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2015-2016学年山东省威海市乳山市七年级下学期期末历史试卷(五四学制)
- 2016-2017学年山东省东营市八年级上学期期中历史试卷(五四学制)
- 2015-2016学年山东省威海市文登市天福山中学七年级下学期期中前历史试卷(五四学制)
- 2015-2016学年山东省威海市文登市天福山中学七年级下学期期中历史试卷(五四学制)
- 2015-2016学年山东省威海市文登市天福山中学六年级下学期期中历史试卷(五四学制)
- 2016-2017学年山东省威海市荣成三十五中七年级上学期期中历史试卷(五四学制)
- 2016-2017学年山东省济宁市微山县七年级上学期期中历史试卷
- 2016-2017学年山东省济南市郑路中学七年级上学期期中历史试卷
- 2016-2017学年山东省东营市七年级上学期期中历史试卷(五四学制)
- 2016-2017学年山东省德州市武城二中七年级上学期期中
-
1、公元前8世纪到公元前6世纪,在爱琴海、黑海和地中海沿岸和近海的许多岛屿上,建立了100多个以城市为中心的小国,小的城邦公民不过几百人,最大的城邦领土面积也只有8400平方千米。这说明希腊城邦的特点是( )A、人民主权 B、小国寡民 C、独立自治 D、封闭保守
-
2、美国自诞生以来,其国家形象在不断变化。某学习小组围绕“漫画里的美国形象”开展探究性学习,收集了如下素材。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编号
漫画
简介
图一
1782年,詹姆斯·吉尔雷创作《美国响尾蛇》:描绘了一条巨蟒将英军围困的场景,这一形象折射出当时北美殖民地的实力已今非昔比,对英军构成了巨大威胁。
图二
1904年,路易斯·达尔林普尔创作《新外交》:图中世界警察西奥多·罗斯福挥舞大棒对付了“非文明”民族(亚洲人和拉美人,画面左侧的叫嚣者),同时通过仲裁有效地对付了“文明”国家(图中右侧)。
图三
1932年5月,佚名作《救命!》:巨浪中写着“经济危机”,小船上的人是“公民”,喊着:“救命!罗斯福!胡佛!史密斯!谁都行!”
(1)、任意选择一幅漫画,指出其体现的美国形象,并结合相关史实加以解读。(2)、除了上述形象外,你认为美国还有哪些国家形象?(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推动美国国家形象演变的主要因素。 -
3、绘制、解释统计表,是历史学习的重要能力。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晚清时期中国翻译日文书籍情况统计表
年代
书目类别
合计(本)
年均译书(本)
总类
哲学
宗教
自然科学
应用科学
社会科学
中国史地
世界史地
语文
美术
1868—1895
1
0
1
0
2
1
0
2
1
0
8
0.29
1896—1911
8
32
6
83
89
366
63
175
133
3
958
63.86
——付立波《近代日文书籍的引进及其影响》
材料二 1920年以前,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主要是通过报刊,但是随着传播的广度与深度的增加,马克思主义单行本译书开始逐渐进入人们视野。据统计,1920—1937年马克思主义译书总量254.5部,发展期(1920—1928)译书59部,高峰期(1929—1930)118部,低谷期(1931—1937)63.5部。就分类而言,1920—1937年出版的马克思主义译书哲学译书为83.5部、政治译书79部、经济译书67部、社会科学译书25部。
备注:文中小数点表示一部著作分几册。
——摘编自刘娟《1920—1937年马克思主义译书之阶段划分》
(1)、根据材料一,分析晚清时期中国翻译日文书籍的主要特点。(2)、仿照材料一统计表格式,提取材料二的整体或部分数据绘制统计表,并得出一个历史结论。(要求:统计表要素齐全,内容准确,结论明确。) -
4、水运关涉国运,功在当下,利在千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水运与国运》目录(节选)
章节一 都江堰:秦灭六国的水力发动机
1.伐蜀攻韩,孰先孰后
2.得蜀望楚,可并天下
3.李冰筑堰,老秦东向
章节二 灵渠凿通,四海归一
1.南下百越,三年无功
2.五岭逶迤,遇水修渠
3.连接湘漓,平定岭南
——龙佳悦《水运与国运》
材料二 漕运始于秦汉。秦汉两朝均定鼎西北长安,全国的经济重心在北方,漕运则经由横贯中原的黄河和渭水,漕运方向大致为东西向,即由东向西。历经南北朝的发展,唐宋时期,朝廷逐渐把漕运重点放在南方,漕运地位开始确立,漕运制度建设日益完善。
——摘编自吴琦《南漕北运:中国古代漕运转向及其意义》
材料三 元代海运主航道示意图
——贾兵强、朱晓鸿《治水与中华文明》
(1)、从材料一中任选一个章节,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秦时期修筑水利工程的历史作用。(2)、根据材料二,指出自秦汉至唐宋时期漕运的发展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历史原因。(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推动元朝海运发展的主要条件。 -
5、尼日利亚学者费米·阿科莫莱夫在2006年提出,丢掉“没有西方我们注定灭亡”的心态,历史上没有哪个国家的经济是靠外国人发展起来的。这一言论折射了非洲( )A、受到西方殖民 B、经济发展缓慢 C、广泛参与竞争 D、自强意识增强
-
6、上世纪40年代,美国新闻界不仅对公众的偏执进行评论,还尽其所能地添油加醋,欧洲刚结束战争的数天之后便出现了“赤色浪潮威胁基督文明”的标题。这表明,当时( )A、二战即将取得胜利 B、美苏关系彻底破裂 C、美国存在反苏思潮 D、两极对峙格局形成
-
7、苏联“二五”计划期间的技术进口比“一五”期间减少了9倍以上,这使对外借贷从1931年的63亿卢布减少到了1936年的4亿卢布。这表明,苏联( )A、新经济政策适应国情 B、工业化建设成效显著 C、未受经济危机的影响 D、与西方国家关系恶化
-
8、1895年,一位法国陆军上尉发明了可以折叠背负行军的自行车,如图所示。一战期间,英国、法国、德国等都把折叠自行车作为一项标准装备。对此认识合理的是( )A、科技影响战争形态 B、法国科技领先世界 C、自行车是主要武器 D、士兵作战积极性高
-
9、1861—1865年,美国穿便服成了一种时尚和美德,大部分北方人过着清贫的日子,剧院很少开放,歌剧只能偶尔演出。由此可见,当时美国( )A、内战冲击了人民生活 B、北方经济落后于南方 C、消遣娱乐业逐步消失 D、存在政治分裂的隐患
-
10、到1850年,英国棉纺织业雇用了制造业中六分之一的劳动力,直接贡献了英国GDP的8%。与这一现象的出现密切相关的是( )A、新航路的开辟 B、三角贸易 C、资产阶级革命 D、工业革命
-
11、“全国三级会议已经不存在了,它被单一的国民议会所取代,后者不分等级,挟国民之名以主权者自居,并声称有赋予国家一部宪法的任务。”上述情形描述的是( )A、英国光荣革命 B、法国大革命 C、美国独立战争 D、农奴制改革
-
12、1435年,莱昂·巴蒂斯塔·阿尔贝蒂对时人仍认为绘画是一种“机械”艺术感到愤怒,他认为画家和雕塑家已不再是工匠,而是某种“高雅艺术”的从事者。这一主张( )A、拉开了文艺复兴序幕 B、得到了社会各界认同 C、提升了艺术家的地位 D、体现了人文主义思想
-
13、下表为中世纪主要势力对创办大学的态度。这说明,大学的兴起( )
势力
态度
教皇
庇护新兴学校,相信学识会服侍上帝荣耀
皇帝和国王
授予新兴学校特许状,希望大学成为君权的桥头堡
城镇
培养新兴学校,因为它们可以带来盛名并引来居民与贸易
A、推动了城市自治 B、适应社会发展需要 C、具有历史偶然性 D、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
14、中世纪时期,不仅英格兰、法兰西、德意志、西班牙的封建契约不一样,就连这些大国的不同地区也不一样,甚至找不到两份完全相同的。由此可见,中世纪的西欧( )A、封建地域性明显 B、民族独立国家出现 C、教权与王权并立 D、庄园经济普遍盛行
-
15、如图为2004—2015年我国服务型城市与工业型城市发展数据统计。据此可知,这一时期我国( )A、城乡经济差距拉大 B、经济特区发展迅速 C、经济结构逐步改变 D、工业城市日益减少
-
16、1956年,中国决定建设南京长江大桥。研发团队经过无数次试验,终于摸索出一套符合国家建设要求的桥梁板生产工艺,生产出了6.6万吨优质桥梁用钢材,用于建设南京长江大桥。这主要得益于( )A、国家体制优势 B、一五计划完成 C、八字方针提出 D、经济体制改革
-
17、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收回了被洋人控制了近百年的海关,如图为第一任海关总署署长孔原的《任命通知书》。这说明,中华人民共和国( )A、加强工业建设 B、注重民主协商 C、走向独立自主 D、践行和平外交
-
18、1948—1949年,中国共产党在东北解放区恢复了340多家大型企业和2430家中小型企业;除此之外,1948年东北地区谷类作物收成创下了历史最高纪录——1600万吨小麦和黑麦。这些成就的取得( )A、宣告辽沈战役取得胜利 B、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建设智慧 C、助推土地改革顺利开始 D、表明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完成
-
19、1938年7月,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在武汉举办“七七献金”活动,得到人民积极响应,捐助抗战现金和物资折合超过100万元。这直接反映了( )A、国共合作形成 B、抗战形势严峻 C、民族意识高涨 D、军人英勇无畏
-
20、1926年1月起,中国共产党负责的中央农民部先后创办了《中国农民》《犁头》《农民运动》等刊物,各省均有关于农民运动的定期刊物。这说明,中国共产党重视( )A、文学革命 B、思想建党 C、武装斗争 D、联系群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