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通假字(1)、尊君在不(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3)、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4)、其人舍然大喜
-
2、比较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题目。
【甲】潞安①某甲,父陷狱将死。搜括囊蓄,得百金,将诣郡关说②。跨骡出,则所养黑犬从之,呵逐使退。既走,则又从之,鞭逐不返,从行数十里。某下骑,乃以石投犬,犬始奔去。视犬已远,乃返辔疾驰 , 抵郡已暮,及扫③腰䲷④ , 金亡其半,涔涔汗下,魂魄都失,辗转终夜,顿念犬吠有因。候关出城,细审来途。又自计南北冲衢⑤ , 行人如蚁,遗金宁有存理! 逡巡至下骑所见犬毙草间毛汗湿如洗。提耳起视,则封金俨然。感其义,买棺葬之,人以为义犬冢云。
(选自《聊斋志异》,有删减)
【乙】杨天一言:见二鼠出,其一为蛇所吞; 其一瞪目如椒⑥ , 似甚恨怒,然遥望不敢前。蛇果腹 , 蜿蜒入穴,方将过半,鼠奔来,力嚼其尾。蛇怒,退身出。鼠故便捷,欻然⑦遁去⑧。蛇追不及而返。及入穴,鼠又来,嚼如前状。蛇入则来,蛇出则往,如是者久。蛇出,吐死鼠于地上。鼠来嗅之,啾啾如悼息⑨ , 衔之而去。友人张历友为作《义鼠行》。
(选自《聊斋志异》)
【丙】
义鼠行(节选)
张历友
何期来义鼠,见此大义明。意气一为动,勇力忽交并。
狐兔悲同类,奋身起斗争。螳臂当车轮,怒蛙亦峥嵘。
此鼠义且黠,捐躯在所轻。蝮蛇入石窟,婉蜒正纵横。
此鼠啮⑩其尾,掉击互匉訇⑪。观者塞路隅,移时力犹勍⑫。
蝮蛇不得志,窜伏水苴⑬中。义鼠自兹逝,垂此壮烈声。
【注释】①潞安:县名。②关说:通关节、说人情。③扫:清理。④腰槖(tuó):钱袋。⑤冲衢:交通要道。⑥椒:花椒。⑦欻(xū)然:忽然。⑧遁去:跑掉。⑨悼息:悲伤叹息。⑩啮(niè):咬。⑪匄訇(pēnghōng):形容大声。⑫勍(qíng):强。⑬苴(chá):腐草,枯草。
(1)、下列句子中的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从行数十里 夫君子之行 B、乃返辔疾驰 年与时驰 C、鼠故便捷 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D、及入穴 将复何及(2)、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逡巡至下骑所见犬毙草间毛汗湿如洗
(3)、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又自计南北冲衢,行人如蚁,遗金宁有存理!
②蛇果腹,蜿蜒入穴,方将过半,鼠奔来,力嚼其尾。
(4)、有同学发现【丙】诗对【乙】文中老鼠的评价是“此鼠义且黠,捐躯在所轻”。老鼠的“义”和【甲】文中义犬的“义”各体现在什么地方?蒲松龄对于老鼠的“黠”和课文中的狼的“黠”在情感态度上有何不同? -
3、阅读下面选文,完成练习。
【甲】乌戒
乌①于禽甚黠,伺人音色小异,辄去不留,非弹射所能得也。关中民狃②乌黠,以为物无不以其黠见得,则之野,设饼食楮钱③ , 哭塚④间,若祭者然。哭竟,裂钱弃饼而去。乌则争下啄,啄且尽,哭者已立他塚,裂钱弃饼如初。乌虽黠,不疑其诱也,益鸣搏争食。至三四皆飞从之益狎⑤。迫于网,因举而获焉。
今夫世之人,自谓智足以周身而不知祸藏于所伏者,几何其不见卖于哭者哉!
(节选自《寓林折枝》)
【乙】黠鼠赋
苏子⑥夜坐,有鼠方啮。拊⑦床而止之,既止复作。使童子烛之,有裳⑧中空。嘐嘐聱聱⑨ , 声在囊中。 曰:“噫! 此鼠之见闭而不得去者也。”发而视之,寂无所有,举烛而索,中有死鼠。童子惊曰:“是方啮也,而遽⑩死也?向为何声,岂其鬼耶?”覆而出之,堕地乃走,虽有敏者,莫措其手。
苏子叹曰:“异哉,是鼠之黠也! 闭于橐中,橐坚而不可穴⑪也。故不啮而啮 , 以声致人,不死而死,以形求脱也。”
(节选自《东坡全集》)
【注释】①乌:乌鸦。②狃(niǔ):习以为常,即“摸透了”其习性。③楮(chǔ)钱:祭祀时用的纸钱。④塚(zhǒng):同“冢”,坟墓。⑤狎(xiá):亲近。⑥苏子:指苏轼,宋朝著名文学家。⑦拊(fǔ):拍。⑧槖(tuó):袋子。⑨嘐(jiāo)嘐聱(áo)聱:这里是形容老鼠咬物的声音。⑩遽(jù):立刻。⑪穴:这里用作动词,咬出洞,咬破。
(1)、根据表格中提示的方法,给下面加点的字释义。文言语句.
提示方法:
解释
则之野
查阅字典法:①动词,到……去;②代词,这,那;③助词,表修饰关系。④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⑴(填序号)
迫于网
字源推断法:
篆文=(是,追逼)+(白,说服,强令),造字本义:追逼勒令。
⑵
使童子烛之
词类活用法:一狼洞其中。洞,名词用作动词,挖洞。
⑶
覆而出之
成语关联法:覆水难收
⑷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①哭竞,裂钱弃饼而去。
②故不啮而啮,以声致人,不死而死,以形求脱也。
(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至三四皆飞/从之益狎 B、至三四/皆飞从/之益狎 C、至三四/皆飞从之/益狎 D、至三四皆飞/从之/益狎(4)、语气词在表情达意上有着重要的作用。请根据示例,从下列句子中任选一句,赏析句中的语气词。[示例]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分析]“矣”是“了”的意思,表示陈述语气,突出了狼狡猾的本性。“哉”可译为“呢”,表示反问语气,表现作者对狼贪婪狡诈的讽刺之意。
①今夫世之人,自谓智足以周身而不知祸藏于所伏者,几何其不见卖于哭者哉!
②苏子叹曰:“异哉,是鼠之黠也!”
(5)、乌鸦、鼠和课文中的狼都“黠”,为何结局不同?请结合内容,尝试从文中人的角度探究原因。动物
表现“黠”特点的原文语句
表现结局的原文语句
原因
乌鸦
①
迫于网,因举而获焉。
④
鼠
不啮而啮,以声致人,不死而死,以形求脱也。
③
⑤
狼
②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 又数 刀毙之。
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⑥
-
4、比较阅读下面文言文段,完成题目。
【甲飞狼》全文
【乙】昌平有老妪,蓄鸡至多,惟卖其卵。有买鸡充馔①者,虽十倍其价不肯售。会刈麦②曝③____门外,群鸡忽千百齐至 , 围绕啄食。媪持杖驱之 , 东散西聚 , 莫可如何。方喧呶④间,住屋訇然⑤。摧圮⑥ , 鸡乃俱惊飞入山去。故邵子⑦曰:“禽鸟得气之先。”至万物成毁之数,断非禽鸟所先知,何以聚族而来,脱主人于厄乎?此必有凭之者矣!
(选自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有删改)
【注释】:①馔(zhuàn):饮食,菜肴。②刈(y)麦:收割的麦子。③曝:晒。④喧呶(náo):形容声音嘈杂。⑤訇(hōng)然:巨响声。⑥摧圮(pǐ):倒塌。⑦邵子:即邵雍,北宋哲学家、易学家。
(1)、根据表格提示的方法,解释加点字的意思。文言语句
提示方法
解释
会刈麦曝▲门外
查阅字典法:①会合;②见面,会面;③机会,时机;④领会;⑤恰巧,正好;⑥必定。
⑴(填序号)
方喧呶间
课内迁移法:方欲行(《狼》)
⑵
群鸡忽千百齐至
参考成语法:人迹罕至、蜂拥而至
⑶
(2)、小海誊抄【乙】文的“会刈麦曝门外”这句时漏了一个字,请根据上下文语境在【乙】文中的括号里补上这个字。(3)、翻译下面的句子。①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②媪持杖驱之,东散西聚,莫可如何。
(4)、请探究中国传统文化中“狼”的形象,完成资料卡。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狼”
狼的肖像
与“狼”有关的成语
所对应蒲松龄眼中“狼”的形象特点
①
②
③
④
(5)、【甲】【乙】两文作者都是通过讲述人与动物的故事,揭示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但思考内容却有不同。请简要分析不同之处。 -
5、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骂 鸭
【清】蒲松龄
邑①西白家庄居民某,盗邻鸭烹之。至夜,觉肤痒,天明视之,茸生②鸭毛,触之则痛。大惧,无术可医。夜梦一人告之曰:“汝病乃天罚,须得失者骂,毛乃可落。”而邻翁素雅量,生平失物,未尝征于声色。某诡③告翁曰:“鸭乃某甲所盗,彼甚畏骂焉,骂之亦可警将来。”翁笑曰:“谁有闲气骂恶人?”卒不骂。某益窘 , 因实告邻翁。翁乃骂,其病良已。
异史氏④曰:“甚矣,攘⑤者之可惧也,一攘而鸭毛生! 甚矣,骂者之宜戒也,一骂而盗罪减! 然为善有术,彼邻翁者,是以骂行其慈者也。”
(节选自《聊斋志异》卷五)
【注释】①邑:县,此指蒲松龄的家乡淄川县(今山东淄博)。②茸生:柔密丛生的样子。③诡:斯诈。④异史氏:写怪异故事的人。此为蒲松龄的自称。⑤攘:偷,窃取。
(1)、参考表格中提示的方法,解释加点词。文言语句
提示方法
解释
未尝征于声色
查阅字典法:①品尝,辨别滋味;②曾经;③经历;④试探
⑴
彼甚畏骂焉
联想成语法:不求甚解
⑵
某益窘
课内迁移法:屠大窘(《狼》)
⑶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思或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鸭乃某甲所盗 去后乃至 B、一攘而鸭毛生 学而不思则罔 C、夜梦一人告之曰 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D、触之则痛 淫慢则不能励精(3)、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横线句子的意思而邻翁素雅量,生平失物,未尝征于声色。
(4)、郭沫若赞美蒲松龄:“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人骨三分。”请你仿照示例,结合下面句子中的语气词,分析作者的讽刺艺术。示例: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赏析:“哉”相当于“呢”,表示反问语气;“耳”是“罢了”的意思,表示否定、轻视、讽刺的语气。这两个语气词表现出作者对狡猾贪婪的狼顷刻间都死在屠户刀下的轻,告诉读者“面对恶势力,不要心存幻想,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要运用智慧来打倒恶势力”的道理。
甚矣 , 攘者之可惧也 , 一攘而鸭毛生!甚矣 , 骂者之宜戒也 , 一骂而盗罪减!然为善有术,彼邻翁者,是以骂行其慈者也。
-
6、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狼施威
狐笑猪曰:“汝蠢然一物,焉能及我?”猪曰:“汝何必笑我,汝亦不见得能立功于世。”狐曰:“我之皮,能衣被苍生① , 如何言无功?若汝则无功耳。”猪曰:“我之肉能供人果腹如何言无功?”羊贸贸然②来,曰:“汝等不必争,我能兼汝二者之长,又当如何?”语未竟③ , 狼突如其来,尽扑杀而食之。笑曰:“这一般奴隶性质的畜生,动辄言功,只合④做我的牺牲也。”
(节选自吴趼人《俏皮话》)
【注释】①衣被苍生:让天下百姓都披上衣服,即造福百姓。②贸贸然:莽莽撞撞的样子。③竟:终了,完毕。④合:能,配。
(1)、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焉能及我 将复何及(《诫子书》) B、汝亦不见得能立功于世 不亦乐乎(《论语》) C、尽扑杀而食之 饭疏食 , 饮水(《论语》) D、若汝则无功耳 未若柳絮因风起(《咏雪》)(2)、请结合文意,为下面句子中的“牺牲”一词选择合适的义项。只合做我的牺牲也( )(填序号)
词典义项:①古代为祭祀而宰杀的牲畜。②为了正义的目的舍弃自己的生命。③放弃或损害自己的某些利益。
(3)、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我之肉能供人果腹如何言无功
(4)、文中多次出现了“笑”字,请结合文意,分析各处“笑”的含义。①狐笑猪曰:“汝蠢然一物,焉能及我?”
②猪曰:“汝何必笑我,汝亦不见得能立功于世。”
③笑曰:“这一般奴隶性质的畜生,动辄言功,只合做我的牺牲也。”
(5)、著名作家严文井说:“寓言是一个魔袋,袋子很小,却能从里面取出很多东西来。”读了这则寓言,你从中获得怎样的启示? -
7、通过阅读本文,你明白了一个什么道理?
-
8、在与狼的较量中,屠户的心理和行动前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
9、文中哪个字说出了狼的本性?作者是怎样看待的?
-
10、重点句子翻译。(1)、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2)、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3)、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4)、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
11、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可以为师矣 B、屠乃奔倚其下 乃悟前狼假寐 C、久之 两狼之并驱如故 D、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学而不思则罔
-
1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含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止有剩骨 一狼得骨止 B、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C、顾野有麦场 元方入门不顾 D、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元方入门不顾
-
13、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屠自后断其股 有朋自远方来 B、意暇甚 意与日去 C、其一犬坐于前 狼不敢前 D、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温故而知新
-
14、词类活用。(1)、其一犬坐于前(2)、一狼洞其中(3)、恐前后受其敌(4)、狼不敢前(5)、意将隧入以攻其后(6)、止增笑耳
-
15、熟读课文,解释加点的词语。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①有剩骨。途中两狼,缀②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而两狼之并③驱④如故。
屠大窘⑤ , 恐前后受其敌⑥。顾⑦野有麦场,场主积薪⑧其中,苫蔽⑨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⑩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⑪相向。
少时⑫ , 一狼径⑬去,其一犬⑭坐于前。久之,目似瞑⑮ , 意⑯暇⑰甚。屠暴⑱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⑲其中,意将隧⑳人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㉑尾。屠自后断其股㉒ , 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㉓ , 盖㉔以诱敌。
狼亦黠㉕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㉖几何㉗哉?止㉘增笑耳。
-
16、填空。
《狼》的作者是朝著名文学家,本文选自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中的“聊斋”是作者的名,“志异”的意思是。
-
17、学习《〈世说新语〉二则》时,同学们觉得“咏雪”这一生活细节反映了魏晋文人的内心情感和生活情趣,就此展开了讨论。请你一起参与。
【甲】咏雪
【南朝】吴均①
微风摇庭树,细雪下帘隙。
萦空②如雾转,凝阶③似花积。
不见杨柳春,徒见桂枝白。
零泪无人道,相思空何益。
【注释】①吴均:南朝史学家、文学家。魏晋南北朝时,政治黑暗,社会动乱。知识分子只能寄情山水来排解心中的苦闷。②萦空:在空中萦绕、飘动。此处写雪花凌空盘旋之姿。③凝阶:凝结于台阶。
【乙】咏雪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选自《世说新语笺疏》)
【丙】
宋陈善《扪虱新话·卷三》①云:“撒盐空中,此米雪也。柳絮因风起,此鹅毛雪也。然当时皆以道韫之语为工。予谓《诗》云:‘如彼雨雪② , 先集维③霰④’,‘霰’即今所谓米雪耳。乃知谢氏二句,当各有谓,固未可优劣论也。”
余嘉锡⑤按:“二句虽各有谓,而风调自以道韫为优。”
(选自《世说新语笺疏》)
【注释】①陈善是宋朝文学批评家,著有《扪虱新话》,共十五卷。②雨(yù)雪:下雪。③维:同“为”。④霰(xiàn):白色不透明小冰粒。⑤余嘉锡:中国近现代文献学家,文史学家,著有《世说新语笺疏》。
(1)、【析义】结合语境,参考提示的方法,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文言词句
提示方法
解释
相思空何益
查阅字典法:①动词,增加,增长;②副词,表示程度加深,相当于“更加”;③名词,好处;④形容词,有益的,与“害”相对。
⑴(填序号)
然当时皆以道韫之语为工
联系词语法:工整、工笔画
⑵
先集维霰
课内迁移法:谢太傅寒雪日内集(《咏雪》)
⑶
(2)、【赏句】小语认为谢道韫的比喻更好,而小文认为谢朗的更好。请你结合【乙】文,参照小语的辩词,帮助小文写一段辩词。小语辩词:我认为谢道韫的更好。以柳絮喻雪,既点明了雪花飘舞的轻盈姿态,又预示着春天即将到来,极富神韵。而谢朗的比喻没有诗意,缺乏美感。
小文辩词:
(3)、小语想查寻资料来充实自己的辩词。请你从【丙】文中找出相关语句,简要说说陈善和余嘉锡二人各持怎样的观点?谁的观点更适合作为小语辩词的补充材料?(4)、【甲】诗中吴均把雪比作“雾”,比作“花”,现在有同学想用谢道韫的“柳絮”来形容吴均笔下的雪,你认为可以吗? 试说明理由。(5)、【融情】对【甲】诗《咏雪》的赏析,下面四个选项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写微风轻轻摇动庭院之树,与次句的“细雪”相应,写出江南雪景柔美的特点。 B、“细雪下帘隙”中“下”字生动地表现了细雪随微风钻进帘隙的情景。 C、诗中三、四句运用拟人的手法,从动、静两个角度表现了雪飞舞时和落地后的情态。 D、诗人冬日于江南庭院中咏雪作诗,前六句写景咏物,后两句直抒胸臆。(6)、按要求完成下面的表格。咏雪
内心
情感
⑴结合【甲】诗,说说吴均借“咏雪”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生活
情趣
⑵【乙】文透露出古人怎样的家庭生活情趣? 结合具体内容分析。
-
18、阅读下面选文,完成练习。
【甲】王黄门①兄弟三人俱诣谢公,子猷、子重多说俗事,子敬寒温②而已。既出,坐客问谢公:“向三贤孰愈?”谢公曰:“小者最胜。”客曰:“何以知之?”谢公曰:“吉人③之辞寡,躁人之辞多。推此知之。”
(选自《世说新语》)
【乙】钟毓、钟会少有令誉④ , 年十三,魏文帝闻之,语其父钟繇⑤曰:“可令二子来!”于是敕⑥见。毓面有汗,帝曰:“卿面何以汗?”毓对曰:“战战惶惶,汗如出浆。”复问会:“卿何以不汗?”对曰:“战战栗栗,汗不敢出。”
(选自《世说新语》)
【注释】①王黄门:王徽之,字子猷,是王羲之的儿子,曾任黄门侍郎。②寒温:寒暄。③吉人:贤明的人。④令誉:美好的声誉。⑤钟繇(yáo):三国时期魏国相国。⑥敕(chì):皇帝的诏令。
(1)、根据表格汇总的方法提示,解释加点词。文言语句
提示方法
解释
三人俱诣谢公
语境推测法:①到某人所在的地方去;到某个地方去看某人(多用于所尊敬的人);②(学业、技术等)所达到的程度。
⑴(填序号)
向三贤孰愈
查阅字典法:①面对,朝着;②方向;③先前,刚才;④表示假设,可译为“假使”“如果”等。
⑵(填序号)
年十三
课内迁移法:元方时年七岁(《陈太丘与友期行》)
⑶
魏文帝闻之
成语推断法:耳闻目睹
⑷
(2)、请用现代汉语翻译【甲】【乙】两文中画横线的句子。①吉人之辞寡,躁人之辞多。
②复问会:“卿何以不汗?”
(3)、《世说新语》的语言精练含蓄,隽永传神。明代胡应麟说:“读其语言,晋人面目气韵,恍然生动。”请你展开联想与想象,为下面两个场景设计人物对话时的神态、动作、心理活动,并说明设计理由。【场景一】
客(面带好奇,走上前问):“向三贤孰愈?”
谢公(①):“小者最胜。”
设计理由:②
【场景二】
魏文帝(仔细观察,面带好奇地问):“卿面何以汗?”
钟毓(③):“战战惶惶,汗如出浆。”
设计理由:④
(4)、《世说新语》一共分为三十六门,每个门类都有各自不同的名称,部分门类名称如下表所示。你认为【甲】【乙】两篇分别应该放在哪一个门类之下? 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述理由。门类
内容
德行
指人的道德品性
方正
指人的行为、品行正直,合乎道义
言语
指人的口才辞令
品藻
指对人或事物的认识和鉴别
-
19、阅读下面选文,完成练习。
【甲】谢太傅盘桓①东山② , 时与孙兴公诸人泛海③戏。风起浪涌,孙、王④诸人色并遽 , 便唱⑤使还。太傅神情方王⑥ , 吟啸⑦不言。舟人以公貌闲意说⑧ , 犹去不止。既风转急浪猛诸人皆喧动不坐。公徐云:“如此,将无⑨归!”众人即承响而回。于是审其量,足以镇安朝野。
(选自《世说新语》)
【乙】王子猷、子敬⑩曾俱坐一室,上忽发火⑪。子猷遽走避,不惶⑫取屐⑬;子敬神色恬然,徐唤左右,扶凭而出,不异平常。世以此定二王神宇。
(选自《世说新语》)
【注释】①盘桓:徘徊,逗留。②东山:谢安早年隐居之地,在今浙江上虞西南。③泛海:坐船出海。④孙、王:孙绰、王羲之。⑤唱:同“倡”,提议。⑥王:同“旺”,指兴致高。⑦吟啸:吟诗与呼啸。啸,撮口发出长而清脆的声音。⑧说:同“悦”,愉快。⑨将无:表示委婉建议,译为“还是……吧”。⑩王子猷(yóu):王徽之,字子猷,王羲之第五子。子敬,王献之,字子敬,王羲之第七子。⑪发火:着火。⑫惶:同“遑”,闲暇。⑬屐:木头鞋。
(1)、小语和小文对以上两篇文章展开讨论,请你根据语境,补全他们的对话。小语:我发现【甲】【乙】两文都出自南朝人⑴组织编写的《世说新语》。
小文:是的,我还发现【甲】【乙】两文里都出现了“徐”和“遽”,根据成语“不疾不徐”可推测出【甲】文“公徐云”和【乙】文“徐唤左右”的“徐”都是⑵的意思。
小语:你说的对,但需要注意,这两个“遽”的意思应该不一样。《古代汉语字典》里“遽”的义项有:①送信的快车;②急忙,匆忙;③于是,就;④突然;⑤惊慌。根据语境,“孙、王诸人色并遽”的“遽”应该选第⑶个义项;“子猷遽走避”的“遽”应该选第⑷个义项。
小文:你真厉害,原来看起来相同的文言字词还有这么大的学问呢。
(2)、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既风转急浪猛诸人皆喧动不坐
(3)、请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①公徐云:“如此,将无归!”
②子敬神色恬然,徐唤左右,扶凭而出,不异平常。
(4)、小语不明白【甲】文为什么要写船上诸人的表现,【乙】文为什么要写王子猷的反应,请你结合文章内容帮他答疑解惑。 -
20、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陈谌设喻答客问
客有问陈季方①:“足下家君②太丘有何功德,而荷天下重名?”季方曰:“吾家君譬如桂树生泰山之阿③ , 上有万仞④之高,下有不测之深;上为甘露所沾,下为渊泉所润。当斯之时,桂树焉知泰山之高,渊泉之深? 不知有功德与无也。”
(选自《世说新语》)
【注释】①陈季方:即陈谌,陈太丘之子。②家君:____。这里在前面加上敬辞则表示尊称别人的父亲。③阿(ē):弯曲的地方,这里指山的角落。④仞:长度单位,八尺为一仞。
(1)、请根据你的文言积累,将注释②补充完整。(2)、课堂上,师生就选文的词义展开了讨论。请补全他们的对话。小语:积累文言词汇,可以结合上下文语境推测。如“当斯之时”的“斯”可根据上下文推测出是“⑴”的意思。
小文:但是如果遇到没有学过的词,如“而荷天下重名”中的“荷”应该怎么办呢?
老师:你可以借助古汉语工具书,根据具体语境,查找正确义项。
小语:在《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荷”有三个义项:①h é莲;②h è肩负,扛;③h è承担,担负。“而荷天下重名”中的“荷”应该选哪个义项呢?
小文:根据文意,选用第⑵义项,读音是⑶。
老师:遇上没有学过的词,还可以根据积累的成语来判断意思。如“桂树焉知泰山之高”中的“焉”,可以联想到成语“⑷”,从而判断它的意思是⑸。
小语:谢谢老师! 原来学文言字词有这么多方法,太好了!
(3)、陈季方和陈元方一样善辩。请结合本文和《陈太丘与友期行》,分别分析陈季方和陈元方应答的妙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