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给下面的句子加上合适的标点符号。
    (1)、我们吃的粮食  蔬菜  水果  肉类  穿的棉  麻  毛  丝  都和太阳有密切的关系  
    (2)、湖色越远越深,由近到远,是银白  淡蓝  深青  墨绿  界限非常分明。
  • 2、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对于那部述说“官迫民反”的“水浒传”,我尤其欣赏。 B、我们姐弟几个都很高兴,买种,翻地、播种、浇水,没过几个月,居然收获了。 C、“亲爱的,我真不懂你是什么意思!”母亲嚷道:“巴迪还是个孩子,这是他写的第一首诗,他需要鼓励。” D、瞧,小珍珠鸟多么像它的父母:红嘴红脚,灰蓝色的毛,只是后背还没生出珍珠似的圆圆的白点。
  • 3、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我又发现了一块“绿洲”——小镇的文化站有几百册图书! B、村里的人们不知道海力布为什么让他们搬家? C、夏天天气热,牛就在树林里休息,冬天天气冷,牛就在山坡上晒太阳。 D、制作一个简易的风向袋需要竹竿、细铁丝、尼龙纱巾等……
  • 4、判断正误。(用“正确”“错误”表示)
    (1)、“他吃完鱼,喝汤;喝完汤,洗脸;洗完脸,倒头大睡。他只要吃鱼,沙丁鱼、鲢鱼,天天吃也不腻。”这句话中的分号不可以换成顿号。
    (2)、“毽子越做越讲究,有黑鸡毛、白鸡毛、芦花鸡毛等,各种颜色的毽子满院子飞。”这句话中的标点符号使用正确。
  • 5、仔细审题,认真填写。

    仿照例句写一写。

    人们都爱秋天,爱她的天高气爽,爱她的云淡日丽,爱她的香飘四野。

    ◆ 我爱冬天,爱它的 , 爱它的 , 爱它的

  • 6、判断正误。(用“正确”“错误”表示)
    (1)、《我的“长生果”》中,作者把书比作“长生果”,形象地说明了书对人类文明的重要性,表达了自己对书的无比喜爱之情。
    (2)、《我的“长生果”》中,作者以时间为顺序,回忆了少年时代的读书生活和写作经历,用亲身的经历、真切的体会说明了读和写的密切关系,强调了阅读厚积薄发的作用。
  • 7、四字词语。
    (1)、将下面的四字词语补充完整。

    如痴     实感    念念不    牵肠

    想联翩    心    不而喻    心裁

    显身手    合    不求解    千篇

    气爽     似渴    囫囵枣    安居

    (2)、根据句子的意思,选择对应的词语填入横线上。

    ①形容极度迷恋,不能自拔。        

    ②独创一格,与众不同。      

    ③不用说就可以明白。              

    ④形容非常挂念,放心不下。       

    (3)、读句子,选择最恰当的词语填空。

    ①在这座智能工厂里,人工智能技术 , 发挥了重要作用。

    ②在消防救灾工作中,消防员们的安危怎能不让家人呢?

    ③北京冬奥会的点火仪式:以“微火”取代了历届奥运会的熊熊大火,充分体现了低碳环保的理念。

    ④三星堆遗址闻名中外,出土的文物独一无二,充满神秘感,让人

    ⑤“少年强则国强”,青少年对祖国的重要性

  • 8、读句子,给句子中加点的字注音。
    (1)、小凯一路狂 , 直足球场。
    (2)、这份新事和之前的不多,没有太大的别。
  • 9、请划掉下列加点字的错误注音。

    (yǐng yǐn)         比(yǜ yù)     报(cáng cháng)

    甸(diàn diān)    饿(jǐ jī)

  • 10、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注音没有错误的一组是(    )
    A、洁(jiāo)        领(wù) B、母(jiào)       借(jiàn) C、(jí)       赠(guì) D、石(cí)    血(nì)
  • 11、书,被人们称为人类文明的“长生果”。在本学期阅读的课外书中,你最喜欢哪一本?请为这本书写一段推荐语。(要求:80字左右)
  • 12、某校五年级拟开展名为“图书漂流”的读书活动。每位同学捐出一本书,放在班级的书架上,大家可以随意取阅,读完后再放回书架,让它继续漂流。请从下列图书中任选一本,写上“放漂寄语”,把书推荐给大家,写清楚理由。

    《西游记》  《中国民间故事》  《鲁滨逊漂流记》  《三国演义》

    所选图书:

    放漂寄语:

  • 13、判断正误。(用“正确”“错误”表示)
    (1)、推荐一本好书,要重点写推荐这本书的理由。
    (2)、写好一本书的推荐理由后,可以与同学进行交流,看看自己的推荐是否能够激发起其他人阅读的兴趣。
  • 14、

    “悦读吧”图书漂流活动

    为了让图书发挥更大的价值,让社区里的孩子有机会阅读更多图书,开拓视野,快乐成长,社区将举办图书漂流活动。活动当天您可以将图书拿到活动现场,捐赠给活动中心,其他时间可以直接拿到社区服务中心捐赠。活动当天,儿童可以学习手工制作书,听“故事妈妈”讲故事,和其他小朋友一起阅读。

    主办单位:社区服务中心

    活动时间:1 月 21 日上午 9:30-10:30

    活动地点:冰心公园东门

    备注:

    ①如果当天下雨,活动时间另行通知。

    凡是捐赠三本及以上图书,可获得精美小礼品一份

    (1)、本次活动的主题是 , 活动地点在
    (2)、判断下列说法正误,用“正确”“错误”表示。

    ①图书只能在活动当天进行捐赠。    

    ②活动当天如果下雨,活动还是会如期举行。    

    ③参与者在活动当天捐赠三本及以上图书,将获得一份小礼品。

    ④蓝蓝可以在1月21日上午11:30去现场学习手工制作书。      

    (3)、备注的第2条有语病,请将它修改后写在横线上。
    (4)、请你为本次活动拟一句打动人的宣传语。
  • 15、读了《解缙巧对曹尚书》,冬冬觉得解缙太有才了,便到网上搜索,发现解缙太了不起了!请你细读网上的相关资料,按要求梳理信息,把握内容要点。

    资料一:

    书名

    永乐大典

    装帧

    包背装手抄

    别名

    文献大成

    卷数

    22877 卷(目录60卷,共22937卷)

    作者

    解缙、姚广孝等

    册数

    11095 册

    类别

    类书①

    字数

    约3.7亿字



    成书时间

    明永乐五年(公元1407 年)

    资料二:

    明太祖洪武二十一年(公元1388年),即欲修纂②类书,商议“编辑经史百家之言为《类要》”,但未修成。

    明成祖朱棣即位后,为整理知识,令解缙等人修书。编撰宗旨:“凡书契③以来经史子集百家之书,至于天文、地志、阴阳、医卜、僧道、技艺之言,备④辑为一书,毋⑥厌浩繁!”过程召集147人,首次成书于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初名《文献大成》。朱棣过目后认为“所纂尚多未备”,不甚满意。

    永乐三年(公元1405年),朱棣再命太子少师姚广孝、解缙、礼部尚书郑赐监修以及刘季篪等人重修,动用朝野上下共2169人编写。组织设监修、总裁、副总裁、都总裁等职,负责各方面工作。蒋用文、赵同友各为正副总裁,陈济为都总裁,参用南京文渊阁的全部藏书。

    永乐五年(公元1407 年)定稿进呈,朱棣看了十分满意,亲自为序,并命名为《永乐大典》,抄至永乐六年(公元1408年)冬天才正式成书。

    资料三:

    《永乐大典》在永乐年间修纂完成后,只抄录了一部,叫做“永乐正本”;到嘉靖朝,怕大典有损,又重录了一部,称为“嘉靖副本”。因为两部大典都深藏在皇宫中,没有刊印,流传稀少。

    乾隆三十八年(公元1772 年),清政府修《四库全书》,发现《永乐大典》已缺失 2422卷,约千余册。四库馆臣从《永乐大典》中辑出大量佚书®,其中有385种收入《四库全书》。

    乾隆皇帝在组织编辑散失的《永乐大典》中,坚持儒家正统观念,认为“菁华已尽,糟粕可弃”,凡佛道、戏曲、小说等概不辑录,对于触犯统治者忌讳的言辞也毫不留情面,一概删去。有些科技方面的著作,如邓御夫的《农历》200卷详细程度超过《齐民要术》,还有些军事方面的发明为怕洋人学去,也都丢掉,不加采录。

    咸丰十年(公元1860年),英法联军侵占北京,翰林院遭劫掠,丢失大量《大典》。光绪元年(公元1875 年)修缮翰林院建筑时,清查《永乐大典》不足 5000册,《永乐大典》之所以迅速流失,主要是职员监守自盗,据说文廷式一人即曾盗走百余册《永乐大典》。

    光绪二十年(公元1894 年)六月,翁同龢入翰林院清查时仅剩 800册,现今尚存约 400册,810卷,不到原书的4%。

    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翰林院被义和团的拳民焚毁,《永乐大典》损坏三百余册。

    光绪二十七年(公元1901年)六月十一日,英使馆交回《大典》330册,不久又遭到监守者瓜分。1912年翰林院所藏《大典》移交京师图书馆时,仅剩64册。

    注释:①类书:一种老式辞典,是从各种书籍中采辑资料,然后按其性质内容分类编排,以便查寻资料用的工具书。②修纂:编写。③书契:指文字。④备:完全。⑤毋:不要。⑥佚书:这里泛指散失的书籍。

    (1)、根据三份资料补充冬冬的发现。

    ①《永乐大典》果然够“”,单是目录都有卷。从朱棣下达的编撰宗旨中的“”,也可以看出编撰此书是一项的工程。

    ②《永乐大典》大量外流、散失的时间,和“圆明园的毁灭”的时间,以及我们本学期所学古诗《》的题写时间有重合,这充分说明了那个时期中国 , 所以爱国志士梁启超才会大声疾呼:“少年智则国智, , 少年独立则国独立……”

    (2)、根据资料二,请你用“分条列举”的方法,帮冬冬整理《永乐大典》的编写、修订等信息。
    (3)、根据资料三,用表格的方式,梳理《永乐大典》的散失、外流等信息。

    时间

    遗失或剩下册数

    散失、外流原因

    1772年

    已缺失 2422卷,约千余册

    两部大典深藏宫中,没有刊印,流传稀少

    1860年

    1875年

    1900年

    1912年

  • 16、【材料一】

    龙行龘龘 欣欣家国

    您知道2024年中央广播电台总台龙年春晚主题中的“龘”字怎么念吗?据《康熙字典》记载,“龘”出自第一部楷书字典《玉篇》,音同“沓(dá)”。“龙行龘龘”形容龙腾飞的样子,昂扬而热烈。在中华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龙”逐渐演变为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与文化符号。2024年是龙年,设计者首先想到春晚主标识要和“龙”有关,于是,从中国文字“蠿”中寻找灵感。然后,将三“龍”叠加成为“龘”字,这个汉字就像三条巨龙一起腾空翱翔。春晚以“龘”为题眼,生动描绘出中华儿女昂扬向上的精神面貌。接着,将“?”设计成中国传统篆刻的字体,在中正匀称中彰显出大气雄健的文化气象。最后,设计者在传统书法的基础上进行了“再加工”,金属质感的色彩光泽让“龘”字的造型好像一枚芯片。从古老汉字到现代科技,龙年春晚主标识连接古今、融通未来。

    【材料二】

    龙辰辰,新时代的象征

    龙,作为中华民族重要的精神象征和文化符号,千百年来,龙的形象贯穿在文学、艺术、民俗、建筑、服饰、绘画等各个领域。2024年总台春晚吉祥物形象“龙辰辰”,突出呈现了吉祥如意、平安幸福的美好寓意。它从源远流长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设计灵感,不仅体现了传统文化中生肖龙的美感,也展现出新时代中国人昂扬向上的精气神。它以“国之重器”为取意,巧妙融入了绿松石龙形器、西周何尊纹饰、春秋云纹铜禁、唐代鎏(liú)金走龙和清代九龙壁等元素,将千百年来龙的形象演绎得淋漓尽致。

    (摘自“央视新闻”,选文有删改)

    (1)、根据材料判断下面的句子,用“正确”“错误”表示。

    ①“矗”字音同“沓”,因此“赢”读作“tá”。    

    ②“龙行矗矗”形容龙腾飞的样子,昂扬而热烈。    

    ③龙辰辰将千百年来龙的形象演绎得淋漓尽致。     

    ④春晚吉祥物龙辰辰的设计融入了中西方文化。     

    (2)、下列句子使用了哪种说明方法?请填写正确的序号。

    A.列数字    B.作比较      C.打比方      D.举例子

    ①金属质感的色彩光泽让“龘”字的造型好像一枚芯片。

    ②龙的形象贯穿在文学、艺术、民俗、建筑、服饰、绘画等各个领域。

    (3)、结合【材料一】,请简要介绍2024年春晚主标识设计师的构思过程。

    (4)、请将画横线的语句改成活泼的说明文语言风格,以自述的方式介绍龙辰辰。

    我叫龙辰辰!我嘛,是2024年中央广播电台总台春晚的吉祥物。

  • 17、中国航天新闻

    材料一:北京时间2022年11月29日23时08分,搭载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 F 遥十五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约10分钟后,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与火箭成功分离,进入预定轨道,航天员乘组状态良好,发射取得圆满成功。

    材料二:北京时间2022年11月30日,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与中国空间站成功完成全自主快速交会对接。中国首次实现空间站三舱三船构型,以及6名航天员同时在轨驻留。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与空间站对接之后,中国空间站最终形成三舱三船构型,即天和核心舱、问天实验舱、梦天实验舱“三舱”,天舟五号货运飞船、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三船”。

    材料三:北京时间2022年12月2日晚,神舟十四、神舟十五号航天员乘组进行交接仪式,两个乘组移交了中国空间站的钥匙。这是中国航天员乘组完成的首次在轨交接,中国空间站正式开启长期有人驻留模式。

    材料四:北京时间 2022 年12 月 4 日 20时09分,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成功着陆。在太空执行任务183天后,“最忙出差三人组”的陈冬、刘洋、蔡旭哲于21时01分安全顺利出舱。

    (1)、仔细阅读上面的材料,填空。

    ①搭载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五运载火箭在(地点)点火发射;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地点)成功着陆。

    ②神舟十五号飞船与中国空间站对接成功后,中国首次实现空间站构型,以及6名航天员同时;中国航天员乘组首次完成交接,中国空间站正式开启模式。

    (2)、根据材料内容,将下面表格的信息补充完整。

    材料一

    材料二

    材料三

    材料四

    发射升空

    返回着陆

    (3)、春节来临,万家团聚,中国航天员乘组依然驻留在遥远的中国空间站,请你写下心里最想对他们说的话,并送上新年美好的祝福。

    ①我的心里话:

    ②美好的祝福:

  • 18、【材料一】2023成都马拉松报名攻略(节选)

    年龄要求:马拉松项目年龄限20周岁以上(2003年12月31日以前出生),半程马拉松项目年龄限16周岁以上(2007年12月31日以前出生)。

    比赛项目:马拉松(42.195公里);半程马拉松(21.0975公里);竞速轮椅马拉松(42.195公里)。

    比赛起终点:

    马拉松起点

    半程马拉松终点

    马拉松终点

    金沙遗址博物馆

    四川大学博物馆

    成都世纪城新国际会展中心

    【材料二】2023成都马拉松检录时间及分段发令图

    马拉松项目S、A、B、C区检录时间为5:30-7:15,马拉松项目D、E区为5:30-7:35,半程马拉松项目F、G区为5:30-7:50,图示如下。请选手在规定时间进行检录。

    【材料三】人民日报评论(节选)

    “跑场马拉松,爱上一座城”。42.195 公里,既是马拉松比赛全程的距离,也是一段感受地方文化、城市底蕴的悦心之旅。数据显示,半数跑者有外地参赛经历,其中超过六成的人会选择在当地旅游。除了在医疗救援、志愿服务等赛事保障上下功夫,办赛城市不妨立足自然人文景观、优质公共服务等优势,打造更具地方特色的品牌赛事。比如,苏州以赛道串联各景点商圈,沿途安排昆曲、评弹表演,让各地跑者感受姑苏文化。成都____。以“体育+”为抓手,连接城与人,马拉松赛事才能更亲民,成为城市的一张闪亮名片。

    (1)、根据【材料一、二】,判断下面说法的正误,用“正确”“错误”表示。

    ①五②班的马小悦有资格参加2023年半程马拉松项目。    

    ②2023成都马拉松包括马拉松项目和半程马拉松项目两大类。    

    ③爸爸参加完半程马拉松比赛,蓉宝和妈妈可以到四川大学博物馆迎接爸爸。

    ④一位马拉松选手如果7:20分到达检录口,将会错过比赛。     

    (2)、阅读【材料三】,请你为成都马拉松赛事主办方提出有益的建议。
  • 19、【材料一】中央电视台文化情感类节目《朗读者》播出后好评不断,如一阵清风唤醒了大众对朗读的情感,《朗读者》节目每一期都有一个主题词,如节目第一期的主题词是“遇见”,其中一段开场白是这样的:“其实,世间一切,都是遇见。就像冷遇见暖,就有了雨春遇见冬,有了岁月天遇见地,有了永恒而人遇见人,就有了生命。

    【材料二】当我们被另一档热播的文化情感类节目《见字如面》中的信件感动得眼角湿润时,有没有想过在信息化时代,我们习惯了在键盘上“敲字如飞”,还能不能写出几个像样的字代表我们的“面”呢?现在,我们也许已懒得动笔写了;也许提起笔来,不是忘了字就是写了错别字;也许即便写出来,字体也实在有碍观瞻。

    【材料三】著名教育家于漪老师说过:“学语文就要重视写字。”我们总结说“字如其人”“见字如面”,写得一手好字会给你带来不一样的机遇。炼字如修面,可以增大一个人的内在气质

    (1)、【材料三】中画线句子有2处语病,请在原文中用修改符号修改。
    (2)、如果《朗读者》下一期的主题词是“母爱”,下列诗句不可以作为场景宣传语的是(    )
    A、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B、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C、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D、慈母倚门情,游子行路苦。
    (3)、阅读以上三则材料,判断下列说法,用“正确”“错误”表示。

    ①《朗读者》的播出唤醒了大众对朗读的情感。

    ②“字如其人”,所以说学习语文主要就为了学写字。

    ③材料二告诉我们在信息化时代,我们只需要在键盘上打字,不需要练习写字。

    (4)、根据【材料一】画波浪线的句子,仿写。

    其实,世间一切,都是遇见。就像遇见了 , 就有了

    (5)、《朗读者》想做一期以“民间故事”为主题的活动,你想和大家分享谁的故事?说说你的理由。
  • 20、仔细审题,认真填写。
    (1)、“宴桃园豪杰三结义,斩黄巾英雄首立功”中的“豪杰”指的是
    (2)、“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这是我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的开篇词。
    (3)、“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这是我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的开篇词。
    (4)、古人教会了我们许多读书方法。读下列名句,在横线上将读书方法概括出来。

    ①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②三到之中,心到最急。

    ③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④默而识之。

上一页 10 11 12 13 14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