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阅读下表,回答问题。

    近代中国部分代表性学校(堂)概况

    名称

    创办时间

    创办者(校长)

    课程设置

    万木草堂(广州)

    1893 年

    康有为

    ①义理之学:孔学、宋明学等;②考据之学:中国经学、地理学、数学等;③经世之学:政治原理学、中国政治沿革得失等:④文字之学:中国词章学、外国语言文字等。

    北京大学

    1912 年

    严复

    蔡元培

    数学、物理学、化学、地质学、哲学、生物学、心理学、中国文学、英文学、法律学、史学、政治学、经济学等

    黄埔军校

    1924 年

    孙中山

    蒋介石

    三民主义、国民革命概论、社会主义运动、经济学概论、步兵操典、实弹射击、马术等

    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延安)

    1937 年

    毛泽东

    林彪

    华北大学

    1948 年

    吴玉章

    范文澜

    社会发展史、新民主主义论、中国革命史等,国文、历史、教育、社会科学、外语、文艺等

    (1)、任选其中一所学校(堂),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其创办的时代背景。
    (2)、请合理推测,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可能设置哪些课程?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校创办的历史作用。
    (3)、根据上表,结合所学知识,自拟一个论题展开论述。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 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早期工业企业(部分)

    创办时间

    地点

    工业企业

    历史地位

    1865 年

    上海

    江南机器制造总局

    近代中国最大的军火工厂

    1866年

    福州

    福州船政局

    近代中国最大的船舶制造中心

    1872 年

    上海

    轮船招商局

    近代中国最早的轮船运输企业

    1890 年

    汉阳

    汉阳铁厂

    近代中国最早的钢铁企业

    ——整理自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

    材料二:1895 年,张謇提出“富国强民之本实在于工”,“夫立国由于人才,人才出于立学,此古今中外不易之理。”同年,张謇弃官从商,创办大生纱厂。……1912年至1921年 ,大生纱厂盈利累计 11619000 两,相当于此前13年纯利润总和的 3.61 倍。

    ——据庄安正《张骞先生年谱》等

    材料三: 20 世纪 30 年代后期䜘分兵工厂䗱ᗉ概况

    起止时间

    兵工厂名称

    搬迁路线

    1938.6-1940.春

    汉阳兵工厂

    汉阳-重庆

    1937.9-1938.3

    金陵兵工厂

    金陵-汉口-重庆

    1937.7-1938

    广东第二兵工厂

    清远-重庆

    1937.8-1939.1

    军用光学器材厂

    南京-重庆-昆明

    1937.9-1938.10

    杭州飞机制造厂

    杭州-汉口-昆明

    ——摘编自王鑫《全面抗战时期的后方工业发展及其长期效应》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概括中国早期工业企业的选址特点,并分析这些工业企业的历史作用。
    (2)、根据材料二,概括张骞的救国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大生纱厂取得发展的有利因素。
    (3)、根据材料三,归纳这一时期兵工厂迁移的主要路线。结合所学,说明搬迁这些兵工厂的目的。
    (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影响中国近代工业发展的因素,并用一句话概括中国近代工业的发展情况。
  • 3、图为民国 37年11月3日《东北日报》(局部)。从当天的报道可知(   )

    A、局部抗战正式打响 B、全面内战即将爆发 C、战略决战已经开始 D、解放战争基本胜利
  • 4、“邓政委指出晋冀鲁豫解放区就像一根扁担,挑着陕北和山东两大战场。我们坚决执行打出去的战略方针,把山东和陕北的敌人拖出来。”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我军(   )
    A、开始了战略进攻 B、加强了抗日根据地建设 C、解放了华北全境 D、配合了正面战场的抗战
  • 5、“昨日下午三点多钟,毛泽东先生到了重庆。毛泽东先生来了!中国人听了高兴,世界人听了高兴,无疑问的,大家都认为这是中国的一件大喜事。”毛泽东此行旨在(   )
    A、争取和平、民主 B、赢得抗战最后胜利 C、签订“双十协定” D、粉碎敌人全面进攻
  • 6、从 1938 年起,中国共产党主动开展《论持久战》的英文翻译与国际传播工作,自上海、武汉、香港三地同向发力,毛泽东还亲笔为其英译单行本作序。这一举措有利于(   )
    A、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 B、宣传中共持久抗战的方针 C、增强人民的抗战决心 D、加强敌后抗日根据地建设
  • 7、题 13 表反映了 1931 年前后《申报》报道的题材类型比重变化,影响选材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选材类型

    1931 年前

    1931 年后

    国际关系

    44.6%

    15%

    中日关系

    9.2%

    31.9%

    国际经济

    19.9%

    1.7%

    社会民生

    10.4%

    5.7%

    思想文化

    10.4%

    10.0%

    A、政治环境 B、经济水平 C、文化氛围 D、军事技术
  • 8、某班级开展“从诗词看历史与地形地势”项目式学习,题 12 表是其部分学习成果。据此可知,该项目涉及的历史人物群体是(   )

    诗词内容

    主要地形区

    五岭逶迤腾细浪

    南岭的主脉,古道崎岖难行

    乌蒙磅礴走泥丸

    滇、川、黔三省交界处

    金沙水拍云崖暖

    横断山脉的金沙江、大渡河

    大渡桥横铁索寒

    横断山脉与四川盆地的交界处

    A、国民革命军 B、中国工农红军 C、人民解放军 D、东北抗日联军
  • 9、1928-1930年,毛泽东先后撰写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和《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三篇文章。这些文章可能都涉及到的内容是(   )
    A、工农武装割据 B、北上“逼蒋抗日” C、开展国共合作 D、纠正“左”的错误
  • 10、1927年初,广州市民在第一公园举办祝捷大会,赴会者手持小旗,旗上最有可能出现的标语是(   )
    A、外争主权,内惩国贼 B、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C、打倒列强,铲除军阀 D、“德先生”“赛先生”
  • 11、在某次主题学习中,老师推荐了《新文化运动的漫延及局限》《“多镜组合”全景透视“五四运动”》《东方欲晓:中国共产党是如何诞生的》等系列书籍和文章。其学习主题应该是(   )
    A、民族危机的加剧 B、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C、中华民国的成立 D、从国共合作到国共对立
  • 12、题8表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北京建筑名称的变化,这一变化体现了(   )

    时期

    明清时期

    民国时期

    建筑名称

    紫禁城

    故宫博物院

    先农坛

    城南公园

    社稷坛

    中山公园

    太庙

    和平公园

    A、变法维新思想 B、西柏坡精神 C、民主共和追求 D、井冈山精神
  • 13、题7图是 1911 年 11月 10日发表于上海《民立报》上的新闻漫画,该漫画反映了(   )

    A、变法得到人民拥护 B、农民起义势如破竹 C、清朝统治土崩瓦解 D、帝国主义联合侵华
  • 14、“1902 至 1904年,中国几乎一半的翻译书籍与历史和制度有关,对制度改革的兴趣以”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及日本的影响,是本世纪最初几年翻译作品中的决定性因素。原因是(   )
    A、救亡图存的紧迫 B、戊戌变法的需要 C、鸦片激增的压力 D、农民起义的冲击
  • 15、据统计,1894 至 1911年间,清政府向外国贷款746220453 两白银,其中 330587160两贷款用于兴建铁路。这表明,晚清政府(   )
    A、财政濒于崩溃 B、完全沦为洋人工具 C、重视交通建设 D、无力偿还巨额贷款
  • 16、1875年,清政府决定,福建巡抚每年冬春驻台湾,夏秋驻福州,并且在台湾增设台北府,辖基隆厅、淡水县、新竹县和宜兰县。清政府此举旨在(   )
    A、完善台湾行省建制 B、扩大地方自主管理权限 C、防止甲午战争爆发 D、加强对东南边疆的管辖
  • 17、李鸿章认为:“西洋方千里、数百里之国,岁入财赋动以数万万计,无非取之于煤铁五金之矿,铁路、电报等税……择其至要者逐渐仿行。”基于这一认识,洋务派(   )
    A、创办近代新式军队 B、鼓励民间投资设厂 C、学习西方政治制度 D、陆续创办民用企业
  • 18、“这是规模空前的新的高峰,它历经 14年,纵横18省,动摇了旧的封建统治秩序,使沉睡于封建长梦中的中国受到空前的剧烈冲击。”材料旨在(   )
    A、分析鸦片战争的影响 B、肯定太平天国运动的作用 C、概括边疆危机的情况 D、揭示英法联军造成的破坏
  • 19、1841年张维屏创作《三元里》诗歌“……妇女齐心亦健儿,犁锄在手皆兵器。乡分远近旗斑斓,什队百队沿溪山。众夷相视忽变色,黑旗死仗难生还!”诗中事件表明(   )
    A、虎门销烟取得重大成果 B、清政府坚决抵抗外来侵略 C、中国社会性质发生变化 D、广东民众保家卫国的精神
  • 2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发生在欧洲但波及全世界的大战。由于主要战场在欧洲,故又称“欧战”。当时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卷入了这场战争。

    材料一

    图说历史

    材料二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欧洲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与殖民地占有情况。

    国家

    工业产量位次

    2

    3

    4

    1

    殖民地面积(平方千米)

    3350万

    1060万

    1740万

    290万

    材料三

    1916年8月4日,德国政府声称:“战争会迅速结束……”在运送德军的火车上涂写着“去巴黎吃早饭……”的字句。法国的运兵车上也涂有藐视对方的字句和“在圣诞节回家”的口号。新招募的法国士兵高唱《马赛曲》,兴高采烈地从火车站出发,“枪尖上插着鲜花”,脸上露出微笑,似乎把这次军事行动当作“从巴黎到柏林令人振奋的旅行”。

    材料四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德国和奥匈帝国首先挑起的,在战后应该审判的是它们;而英国、法国、俄国是世界秩序的保护者,应该肯定,美国是见义勇为者,应该表扬。

    材料五

    在巴黎和会上,“百灵鸟”(总统威尔逊)极力想使美国登上第一大国的宝座;“老虎”(法国总统克里孟梭)讲究实际的强硬主张;而“狐狸”(英国首相劳合·乔治)崇尚斤斤计较的商人政策。会场充满着争吵和争夺。这场尔虞我诈的争吵最终以《凡尔赛和约》的签订而换来暂时的“和平”。

    (1)、图中的三角形和外圆分别代表的集团名称是什么?
    (2)、请你根据材料二,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根本原因。
    (3)、请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有关史实戳穿材料三中“令人振奋的旅行”的谎言。
    (4)、材料四中关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评价是否正确?为什么?
    (5)、材料五可以看出巴黎和会的实质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说说为什么这个“和平”是暂时的。
    (6)、战争对人类来说是一场醒不了的噩梦。脚下的白骨告诉我们:战争是残酷的。墓碑里的灵魂告诉我们:战争的代价是沉痛的。面对战争,我们有无限的感概?请你以史为鉴,设计一条宣传语。
上一页 21 22 23 24 25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