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卷网-试卷题库版本:
全部 浙教版 华师大版
  • 1、昼夜长短变化
    (1)、原因:地球使得南北半球冬 夏两季昼夜长短不一。
    (2)、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a.自春分日至秋分日,是北半球的夏半年。夏至日,北半球各地昼最长、夜最短,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现象。 南半球的情况与北半球相反。

    b.自秋分日至次年春分日,是北半球的冬半年。冬至日,北半球各地昼最短夜最长,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现象。 南半球的情况与北半球相反。

    c.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全球各地 , 各为12小时。赤道上各地全年昼夜等长。

  • 2、正午太阳高度变化
    (1)、太阳高度:指和地面之间的交角 。
    (2)、的变化规律 :在一天内 ,太阳位于方向时,太阳光和地面夹角最大,称为正午太阳高度。在同一时间,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不同而不同;在同一地点,正午太阳高度的大小随变化发生有 规律的变化。地球上中、高纬度地区的正午太阳高度,较大,较小。 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的正午太阳高度,日最高,日最低。
    (3)、太阳直射点的变化规律:夏至日,太阳直射⑯ (北纬 23.59);春分日

    和秋分日,太阳直射⑰;冬至 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南纬23.5°)。一年中,太

    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移动。

    (4)、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分布规律:在⑱ ,  正午太阳高度由北纬23.5°向南、北两侧递减;在⑲ , 正午太阳高度由南纬23.5°向南、北两侧递减;在春分日、秋分日,正午太阳高度由赤道向南、北两侧递减。
  • 3、地球公转产生的现象:、 四季更替、等。
  • 4、地球公转的特点:地球的公转方向是。地球公转过程中,地轴呈倾斜状态,其北端始终指向附近 ,公转轨道面与地轴呈66.5°的夹角。地球公转一周所需时间约为365.242 2天,即通常所说的
  • 5、地球的公转:地球在不断地绕着运行 ,这种运动叫公转运动。
  • 6、晨昏线(圈)
    (1)、定义:昼半球与夜半球的线(圈),它由构成。
    (2)、判断方法:顺着地球自转方向,由昼半球过渡到夜半球的分界线是 , 反之则是
  • 7、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
    (1)、日月星辰东升西落:由于地球绕地轴自西向东自转,所以,我们总是自方迎来黎明的曙光,在方送走落日的余晖。
    (2)、昼夜交替现象:由于地球是一个 , 也不的球体,在同一时间里,太阳只能照亮地球表面的一半,这一半就是 ,  称为半球 ;而背着太阳的另一半则太阳照不到,是 ,  称为半球。 这就使地球有了昼夜之分。地球每自转一周,昼夜就更替一次(时间约为小时) ,又由于地球不停地自转,昼夜也就不断地 , 这就产生了现象。
  • 8、地球的自转

    地球绕的旋转运动, 自转方向是。从北极上空俯视,地球呈方向旋转;从南极上空俯视,地球呈方向旋转。

  • 9、月食
    (1)、月食的概念:月面部分或全部⑬的现象。 月食有⑭和⑮两种类型。
    (2)、月食产生的原理:地球是一个⑯的球体 ,太阳光照到地球后,在地球后面会留下一个阴影。当太阳、地球、月球三者恰好或几乎在同一条直线上(地球在太阳和月球之间)时,太阳射向⑰的光线便会部分或完全被地球遮掩,从而产生了月食。
    (3)、月食的过程:月食时月面先亏损于⑱ , 后复圆于⑲
    (4)、月食发生的时间:可能在农历⑳ ,  但不是每个月都会发生。
  • 10、日食
    (1)、日食的概念:地球上某些地区有时会看到太阳表面①或②被遮掩的现象。日食有③、④、⑤三种类型。
    (2)、日食产生的原理:地球带着月球绕⑥ , 当月球运行到地球和太阳之间,并且三个星球正好或接近排成⑦时,由于光是直线传播的,太阳照射到地球的光线便会全部或部分被⑧遮挡,就产生了日食现象。
    (3)、日食的过程:日食现象发生时,太阳的⑨先被挡住,被遮掩的范围⑩ , 甚至全部被遮掩,而后太阳西边部分慢慢开始恢复,逐渐复原于⑪
    (4)、日食发生的时间:可能在农历⑫但不是每个 月都会发生。
  • 11、计算公式: p= FS= =  。
  • 12、液体压强的特点:一切液体内部都存在着。液体的压强随的增加而增大;在同一深度,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液体的压强还跟液体的有关, 密度越 ,  压强越大。
  • 13、减小压强
    (1)、压力一定时,受力面积;
    (2)、受力面积一定时,减小
    减小压力,同时增大受力面积。
  • 14、增大压强
    (1)、压力一定时,减小⑮
    (2)、受力面积一定时,⑯压力;
    (3)、增大压力,同时减小受力面积
  • 15、压强
    (1)、定义:科学上把物体⑪受到的⑫叫压强。
    (2)、公式: p=⑬。(用p表示压强,F表示压力,S表示受力面积)
    (3)、单位:压强的单位为⑭ , 简称帕 ,符号为Pa。1帕=1牛/米2
  • 16、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⑥和⑦。当受力面积相同时,压力⑧ , 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当压力相同时,受力面积⑨ , 压力的作用效果越⑩
  • 17、压力
    (1)、概念:压力是①作用在物体②上的力,是物体之间由于相互挤压而产生的力。
    (2)、方向:压力的方向与受力物体的表面③
    (3)、产生的条件:物体间相互④且相互⑤
  • 18、月球
    (1)、月球的概况:月球是地球唯一的天然⑭。月球的直径约为3 476千米,大约为地球的3/11,太阳的1/400。月球的体积很小,约为地球的1/49,质量只有地球的1/81。月球和地球间的平均距离约为38.44万千米,约为日地距离的1/400。由于月球比太阳距离地球近得多,因此,人在地球上看月球时就感觉它和太阳的大小差不多。
    (2)、月球上既没有⑮ , 也没有生命,声音无法传播,是个寂静的世界。月球表面的昼夜温差达⑯℃。
    (3)、月球表面明暗相间,亮区是高地,被称为⑰;暗区是平原或盆地等低陷地带,被称为⑱。月球表面随处可见的⑲ , 即月坑,这是一种环形隆起的低洼地形,是月球形成早期⑳频繁撞击月球的产物,也有一些是由月球上古老的火山爆发形成的。
  • 19、太阳
    (1)、太阳的概况:太阳是离地球最近的①。它是一颗自己能发光和发热的②星球,直径约为 140万千米,表面温度约为③℃。 太阳与地球的平均距离约为1.5亿千米。太阳大气层从里到外可分为④色球层和⑤
    (2)、太阳活动:太阳表面经常发生变化,这些变化通称为太阳活动。常见的太阳活动有太阳黑子、⑥、⑦等。太阳黑子是太阳表面由于温度⑧而显得较暗的气体斑块。⑨ , 往往作为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太阳黑子的活动周期约为⑩年。
    (3)、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⑪时地球上的短波通信会受到明显影响。⑫、⑬活动增强时,人们需要用各种防晒措施来避免太阳光中过强的紫外线对皮肤的损伤。
  • 20、月相的变化周期平均为④天,称为⑤ 。每个月的朔为农历月的⑥ , 望为⑦或⑧ ,  农历的初七、初八为⑨ ,  农历的二十二、二十三为⑩
1 2 3 4 5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