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卷网-试卷题库版本:
全部 统编版(部编版) 人教版 苏教版
  • 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过秦论》中,“”两句是对秦王朝在武器方面“以弱天下之民”举措的绝妙讽刺,也说明民心所向才是王朝统治得以维持的根本。
    (2)、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运用句内对比的手法,从文辞和内涵角度对屈原的《离骚》进行评价的句子是“”。
    (3)、《阿房宫赋》中用“六王毕,四海一“来形容秦始皇灭掉诸侯国统一天下的过程,《过秦论》中“”与此句表达的意思相同。
    (4)、李商隐《锦瑟》中的“”两句,用阴阳冷暖的不同境界展现了高洁的感情、执着的爱慕和无尽的哀思。
  •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书愤五首·其一

    陆  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书愤五首·其二

    陆  游

    白发萧萧卧泽中,只凭天地鉴孤忠。厄穷苏武餐毡久,忧愤张巡嚼齿空

    细雨春芜上林苑,颓垣夜月洛阳宫。壮心未与年俱老,死去犹能作鬼雄。

    【注】安史之乱中,张巡死守睢阳数月,被俘后仍骂敌不止,最后嚼齿吞牙而死。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其一”的颔联,作者回忆当年在瓜洲渡和大散关的峥嵘战斗生活,字里行间充满英勇豪迈之情。 B、“其二”的首联,以“白发萧萧”和“卧泽中”之状表达人生困厄,但诗人仍有不屈之志,一颗忠心天地可鉴。 C、“其二”的颈联,以上林苑的细雨春芜和洛阳宫的颓垣夜月,抒发兴废更替、盛衰无常的感叹。 D、“镜中衰鬓已先斑”和“壮心未与年俱老”都表达年老垂暮之慨,但前者情感悲凉,后者格调高昂。
    (2)、两首诗都有“用典”的手法,请分析两首诗中典故所表达的含意。
  •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絮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之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节选自贾谊《过秦论》)

    材料二:

    (贾谊)其高足以凌青云,抗太虚,而不入于诡诞;其下足以尽山川草木之理,形状变化之情,而不入于卑污。及其事多,而忧深感远之激捍有触于吾心,而干于吾气,故其言多而出于无聊,读之有忧愁不忍之态,然其气要以为无伤也,于是又自喜其无入而不宜矣。使予位之朝廷,视天子所以措置指画号令天下之意,作之训辞,镂之金石,以传太平无之业,盖未必不有可观者遇其所感寓其所志则自以为皆无伤也

    余悲贾生之不遇。观其为文,经画天下之便宜,足以见其康天下之心。观其过湘为赋以屈原,足以见其悯时忧国,而有触于其气。后之人责其一不遇而为是忧怨之言,乃不知古诗之作,皆古穷人之辞,要之不悖于道义者,皆可取也。贾生少年多才,见文帝极陈天下之事,毅然无所阿避。而绛灌之武夫相遭于朝,譬之投规于矩,虽强之不合,故斥去。不得闻朝廷之事,以奋其中之所欲言。彼其不发于一时,犹可托文以撼其蕴,则夫贾生之志,其亦可罪耶?故予之穷饿,足以知人之穷者,亦必若此。又尝学文章,而知穷人之辞,自古皆然,是以于贾生少进焉。鸣呼!使贾生卒其所施,为其功业,宜有可述者,又岂空言以道之哉?予之所以自悲者,亦若此。然世之知者,其谁欤?虽不吾知,谁患耶!

    (节选自曾巩《读贾谊传》)

    【注】①绛灌;汉绛侯周勃与颍阴侯灌婴的并称。均佐汉高祖定天下,建功封侯。二人起自布衣,鄙朴无文,曾谗嫉陈平、贾谊等。

    (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盖未必不有A可观者B遇其C所感D寓其所志E则自以为F皆无伤也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穷,指处境困难不得志,与《屈原列传》中“人穷则反本”的“穷”词义相同。 B、朝,指使……朝见,与《苏武传》中“单于愈益欲降之”的“降”,两者用法相同。 C、吊,指凭吊,与《屈原列传》中“及见贾生吊之”的“吊”词义相同。 D、与,指参与,与《伶官传序》中“与尔三矢”的“与”词义不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贾谊在《过秦论》中通过对比分析出秦朝灭亡的原因是“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B、后世之人认为贾谊不该在他的文章里写很多忧愁怨恨的言辞,这最终使他不被朝廷重用。 C、在曾巩看来,古时的诗文多为困窘之人所写,其要旨只要没有悖于道义的,都可以取用。 D、曾巩认为贾谊既有治理天下的才华,又有造福天下的决心,还赞扬他为人正直不阿。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②譬之投规于矩,虽强之不合,故斥去。

    (5)、曾巩说“予之所以自悲者,亦若此”,结合文本分析“此”指代的是什么。
  • 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天地苍茫一根骨

    庞进

    司马迁的祠墓在陕西的韩城市。祠内有他的塑像:束高发,穿红袍,长眉入鬓,双目炯炯——那眼神,有穿透历史烟云的明晰和超凡入圣的穆然;显著的还有那一袭长及心胸的须髯,给人一份文人的傲岸和学者的庄重。据说,人受过宫刑,胡须会随之脱光,而这尊塑像依然大须飘拂——这大概是民意使然了:你皇上要把一个血性须眉变成一个不男不女的“太监”,可在我们老百姓的心目中,这个人依然是男子汉,顶天立地,气吞山河的男子汉!

    仔细看,司马迁的塑像是稍稍有些斜的,头向北方偏着。一种说法认为,司马迁是在遥望北方的苏武庙,因为这位在北国牧了十九年羊的汉朝使臣,和司马迁是肝胆相照的僚友。另一种说法认为,司马迁是在遥望李陵,这位大汉名将被迫降敌,正是司马迁罹祸的原因啊。我是倾向于后一种说法的,我甚至觉得“李陵之祸”降临到司马迁的头上,是有某种必然性的。不错,司马迁是一个有骨气有血性又才华横溢抱负远大的文人,这样的文人在任何一个朝代,都是社会的良心。当李陵重创十万敌骑的消息传到长安时,汉武帝刘彻是笑眯眯的,公卿王侯们好听话说得长乐宫的麻雀都似乎要变成翩翩起舞的宫女。不料几天后,李陵终因矢尽粮绝,寡不敌众而被俘降敌。消息传来,全朝廷都哑巴了。朝堂上,刘彻目扫群臣。群臣或言李陵该千刀万剐,夷其九族不足以抵罪。当刘彻对这样的看法眯目点头时,我们的太史公站了出来。他说李陵平时克己奉公,身先士卒,有国士之风。此次出征,孤军奋战,血染寒山,英勇可嘉。降敌是一时无奈,日后有机会,他还会报效汉朝的。“好你个司马迁”,刘彻震怒了,“你竟敢替叛贼说话,谁给你的胆量?”

    现在看来,司马迁充其量不过是说了几句公道话而已。然而,问题倒不在于公道话本身,而在于竟然有人敢于站出来说公道话。社会良心和专制强权在这儿发生了深刻的矛盾。在刘彻的心目中,做臣子的差不多是一群牛马,鞭子下驮拉耕作,唯主子鼻息是仰,哪里有你人模人样地站在我的对面说什么公道话的权利?

    对武帝刘彻,司马迁曾经抱有幻想。做太史令,他异常勤奋,总想博得武帝的欢心。即使站出来为李陵辩护,也是见皇上满脸的“惨怆怛悼”,禁不住效一番“款款之愚”。然而,残酷的现实粉碎了文人的天真,他终于明白了:刚直不阿的书生和专横残暴的帝王是冰和炭、玉和泥。于是,不再幻想不再幽怨,为了“草创未就”的《史记》,为了“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理想和事业,他咬牙吞血,毅然决然地走向了苦难,“就极刑而无愠色”。至此,司马迁实现了一个转变,一个御用工具向独立人格的转变。从此,一个书生走到了一个帝王和这个帝王赖以存在的庞大体制的对立面。你可以摧残我的肉身,但你摧不毁我的抱负;你可以夺取我的生命,你却打不倒我的精神。我就要谱写一部世上从来没有的大书,让这个民族记住司马迁,让这个世界记住司马迁!也让你刘彻看看,什么是真正的文人,什么是文人的肝胆。寒凝春华发,血沃劲草肥。炼狱淬火,司马迁在提升精神的同时,成就了一根骨头。

    好一根骨头啊!即使面对一百个汉武帝,一千次酷刑,一万回磨难,这根骨头也不会酥软,绝不酥软!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第二段“我是倾向于后一种说法的”一句,一方面为下文引出李陵及司马迁罹祸起到了过渡作用,另一方面也为全文的议论与评述作了必要的铺垫。 B、“替叛贼说话”“震怒”了武帝而终至“就极刑”,归根到底是司马迁文人性格使然,刚硬而敢于说真话,不人云亦云,他的悲剧其实是他性格的悲剧。 C、文章划线处活用鲁迅诗句“血沃中原肥劲草,寒凝大地发春华”,是为了说明苦难让司马迁超越了个人的荣辱得失,成为了后世文人的精神标尺。 D、作为一个刚直不阿的书生,司马迁对武帝寄予希望,也曾努力博取他的欢心,只是残酷的现实粉碎了他的天真和幻想。
    (2)、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标题“天地苍茫一根骨”,生动形象,含有强烈的感情,颂扬了司马迁的品格和精神。 B、司马迁的塑像“大须飘拂”,是采用浪漫而非写实手法,这里含有后人的情感因素。 C、在为李陵说话这事上,司马迁的表现是正直、天真、勇敢,反衬了刘彻的冷酷和专横。 D、司马迁不情愿却事实上站在了汉武帝的对立面,他的选择是忍辱负重,借作品来复仇。
    (3)、文章开头,作者是如何描写司马迁塑像的?这样描写有什么用意?
    (4)、文章第2段中,作者为什么说“李陵之祸”降临到司马迁头上是有某种必然性?结合课文,谈谈你的看法。
  • 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儒家思想便成为中国传统社会的统治思想,“家国一体”思想随之成为国家架构与治理的重要理论来源之一。政治上的理念深刻影响着社会的文化习俗与价值取向,使得中国社会弥漫着浓浓的家国情怀,个人、家庭(族)、国家三者均受其影响。

    第一,从个人来说,在家尽孝、为国尽忠是人生价值的核心。在家尽孝,不仅是外在的道德约束,更是个人内在的道德自觉。其实,“孝”早已成为中国人内心自发衍生出的一种情感。这种发自内心的“孝”被后世儒家推崇到极高的地位,在儒家的推崇与统治者的宣传下,“孝”就不再是外在强加的道德约束,而成为个人发自内心的情感表达和自觉的价值追求。

    为国尽忠,是在家尽孝观念的扩展,是个人面对国家这个大“家”时的价值情怀。班固所谓“爱国如饥渴”,道出了个人对国家最朴实、最真挚的情感。“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道出了身居高位者,必须为国担当,为民请命,不考虑个人之利弊祸福。“位卑未敢忘忧国”,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平民布衣,也应有担当意识,在家国危难之时,敢于挺身而出。每一次抗击外来侵略,都有无数人的浴血奋战和奉献牺牲。

    第二,从家庭(族)来说,助个人成才,助国家治理,是家庭的价值核心。传统社会的家庭(族),都将儒家思想作为家规族训的指导思想,将抚育儿女、凝聚社会和尽忠报国作为其存在的价值所在。

    家对于中国人而言,实在有太多的内涵和无限的意蕴。个人对家的眷恋和奉献,除了血缘亲情的因素外,还与家庭(族)倾力培养、扶持个人成长有密切关系。家庭(族)为个人的生存、成长不遗余力地提供支持、帮助,个人与家庭(族)荣辱与共,休戚相关。

    在家国思想影响下,传统家族文化的主流,均将国家利益和中华大一统摆在首位。许多族训中均强调“国难尽忠”,当家族利益与国家利益发生冲突时,选择舍家报国。

    第三,从国家来说,民为邦本,君人者以天下之心为心,成为治国理政最基本的指导思想。从家国思想出发,“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与此同时,作为天下最大“家”的操持者,治国理政者必须对天下人负责,为天下人谋福。也就是说,君主也必须受到相应制约:必须以民为本;必须严于律己,做天下人榜样;必须以天下为公,公私分明。

    上述三方面对统治者的道德诉求与制约,是中国古代最具特色的政治思想之一。然而,由于历史的局限和封建专制文化的禁锢,在中国传统文化的视野里,对“国”的概念主要理解为两点:一是“疆土”,二是“君主”。而第二种理解往往使人们把“君”和“国”连在了一起,君是国的代表和象征。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不断宣扬和强化这种认识,统治者打着家国同构的幌子,强调“忠君”即是“爱国”,不仅要求民众对君主从理性上绝对服从,而且诱使民众作感情上的父权认同。这种君主一体的理念,把“国”的真正意义异化了。

    (摘编自刘紫春《家国情怀的传承与重构》)

    材料二: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几千年斗转星移,家国情怀如同一条奔腾不息的情感长河,始终贯穿于中华民族栉风沐雨、砥砺奋进的历程中,流淌在炎黄子孙生生不息的血脉里,成为中华民族战胜艰难险阻、不断取得巨大成就的精神动力。进入新时代,实现宏伟蓝图,需要我们大力弘扬家国情怀,自觉将个人前途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努力投身到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中去。

    “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没有国家繁荣发展,就没有家庭幸福美满。同样,没有千千万万家庭幸福美满,就没有国家繁荣发展。”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家庭的前途命运同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只有家庭和顺美满,整个国家社会才能和谐稳定;只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每一个家庭的梦想才有最坚实的依靠。

    “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家不只是人们身体的住处,更是人们心灵的归宿。家风好,就能家道兴盛、和顺美满;家风差,难免殃及子孙、贻害社会。正所谓“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弘扬家国情怀,要求我们注重家风建设,弘扬优良家风,自觉将家庭情感与爱国情感共融互通,以千千万万家庭的好家风涵养全社会的好风气。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了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每个人都要敢于担当,主动奉献,至死不渝,这是一种对于国家、民族的大爱,也是真正的家国情怀。千百年来,多少英雄豪杰秉持这种家国情怀,恪守兴国之责,舍小家为大家,让中华民族历经磨难而不衰,饱尝艰辛而不屈。无论是霍去病“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壮志豪情,还是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舍生取义,都生动诠释了家国情怀的内在要义,体现出中华儿女对祖国的拳拳赤子之心,激励着无数后来者为改变国家和民族命运前仆后继,奋斗不止。在新时代,创造中华民族新的更大奇迹,需要更多的人敢于负责,勇于担当,善于作为。

    新时代是属于奋斗者的时代,是心怀梦想、奋力追梦的时代。作为新时代的追梦人,我们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的号召,大力弘扬家国情怀,奋力担当兴国之责,勇立潮头,奋勇搏击,让自己的人生在为国家、为人民的服务奉献中焕发更加绚丽的光彩。

    (摘编自陈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家国情怀》)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孝”作为民族文化精髓,经过儒家思想的持续推崇和统治者的积极宣传,逐渐成为了中国人内心的一种情感。 B、“爱国如饥渴”“国难尽忠”都直接表现了当家族利益与国家利益发生冲突时,应当将国家利益摆在首位,舍家为国。 C、个人前途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从个人来说,要做到为国尽忠;从国家来说,治国理政者要天下为公,以民为本。 D、抚育儿女、凝聚社会和尽忠报国都为儒家所提倡,因此它们都成为传统社会的家庭(族)的家规族训的指导思想。
    (2)、根据材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历史上无数人为了改变国家和民族命运前仆后继,可见,无论是高位者还是位卑者,都需要勇于担当,尽职履责。 B、作为大“家”的主政者,应超越一家一族的利益,以天下为家。如此,君主才能得到天下的拥护,实现治国平天下。 C、家庭扶持个人成长,个人以孝回报家庭,就会形成和睦的家庭氛围,这样一来,社会的良好风气也就形成了。 D、“孝”培育感恩情怀,“忠”体现担当精神。今天,“孝”与“忠”表现为做新时代的追梦人,建设好小家,服务好大家。
    (3)、根据材料,对下列古诗文名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诗人表面上是在批评“商女”,实际上谴责了只关心家庭幸福美满而漠视国家前途命运的达官显贵。 B、“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韩愈不顾惜自己的身体,愿意为国家效劳,表现出个人对国家朴实而又真挚的情感。 C、“乌鸟私情,愿乞终养”:李密通过乌鸦反哺的典故委婉表达了报养祖母的愿望,晋武帝被李密的孝心感动,这表明“孝”是中国人普遍认同的情感。 D、“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君主在国家中并无至高无上的地位,治国理政者只有为天下人谋福才会得到百姓的拥护,这体现了孟子的民本思想。
    (4)、请结合材料内容,给“家国情怀”下一个简要定义。
    (5)、忆往昔峥嵘岁月是深悟家国情怀的一种方式,学期伊始,学校将举行以 “家国情怀,感动2020”为主题的校园活动,拟邀请疫情期间驰援武汉的医护人员参加。请你据此写一段抒情性文字,作为活动宣传海报的一部分。要求:主题明确,感情真挚。
  •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勤洗手,是将细菌和病毒拒之门外的重要手段。 ①  , 不可能随身携带肥皂和水,想在没有水的时候给手消毒,很多时候就要靠免洗消毒洗手液了。于是,各种造型小巧精致、便于携带的免洗消毒洗手液深受人们喜爱。近年来,我国研发出不含酒精的新型免洗消毒洗手液,该消毒洗手液以复合季铵盐为主要成分,改变了传统洗手液含有酒精成分的限制,能够保障人们没有水洗手的情况下,依旧能够达到杀菌的目的。随着经济恢复, ②  , 新型免洗消毒洗手液可以给商旅人士提供更多的便利。

    不过,专家提醒,如果有条件, ③  , 配合使用肥皂或洗手液,才是确保手部卫生的最好方式。

    (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画需要题跋。题与画每每 ①  , 好画还须有好题。题得好,对于画不啻是 ② 。但反过来,假使题得不好,那真真是佛头着粪,整个的画面都要为它破坏。

    抱石肯把他辛苦的劳作拿来让我题,他必然相信我至少不至于题得怎么坏。以前我曾替他题过一张《瞿塘图》,题得特别拙劣,至今犹 ③ 。目前经验虽然又多了一些,但也不敢说有十分的把握。

    辞要好,字要好,款式要好 , 要和画的内容、形式、风格恰相配称,使题词成为画的一个有机的部分,这实在不是容易的事。而且据我自己的经验,好的画确实是比较好题。要打个不十分伦类的比譬吧,就好像好的马比较好骑那样。经受过训练的马,只要略通骑术,它差不多事事可以如人意。即使你是初次学骑,它也不会让你十分着难。没有经过训练的劣马,那是不敢领教的。

    好的画不仅可以诱发题者的兴趣,而且可以启迪题者的心思。你对着一幅名画,只要能够用心地读它,它会引你到达一些意想不到的境地。由于心思的焕发、兴趣的葱茏,便自然会得到比较适意的词、比较适意的字、比较适意的风格。

    ——好的,题吧,大胆的题吧。

    (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辞、字、款式要好。”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是一个类比推理,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推理过程。
  •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过秦论》中,描写诸侯用珍宝土地招揽天下人才的句子是“”。
    (2)、高适《燕歌行并序》中“”两句用边塞的阴惨景象烘托了残兵败卒的凄凉心境。
    (3)、我们读屈原的《离骚》,发现屈原在文章中经常用香花芳草作比喻,关于这一点,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作出了自己的解释“”。
  • 9、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秋雨夜眠①

    白居易

    凉冷三秋夜,安闲一老翁。

    卧迟灯灭后,睡美雨声中。

    灰宿温瓶火,香添暖被笼。

    晓晴寒未起,霜叶满阶红。

    【注】①这首诗作于唐文宗大和六年(832)秋,当时白居易任河南尹。诗人已六十多岁,体衰多病,官务清闲,加上好友元稹已经谢世,心情更觉寂寞冷淡。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的首句描述了深秋的寒冷,交代了时间;“凉冷”二字未提雨,却写因雨而凉冷。 B、诗中的“安闲”二字是诗眼,全诗围绕“安闲”着笔,塑造了夜雨无眠的老翁形象。 C、颔联“卧迟”写出老年人睡眠少的特点“灯灭后”写出“卧迟”的时间,突出夜深。 D、颈联“灰宿”“瓶火”反衬老翁怕冷,“香添”一句写老翁闲散慵懒、不想起床的情态。
    (2)、请简要分析尾联中诗人的思想感情。
  • 10、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景公游于菑,闻晏子死,公乘侈舆服繁驵驱之。自以为迟,下车而趋。知不若车之速,则又乘。比至于国者,四下而趋,行哭而往。至,景公操玉加于晏子尸上而哭之,涕沾襟。章子谏曰:“非礼也。”公曰:“安用礼乎昔者吾与夫子游于公阜之上一日而三不听寡人今其孰能然乎!吾失夫子则亡,何礼之有?夫子日夜责寡人,不遗尺寸,寡人犹且淫洪而不收,怨罪重积于百姓。今天降祸于齐,不加于寡人,而加于夫子,齐国之社稷危矣,百姓将谁告夫?”免而哭,哀尽而去。

    晏子没十有七年,景公饮诸大夫酒,公射出质,堂上唱善,若出一口。公作色太息,播弓矢。弦章入,公曰:“章!自吾失晏子,于今十七年,未尝闻吾不善,今射出质,而唱善者若出一口。”弦章对曰:“此诸臣之不肖也。知不足以知君之不善,勇不足以犯君之颜色,然而有一焉。臣闻之,君好之,则臣服之;君嗜之,则臣食之。夫尺蠖食黄则其身黄,食苍则其身苍。君其犹有谄人言乎?”公曰:“善。今日之言,章为君,我为臣。”是时海人入鱼,公以五十乘赐弦章。弦章 , 鱼乘塞涂,抚其之手曰:“曩之唱善者,皆欲若鱼者也。昔者晏子辞赏以正君,故过失不掩。今诸臣谄谀以干利,故出质而唱善,如出一口。今所辅于君未于众,而受若鱼,是反晏子之义而顺谄谀之欲也。”固辞鱼不受。君子曰:“弦章之廉,乃晏子之遗行也。”

    (节选自《晏子春秋》,有删改)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安用礼A乎B昔者C吾与夫子游D于公阜E之上F一日而三G不听H寡人I今其孰J能然乎!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于今十有七年”与“犹其有四体也”(《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两句中的“有”意思不同。 B、“弦章归”与“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论语》)两句中的“归”意思不同, C、御,指驾驭车马的人,与《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中的“御”意思不同。 D、“今所辅于君未见于众”与“信而见疑”(《屈原列传》)两句中“见”的意思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景公在菑地游玩时,听到晏子去世的消息后,便立马赶了回来,之后用被章子指出超越礼制的方式悼念晏子。 B、景公认为,自己过于放纵而不知收敛的行为,使百姓积累了怨恨,但上天没有降祸于自己,却降祸给了晏子 C、景公在宴请大臣时拉弓射箭,不料箭射得脱了箭靶,而大臣们却异口同声地称赞景公,这使得景公恼羞成怒。 D、弦章认为若自己接受景公的赐鱼会违背晏子的行为准则,便拒绝了景公,为此君子称赞弦章与晏子一样廉洁。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知不若车之速,则又乘。比至于国者,四下而趋,行哭而往。

    ②曩之唱善者,皆欲若鱼者也。昔者晏子辞赏以正君,故过失不掩。

    (5)、弦章认为大臣为景公叫好的原因有哪些?请根据文本用自己的话概括。
  •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五面包围中(节选)

    魏巍

    坚守坑道第15天,又发生了新的困难:坑道里的存水用完了。人们把那几个存水的大汽油桶,翻来覆去磕打,再也倒不出一滴水来。

    团指挥所几次派运输队送水,伤亡很大,水却很有限。

    由于缺水,大家眼瞅着饼干硬是咽不下去,有时候饼干的碎末被呛得从鼻孔里喷出来。

    坚守坑道第18天,有人偷偷喝尿。战士们脱光了膀子,抱着手榴弹,紧紧贴着潮湿的石壁,人们仿佛第一次认识到:水,是何等的珍品!

    这时候,在精神上负担最重的,除了郭祥,恐怕就是卫生员小徐了。这个十六七岁说话还有些童声童气的孩子,虽然同别人一样渴得嗓子冒烟,但他更难受的却不是这个,而是伤员们极力抑制着的低声呻唤。他仿佛觉得伤员们喝不上水,全是他的过错似的。

    卫生员小徐走来走去,一遍又一遍察看石壁,终于发现一条细细的石缝,不时渗出一两滴水珠。他就撕了一缕棉花,把水珠蘸起来,拧到小碗里。尽管石缝是那样的吝啬,总算有了一丝希望。经过一个多小时的耐心工作,居然拧了大半碗水。然后,他就把小搪瓷碗架在小油灯上烧起来。

    小小一点灯头火,总算把水熏热了。他立刻把小碗端到几个重伤员跟前:

    “同志们!醒醒,喝水啦!”

    “你端给参谋长喝吧!他哑得快说不出话了,这样下去怎么指挥呢?反正我们……”

    “对!对!快给参谋长端去吧!”大家异口同声。

    小徐把小碗放在桌上:“参谋长!喝点水吧!”

    “小徐!你怎么不端给伤员喝呀?”

    “他们都不肯喝,说你还要指挥打仗呢!”

    “傻孩子,光凭一个人能打仗吗?快端给伤员喝吧!”

    小徐站在那里不动。

    郭祥只好端起碗,递给步话机员小马,小马哽哑得很厉害。

    “不行!我不能喝。”

    望望桌上大半碗水,分毫不少,郭祥叹了口气,把小碗高高擎起,说:

    “同志们,我带头喝!你们也非喝不可!谁要是不喝,就是对我们的胜利不关心!”郭祥装作一饮而尽的样子,却只抿了小小的一口,递给小马。小马也只抿了一小口,又递给小徐。小徐只沾了沾唇,就端给重伤员们。其他人也都抿了一点。

    转到郭祥手里,居然还剩下小半碗,几粒明亮的泪珠,扑哒扑哒掉到小瓷碗里……

    坑道口传来刺耳的叫声:

    “中国士兵们!我们断绝了你们的一切联系,你们已经完全陷入绝境了。你们用19世纪的武器和高度现代化的联合国军作战,不过是无效的抵抗和绝望的挣扎。还是快快投降吧!”

    “中国士兵们!你们实在太可怜了。你们被上级骗出来,来到千里迢迢的异国,住的是深山土洞,过的是野蛮人的生活,吃不上饭,喝不上水,眼看就要困死,饿死,干部却不闻不问,你们何苦还要为他们卖命?还是到自由的世界来吧!……”

    “参谋长!有人乘机说破坏话了!他说,如果上级还要我们,干嘛叫我们在这儿受罪?……”

    “走!我们找他谈谈。”

    坑道中部,战士们多半脱光膀子,靠着壁坐,有的擦枪,有的在拧手榴弹盖;独有白鹤寿半躺半卧,眯细着眼在想什么,整个身躯就像一尾鱼切掉头尾后的“中段”。

    郭祥在他面前一站,严厉地问:

    “你刚才说了些什么?”

    “你究竟是什么意思,你自己清楚。我告诉你,不管什么人,他想借机挑拨离间,瓦解我们士气,他就是瞎了眼了。上级为了给我们送东西,牺牲了多少好同志!我们吃的,用的,都是同志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你为什么要凭空造谣?”

    白鹤寿手指轻微战栗着,低下头去。

    坚守坑道多日,总攻尚未开始,郭祥觉得有必要解释几句:

    “我们坚守坑道,就是为了不断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只有把敌人消耗到一定程度,把敌人拖得筋疲力尽,我们的反击就会一举成功!”

    “同志们!我们在最前沿坚守坑道是非常光荣的。我打了这么多年仗,受敌人五面包围,还是第一次,恐怕你们也是大姑娘坐轿头一回吧!这是非常难得的为祖国为人民立功的好机会。虽然我们没吃的,没喝的,但我们不是敌人手心上的可怜虫,我们是钻到牛魔王肚子里的孙悟空。我们应该拽住牛魔王的心肝狠狠地打几个嘀溜!谁嘀溜打得好,我就给他记功!”

    ……

    晚九时,疙瘩李带领两名战士去炸坑道前面的地堡,手里用麻绳提溜着十几个空罐头盒,前后共总不过五分钟。

    “好干脆呀!”

    “全靠副连长的那几个破罐头盒子,他钻到东边那个炸弹坑里把罐头盒子一摇,敌人机枪就冲着他打,我们从西边就上去了。”

    郭祥正准备派第二个小组出发抢水,忽然听见一片声嚷:

    “上级给我们送水来啦!”

    “同志们送水来啦!”

    坑道里战士们,轻伤员们全站起来,把进来的两个人团团围住,有的抢上去握手,有的抱着他们的膀子,眼里流着涔涔的热泪。

    乔大夯身下横七竖八挂满了军用水壶,背上一个沉重的麻袋;后面的战士身上也背着二三十个水壶。

    “俺们送来的东西不多,知道你们断水好几天了。大伙都觉着萝卜这东西解渴又解饿,俺就背了点。”

    话音未落,老模范背着一个大口袋进来。后边跟着四五个人,一个个都背着口袋,满身灰黑色泥土,显然都是从焦黑的土地上爬过来的。

    郭祥指指那些大口袋:

    “这里装的都是些什么呀?”

    “你猜猜看!”老模范笑着说,“这是祖国人民的慰问品哪!”

    坑道里的气氛由欢欣,热烈,活跃,一下变得严肃、庄重和静穆起来。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开头写战士们紧贴潮湿的石壁,减轻焦渴的感觉,来渲染缺水的状况;依然抱着手榴弹,来凸显他们困境中依然保持警觉。 B、卫生员小徐走来走去,一遍又一遍察看石壁来找水,体现了他内心的急躁、焦灼,他认为伤员们喝不上水,是他的过错、失职。 C、郭祥看到水喝一圈居然还剩下小半碗,泪珠掉到瓷碗里,这一细节表现了他深为同志间的相互关心和战友间的无私而感动的心理。 D、文中对于乔大夯的刻画虽着墨不多,但突出了他的勇敢无私、任劳任怨,同时也表现了他为送不上水而深深自责的心理。
    (2)、关于文中“坑道让水”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卫生员小徐让同志们醒醒,喝水,体现了他对受伤的同志们的关心。 B、伤员们让小徐把水端给参谋长喝,是认为参谋长指挥打仗,职责更重要。 C、小徐把水端给参谋长喝,是出于无奈,也为后文的继续让水做了铺垫。 D、参谋长对卫生员小徐的批评,是对伤员的关心,侧面反映出本文的主题。
    (3)、小说在人物塑造方面有何艺术特色,请结合文本加以概括。
    (4)、有人为小说加了一个结尾:“这些远离家乡为一个神圣的目标战斗在邻国山岭上的人们,这些在弥天的烟火中无比坚强刚毅的战士,竟突然变得像搂在母亲怀中的孩子一样。”你认为合适吗?请谈谈你的理解。
  •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①中华民族自古以文化为族群认同的纽带,而不是以种族、血缘或地域为认同纽带。这一本质特征远在统一的秦朝形成前就已定型。以文化为族群认同标志的文化基因,对于中国历史的发展传承具有决定性的建构作用。文化是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也是可以通过学习而接受的,以文化作为维系族群的纽带,既为大一统国家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也使“统一”成为华夏族群的本能驱动——自有周一代,“统一”就是中华世界唯一的理想形态,也是最终形态。

    ②除了以文化为族群纽带,中国历史上还有一个形成甚早、延续至今的文化基因,保证了中华文明的“向心”与延续,那就是建立在儒家话语之上的对“温柔敦厚”的追求。“温柔敦厚”,语出《礼记》,其指的决不仅是人的性格或态度,还是个人对于大道的追求,对民众、家国、集体的深厚感情和悲悯,或者可称为“集体性考量”“整体性思维”等等。在四海升平时,“温柔敦厚”使一个人与邻为善、乐于助人;在天灾人祸时,“温柔敦厚”使一个人为了他人、家国可以慨然赴死。“温柔敦厚”的文化基因依然可追溯到中华文明的源头时期——先秦时期的文献典籍中。华夏传统中一些鲜明的文化特质,如好仁、不武、中庸等等,甚至诗歌的声韵对偶、楷书的端正庄严等艺术倾向,无不生发于“温柔敦厚”。

    ③是什么塑造了华夏历史的这种文化基因?我以为,文化的问题,最终还是要从文化中找寻答案。

    ④文化是可以被引导和塑造的。中国从汉代起尊崇儒家学说,唐宋时期的政治家又以非凡的政治智慧设立并发展了以儒家经典为考试内容的科举制度。科举制使儒家的精神追求、文化倾向与普通大众的人生之间形成了无法脱钩的紧密联结,从科举制开始,儒家文化开始突破社会的上层,渗透至社会的每个阶层。文化具有可引导性、可塑造性,那么,如何讲述历史、讲述历史的源头就是塑造文化的重要手段。中国历史上历朝历代帝王的封禅巡守,以及几乎持续整个封建王朝时期的尊孔祭孔,其实都是维系族群历史记忆、保持文化基因传承的外在形式。西方人“言必称希腊”,不断地讲述希腊文明如何恢宏,也正是欧洲人塑造近代欧洲文明“合法性”的历史叙事。而回顾自身,辉煌多样的文明形式自源头时期就具有的海纳百川的文化包容心态、“温柔敦厚”的价值追求,是我们的文化在伊始时期就赐予我们的宝贵财富。换句话说,中国历史的文化基因从根上来说是健康的、有活力的。但是,历史告诉我们,如不用心维护和引导,基因也可能发生变异。放之于当下,如何讲述历史,如何追溯历史记忆,正是维持文化基因健康持续的关键所在。

    (摘编自王学典《江山胜迹,我辈登临——谈中国历史传承中的文化基因》)

    材料二:

    汤恩比说:“就中国人来说,几千年来,比世界任何民族都成功地把几亿民众从政治、文化上团结起来。他们显示出这种在政治、文化上统一的本领,具有无与伦比的成功经验。”

    众所周知,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产生于金石并用时代,历经夏、商、西周的连续发展,到春秋时期进入生产力发展史上的铁器时代。同期的印度河流域文明、克里特·迈锡尼文明都没有走出青铜时代就消亡了。中国古文明在青铜时代没有为外部力量或内部因素所中断。

    中华文明在经过春秋、战国之后,继续向比周朝更发达的秦汉时代挺进。过了近600年,到公元四、五世纪,中原地区也发生了民族迁移,还出现过若干少数民族的政权。但这些都属于常见的朝代更迭,没有产生本质变化。中华文明继续前行。

    公元589年,隋统一中国。中华文明的传统又在隋唐时期得到进一步巩固与丰富。以后虽有元和清两代少数民族成为全国最高统治者,但这些皇朝都在中华文明体系下行政理事。中华文明一直没有中断。

    从世界历史上看,两河流域与埃及是世界上最早走出野蛮、走进文明的地区。这里的居民创造了人类早期的辉煌,发明了文字,积累了丰富的文献,办教育,兴文化,但就是没有产生史学。古代的印度虽然拥有灿烂的诗篇,也有远古的法典,有宗教,但没有史学。在古代,只有古希腊和中国不但创造了历史,而且创造了与历史有密切关系的史学。但古希腊的史学主要是当代史,古希腊人没有形成数代史家连续按时叙史的传统。

    古代中国是史学大国,也是史学强国。政治文明的连续性决定了中国历史的连续性,而中国历史的连续性又为中国史学的连续性提供了丰厚的内容。从甲骨卜辞到金器铭刻,从《尚书》《春秋》到由历代史家编撰的文化长城——《二十四史》,都是世界文明史上的奇迹,更是中华文明连续性的最好见证。

    中国历史资源之丰富,史事记载之连续,让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感到惊讶。他在《历史哲学》中曾这样写道:“中国人具有最准确的国史……中国凡是有所措施,都预备给历史上登载个仔细明白”,“中国‘历史作家’的层出不穷,继续不断,实在是任何民族所比不上的”。

    汉字是中华文明传承的载体,也是中华文明所产生的标志性成果。汉字的整个发展过程清晰连贯,没有发生过断裂。圣哲的经典通过汉字滋养一代代中华儿女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中华文明延绵发展,始终充满活力。

    (摘编自杨共乐《中华文明的连续性与开放性特质——基于中外文明比较的视野》)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基于大一统国家形成的需求,中华民族在秦朝之前便由以种族、血缘或地域为种族认同纽带转为以文化为种族认同纽带。 B、作为中华民族延续至今的文化基因,“温柔敦厚”生发出了中华传统的文化特质,而且还对艺术倾向产生了决定性影响。 C、中华文明历史悠久,一脉相承,绵延至今。而且,从世界范围来看,只有中华文明形成了数代史家连续按时叙史的传统。 D、材料二通过将中华文明与古埃及文明、古印度文明、古希腊文明等进行比较,揭示了中华文明的连续性与开放性性质。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儒家思想中“温柔敦厚”的文化基因源远流长,内涵丰富,从个人性情到家国情怀,呈现出乐善共荣、献身共济特征。 B、从汉代起就被尊崇的儒家学说,随着科举制的建立和发展而与社会各阶层紧密联结,体现了文化的可引导性与可塑造性。 C、少数民族掌握最高政权并未造成中华文明中断,表明文化基因可以突破种族、血缘或地域限制,保持文明本质的稳定。 D、中国历史的文化基因从根上是健康而有活力的,这是因为“温柔敦厚”的价值追求为中华文明的向心与延续提供了保证。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能体现“温柔敦厚”文化特征的一项是(     )
    A、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李纲《病牛》) B、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登高》) C、此行不为鲈鱼鲙,自爱名山入剡中。(李白《秋下荆门》) D、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林则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
    (4)、简要梳理材料一第4段的行文思路。
    (5)、中华文明传承至今而没有中断的原因有哪些?
  • 1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溪山琴况》记载,琴人的第一境界为“弦与指合”,即掌握琴技;第二境界为“指与音合”,即领会琴艺;第三境界为“音与意合”,即修炼琴道。古琴的技、艺、道为当今琴人常常争论的焦点:有重技、艺,而耻言道者;亦有略习技、艺,便专言道者……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和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 1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近几年,不少影视剧重视对传统文化价值内容的挖掘,例如《鬓边不是海棠红》中的京剧文化、《长安十二时辰》中的唐宋叉手礼……《梦华录》也不例外。作为一部以宋代市民生活为背景展开创作的剧作,《梦华录》中对于宋代盛行的饮茶、斗茶都做了细致的还原。剧中,赵盼儿以清水在茶汤上作画,秀出一手宋朝流行的茶百戏,引来众人围观。茶百戏始于唐朝,刘禹锡曾这样描述:“骤雨松声入鼎来,白云满碗花徘徊。”到了宋代,由于受到宋徽宗和朝廷大臣、文人墨客的推崇,茶百戏被做到了极致。导演杨阳介绍,在筹备剧集期间,曾邀请非遗“茶百戏”代表性传承人章志峰为全剧组讲解茶道。剧中借赵盼儿之手展示中国传统非遗“茶百戏”的韵味,碾茶、热盏、击拂、水痕等工序,面面俱到,让大家近距离接触,仿佛置身其中。

    不仅如此,《梦华录》在制作上也下足了功夫:剧集以清新自然的艺术手法和精心设计的镜头调度,别样宋朝之美展现在观众面前,不是烟雨江南就是繁华东京,都氛围感十足。《梦华录》中赵盼儿在江南经营的茶坊临水而建,周围杨柳成排,茶坊中二三客人喝茶聊天,远处碧波荡漾,在诗情画意的画面中描绘了富有烟火气息的古人生活图景。为了更好地打造江南的风景,主创们走遍杭州、苏州、无锡、绍兴、嘉兴、南浔、拈花镇、西塘、同里古镇等地考察和采风,剧集开播后观众瞬间被烟雨水乡的美景迷倒。

    (1)、文中有三处使用了双引号,请说明这三处双引号的用法。
    (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与表达效果。
  • 1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香气是指能引起人们愉快嗅感的挥发性物质。为了准确判断一种化合物对食品香气的贡献程度,才有了用香气值(FU)来判断某种化合物在香气中所起的作用。当FU<1.0时,①____ ,即嗅觉器官对该物散发的香气无感觉。FU值越大则表明②____ 。任何一种食品的香气并不是由一种呈香物质单独产生,而是③ ____。对香气贡献大的物质,被称为“头香物”。香气物质具有挥发性、水溶性和脂溶性,正是因为这三种特性,香气才能通过感受细胞的细胞膜向外发散。

    (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多个短句改为一个长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不超过40个字。
  • 16、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初罢中书舍人①

    白居易

    自惭拙宦叨清贵,还有痴心怕素餐。

    或望君臣相献替②,可图妻子免饥寒。

    性疏岂合承恩久,命薄元知济事难。

    分寸宠光酬未得,不休更拟觅何官。

    【注】①作于长庆二年(822),白居易上书言河北军事不被采用,自请去外地任职,于长庆二年七月十四日被罢中书舍人,除授杭州刺史。②对君主进谏,劝善规过。亦泛指议论国事兴革。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出于自谦,将自己的为官经历称为“拙宦”,并以“怕素餐”体现自己为国为民的雄心。 B、虽被罢免,但白居易仍对君臣共议国事的其乐融融、妻子孩子免于饥寒的安定生活有所渴望。 C、尾联表示,自己一点恩宠都没有得到过,不罢休的话还想寻得什么样的官来做呢?体现诗人的愤懑不平。 D、本诗与《钱塘湖春行》写于同一年,但心情完全不同,分别体现在朝为官的无奈和外任为官的闲适。
    (2)、白居易倡导“新乐府运动”,提出“歌诗合为事而作”,请结合诗句,谈谈此观点在本诗中是如何体现的。
  • 1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秋夜

    鲁迅

    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

    这上面的夜的天空,奇怪而高,我生平没有见过这样奇怪而高的天空。他仿佛要离开人间而去,使人们仰面不再看见。然而现在却非常之蓝,闪闪地眨着几十个星星的眼,冷眼。他的口角上现出微笑,似乎自以为大有深意,而将繁霜洒在我的园里的野花草上。

    我不知道那些花草真叫什么名字,人们叫他们什么名字。我记得有一种开过极细小的粉红花,现在还开着,但是更极细小了,她在冷的夜气中,瑟缩地做梦,梦见春的到来,梦见秋的到来,梦见瘦的诗人将眼泪擦在她最末的花瓣上,告诉她秋虽然来,冬虽然来,而此后接着还是春,蝴蝶乱飞,蜜蜂都唱起春词来了。她于是一笑,虽然颜色冻得红惨惨地,仍然瑟缩着。

    枣树,他们简直落尽了叶子。先前,还有一两个孩子来打他们,别人打剩的枣子,现在是一个也不剩了,连叶子也落尽了。他知道小粉红花的梦,秋后要有春;他也知道落叶的梦,春后还是秋。他简直落尽叶子,单剩干子,然而脱了当初满树是果实和叶子时候的弧形,欠伸得很舒服。但是,有几枝还低亚着,护定他从打枣的竿梢所得的皮伤,而最直最长的几枝,却已默默地铁似的直刺着奇怪而高的天空,使天空闪闪地鬼䀹眼;直刺着天空中圆满的月亮,使月亮窘得发白。

    鬼䀹眼的天空越加非常之蓝,不安了,仿佛想离去人间,避开枣树,只将月亮剩下。然而月亮也暗暗地躲到东边去了。而一无所有的干子,却仍然默默地铁似的直刺着奇怪而高的天空,一意要制他的死命,不管他各式各样地䀹着许多蛊惑的眼睛。

    哇的一声,夜游的恶鸟飞过了。

    我忽而听到夜半的笑声,吃吃地,似乎不愿意惊动睡着的人,然而四围的空气都应和着笑。夜半,没有别的人,我即刻听出这声音就在我嘴里,我也即刻被这笑声所驱逐,回进自己的房。灯火的带子也即刻被我旋高了。

    后窗的玻璃上丁丁地响,还有许多小飞虫乱撞。不多久,几个进来了,许是从窗纸的破孔进来的。他们一进来,又在玻璃的灯罩上撞得丁丁地响。一个从上面撞进去了,他于是遇到火,而且我以为这火是真的。两三个却休息在灯的纸罩上喘气。那罩是昨晚新换的罩,雪白的纸,折出波浪纹的叠痕,一角还画出一枝猩红色的栀子。

    猩红的栀子开花时,枣树又要做小粉红花的梦,青葱地弯成弧形了……找又听到夜半的笑声;我赶紧砍断我的心绪,看那老在白纸罩上的小青虫,头大尾小,向日葵子似的,只有半粒小麦那么大,遍身的颜色苍翠得可爱,可怜。

    我打一个呵欠,点起一支纸烟,喷出烟来,对着灯默默地敬奠这些苍翠精致的英雄们。

    一九二四年九月十五日

    【注】此文写于1924年9月,当时鲁迅生活在北洋军阀统治的中心——北京,正如他后来所说:“那时候的北京也实在黑暗得可以!”其实,岂止北京,整个北方乃至全中国都“黑暗得可以”。

    文本二:

    做医生的有秘方,做厨子的有秘法,开点心铺子的有秘传,为了保全自家的衣食,听说这还只授儿妇,不教女儿,以免流传到别人家里去。“秘”是中国非常普遍的东西,连关于国家大事的会议,也总是“内容非常秘密”,大家不知道。但是,作文却好像偏偏并无秘诀,假使有,每个作家一定是传给子孙的了,然而祖传的作家很少见。自然,作家的孩子们,从小看惯书籍纸笔,眼格也许比较的可以大一点罢,不过不见得就会做。目下的刊物上,虽然常见什么“父子作家”“夫妇作家”的名称,仿佛真能从遗嘱或情书中,密授一些什么秘诀一样,其实乃是肉麻当有趣,妄将做官的关系,用到作文上去了。

    ……

    这是说内容。至于修辞,也有一点秘诀:一要蒙胧,二要难懂。那方法是:缩短句子,多用难字。譬如罢,作文论秦朝事,写一句“秦始皇乃始烧书”,是不算好文章的,必须翻译一下,使它不容易一目了然才好。这时就用得着《尔雅》,《文选》了,其实是只要不给别人知道,查查《康熙字典》也不妨的。动手来改,成为“始皇始焚书”,就有些“古”起来,到得改成“政俶燔典”,那就简直有了班马气,虽然跟着也令人不大看得懂。但是这样的做成一篇以至一部,是可以被称为“学者”的,我想了半天,只做得一句,所以只配在杂志上投稿。

    ……

    写到这里,成了所讲的不但只是做古文的秘诀,而且是做骗人的古文的秘诀了。但我想,做白话文也没有什么大两样,因为它也可以夹些僻字,加上蒙胧或难懂,来施展那变戏法的障眼的手巾的。倘要反一调,就是“白描”。

    “白描”却并没有秘诀。如果要说有,也不过是和障眼法反一调: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而已。

    (选自鲁迅《作文秘诀》,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秋夜》写作者在秋天的夜晚的所见所感。作者对秋夜景色的描绘既是形神毕肖的,又带有浓厚的主观想象成分。 B、“奇怪而高”的天空,映着冷眼的星星,洒在野花草上的繁霜,夜游的恶……这一切,构成了一个清冷肃杀又似乎大有深意的独特的艺术意境。 C、作品通过具体细致的描写、淋漓尽致的议论和深沉的抒情,鲜明地勾勒了一个孤独悲愤的求索者形象。 D、在艺术上,作者刻意将景物人格化,并借景物所赋予的特定象征意义,直接抒发内心的怅惘、幽愤、不屈等情绪。
    (2)、下列对文本二的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紧扣“秘诀”,从医生秘方,厨子秘法,开点心铺子秘传谈到作文秘诀,进一步明确作文并无秘诀。 B、鲁迅对于“父子作家”“夫妇作家”这类现象,正面肯定了他们可以借由这层关系,更好地作文,自然也能写出更好的文章。 C、讲到修辞上的秘诀,鲁迅举出具体例子,批评这种炫奇耀博、卖弄学问,把简单的问题弄得扑朔迷离、深奥难懂的恶劣文风。 D、“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这十二字诀是鲁迅最后提出的措施,它能使作者们写出内容真切、语言朴实、明白畅晓的文章。
    (3)、读书小组要为《秋夜》写一则文学短评。经讨论,提出一组关键词:饱经沧桑·清醒冷静·顽强不屈·坚韧不拔。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4)、文本二提出了作文秘诀的具体要求,请分析文本一是如何实践这一秘诀的。
  • 18、古代诗歌阅读

    鸪天·送廓之秋试

    辛弃疾

    白苎新袍入嫩凉。春蚕食叶响回廊。禹门已准桃花浪,月殿先收桂子香。

    鹏北海,凤朝阳。又携书剑路茫茫。明年此日青云去,却笑人间举子忙。

    [注]廓之,辛弃疾的门人范开,字廓之。②禹门,龙门,相传为大禹所凿,后以鱼跃龙门比喻考试得中。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词为门人赴乡试而作,在意象运用与意境创设上体现了辛词豪放刚健的特点。 B、词作中应试者着新袍,携书剑,在迷茫忐忑中踏上前路,却仍抱有必胜的信心。 C、首句以“嫩”字准确地表现了初秋天气的清新微凉,用词出人意表又不落俗套。 D、词作巧妙运用“禹门”“月殿”等与科考中举有关的典故,表达对门人的祝福。
    (2)、虚实结合是这首词在表现手法上突出的特点,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
  • 19、文言文阅

    材料一:

    上胡不法先王之法?非不贤也,为其不可得而法。先王之法,经乎上世而来者也,人或益之,人或损之,胡可得而法?虽人弗损益,犹若不可得而法。凡先王之法,有于时也,时不与法俱至,法虽今而至,犹若不可法。故先王之成法,而法其所以为法。

    先王之所以为法者,何也?先王之所以为法者,人也,而己亦人也。故察己则可以知人,察今则可以知古。古今一也,人与我同耳。有道之士,贵以近知远,以今知古,以所见知所不见。荆人欲袭宋,使人先表澭水。澭水暴益,荆人弗知,循表而夜涉,溺死者千有余人,军惊而坏都舍。向其先表之时可导也,今水已变而益多矣,荆人尚犹循表而导之,此其所以败也。今世之主法先王之法也,有似于此。其时已与先王之法亏矣,而曰此先王之法也而法之,以此为治,岂不悲哉!

    故治国无法则乱,守法而弗变则悖,悖乱不可以持国,世易时移,变法宜矣。

    (节选自《吕氏春秋·慎大览》)`

    材料二;

    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禽兽虫蛇。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而民说之,使王天下,号之曰有巢氏。民食果蓏蚌蛤,腥臊恶臭而伤害腹胃,民多疾病。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说之,使王天下,号之曰燧人氏。中古之世,天下大水,而鲧禹决渎。近古之世,桀纣暴乱,而汤武征。今有构木钻燧于夏后氏之世者,必为鲧禹笑矣;有决渎于殷周之世者,必为汤武笑矣。然则今有美尧、舜、汤、武、禹之道于当今之世者,必为新圣笑矣。是以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论世之事因为之备 , 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来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

    (节选自《韩非子·五蠹》)

    (1)、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须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是以圣人不期A修古B不法C常可D论E世之事F因G为之备。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要,文中意为适应要求,与《鸿门宴》中“张良出,要项伯”的“要”意思不同。 B、择,文中意为选择,与李斯《谏逐客书》中“河海不择细流”的“择”意思相同。 C、胜,文中意为承受,与《陈情表》中“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的“胜”意思相同。 D、伐,文中意为攻打,与《老子》(第二十四章〉中“自伐者无功”的“伐”意思不同。
    (3)、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中,作者认为治国必须有法,但法的制定要结合实际情况,应该根据时代进步和社会变化,改变先王的法令。 B、材料二中,作者指出历代圣人受百姓拥戴,是因为他们能针对当时社会的实际情况采取正确的做法,给百姓以幸福。 C、两则材料均借寓言说理,“循表夜涉”讽刺墨守成规的人,“守株待兔”讽刺懒惰被动的人,生动形象而深入浅出。 D、两则材料都针对当时社会现实进行论证,观点鲜明,论据有力,层次清晰,善用类比手法,在今天仍具有启发意义。
    (4)、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向其先表之时可导也,今水已变而益多矣,荆人尚犹循表而导之,此其所以败也。

    ②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而民说之,使王天下,号之曰有巢氏。

    (5)、 两则材料中阐述的对待“先王之法”“先王之政”的正确做法,在今天的改革创新中仍具有启示意义,请简要概述。
  • 20、现代文阅读

    谷流花

    许实

    黑山,仿佛一块巨大的脱了轨的陨石,从宇宙深处飞向地球,坠落在河西走廊北侧。表面密布沟壑的山体就像刚出炉的有冰裂纹饰的陶器,光滑的大片岩面在阳光下闪烁,而十几条峡谷像是愤怒的鹰爪在狂躁中造就的,不然,怎么会那样扭曲和惊悚?

    石关峡就是其中的一条,流淌着故事、历史和花朵。这条峡谷既通新疆又通西安,既通敦煌又通酒泉。在七八月里,如果由西向东穿过峡谷,就会看到峡口堆叠起的花朵——金黄的向日葵,紫色的薰衣草,粉红的郁金香和玫瑰花,还有白色和玫红色的喇叭花,以及云朵浮在水面一般的虞美人,五彩石竹、萱草和孔雀草更是一块一块的。如此艳丽、炫目的场景,完全消解了边塞的苦寒。这些彩云一样堆在峡口的花朵是献祭给黑山的,是从石关峡谷流淌出来的,像春天、泉水和草木的汁液,渴望蕴育辉煌与圆满。

    踏着晨阳和露水由东向西穿过石关峡时,最先横在我眼前的是长长的长城,悬壁长城张开双臂趴在黑山上,钳子般卡住峡口。长城很久远了,这些古老的军事防御设施不断被人们维修加固,与黑山融为一体。石关峡自古就是兵家争夺的地方,长城、烽燧、墩台、堡子或耸立在黑山最高处,或隐藏在峡谷崖壁下,险象环生,步步惊心。张骞、班超、霍去病这些先驱者,传播着信念和信心,也在石关峡撒下五彩的种子,让吕光、李嵩、沮渠蒙逊们为争权夺利频繁地穿梭于石关峡,让鸠摩罗什、玄奘们为信仰跋涉在大漠和戈壁。当吕光那迤逦几公里的驼队,驮着金银和各类古老乐器,从遥远的西域行来,穿过石关峡,当李广利征讨大宛国的几万大军从中原驰来,穿过石关峡,这些战争中的征服者给石关峡涂上了几分豪迈和悲壮。还有汉代细君公主、解忧公主和她们浩浩荡荡的和亲队伍踏上丝绸之路,从长安、陇西、武威、敦煌、龟兹、姑墨、温宿到赤谷城,征途漫漫,为石关峡抹上了悲戚和华美的色彩。

    在这条长长的丝路上,狭窄的石关峡就是一把锁钥。

    如果你年老,心灵孱弱、疲惫,或是性情温暾,那你千万不要看峡谷里刻在岩石上的那些图画。因为它们就是火焰、叛逆与撕裂,让人血液沸腾。它们荒谬又合理,是三千年前祖先们刻在岩石上的简笔画,我们叫它们岩画。祖先们将他们和飞禽走兽们的生活镌刻在岩石上:他们围猎、放牧、舞蹈,它们飞翔、奔跑、捕食……从中能感受到他们粗重的喘息,能听到牛羊在峡谷吃草的声音、虎狼在黑山之巅的长啸,这是他们共同留在人间的遗迹,如同长风、雨露和星光,浸润我虚弱的灵魂。而我,能留给人间什么呢?难道只是这些浅陋的文字和变幻不定的思绪吗?

    太阳在黑山之巅燃烧,在我和草木身上燃烧,热气从草木和岩石上升腾,峡谷里开始闷热起来。到处是蒿子,夹在密密的冰草间绽放着白花、红花、黄花,单纯、洁净、娇嫩而脆弱,让我愿意用我的整个夏季让它们开放。野花和草木释放的淡淡香气,使峡谷更加幽深,岌岌草柔软的长穗粼粼闪烁,像纤细的叶子捧着毛茸茸的晶莹雪粒。我像羊群一样用潮湿的鼻子闻着花香,目光沿着蒿子生长的路径,看一溜蓝天白云走进峡谷深处。

    把黑山凿空,是现代人的事,我们叫它隧道。一条黑亮的公路从隧道里吐出来,横穿峡谷,如同黑色河流流淌到山外。越过公路再往前走,会看到更多现代人生活的痕迹,废弃的土坯屋,荒芜的耕地,早已冷却的坍塌砖窑,干涸的河床里深深的沟壑好像被火烧过。公路从石关峡第一个峡口二草滩流出,流向遥远的西域和更远的远方。黑山也流向了远方,连同它的岩画、金矿和神秘而古老的故事。在走出二草滩峡口时,我被眼前的景象所震惊,一大片油绿的草地,如此辽阔、澄明。二草滩是当地的夏牧场,我惊喜的呼喊引来一阵狗吠,帐篷里出来一个妇女,搓着油腻的手,诧异地向我笑。倏然间,我觉得她就是某个古老的游牧人,向我摊开一个民族的生活。我想起峡谷里的岩画,原来祖先们的日子从未真正远去。

    草地上似有战马嘶鸣,有羊群嘈杂的叫声,有汽车呼啸而过的鸣笛,是它们,合奏成了令人沸腾与燃烧的这无垠的寂静。

    (有删改)

    (1)、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首段写出了黑山的地理位置和神奇地貌,凸显了众多峡谷带给人的特殊感受。 B、文中记述的历史人物均与丝绸之路有关,为峡谷增添了豪迈、悲壮、华美的色彩。 C、祖先们用远比文字更让人血液沸腾的图画,将叛逆而撕裂的生活场景刻在岩壁上。 D、石关峡谷既连接内地与西域,也勾连着历史与现代,具有丰富的空间和时间意义。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综合运用比喻、比拟、排比、反问、对偶等修辞手法,写景生动,抒情强烈。 B、第四段独句成段,收束上文,“锁钥”一词突显了石关峡在历史上的重要的价值。 C、文章以“我”的行踪为线索,串起“我”的所见所闻所感,纵贯古今,内容丰富。 D、文章通篇运用全景描写,意境雄浑,给人以“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阅读体验。
    (3)、 “我”为什么会由“妇女”想起“峡谷里的岩画”?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4)、 请简要赏析文章的最后一段。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