹植“夙慧”——少而聪慧。你认为曹植慧在何处? 请从下列选项中任选其一,结合材料内容说明理由。

    A.慧在其言            B.慧在其行              C.慧在其才

  • 13、文言文阅读

    材料一:

    怜恐诗(其一) [明]宋应星

    一个浑身有几何 , 学书不就学兵戈。

    南思北想无安著,明镜催人白发多。

    【注释】①浑身:指一生。②几何:____。

    材料二:

    古人读书法两则

    【甲】看文字如捉贼,须于盗发处,自一文以上罪情节,都要出,莫只描摸个大纲。纵使知道此人是贼,却不知他在何处做贼,亦不得。读时要体认得亲切,解时别白得分晓,如此读书方为有益。

    【乙】吕子约云:“学原于思,不致其思绎以通之,则无自可进。苟苦思力索 , 则浅迫无味。惟学焉而时复思 , 勿忘勿助,积累停蓄,涵养。杜元凯所谓‘如江海之浸,膏泽之润,涣然冰释,怡然理顺,然后为得’,此即‘时习而悦’之注释也。”先生答曰:“此说甚佳。” 

     (均选自《朱子读书法》)

    【注释】①一文:指一文钱。②别白:分辨明白。③思绎(yì):思索寻求。④浃(jiā)洽:和谐融洽。⑤膏泽:滋润作物的雨水。

    (1)、【读古文·说文解句】阅读材料后,同学们展开了交流。请你根据语境,补全对话。

    小文:材料一中“几何”没有注释,你知道是什么意思吗?

    小语:我们在清代⑴(填作者)《狼》“禽兽之变诈几何哉”一句中学过,可以理解为:⑵。我不理解“学书不就学兵戈”中“就”的意思,查阅《古代汉语词典》之后,发现有“①靠近;②到;③完成;④趁着”这四个常见意思。你觉得是哪一个呢?

    小文:根据诗意,我觉得选⑶ “”(填序号),因为这句话引用了项羽学文不成改学武的典故。

    小语:厉害! 我在阅读【乙】文时,觉得画波浪线的句子和《〈论语〉十二章》中的一句话类似,但是想不起来了,你知道吗?

    小文:我觉得是“⑷ ,  ⑸”,他们都讲述了⑹的读书之法。而且我觉得“此即‘时习而悦’之注释也”说的也是《〈论语〉十二章》中的句子:“⑺ ,  ⑻”。

    (2)、阅读材料二【甲】文时,小文对画横线句有疑惑,便写了以下批注。请帮他解答。

    批注:“捉贼”的说法好有趣,作者为什么要这么比喻呢!

    (3)、【找相似·比较阅读】小文认为《怜愚诗》(其一)和《诫子书》在讲述的道理上有相似之处。请结合文意,加以说明。
    (4)、【学古法·审慎思辨】在交流时,小文觉得朱子“莫只描摸个大纲”这一读书方法太过绝对。对此,组员们以阅读《西游记》为例展开了交流。你赞同小文的观点吗? 请结合你的阅读《西游记》的体验阐述理由。
  • 14、病句综合训练
    (1)、 “二十四节气”虽然对农事的指导作用有所减弱,但仍具有深远的文化意义,它体现了中国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规律。
    (2)、随着云计算的发展,教育云技术也得到了大力推广,许多学校展开了网络教学模式。
    (3)、闻名于世的“下草湾文化”使得宿迁世界生物进化中心之一、人类起源中心之一的美誉。
    (4)、随着销售淡季的日益临近,各商场的促销力度也与日俱增,四折、五折,甚至六折的衣服随处可见。
    (5)、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我们中学生和团员们必须发扬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
    (6)、为了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多年来我校坚持开展“阳光体育”活动,广泛得到社会的关注和家长的支持。
    (7)、7月 31 日,生态环境部召开的全国海洋生态环境保护会议指出,到2035 年,全国大约1400个左右的海湾都将建成“美丽海湾”。
  • 15、病句综合训练
    (1)、能否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决定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条件之一。
    (2)、《史记》被称为“百科全书式的通史”,主要是因为它是研究古代典章制度、人文历史、自然科学、经济文化的重要史料的原因。
    (3)、在被许多人亲切地称为“北斗大本营”的航天科技集团第五研究院,用不懈的探索与实践走出了一条北斗卫星系统的管理创新之路。
    (4)、让我们拥抱文明,发扬和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让文明美德之花开遍神州大地。
    (5)、文明不是一天养成的,既需要春风化雨的涵养润泽,就离不开制度化的刚性约束。
  • 16、表意不明
    (1)、表意不明之有歧义

    孔乙己一来,许多酒店的客人便都看着他笑。

    (2)、表意不明之指代不明

    搜集史料不容易,鉴定和运用史料更不易,中国大部分史学家把主要精力用在了这方面。

  • 17、不合逻辑
    (1)、不合逻辑之否定不当

    广大中学生在写作时一定要表达真情实感,切忌不要胡编乱造。

    (2)、不合逻辑之自相矛盾

    窗外的暴风雨突然渐渐地停下来了。

    (3)、不合逻辑之分类不当

    全红婵东京奥运会夺冠后,社会各界纷纷向她捐赠衣物、文具、图书等学习用品。

    (4)、不合逻辑之不合事理

    临近考试,为了让自己浮躁的心平静下来,我总喜欢在皎洁的月光下,仰望满天繁星。

  • 18、句式杂糅

    常见的句式杂糅形式有:是因为……的缘故(“是因为……”和“是……的缘故”);防止……不再……(“防止……”和“……不再”);是由于……的结果(“是由于……”和“是……的结果”)。

    央视《朗读者》受到观众的广泛好评,是因为其节目形式新颖、文化内涵丰富的缘故。

  • 19、语序不当
    (1)、语序不当之动词连用先后顺序不当

    有关部门责令这些企业立即进行整改并停止破坏行为。

    (2)、语序不当之关联词语序不当

    要是一篇作品里的思想是有问题的,那么文字即使很不错,也是要不得的。

    (3)、语序不当之多项定语语序不当

    在新中国的建设事业上,建设者们发挥着他们无穷的蕴藏着的力量。

    (4)、语序不当之定语、中心语、状语语序不当

    民间投资需求不再是一个原因导致通货紧缩趋势的。

    (5)、语序不当之主客颠倒

    平时的发愤苦读,与他获得如此骄人的成绩是分不开的。

  • 20、语意重复

    这期节目,让我记忆深刻的是作家曹文轩,他向我们娓娓而谈讲述了与父亲的告别。

上一页 13 14 15 16 17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