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材料 在影响文明发展和文化创造的多种因素中,有许多学者将地理与环境的作用排在了首位,比较著名的有亚里士多德、黑格尔、孟德斯鸠、汤因比等人……这种片面的地理环境决定论忽视了人类的主观能动性和科学技术的作用,但我们也必须承认地理与环境、气候在文明发展史上的重要作用,并且认为,越是在生产力水平低下的古代,这种作用就越大。
——叶锋、唐彩霞编著《中西文明十五讲》
阅读材料,自定一个你想论述的观点,结合材料和所学世界历史的相关史实,加以阐述或说明。(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
2、材料一 16世纪开始,阿姆斯特丹、伦敦、汉堡等大西洋沿岸港口城市成为欧洲发展最快的城市。1500-1600年,欧洲人口增长至少翻番的城市有18座,其中6座是港口城市。1600-1750年,欧洲人口翻番以上的城市有34座,其中11座是港口城市。
材料二 中国是茶树原产地,世界各国引种的茶树和饮茶习俗,都源于中国。17世纪初,荷兰的东印度公司最早从事茶叶贸易,不久在法、英等国都出现了中国茶。18世纪末,输入荷兰、英国和法国的中国茶,除本国消费外,还流通到西北欧与美洲殖民地。有的城市还形成了国际茶叶市场。18世纪英国东印度公司逐步垄断了中英茶叶贸易。1760—1833年间,输入英国的中国茶叶价值,由80多万两增至560多万两白银,茶叶占中国出口总值的比例一般在80%以上。19世纪40年代以前,中国茶叶一直独占世界市场。
——摘编自周重林《茶叶战争》
(1)、根据材料一回答,16-18世纪,欧洲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表现是什么?产生的主要原因有哪些?(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茶叶销往世界各地的主要原因,并概括中国茶叶在18世纪世界贸易中发挥的作用。 -
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9世纪前后,欧洲耕地面积不断扩大、耕作技术也不断提高,突出表现在三圃制的广泛推行,导致农业剩余产品不断增加。与此同时,在封建主的领地内。……成批的手艺人出走,到适合他们生产和生活的地方居住。他们把生产的手工业品卖给农村,买回粮食和原材料。社会分工逐渐加强并得以深化,城市在此基础上也进一发发展。
——齐涛主编:《世界通史教程·古代卷》
材料二:新的农作物也传到美洲,包括小麦、燕麦和甘蔗……美洲向非洲和欧亚大陆传输出本地农作物,如玉米、马铃薯、烟草、西红柿的甘薯以及南瓜,全世界的农业社会可以获得更多样化的农作物,它们可以在最适合的区域内种植。由此带来的一个影响,就是全球农业革命,这场革命是接下来两个世纪人口增长的基础。
——[美]大卫·克里斯蒂安 辛西娅·斯托克斯·布朗 克雷格·本杰明:《大历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影响农业产量的因素。(写出四点即可)(2)、指出与材料二中农作物交流相关的历史事件。(写出两点即可)根据材料二归纳农作物交流的影响。(写出三点即可) -
4、阅读材料,完成问题
●中世纪晚期,农业的发展促进了手工业的进步,而手工业者脱离农村后,城乡交流的需要增加,推动了商业的发展。手工业者和商人建立手工工场雇佣工人,形成了新的生产关系。
●13~15世纪,意大利的佛罗伦萨是欧洲主要的工商业和金融中心之一,为新文化、新思想的滋生和繁荣提供了沃土。自14世纪中叶起,欧洲发生了一场思想文化运动。这场运动起源于意大利,传播于欧洲,其核心思想是人文主义。文艺复兴运动的“文学三杰”是但丁、彼特拉克、薄伽丘;“美术三杰”是达·芬奇、米开朗琪罗和拉斐尔;英国的莎士比亚是文艺复兴后期的杰出代表。
●在葡萄牙王室的支持下,航海家迪亚土、达·伽马开辟的绕道非洲到达印度和东方的新航路,逐渐成为欧亚贸易的主干道之一。1492年,哥伦布到达美洲的巴哈马群岛,开辟了从欧洲到美洲的新航路。1519年,麦哲伦船队奉西班牙国王之命,穿越大西洋、太平洋和度洋,于1522年返回欧洲,证明了地圆说的正确。新航路开辟以后,欧洲大西洋沿岸工商业经济繁荣起来,促进了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拟定一个主题并加以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
5、民主政治是人类政治文明演进的产物,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标志,也是现代社会不断发展的必然要求,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世界近代史上,英国政治制度史具有鲜明的典型性:最早建立君主立宪制,最早实行资产阶级的议会制、内阁制、两党制……这些制度有效地保证了英国剥削阶级的统治地位,并为其他许多资本主义国家所仿效。一位美国宪政学家不无夸大地写道:“拿持久性、缺乏剧烈骚动、法律和秩序的维持力……以及对其他国家政治思想和制度的影响程度来说,英国政府是世界上闻所未闻的最出色的一个。”
——摘编自阎照祥《论英国近代政治制度发展的渐进性和多元性》
材料二 美国的民主实践是一种崭新的尝试。作为英国的殖民地,美国通过革命和协商的方式,形成了一种新型的民主政体一一总统制,与英国的议会制相比,美国不仅根除了“君主”“王权”的存在土壤,开启了国家元首的选举模式,而且还确立了“三权分立”的基本原则。经过长时间的磨合,特别是经历了两次大战后,美国凭借强大的军事和经济优势,使其民主形式看上去更加耀眼,其影响力已经远远超过此前的英国。
——摘编自孙瑛辉《论民主的多样性及其科学把握》
材料三 近代的民主制度,是在反对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斗争中孕育、发展起来的。英国通过17世纪革命,成功建立起符合当时本国国情的,具有本国特色的制度,美国人民在独立战争后,不仅摆脱了对英国的依附关系,而且确立起符合新生的美利坚合众国利益的制度,为美国在此后两百年间由小变大,由弱变强提供了制度上的保证,虽然英、美两国实行了不同形式的政治体制,但是,它们部属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民主政治。
——摘编自人教版选修2《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1)、英国以哪部法律文献为基础确立了君主立宪制?根据材料一,概括英国这种政治制度的历史意义。(2)、材料二中的“革命”具体指的是什么?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美国的民主实践“新”在何处。(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近代西方民主制度认识。 -
6、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9世纪前后,欧洲耕地面积不断扩大,耕作技术也不断提高,突出表现在三圃制的广泛推行,导致农业剩余产品不断增加。与此同时,在封建主的领地内。……成批的手艺人出走,到适合他们生产和生活的地方居住。他们把生产的手工业品卖给农村,买回粮食和原材料。社会分工逐渐加强并得以深化,城市在此基础上也进一步发展。
——齐涛主编:《世界通史教程·古代卷》
材料二 人不能像走兽那样生活,应该追求知识和美德。
——但丁
只有品德才是区分人类的标准。
——薄伽丘
人类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多么伟大的力量!
——莎士比亚
你不能爱或恨一件事物,除非你事先认识了它。
——达·芬奇
材料三 新的农作物也传到美洲,包括小麦、燕麦和甘蔗……美洲向非洲和欧亚大陆传输出本地农作物,如玉米、马铃薯、烟草,西红柿的甘薯以及南瓜,全世界的农业社会可以获得更多样化的农作物,它们可以在最适合的区域内种植,由此带来的一个影响,就是全球农业革命,这场革命是接下来两个世纪人口增长的基础。
——[美]大卫·克里斯蒂安 辛西娅·斯托克斯·布朗 克雷格·本杰明:《大历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影响农业产量的因素。(2)、材料二所示内容反映的是什么运动?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该运动产生的经济根源是什么?(3)、指出与材料三中农作物交流相关事件,根据材料三归纳农作物交流的影响。 -
7、阅读下列有关近代中国翻译事业发展演变历程的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林则徐编译的《四洲志》(1839年开始编译)……以及魏源编写的《海国图志》(在《四洲志》基础上增补内容,于1842年写成)等译介作品,均以“师夷长技以制夷”为价值理念,是近代中国最早“睁眼看世界”、学习西方文明的翻译著作。
材料二:1868年,清政府在曾国藩“盖翻译一事,系制造之根本”的倡议下,创立了近代中国第一个官办西书翻译机构——江南制造局翻译馆。……江南制造局翻译馆自创立至解体期间共译书241种、出版201种,其中出版译著科技图书179种,译著规模、影响均为近代中国翻译机构之最。
材料三:1897年,梁启超等人创设上海大同译书馆和译书公会……1900年,在日本东京,中国留学生用于发展译书出版事业的机构——译书汇编社成立,并出版《译书汇编》杂志,大量编译卢梭《教育论》、孟德斯鸠《万法精理》、斯宾塞尔《政治进化论》等西学著作,对“促进吾国青年之民权思想,厥功甚伟”。
——以上均摘自李永兰、陈艳红《近代中国翻译事业的发展演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林则徐、魏源等编译西方文明著作的历史背景。(2)、根据材料二,江南制造总局翻译馆翻译出版最多的是哪一类图书?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与材料一相比,这一时期的翻译事业有了怎样的变化?(3)、与材料二相比,材料三时期翻译出版的著作有了什么变化?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4)、从以上材料中提取信息,自拟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展开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价值观正确。 -
8、从不同的角度看,中国近代史呈现出不同的面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关天培是著名的爱国将领、民族英雄。关于关天培之死,有多种说法。
出处
内容
史料一
《英夷入粤纪略》
初四日,逆夷攻台……关公力竭自刎,阵亡。
史料二
《夷氛闻记》
一弹当胸至,洞焉不倒,夷众拥入。天培与都司署提标游击麦廷章俱阵亡……夷见天培屹立如生,反骇而仆。
史料三
《诰授振威将军广东水师提督关忠节公传》
昼夜驻炮台督战,创痕遍体,血濡衣襟。会事急,公顾其仆孙立使去。仆裵回不忍决,公以刃逐之……仆遂奔,至山半,回首视公,已为飞炮所中,陨绝于地。
材料二:沙俄侵占中国北方领土示意图
——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历史》八年级历史上册
材料三:清政府有关铁路问题的讨论
何况有事之际,军情瞬息变更,倘如西国办法……有内陆火车铁路,屯兵于旁,闻警驰援,可以一日千数百里,则统帅尚不至于误事……
——李鸿章《筹议海防折》(1874年)
今日铁路之用,尤以开通土货为急。……苟有铁路,则机器可入,笨货可出,本轻费省,土货旺销,则可大减出口厘税以鼓舞之。
——张之洞《请缓造津通铁路改建腹省干路折》(1889年)
(1)、阅读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关天培死于哪一次战争。综合材料一的三份史料,提炼关于关天培之死的共同信息。关天培之死的多种史料,启示我们在历史探究过程中,要注意什么?(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沙俄侵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发生在哪一事件前后?识读材料二的地图,简述1858年沙俄通过《瑷珲条约》割占的中国领土的范围。(3)、根据材料三,清政府有关铁路问题的讨论发生在什么时期?李鸿章与张之洞分别论及了修建铁路的什么益处?(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谈谈你对中国近代史的总体认识。 -
9、《辛丑条约》中一些针对百姓的惩罚性条款,被要求须由清政府在全国各府厅州县布告张贴两年之久,如“将诸国人民遇害被虐之城镇,停止文武各等考试五年”“永禁或设、或入与诸国仇敌之会,违者皆斩”。这说明( )A、主权丧失,人权也难以保障 B、西方侵略者害怕中国人民 C、满清政府开始与列强勾结了 D、中国已经成为西方殖民地
-
10、“这一天……部队举行穿过皇宫的盛大游行。……各部队人数规定如下:俄国兵八百名,日本兵八百名,英国的印度兵四百名,美国兵四百名,法国兵二百名,德国兵二百名,意大利兵六十名,奥地利兵六十名。”以上材料最有可能出自( )A、《道光洋艘征抚记》 B、《1860年征战中国记》 C、《八国联军目击记》 D、《戊戌政变纪事本末》
-
11、戊戌变法主张促进工商业的发展,允许私人投资设厂,强调奖励发明创造;然而在具体措施方面,却禁止贸易在前门大街进行,甚至禁止商店挂幌子,否则将受到重罚。这表明戊戌变法( )A、存在政治欺骗性 B、注重商业规范性 C、缺乏实际操作性 D、凸显变革紧迫性
-
12、郭嵩焘是晚清中国首位派驻英法的公使。通过对英法的考察,他觉得不但西洋的“坚船利炮”值得清政府学习,西洋的政治制度同样值得清政府学习。下列人物中,观点与郭氏最为接近的是( )A、林则徐 B、曾国藩 C、李鸿章 D、康有为
-
13、在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时,日本进步党鼓吹“中国保全论”,倡导“中日提携”。1898年5月27日,进步党在日本众议院批评伊藤内阁对于德、俄、英瓜分中国的动向不进行强烈抗议,主张日本即使不惜与列强发生冲突也要占领威海卫。由此可见,所谓“中国保全论”的实质是( )A、图谋与列强共同瓜分中国 B、维护中国主权 C、不顾及列强,以独霸中国 D、实施全面侵华
-
14、下图漫画出自19世纪末日本浮世绘画家小林清亲根据甲午中日战争创作的讽刺画“百撰百笑”系列。漫画中,两名日本士兵正张开大网,对面的一个日本士兵拿着网兜盯着港湾里的清朝军舰,宛如瓮中捉鳖。漫画描绘的场景,最有可能是甲午中日战争中的( )A、丰岛海战 B、黄海海战 C、旅顺大屠杀 D、威海卫战役
-
15、19世纪中后期,清朝面临严重的边疆危机,清朝统治者内部也兴起了塞防与海防之争,左宗棠主张“东则海防,西则塞防,二者并重”。下列行动中,属于左宗棠重视塞防的具体实践的是( )A、镇压太平天国 B、成功收复新疆 C、筹建福建海军 D、取得廊坊大捷
-
16、观察下列企业的创办信息,以下归纳正确的是( )
企业名称
创办时间
创办地点
创办者
安庆内军械所
1861年
安庆
曾国藩
江南制造总局
1865年
上海
曾国藩、李鸿章
福州船政局
1866年
福州
左宗棠
轮船招商局
1872年
上海
李鸿章
湖北织布局
1888年
广州创办,后迁至武昌
张之洞
汉阳铁厂
1890年
汉阳
张之洞
A、创立时期:洋务运动期间 B、分布地区:东南沿海地区 C、企业类别:近代军事企业 D、企业性质:私人资本主义 -
17、“洋务派把办洋务作为将来进身之阶来经营,在具体事务上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不仅巩固了已有的地位,而且攫取了可观的军事、内政和外交大权,在一定程度上架空了清廷。”这一观点认为,洋务运动( )A、改变了晚清政局 B、瓦解了清朝统治 C、有利于列强侵华 D、反映了革命诉求
-
18、《资政新篇》于“太平天国己未九年”(即1859年)“旨准颁行”,但在太平军内部没有引起积极反应,也没有真正实行过。这主要是因为《资政新篇》( )A、背离时代发展方向 B、脱离农民战争实际 C、存在绝对平均主义 D、体现洋务运动主张
-
19、某历史探究小组用下方的示意图表示了太平天国运动的发展历程,其中字母P代表的历史事件应该是( )A、永安建制 B、定都天京 C、北伐西征 D、天京事变
-
20、2002年,欧美18家主要博物馆联合签署了《关于普世性博物馆重要性及价值的宣言》,强调无论收藏的文物原属何处,它们作为“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在这些“普世性”博物馆中能够得以保存并被更多的观众欣赏。这一论调( )A、反映出了各国人民的共同意愿 B、不利于圆明园被劫文物回归 C、表明博物馆文物更具文化价值 D、否认了英法联军的强盗行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