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如下图是英国在大西洋进行的三角贸易示意图。其中①处船上运输的应该是(  )

    A、廉价商品和枪支弹药 B、黄金白银 C、生产原料 D、黑人奴隶
  • 2、世界经历了从相互隔绝到全球化发展的过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如果可以把1492年看作全球化的开始,那么首先是葡萄牙和西班牙人开创了现代全球化;然后是大英帝国、法国等欧洲国家开始大规模向全球殖民……。

    ——引自海军《火预言:2049年的世界》

    材料三   工业革命改变了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人与人之间的时空距离不断缩短,整个世界紧缩成一个“村落”

    ——引自张跃发《近代文明史》

    材料四   不同文明的借鉴,普遍原则的达成已多次证明是促进人类文明发展的里程碑。当1951年法国外长舒曼提出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的“舒曼计划”后,1967年8月印尼等东南亚国家也在曼谷作出了相应的尝试,成立了旨在促进本地区经济增长、社会进步的合作组织。在人类文明高速交融的今天,区域合作与市场经济,自由贸易与关税对等越来越成为拉动经济全球化的杠杆。

    ——摘编自孙景峰《经济全球化对全球文化的影响》

    (1)、材料一中所示是古代欧亚大陆的重要通道,它的名称是什么?哪位历史人物为这条道路的开辟作出了重要贡献?
    (2)、材料二作者把什么事件看作是全球化的开始?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640-1870年间英国“大规模向全球殖民”的政治、经济条件。
    (3)、根据材料三所示,举一例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发明的交通工具说明“人与人之间的时空距离不断缩短,整个世界紧缩成一个‘村落’”。
    (4)、根据材料四,概括指出当今经济全球化应遵循的普遍原则。
  • 3、人类文明史也是一部思想史,思想的光芒照亮了前行之路。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思想文化与社会现实]

    材料一   希腊半岛土地贫瘠而多山,生活在这里的古代人多从事海上贸易,但这项事业容易受天气、洋流影响,他们开始不断地遐想,希望在生存活动中摸索出自然规律       在自然哲学得到发展、推动社会进步时,与市民社会密切相关的社会政治制度随之改变。在希波战争之后,希腊城邦进入到繁荣时期,希腊社会从氏族农业经济转向工商业为主的城邦经济       于是哲学家将关注点转向人事,古希腊哲学也开始了对人的思考

    ——摘编自柴林丽《论古希腊哲学的生活意蕴》

    [思想解放与社会变化]

    材料二

    壁画《三王朝拜》戈佐利创作于1461年


    《西斯廷圣母》拉斐尔创作于1514年

    解读:故事取材于《圣经》——耶稣降生后,东方三个国王来耶路撒冷朝拜。但此画中的三国王的形象实际上是佛罗伦萨大商人,银行家——美第奇家族父子的肖像。其中一位少年国王就是洛伦佐·美第奇,他后来统治佛罗伦萨数十年。他酷爱艺术,是艺术家的赞助人。

    解读:画中的圣母一扫中世纪以来的圣母像中那种冰冷、僵硬、不可亲近的模样,将圣母描绘成一个美丽、温柔、充满母性的意大利平民妇女。

    [思想理论与社会实践]

    材料三   1848年,马克思同恩格斯一起写了一本振奋人心的小册子,后来大多数马克思主义理论都在这小册子里以浓缩的形式出现,欧洲工人运动的斗争经验。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现实依据,德国古典哲学、英国政治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等则为它提供了理论来源       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许多国家都建立了马克思主义政党……1917年俄国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1949年中国又取得了革命的胜利。

    ——摘编自[美]阿德勒等《世界文明史》

    材料四   “在巴黎公社之前,无产阶级专政只是一个纯理论概念,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一个未曾经过生活实践验证的天才论断”,1871年巴黎公社运动失败后,马、恩意识到,20多年前的纲领内容有些地方已经过时了,他们又进行了一定的修改。所以说巴黎公社革命实践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无产阶级专政理论。

    ——苏联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巴黎公社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希腊哲学关注点的发展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2)、结合所学知识,说说材料二中的两幅画作与哪一事件有关?观察两幅画作,结合文字解读,从内容和思想两个角度概括两幅画作的共同点。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三中“小册子”的名称。根据材料三、四分析马克思主义是如何形成与完善的?
  • 4、近代以来,斗争与合作的历史不断演绎,它们对国家和世界的发展都产生了重大影响。请你辨析史料,探究问题。

    材料一   1916年,德、法两国军队在法国的凡尔登展开了一场历时约10个月的阵地战。这场战役异常惨烈,交战双方损失近百万人,有“绞肉机”“地狱”“屠场”之称。

    ——摘自义务教育教科书《世界历史》九年级下册

    材料二

    时间

    史实

    1931年

    九一八事变,中国局部抗战开始

    1937年

    七七事变、《国共合作宣言发表》,全民族抗战开始

    1939年

    德国闪击波兰,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开始

    1942年

    中国签署《联合国家宣言》

    1945年

    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反法西斯战争结束

    1937-1945年

    中国抵御日本陆军80%以上

    ——摘编自《教师教学用书中国历史》

    材料三   冷战的结束使世界形势发展的总趋势走向缓和……但仍然存在着很多矛盾冲突。美国为维护世界霸主地位,不断加强对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军事干预,严重干扰着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同时,两极格局被打破后,一些国家和地区的内部长期以来抑而不发的深层矛盾爆发,地区冲突,民族矛盾和宗教纷争不断,恐怖活动抬头,威胁着世界安全。

    ——摘自义务教育教科书《世界历史》九年级下册

    材料四   习近平指出,在各国彼此依存、全球性挑战此起彼伏的今天,各国要对接彼此政策,在全球更大范围内整合经济要素和发展资源,才能形成合力,促进世界和平安宁和共同发展

    ——《“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圆桌峰会联合公报》

    (1)、材料一中的战役反映的是哪场战争?这场战争的导火线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标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的历史事件。二战中世界反法西斯人民联合起来的标志是什么?分析中国的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你写出冷战结束后,威胁世界安全的因素。
    (4)、根据材料四,请你谈谈我国应怎样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
  • 5、创新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九年级(1)班同学们以“创新的力量”为主题开展项目化学习活动。下面是他们在分组承担项目任务时遇到的问题,请你参与活动一起解决问题。

    任务【查阅历史资料——感悟创新力量】

    三组同学查阅了中外历史上有关“创新”的资料后,整理归类形成如下提纲,他们准备展示学习效果。请你任选一个角度,以“创新·发展”为题,展开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行文流畅,200字左右。

    改革创新——商鞅变法、俄国1861年改革、美国罗斯福新政

    道路创新——井冈山道路、苏联模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理论创新——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 6、1933年,罗斯福在就职演说中指出:“我们最重大的首要任务,是使人民有工作可做…由政府本身直接募工,可以部分地完成这一任务。“该“任务”取得的直接效果是(     )
    A、就业人数逐步增加 B、增强了美国政府宏观调控能力 C、工业生产有所恢复 D、开创了资本主义发展的新模式
  • 7、《九国公约》规定:“除中国外,各缔约国保证:(一)尊重中国的主权与独立,及领土与行政之完整;(二)给予中国完全无碍之机会,以发展并维持一有力巩固之政府;(三)维持各国在中国全境之商务实业机会均等之原则;(四)各国不得因中国状况,扩大本国势力,影响别国利益。”由此可以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
    A、中国的主权、独立、领土完整等得到了充分尊重 B、列强对中国的不公正待遇导致了五四运动的爆发 C、条约的签订使美国基本上取得了独霸中国的局面 D、中国仍未摆脱被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
  • 8、下表为“英国殖民统治下的印度饿死人数统计表”(部分),由此可以推知,印度民族大起义爆发的原因是(     )

    年代

    1757-1800

    1800-1850

    1850-1900

    饿死人数

    600万

    140万

    2000万

    A、军事统治催生反抗 B、宗教压迫引发不满 C、种姓制度导致动荡 D、经济掠夺激化矛盾
  • 9、下图是18世纪英国纺织工厂中的童工劳动照片,工业革命期间,英国出现了大量童工。这反映了(     )

    A、英国的工厂制度得以最终确立 B、工业革命改善了民众生活条件 C、工业革命提供了更多就业机会 D、资本主义利益至上的剥削本质
  • 10、何顺果在《世界史:以文明演进为线索》中强调:“尽管大西洋把英法美三国永远的分开……17世纪和18世纪发生于大西洋两岸的这三个伟大历史事件,有着其最大的公约数。”文章中所提到的“最大的公约数”是指(     )
    A、推翻封建统治,扫除发展障碍 B、伸张“权利”,争取“民主” C、推翻殖民统治,赢得民族独立 D、进行工业革命,完成资本积累
  • 11、下图为某历史老师在授课时画的示意图,他讲授的内容是(     )

    A、《权利法案》 B、《独立宣言》 C、1787年美国宪法 D、《人权宣言》
  • 12、一位意大利爱国者在1814年写道:“没有人比我更意识到我们应该向拿破仑表示感激,没有人比我更懂得湿润意大利土壤并使之恢复生气的每一滴慷慨的法国人鲜血的价值。”这反映了拿破仑对外战争(     )
    A、打击了欧洲封建势力 B、控制了欧洲大部分国家 C、摧毁了法国封建制度 D、激化了法国国内的矛盾
  • 13、中世纪庄园法庭的审判权不仅依封建主对国家权力的侵蚀程度而定,而且审判的惯例是由领主同意并在判例中规定下来的那些为居民所长期沿用的习俗进行裁决。这表明庄园法庭(     )
    A、维护公共秩序 B、惩罚方式多样 C、保护领主利益 D、裁决依据单一
  • 14、1904年前后,秋瑾在《宝刀歌》中写道:“几番回首京华望,亡国悲歌涕泪多。______,把我江山又赠送。白鬼西来作警钟,汉人惊破奴才梦。”横线处填入的最恰当诗句是(     )
    A、禁烟引战炮火起 B、北上联军八国众 C、中外镇压太平军 D、戊戌风云终归平
  • 15、史料承载着历史信息,记录了历史进程,对于建构历史解释具有重要价值。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在经济体制上形成了一种同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不相适应的僵化的模式。这种模式……造成了企业缺乏应有的自主权,企业吃国家“大锅饭”、职工吃企业“大锅饭”的局面,严重压抑了企业和广大职工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使本来应该生机盎然的社会主义经济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活力。

    ——《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

    材料三   调查人:澎湃网记者

    口述人:陆德兴(上海第三钢铁厂退休职工)

    口述内容:我叫陆德兴,今年71岁,是土生土长的浦东人。……在20世纪90年代开发开放之前,浦东的交通、生活设施都很不方便,老百姓的居住条件也很差。1990年,国务院正式宣布开发开放浦东。随之而来的是交通越来越便利、生活越来越方便,高楼大厦一幢幢建起来。一些省份和国企也在浦东投资建造了自己的高楼。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图1反映了当年安徽凤阳小岗村农民率先进行了怎样的探索?图2表明我国出现了哪种经济现象?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种“僵化的模式”的弊端,并指出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随着改革的深入,1992年我国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三的口述内容,概括上海浦东发生的变化及原因。
  • 16、抗美援朝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重要记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美国的侵略活动严重威胁到中国国家安全。1950年10月,应朝鲜政府要求,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前线,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摘编自齐世荣《义务教育教科书八年级下册》

    《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政治部摄影记者黎民拍摄于丹东,1951年2月17日

    材料二   部分华侨支援抗美援朝行动(1950.6-1951.11)

    地区

    行动

    国内归侨

    北京归侨学生285人请缨要求参加志愿军

    云南昆明归侨侨眷捐款10万多元(新币)

    福建侨联举办声讨战争的宣传累计8600多人

    海外华侨

    朝鲜华侨积极为在朝鲜作战的志愿军服务

    收到来自德国、印度、瑞士、丹麦等国家华侨的捐款

    日本华侨致联合国的请愿书谴责美国的侵略行径

    ——摘编自任贵祥《保家与归心:华侨对抗美援朝运动的支援》

    材料三   朝鲜战争的爆发和苏联援助的到来,帮助中共高层在“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制定上取得了共识。……朝鲜战争改变了斯大林对中共的态度,更愿意慷慨地帮助中国实现自己的工业化计划。另一方面朝鲜战争使中共领导人对于加强国防力量产生了紧迫感。

    ——摘编自萧冬连《国步艰难:中国社会主义路径的五次选择》

    (1)、提取材料一中可以相互印证的信息,并指出中国抗美援朝的目的
    (2)、根据材料二,概括华侨支援行动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支援行动的意义。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从经济建设的角度概括抗美援朝战争对新中国产生的影响。
  • 17、中国共产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领导人民百年奋斗,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中国共产党百年大事记(部分)

    时间

    大事

    1921年

    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1927年

    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军到达井冈山

    1929年

    古田会议

    1935年

    遵义会议

    1945年

    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抗日战争胜利

    1949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953年

    开始执行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

    1978年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1980年

    决定在广东、福建设置经济特区

    1984年

    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通过《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

    ——摘编自《中国共产党一百年大事记》

    (1)、根据材料,指出标志着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统治的历史事件,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政府为巩固新生政权采取的措施。
    (2)、选择材料中至少两个相互关联的事件,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参考示例,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示例】观点:中国共产党重视军队建设。事件:南昌起义;古田会议。论述:南昌起义、秋收起义等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革命军队的开始:古田会议确立了“思想建党、政治建军”的建党建军原则。结论:中国共产党建立的新型人民军队,对中国革命取得胜利具有重要意义。

  • 18、下图是2000-2004年中国进出口贸易统计图。2001年以后,我国进出口总额出现显著变化的主要原因在于(        )

    A、高新技术产业领先世界 B、开放了14个沿海城市 C、提出“一带一路” D、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
  • 19、一手史料是当事人、亲历者直接记录或留下的资料和遗物、遗迹等。以下可作为“研究‘文化大革命’期间的科技成就”,一手史料使用的是(       )
    A、历史教材关于屠呦吻的介绍 B、第一颗原子弹爆炸的现场照片 C、纪录片《种子传奇·袁隆平》 D、邓稼先研究核武器的手迹汇集
  • 20、下图为红色文物“一面布满381个弹孔的红旗”。曾高高飘扬在上甘岭阵地,上写:英勇前进。将红絮插到驾驶的车地上。它生动诠释了(     )

    A、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B、敢为人先首创精神 C、伟大艰苦创业精神 D、执政为民奉献精神
上一页 6 7 8 9 10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