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观察实验现象是化学实验的重要环节。有四位同学就个人对观察的理解发表了以下观点,你认为正确的是
    A、小丽:用眼睛看现象就是观察 B、小涛:用感觉器官感觉现象就是观察 C、小明:肉眼不易观察时借助仪器也观察不到 D、小红:以上三种说法都对
  • 2、铜是生活中常见的金属。下列属于铜化学性质的是
    A、紫红色光泽 B、潮湿环境易生锈 C、有良好导电性 D、硬度较大
  • 3、下列不属于化学对人类贡献的是
    A、改良水稻品种 B、研制新型光伏材料 C、生产化肥 D、生产低毒农药
  • 4、家庭里的下列产物品用天然材料制成的是
    A、实木家具 B、洗衣液 C、乳胶漆 D、铝合金室外窗
  • 5、一个镁原子与2个铁原子的质量之比为26.结合原子内部结构特点,填写下列空白。

    原子名称

    符号

    质子数

    中子数

    电子数

    相对原子质量

    碳-12

    12C

    6

    6

    6

    12

    碳-14

    14C

    A

    8

    6

    B

    Na

    11

    C

    11

    23

    B:;C:

  • 6、某锂原子质量为1.165×10-26kg,碳12原子质量的112为1.66×10-27kg,则该锂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是(精确到0.1)。
  • 7、

    某兴趣小组为了探究分子的性质做以下实验。回答问题。

    【查阅资料】①氨气(NH3)溶于水形成氨水,浓氨水具有挥发性,能挥发出氨气。氨水能使酚酞溶液变红;

    ②氨气有刺激性气味,密度比空气小。

    (1)兴趣小组将4杯蒸馏水敞口放置在空气中,如下图能反映水在空气中放置时发生变化的微观示意图是(填字母)。(图中●表示氧原子,○表示氢原子)。

    【实验探究】同学们为研究分子的性质做了如下三组实验:

    (2)实验一中,观察到品红在(填“冷”或“热”)水中扩散更快,继续向盛有冷水的烧杯中加冷水,溶液颜色变浅。该过程中发生变化的是(填字母)。

    A.分子的种类        B.分子的大小        C.分子的间隔

    (3)实验二中,先在一支试管中装一部分红墨水,再在液面上注满酒精(缓缓注入),加盖密封后静置,30日后再观察,现象如图所示,这一现象说明了混合均匀后,分子会(填“继续”或“停止”)运动。

    (4)图三实验中,如图1所示,用大烧杯罩住A、B两个小烧杯,一段时间后,可观察到B烧杯中的现象是 , 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5)图三实验中,图2是对图1装置的创新改进,双连试管内壁的中上部贴一张用无色酚酞溶液润湿的滤纸条,用注射器注入0.2mL浓氨水(不接触滤纸条)于试管底部。一会儿,观察到滤纸条(填“从下到上或从上到下”)逐渐变成红色。

    【实验反思】

    (6)图2装置实验,右侧试管口润湿棉花团的作用是

    【实验拓展】

    (7)为探究氨气溶于水是否发生了化学反应,兴趣小组设计并完成了如下表所示的实验,请完成表格内容: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及结论

    ①将浸有酚酞溶液的滤纸晾干后,放入盛有干燥的氨气的集气瓶中

    ②无明显现象,说明氨气(填“能”或“不能”)使酚酞变红

    ③放入盛有干燥的氨气的集气瓶中

    , 说明氨气溶于水生成了新物质

  • 8、兴趣小组的同学对一根白色蜡烛的燃烧进行了以下探究。

    (1)、点燃蜡烛,将一根小木条迅速平放入火焰中,约1s后取出,现象如图A,这说明外焰的温度(填“>、=或<”)焰心的温度。
    (2)、向焰心斜向插入一支温度较高的细短玻璃管,发现玻璃管中无明显现象(如图B),在短玻璃管的上管口点火,产生黄色火焰,说明焰心物质具有的化学性质是
    (3)、兴趣小组对焰心物质的成分进行了探究,提出了以下三种猜想:

    猜想一:水蒸气;     猜想二:二氧化碳;     猜想三:石蜡蒸气

    ①李红同学认为猜想一不正确,理由是

    ②张可同学通过实验验证了猜想二不成立,其实验操作是 , 实验现象是

    ③赵明做了如下实验,请你根据实验操作和结论完成实验报告。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结论

    取一支较长的玻璃管,用湿而冷的毛巾包住中部,将玻璃管下端插入焰心,在玻璃管上端点火

    猜想三成立

    取下长玻璃管,打开湿毛巾

  • 9、兴趣小组利用如图1所示装置对浑浊的河水进行过滤。回答问题:

         

    (1)、图1中还缺少的仪器是。图1中,除了上述错误外,还存在另外一处错误。请改正图1中的另外一处错误
    (2)、制作过滤器的过程如图2所示,其正确操作顺序为(填序号)。
    (3)、将浑浊河水静置后过滤,发现过滤速度慢,原因是
    (4)、过滤后的滤液仍然浑浊,可能的原因是(答1点)。
  • 10、结合下图所示仪器,回答问题。

    (1)、写出仪器⑧名称。仪器⑤的主要用途是
    (2)、向试管中滴加少量液体,用图中仪器(填仪器序号,下同)。
    (3)、点燃镁条,除陶土网外,还需要上述的仪器有。能够证明该反应是化学变化的实验现象是
    (4)、某同学在实验室探究加热蓝色硫酸铜晶体是否会发生化学变化,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

    试管口略向下倾斜的原因是。实验结束后,出现了试管破裂的现象,可能原因是(写1条)。

  • 11、“氢能将成为未来主要的能源”,以下为两条获得氢能的途径,请回答。

    途径一:利用太阳能实施光电转换,电解水;

    途径二:通直流电电解水

    (1)、氢气作为新能源,其主要优点为___________(填序号,下同)。
    A、制取成本低 B、燃烧产物无污染 C、制备原料为水来源广 D、贮存方便安全
    (2)、途径一“光电转换”过程中,光能转化为能,可较好解决传统制氢过程中效率低、等问题。
    (3)、兴趣小组对我国的太空舱制取氧气系统(如、右图)进行了研究性学习。

    ①该系统中电源A极是极;将燃着的蜡烛放入b管收集的气体中,燃烧更旺,说明该气体具有的化学性质是

    ②太空舱制氧原理的文字表达式为。反应过程中种类和数目均没有发生变化的微粒是(用符号表示)。

    ③升高温度能提高电解制氧效率,从微观角度解释原因是

    ④太空舱制氧过程中消耗的水和生成的氧气的质量关系是

    (4)、从微观视角看物质及其变化是化学特有的思维方式。下图分别是水蒸气液化、水通电分解、氢气燃烧的微观变化示意图。

    ①图中分子本身没有改变的变化是(填字母)。

    ②图C中,从微观角度判断该变化是化学变化的依据是:

    ③从上图ABC的微观图示中获得以下信息,其中正确的有

    A.原子在化学变化中不可分

    B.化学变化的实质是分子改变原子重组

    C.物理变化过程中分子种类不变

    D.化学变化过程中原子种类和数目不变

  • 12、过氧乙酸是一种绿色高效的消毒剂,常用于环境消毒。过氧乙酸是无色液体,有强烈刺激性气味,具有腐蚀性(尤其是对金属)、可燃性,遇热、遇碱易分解。
    (1)、认识过氧乙酸:它的物理性质有(答2点)。
    (2)、制备过氧乙酸:反应Ⅰ:一氧化碳和甲醇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生成乙酸

    反应Ⅱ:乙酸与过氧化氢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生成过氧乙酸和水

    写出反应Ⅱ的文字表达式 , 上述两个反应中属于化合反应的是反应(填反应序号)。

    (3)、下列关于过氧乙酸使用的说法错误的是___________。
    A、应低温、避开火源贮存 B、环境消毒,浓度越大越好 C、谨防溅到眼睛和皮肤上 D、最好不要用金属容器盛放
  • 13、某兴趣小组自制简易净水器进行跨学科实践活动,对河水进行净化。
    (1)、设计:河水中含有泥沙等不溶性杂质以及色素、异味,矿物质、微生物等。可以通过(填操作名称)去除泥沙等不溶性杂质。图1为活性炭吸附后的微观图示,活性炭具有结构,可以吸附色素和异味分子。

    (2)、净化:将饮用水瓶和纱布、活性炭等组合成如图2所示装置进行水的净化。其中,装置制作较合理的是(填“A”或“B”)。通过该装置净化后的水(选填“适宜”或“不宜")直接饮用。
    (3)、归纳:①混合物分离的一般思路和方法是(将序号排序)。

    a.分析混合物成分            b.找到分离方法        c.寻找成分性质差异

    ②自制净水器净水材料的选择需要考虑的因素有 (写1条)。

    (4)、应用:①模拟自来水厂对水源进行净化:a.吸附沉淀(用明矾)   b.投药消毒c.静置沉淀   d.过滤等,其合理的步骤顺序是(填序号,下同)。

    ②图3是从海水中获取淡水的简易装置。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水杯中的水是纯净物                 B.该过程中水分子大小发生改变

    C.该过程中用到蒸馏的方法          D.获取淡水的快慢与温度有关

  • 14、下列方法中所举示例错误的是

    选项

    方法

    示例

    A

    观察法

    变化中观察到有发光、放热现象即可说明发生了化学变化

    B

    分类法

    根据所含物质种类,可将物质分为纯净物和混合物

    C

    归纳法

    氧气由氧分子构成,氦气由氦原子构成,因此构成物质的微粒不止一种

    D

    类比法

    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分,原子在化学变化中也可分

    A、A B、B C、C D、D
  • 15、为探究不同电压对电解水速率的影响,用如图装置进行多次实验,并记录不同电压下生成20mL氢气所需时间。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点燃a管气体产生淡蓝色火焰 B、该实验说明水中含有氢分子和氧分子 C、a管与b管中生成气体分子个数比为1:1 D、实验中电压越高电解水的速率越快
  • 16、臭氧(O3)是一种常见的消毒剂。对氧气无声放电可获得臭氧,实验装置和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图2乙中的粒子均可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 B、图2甲表示的是纯净物,丙表示的是混合物 C、参加反应的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分子个数比为1:1 D、该反应既不是化合反应也不是分解反应
  • 17、钠是人体必需的元素,钠原子的结构示意图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一个钠原子核内含有11个质子 B、钠原子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电子变成Na+阳离子 C、化学反应中,钠原子与氧原子结合生成NaO D、钠原子核外的11个电子能量相同
  • 18、下列关于相对原子质量的说法正确的是
    A、就是原子的实际质量 B、是原子质量与12C原子质量的比值 C、是一个比值,单位为g D、相对原子质量越大,原子的实际质量就越大
  • 19、如图是一定条件下某反应的微观示意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反应前后,原子种类、数目不变 B、丙物质由原子直接构成的 C、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以再分 D、反应物和生成物都是由分子构成的
  • 20、化学概念间在逻辑上有如下关系:包含关系、并列关系、交叉关系。对下列概念间的关系说法正确的是
    A、分解反应与化合反应属于交叉关系 B、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属于并列关系 C、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属于包含关系 D、纯净物与混合物属于交叉关系
上一页 8 9 10 11 12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