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

    【甲】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 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陈太丘与友期行》)

    【乙】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节选自《〈论语〉十二章》)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陈太丘与友行         期:

    而去                   委:

    不亦乎                   说:

    人不知而不            愠: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②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3)、【乙】文中说“择其善者而从之”,请结合【甲】文说说陈元方有哪些“善”值得你学习。
    (4)、结合【甲】文陈太丘友人的做法和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你对【乙】文中“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一句话的理解。
  •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 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1)、 “杨花落尽子规啼”一句在诗中有什么作用?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 3、对下列书法作品的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行书,书写灵动,游丝牵连,潇洒飘逸。 B、这是楷书,形体方正,笔画平直,中正典雅。 C、这是隶书,方劲古拙,蚕头雁尾,一波三折。 D、这是草书,结构简省,笔画连绵,酣畅淋漓。
  • 4、仔细观察以下正楷字帖,从中挑选八个不同的简体汉字,将它们临写在田字格中。

  • 5、名著阅读

    “铁如意,指挥倜傥,一座皆惊呢……;金叵罗,颠倒淋漓噫,千杯未醉嗬……。”

    我疑心这是极好的文章,因为读到这里,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

    以上文段出自鲁迅先生的散文集《》,选文中的“他”是

  • 6、学习与探究

    为了激发同学们的阅读热情,提高同学们的文学素养,七年级语文组举行以“我爱文学,梦想花开”为主题的活动,让文学与青春做伴,让阅读点亮梦想。请你参加,并完成各题。

    (1)、学校将为七年级同学建立两个社团,分别是写作社团与朗诵社团。请你参照示例,为朗诵社团取一个合适的名字。

    写作社团:扬帆文学社

    朗诵社团:    

    (2)、进入初中之后,小明对语文学习一直缺乏热情,成绩不理想。你作为小明的好朋友,准备怎么劝说他? (50字左右)
  • 7、根据提示填空。
    (1)、水何澹澹,。                                (曹操《观沧海》)
    (2)、 , 一夜征人尽望乡。                  (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3)、峨眉山月半轮秋,。                          (李白《峨眉山月歌》)
    (4)、夕阳西下,。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5)、王湾《次北固山下》中,蕴含时序交替的自然理趣的诗句是:
  • 8、下列选项中,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道家经典著作之一。 B、《世说新语》是南朝宋临川王刘义庆组织编写的一部志人小说集,主要记载汉末至东晋士大夫的言谈、逸事。 C、曾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印度诗人泰戈尔,一生创作丰富,主要作品有诗集《吉檀迦利》《新月集》《园丁集》《飞鸟集》等。他的诗歌格调清新,具有民族风格。 D、律诗是近体诗的一种,通常要求每首八句,每两句为一联,共四联,依次称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其中颔联、颈联要求对仗。
  • 9、给下列句子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学会接纳生命里的每一天,无论好与坏、悲与喜,坦然面对世间的千变万化。

    ②沉淀自己,是一种生活态度,也是人生最好的升华。

    ③人生是一个不断取舍、不断超越的过程。

    ④有句话说得好:“水的清澈,不是因为它不含杂质,而是在于它懂得沉淀。”

    ⑤让自己在岁月的洗礼中,变得温柔而强大。

    A、②①⑤④③ B、③⑤④②① C、②①③⑤④ D、③①⑤④②
  • 10、下面是一位同学的习作选段,请根据要求完成各题。
       走进大自然的神奇美丽,让我们陶醉其中。春雨如丝,淅淅沥沥,没有夏雨的粗旷 , 宁静安详。傍晚时的小山村,在雨中,那一点点黄晕(yùn)的光,____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夏天,漫步在幽静的乡间,小溪潺潺,菜畦(qí)碧绿,在这幽静中,你却能感受到生命的磅礴,这是万物把经过半年____的灵秀之气在这一个季节,尽情释放。荷塘里,那并蒂(tì)的荷花,妩媚多姿。到了秋天,原野在蟋蟀声中更寥廓了,天空因直冲云霄的鸟儿更高邈(miǎo)了,溪水因水落见石更____了。看着遍地的瓜果,喜悦之情油然而生。南方的冬天,雪不多,犹如一张小水墨画。村边的那条小河,不但不结冰,反倒在绿萍上冒着点儿热气。水藻真绿,把终年____的绿色全拿出来了。

        四时景物美不胜收,让我们一起感受大自然的魅力吧!

    (1)、文中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晕(yùn) B、畦(qí) C、蒂(tì) D、邈(miǎo)
    (2)、文中加点词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粗旷 B、安详 C、云霄 D、油然而生
    (3)、文中横线上依次填入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烘托 贮蓄 清冽 积蓄 B、衬托 积聚 清亮 储存 C、烘托 积蓄 清冽 贮蓄 D、衬托 储存 清亮 积聚
    (4)、对文中画线句子的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走进神奇美丽的大自然,让我们陶醉其中。 B、走进神奇美丽的大自然,我们陶醉其中。 C、走进大自然的神奇美丽,使我们陶醉其中。 D、走进神奇美丽的大自然,使我们陶醉其中。
  • 11、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写一篇作文。

    ⑴学习语文,应该咬文嚼字,很多文字也的确耐人咀嚼。在生活中,不仅仅是文字,一句话,一首歌,一本书,一部电影……很多都意味深长,值得仔细体会琢磨。请以“耐人寻味”为题,写一篇作文。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⑵同学们积极参加“咬文嚼字”等实践活动,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出新出彩。请以“有声有色”为题,写一篇作文。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要求:将作文题目写在答题卡上,作文内容积极向上,字数在 600–800 之间,不出现真实的学校校名、师生姓名等。

  • 12、同学们采用“一字立骨法”评价名著中的情节和人物。请你从《水浒传》《西游记》

    《骆驼祥子》《红星照耀中国》中选择一段情节或一个人物,用一个字进行评价,并结合名著中的内容说明理由。(100字左右)

  • 13、阅读《简笔与繁笔》,完成下题。

    简笔与繁笔

    ①从来文章都提倡简练,而繁冗拖沓为作文病忌。这诚然是不错的。然而,文章的 繁简又不可单以文字的多寡论。言简意赅,是凝练、厚重;言简意少,却不过是平淡、单薄。“繁”呢,有时也自有它的好处:描摹物态,求其穷形尽相;刻画心理,能使细 致入微。有时,真是非繁不足以达其妙处。这可称为以繁胜简。看文学大师们的创作,有时用简:惜墨如金,力求数字乃至一字传神。有时使繁:用墨如泼,汩汩滔滔,虽十、百、千字亦在所不惜。简笔与繁笔,各得其宜,各尽其妙。

    ②一部《水浒传》,洋洋洒洒近百万言,作者却并不因为是写长篇就滥用笔墨。有时用笔极为简省,譬如“武松打虎”那一段,作者写景阳冈上的山神庙,着“破落”二字,便点染出大虫出没、人迹罕至景象。待武松走上冈子时,又这样写道:“回头看这日色时,渐渐地坠下去了。”真是令人毛骨悚然。难怪金圣叹读到这里,不由得写了这么一句:“我当此时,便没虎来也要大哭。”最出色的要数“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写那纷纷扬扬的漫天大雪,只一句:“那雪正下得紧。”一个“紧”字,境界全出,鲁迅先生赞扬它富有“神韵”,当之无愧。

    ③以上是说用简笔用得好。同一部《水浒传》有时却又不避其繁。看作者写鲁智深 三拳打死“镇关西”。鼻上一拳,“打得鲜血迸流,鼻子歪在半边,却便似开了个油酱 铺:咸的、酸的、辣的,一发都滚出来”。眼眶际眉梢又一拳,“打得眼棱缝裂,乌珠 迸出,也似开了个彩帛铺的:红的、黑的、绛的,都绽将出来”。第三拳,“太阳上正 着,却似做了一个全堂水陆的道场:磬儿、钹儿、铙儿,一齐响”。从味觉写,从视觉 写,从听觉写,作了一大串形容,若是单从字面上求简,这三拳只须说“打得鲜血迸流,乌珠迸出,两耳轰鸣”,便足够了。然而简则简矣,却走了“神韵”,失掉了原文强烈 地感染读者的鲁智深伸张正义、惩罚恶人时那痛快淋漓劲儿。

    字面上的简不等于精练,艺术表现上的繁笔,也有别于通常所说的啰嗦。鲁迅是 很讲究精练的,但他有时却有意采用繁笔,甚而至于借重“啰嗦”。《社戏》里写“我”早年看戏,感到索然寡味,却又焦躁不安地等待那名角小叫天出场,“于是看小旦唱,看花旦唱,看老生唱,看不知什么角色唱,看一大班人乱打,看两三个人互打,从九点 多到十点,从十点到十一点,从十一点到十一点半,从十一点半到十二点,然而叫天竟还没有来”。在通常情况下,如果有谁像这样来说话、作文,那真是啰嗦到了极点。然而在这特定的环境、条件、气氛之下,鲁迅用它来表现一种复杂微妙、难以言传的心理状态,却收到了强烈的艺术效果。

    ⑤刘勰说得好:“句有可削,足见其疏;字不得减,乃知其密。”无论繁简,要是拿“无可削”“不得减”作标准,就都需要提炼。但是,这提炼的功夫,又并不全在下笔时的字斟句酌。像上列几个例子,我相信作者在写出的时候并没有大费什么苦思苦索 的功夫。只要来自生活,发诸真情,做到繁简适当并不是一件太困难的事。顾炎武引刘 器之的话说:“文章岂有繁简耶?昔人之论,谓如风行水上,自然成文,若不出于自然,而有意于繁简,则失之矣。”

    ⑥现今,创作上有一种长的趋向:短篇向中篇靠拢,中篇向长篇靠拢,长篇呢,一部、两部、三部……当然,也有长而优、非长不可的,但大多数不必那么长,确有“水分”可挤。作品写得过长,原因很多,首先是对生活的提炼亦即艺术概括的问题,但艺术手法和语言表达的欠洗练也是不容忽视的一条。简而淡,繁而冗,往往两病兼具。有的作品内容确实不错,因为写得拖沓累赘,读起来就像是背着一块石板在剧场里看戏,使人感到吃力、头疼。而读大师们的名著呢,却有如顺风行船,轻松畅快。感此,提倡简练为文,重议文章繁简得失这个老题目,也许并不算得多余。

    (作者为著名学者周先慎)

    (1)、根据全文,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
    A、简笔与繁笔,各得其宜,各尽其妙。 B、无论繁简,要是拿“无可削”“不得减”作标准,就都需要提炼。 C、只要来自生活,发诸真情,做到繁简适当并不是一件太困难的事。 D、提倡简练为文,重议文章繁简得失。
    (2)、文章第②③段都选取了《水浒传》的例子,分析周先慎先生这样做的用意。
    (3)、简要分析第④段画线句是如何推进本文论证的。
  • 14、阅读《追赶太阳的人们》,完成下题。

    追赶太阳的人们

    《英语词典》主编约翰森谈到自己编纂词典的体会时说:“追求十全十美,就像阿卡狄亚的原始居民逐日一样,当他们追到似乎是太阳栖息的山顶时,却发现太阳依旧遥不可及。”每一个词典编纂者,都应该做追赶太阳的人。词典的每一次修订,都是我们向更高目标的一次攀登。

    ——《现代汉语词典》编纂者之一 晁继周

    ①推广普通话、促进汉语规范化,作为一项基础工作,提到新中国建设的日程上。担起《现代汉语词典》(以下简称《现汉》)第一任主编担子时,吕叔湘 52 岁,是中科院语言研究所副所长,一位学术成就卓越的学者。在学术研究上如日中天的吕叔湘将要去开启的,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事业。那里,既风光旖旎,也荆棘遍地。

    ②编纂《现汉》,首先,要确定某一形式是不是词;其次,作出词的语法说明,但汉语语法结构的研究还未取得满意结果。还有未见著录但在各行各业中流通的词汇,需   要有系统地搜集。此外,词目的取舍,成语的安排,词义的分析和说明,例句的采集和   选择……这个工作无疑是艰巨的。还有一些因素也增加了工作难度,一是人手生,参加   编写的人大都没编过词典,要边学边干;二是工作生,这类词典前人没有编过,没有严   格意义的词典可以参考;三是时间紧,要在一两年内完成四五万条的编写任务。吕叔湘   十分清楚,前面等待着他的将是怎样的困难,但他依旧坚定地向前走去。

    ③“主编不虚设”是《现汉》的传统。从吕叔湘担任主编的第一天起,这个传统就开始了。1958 年 2 月 1 日,他开始亲自编写“编纂细则”。个多月的时间,万多字180 项条款,将众人心中虚无缥缈的《现汉》,变成了一幅可以感受的蓝图。这个细则,历经半个多世纪,到今天仍然是鲜活的。

    ④他的日记,为我们留下了《现汉》编纂最初岁月的记忆。12 月 30 日写道:“今天实足看稿约 12 小时,也只看了 240 片光景,合一个小时 20 条,也还是赶不上,而况不可能每周 7×12 乎!”1959 年元旦,吕叔湘也在赶着看稿:“今天看稿……光一个‘的’ 字就耗费两小时。”1 月 31 日记着:“白天黑夜忙着看新吸收的意见,天天如此,日记也顾不上写了。”吕叔湘仿佛是田径场上的竞技者,在与时间赛跑,拼尽了全力。那时办公地点在西单一带,而吕先生家住中关村。每天上班,早出晚归,都是乘公共汽车。中午带馒头,就开水吃,可他那时患着胃病。每天审改定稿 300 多条,工作量极大,晚上常常要带稿子回家看。后来家离语言所近了,他就每天晚上和星期天到所里加班。在四五年的时间里,吕叔湘出色地主持编纂出《现汉》试印本,为日后的编纂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⑤除了语言所的专家学者,参加《现汉》试印本编纂的还有哪些人?语言所至今珍藏着当年的上百万张卡片,尽显岁月沧桑。一张“佛教”卡片上,有熊德基、季羡林、叶圣陶提出的修改意见;一张“否”的卡片上,用毛笔书写的清秀小楷后署着著名学者王力的名字,上面有魏建功提出的 3 条意见。100 多万张卡片上,会留下多少当时著名学者的思想、学问与墨迹,现在还是个谜。《现汉》是语言所编写的,但实际上凝结着我国老一辈语言学家的心血。

    ⑥《现汉》试印本编纂时,词条涉及到的所有专业部分,都送相关部门征求意见,涉及到科研机构、大中学校、工矿企业、部队有关机关等全国 300 多个单位。征求意见并不是一次,单铅印的征求意见稿就 4 遍,油印稿就更多了。当时只道是寻常,如今,后来人却是于历史深处听惊雷了。

    ⑦从 1961 年到 1979 年,接过《现汉》主编接力棒的著名学者丁声树,一头扎进了字网。“惜墨如金、保证质量、方便读者”三条宗旨贯穿他主持的编纂、修改工作始终。念兹在兹,丁声树平日里走路、乘车、吃饭、会客、上医院,总是放不下“形音义”。 在修改《现汉》送审稿的四五年间,丁声树每个星期天都像平常一样到办公室看稿。即 使是研究一个字,他也要求自己尽可能收集到所有的材料。丁声树最后是在《现汉》主 编的岗位上倒下的。长期的高血压、心脏病最终摧毁了他的健康,严重的脑溢血,彻底 击垮了丁声树生命的顽强。

    ⑧李荣是《现汉》的主要定稿人之一,营养不良患着浮肿、眼睛高度近视的他,看色黄粗糙的劣质纸上的 6 号字整整 3 年,眼底黄斑病变、出血都不知道。“结果,报销了一只眼睛。”那一年,他才 43 岁。

    ⑨从《现汉》试印本开始,就是主要编纂人员的刘庆隆,参加了《现汉》六个版本 的编纂,可谓《现汉》“六朝元老”。他的辞书专著里有这样一段话:“我这辈子,只 做了一样事情,就是编辞书,其中主要有两本,一本是《新华字典》,一本是《现汉》,都是从开始就参加,并且一直坚持到今天的。”

    ⑩1956 年启动《现汉》编纂时,晁继周还在读初三。1978 年他调入语言研究所,先后参加《现汉语词典》从第 2 版到第 7 版的修订工作,并与韩敬体一同主持了《现汉》第 5 版的修订工作。修订过程中,他始终心怀惴惴:“我们手中诞生的是‘无声的老师’。词典出版的时候,读者非常兴奋,我们却忐忑不安。学了一辈子,感觉还是赶不上需要。”修订过程中,他有.时.也.很.纠.结.:“比如‘荫’,《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规定只读 yìn,不读 yīn,‘树荫’‘绿荫’一定要写成‘树阴’‘绿阴’。我做了调查,从 1986 年 4月 12 日《审音表》正式颁布施行起,到 2004 年 5 月 31 日,《人民日报》‘树荫’‘绿荫’‘林荫道’‘绿树成荫’四个词语的词形分布情况是:‘树荫’253,‘树阴’13; ‘绿荫’698,‘绿阴’21;‘林荫道’131,‘林阴道’3;‘绿树成荫’442,‘绿树 成阴’9。这里还不排除作者本来写作‘荫’,而编辑为执行标准而改作‘阴’的。在长达 18 年的时间里,《审音表》关于‘荫’字读音和用法的规定基本上没有被执行,是十几亿使用汉语的民众应该受到指责,还是少数制定标准的专家应该反思呢?在这种情况 下,我们想出灵活处理的办法,在执行国家规范标准的同时为所有从事语言工作的人,也打开了一扇门。”与《现汉》结缘,改变了晁继周的生活。语言所要求,词典室每个 编辑每周要收集 20 个词汇写成词条卡片。几十年坚持下来,收集词汇,已经不仅仅是工作的要求,也成了晁继周生活的习惯。“看电视剧,别人是在看故事,我却常常是看完 一部电视剧,讲了什么故事浑然不知,我的兴趣在字、词,在发现词的新用法、新意义,发现以前用法的错误、没注意到的语言现象……”《现汉》给晁继周打下了《现汉》的 烙印。

    ⑪同样默默地为《现汉》奉献着学识和青春的,还有《现汉》的责任编辑们。责编  刘一玲、谢仁友用 10 个月时间,对《现汉》第 5 版修订稿提出的审读意见竟达 3000 余条;商务汉语编辑室全体动员,用两个月先后两次认真审读全稿,提出 900 多条审读意见。其中,大多数被采纳。而这,正是一代代《现汉》责编工作状态的缩影。

    ⑫日久经年,《现汉》编纂者们把生命融进词典编纂的琐细与平淡。明知太阳不会被追到仍然去追赶,他们步履不停,风雨兼程。

    (取材于庄建同名文章)

    (1)、文章具体写了①、②、晁继周修订《现汉》的心路历程等内容,表现了“现汉人”的“现汉人生”。
    (2)、结合文意,简要分析第③段画线句的表达效果。
    (3)、文章刻画了“现汉人”的群像,谈谈作者这样写的用意。
    (4)、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第⑩段晁继周“有时也很纠结”的理解。
  • 15、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题。

    材料一

    善于写文章的“大手笔”,无不注意文字的锤炼和推敲,不仅实字(即实词),虚字亦然。这种笔法有两条重要的原则:第一,要活。所谓“活”,是指下笔用字,要把所写的对象写活,给人以墨浪翻腾、文笔飞动之感。例如:1.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欧阳修《醉翁亭记》)2.一个石羊蹲在草里呢。(鲁迅《社戏》)   例 1 用一“翼”字,写出了醉翁亭亭檐翘起之形,犹如飞鸟之翅翼,凌空欲飞,给人飘然欲仙之感,如在眼前,可谓妙绝。例 2 用一“蹲”字,就把石羊写活了。第二,要新。清代孙麟趾说:“陈言满纸,人云亦云,有何趣味?若目中未曾见者,忽焉睹之,则不觉拍案起舞矣,故贵新。”例如:侍御左右皆伏地泣,助皇后悲哀。(司马迁《史记·外戚世家》)此例是司马迁写窦皇后与其失散的弟弟重逢时,皇后悲哀,而侍从左右“助哀”,这一“助”字用得新奇不俗。常有“助兴”之说,“助哀”却很少见。一个“助” 字写出了窦皇后的权势,同时也写出了侍从左右可鄙而又可笑的奴才相,他们并无窦皇后的悲欢离合之情,却要强作有此情而“助哀”,幽默讽刺的喜剧情调,流于笔端。晚唐诗人卢延让说:“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俄国作家托尔斯泰说:“语言艺术家的技巧,就在于寻找唯一需要的词的唯一需要的位置。”俄国文艺批评家别林斯基也说: “每一个字都恰如其分,用少数字就可以表达出别人必须用许多字来表达的思想。”他们的话有共同之处,就是通过反复推敲,使每个字“都恰如其分”,都找到“唯一需要的位置”。

    材料二

    用一个能表达主旨的字为骨架,使文章独立成篇的笔法,叫“一字立骨法”。例如李密的《陈情表》,以“孝”字立骨,通篇写为奉养祖母不能应召、恳请暂缓就职的实情;____;柳宗元的《捕蛇者说》以“毒”字立骨,通篇写苛捐杂税对老百姓的毒害比蛇毒厉害得多;唐弢的《同志的信任》以“信”字立骨,通篇写方志敏信任鲁迅而鲁迅不辜负他的信任……“一字立骨法”也有特殊情况,比如立骨之字必是主旨,但不一定与题目相合,例如刘禹锡的《陋室铭》以“德”字立骨,并非以“陋”字立骨。又如“反面立骨”,例如黄庭坚的《书嵇叔夜诗与侄榎》,以“俗”字立骨,文中却处处写嵇康诗“不俗”。

    图 1  《答谢中书书》思维导图

    材料三

    有一种笔法,是在文章关键的地方,安放经过锤炼的警句,使文章精警动人,达到“立片言而居要”的效果。例如:1.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孟子》)2.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诫子书》)3.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范仲淹《岳阳楼记》)

    这种笔法,从修辞的角度看,也是一种辞格,“语简言奇而含义精切动人的,名为警策辞,也称警句,以能像蜜蜂,形体短小而有刺有蜜,为最美妙。文中有了它,往往气势就此一振。”(陈望道《修辞学发凡》)很多佳作中都有这样的警策之笔,语句简练,含义深刻,能够时刻给予我们激励和提醒,实是浓缩的精华。

    (1)、根据材料二的文字和图1信息,将材料二横线处的内容补充完整。
    (2)、根据以上三则材料,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下笔用字,要能把所写的对象写活,力求生动传神。 B、下笔用字,要让每个字都各得其所,而且十分妥帖。 C、以字立骨,立骨之字必是主旨,亦必与其题目相合。 D、警策之笔,具有蜜蜂的特点,形体短小而有刺与蜜。
    (3)、从三则材料可以看出,常用的文章技法有① 、② 、③ 。
  • 16、阅读《湖心亭看雪》,完成下题。

    湖心亭看雪

    张岱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 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1)、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   )
    A、住西湖    拉同饮    味无穷    游刃有 B、人鸟声绝    万籁寂    面面到    声色 C、人鸟声俱    哀转久    络绎不    巧妙 D、饮三大白    自不息    博闻记    国富民
    (2)、《湖心亭看雪》中“痴”字意蕴丰富,下列对“痴”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痴行:作者“独往湖心亭看雪”“强饮三大白”,表现出特立独行、率性纯真的一面。 B、痴景:作者执着于欣赏这大雪无痕、天地一白的世界,可以看出他对高洁人格的追求。 C、痴情:作者“崇祯五年十二月”“金陵人”的记述,透露出无限的怅惘和淡淡的哀愁。 D、痴人:作者因偶遇知音而喜,因家国败亡而悲,表现出随心、随性、随缘的痴人风范。
    (3)、根据《湖心亭看雪》及下面材料,在后面语段中的横线上填写恰当的内容。

    天启六年十二月,大雪深三尺许。晚霁①,余携众登龙山。万山载雪,明月薄之,月不能光,雪皆呆白②。坐久清冽,苍头③送酒至,余勉强举大觥敌寒,酒气冉冉,积雪欱④ 之,竟不得醉。马小卿⑤唱曲,李岕生吹洞箫和之,声为寒威所慑,咽涩不得出。三鼓归   寝。余坐一小车,拖冰凌而归。

    (取材于张岱《陶庵梦忆》卷七《龙山雪》)

    注:①霁:雪后转晴。②呆白:苍白。③苍头:这里指年纪大的伙计。④欱:吸吮。⑤马小卿:与下文的李岕生都是当时的伶人(戏曲演员)。

    二文都写了雪后奇景和冬夜赏雪的雅趣,一上龙山,一下西湖,构思奇巧,别有情致。《龙山雪》中“大雪深三尺许”,大觥饮酒“竟不得醉”,吹箫唱曲①”等细节描述真实,掩卷犹觉寒气逼人;《湖心亭看雪》中妙用“痕”“点”“芥”“粒”等量词,极言堤、亭、舟、人之渺小,让人顿时产生② 的感慨。

  • 17、阅读《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完成下题。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1)、根据你的理解,在下面横线上填写恰当的内容。

    本诗的开头概述诗人① , 接着抒发归来的感触,结尾点明酬答之意,“长精神”三字表现了诗人②的人生态度。

    (2)、列出第三联构成对偶的词语,简要分析这一联运用对偶的表达效果。
  • 18、默写。
    (1)、金樽清酒斗十千,。(李白《行路难(其一)》)
    (2)、 , 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欧阳修《醉翁亭记》)
    (3)、古诗文中作者常借自然景物抒发内心的情感与哲思。同学们梳理相关的意象和典型例句,“风”是其中之一,你为之选择的典型例句是“”。(本试卷中出现的句子除外)
  • 19、班级开展以“咬文嚼字”为主题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各组开展专题研究,在展示交流会上分享成果,并结集成册。请你完成下列任务。
    (1)、在专题研究报告集的封面上用正楷字书写“咬文嚼字,嚼出精彩”作为标题。
    (2)、第一组同学根据《咬文嚼字》杂志历年评选的“年度十大语文差错”做了语文知识卡片。其中判断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B、 C、 D、
    (3)、第二组同学向大家介绍已故的语言学家郝铭鉴和他创办的《咬文嚼字》杂志。下面文案中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咬文嚼字》由郝铭鉴于1995年创办,是我国出版界唯一一份规范社会语言的刊物。刊物不大,但语文规范化兹.事.体.大.。它以专门“咬”文字差错而闻名,铁凝、陈忠实、周国平等著名作家都被其抓过小辫子;阿来的《尘埃落定》、贾平凹的《秦腔》、迟子建的《额尔古纳河右岸》等当代文学名著,也被其当过箭靶子。咬书咬报咬刊,咬天下该咬之错,嚼字嚼词嚼句,嚼世上耐嚼之文,真可谓目光如炬,明察秋毫,“语林啄木鸟”之称名.不.虚.传.。

    创刊之前,郝铭鉴早已在文艺理论领域颇有建树。他有感于祖国语言文字规范事业的需要,首.当.其.冲.投身于此。办小丛刊,具大眼光。他付出半生努力字斟句酌,即使病重期间,依然在“咬嚼”汉语,笔.耕.不.辍.。他在自己的专著中勉励读者:“一个现代人,他的修养表现在非常优雅地运用我们的母语正确地表达自己的感情。”郝先生最后一次公开露面,是在活动现场为读者题字:“风雨阴晴君莫问,有书便是艳阳天。”

    A、兹事体大 B、名不虚传 C、首当其冲 D、笔耕不辍
    (4)、第三组同学向大家介绍《咬文嚼字》的专栏《众矢之的》。他们想解说清楚下面文案中“杂食动物”的意思。查《现代汉语词典》,“杂食”的词条为“①形属性词。以各种动物植物为食物的:~动物②名指多种类型的食物:吃~有益健康”。根据词典释义及文段内容,“杂食动物”的意思应该是

    《咬文嚼字》的铁杆读者其实更是铁杆作者,每次《众矢之的》专栏的挑错活动一公布,他们就展开挑错行动。挑错队伍主要由老教授、出版社编辑、在职教师及在校学 生等语言文字爱好者组成。有一个读者2019年加入挑错队伍,从挑错别字开始。5年下来,他对挑错的认识发生了质变。他说:“12部‘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涉及哲学、法学、 历史、宗教、社会学等,如果仅仅限于文字,可能找不出什么毛病。”挑错对挑错人的 要求很高,挑错人得是“杂.食.动.物.”才行。

    (5)、第四组同学的研究成果是《“敲”比“推”好吗?》。下面文案中的画线句存在问题,请你做出修改。

    韩愈听贾岛吟诗,有“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两句,劝他把“推”字改为“敲”字。这个故事传为美谈,现在要表达咬文嚼字的意思,都说“推敲”。其实这不仅是文字上的分别,同时也是意境上的分别。关键不在哪个字比较恰当,而在哪种境界是诗人当时所要说的而且与全诗调和的。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是在思想情感上“推敲”。我们应从中领略运用文字所应有的严谨精神。写作是艰苦的事,只有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练,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6)、第五组同学向大家介绍其专题研究成果。下面是他们文案的部分内容,请你帮他们补充一个例子,并推测他们的结论是什么。(本试卷中出现的内容除外)

    我们发现了一个值得研究的现象:日常生活中出现的语文差错有各种类型。有音误,如“发生口角”的“角”误读为 jiǎo。①。有成语运用错误,如把“差强人意”理解成“让人不满意”。有引文错误,如孟子的“食色,性也”被当成孔子的名言引用。有语法搭配错误,如“戴紧箍咒”。有文化常识错误,如误称白居易修建“白堤”……我们研究了如何减少语文差错的问题,得出的结论是②

    (7)、第六组同学撰写专题研究报告集的卷首语。请根据上下文,在文案的横线上填写恰当的内容。

    书同文,语同音,方能心相通,情相融。汉字是最具代表性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标识,如果说五千年中华民族的文明史宛如浩瀚的银河,那汉字恰似繁星缀满了美丽的夜空。悠悠汉字,薪火相传,汉字之美,美在形体,美在① , 美在②。叶圣陶先生说:“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咬文嚼字,要“咬到根”“嚼出味”,这是致敬汉字,也是致敬华夏文明。正所谓,横竖撇捺内有乾坤在,方方正正做个中国人。

  • 2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ㅤㅤ自媒体时代,每个人都拥有在公众面前展示自我的平台。于是,精心修饰的朋友圈、qq动态就像一扇扇被美化过的橱窗,炫耀着那些光鲜亮丽的时刻,却常常过滤掉了平凡琐碎但真实、丰富、有个性、有意义的生活。

    ㅤㅤ要知道,只有不活在他人的眼光里,才能发现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做自己请根据对上述文字的理解和思考,或叙述生活经历,或论述其中道理,写一篇文章。

    ㅤㅤ要求:依据材料的整体语意立意,自拟标题,不少于600字。文中如果出现自己的姓名或校名,请以化名代替。

上一页 17 18 19 20 21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