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某班围绕“走近文化遗存解读多元文明”开展项目化活动,请你参与。

    【项目名称】多元文明·文化遗存展

    【项目目标】通过举办策展活动,走近世界古代的文化遗存,感受多姿多彩、和合共生的人类文明发展态势。

    【项目任务】

    项目一 查找登录《世界遗产名录》的标准

    登录《世界遗产名录》的标准(摘录)

    (1)代表一种独特的艺术成就,一种创造性的天才杰作;

    (2)可作为一种建筑物或建筑群或景观的杰出范例,能在一定时期内或世界某一文化区域内,对建筑艺术、纪念物艺术、城镇规划或景观设计方面的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

    (3)能为一种已消逝的文明或文化传统,提供一种独特的或至少是特殊的见证;

    ——高中教材选修6《世界文化遗产荟萃》

    项目二 以“文明物语·见证历史”为主题,整理了古代世界的部分文化遗产信息,准备布展。

    文化遗存

    工程(中国)

    建筑(古埃及)

    雕塑(古希腊)

    美学(古罗马)

    ①都江堰

    ②金字塔

    ③《掷铁饼者》

    ④万神庙穹顶

    (1)、根据材料,用两个关键词概括登录《世界遗产名录》的标准。
    (2)、请根据上表相关信息,任选两个及以上信息拟一标题并加以说明。(要求:标题明确,史论结合,表达清晰,言之成理)。
  • 2、九年级某班同学以“世界的整体性”为主题开展探究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

    任务一 【制作表格】

    材料一

    项目

    西欧庄园

    租地农场

    盛行时间

    9世纪

    14世纪中叶以后

    人员关系

    依附(附庸)关系

    产品归属

    面向市场

    性质

    独立的经济和政治单位

    逐渐资本主义化的农业生产组织

    任务二 【解析图片】

    材料二   从15世纪末16世纪初开始,世界各地区前资本主义文明的相对孤立和相互隔绝状态被打破,人类逐渐步入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阶段,进而产生了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历史。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22年版)

    任务三 【阐释观点】

    西方在地理大发现之后,迅速走向世界,竭力向海外挺进,它霸占了世界主要贸易航道,夺取了重要战略据点。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近代史编(上卷)》等

    (1)、请你根据提示,帮助他们完成表格内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时期欧洲社会的主要特征。

    ;②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4世纪到15、16世纪世界贸易路线的变化。并简述这一变化对世界的影响。
    (3)、依据材料三,提炼一观点,并任选两则及以上材料加以解读。(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表达清晰)
  • 3、歌曲用于传达历史信息、表达情感和纪念重要时刻。某班同学搜集到与近代法国相关的两首歌曲的图文资料。这两首歌曲反映出(     )

                          《马赛曲》的歌片                                                     《国际歌》的曲谱

    A、法国人民反抗封建专制的决心 B、巴黎人民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 C、无产阶级是最先进的领导力量 D、国际工人运动的曲折发展历程
  • 4、布吕肯街10号的马克思故居,从1至17号房间,分别布展了“创始人足迹”“青春梦想”“思想巨匠”“历史转折点1848”以及“恩格斯与共同理念”等专题。其中“历史转折点1848”指(     )
    A、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B、推翻了斯图亚特王朝统治 C、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D、建立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
  • 5、语言折射历史的变迁。有学者发现,在历史某时期,英语中的factory(工厂)、industrial bourgeoisie(工业资产阶级)有了今天我们所熟悉的意义;此外,还有capitalism(资本主义)、urbanization(城市化)等新词汇出现。以上词汇出现的时代背景(     )
    A、英国圈地运动的开展 B、工场手工业的出现 C、殖民掠夺与争霸战争 D、工业革命不断推进
  • 6、据《全球通史》载:“(他的发明)提供了控制和利用热能、为机械提供动力的手段,结束了人类对畜力、风力和水的依赖。”为了彰显他的贡献,人们用他的名字命名功率计量单位。这里的“他”(     )
    A、发明了纺纱机 B、发现了万有引力 C、改进了蒸汽机 D、设计了蒸汽机车
  • 7、马克思主义观点认为,杰出人物的活动对于推动历史的发展进程具有重大作用。某学习小组收集了以下历史人物图片,他们都是(     )

    A、封建制度的维护者和独裁者 B、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领导人物 C、民族解放运动中的领导人物 D、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杰出领袖
  • 8、下表为部分学者对法国大革命的评价。据此可知,法国大革命(     )

    作者

    论著

    评价

    【德】布维尔

    《法国大革命的影响》

    19世纪德国的政治思想无一不打着法国大革命的印迹

    【法】托克维尔

    《旧制度与大革命》

    法国大革命打碎了欧洲的一顶顶王冠

    陈崇武

    《法国史论文集》

    法国大革命向世界提供了一套影响极为深远的政治文化

    A、建立了民主国家 B、打败了欧洲反法联盟 C、具有世界性影响 D、推翻封建王朝的统治
  • 9、漫画是通往历史的另一扇窗户,如图呈现的历史事件标志着(     )

    《再见,巴士底狱》佚名(法国)

    A、法国大革命揭开序幕 B、法国大革命进入高潮 C、法国大革命取得胜利 D、拿破仑帝国正式建立
  • 10、以下是美国1787年宪法的部分内容,其所践行的启蒙思想家的政治主张是(     )

    ◆本宪法授予的全部立法权,属于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的合众国国会

    ◆行政权属于美利坚合众国总统

    ◆合众国的司法权属于最高法院和国会随时规定和设立的下级法院

    A、君主立宪 B、天赋人权 C、三权分立 D、主权在民
  • 11、《在传统与变革之间——英国文化模式溯源》载:英吉利民族同自身的斗争中形成了一套为世界共享的政治制度,发现了一条属于她自己的独特的渐进改革道路。在冲突中达到融合是其斗争的特色,融合中产生出崭新的制度……。“崭新的制度”指(     )
    A、民主共和制 B、中央集权制 C、联邦总统制 D、君主立宪制
  • 12、拉斐尔的《椅中圣母》油画作品,现收藏于佛罗伦萨乌菲兹美术馆,画中一位和蔼的母亲把自己的孩子耶稣抱在膝盖上,用脸颊亲着孩子,传达出母子发自内心的感情和壮硕的体积感。该画作的特点是(     )

    A、倡导社会的公平 B、提倡苦行禁欲 C、揭露教会的腐朽 D、强调人性之美
  • 13、14世纪以后,意大利的佛罗伦萨、威尼斯、热那亚等地出现了航运业、金融业、纺织业、橄榄油加工业等近代工商经济形态,形成中的资产阶级追求享受现实生活,要求建立不以神为中心的生活哲学。据此可知,文艺复兴的根本原因是(     )
    A、世界贸易中心的转移 B、封建贵族势力的衰落 C、古希腊罗马文化影响 D、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 14、有学者认为,位于意大利北部的博洛尼亚大学,所在地区在11世纪时商贸规模大,商业纠纷不断,该校一直以法学著称,此后该校与市政当局和市民接触,成立了市民团体等。这段材料意在强调中世纪的大学(     )
    A、具有较大的自治和管理权 B、推动了市民阶层的出现 C、得到了封建统治者的支持 D、顺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
  • 15、据老子《道德经》载: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主张从正反两方面思考问题。这些主张蕴含的思想是(     )
    A、辩证法 B、兼爱非攻 C、以德治国 D、以法治国
  • 16、据古书记载,春秋时期,人们已经用铁制农具耕种土地。在湖南、河南、江苏等地的春秋墓葬中,发掘出一批铁制农具。据此可知,春秋时期(     )

    A、城市的发展 B、生产力进步 C、商业的繁荣 D、兼并战争不断
  • 17、克罍(léi)是1986年在北京房山出土的青铜器。此文物可用于研究西周(     )

    周王说:“太保(指召公),你用盟誓和清酒来供你的君王。我非常满意你的供享,命克(召公的儿子)做燕地的君侯,管理和使用羌等六族。”克到达燕地,接收了土地和管理机构,为了纪念此事做了这件宝贵的器物。

    ——西周燕都遗址博物馆克罍铭文拓片译文

    A、禅让制 B、世袭制 C、分封制 D、郡县制
  • 18、考古证实,氏族公社时期,已有原始农业和畜牧业。中国农作起源分为以长江流域为核心的稻作农业,以黄河流域种植粟为代表的旱作农业。下列能为南方稻作农业提供起源证据的是(     )
    A、元谋人遗址 B、北京人遗址 C、河姆渡遗址 D、半坡遗址
  •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现代史大事记(部分)

    时间

    事件

    1964年

    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1970年

    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

    1971年

    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1972年

    田中角荣访华

    1978年

    实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990年

    上海浦东开发区建立

    1997年

    香港回归祖国

    1999年

    澳门回归祖国

    2001年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2021年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阅读以上材料,选择材料中相互关联的事件(两个或两个以上),结合所学自定一个你想论述的观点,加以阐释或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摘自八年级《中国历史》下册

    (1)客观叙述和分析历史,有理有据的表达自己的看法是“历史解释”素养的要求。上图是照片——毛泽东会见美国总统尼克松,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

    材料二   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上进行考察,七十年代的新中国外交都经历了“变”与“不变”的峥嵘岁月。“变”表现在新中国外交理论与实践的与时俱进,对传统外交理念和战略的突破与创新,如外交使命的层层推进,外交战略的因时制宜,外交话语的不断加强。“不变”表现在新中国外交对既有核心原则的一贯坚守,对普遍价值观的始终捍卫,如对独立自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睦邻友好等原则始终如一的传承。

    ——摘自白卫东、刘常真《峥嵘七十年:新中国外交的“变”与“不变”》

    (2)依据材料二,概括新中国外交的“变”与“不变”分别指什么。
1 2 3 4 5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