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2017~2018学年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历史第六单元 专题12 亚非拉的奋起同步练习
- 2017~2018学年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历史第五单元 专题11 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演变同步练习
- 2017~2018学年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历史第五单元 专题10 苏联的改革与解体同步练习
- 2017~2018学年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历史第四单元 专题09 西欧和日本经济的发展同步练习
- 2017~2018学年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历史第四单元 专题08 美国经济的发展同步练习
- 2017~2018学年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历史第三单元 专题07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同步练习
- 2017~2018学年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历史第三单元 专题06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同步练习
- 2017~2018学年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历史第二单元 专题05 法西斯势力的猖獗同步练习
- 2017~2018学年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历史第二单元 专题04 经济大危机同步练习
- 2017~2018学年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历史第二单元 专题03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同步练习
-
1、下面是2006年3月20日中国青年报特别报道:《变迁:从“一五”到“十一五”》的部分主题词摘要。这篇特别报道反映了我国哪一领域的发展变迁( )
“一五” (1953—1957) 工业增速超英赶美
“二五” (1958—1962) 大跃进大倒退
“六五” (1981—1985) 走向改革开放
“七五” (1986—1990) 改革闯关治理整顿
“八五” (1991—1995) 小平南巡改革潮涌
“九五” (1996—2000) 宏观调控经济软着陆
“十五” (2001—2005) 指令计划退场市场配置资源
“十一五” (2006—2010) 改革开放坚定不移
A、经济体制 B、对外交往 C、民主法治 D、党的建设 -
2、经过十年“文化大革命”的动乱后,中国人先后冲破了“个人崇拜”和“计划经济崇拜”的藩篱。其中冲破“个人崇拜藩篱”的历史事件是A、九一三事件 B、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C、粉碎“四人帮” D、四五运动
-
3、下图是小明在复习时绘制的时间轴。其中,中国共产党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严重失误是A、三大改造后期要求过急 B、“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C、坚持以阶级斗争为纲 D、坚持“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
-
4、开展史料研习,应选择典型、可信、有价值、有说服力的史料。雷锋是中华民族的时代楷模,雷锋精神教育和影响了几代中国人。研究雷锋精神的首选史料是( )A、《雷锋精神读本》 B、《雷锋日记》 C、电影《雷锋》 D、《伟大战士》
-
5、下图是创作于1950年的宣传画。该作品旨在( )A、号召军人积极投身新中国的建设 B、宣传国家实施工业化的方针政策 C、展示社会主义制度确立的自豪感 D、鼓舞军民开展全面社会主义建设
-
6、在下图所示的会议上诞生的主要成果是A、新中国的领导机构 B、《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C、新中国国旗、国歌、首都的方案 D、《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
7、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文明具有很强的延续性,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如图
材料二 “到武帝,又用主父偃之计,令诸侯得以其地分封自己的子弟,在平和的手腕中,把“众建诸侯而少其力”一语,彻底实行了。封建政体反动的余波,至此才算解决
——[美]阿尔伯特·克雷格《哈佛极简中国史》
材料三 隋朝已恢复汉朝在竞争性统考的基础上选拔官吏的制度。唐朝继承并发展了这一制度。这一制度完全形成后,由在一连串复杂的仪式中举行的一系列考试组成……这一制度为中国提供了一种赢得欧洲人敬佩的有效稳定的行政管理。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提取材料一反映的历史信息,并进行简要说明(2)、材料二中“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对应的是汉武帝为巩固大一统实施的哪一举措?“封建政体反动的余波”具体指西汉初年的哪一举措?(3)、材料三中隋朝“选拔官吏的制度”,其确立的标志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如何理解“有效的行政管理”这句话? -
8、“丝绸之路“”一词最早由李希霍芬于 1877年提出。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张骞通西域后,在一条横贯欧亚大陆的通道上,中西往来密切。
中国输出西方的物品和技术
西方输入中国的物品和文化
①大量的丝织品和漆器
②凿井、冶铁等技术
①中亚的葡萄、黄瓜、胡萝卜等农作物
②罗马的毛织品、玻璃等手工业品
③罗马的杂技、印度的佛教
材料二 汉唐以降,得益于陆上、海上贸易线路的畅通,中华文明同外部文明展开更加广阔的对话。中华文明始终尊重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向世界贡献了深刻的思想体系、丰富的科技文化艺术成果、独特的制度创造,深刻影响了世界文明进程。
——故宫博物院展览《何以中国·流·和衷共济》
(1)、根据材料一,分析这条“横贯欧亚大陆的通道”有何特点?材料中的“罗马”在当时的中国被称为什么?结合所学知识,说说古罗马文明对后世影响最深远的是什么?(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西汉在西域设置什么机构来保障丝路的畅通?同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两例唐朝时期“中华文明同外部文明展开更加广阔的对话”的具体表现。(陆上、海上丝绸之路各一例)(3)、2013年,习近平主席提出与有关国家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即“一带一路”倡议。综上,请谈谈你所理解的“丝路精神”? -
9、高度的文化自信是在新时代中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基本前提,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是提升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径。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礼德文化治国理政】
材料一 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多年的文明史,我们要敬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要善于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治国理政的理念和思维,广泛借鉴世界一切优秀文明成果,不能封闭僵化,更不能以一切外国的东西为圭臬,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习近平总书记在三苏祠考察调研时的讲话
【科技发展启智筑梦】
材料二
(1)、根据材料一,“我们要敬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的主要依据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我们可以从诸子百家不同学派中汲取哪些治国理政的理念?(2)、材料二中图一反映的是一项伟大发明的工艺流程,其技术改进是谁的贡献?这一技术后来外传到西方,对欧洲社会的哪一重大事件产生了重要影响?图二为莫高窟壁画的线描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这一时期农业生产方面有何工具创新?(3)、综上,谈谈作为新时代的中学生应该如何保护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
1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图一 都江堰示意图 图二 商鞅舌战旧势力图
图三 北魏帝王出御图 图四 1998-27《灵渠》特种邮票
阅读以上材料,选择图一至图四所反映的两个历史事件或现象,提炼一个观点,并运用所选的两个事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200字左右)
-
11、下表是唐朝全国人口统计(单位:万人),请指出755——760年间,人口数量变化的直接原因是( )
年代
649年
726年
755年
760年
821年
人口数
1900
4141
5291
1690
1576
A、唐朝后期外重内轻 B、安史之乱 C、藩镇割据 D、黄巢起义 -
12、日本《续日本纪》记载:“(日本)遣唐使……实欲观唐国之风俗,采其制度文物,以裨益我朝。”此史实可用于研究( )A、唐朝开明的民族政策与日本大化改新 B、唐朝开放的社会风气与日本的明治维新 C、唐朝开放的对外政策与日本大化改新 D、唐朝的兼容并蓄与日本的明治维新
-
13、2022年4月28日,京杭大运河全线水流贯通。2500年来大运河生动记录了国脉的时代赓续,传承着民族的璀璨文明。关于其前身隋朝大运河,以下表述正确的是( )A、直接连接了黄河与长江两大水系 B、经由大运河可直达长安 C、北达余杭,南至涿郡 D、加强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
14、“以六躯之一面乘一弧半径,三之,得十二觚之幂。……割之又割,以至于不可割。”以此为基础,取得领先世界近千年的成果是( )A、创制《大明历》 B、制造指南车 C、制造千里船 D、圆周率精确至小数点后第七位数字
-
15、一位生活在421年的建康人,处于下列哪一政权的管辖下( )A、南朝的宋 B、东晋 C、前秦 D、东吴
-
16、学校社团活动,历史社团设计了几幕生动的情景剧,下列剧情设计,人物与时空匹配的是( )A、陈胜以“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来号召大家 B、董仲舒用蔡侯纸上书汉武帝 C、司马懿以“五禽戏”强身健体 D、刘邦到洛阳白马寺上香祈福
-
17、《后汉书·宦者列传》:“和帝即祚幼弱,而窦宪兄弟专总权威,内外臣僚,莫由亲接,所与居者,唯阉宦而已。”上述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是( )A、皇帝大多年幼 B、皇权至上的观念遭到破坏 C、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 D、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弊端
-
18、汉文帝时,大臣贾谊上书建议“驱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大臣晁错提出“务民于农桑,薄赋敛”。这直接反映了他们主张( )A、戒奢从俭 B、以农为本 C、休养生息 D、减轻农民负担
-
19、“篝火狐鸣”“鱼腹丹书”“揭竿而起”“斩木为兵”,这些典故或成语,与下列哪一历史事件相关( )A、陈胜、吴广起义 B、项羽、刘邦起义 C、秦灭六国 D、蒙恬北击匈奴
-
20、按照西周的规定,周天子可以享用九鼎,诸侯只可用七鼎。但是春秋时,郑庄公却享用九鼎,以后一些诸侯竞相效仿。这种情况出现的根源是( )A、王室衰微,诸侯崛起 B、铁制工具、牛耕的使用 C、等级观念的逐步废除 D、分封制的逐步瓦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