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华北之大,已经安放不得一张平静的书桌了”。面对亡国灭种的危险,北平数千名学生向国民党当局请愿,发起爱国救亡运动。这场运动标志着(     )
    A、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B、中国人民局部抗战的开始 C、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的到来 D、全民族抗战局面正式形成
  • 2、中国人民历经了十四年艰苦卓绝的抗战,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维护世界和平作出了巨大贡献。揭开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序幕的是(     )
    A、九一八事变 B、一•二八事变 C、八一三事变 D、七七事变
  • 3、这次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党中央和红军的领导地位,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这次会议”指的是(     )
    A、八七会议 B、遵义会议 C、古田会议 D、西柏坡会议
  • 4、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第一枪的是(     )
    A、金田起义 B、南昌起义 C、秋收起义 D、广州起义
  • 5、陈独秀等人领导了抨击旧道德和旧文化的思想解放运动,他们倡导
    A、自强、求富 B、君主立宪 C、民主、科学 D、实业教国
  • 6、1920年春,北京大学开创了中国国立大学男女同校的先例。如果用民国纪年法,这一事件发生在(     )
    A、民国六年 B、民国八年 C、民国九年 D、民国十年
  • 7、《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这一规定的实际意义在于(     )
    A、人民在政治上彻底翻了身 B、确立了君主立宪的主张 C、使国家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 D、否定了君主专制制度
  • 8、1895年,中国有三个人各自做出自己一生最重要的选择,康有为选择了变法,孙中山选择了革命,张謇选择了实业。为此,他们进行的实践活动(     )
    A、加速了政治民主化进程 B、有利于救亡图存的社会进步 C、促进了共产思想的传播 D、推动了全国革命运动的发展
  • 9、19世纪末,列强瓜分中国时,有一个国家没有参与,后来该国为获得与列强在中国均等的贸易机会提出了(     )
    A、“门户开放”政策 B、享有片面最惠国待遇 C、在大沽炮台驻军 D、要求鸦片贸易合法化
  • 10、他为维护王朝统治,主张学习西方,兴办近代工业:他主张塞防和海防并重,力主收复新疆,建议设立新疆行省。“他”是(     )
    A、林则徐 B、邓世昌 C、左宗棠 D、曾国藩
  • 11、下图两个纲领性文件各自提出了鲜明的主张,但在当时的中国都未能实现。未能实现的原因是(     )

    A、平均分配土地 B、主张学习西方 C、脱离社会实际 D、倡导人人平等
  • 12、下列不属于中英《南京条约》内容的是(     )

    ①割香港岛给英国     ②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③增开天津为商埠     ④赔款白银4.5亿两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 13、汉字和中医都是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它主要指中国商朝后期用于占卜记事而在龟甲或鲁骨上锲刻的文字。它是中国已知最早的成体系的文字形式,上承原始刻绘符号,下启青铜铭文,是汉字发展的关键形态。

    材料二   秦凭借从中央到地方较为完善的统治机构,做到了“书同文”。文字统一对形成共同的文化认同和民族认同,对中国的民族融合……都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材料三   他是东汉末年的名医,他虚心求教,四处奔走,广泛收集民间药方,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写成了《伤寒杂病论》一书。

    (1)、材料一中的“它”指的是什么?有什么历史地位?依据“它”我们可以得出什么历史结论?
    (2)、材料二中“书同文”,规定统一使用的文字是什么?这一举措有何意义?
    (3)、什么时期以后,书法逐渐成为供人们欣赏的艺术?《兰亭集序》被称为什么?其作者被后人誉为什么?
    (4)、材料三中的“他”指的是谁?他被后世称为什么?战国时期和与“他”同一时期的另一位名医是谁?在医学领域分别作出什么贡献?
    (5)、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我们应该做些什么?
  • 14、观察三国鼎立形势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图中A、B、C分别为三国中的哪三国?它们各自是由谁建立的?
    (2)、分别写出D、E战场进行的战役名称。这两次战役的意义各是什么?
    (3)、当时台湾被称作什么?加强了大陆与台湾联系的历史事件是什么?
  • 1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天下既定,民无益藏,自灭子不能具醇胆,而将相或乘牛车。”

    ——《汉书·食货志》

    材料二   “汉兴七十年……京师之钱累百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腐败不可食。”

    ——《汉书·食货志》

    材料三   那时候,私人铸币还没有完全禁绝,盐铁经营权也大都掌握在豪强手中,因此社会上出现了许多富商大贾,控制了国家的经济命脉。

    ——搞自《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材料四   秦汉时期的中央统治者,为了有效地维系“大一统”,都对统治思想进行了选择,用以规范、整齐全国上下的思想。……(秦汉以后)即使是在分裂割据的年代里,追求统一仍是各族统治者和民众的共同政治理念和奋斗目标。

    ——摘编自黄朴民《“大一统”之梦——秦汉政治文化的时代精神》

    (1)、材料一反映了西汉初期怎样的社会景象?为此,汉初统治者制定了什么政策?
    (2)、材料二反映的是西汉时期的哪一个治世局而?结合所学知识答出该治世局面出现的两点原因。
    (3)、材料三汉武帝为加强朝廷对社会经济的控制,采取了哪些措施,使国家的财政状况有了很大的改善?请列举两例。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秦始皇与汉武帝为了实现思想上的“大一统”,而采取了什么举措?从中归纳出两位帝王治国理念的最大不同。
  • 16、政治制度的创新促进了中国社会的进步。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是谓大同。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是谓小康。

    ——摘编自《礼记·礼运》

    材料二   通过这种制度终于建立了一个拥有广袤领土的强大国家,使西周王朝的统治触角伸向了遥远的地方。

    材料三   新皇帝开始将早先在本国取得辉煌成功的……学说应用到全中国。……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郡县,每一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材料一“天下为公”和“天下为家”分别反映的是哪种制度?哪一朝代的建立体现了这两种制度的交替?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分析西周实行的“这种制度”指什么制度?“这种制度”的建立有什么作用?
    (3)、根据材料三这位皇帝是怎样治理广阔国土的?这一措施开创了什么模式?
  • 17、如果把“三国鼎立”“东晋十六国”“南北朝”“边疆民族内迁”“北魏孝文帝改革”整合成一个单元,最恰当的主题是(     )
    A、早期国家产生与社会变革 B、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C、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D、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
  • 18、为避免重蹈西汉覆辙,光武帝规定“后宫之家(此指皇帝母亲的亲戚),不得封侯与政”,两汉败亡的一个相同原因是(     )
    A、外戚干政 B、藩镇割据 C、宦官专权 D、土地兼并
  • 19、原创音乐剧《稷下学宫——誉满天下》再现了崇尚不同学派,有各自主张的学子汇聚齐国,来到稷下学宫学习受教的场景。这一场景体现的是(     )
    A、诸侯争霸 B、列国变法 C、百家争鸣 D、秦并天下
  • 20、它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汇集了西周到春秋的诗歌300多篇。“它”是指(     )
    A、《诗经》 B、《论语》 C、《老子》 D、《离骚》
上一页 12 13 14 15 16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