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卷网-试卷题库版本:
全部 统编版(部编版) 人教版 苏教版
  •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泰山吟

    谢道韫

    峨峨东岳高,秀极冲青天。

    岩中间虚宇,寂寞幽以玄。

    非工复非匠,云构发自然。

    器象尔何物?遂令我屡迁

    逝将宅斯宇 , 可以尽天年。

    [注]①云构:高山上的岩洞。②屡迁:指思想波动不定。据《晋书》记载,谢道韫的丈夫王凝之及诸子均丧于乱臣孙思之手,此后失亲流离。③逝:通“誓”。宅斯宇:以斯宇为宅,指隐居泰山。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峨峨东岳高”一句,吟咏泰山巍峨高大;“秀极冲青天”一句,勾画出直刺云霄、高耸陡峭的山势。 B、“岩中间虚宇,寂寞幽以玄”着眼于细部描绘:山石峥嵘竟然分割了天地万物,显得格外静穆幽远。 C、“器象尔何物?遂令我屡迁”两句,诗人因景动情,由前面对神秀泰山景色的描写转入内心情感的抒发。 D、诗人感叹于泰山经天然与巧匠雕饰后的美景,借诗的最后两句传达了自己想要归隐山林、颐养天年的思想。
    (2)、有学者评价此诗“笔力矫健,词气展拓,甚有气势”。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燕王使栗腹以百金为赵孝成王寿,酒三日,报曰:“赵民其壮者皆死于长平,其孤未壮,可伐也。”王乃召昌国君乐间而问曰:“何如?”对曰:“赵,四达之国也,其民皆习于兵,不可与战。”王曰:“吾以倍攻之,可乎?”曰:“不可。”曰:“以三可乎?”曰:“不可。”王大怒。左右皆以为赵可伐,遂起六十万以攻赵,令栗腹以四十万攻鄗,使庆秦以二十万攻代。赵使廉颇以八万遇栗腹鄗,使乐乘以五万遇庆秦于代,燕人大败。乐间入赵。

    燕王以书且谢曰:“寡人不佞,不能奉顺君意,故君捐国而去,则寡人之不肖明矣。敢竭其愿,而君不肯听,故使使者陈愚意,君试论之。语曰:‘仁不轻绝,智不轻怨。’君之于先王也,世所明知也。寡人望有非则君掩盖之,不虞君之明罪之也;望有过则君教诲之,不虞君之明罪之也。且寡人之罪,国人莫不知,天下莫不闻,君微出,明怨以弃寡人,寡人必有罪矣。虽然,恐君之未尽厚也。谚曰:‘厚者不毁人以自益也,仁者不危人以要名。’以故掩人之邪者,厚人之行也;救人之者,仁者之道也。世有掩寡人之邪、救寡人之过,非君恶所望之?昔者柳下惠吏于鲁,三黜而不去。或谓之曰:‘可以去。’柳下惠曰:‘苟与人之异,恶往而不黜乎?犹且黜乎,宁于故国尔。’柳下惠不以三黜自累,故前业不忘;不以去为心,故远近无议。今寡人之罪,国人未知,而议寡人者遍天下。语曰:‘论不循心,议不累物,仁不轻绝,知不简功。’弃大功者,辍也;绝厚利者,怨也。辍而弃之,怨而累之,宜在远者,不望之乎君也。今以寡人无罪,君岂怨之乎愿君捐怨追唯先王复以教寡人。”乐间怨不用其计,卒留赵不报。

    (节选自《战国策·燕策三》,有删改)

    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节选自《齐桓晋文之事》)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君岂怨之A乎B愿君C捐怨D追唯E先王F复G以教寡人。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反报曰”中,“反”通“返”,返回,与《鸿门宴》“岂敢反乎”中的“反”意思不同。 B、“以八万遇栗腹于鄗”与《庖丁解牛》“而刀刃若新发于硎”两句中“于”的意思不同。 C、“世之所明知也”与《烛之武退秦师》“行李之往来”中的“之”的意思相同。 D、“轻绝厚利者”与《齐桓晋文之事》“故民之从之也轻”两句中“轻”的意思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乐间用三个“不可”回绝燕王,认为燕国不能与赵国开战,而群臣却认为可以攻打赵国。 B、燕王写信给乐间道歉,并传达了希望他回国的想法,但乐间回信表示要继续留在赵国。 C、孟子的仁政学说,是由“王道之始”和“王道之成”两部分组成的,从保民、教民等角度提出了四条措施。 D、孟子认为,普通百姓没有可以维持生活的固定财产,就很难有不变的善心,而有礼义道德的读书人却能做到。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厚者不毁人以自益也,仁者不危人以要名。

    ②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

    (5)、请简要概括燕王的形象特征。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电影剧本《长津湖》(有删减)

    [浙江湖州,渔火点点,橹声咿呀,一片宁静祥和。水乡船上,伍千里抱伍百里骨灰上]

    千里:(下跪磕头)爹,妈,我没有把老大照顾好。

    伍妈:(祭奠)老大,吃吧。(夹菜给千里)老二,你也吃。(抹泪)

    伍爸:你在队伍,给人家弄啥?(答:当连长)管多少人?

    千里:150多号人。

    伍爸:那是大官啊!

    千里:嗯,大官,大官!(端一碗酒敬酒)我听下河滩的陈跛子说,政府给咱分了两亩三分地?四七年,我们打蒙阴,我在那儿看见一房子,硬山搁顶,两进院,那檐子底下,能住五窝燕子。咱家世世代代,在这水上漂着,等把那房子盖起来,看这十里八乡咋看咱家!(说完数钱,给母亲)妈,这是我津贴,咱明年二月二开工,立冬就能完活。等我再回来,给老三好好说个媳妇。

    伍妈:(哽咽)你还要走啊?还要打仗?

    千里:(安慰)妈,不打仗了,没仗打了!

    (晚上,伍千里躺在船上。)

    万里:(戳戳伍千里)拿枪给我看看,看看!

    千里:(把枪卸了弹夹递给万里)别拿枪指人(抢回来)!叫你别拿枪指人。

    (岸上有骑兵高喊:第九兵团司令部命令!全体都有。连长伍千里,有紧急军令,停止探家,天亮归队!伍千里大声回答“是!”转身)

    万里:哥——哥——

    千里:(看到父母无言的脸)……立春就回来。

    父母:好。

    千里:回来给你们盖房子。(转向万里笑笑,回头走了)

    万里:(跟上)我要跟你打仗去。

    千里:(转头看看他)大哥说,我们俩把该打的仗都打了,不让你打。(捏万里的脸)包子,等我回来。回头见。

    [伍万里偷偷入伍,入七连。去往朝鲜火车上。]

    千里:(对雷睢生)那个新兵归炮排,待会儿登记入册。

    雷睢生:(收刀)不要,我这儿不缺人。

    千里:(耳语)他叫伍万里。……您教教他。

    雷睢生:这仗就要打起来了,我怎么教啊?

    千里:您怎么教我的就怎么教他,(低声)教他怎么活下去,哥。(看万里)你跟着雷班长。

    万里:(车厢里,对老兵)看什么看啊?

    余从戎:(吐出瓜子皮,喷笑)大闺女啊?还怕看?

    雷睢生:为啥要当兵啊?

    万里:为了让我哥瞧得起我。

    雷睢生:(嗤之以鼻)这是什么话?让你的敌人瞧得起你,那才叫硬气!

    万里:(思考一下)——什么时候发我的枪啊?

    雷睢生:想要枪啊?战场上自己缴去。(问大家)是不是?(众人齐答:是)

    (余从戎捏着万里的领口推搡,挑衅地笑,看到万里生气,“哟”的一声转身就跑,万里追打他)

    ……

    雷睢生:他不识逗,差不多就行了。

    余从戎:来呀,瓜娃子,我给你介绍一下,我叫余从戎,第七穿插连一排长。(抽个空扑到万里身上)服不服?

    雷睢生:(万里甩掉他,去抢地上的枪,雷一脚踩着)不行!不许抄家伙!自己丢的人,自己挣回来,啊?

    余从戎:再介绍一下这位,炮排排长。

    雷睢生:(抱着手)我姓雷。

    余从戎:你大哥你二哥,都是他带出来的兵。(扶起伍万里)记住了,在七连,他就是雷爸,就是雷爹。(捏万里脸蛋,众人齐呼:叫雷爹)

    (车厢一侧,伍千里和最后一刻从上海赶回部队的梅生聊天)

    千里:又要打仗了,你怎么想?

    梅生:你呢?战场的二次恐惧。

    千里:书上说的,像当新兵的时候害怕,那感觉,一模一样。

    (战友拉住伍万里,打不过,就别打了。)

    万里:放开我。我干死他。

    千里:(进入乱成一团的车厢)我走错车厢了吗?

    雷睢生:是我让余从戎试试他的性子。

    万里:(委屈地)哥,他们欺负我!

    千里:欺负你?你打回去啊!

    万里;(不服气)他们人多!

    千里:(大声地)七连每一次遇到的敌人,都比我们多好几倍。你也去和敌人说,你们人多!(走过去,正正伍万里的帽子)现在举行伍万里的入连仪式,(长声喊)敬礼!礼毕!现在报数!……

    雷睢生:敌人的后方,就是我军的前沿。七连用自己的大伤亡,换来了我军的小伤亡。伤亡不值得夸耀,挺住就是一切。

    千里:懂了吗?你现在是第七穿插连第677名战士。你会说,哪有那么多人啊,这个车厢不就是100来人吗?我们是把七连一直以来牺牲的、退伍的战士,全加在一起。

    梅生:为了记住他们,我再说一遍……

    千里:(打断)不用再说!该记得住的时候一定记得住!伍万里,你害怕老兵们不接受你,我给你说,到了战场上,一个蛋被从外面破开,注定被吃掉。你要是能从里面自己啄开,(顿一顿)没准是只鹰!(环顾四方)我宣布,伍万里同志,无组织无纪律,原定授枪仪式,取消,解散!

    万里:(恨恨地)老子不干了!你从头就不想让我当兵!行,老子走!(拉开车厢门,车厢门打开,长城逶迤,山河壮丽,众人仰望)

    千里:(深情地)就罚你站在这,站到天亮。

    (伍万里似有所动,不再提退伍之事,笔直站立,直到深夜)

    雷睢生:(递枪给万里)拿着吧,记住啊,枪口永远不要对着自己人。你睡我上铺,走!

    万里:(接过枪,乐)连长让我站到天亮,还没到时间呢。

    雷睢生:你们哥俩,没一个是让人省心的!

    (本剧本根据电影《长津湖》情节整理而成)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剧本中有很精彩的矛盾冲突,如火车上伍万里和老兵们产生了冲突,戏谑打闹间也体现出战士们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B、剧本中伍千里离家时,父母表现得木讷迟钝,是因为失去大儿子让他们备受打击,面对儿子伍千里归队也麻木认命了。 C、雷睢生拒绝伍千里“我这儿不缺人”,千里耳语“他叫伍万里”,潜台词是“他是我和百里的弟弟,拜托了”,语含请求。 D、电影开篇展示了湖州宁静祥和的水乡美景,与下文“长城逶迤,山河壮丽”相呼应,暗合守卫家乡、保卫祖国的主题。
    (2)、关于文中老兵们惹逗伍万里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雷睢生的台词意蕴丰富,舞台说明补充了不少的戏剧动作,塑造出一位爽直硬气、善于带兵、经验丰富的老兵形象。 B、方言“瓜娃子”暗示余从戎来自四川,伍千里来自浙江湖州,梅生来自上海,说明抗美援朝这场战争汇聚了全民之力。 C、伍千里与梅生谈论“战场的二次恐惧”,呈现出真实的人性,营造出战争即将到来的紧张氛围,穿插在此处显得突兀。 D、伍万里追随哥哥们的步伐参军,是“为了让我哥瞧得起我”,可见他还充满孩子气,还不能真正理解当兵打仗的意义。
    (3)、文中多次提到“枪”,分别体现了人物不同的心理,请结合文本画线部分加以分析。
    (4)、陈凯歌(《长津湖》导演)说:“(电影开篇)回到家乡与为国出征,连接起来就是家国。”请结合文本分析“家国情怀”体现在哪些方面。
  • 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国诗和西方诗的发展路径有许多不同点,西方诗同时向史诗的、戏剧的和抒情的三方面发展,而中国诗则偏向抒情的一方面发展。我们试设想西方文学中没有荷马、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维吉尔、但丁、莎士比亚、弥尔顿和拉辛诸人,或是设想歌德没有写过《浮士德》,莎士比亚只作过一些十四行体诗,就可以见出史诗和悲剧对于西方文学的重要了。中国恰是一个没有荷马和悲剧三杰的希腊,杜甫恰是一位只做过十四行体诗的莎士比亚。长篇诗的不发达对于中国文学不能说不是一个大缺陷。

    西方史诗都发源于神话。神话是原始民族思想和信仰的具体化,史诗则又为神话的艺术化。中国原来也有一个神话时代,不过到商周时代已成过去。神话时代是民族的婴儿时代。中国是一个早慧的民族,老早就把婴儿时代的思想信仰丢开,脚踏实地地过成人的生活。孔子“不语怪力乱神”,可以说是代表当时一般人的心理。西方史诗所写的恰不外“怪力乱神”四个字,在儒家教化的“不语怪力乱神”的中国,史诗不发达,自然不是一件可奇怪的事。

    西方悲剧不外两种:一种描写人与命运的挣扎,一种描写个人内心的挣扎。没有人与神的冲突,便没有希腊悲剧;没有内心中两种不同的情绪或理解的冲突,便没有近代悲剧。中国人民的特点在处处能妥协,“上不怨天,下不尤人”是他们的处世方法。这种妥协的态度根本与悲剧的精神不合,因为它把冲突和挣扎都避免了。

    西方所崇拜的英雄为希腊的阿喀琉斯、拉丁民族的查理大帝和罗兰、日耳曼民族的西格弗里和贝奥武甫,他们都是气盖一世的伟男子,具有扛鼎搏虎的膂力,一生全在困苦艰难中过活,打过无数的胜仗,杀过无数的猛兽,如果没有他们,全民族就要灭亡。中国儒家所崇拜的圣人如二帝三王,大半都是在“土阶茅茨”之中的“端冕垂裳而天下治”的君主,敬天爱民之外,不必别有所为。

    中西的人生理想所以有这种分别,也和社会开化的早晚有关。中国社会安定极早,没有很大的内忧外患,所以当时所需要的人物只是“无为而治”的“太平天子”。西方民族在文学初露萌芽时代,还在和天灾人祸奋斗,所以当时所需要的人物是“杀人莫敢前,须如猬毛磔”的战士。这种人生理想的差异在文学上也留下很深刻的影响。史诗和悲剧都必有动作,而且这种动作必须激烈紧张,才能在长篇大幅中维持观众的兴趣。动作的中心必为书中的主角,主角必定为慷慨激昂的英雄,才能发出激烈紧张的动作,所以西方所崇拜的英雄最宜于当史诗和悲剧的主角。中国“无为而治”的圣人最不适宜于作史诗和悲剧的主角,因为他们根本就少动作。

    (摘编自朱光潜《长篇诗在中国何以不发达》)

    材料二:

    “三百篇”的时代,确乎是一个伟大的时代,我们的文化大体上是从这一刚开端的时期就定型了。文化定型了,文学也定型了,从此以后二千年间,诗——抒情诗,始终是我们文学的正统的类型,甚至除散文外,它是唯一的类型,赋、词、曲,是诗的支流;一部分散文,如赠序、碑志等,是诗的副产品;而小说和戏剧又往往以各自不同的方式夹杂些诗。诗,不但同化了绘画,又装饰了建筑(如楹联、春帖等)和许多工艺美术品。

    从西周到宋,我们这大半部文学史,实质上只是一部诗史,但是诗的发展到北宋实际也就完了。南宋的词已经是强弩之末。就诗本身说,连尤杨范陆和稍后的元遗山似乎都是多余的,重复的,以后的更不必提了。本来从西周唱到北宋,足足二千年的工夫也够长的了,可能的调子都已唱完了。到此,中国文学史可能不必再写,假如不是两种外来的文艺形式——小说与戏剧,早在旁边静候着,准备届时上前来“接力”。

    故事与雏形的歌舞剧,北宋以前在中国本土不是没有,但从未发展成为文学的部门。对于讲故事,听故事,我们似乎一向就不大热心。不是教诲的寓言,就是纪实的历史,我们从未养成单纯的为故事而讲故事、听故事的兴趣。故事本是民间的产物,它的本质是低级的。正如从故事发展出来的小说、戏剧,其本质是平民的,诗的本质是贵族的,要晓得它们之间距离很大,而距离是会孕育恨的。所以我们的文学传统既是诗,就不但是非小说、戏剧的,而且推到极端,可能还是反小说、戏剧的。若非宗教势力带进来那点新鲜刺激,而且自己的歌实在也唱到无可再唱的了,我们可能还继续产生些《韩非·说储》,或《燕丹子》一类的故事和《九歌》一类的雏形歌舞剧。然而本土形式的花开到极盛,必归于衰谢,那是一切生命的规律,而两个文化波轮由扩大而接触而交织,以致新的异国形式必然要闯进来,也是早经历史命运注定了的。

    (摘编自闻一多《文学的历史动向》)

    (1)、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没有悲剧,是因为中国没有激烈的社会冲突,缺乏悲剧产生的社会基础,且中国人容易妥协,避免了冲突和挣扎。 B、不同的社会,需求不同。西方在和天灾人祸奋斗时,需要阿喀琉斯那样的英雄,但社会一旦安定,就需要敬天爱民的圣人。 C、西方崇拜的英雄最宜当史诗和悲剧的主角,因为这类英雄可以发出激烈紧张的动作,从而在长篇大幅中维持观众的兴趣。 D、小说、戏剧作为新的异国形式闯进来,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因此中国抒情诗即便盛极一时,最终也必定会归于衰谢。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和材料二中“诗”的概念不尽相同,前者包括抒情诗、史诗和戏剧等,后者特指抒情诗,相当于材料一的“中国诗”。 B、“杜甫恰是一位只做过十四行体诗的莎士比亚”,意思是说杜甫和莎士比亚一样伟大,但是杜甫只偏向抒情诗,而无戏剧。 C、在儒家教化的“不语怪力乱神”的中国,史诗不发达,是因为与西方相比中国是一个早慧的民族,脚踏实地地过着成人的生活。 D、“而距离是会孕育恨的”中的“恨”字突出了诗与小说、戏剧之间可能存在的矛盾和对立,即诗有可能是反小说、戏剧的。
    (3)、闻一多认为,北宋以前故事在中国本土从未发展成为文学的部门。下列选项对名篇的分析正确且支持闻一多这一观点的一项是( )
    A、《庖丁解牛》和《齐桓晋文之事》都为教诲的寓言,不是故事。 B、《烛之武退秦师》和《鸿门宴》故事曲折生动,为纪实的历史。 C、《窦娥冤》是元杂剧,《雷雨》和《茶馆》是现代戏剧,均非故事。 D、《促织》和《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都是小说,不是单纯的故事。
    (4)、朱光潜认为“中国诗则偏向抒情的一方面发展”,闻一多认为“诗的发展到北宋实际也就完了”,二人的观点是否矛盾?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
    (5)、材料一在论证“长篇诗在中国不发达”这一观点时,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简要分析。
  • 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浩如烟海的古代经典著作,是弥足珍贵的中华文化遗产。高中统编教材从中选取了许多经典篇目,如《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烛之武退秦师》《庖丁解牛》《齐桓晋文之事》《鸿门宴》等等,这些经典篇目往往给我们诸多帮助,诸多智慧,使我们在青春的赛道上更好地奔向未来。但是,当下不少高中生不喜欢读这些经典篇目,有的认为它们由文言文写成,和白话文差距大,太难读;有的认为它们离我们当代生活太远了,和当下没有什么关系,不必读;有的认为它们不如时下的流行读物通俗有趣,没兴趣读。

    这引起我们的思考。

    请以“经典篇目与青春成长”为话题,结合材料写一篇议论文,体现你的思考和感悟。

    要求:自拟标题,选好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雷雨》中,我们可以看到,①____,纵使反抗没有办法解决所有问题,并未带来最佳结果,但它却可以让我们在面对挫折和不幸时变得更加坚韧。它使我们意识到自身并不是逆来顺受的空壳,而是实实在在的人。反抗不是对生活的空洞向往,②____。

    而《雷雨》中人物反抗内质的特殊之处不仅在于其失去了爆发性,是被束缚的、压抑的反抗,更来自他们的反抗中③____。无论是伪善的周朴园,还是触犯伦理禁忌的蘩漪,曹禺在进行剖析和刻画时,始终围绕着他们作为人的内核进行创作。他关注着人的本真存在,将“人的存在”作为戏剧发展和矛盾推进的核心,追求着人与世界、人与社会、人与自我根本的和谐。他将人类生存中所面临的困境以一种戏剧化的、高度集中的形式呈现出来,使之展现在我们的面前。他以如此荒诞的现实令人们警醒,启示我们去探索生存的方式 , 去感悟人之所以为人的本真存在。

    (1)、下列句子中的“我们”和文中画横线处的“我们”,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见小明出了大门,小强忙催促道:“我们快走吧,要迟到了!” B、南极变暖,全球生态问题日趋严峻,保护环境是我们的责任。 C、炎炎夏日,我们在防暑降温的同时,还要考虑服装搭配。 D、这种情况下,我们更不建议“饭后百步走”。
    (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都说越剧是 ①  , 其实,在“共赏”基础上,越剧更偏“世俗化”。譬如,《红楼梦》更适合越剧。为什么?除开故事发生在江南一带,以女性为主要描摹对象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便是《红楼梦》乃是流传于市井的白话小说,有烟火气,这就与越剧的气质不谋而合。不要小看这一点,有些创作者一不小心忽略了这一点,就走入歧途。比如某一部用其他文艺形式演绎的《红楼梦》人物清一色贴上了片子,把活灵活现充满个性的人物统一在一个模板里;又从头到底弥漫着素雅清淡,有一种强烈的自我把玩的意味,分明是束之高阁,而非贴近市民,这与原著都是相悖的。

    越剧是怎样做的呢?她并未将原著恢宏深刻的盛衰主旨进行强化,而只是紧紧抓住宝黛钗三人关系,渲染其 ② 这看起来很简单?不!这里面大有智慧不仅越剧《红楼梦》能成为本剧种的代名词,还能够作为一种母本被其他艺术门类品鉴,根本上讲,是越剧与《红楼梦》在气质上的一拍即合。“天上掉下个林妹妹,似一朵轻云刚出岫”说它明白如话吧,却又清新淡雅;说它辞采斐然吧,又 ③ 。不宜太掉书袋,也不宜太过粗陋。

    (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富有表现力,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面对孔子问志,曾皙用“”两句描绘了暮春时节人们在沂水边快乐游玩的情景,表达了对和谐美好生活的向往。
    (2)、在《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认为如果唐太宗能全面做到“十思”的要求和弘扬“九德”,并且在用人和从谏方面做到“”,那么管理好这个国家就是一件很轻松的事了。
    (3)、张孝祥在《念奴娇·过洞庭》这首词中描摹了洞庭月色,并抒发了自己的怀抱,他“”的胸怀,与洞庭月下“”的气象融合,超越了世俗的宠辱得失,体现出词人高洁的人格。
  • 9、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金陵怀古①

    王珪

    怀乡访古事悠悠,独上江城满目秋。一鸟带烟来别渚,数帆和雨下归舟。

    萧萧②暮吹惊红叶,惨惨寒云压旧楼。故国凄凉谁与问③,人心无复更风流。

    【注】①此诗作时正是宋朝立国不久,当时国穷民贫。王珪时任北宋左相。②萧萧:风声。

    ③与问:过问。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怀古诗和苏轼的《赤壁怀古》相同,都是按照“临古地——思古人——忆其事——抒己志”的顺序来结构全诗的。 B、首句破题,兼点时、地。“满目秋”中的“秋”,既点出秋光萧瑟,令人感伤;又暗指金陵旧都风流不再,冷落凄凉。 C、别渚孤岛,数帆归舟,晚风落叶,寒云压楼,集中反映了秋光的萧瑟,格调寥落沉郁,与昂奋进取的盛唐气象迥然有别。 D、此诗尾联直抒胸臆、抒发悲愁。与王安石的《桂枝香·金陵怀古》尾句“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抒情方式不同。
    (2)、诗人是如何描绘眼中寥落清冷的秋光的?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 10、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留侯张良者,其先韩人也。韩破,良家僮三百人,弟死不葬,悉以家财求客刺秦王,为韩报仇,以大父、父五世相韩故。沛公之从雒阳南出轩辕,良引兵从沛公。沛公欲以兵二万人击秦峣下军,良说曰:“秦兵尚强,未可轻。臣闻其将屠者子,贾竖易动以利。愿沛公且留壁,使人先行,为五万人具 , 益为张旗帜诸山上,为疑兵,令郦食其持重宝啖秦将。”秦将果畔,欲连和俱西袭咸阳,沛公欲听之。良曰:“此独其将欲叛耳,恐士卒不从。不从必危,不如因其解击之。”沛公乃引兵击秦军,大破之。遂至咸阳,秦王子婴降沛公。

    汉元年正月,(沛公)使请汉中地。项王乃许之。良因说汉王曰:“王不烧绝所过栈道,示天下无还心,以固项王意。”乃使良还。行,烧绝栈道。项王以此无西忧汉心,而发兵北击齐。良亡,间行归汉王。至下邑,汉王下马踞鞍而问曰:“吾欲捐关以东等弃之,谁可与共功者?”良进曰:“九江王黥布,楚枭将,与项王有郄;彭越与齐王田荣反梁地,此两人可急使。而汉王之将独韩信可属大事,当一面。即欲捐之,捐之此三人,则楚可破也。”然卒破楚者,此三人力也。张良多病,未尝特将也。常为画策臣,时时从汉王。汉四年,韩信破齐而欲自立为齐王,汉王怒。张良说汉王,汉王使良授齐王信印。其秋汉王追楚至阳夏南战不利而壁固陵诸侯期不至良说汉王汉王用其计诸侯皆至汉六年正月封功臣 高帝曰:“运筹策帷帐中,决胜千里外,子房功也。自齐三万户。”良曰:“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乃封张良为留侯。留侯性多病,即道引不食谷,杜门不出岁余。高帝崩,吕后德留侯,乃强食之,曰:“人生一世间,如白驹过隙,何至自苦如此乎!”留侯不得已,强听而食。后八年卒,谥为文成侯。

    (选自《史记·留侯世家二十五》,有删节)

    文本二:

    张良出,要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沛公曰:“诺。”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项王许诺。

     (选自《史记·项羽本纪》)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其秋/汉王追楚至阳夏南/战不利而壁/固陵诸侯期不至/良说汉王/汉王用其计/诸侯皆至/汉六年正月封功臣/ B、其秋/汉王追楚至阳夏南/战不利/而壁固陵/诸侯期不至/良说汉王/汉王用其计诸侯/皆至/汉六年正月/封功臣/ C、其秋/汉王追楚至阳夏南/战不利而壁固陵/诸侯期不至/良说汉王/汉王用其计/诸侯皆至/汉六年正月/封功臣/ D、其秋/汉王追楚/至阳夏南/战不利而壁固陵/诸侯期不至/良说汉王/汉王用其计/诸侯皆至汉/六年正月/封功臣/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为五万人具食”与“七十者可以食肉矣”(《齐桓晋文之事》)两句中的“食”字含义不同。 B、“王何不烧绝所过栈道”与“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两句中的“何”字含义不同。 C、“会高帝崩”与“会其怒,不敢献”(《鸿门宴》)两句中的“会”字含义不同。 D、“自择齐三万户”与“牛羊何择焉”(《齐桓晋文之事》)两句中的“择”字含义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张良少年时代就显出了不同一般的胆略,因为自己家族世代相韩,他就用尽家财寻求刺客暗杀秦王,为韩报仇。 B、张良在峣山下的秦将想要反叛秦王朝的情况下,献计刘邦,让沛公带兵攻击秦军,一举拿下咸阳,取得大胜。 C、张良在败峣下军,消项羽疑,荐举良才,解除危难,促诸侯之会等方面运筹帷幄,为汉王朝建立立下汗马功劳。 D、高帝对张良的才能极为赏识,让他自己在齐地选择三万户作为封地,张良委婉地拒绝了,但还是被封为留侯。
    (4)、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此独其将欲叛耳,恐士卒不从。不从必危,不如因其解击之

    ②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5)、张良为什么拒绝三万户的封地?
  •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窝头会馆(节选)

    刘 恒

    第一幕

    一九四八年夏,处暑,白昼。

    【北平南城一个号称“窝头会馆”的小四合院里,住着几户挣扎在社会底层的小市民。房主苑国钟。东厢房有三小间,租户是正骨医师周玉浦,媳妇金穆蓉,女儿周子萍。西厢房也是三小间,租户王立本以卖炒肝儿谋生,媳妇田翠兰给他打下手儿。西边那间的住户是清末的举人古月宗。

    苑国钟 (高声)今儿是处暑,好节气!是我苑国钟要饭的日子口儿了……(见众人回避便收敛了笑容)我要的不是租钱,我要的是饭钱!你们不能不赏我一口饭吃。

    【苑江淼从屋子里走出来,端着一个竹篦子暖壶。他脸色苍白,头发略显蓬乱,轻轻咳嗽着,眼睛始终盯着脚底下。苑国钟小心翼翼地迎过去。

    苑国钟 你好好歇着呀……快递给我,我给你灌暖壶去。

    苑江淼 不用了,我自己来。

    苑国钟   您说……我这儿子是不是念书念傻了?

    田翠兰   满世界就没您这么惯儿子的!他再有病您也是他爸爸,他是您儿子!您犯不着一天到晚供着他……

    苑国钟   我不是他爸爸,他是我爸爸……成了吧?

    田翠兰   您还别不爱听!让他休了学是让他养病的,没白日儿没黑界地看书看书,就知道看书!

    苑国钟   我儿子喜欢看书,看了书他高兴……我得变着法儿让他高兴。

    田翠兰   您吃浆子吃多了吧?

    苑国钟   我是心疼他,大半夜听他咳嗽,我心口都裂成八瓣儿了!他是嫌我跟你们催租子呢!

    田翠兰   那您就甭要租子了,您还是要儿子吧。

    苑国钟  (不悦)你们存心要饿死我是不是?饿死我没关系,你们不能饿着我儿子……这不!刚给他抓了药,人家跟我要多少钱我也得乖儿乖儿递过去,跟我要脑袋我不是也得给么?我……

    【金穆蓉端着一笸箩成捆儿的纸币走过来,二话不说往篮子里倒。苑国钟赶紧张开衣襟兜住。

    第二幕

    一九四八年秋,霜降,黄昏。

    【金穆蓉把十字架抱出来,往门框上钉。田翠兰端出来一尊弥勒佛和一个木托子,在门框上找地儿。

    田翠兰   福斗!我把墙上的神仙薅下来了,你找个大钉子给我揳到门框上去,让他坐高儿高儿地往下看……看看谁还敢欺负咱们!

    苑国钟  (郁郁寡欢)关老爷圣明!那二位都晾出来了,您也出来待会儿……(向塑像鞠了一躬)今儿是好日子啊!今儿霜降了……今儿是我……

    古月宗   今儿是窝头会馆的主子要饭的日子口儿了!你们快围上去……围上去给他施舍呀。

    苑国钟   就那点儿房租,现在能买一小撮儿白面,够包俩饺子的了,我都赶不及给大伙儿涨房钱!你们看着给吧,反正我没法儿赶你们走……

    【周子萍退下来。苑国钟盯着姑娘手里那叠儿钱。

    周子萍   苑伯伯……

    苑国钟   (抢夺似地把钱抓了过去,两只手紧紧攥着)谢谢!谢谢!

    苑江淼 (高声)放下!爸爸!您把钱还给人家……您的眼睛里除了钱还有什么?……您攥着人家的钱干什么?那是人家的钱!

    苑国钟   ……攥着怎么了?

    苑江淼   (苦笑)我还能怎么说话?爸爸,您告诉我……(指着身后的屋子)民国十六年,租房子住在这儿的那位教书先生是什么人?

    苑国钟   ……韩先生是赤党。

    苑江淼   韩先生是怎么被抓走的?

    苑国钟   ……有人来抓他……他就给抓走了……把我也捎带上了……

    苑江淼   您平平安安回来了……(咳嗽)可人家被枪毙了。

    苑国钟   (焦灼)人家毙的就是赤党!人家毙我干吗呀?

    苑江淼   那笔钱是哪儿来的?您为什么一直瞒着不肯说?

    苑国钟   (苦苦挣扎)我……我……你别听人家乱嚼舌头!……你爸爸里外都是清白的,我没干过对不起人的事情!

    苑江淼   可是过后您买了这个宅子!……(极度疲倦)从我懂事儿起,您嘴里永远是钱……钱……钱!催着人家要钱,躲在屋儿里数钱……为了钱您跟街坊计较翻脸吵架,做梦您都惦记着钱……

    苑国钟   ……没有钱……我拿什么养活你还供你上学?

    苑江淼   钱的来路不正,我宁愿当初您把我扔到城墙根儿去!

    苑国钟  (站立不稳)儿子……你这么说话是想要我的命!

    【苑江淼径直去抢夺父亲手里的钞票。苑国钟死死攥着钞票不撒手。苑江淼情急之下给了父亲一个耳光,钞票落叶似的撒了一地。

    第三幕

    一九四八年冬,大雪,黑夜。

    【油印传单撒落在地,肖鹏达出现在大门口。

    肖鹏达   向伟大……的新中国……进军……谁的?

    苑国钟   我的!是我的……(谄媚地醉笑)这东西是我的。

    肖鹏达   (朝苑江淼晃晃那张传单)苑江淼!上边儿密密麻麻的一大堆梦话,都是你写的……也是你印的吧?(讪笑)我多嘴问一句,您那新中国在哪儿呢?

    苑江淼   (憧憬)……等天亮了,太阳出来了……人人都会看到她!

    肖鹏达   我怎么看不见呐?(手搭凉棚)哪儿呢新中国……除了你们家那烂墙头,我什么也没瞧见!

    苑江淼   你当然看不见……你是个瞎子。

    肖鹏达   (冷笑)……苑叔儿,您赶紧领我上去,让我看看您儿子那蜡纸和油辊子,他怎么就刻得这么漂亮印得那么地道呢?我是真佩服他……

    【苑江淼的笑容激怒了肖鹏达,肖鹏达突然挥枪对准苑江淼,苑国钟窜出来挡住枪口,引起一片惊呼。

    苑国钟   小达子!好孩子……今儿你要是非得打死一个人,那你务必得打死我……我不能让你打死我儿子!

    肖鹏达   您让开……

    苑国钟   达子!人得讲良心……你小时候偷我的黑枣,我逮着你想揍你两巴掌,我儿子拦着我不让打,他怕你疼……我儿子仁义呀!你倒想拿枪打他……

    苑江淼   爸爸,您不用为我担心……儿子觉得值。

    苑国钟   你值了……(啜泣)我不值!我什么都不要……我就要我儿子!小达子……(情绪失控,怒视对方)你敢碰我儿子一根毫毛,我生吞了你,你信不信?我儿子是赤党,我也是赤党,有本事你现在就开枪!你看城外头那些拿枪拿炮的能不能饶了你?

    【几个人扭成了一团。突然响了一枪,众人群雕一般一动不动。

    周玉浦  (看着地上)血……苑大哥您……您怎么流血啦?

    【血顺着裤脚淌到地上,袍子裂口处的棉花也被浸红了。

    苑江淼   爸……您没事儿吧……爸!(死死搂住父亲不放)爸!(哭泣)爸……

    苑国钟  (高声)爸爸对不住韩先生啊!韩先生叮嘱我……让我把钱送到南河沿十六号……我去了十六号……可十六号让人家给抄家啦!……我得空儿就到十六号对过儿树底下蹲着……下大雨蹲着……下大雪也蹲着……半年了一个子儿都不敢花……赶上古爷要甩他的房,我脏了心烂了肠子……我把人家的钱给花啦!

    苑江淼   爸爸!儿子对不起您……

    苑国钟   立本儿!立本儿……

    王立本   在呐。

    苑国钟   拿窝头来!快着……蘸我的血……治病……你们快着呀!再磨蹭就凝啦……儿子……爸爸手不干净……血……血干净……吃了治你的病……快着!

    【雪花亮晶晶的,似有若无。牛大粪兴高采烈地跑来。

    牛大粪   降啦!他们降啦……这边儿投降啦!

    苑国钟   ……我儿子……我儿子……他想去新中国……

    牛大粪   咱们一块儿去新中国!

    苑国钟   (找儿子的手,紧紧抓住)儿子……

    苑江淼   (紧紧地紧紧地抱着父亲)爸爸!

    西厢房突然爆发出新生儿的哭声。夜幕下的生者和死者都静悄悄的,那些落叶的树木居然依次开出了绚烂的花朵,与晶莹的落雪交相辉映。大幕在婴儿嘹亮的啼哭声中缓慢地闭合了。(有删改)

    (1)、下列对本剧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剧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社会为背景,塑造了一群生活于社会底层的百姓形象,剧作从小处着眼,对话细节和人物分寸把握得很好,反映了一个时代的转折。 B、第一幕的开头和结尾关于苑国钟收房租的场景,反映了人物复杂的内心活动。另外,“要饭”“赏我一口饭吃”等台词,表现了苑国钟的世故与无奈。 C、第三幕中苑国钟相信蘸血的窝头能治儿子的病,这个情节主要是为了反映旧社会环境下百姓思想的迷信愚昧,表现了对国民性的批判。 D、苑江淼是个有文化、有觉悟、思想进步的青年;然而他也有对父亲态度淡漠甚至厌恶的一面,在文中表现为他当着许多人的面斥责甚至动手打自己的父亲。
    (2)、下列对本剧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剧在剧情设计上独具匠心,它通过两条线索的交叉,使处世态度不同的两代人发生激烈的冲突,展现了人物的毁灭与新生,用小剧情反映了大时代。 B、剧中的道具“十字架”“弥勒佛”“关老爷”,台词“他想去新中国”“咱们一块儿去新中国”等,都符合人物身份和性格,反映了人物的信仰和追求。 C、第三幕中“雪花亮晶晶的,似有若无。牛大粪兴高采烈地跑来”这一舞台说明,一方面承接前文的清冷格调,烘托舞台氛围;另一方面推动了剧情发展,使剧情由高潮进入落幕。 D、剧末的舞台说明中“新生儿的哭声”“绚烂的花朵”“晶莹的落雪”体现了本剧现实主义的写法,具有象征意义,使剧情由沉重转为欢快,透出了一种新生的希望。
    (3)、戏剧冲突是构成戏剧剧情的基础,请从第二幕中概括出三处戏剧冲突并作简要说明。
    (4)、鲁迅说:“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请以主要人物苑国钟为例,结合剧情阐释这一理论。
  •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红楼梦》全书,共有诗词歌赋180余首,属于曹雪芹创作的有140余首(《红楼梦》前80回)。这些诗词决非可有可无,而是作品重要的组成部分。换言之,如果从《红楼梦》中抽掉这些诗歌词赋,作品还能产生如此强烈的艺术效果吗?回答自然是否定的。

    文备众体,引诗词歌赋等各种艺术形式入小说,是中国古典小说形式上的一大特点。从唐传奇开始,经宋元话本,明清的长篇、短篇小说,最后到晚清的才子佳人小说等等,可以说这种形式一直在沿用。但这种形式与作品的主题、情节、人物等有什么必然的联系?在作品中起多大作用?实在让人不敢恭维。唐传奇中的《游仙窟》,人物对话全是诗句,失去了生活的真实性。《长恨歌传》把白居易的《长恨歌》全诗抄录,又有什么必要呢?至于宋元话本、明清小说中的文前诗、文后诗、有诗为证、有诗叹曰之类,很多是可有可无的赘笔。

    而曹雪芹的《红楼梦》就不同了。他一方面吸收了这些艺术形式,另一方面又对它们进行了改造、丰富和发展,使之能够为作品的内容、情节和人物服务,为作者总体的艺术构思服务。 

     第五回“贾宝玉梦游太虚境”,是《红楼梦》中出现诗词最多的一回,这些诗词绝对不是什么“赘赋闲文”。《红楼梦》前五回是整个故事的开端,尤其在前四回中,通过“接外孙贾母惜孤女”和“葫芦僧判断葫芦案”,将林黛玉和薛宝钗两位女主人公一前一后送入贾府。

    伴随着黛玉、宝钗的登场,宝玉、凤姐、贾母等重要人物也一一亮相。那么十二钗中还有其他人物怎么办?是否也需要像钗黛那样逐一介绍呢?如果这样,那才真正成了赘笔闲文,使人读来毫无情趣。所以,当介绍了宝黛钗等人后,作者就在第五回通过宝玉梦境,利用诗词歌赋的形式,对十二钗及其他重要人物进行了一一介绍,而且草蛇灰线、若隐若显,让人产生一种玩味无穷的艺术感受。可见,这些诗词歌赋,不仅是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体现了作者独特的艺术构想。

    第二十二回中编了许多灯谜诗。如果把这些诗谜仅仅当作一种猜谜游戏看待,岂不辜负了作者的一番苦心?元春的“一声震得人方恐,回首相看已化灰”(谜底:爆竹),黛玉的“焦首朝朝还暮暮,煎心日日复年年”(谜底:更香)等,清晰地表明了这些灯谜暗含的丰富寓意,它们与故事情节和人物命运有着紧密的联系。

    由此可见,诗词在全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如果抽掉《红楼梦》的诗词,那么作品的艺术价值将受到极大的限制。包括像林黛玉这样的人物,去掉她的诗词,她给读者的印象也仅仅就是一个爱哭鼻子的娇小姐而已,这绝不是完整意义上的林黛玉。 

    (摘编自刘保忠《论诗词在<红楼梦>中的作用》)

    材料二:

    《红楼梦》中的诗词所表现出的中华文化内涵是博大精深的。从纵向的时间维度来说,它吸纳了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思想精华;从横向的文学空间维度来说,它借鉴了古典诗词曲赋的表现技巧,具有广博的文化张力。

    汉乐府民歌中通过人物的语言和行动表现人物性格的手法,在《红楼梦》诗词中运用得也相当精彩。薛宝钗、林黛玉、贾宝玉等同咏白海棠诗,却可以从中看出不同的性格:从薛诗中着出了封建淑女端庄的姿态;从林诗中看出了黛玉出淤泥而不染的纯洁品格;从宝玉诗中看出了他喜花怜女、不与臭男人为伍的情怀。

    魏晋南北朝的文化的味,在《红楼梦》诗词中亦可体现。如诗词的词藻华丽,讲究对偶,声韵的和谐等。谢灵运以肆意游邀、寄情山水闻名后世,《红楼梦》诗词以吟花弄月、陶醉于大观园令世人赞叹不已。

    《红楼梦》诗词富有唐诗宋词的文化底蕴,如意境的隽永,诗味的绵长,词采的华丽,诗句的精炼等。李商隐诗的“红楼隔雨相望冷”,李清照词的“凄凄惨惨戚戚”,在《红楼梦》诗词中都能找到文化的对应点。单就林黛玉的诗而言,就有王维诗的自然、李白诗的飘逸和杜甫诗的沉郁。

    元代文学艺术的文化精华,《红楼梦》诗词也进行了恰切的借鉴吸纳。如《西厢记》中的曲词《正宫·端正好》与林黛玉的《唐多令·柳絮》,在情调、用词、风格上都有异曲同工之妙;元杂剧中通过言行塑造典型人物的文化底蕴,在《红楼梦》诗词中亦有表现。元散曲在表现手法上的自由洒脱,风格上或朴白或典雅的品味,意境上的别有洞天,在《红楼梦》诗词中都可以找到神似之处。

    明代汤显祖的《牡丹亭》,其唱词和创作方法对《红楼梦》诗词影响很大。林黛玉听了《牡丹亭》的唱词后,心下思量:“原来戏上也有好文章,可惜看戏人只知看戏,未必能领略这其中的趣味。”林黛玉所说的“趣味”是什么呢?我想就是中国优秀文化中歌咏自然、追求美好、表现内心情感的意趣和味道。从《红楼梦》诗词中,我们可以看出它与中国历史诗词戏曲有着不可分割的文化渊源。

    《红楼梦》诗词从清初诗文中,亦吸收了些许精华。顾炎武诗的忧国情怀,王士祯诗的流连风景、咏怀古迹,在《红楼梦》的咏物诗和怀古诗中可以找到踪影。

    《红楼梦》诗词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吸纳创新,增加了自身的文化厚度和审美蕴涵,展现了更为宏阔的文化视野,对当今诗词创作和未来诗歌发展有一定的启迪借鉴作用。

    (摘编自姜志军《论〈红楼梦〉诗词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吸纳》)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红楼梦》强烈艺术效果的产生离不开作品中数量众多的诗词歌赋,它们是整部作品重要的组成部分。 B、曹雪芹设计宝玉梦游太虚幻境的情节,并通过词曲形式对十二钗等重要人物进行介绍,艺术构思独特。 C、诗词对《红楼梦》人物刻画有很大作用,它可以体现人物性格,暗示人物命运,使人物形象更加完整。 D、引“红楼隔雨相望冷”“凄凄惨惨戚戚”等诗词入文,使得《红楼梦》诗词富有唐诗宋词 的文化底蕴。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引诗词歌赋进入小说的这种创作形式,从唐传奇开始一直在沿用,但都为赘笔。 B、把《红楼梦》的灯谜诗当普通谜语看,就发现不了它与情节、人物的密切关系。 C、汉乐府民歌以言行表现人物性格的手法,在《红楼梦》诗词中运用得更加精彩。 D、曹雪芹通过写黛玉听唱词后的思量,表达了对《牡丹亭》整部作品的高度肯定。
    (3)、下列选项中,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
    A、清代学者王希廉在《红楼梦总评》中说,一部书中,翰墨则诗词歌赋,对联扁额、酒令灯谜……无不精善。 B、当代学者李劼评价《红楼梦》中的诗词:“在文化气脉上直承《山海经》的浑沌苍茫,在章法上具有《易经》的无穷变幻。” C、文学家鲁迅先生说:“自有《红楼梦》出来以后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 D、当代红学家蔡义江认为,《红楼梦》兼收了“众体”之所长,有拟初唐之格的,有仿中晚唐之体的……五花八门,丰富多彩。
    (4)、材料一是如何来阐明诗词在《红楼梦》中占有重要地位这一观点的,请简要分析论证思路。
    (5)、在阅读《红楼梦》时,应如何对待其中的诗词?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 1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高中课文中有不少经典语句,虽产生于两千多年前,但至今仍闪烁着智慧的光芒,给我们以人生的启迪;有些语句在新时代背景下又可以辩证思考,从新的角度作出辨析或阐释。

    要求:从下列语句中任选其一,准确理解其思想内容,阐述你的认识和思考;自选角度,自定立意,明确文体,切合身份;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致知在格物。

  • 1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沧浪亭里的闻妙香室,原先是赏梅的地方,也是以前主人读书的地方。在梅花树边读书,哪有在梅花树边饮酒快乐?即使是古人,也有不够周全之处。现在不见梅花,却也有暗香浮动,倒不是先入为主,想来是闻妙香室的建筑线条干净利落的道理。这也与门的革新有关,门的革新多为直线,线条一直就干净,而绦环板上也不施雕饰,素面朝天。出了闻妙香室,望空处走,在园子的角落里看见名“黄杆乌哺鸡”的竹子,竹子的杆是黄的,粗眺凋敝,玩味一下顿觉金碧辉煌。不觉来到明道堂,说明牌上说“明道堂坐北朝南,开敞四合,宏伟庄严,为园中主厅”,又不是天安门,要“宏伟庄严”干什么?明道堂四周的廊屋,与瑶华境界相通。

    廊屋围出的院子里有四棵树,两棵柏树,两棵玉兰树。柏树在这里显得粗气。一棵玉兰树已经生出新叶,东一点,西一撮,随意绿。而另一棵玉兰树上存残花,像我前几天在其他文章中写到的那样:“它们在枝头上就好像一堆打破的瓷器,稀利哐啷,碎片上留着乌龙茶的茶遗。

    我忽然生出喜欢,在铺地上发现了一瓣眉心紫盈盈的玉兰花瓣,紫得喜气。

    (1)、下列诗句中的“着”与文中加点的“着”,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妾家临渭北,春梦着辽西 B、平林霜着色,沙岸水留痕 C、野凫眠岸有闲意,老树着花无丑枝 D、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既形象又新颖,这样的表达效果是如何达到的?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是“明道堂”这一景点的景点说明词。景点说明词是对景点地理方位、典型特征、作用功能等方面的介绍。请你根据文本内容为“闻妙香室”写一段景点说明词,不超过40字。
  • 1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近日,美国开放人工智能研究中心OpenAI对外发布首个人工智能文生视频大模型——Sora。该模型仅需接收简要文字指令,即可生成具有多个角色、特定运动类型以及主题背景的最长60秒遇真视频。

    Sora问世不仅标志着视频内容生成技术迈向新阶段,也为娱乐、广告、教育等领域的应用带来前所未有的新机遇。娱乐行业的创作者可利用Sora快速生成具有创意的短视频,为观众带来更加丰富的观影体验。广告商可借助Sora生成的视频内容制作更具吸引力的广告作品,提升品牌形象和市场竞争力。教有工作者则可利用Sora生成的视频内容制作生动形象的教学资料 , A____。

    尽管Sora的技术创新为产业发展和变革带来诸多可能性,B____。首先,Sora等AI技术能够生成高质量的视频内容,版权和创作归属的界定问题变得尤为复杂。①其次,随着Sora等AI技术的发展,加剧了对生成信息真实性的挑战。②AI生成的内容,如视频、新闻报道等,③其真实性可能难以辨认,④从而可能用于制造假新闻,误导公众。⑤不仅这种技术的滥用将影响信息的可信度,⑥也会对社会稳定和公共安全构成潜在威胁。因此,如何确保AI技术的合法合规使用,防止其生成的信息被用于不当目的,将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1)、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文中第三段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归去来兮辞》中的“”两句描绘树木和泉水,表现了大自然的勃勃生机,叠词的运用使句子充满了韵律感。
    (2)、《石钟山记》通过记叙作者对石钟山得名由来的探究,认为“”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强调要正确认识事物,必须深入实际,认真调查。
    (3)、在宋代有许多文人墨客曾写过含有“心”字的诗词名句,比如苏轼曾写过“此心安处是吾乡”,晏几道曾写过“借问芳心谁有”,李清照也曾写过“”。
  • 17、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雪晴

    欧阳修

    悠悠野水来,滟滟西溪阔。

    晓日披宿云,荒台照残雪。

    风光变穷腊,岁律新阳月。

    冻卉意初回,绿醅浮可拨。

    人闲乐朋友,鸟哢知时节。

    岂止探芳菲,耕桑行可阅

    [注]①此诗大概作于诗人任职颍州太守期间。②绿醅:未滤过的酒,上浮绿色泡沫。③阅:巡视,检阅。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悠悠”“滟滟”既写出了野水缓慢流淌、西溪之水盈溢的特点,又具有音韵之美。 B、虽然朝阳初升,但是“宿云”“荒台”“残雪”等意象又营造了阴沉、荒凉的氛围。 C、腊月已过去,初春已到来,诗歌通过视觉、听觉等角度写出初春雪后放晴的景象。 D、诗人善于抓住初春景象的特点来描写,如描写冻的花卉已经慢慢恢复生机等等。
    (2)、作者的《醉翁亭记》贯穿一个“乐”字,这首诗歌也贯穿一个“乐”字。在本诗中,作者为什么而乐?请根据诗歌内容简要概括。
  • 18、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骊姬谮申生于晋献公,公将杀之。公子重耳谓之曰:“子盖言子之志于公乎?”世子曰:“不可,君安骊姬,是我伤公之心也。”曰:“然则行乎?”世子曰:“不可!君谓我欲弑君也,天下岂有无父之国哉!吾何行如之?”使人辞于狐突曰:“申生有罪,不念伯氏之言也,以至于死,申生不敢其死;虽然,吾君老矣,子少,国家多难,伯氏不出而图吾君。伯氏苟出而图吾君,申生受赐而死。”再拜稽首,乃卒。是以为“恭世子”也。

    (节选自《礼记·檀弓上》)

    材料二

    楚有士申鸣者,在家而养其父,孝闻于楚国。王欲授之相,申鸣辞不受。其父曰:“王欲相汝,汝何不受乎?”申鸣对曰:“舍父之孝子而为王之忠臣,何也?”其父曰:“使有禄于国,立义于庭,汝乐吾无忧矣。吾欲汝之相也。”申鸣曰:“诺。”遂入朝,楚王因授之相。居三年,白公胜为乱,杀司马子期,申鸣将往死之。父止之曰:“弃父而死,其可乎?”申鸣曰:“闻夫仕者身归于君,而禄归于亲。今既去父事君,得无死其难乎?"遂辞而往,因以兵围之。白公胜谓石乞曰:“申鸣者,天下之勇士也,今以兵围我,吾为之奈何?”石乞曰:“申鸣者,天下之孝子也,往劫其父以兵,申鸣闻之必来,因与之语。”白公胜曰:“善。”则往取其父,持之以兵,告申鸣曰:“子与吾吾与子分楚国子不与吾子父则死矣。”申鸣流涕而应之曰;“始吾父之孝子也,今吾君之忠臣也。吾闻之也,食其食者其事,受其禄者毕其能,今吾已不得为父之孝子矣,乃君之忠臣也,吾何得以全身?”援桴鼓之,遂杀白公胜,其父亦死,王赏之金百斤。申鸣曰:“食君之食,避君之难,非忠臣也。君之国,杀臣之父,非孝子也。名不可两立,行不可两全也,如是而生,何面目立于天下?”遂自杀也。

    (节选自《说苑·立节》)

    (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子与吾[A]吾与子[B]分[C]楚国[D]子不与[E]吾[F]子[G]父[H]则死矣。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盖,通“盍”,指何不,与《庖丁解牛》中“技盖至此乎”的“盖”意思不同。 B、爱,指吝惜,与《孟子·梁惠王》”中“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的“爱”意思不同。 C、死,指为……而死,与《陈涉世家》中“死国可乎”的“死”意思相同。 D、定,指使……安定,“阙秦以利晋”中“利”表示使……获利,两者用法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骊姬向晋献公诽谤申生,重耳劝申生向父亲说明情况,申生认为会让晋献公伤心或猜疑,坚持不肯这样做。 B、申生认为国君年事已高,国君的儿子年龄尚小,国家正处于多事之秋,于是恳求狐突出山为晋献公出谋划策。 C、申鸣认为做官的人,身体属于君王,而俸禄归于亲人,既然选择了在朝为官,侍奉君王,就应该以身殉国。 D、白公胜被申鸣派兵包围,向石乞寻求突围之策,石乞建议他请申鸣的父亲来帮忙劝说申鸣退兵,但计策没有奏效。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今既去父事君,得无死其难乎?”遂辞而往,因以兵围之。

    ②援桴鼓之,遂杀白公胜,其父亦死,王赏之金百斤。

    (5)、申生与申鸣在尽孝上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请谈谈你的看法。
  • 1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陆蠡

    院子里的鸡缩头缩脑地踱进埘里去了,檐头嘁嘁喳喳的麻雀都钻进瓦缝里,从无人扫除的空楼的角落,飞出三三两两的蝙蝠,在院宇的天空中翻飞。蝙蝠可说是夜和黑暗的先驱,①它的黑色带钩的肉翅,好像在牵开夜的帷幕,这样静悄悄地,神秘地。

    这时候,这家里的年青的媳妇,从积满尘垢的碗碟橱的顶上拿下一个长嘴的油壶,壶里面装着点灯的油。她一手拿壶,一手拿灯,跑到天井跟前——那里还有暗蒙的微光——把油注在灯瓢里面。她注了一点,停一停,把灯举得和眼睛相平,向光亮处照一照,看看满了没有,拿下来再加一点油,复拿起照了照,又加上一点,等到灯里的油八分满的样子,等到油面和瓢缘相差二分的样子,才住了手。一边把油壶放还原处,一边顺手在一只破灯笼壳里抽了两条灯芯,把它们浸在油里,让灯芯的一端露在瓢外二分长短,而另一端则像两道白色的尾巴翘着。

    少妇把灯放在灶突上。这是灶间的中心点。不论从那一方量来,前后也好,左右也好,上下也好,都是等距离。她从来没有想到这所在是室内的正中心,只觉得放在这里很好,便放在这里了。她每次都这样放,月月如此,年年如此,毫不以为异。

    少妇没有伸手点灯,只是在灶门口坐下。灶里还有余火,吐着并不逼人的暖气。锅里的饭菜熟了,满室散着饭香。她把孩子拖到身边来,脸偎着他,若有所待地等着。②等着谁呢?不,她只等着天黑,伸手不见五指的天黑。她要等天黑尽时方才举火点灯。她知道就是一滴的灯油也是不能浪费的。

    这是一盏古式的青油灯。和现在都市里所见的是大不相同了。这灯在乡间仍被普遍地用着。

    坐在灶前的媳妇,她来这家里很幸福,大家都爱她,丈夫在外埠做工,在一定的时候回来,从来没有爽约。膝前的孩子则已经四岁了。她的公公婆婆——都还健在。

    天黑了,伸手不见五指的黑。她推开孩子,拿一片木屑在尚未尽熄的灶火中点着,再拿到灯边点起来。蓦然一间室都光明了。“一粒谷,撒开满堂屋。我给你猜个谜儿,你猜不猜?”“灯,灯。”连说话未娴熟的四岁的孩子都会猜谜儿了。且说灯点着了,这灯光是这样地安定,这样地白而带青,这样地有精神,使这媳妇微笑了。“太阳初上满山红,满油灯盏统间亮”,她在心头哼着儿时的山歌。她,正如初上的太阳,前面照着旭红的希望;她,正如满油的灯,光亮的,精神饱满的,坚定的,照着整个房间,照着她的孩子。所以她每次加油的时候,总要加得满满的,因为这满油的灯正是她的象征。

    灯光微微地闪了。这家的公公和婆婆走进灶间来。她看见他们进来了。她揭开锅盖,端出菜和饭。热喷喷的蒸气使灯光颤了几颤。她的公公说,“一起吃了便好”。而她总是回答,“你先吃”,她真是懂得如何尊敬长辈的。每逢别人看到这样体贴的招呼,总要说一声,“一团和气哪”。

    饭吃半顿的样子。“剥剥剥”,有人敲门了。婆婆坐在门边,顺手一开。③头也不用回便说:“二伯伯请坐。”二伯伯便在门槛坐下。

    “剥剥剥”,又敲门了,这是林伯伯。他们俩不用打招呼,便一个先一个后。从来不会有迟早。他们夜饭早吃过了。他们总在天未黑的时候吃,吃过之后,站在门口望着天黑,然后到这家里来闲谈。有时这家里的媳妇招呼他们一声说:“吃过吗?”二伯伯便老爱开玩笑地说:“老早,等到今天!”他的意思是说,“我早就吃过了”。

    二伯伯和林伯伯在一起,话便多了。他们谈到村前,谈到屋后,谈到街头,谈到巷尾。真不知他们从哪里得到许多消息。④像是专在打听这人间琐事,像义务的新闻访员。谈话便不知不觉地转到灯上来。

    “我有一次到城里去。他们点的都是洋灯,青油灯简直看不到。他们点的是洋油,穿的是洋布,用的是洋货,叫人看得不服眼。”

    “他们作兴点洋油,那有什么好处。洋油哪里比得上青油!——这屋子里点的是青油——洋油又臭,又生烟,价钱又贵,风一吹便熄,灯光也有点带黄。青油呢,灯花白没臭气,又不怕风,油渣还可以作肥料。洋油的油渣可以作肥料吗?”

    “是啊!我说城里人不懂得青油的好处。譬如说,我们一家有两三株乌桕树,每年你不用耕锄,不用施肥,可以采几石桕子,拿到油坊里去,白的外层剥下来可以制蜡烛,黑的芯子可以榨青油。桕子的壳烧火。这些城里人哪里懂得。”

    林伯伯忽然指着浸在油里的灯芯,说:

    “灯芯只要点上一根便够了。两根多花一倍油。”

    “因为伯伯们在这儿,点得亮点。”媳妇说。

    “讨扰讨扰。”

    谈话又移到灯芯上面。二伯伯和林伯伯谈着灯芯是怎么样的长在水边的一种草,便是编席子的草,灯芯还可以做药;又说有一种面,很脆很软,像灯芯大小,叫作灯芯面。

    媳妇在这时候正洗着锅子。不一会儿灶头抹净了,舀一盆热水洗手,又把快要睡去的孩子擦了一把脸,解下腰上的围裙,拿一根竹签子剔一剔灯花。

    伯伯们都告辞了。他们还要到别家去闲谈,把说过的话重说一遍。

    媳妇一手提了灯,一手牵了孩子。施施然向自己的卧室走去。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通过对鸡、麻雀、蝙蝠的描写,渲染了乡村凄凉、残破的景象,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黑暗。 B、文中叙写了媳妇给青油灯加油的详细过程,媳妇特意把灯放在室内正中心,显示出她对灯的重视。 C、二伯伯和林伯伯对媳妇的招呼不太在意,得知媳妇点两根灯芯的原因后,他们在表达歉意后告辞。 D、作者在叙述乡村日常生活中赞颂了淳朴的乡民,也暗示了乡土中国在现代社会发展中将面临冲击。
    (2)、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句子①中将蝙蝠的翅膀比喻成夜的帷幕,表明夜晚和黑暗的来临。 B、句子②中运用设问,强调她并不是等人,而是等着天黑尽时才点灯。 C、句子③中“头也不用回”并不是待人冷淡,而是彼此相熟到无须客气。 D、句子④中两个“像”用法不同,前一个表示推测,后一个表示比较。
    (3)、文中二伯伯和林伯伯的对话内容,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4)、读书小组要为此文写一则文学短评,经讨论,甲组提出的关键词是“灯的意蕴”;乙组提出的关键词是“平淡与温情”。请任选一组写出你的短评思路。
  • 20、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荀子以主张“人性恶”而著名,这与孟子所主张的“人性本善”正好相反。表面上看,荀子对人性的评价很低,而事实上恰好相反,荀子的理论可以称之为一种文化哲学。他的理论主旨是认为,一切良善和有价值的事物都是人所创造的。价值来自文化,而文化则是人的创造性成就。因此,在宇宙中,人和天地同等重要。

    荀子认为,天、地、人构成宇宙的三个力量,它们又各有自己的作用。“列星随旋,日月递照,四时代御,阴阳大化,风雨博施,万物各得其和以生”,这是天、地的作用。至于人的作用,则是运用天时地利以创造自身的文化。

    按照荀子的看法,人性也应当受到教养,没有经过教养就不可能成善。在《性恶》篇中,荀子说:“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伪,就是人为。荀子的人性论虽然与孟子的正好相反,但是他也同意孟子所说,人皆可以为尧舜。他自己也说过“涂(途)之人可以为禹”,即路上的普通人也可以成为禹。这种一致,让有些人认为这两位儒家并无根本的不同,这是一个很大的误解。

    在孟子看来,人生来就有仁、义、礼、智“四善端”,人只要充分发展这四善端,就能成为圣人。而荀子的看法是:人生来不仅没有善端,相反地倒是具有恶端。在《性恶》篇中,荀子一方面认定人生来就有贪图利益和感官享受的欲望,另一方面也肯定人生来又有智性,可以使人成善:“涂之人也,皆有可以知仁、义、法、正之质,皆有可以能仁、义、法、正之具,然则其可以为禹,明矣。”也就是说,孟子认为人皆可以为尧舜,是因为人的本性是善的;而荀子认为涂之人皆可以为禹,是因为人有智性。

    沿着荀子的思路,势必要引导出这样一个问题:人怎样才能够在道德上达到善呢?既然人生来就有恶端,那善又是从何而来的呢?为了回答这个问题,荀子从两个方面进行了论证。

    首先,荀子指出,人的生存离不开社会组织。若没有在社会组织中的合作和互相支持,人就无法改善自己的生活。荀子认为,从个人生存的角度来说,每个人的生活都需要靠各种行业的物品供养,但是一个人不可能兼通各种技艺,一个人也不可能同时管理各种事物,所以人不能脱离社会,否则就会陷入困境。荀子还从人需要在竞争中求生存的角度指出,人们需要联合起来,才能制服其他动物,人“力不若牛,走不若马,而牛马为用,何也?曰:人能群,彼不能群也。……一则多力,多力则强,强则胜物。”

    由于这两种原因,人们需要社会组织。为了使社会组织起来,人们需要有共同的行为准则。这就是“礼”。儒家一般都重视礼,荀子则特别强调礼。“礼”是由何而来的呢?荀子说:“礼起于何也?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使欲必不穷乎物,物必不屈于欲。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起也。”这就是说,先王制定礼(个人行为准则)义(道德),就是为了杜绝社会和思想的混乱。

    荀子还说:“欲恶同物,欲多而物寡,寡则必争矣。”在这里,荀子指出人类社会各种问题的根源,就在于人们所爱的和所恨的都是同样的东西。假如有一个人喜欢征服别人,而另一个人喜欢被征服,那么这两个人和睦共处便不成问题;或者人们所喜爱的东西十分丰富,如同空气那么多,那也就不成问题;又或者人们在生活中隔得很远,互不相干,彼此之间的问题也会简单得多。但是,世界并不是如此理想。人们必须在一起生活,又无法避免竞争,于是对每个人的欲望都不能不加以节制。“礼”的作用就是规定应有的节制。有礼,才有道德。遵“礼”而行的人就是有道德的人,违“礼”而行的人就是没有道德的人。

    荀子还提出了另一方面的论证。他认为禽兽有父子,有雌雄,这是自然。在人类社会里,有父子关系、夫妻关系,这是文化和文明的产物。这不是自然的恩赐,而是人类的精神成就。人应当有社会关系和“礼”,因为只有它们才使人异于禽兽。从这个方面的论证看来,人的道德不是自然产生的,而是由于人的需要。

    在儒家思想中,“礼”的含义十分广泛,它可以指仪式、礼节,也可以指社会行为准则。在上述有关荀子的论证中,“礼”更多的是指后者。这时,“礼”所起的是规范作用,在人满足欲望时,对人的行为加以规范。而在用于礼节、礼仪时,“礼”有另一种作用,就是文化教养,即净化人的情感,使它纯洁、典雅。在这一方面,荀子也做出了重大贡献。

    (摘编自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荀子的人性观对人性给予了很低的评价,但却比孟子的人性观更有文化哲学上的价值。 B、孟子和荀子都认为人皆可以成为尧舜禹那样的人,但他们观念的立足点其实并不相同。 C、在荀子看来,人类各方面的能力都无法与其他动物相提并论,所以才需要联合起来。 D、荀子论证了人类道德的起源,即由于人类不同于禽兽,所以才需要道德和“礼”的约束。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论述荀子人性主张而时时与孟子思想相参照,在优劣对比中使论点更鲜明。 B、文中引述观点时或摘取《荀子》原文,或仅转述文意,显出论据剪裁上的灵活。 C、文中时现举例论证,借助读者熟悉的生活现象,将深刻的道理阐述得简易明了。 D、文章围绕荀子性恶论展开论述,既正本清源,又纠错指谬,思路明晰,层次井然。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荀子强调人的地位,将人与天、地并列为构成宇宙的三个力量,并认为人的作用是运用天时地利以创造自身的文化。 B、孟子认为,人只要充分发展“四善端”就能成为圣人,成为圣人不仅要具有善的本性,还要积极地行善、扬善、发展善。 C、“礼”是人类为了组织社会而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人的生存离不开社会组织,因此人必须遵“礼”而行,做有德之人。 D、既然“欲恶同物,欲多而物寡”是人类社会出现问题的根源,那么当物质满足人的需要时,很多社会问题也就迎刃而解。
    (4)、下列选项中,不符合荀子对人性看法的一项是( )
    A、今人无师法,则偏险而不正;无礼义,则悖乱而不治。 B、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 C、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 D、若夫目好色,耳好听,口好味……是皆生于人之情性者也。
    (5)、孔子《论语·为政》中讲对百姓要“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所谓“齐之以礼”就是要用“礼”来规范人民的行为。荀子更丰富完善了这一观点,请结合上文说明荀子是怎样阐释“礼”的作用和意义的。
上一页 2 3 4 5 6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