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距今5300-4300年的良渚古城由宫殿区、内城和外城组成。古城北面有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水利工程,中部有一个人工堆筑,上面建有大型广场和多组高等级建筑。城内外权贵们的墓地里,随葬着数量不等制作精美的玉器。该遗址(     )
    A、为研究早期人类起源提供了证据 B、是当时世界上最发达的文明 C、科技文化成就突出 D、显现出早期国家和文明社会特征
  • 2、考古学家在北京人地层处发现了大量的朴树籽,还有榛子、胡桃、松、榆等植物孢粉;在北京人居住的洞穴里,发现了不同动物的化石。由此可知北京人(     )
    A、以采集狩猎为生 B、掌握人工取火技术 C、开始种植农作物 D、广泛使用磨制石器
  • 3、危机意识是一个民族不断进取的基本素养。面对历史上的危机,俄国、美国、日本等国家都采取了回应措施,走上了不同的道路,留下了不同的足迹。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十九世纪中叶,俄国还顽固保存着野蛮落后的的农奴制。农民的人格和自尊心被无情的摧残,他们整天无偿的为地主劳动,甚至被作为物品抵押债务。大量劳动力被束缚在庄园里,资本主义工业发展的必需劳动力由此缺乏来源。俄国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也因此大大落后于西欧国家。克里米亚成争的失败使俄国内外交困,民怨沸腾,进一步加深了封建农奴制的危机,阶级矛盾进一步激化,从而加速了农奴制的废除。

    材料二:日本新领导人……并不对西方文明本身感兴趣,而仅仅对其中增强了民族力量的那些组成成分感兴趣。……建立一个强大的日本,而不是完全模仿西方国家。

    材料三:1861的美国公布《反联邦脱离法》,林肯曾就此比喻道:“为保全生命,往往不得不把手脚截掉,但决不会为了保全手脚而断送生命。”

    (1)、根据材料一,指出19世纪中期俄国社会危机的突出表现是什么?有人说,克里米亚战争催生了俄国历史的进步,请结合材料一谈谈你的理解?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日本新领导人……增强民族力量”,是特指日本历史上的哪一重大历史事件?俄国和日本解决危机的方式有什么共同点?
    (3)、根据材料三,指出1861年的美国面临什么样的危机?林肯在这场危机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4)、结合所学知识,从材料中提炼一个观点并展开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价值观正确。
  • 4、下方是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发展示意图,其中①处应填的是(     )

    A、第一国际 B、工业革命 C、巴黎公社 D、宪章运动
  • 5、下列选项中,奠定了欧洲民法基础的是(     )
    A、《十二铜表法》 B、《查士丁尼法典》 C、《罗马民法大全》 D、《新法典》
  • 6、第一次布匿战争(公元前264到公元前241)前,罗马慎重而稳步地扩大授与公民权的范围,有些城市变成了罗马的一部分,甚至享受在政府的投票权利。这一措施(     )
    A、适应了对外扩张的需要 B、消除了与殖民地矛盾 C、推动罗马帝国最终形成 D、确立了直接民主制度
  • 7、关于印度的种姓制度不正确的是(   )
    A、婆罗门和刹帝利都是特权等级,享有政治、经济特权 B、吠舍和首陀罗同为社会底层人员,承受政治压迫和经济剥削 C、种姓制度激化了当时的社会矛盾,对印度社会的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D、各个等级之间有高低贵贱之别,下一等级的人可以从事高一等级的职业
  • 8、

    革命和改革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途径。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某国资产阶级革命进程图

    图1

    (1)材料一图1反映了哪国的革命历程?请用一个词形容图1革命的历程。该国是如何解决王权专制问题的?

    材料二   他的《解放法令》(1861年3月1日)解放了农奴,将农奴耕种的土地在农奴和贵族地主之间重新分配。这是俄国历史上的一个重大转折点,甚至比美国历史上1863年的《解放宣言》意义更重大。在美国,《解放宣言》仅关系到少数黑人,而在俄国,《解放法令》涉及到占压倒多数的人口。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美国的权威期刊《大西洋月刊》曾邀请十位著名历史学家,投票选举100位美国历史上最具有影响力的人物。结果,林肯因“拯救了国家,再造了美国”的历史功勋而排名第一。

    (2)材料二中《解放法令》和《解放宣言》的颁布,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哪一条件?你如何理解林肯“拯救了国家,再造了美国”?

    材料三   1853年,日本在西方殖民者坚船利炮的胁迫下,遭遇了巨大的生存危机。出人意料的是,它将此作为自己弃旧图新、迎头赶上的历史机遇,走上学习西方文明的道路,最终使自己成为东方世界第一个摆脱西方大国的欺凌、顺利实现现代化的国家。

    ——摘编自《大国崛起》

    (3)日本是通过哪场变革摆脱了材料三中“巨大的生存危机”?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日本这次变革的影响。古代日本建立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又是通过哪次改革?
    (4)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对大国崛起的认识。
  • 9、

    外交是政治的延续,是实力的体现,从中国外交看世界变化、时代变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材料一反映了中国近代哪一历史事件?该事件爆发的直接原因是什么?图中中国人民力争的“青岛”权益被列强转让给了哪个国家?

    材料二   我们都是从殖民主义的统治下独立起来的,并且还在继续为完全独立而奋斗。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可以互相了解和尊重、互相同情和支持呢?我们亚非国家,中国也在内,不论在经济上或文化上都很落后,为什么我们自己反倒不能互相了解、不能友好合作呢?

    ——摘编自周恩来《在亚非会议全体会议上的发言》(1955年4月19日)

    (2)材料二中周恩来总理提出的哪一方针获得与会代表的一致赞同?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这次会议对亚非拉国家的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

    材料三   1949-201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新建交国家数量柱状图

    (3)根据材料三,指出哪一时间段中国新建交的国家数量最多?试举两例我国在这一时间段所取得的外交成就。

    材料四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积极发展全球伙伴关系,推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截至2024年1月,中国已与世界上183个国家建交;参加了100多个政府间国际组织的工作;推进共建“一带一路”;开展抗击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等国际合作。

    ——摘编自统编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

    (4)从材料四中可以看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外交政策的特点是什么?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国外交发展历程的认识。

  • 10、

    农,天下之大本也。我国农业发展有着悠久的历史。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是农业大国,农业生产具有悠久的历史。距今1万年左右,我国出现了最早的人工栽培的农作物。目前,世界上最早的栽培稻、粟和黍均发现于中国。日本农学家认为,早在新石器时代,中国粟就向东传到日本、朝鲜,向西传入阿拉伯、小亚细亚、俄国等国家和地区。

    ——据统编义务教育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等

    (1)中国稻作、粟作农业分别起源于图中的哪个区域(写序号)?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中国稻、粟和黍的人工栽培及中国粟的对外传播为人类文明作出的重要贡献。

    材料二   正因时局的动荡,中原地区的民族,向南迁移。江南之地,汉时火耕水耨,而无积聚;东晋南朝时,鱼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布帛之饶,覆衣天下……莫不有中原民族的足迹,有利于增进当地的文化。

    ——摘编自吕思勉《中国通史·南北朝的始末》

    (2)根据材料二,描述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经济发生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其影响。

    材料三   宋神宗时大搞农田水利。北宋中期在南方修复并兴建了许多圩(围)田和其他水利设施。宋太宗曾令江南、两浙等诸州长吏,劝谕百姓种植北方的粟、麦、黍、豆等作物。宋真宗时,将从越南引进、原在福建种植的占城稻,下令推广到长江和淮河流域。南宋时,太湖地区便流传着“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

    ——摘编自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隋唐辽宋金卷》

    (3)根据材料三,归纳宋朝促进粮食生产发展采取的措施。这些措施产生了什么影响?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影响农业发展的两个因素。

  • 11、历史事实是指对历史人物或事件的客观叙述;历史解释是对历史事实的理性分析或客观评判。下列属于历史解释的是(     )
    A、843年,查理曼的三个孙子缔结《凡尔登条约》 B、1775年,第二届大陆会议召开,决定组建大陆军 C、1944年,美、英等盟国军队成功登陆法国诺曼底 D、1991年,苏联解体标志着两极格局彻底瓦解
  • 12、“南部的领导人决定,禁止废奴主义者的著作在南部流传”,种族主义者“抢走了从北部流入的反奴隶制的报纸,并且在广场上当众把它们烧毁”。与材料紧密相关的事件是(     )
    A、美国内战 B、明治维新 C、印度民族大起义 D、拉丁美洲独立运动
  • 13、“但丁是一个富于个性的著作家。他的著作《神曲》中的人物,都是活的,是有血肉的;他们已与中古文学中的刻板人物完全不同了。”但丁的作品体现的核心思想是(     )
    A、理性主义 B、人文主义 C、重商主义 D、封建主义
  • 14、古代亚非地区的文明是在适合农业耕作的大河流域产生的。古巴比伦文明发源于(     )
    A、尼罗河流域 B、印度河流域 C、两河流域 D、恒河流域
  • 15、“假如生命终结后可以再生,我仍选择中国!”这是邓稼先对国家深深的热爱之情。1950年邓稼先拒绝美国优渥的待遇,回到国内,为我国立下了不朽的功勋。他被誉为(     )
    A、“两弹元勋” B、党的好干部 C、解放军好战士 D、“杂交水稻之父”
  • 16、抓关键词是学习历史的方法之一。张林同学在探索某一主题时提取了“抗美援朝”“土地改革”“西藏和平解放”等关键词,由此判断,张林同学学习的主题是(     )
    A、新中国的巩固 B、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C、新中国的建立 D、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
  • 17、面对民族危机,先进的中国人为挽救民族危亡向西方学习,经历了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探索历程。下列符合这一历程的是(     )
    A、虎门销烟—太平天国运动—辛亥革命—实业救国 B、太平天国运动—辛亥革命—护国运动—实业救国 C、洋务运动—新文化运动—辛亥革命—戊戌变法 D、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
  • 18、它被称为是“现代文明史上最黑暗的一页”“现代史上破天荒的残暴记录”,是1937年12月至1938年1月日本帝国主义者对中国人民犯下的一起滔天罪行。“它”指的是(     )
    A、火烧圆明园 B、旅顺大屠杀 C、南京大屠杀 D、洗劫紫禁城
  • 19、论从史出是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下表中①处应为(     )

    史实

    结论

    三国

    孙权派卫温率万人到达夷洲

    ①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神圣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元朝

    设澎湖巡检司,管理澎湖和琉球

    清朝

    1662年,郑成功赶走荷兰殖民者;1885年正式建省

    A、新疆 B、西藏 C、台湾 D、香港
  • 20、唐朝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繁盛。下列能佐证这一观点的事件有(     )

    ①文成公主入藏 ②郑和下西洋 ③鉴真东渡 ④玄奘西行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上一页 11 12 13 14 15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