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今年是我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10周年。提出这一倡议的初心,是借鉴古丝绸之路,以互联互通为主线,同各国加强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为世界经济增长注入新动能,为全球发展开辟新空间,为国际经济合作打造新平台。
——习近平在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的演讲
材料三 1947年诞生的关贸总协定(GATT)以及1995年取而代之的世界贸易组织(WTO)被人们统称为多边贸易体系。多边贸易体系的建立最直接的好处是简化了多国之间的贸易行为。与关贸总协定相比,世贸组织涵盖货物贸易、服务贸易以及知识产权贸易,而关贸总协定只适用于商品货物贸易。多边贸易体系的建立,极大促进了国际贸易量的快速增长。
——摘编自《人民日报》
(1)、请结合所学知识,对材料一图片内容进行说明。(2)、根据材料二,概括共建“一带一路”的现实价值。(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中国是何时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指出多边贸易体系顺应了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哪一趋势?(4)、结合上述材料,谈谈古代丝绸之路、新时期“一带一路”倡议和世贸组织的成立在促进全球贸易和文化交流方面的共同点。 -
2、雅礼集团的同学们以“改革是促进社会发展的动力”为主题进行了一场探究性学习。请你参与,共同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夫商君为孝公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决裂阡陌,教民耕战。是以兵动而地广,兵休而国富,故秦无敌于天下。
——《战国策·秦策三》
材料二 到了晚年,汉武帝在总结自己的一生时,讲到了为什么要有那么多的改革之举。他以回顾和总结的口吻讲到即位之初面对的选择“汉家庶事草创,加四夷侵陵(凌)中国,朕不变更制度,后世无法。”(译文:汉朝政权刚建立的时候,处在草创阶段,再加上周边有外敌的军事威胁,如果我不改变一些做法,后世子孙要想治理好这个国家就没有可以遵循的法度。)
——摘编自孙家洲《汉武盛世的历史透视》
材料三 据统计,1861年后的30年间,俄国的粮食产量增加了三分之二。在此期间,一部分农民成为富农,更多的农民却更加贫困,不得不依靠出卖劳动力为生。富农购买了越来越多的土地,雇佣贫雇农,用新式农具,经营资本主义农业。
——摘编自《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商君”在“孝公”的支持下进行的变法目的是什么?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该变法的影响。(2)、根据材料二,指出汉武帝实施一系列改革的背景。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武帝时期为加强对经济的管控所采取的措施。(3)、依据材料三概括19世纪中后期俄国改革后出现的社会变化。同时期日本发生的社会变革是? -
3、海洋格局变迁映射大国兴衰历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海上格局指国家力量在海上的对比态势。16—17世纪,葡萄牙、西班牙、荷兰先后成为海上霸主。17世纪中后期,在与英国海战失利后,荷兰霸主地位被取代。18世纪至19世纪初,英国多次击败法国,维持了海上霸权。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美国海权崛起,英、美、法、日等海权国家并立。二战结束后,美国海军成为独一无二的海上力量。21世纪以来,“海上多极”趋势明显。
海上格局转换的焦点集中在两大方面:一是关于力量对比的竞争;二是关于海洋规则的博弈。西方国家强调“基于规则的国际秩序”,但在对海洋规则的理解上,各海洋强国存在严重的认识分歧。尤其在主权和安全理念方面,奉行霸权主义的美国与后发海洋国家中国、俄罗斯和印度等存在着较为尖锐的矛盾。国际秩序的建立或塑造离不开实力的支撑。
随着全球社会的发展,各海洋强国既需要在经济方面相互依存,又需要在全球治理上协调一致。由于海洋环境恶化、自然或人为灾害等全球性问题进一步发酵,人类正在迈入全方位认知、利用和保护海洋的新时代。
——摘编自胡波《从霸权更替到“多极制衡”》
请回答:
(1)、葡萄牙、西班牙成为海上霸主跟两国最先开始远航探索密不可分,请分别列举一位受两国资助远航的航海家的名字及其成就。(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18世纪至19世纪初,英国多次击败法国”的政治优势和经济优势是什么?(3)、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美国海权崛起”的原因有哪些?(4)、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影响海上格局变化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
4、历史上,人类在不断的迁徙中求生存、谋发展。在迁徙过程中不同文化发生了碰撞交融。请以“人口迁徙促进文化交融”为题,结合中国古代史和世界近代史相关知识展开论述。(要求史论结合,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
5、目前,联合国维持和平部队部署了8.8万多名来自124个会员国的军警人员,连同近1.3万名文职人员和1300名联合国志愿人员,在四大洲分别参与14项维和行动。材料体现了联合国的首要宗旨是( )A、促进文化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 B、制定和规范贸易协定 C、维护共同社会制度和文化传统 D、维持国际和平与安全
-
6、1750年前后,欧洲与世界其他地区按人口计算的经济水平相差不大,但到了1900年,后者是欧洲的1/18,是英国的1/50。导致这一悬殊结果的主要因素是( )A、人口增长 B、制度的不同 C、殖民掠夺 D、大工业生产
-
7、《后汉书·孝献帝纪》中记载了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的一次战役:“曹操以舟师伐孙权,权将周瑜败于乌林、赤壁。”该战役( )A、结束了楚汉之争 B、发生于公元2世纪初 C、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 D、造成藩镇割据的局面
-
8、“太子年幼继位,外戚骄横擅权,无视幼主。及至皇帝成年,结纳在自己身边的心腹宦官,除掉外戚,又演变成宦官专权的局面。这种外戚、宦官的交替专权,成为东汉后期封建政权的一个特点。”这种现象( )A、形成宦官集团长期垄断朝政的局面 B、加剧了中央政权的统治危机 C、导致皇权被外戚彻底架空 D、是郡县制度造成的
-
9、习近平总书记说:“天地之大,黎元(民众)为先……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能够体现这一思想的是( )A、汉武帝颁布“推恩令” B、汉文帝实行休养生息 C、秦朝统一度量衡 D、孝文帝推行汉化
-
10、“臣(李斯)请非秦记皆烧。使……犯禁者四百六十余人,皆坑之咸阳,使天下知之以惩后。”材料所述事件的主观目的是( )A、加速统一,结束割据 B、统一思想,巩固统治 C、钳制思想,摧残文化 D、整顿吏治,以德化民
-
11、毛泽东评价秦朝,“百代皆行秦政制”;史学家钱穆评价秦朝,“中国之政,得秦皇而后行”。他们都肯定了秦朝( )A、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B、统一六国的历史贡献 C、政权统治的长治久安 D、万里长城的坚不可摧
-
12、地图反映了特定时期的历史地理状况,蕴含丰富的时空信息。从下图可获取的信息是( )A、各国的都城均临河而建 B、春秋时期争霸形势激烈 C、北方地区受到匈奴侵扰 D、中原汉族政权更迭频繁
-
13、西周初年的整体战略是稳定西北,开发东南。在东进过程中,齐、鲁是前哨,卫国接济东进主力,也北瞰燕翼,东控徐淮。这反映出西周统治者( )A、推行礼乐,规范等级秩序 B、营建洛邑,强化东方控制 C、实行分封,扩大统治范围 D、制定刑法,稳定统治秩序
-
14、距今5300-4300年的良渚古城由宫殿区、内城和外城组成。古城北面有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水利工程,中部有一个人工堆筑,上面建有大型广场和多组高等级建筑。城内外权贵们的墓地里,随葬着数量不等制作精美的玉器。该遗址( )A、为研究早期人类起源提供了证据 B、是当时世界上最发达的文明 C、科技文化成就突出 D、显现出早期国家和文明社会特征
-
15、考古学家在北京人地层处发现了大量的朴树籽,还有榛子、胡桃、松、榆等植物孢粉;在北京人居住的洞穴里,发现了不同动物的化石。由此可知北京人( )A、以采集狩猎为生 B、掌握人工取火技术 C、开始种植农作物 D、广泛使用磨制石器
-
16、
革命和改革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途径。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某国资产阶级革命进程图
图1
(1)材料一图1反映了哪国的革命历程?请用一个词形容图1革命的历程。该国是如何解决王权专制问题的?材料二 他的《解放法令》(1861年3月1日)解放了农奴,将农奴耕种的土地在农奴和贵族地主之间重新分配。这是俄国历史上的一个重大转折点,甚至比美国历史上1863年的《解放宣言》意义更重大。在美国,《解放宣言》仅关系到少数黑人,而在俄国,《解放法令》涉及到占压倒多数的人口。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美国的权威期刊《大西洋月刊》曾邀请十位著名历史学家,投票选举100位美国历史上最具有影响力的人物。结果,林肯因“拯救了国家,再造了美国”的历史功勋而排名第一。
(2)材料二中《解放法令》和《解放宣言》的颁布,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哪一条件?你如何理解林肯“拯救了国家,再造了美国”?材料三 1853年,日本在西方殖民者坚船利炮的胁迫下,遭遇了巨大的生存危机。出人意料的是,它将此作为自己弃旧图新、迎头赶上的历史机遇,走上学习西方文明的道路,最终使自己成为东方世界第一个摆脱西方大国的欺凌、顺利实现现代化的国家。
——摘编自《大国崛起》
(3)日本是通过哪场变革摆脱了材料三中“巨大的生存危机”?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日本这次变革的影响。古代日本建立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又是通过哪次改革?(4)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对大国崛起的认识。 -
17、
外交是政治的延续,是实力的体现,从中国外交看世界变化、时代变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材料一反映了中国近代哪一历史事件?该事件爆发的直接原因是什么?图中中国人民力争的“青岛”权益被列强转让给了哪个国家?
材料二 我们都是从殖民主义的统治下独立起来的,并且还在继续为完全独立而奋斗。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可以互相了解和尊重、互相同情和支持呢?我们亚非国家,中国也在内,不论在经济上或文化上都很落后,为什么我们自己反倒不能互相了解、不能友好合作呢?
——摘编自周恩来《在亚非会议全体会议上的发言》(1955年4月19日)
(2)材料二中周恩来总理提出的哪一方针获得与会代表的一致赞同?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这次会议对亚非拉国家的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
材料三 1949-201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新建交国家数量柱状图
(3)根据材料三,指出哪一时间段中国新建交的国家数量最多?试举两例我国在这一时间段所取得的外交成就。
材料四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积极发展全球伙伴关系,推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截至2024年1月,中国已与世界上183个国家建交;参加了100多个政府间国际组织的工作;推进共建“一带一路”;开展抗击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等国际合作。
——摘编自统编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
(4)从材料四中可以看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外交政策的特点是什么?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国外交发展历程的认识。
-
18、
农,天下之大本也。我国农业发展有着悠久的历史。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是农业大国,农业生产具有悠久的历史。距今1万年左右,我国出现了最早的人工栽培的农作物。目前,世界上最早的栽培稻、粟和黍均发现于中国。日本农学家认为,早在新石器时代,中国粟就向东传到日本、朝鲜,向西传入阿拉伯、小亚细亚、俄国等国家和地区。
——据统编义务教育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等
(1)中国稻作、粟作农业分别起源于图中的哪个区域(写序号)?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中国稻、粟和黍的人工栽培及中国粟的对外传播为人类文明作出的重要贡献。
材料二 正因时局的动荡,中原地区的民族,向南迁移。江南之地,汉时火耕水耨,而无积聚;东晋南朝时,鱼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布帛之饶,覆衣天下……莫不有中原民族的足迹,有利于增进当地的文化。
——摘编自吕思勉《中国通史·南北朝的始末》
(2)根据材料二,描述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经济发生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其影响。
材料三 宋神宗时大搞农田水利。北宋中期在南方修复并兴建了许多圩(围)田和其他水利设施。宋太宗曾令江南、两浙等诸州长吏,劝谕百姓种植北方的粟、麦、黍、豆等作物。宋真宗时,将从越南引进、原在福建种植的占城稻,下令推广到长江和淮河流域。南宋时,太湖地区便流传着“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
——摘编自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隋唐辽宋金卷》
(3)根据材料三,归纳宋朝促进粮食生产发展采取的措施。这些措施产生了什么影响?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影响农业发展的两个因素。
-
19、历史事实是指对历史人物或事件的客观叙述;历史解释是对历史事实的理性分析或客观评判。下列属于历史解释的是( )A、843年,查理曼的三个孙子缔结《凡尔登条约》 B、1775年,第二届大陆会议召开,决定组建大陆军 C、1944年,美、英等盟国军队成功登陆法国诺曼底 D、1991年,苏联解体标志着两极格局彻底瓦解
-
20、“南部的领导人决定,禁止废奴主义者的著作在南部流传”,种族主义者“抢走了从北部流入的反奴隶制的报纸,并且在广场上当众把它们烧毁”。与材料紧密相关的事件是( )A、美国内战 B、明治维新 C、印度民族大起义 D、拉丁美洲独立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