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作文
题目:《那一次,我懂得了 ▲ 》
要求:①先将题目补充完整,如“责任”“关爱”“宽容”等;②不少于600字;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
2、课外阅读
《乡野高人》
①我行走在山野,迷路了。
②问道于田间一位老汉。此刻江南的天空烟雨迷蒙,他穿蓑戴笠,躬身插秧。当他直起腰时,愣愣地,看了我半天。突然说,要不,去我家坐坐?对于他的邀约,我感到好奇,也特别愿意。
③他的村庄,坐落在河边,一条浅浅的河,盈满清亮的溪水,河床散落大小参差的麻石,一座古朴的石桥高高架起,沟通两岸。农妇捣衣声从桥下传出,在空寂的山野发出响亮的回声。
④跟随老汉来到他家。他站在客厅靠墙的一只方桌前仰望正面的墙壁。墙上,相框里两位老人面容慈善,挂着永恒的微笑,看堂屋里的人走来走去——想必是老汉的父母了。老汉坐着,一直盯着相框看。我一时无言,沉默。突然,他指着相框,说:“你瞧,这像是我画的。”
⑤我愣在那里,半天不知道如何反应。突兀的一句话,仿佛是对我心理的突袭,我的确猝不及防,因为那画画得太好了。他背对着我,似乎心中有所料定,笑了,然后急促地去了房间,拿出一叠纸,冲着我,拍一拍,真的是我画的,这些都是我画的!
⑥这回我相信了,但还是惊愕未消。老汉异常兴奋,此刻话语已如小河流水,绵绵不断。
⑦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这里几乎人迹罕至、与世隔绝的。山里的人,不知山外有城。见过世面的,只有几个村干部。那时的老汉尚年轻,心里却一直埋着一桩心思。看日渐衰落的爹娘,想给他们留个影,做身后的纪念。打听好了去城里的车与路,下了排除万难的决心。这时爹娘却先后病倒在床,难以长途跋涉了。
⑧某天,老汉扛着锄头上山挖树桩,遇见了一位写生的画家。一枝铅笔,一袋烟的功夫,就将眼前的东西搬到了纸上。老汉觉得太神奇了,讷讷地向他请教,画家说这可不是一日之功啊,但还是教了他一些基本的训练方法。于是,回家练。开始,握惯了锄头的手握铅笔,戳出满纸筛眼一样的小窟窿。老汉不放弃,见纸就画。
⑨终于,有一天,他看见鸟在纸上飞,小鸡小鸭在纸上奔跑戏水,门前的河和屋后的山都在纸上安妥了。他开始画父母。刚画,不是画丢耳朵,就是画斜了眼睛。
⑩爹娘忘了疼,咧嘴微笑,让他照着画。而他满脑子,除了庄稼,就是画,梦里,一只手还在空中握笔飞舞。
⑪几年后,他把画好的像给爹娘看,爹娘边照镜子,边看画像,大笑,笑得嘴就一直没有合上。
⑫说到此,眼前的老汉,神情由亢奋而黯然:像画好没多长时间,爹娘就相继走了。我这一辈子最不孬的地方,就是把爹娘的样子留下来了,一模一样,没有走模子。
⑬看一眼镜框里的爹娘,再看一眼眼前的老汉,我心中激荡起难以言说的情感。
⑭这位老汉,是我遇到的乡村异人。他如今已是古稀之年,对农事,依然热爱,精力充沛,身体硬朗得如一个小伙子。我想,这是不是因了他长期与山水、与自然的亲密接触呢?或者是因了他对绘画的热爱,对爹娘的思念?
(1)、文中第③段对老汉所住村庄的描写有什么作用?(2)、分析文中老汉这一人物形象的特点。(3)、赏析文中第⑧段划线句子的表达效果。(4)、文章以“乡野高人”为题有什么好处?(5)、文中老汉的经历给了你怎样的启示?(6)、谈谈你对文中“我这一辈子最不孬的地方,就是把爹娘的样子留下来了,一模一样,没有走模子。”这句话的理解。 -
3、阅读下面的现代文,完成各题。
《背影》
我说道:“爸爸,你走吧。”他往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我看那边月台的栅栏外有几个卖东西的等着顾客。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
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往回走了。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过一会儿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几步,回过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1)、文中“蹒跚”一词有何表达效果?(2)、作者详细描写父亲爬月台的动作,有什么作用?(3)、“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这句话反映了“我”怎样的心理?(4)、文中两次提到“背影”,其作用分别是什么?(5)、从文中可以看出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6)、文章的结尾“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
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甲】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乙】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1)、解释下列加粗词在文中的意思。略无阙处 阙:
良多趣味 良:
从流飘荡 从:
窥谷忘反 反:
(2)、翻译下列句子。
①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②急湍甚箭,猛浪若奔。(3)、甲乙两文都描写了山水之美,但两文的写作目的有所不同,请简要分析。(4)、甲乙两文在描写景物时都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请任选一种手法,结合具体语句进行分析。 -
5、综合性学习。
班级开展“身边的文化遗产”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以下任务。
(1)、请你为本次活动拟写一条宣传标语。(2)、在活动中,有同学对文化遗产的保护现状表示担忧。请你针对这一情况,提出两条合理的保护建议。 -
6、古诗文默写。(1)、晴川历历汉阳树,。(2)、 , 志在千里。(3)、 , 长河落日圆。(4)、几处早莺争暖树,。(5)、《三峡》中“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和《与朱元思书》中“ , ”有异曲同工之妙。(6)、王维《使至塞上》中“ , ”描绘了古丝绸之路上大漠雄奇壮丽的风光。
-
7、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藤野先生》选自鲁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主要记叙了鲁迅在日本留学时的一段经历,表达了作者对藤野先生的真挚怀念。 B、《列夫·托尔斯泰》是奥地利作家茨威格的传记作品,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大文豪托尔斯泰的“肖像画”,揭示了他深邃而卓越的精神世界。 C、《记承天寺夜游》的作者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南宋文学家。他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并称“三苏”,都在“唐宋八大家”之列。 D、消息一般由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五部分组成,其最大特点是时效性强和真实客观,正文的结构通常是按照重要性递减的原则安排的,即“倒金字塔结构”。
-
8、下列句子中加粗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他在大会上的即兴讲话逻辑严密、语无伦次 , 博得了与会专家的一致好评。 B、正因为他具有海誓山盟的崇高理想,才在工作中取得了出色的成就。 C、它们发现自己陷入了峰回路转的绝境,一片惊慌,胡乱蹦跳。 D、学生的学习水平是参差不齐的,因此教师的教学要尽可能做到因材施教。
-
9、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荧光 蹒跚 阻拦锁 诚惶诚恐 B、狼籍 濒临 俯卧撑 自出心裁 C、俯瞰 深渊 懒洋洋 震聋发聩 D、开垦 遏制 匿名信 因地制宜
-
10、下列词语中加粗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要塞(sài) 翘首(qiáo) 悄然(qiǎo) 锐不可当(dāng) B、镌刻(juān) 教诲(huǐ) 黝黑(yǒu) 藏污纳垢(gòu) C、颁发(bān) 畸形(qí) 不辍(chuò) 屏息敛声(bǐng) D、燥热(zào) 诘责(jí) 滞留(zhì) 颔首低眉(hàn)
-
11、写作
“A文学社”编辑部准备办一期“有朋自远方来”的专刊,现开展以“朋友 ▲ 事”为题的征文活动,请你积极参与。
亲爱的七年级同学们:你们好!进入B中学已经两个月了,你一定认识了许多新同学。谁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呢?在这两个月他(她)身上的哪一件事让你或欢乐,或生气,或感动……请你以“朋友 ▲ 事”为题将这件事记录下来,和大家交流,让更多地人认识你的朋友。期待你的来稿。
A文学社 2024年10月7日【写作小贴士】1写清楚:根据时间、地点或者事件过程把事情写完整。2写具体:关注细节,运用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和侧面描写把事件写具体。3写真切:写出真情实感或情感变化。4.标题的横线处,你可以填写体现朋友特点的词,比如天真、倒霉、顽皮、傻……也可以填写表达人的感受的词,比如乐、趣、遗憾……
要求:①把题目补充完整;②字数不少于500字;③不抄袭,不透露个人信息。
-
12、阅读
诗歌创作课
明前茶
①文珠老师分配到这所乡镇中学刚满一学期,校长就要求30岁以下的青年教师都要开一门选修课。分配给文老师的,是诗歌创作课。
②为了备课,文老师把有关诗歌创作入门的书都买了回来,研究如何上好诗歌创作课。然而,一到课堂上,看到这拨儿孩子亮晶晶的黑眼睛中,有质疑,有期待,还有一丝讪笑,文老师满腹的大道理却怎么也说不出来。她只好转身在黑板上写了四个大字“我的奶奶”,然后交代:这就是我们今天诗歌创作的标题。
③下面一片嗤笑声。有学生站起来说:“老师,难道要写一首诗,歌颂祖孙情深?这太没劲了……”文老师笑着说:“不,我要让大家闭上眼睛,想想奶奶发脾气的时候……”
④这一下,孩子们可有话说了。
⑤有人举手,声称奶奶这会儿准在集市上跟人吵架呢。“那些不知足的买菜人,会把翠生生的蔬菜剥掉一层,才肯称重,那可是奶奶千辛万苦种出来的菜。奶奶气坏了,会一手抓住顾客的马甲袋,一手拽着别人猛掰菜帮儿的手,非要讨个说法,问剥下的菜叶能不能吃,这是不是浪费。奶奶卖完菜,会挑着买菜人剥下的菜叶回家,她用这些菜叶烧菜粥、煮面条,一样好味道。奶奶总是说,不要认为只有菜心才甘甜细嫩,浓霜露水都泼洒在外面的这层菜叶上,这几片叶子,味道真不赖呢。”
⑥文老师欣喜地点了点头:“就写这一段,多好的诗,多美的道理。”
⑦另一个孩子说:“这会儿,我奶奶正在练签名呢,签不好,就打自己的右手,骂右手笨,不争气。”他说,爸爸妈妈和叔叔婶婶都在外地打工,他和堂弟、堂妹一直被托付给爷爷奶奶。“之前,我们三个孩子的作业本和试卷上都是爷爷签名,奶奶不识字。每次爷爷签名时,她只负责端茶递水,在一旁带着崇拜的眼神看着。可是,爷爷去年去世了,奶奶必须学习自己签名了。是我教会了奶奶写她的名字。”他说,奶奶拿着笔照猫画虎,不免有些急躁:“这笔怎么拿起来比铁耙子还重?”话虽这么说,但奶奶还是每天坚持认认真真写一百次“倪学仙”三个字。大冷天的,奶奶写字写得左手如冰,右手如火,出了一头汗。“但我觉得,学写字这件事,把奶奶从痛失爷爷的悲伤中拔了出来,让她对学习新事物有了自信。”
⑧文老师抬起手,向着那个孩子竖了竖大拇指:“就写这一段,多好的诗,多倔强的心性。”
⑨还有一个孩子说:“今年奶奶种的橘子大丰收,这会儿,果贩子正在地头儿压价呢。”
他说,奶奶会跟他们吵嘴,来回掰扯,只为了橘子的收购价能涨两毛钱。但最大最甜的上百斤橘子,奶奶说什么也不肯卖给果贩子,她要给在外地的儿孙们各邮寄一箱,还要留下一部分,专做橘子香膏。香膏做起来可麻烦了——先用小刀把橘皮内侧的白色经络削去,把橘皮切成细末,在石臼中进一步舂烂,加入葵花籽油,隔水蒸两个小时;接着,把橙黄的香油过滤出来,在油中再加入蜂蜡,隔水加热搅拌,使蜂蜡熔化,趁热注入一个个带盖儿的小瓷瓶中,等待凝固。这就是橘皮香膏了。奶奶不仅给儿媳妇做,给大孙女做,也给出嫁的女儿做,还留一罐给自己。“每天,梳头洗脸后,奶奶都用小勺儿舀出一点儿香膏,在手腕和脖子后面抹开,空气里都会有橘子的清爽香气。邻居们还会取笑奶奶,说她臭美,七十岁了还用香膏。”
⑩孩子们听到这里,哄堂大笑,但接着也许被触动了心弦,所有的人都静默了。讲故事的孩子脸上也浮起一丝羞愧。这帮粗心的、活蹦乱跳的孩子,从没这样仔细地观察过自己的奶奶……奶奶也许仍像少女一样,会打心眼儿里渴望能戴花、能爬树割蜂蜜、能摸鱼捞虾吧?因此,她才固执地保留了古法制香膏的手艺。
⑪文老师想继续点拨面前这个动情讲述的孩子,忽然,她把手收了回来。她觉得,诗歌课讲技巧不重要,重要的是让孩子们睁大眼睛,去探寻长辈的内心世界,去审视大地上有情的万事万物。
⑫不一会儿,教室里一片蚕吃桑叶般的书写声。文老师意识到,创作一首敏锐而独特的小诗,并非她这个老师的功劳,在孩子们心灵深处,诗歌的泉眼本来就在,她只不过是拨开落叶,清理乱石,让这些泉眼重见天日,泉水汩汩流淌而已。
(选自《羊城晚报》,有删改)
(1)、作品写了三个奶奶,她们分别因什么事而发脾气?(2)、文中写同学发言后,大家先“哄堂大笑”,接着“都静默了”。请揣摩同学们“静默”时的心理。(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都是文老师说的话,它们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简要分析。(4)、阅读了这篇作品,你从中获得了哪些启示? -
13、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老兵和军马
①“老兵”其实并不老,才二十六岁。
②八年前,部队招兵,他报了名。“为什么想当兵?”招兵连长问:“奔出息。”招兵连长打量着他,“考高中、上大学,也可以有出息嘛。”“就是考上了,家里也供不起。”招兵连长凝视他良久,“喜欢马吗?”“喜欢!我家那匹马就是我养大的,我对它像兄弟!”就这样,在城里打了三年短工的他如愿穿上军装,被分到一个军马场。
③像大多数新兵一样,他有一个梦想——留在部队,既出息自己,又荣耀家门。他默默地、执着地接近着他的人生憧憬。由于在家养过马,又能吃苦,他很快成了“专业”最出色的新兵。他知道养好军马就能让骑兵兄弟多一份保障,但仅凭自己那点粗浅经验是不够的,便买来相关书籍学习,并天天坚持记录驯养心得。入伍第二年,他在新兵中第一个当上了副班长,第三年入了党并当上了班长,第五年被授予了“模范班长”的称号。
④有一天,他一个人躲在僻静处默默流泪——家信中说,家里那匹马病死了。那是他用打工的钱买的,买时还是个小马驹。他想,如果自己没参军,那匹马不会死。
⑤他很爱一匹枣红色军马。这匹马跟他家的马一样,额头正中也有一处菱形的白毛,他给这匹军马取名叫“白头心儿”。
⑥“白头心儿”救过他一命。那次军马受惊“炸群”,他从一匹马上摔了下去,眼看就要被受惊的马群踩踏,“白头心儿”冲过来一口将他叼起,紧紧叼住不放,否则他必死无疑。当马群安静下来,他搂着“白头心儿”的脖子涌出了热泪。
⑦慢慢地,他开始被尊称为“老班长”了。可不是“老”嘛!他已经欢送过一批战友退伍了。当年同一批新兵中,只留下了他一个。他感到几分欣慰,几分自信。毕竟已经是班长了,被留下继续服役了,兴许将来真能当上军官。
⑧他入伍的第八年,裁军。因军事装备越来越现代化,军马场接到了解散的命令,所有的军马都要被处理。“白头心儿”被牵走时,眼望着他,四蹄后撑,一动不动。他轻轻拍着它的脖子耳语:“白头心儿啊,乖乖跟人家走吧,我不会忘了你的……”不知不觉,泪水已淌在这位二十六岁“老兵”的脸颊上。
⑨他是最后离开军马场的官兵之一。那是一个冬日的黄昏,他们列队肃立在空荡荡的
营房前,营房不远处,是一排排寂静的马厩。连长又给他颁发了“模范班长”的证书,那是对他八年服役最后的嘉奖。连长命令他以“老兵”的身份降下军旗。仰望着在风中飘荡的军旗,他仿佛听到营房中传出了笑声和歌声,仿佛闻到从马厩发出的草料混杂着马鼻的那种温热的芳香。如血的夕阳已沉到地平线以下,广袤而苍凉的大草原上夜幕降临了。回望着越来越模糊的营房和马厩,他想——它们也将成为这大草原上光荣与梦想的遗址了。他想——他保存他的“模范班长”证书,一定要比大草原保存那遗迹更长久……
⑩归乡途中,他竟在一个小县城看到了“白头心儿”!它卧在一幢砖房前,旁边挂着一块牌子——“吕记马肉”。他走近“白头心儿”,见它那晶亮的大眼睛里分明地汪着泪。马肉店老板告诉他,那军马拍电影时断了一条腿,废了。他蹲下查看了马腿,请求老板将“白头心儿”转卖给他。老板提出的金额超过了他的复员费。“我白替你打工行不行?”他说,“直到这匹马能站起来为止。”
⑪在他的救治和精心照料下,一个月后,“自头心儿”奇迹般地站了起来,老板被他感动了,没再收他一分钱,允许他将“白头心儿”牵走。因为“白头心儿”,他没法乘车,只能朝行暮宿,向着家乡“长征”。
⑫两个月后,他老母亲看见一个风尘仆仆的人牵着一匹马站在门前,她惊喜地认出了儿子!他抱着瘦小的母亲,“妈,我回来了。你看,咱们又有一匹‘白头心儿’了!”
⑬第二天清晨,他牵着“白头心儿”登上家乡的山头,俯瞰着贫穷的山树,发誓般地说:“‘白头心儿’,咱们一起把家乡彻底变个样吧!”
⑭那一刻,二十六岁的“老兵”似乎顿悟——他从军队获得的,还有比“模范班长”荣誉重要得多的东西……
(作者:渠晓声。有删改)
(1)、请从“老兵“的角度简要概括他和军马”白心头儿“之间发生的几件事。老兵给军马取名“白头心儿”→①→老兵惜别“白头心儿”→②→③→老兵和“白头心儿决心改变家乡面貌。
(2)、文中两处画横线句都写到老兵流泪,你从中读出了他怎样的心理?请结合上下文简要分析。(3)、赏析句中加点的词语:“白头心儿”冲过来一口将他叨起,紧紧叼住不放,否则他必死无疑。(4)、文章结尾意蕴丰富,请结合全文探究老兵得到的“重要得多的东西”有哪些。(答出两点即可) -
14、 默写(1)、观看航天员们的“太空画展”,我不由得想起曹操《观沧海》中表现大海吞吐星辰景象的诗句“ , ”。(2)、“ ,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的“愁”道出了李白对友人的同情与担忧。(3)、有修养的人不会因为别人不了解自己而影响心境,正如《论语·学而》所言:“ , ?”我常常以此自勉。(4)、 “一狼洞其中”的目的是:。
-
15、寒暑易节,四季更替,自然界就是这样演绎着春夏秋冬的变化,周而复始。不经意间,我们发现,我们与自然界是那么贴近,我们的生活因四季的变更而显得异常精彩美丽。来吧,同学们,让我们迈着轻快的脚步走进自然,走过四季,去欣赏美丽的风景吧!
【话说自然】由于性格和经历的不同,人们对四季的感觉也千差万别。请你给四季分别确立一个优美的主题,并说说你最喜欢哪个季节及喜欢的理由。
(1)、我确立的主题:触摸春天的心跳、、、享受冬天的蕴藏。(2)、我最喜欢 季,因为 。 -
16、课外古诗词阅读。
晚次乐乡县①
【唐】陈子昂
故乡杳无际,日暮且孤征。
川原迷旧国,道路入边城。
野戍②荒烟断③ , 深山古木平④。
如何此时恨,噭噭⑤夜猿鸣。
【注】①乐乡县:地名,唐时属山南道襄州,故城在今湖北荆门北九十里。②野戍:野外驻防之处。③断:断绝,消散。④平:此处指景象模糊一片。⑤噭(jiào)噭:号叫声,这里指猿啼声。
(1)、请你展开合理的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颈联所表现的画面描述出来。(2)、本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
17、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问题。
何晏七岁,明慧若神,魏武奇爱之,以晏在宫内,国欲以为子。姜乃画地令方,自处其中。人问其故,答曰:“何氏之庐也。”魏武知之,即遣还外。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类女,在将军王凝之妻也。
谢仁祖年八岁,谢豫章将送客。尔时语已神悟,自参上流。诸人戚共叹之,曰:年少,一坐之颜回。仁祖曰:坐无尼父,焉别颜回?
徐孺子年九岁,尝月下戏,人语之曰:若令月中无物,当极明邪?徐曰:不然譬如人眼中有瞳子无此必不明。
(节选自《世说新语》)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魏武奇爱之 爱:喜爱 B、撒盐空中差可拟 差:差别 C、焉别颜回 别:区别 D、尝月下戏 戏:玩耍(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不然譬如人眼中有瞳子无此必不明A、不然譬/如人眼/中有瞳子/无此必不明 B、不然/譬如人眼/中有瞳子/无此必不明 C、不然/譬如人眼中有瞳子/无此/必不明 D、不然譬/如人眼中有瞳子/无此/必不明(3)、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何晏小时候非常聪明,经常去曹操府里玩,所以曹操想认他做儿子。 B、何晏在曹府里地上画个方框说是何家的房子,曹操把他送回了何家。 C、《咏雪》结尾交代谢安侄女的身份,暗示作者对谢道韫才气的赞赏。 D、谢仁祖小时候聪明颖悟,父亲带着他去送客,他在应答时思维敏捷。(4)、将文言语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②诸人咸共叹之,曰:年少,一坐之颜回。
-
18、萱萱介绍了阅读名著的方法:读《西游记》这样的古典小说,可以采用“精读”与“跳读”相结合的方法,跳读书中的有关回目,按照唐僧收徒的先后顺序,正确的排列序号为( )
①蛇盘山诸神暗佑 鹰愁涧意马收缰
②八卦炉中逃大圣 五行山下定心猿
③八戒大战流沙河 木叉奉法收悟净
④云栈洞悟空收八戒 浮屠山玄奘受心经
A、①④③② B、②③①④ C、③②④① D、②①④③ -
1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生了一个月的病,他的脸色异常憔悴。 B、他的病情翻来覆去不见好,主要原因是没有选对治疗方法。 C、长大后我才明白,母亲的絮絮叨叨是对我最深沉的爱。 D、听说远在海外的姑姑就要回来了,他真是喜出望外。
-
20、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横蛮 迁陡 托辞 瞩目 B、荣辱 榨油 碾转 聊叙 C、欺压 仁慈 逊色 通辑 D、诉说 妯娌 竭力 发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