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楚歌声里霸图空,血染胡天烂漫红。煮豆燃其谁管得,莫将成败论英雄。”这是1905年柳亚子《题太平天国战史》中的一首诗。这首诗不仅评价了太平天国的历史功绩,也体现了这一伟大历史事件的悲壮。这场运动遇到了中国历史上任何一次农民战争都不曾遇到的新情况是
    A、政府军队和地方地主武装联合镇压 B、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 C、长期受到敌人的围困和封锁 D、内部矛盾斗争导致队伍分裂
  • 2、北京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在解放战争时期名称是北平,使它获得了和平解放的功臣是(       )
    A、李宗仁 B、胡宗南 C、傅作义 D、周恩来
  • 3、“那是一个现在看来非常久远的年代……有一天,战火烧到了鸭绿江边,年轻的人们拿起枪奔赴战场,只为能有宁静的生活……”这里的“年轻的人们”指的是(   )
    A、红军战士 B、八路军战士 C、新四军战士 D、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
  • 4、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日本军国主义侵占我国东北三省,随后又加紧进攻华北,妄图霸占整个中国。在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威胁的危难关头,在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影响和全国人民抗日救亡运动的感召下,1936年12月12日,为挽救民族危亡、劝谏蒋介石改变“攘外必先安内”的既定国策,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张、杨毅然对蒋介石实行“兵谏”……张杨两位将军也因他们崇高的爱国义举被誉为中华民族的“千古功臣”,永载史册,彪炳后世。

    ——摘编自《环球网》

    (1)依据材料一概括文章中对张、杨两位将军的评价。
    (2)“兵谏”之后,中共派谁到何地进行了调停谈判?这一事件的解决有何历史意义?

    材料二   中国人民经过14年不屈不挠的浴血奋战,打败了穷凶极恶的日本军国主义侵略者,取得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这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反抗外敌入侵持续时间最长、规模最大、牺牲最多的民族解放战争。

    ——摘自《人民网》

    (3)依据材料二归纳概括这场战争的特点。这场战争的实践表明,领导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的决定因素是什么?
  • 5、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国民党不仅在思想上和政治上,而且在组织上也得到共产党的很大帮助。对于共产党来说,在实行国共合作后也跨上了一个新的台阶……这一切,并不是以削弱国民党为代价取得的,而是在国民革命运动中两党得到了共同发展。

    ——摘编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这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的标志。依据材料一概括出这次“国共合作”对两党产生的共同影响。

    材料二   同城市相比,农村是落后的。但这条道路却历史地成为中国民主革命走向胜利之路。它最初虽然表现为失败后的退却,然而它包含着国情对于革命的制约,由此,它最终成为一种自觉的选择。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2)结合所学知识请写出材料二中“中国民主革命走向胜利之路”是指什么道路。依据材料二概括选择这条道路的决定性因素。

    材料三   这次会议集中全力纠正了当时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军事上和组织上的错误,是完全正确的。这次会议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是中国共产党党内最有历史意义的转变。也正是由于这一转变,我们党才能够胜利地结束长征。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次会议”的名称和召开的时间。
    (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中国共产党不断走向成熟的原因。
  • 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94年,张之洞创办的汉阳铁厂生铁炉正式出铁。外国报刊将其视为中国崛起的象征,惊呼:“汉阳铁厂之崛起于中国,大有振衣千仞一览众山之势。”从1895年到1911年,汉阳铁厂是中国唯一的钢铁生产基地,生铁年产量最高的1910年达到119万吨,钢产量6万吨,超过了同期日本最大钢铁企业的年产量。中国早期兴建的京汉、粤汉、津浦等八条铁路干线所用钢轨和钢件均由其提供,产品一度远销美国、澳大利亚。

    ——中国地图出版社《中国历史地图册》(八年级上册)

    (1)材料一中的汉阳铁厂创办于中国近代的哪一运动中?依据材料一,说说汉阳铁厂受到外国报刊高度评价的理由。(答出一点即可)

    材料二   近代报刊的出现,开拓了人们的视野,培育了一批拥有新知的人才群体,改变了人们的旧观念,推动了国人对近代民主制度的探索,从而加速了中国近代化的前进步伐。

    ——摘编自人民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历史必修第二册》

    (2)依据材料二,概括近代报刊的进步作用。(至少答出两个要点)

    材料三   1911年,在他领导和影响下,震惊世界的辛亥革命取得成功,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但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打开了中国进步闸门,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思想解放,以巨大的震撼力和影响力推动了中国社会变革。

    ——习近平在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3)依据材料三,归纳辛亥革命主要的历史功绩。(至少答出两个要点)

    材料四   他大声疾呼:“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

    (4)材料四中的“他”是谁?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他”在新文化运动中宣传得核心思想。
  • 7、1945年,《大公报》社评《毛泽东先生来了!》:“毛泽东先生来了!中国人听了高兴,世界人听了高兴,无疑问的,大家都认为这是中国的一件大喜事。”材料中的认为它是“大喜事”是因为这件事(     )
    A、增强了中国共产党的实力 B、顺应了国内要求和平的呼声 C、阻止国共内战的全面爆发 D、揭露了蒋介石假和平的阴谋
  • 8、朱汉国在《明确“十四年抗战”有重要意义》一文中指出:从抗日战争的全过程看,大体经历了两个阶段,前六年是局部抗战,后八年是全国性抗战。其中从局部抗战到全国性抗战的转折性事件是(     )
    A、九一八事变 B、七七事变 C、淞沪会战 D、武汉会战
  • 9、北平学生痛述:“华北之大,已经安放不得一张平静的书桌了!”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北平学生举行声势浩大的抗日游行,促进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的到来。这里描述的是(     )
    A、一二•九运动 B、一•二八事变 C、“华北自治运动” D、八一三事变
  • 10、下图是国民革命时期创办的一所军校,其办学目的是为了

    A、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抗击日本侵略者 B、建立革命根据地,开辟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C、创建人民军队,独立领导工农武装斗争 D、培养革命骨干,建立一支可靠的革命军
  • 11、“万户涕泪,一人冠冕,其心尚有‘共和’二字耶?既忘共和,即称民贼。”材料中的“民贼”是指(     )
    A、袁世凯 B、冯国璋 C、段祺瑞 D、张作霖
  • 12、有人曾经这样评价过戊戌变法:“作为一场政治运动,百日维新短命而败,但作为一场更广阔意义上的社会文化运动,自有其成功之处”,这里成功之处主要指戊戌变法运动(     )
    A、阻止了民族危机继续加深 B、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广泛而持久的影响 C、改革了君主专制政体 D、动摇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 13、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当时的美国驻华大使写到:“如果美国容忍列强瓜分中国的势头蔓延,我们就会失去世界上最大的市场。”为此,美国(     )
    A、要求中国割地赔款 B、提出“门户开放”政策 C、大力支持太平天国运动 D、强迫清政府签订《望厦条约》
  • 14、“从这一条约开始,中国的国门被迫打开,英国部分实现了其战争目的,通商口岸成为西方掠夺中国的中心。”“这一条约”是(     )
    A、《南京条约》 B、《瑷珲条约》 C、《北京条约》 D、《马关条约》
  • 1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以自强和求富为目标的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以及近代文化事业是封建文化和封建制度的对立物,虽然力量有限,但终究打开了缺口,促进了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摘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   戊戌变法是以康、梁为代表的先进知识分子在内忧外患的刺激下所开展的一场救亡图存运动。它力图通过中国社会内部结构的自我调整转出一个全新的社会类型……使国家步入世界发展轨道,走上现代化的道路。

    ——摘编自颜炳呈《戊戌变法与中国现代化进程》

    材料三   在孙中山先生领导和影响下,大批革命党人和无数爱国志士集聚在振兴中华旗帜之下,广泛传播革命思想,积极兴起进步浪潮,连续发动武装起义,推动了革命大势的形成。1911年10月10日,武昌城头枪声一响,拉开了中国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序幕。……以巨大的震撼力和深刻的影响力推动了中国社会变革。

    ——摘自习近平《在纪念辛亥革命11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为什么说洋务运动“促进了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戊戌变法的目的和性质。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孙中山先生的历史功绩。
    (4)、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上述材料中先进的中国人所进行的救亡图存运动均失败的共同原因。
  • 16、近代中国社会急剧变动,中国的经济、教育、社会生活都呈现出明显的近代化趋势,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张謇,清末状元,中国近代实业家政治家、教育家,中国棉纺织领域早期的开拓者,上海海洋大学创始人。他一生创办了20多个企业,370多所学校,为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宝贵贡献,被称为“状元实业家”。

    ——摘自中学历史教参

    材料二

    图一   民国时期的上海街景

    20世纪30年代,上海女子崇尚身体健美。着装体现人体自然曲线,这种提倡个性解放,追求自由、民主、自然的思想解放潮流。冲击着传统的审美观念,人们对时尚服饰的态度,或多或少反映出新旧观念的冲突。

    ——摘编自李长莉等《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史》

    材料三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请说出张謇的企业在哪个时期发展最为红火?状元张謇办企业,体现了他怎样的救国主张?
    (2)、依据材料二图一所示内容,简述新式交通工具的传入对近代社会的影响。依据材料,指出当时上海女性着装的特点。
    (3)、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写出《黄河大合唱》的作曲者。从材料三所示的文学艺术作品的作者身上我们可以学到哪些优秀品质?
  • 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我们虽拼命抵抗终归失败,那是自然的,逃不脱的。从民族的历史看,鸦片战争的军事失败还不是民族致命伤。失败以后还不明了失败的理由力求改革,那才是民族的致命伤。

    ——据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材料三   下面是初二某班同学对近代中国某一历史事件的描述工业文明外力冲击下社会矛盾的产物农民阶层的救亡图存运动以基督教文明与中华本土文明相融合为特点以反清革命为斗争目的在上海遭遇华尔的洋枪队

    (1)、观察《鸦片战争形势图》和《第二次鸦片战争形势图》,指出两次鸦片战争侵略军入侵路线的特点,及中国被迫开放的通商口岸位置变化。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第二次鸦片战争和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关系。
    (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拼命抵抗”的一则史实。并从世界历史发展潮流的角度分析“失败的理由”。
    (3)、材料一中的“因基督教文明与中华本土文明相融合”而创立的哪一组织开始发展反清力量?“农民阶层的救亡图存运动”是指哪一重大历史事件?并指出其失败的根本原因?
  • 18、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帝国主义忙于战争,给该厂带来了“黄金时代”。从1917年开始,这年由于外货锐减,国产纱布畅销,因此全年获利76万两。以后四年也连续赢利,1917—1921年五年共获利560多万两。从1922年以后,该厂开始走下坡路。其外部原因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帝国主义卷土重来,请你据此分析该厂是
    A、湖北织布局 B、福新面粉厂 C、轮船招商局 D、大生纱厂
  • 19、“雪皑皑,野茫茫,高原寒,炊断粮,红军都是钢铁汉,千锤百炼不怕难。雪山低头迎远客,草毯泥毡扎营盘。风雨侵袭骨更硬,野菜充饥志越坚。”这体现了红军(     )
    A、立志开天辟地 B、决心艰苦创业 C、革命信念坚定 D、坚持实事求是
  • 20、陈潭秋回忆录中说“在上海搜不到继续大会工作的适当地点,决定了到杭州西湖去。但是在到出发前,又得出了结论,西湖不是适当地点,因为那里游人太多。因此即在嘉兴的南潮举行。这里虽有游人但较少。到那里后,我们即租了一只大船,买了食物、酒好像游人一样,在湖上的船中进行大会的工作”。回忆录中记载的会议影响是(     )
    A、标志着中国无产阶级的先锋队一一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B、确立了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总方针 C、结束了“左”倾冒险主义错误,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D、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上一页 10 11 12 13 14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