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某同学设计了下图的知识结构图。图中处应填(     )

    A、土地改革 B、改革开放 C、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D、一国两制
  • 2、曾任我国驻联合国大使的著名外交官凌青曾写诗:“粤海销烟扬我威,但悲港岛易英徽。前仇旧恨今尽雪,只缘华夏已腾飞。”诗句中“前仇旧恨今尽雪"的指的是(     )
    A、西部大开发 B、香港回归祖国 C、澳门回归祖国 D、达成“九二共识”
  • 3、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华民族大团结不断得到新发展,为世界解决民族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材料中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指的是(     )
    A、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B、“求同存异”方针 C、“一国两制”方针 D、“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 4、词汇出现频率反映国家发展变化。“中国梦、一带一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这些词汇高频率出现在我国各大报刊媒体的时间段是(     )
    A、1949—1956年 B、1978—1990年 C、1992—2001年 D、2012—2023年
  • 5、美国经济学家弗理德曼访问中国后写道:“1988年,街道上的色彩与服装明显多元化,农业改革效果十分明显……私营企业有所发展……”出现上述场景的主要原因是(     )
    A、私有经济主体地位上升 B、农民获得了土地所有权 C、入世改变了人们的生活 D、改革开放改变了社会面貌
  • 6、小说《大江大河》中说,“吉恩顾虑的国外投资能否被允许进入等问题可能因企业自主权的扩大而迎刃而解。他们都认定中国的改革开放实际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这个新阶段”是指(     )
    A、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B、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C、建立市场经济体制 D、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 7、下图思维导图的“结论”应该是(     )

    A、社会主义制度建立 B、社会主义工业化起步 C、社会主义现代化征程开启 D、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立
  • 8、下图B时期的历史阶段特征是(     )

    A、向社会主义过渡 B、正确与失误、成就和挫折错综交织 C、社会主义经济持续和稳定发展 D、遭到建国以来最严重的挫折和失误
  • 9、根据下图反映的信息,可以得出的结论是,我国(     )

    A、成为真正独立自主的国家 B、民主政治建设取得重大突破 C、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D、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 10、毛主席曾告诉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谁赢得了农民,谁就会赢得中国;谁能够解决土地问题,谁就会赢得农民。”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央人民政府推行的土地政策是(       )
    A、打土豪,分田地 B、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 C、耕者有其田 D、废除地主阶级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
  • 11、某同学在抗美援朝纪念公园,准备向市民讲述志愿军故事,最适合在此地宣讲的是(     )
    A、飞夺泸定桥 B、血战台儿庄 C、挺进大别山 D、坚守上甘岭
  • 12、每年的3月,西藏自治区各届干部群众都要在布达拉宫广场集会,热烈庆祝西藏百万农奴解放纪念日。西藏和平解放的意义在于(     )
    A、祖国大陆获得统一 B、中华民族实现大统一 C、为工业化准备条件 D、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
  • 13、1949年9月,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与会代表认为:我们有一个共同的感觉,我们的工作将写在人类的历史上。这里的“工作”是指(     )
    A、创建新中国 B、捍卫新中国安全 C、和平解放西藏 D、恢复国民经济
  • 14、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既是我国的大分裂、大战乱时期,也是我国的经济发展、民族交融时期。阅读下列有关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屯田数载救黎民,官渡一战挫傲军。

    材料二   东晋政府建立了许多侨郡县,给予南迁人民免除税役的权利,江南经济文化因此迅速发展。到梁代,江南许多地区已是“良畴美柘,畦畎相望,连宇高甍,阡陌如绣”,一派田美土肥之象。

    材料三   北魏孝文帝曾说:“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

    ——摘编自《魏书》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曹操取得官渡之战胜利的原因?官渡之战胜利的历史意义?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原因?
    (3)、材料三反映了北魏孝文帝采取的什么重要举措?除此之外还有哪些措施?
    (4)、综合上述材料,总结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历史发展的总体特征?
  • 1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建元三年,张骞带领100多名随从从长安出发,日夜兼程西行。张骞一行在途中被匈奴俘获,遭到长达10余年的软禁……史书上把张骞的首次西行誉为“凿空”……公元前119年,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历经4年时间,他和他的副使先后到达乌孙、大宛等国。

    出于对匈奴不断袭扰与丝绸之路上强盗横行的状况的考虑,同时为加强对西域的控制,汉宣帝神爵二年,设立了汉朝对西域的直接管辖机构——西域都护府。以汉朝在西域设立西域都护府为标志,丝绸之路这条东西方交流之路开始进入繁荣的时代。

    材料二   丝绸之路开启了中国乃至人类历史上中西文明碰撞与交汇的先河,极大地促进了东方文化的发展。作为传递信息、传播精神、传承文化的通道,丝绸之路永远地载入了人类与社会发展的史册。丝绸之路仍有可开发的新价值。

    ——摘编自《从“玉石之路”到“丝绸之路”》

    (1)、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的目的?结合材料分析,张骞遇到的困难?
    (2)、史书上把张骞的首次西行誉为“凿空”,这一“空前的探险”有什么重大作用?
    (3)、材料一中的“汉宣帝神爵二年”是哪一年?“西域都护府”的设置有何意义?
    (4)、材料二中丝绸之路的起点?它的开通有何历史意义?
  • 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汉朝是中国发展史上第一个黄金时期,主要分为西汉、东汉时期。公元前202年,汉高祖统一全国,建立了西汉。公元25年,光武帝建立东汉。公元220年,曹操之子曹丕逼汉献帝退位,东汉灭亡。以下是四位杰出的汉朝皇帝,联系所学知识,梳理汉朝的时代特征。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初统治者面临的首要问题?
    (2)、汉文帝和汉景帝开创了什么治世局面?这与他们推行的什么政策有关?
    (3)、汉武帝具有雄才大略,开创大一统的盛世局面。汉武帝听取主父偃、董仲舒等人的建议后采取了哪些措施?这些措施有何影响?
    (4)、光武帝刘秀统治后期开创的治世局面,史称什么?综合分析,西汉和东汉两个治世局面的出现,有何启示?
  • 17、汉赋深受“楚辞”和诸子散文影响,兼有诗歌和散文的特征;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先后出现了以曹操父子为代表的建安文学、东晋陶渊明的田园诗、南北朝民歌等文学形式。据此可以得出的正确认识是(     )
    A、文学创作受民族交融的影响 B、文学创作受中外交流的影响 C、文学创作的社会条件是国家统一 D、文学创作在传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
  • 18、魏晋南北朝时期,实现我国北方统一的少数民族政权,下列搭配正确的一项是(     )
    A、东晋—鲜卑族 B、前秦—氐族 C、北魏—匈奴族 D、西汉一汉族
  • 19、东汉曾出现“光武中兴”的盛世局面,但好景不长,东汉中后期却走向衰落,主要原因是
    A、皇帝年幼即位 B、黄巾军大起义 C、宦官外戚专权 D、地方侯国权力大
  • 20、时序性是历史学科的基本属性之一。下图中空白处的朝代是

    A、西汉 B、西晋 C、 D、
上一页 7 8 9 10 11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