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在下面横线上填写古诗文名句。
    (1)、人不寐,。(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2)、李白《行路难》中,用典故含蓄表达诗人渴望得到朝廷重用的愿望的诗句是:
    (3)、《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表达爱国激情和雄心壮志的句子是:
    (4)、生活中有收获的喜悦,也有失去的痛苦,只要我们拥有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的良好心态就能正确对待人生。
  • 2、阅读语段,按要求完成问题。

    人格,既然名格,就是方方正正,于某事某情某理,行有所遵,言有所本,kè(  )守一定尺度分寸,金钱名利诱之而不变,严刑生杀逼之而不屈,总是平平静静,按既定的规矩做事;昂首阔步,按既定的方向走路。人格是精神,精神可以变物质,甚至可以发挥出超物质的力量;人格是信念,信念如山在野□高山仰止□如坝挡水□波不惊□信念既成,就不是一个人的事,甚至不是一代人的事,会形成一个群体、一个民族、乃至全社会公认的规范,是一种无形的力量。所以当我们述说人事,歌颂英雄,甚至亲身感受那些开国元勋、将军元帅、教授学者或者能人强人们的惊人业绩时,其实这种感受中常常有一部分是他们的人格魅力。

    (1)、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加点汉字注音。

    ①kè 

    ②波

    (2)、文中□处填写的标点,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信念如山在野、高山仰止、如坝挡水、波澜不惊。 B、信念如山在野,高山仰止;如坝挡水,波澜不惊。 C、信念如山在野,高山仰止,如坝挡水,波澜不惊。 D、信念如山在野:高山仰止;如坝挡水;波澜不惊。
    (3)、下面与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复句类型一致的一项是(    )
    A、佃户家庭的生活自然是艰苦的,可是由于母亲的聪明能干,也勉强过得下去。(朱德《回忆我的母亲》) B、雨,有时是会引起人一点淡淡的乡愁的。(汪曾祺《昆明的雨》) C、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鲁迅《故乡》) D、我觉得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在研究学术中不可缺少,而且在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中也是不可少的。(丁肇中《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4)、下面能体现“金钱名利诱之而不变,严刑生杀逼之而不屈”含义的一项是(    )  
    A、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晋•陶渊明) B、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唐•刘禹锡) C、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宋•文天祥) D、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清•龚自珍)
  • 3、题目一

    一年四季,岁月流转,正是有了节日,我们的生活才多了一些仪式感,也多了一份期盼。每个人的记忆里,都有一个难忘的节日。

    请以“记忆中的    ▲    节”为题作文。

    要求:请先将题目补充完整;立意自定,文体不限(诗歌、戏剧除外),不少于600字;字迹工整,书写清楚,卷面整洁(达到此项要求,评分时可奖励);文中不得出现真实人名、校名等,不得抄袭。

  • 4、阅读选文,回答问题。

    宝玉心中怅然如有所失。虽闻得元春晋封之事,亦未解得愁闷。贾母等如何谢恩,如何回家,亲朋如何来庆贺,宁荣两处近日如何热闹,众人如何得意,独他一个皆视有如无,毫不曾介意。因此,众人嘲他越发呆了。且喜贾琏与黛玉回来,先遣人来报信,明日就可到家。宝玉听了,方略有些喜意。细问原由,方知贾雨村亦进京陛见,皆由王子腾累上保本,此来候补京缺,与贾琏是同宗弟兄,又与黛玉有师徒之谊,故同路作伴而来。林如海已葬入祖坟了,诸事停妥。贾琏方进京的,本该出月到家,因闻得元春喜信,遂昼夜兼程而进。一路俱各平安。宝玉只问得黛玉“平安”二字,馀者也就不在意了。

        好容易盼到明日午错,果报:“琏二爷和林姑娘进府了。”见面时彼此悲喜交集,未免大哭一场后,又致喜庆之词。宝玉心中品度黛玉,越发出落的超逸了。黛玉又带了许多书籍来,忙着打扫卧室,安插器具,又将些纸笔等物分送与宝钗、迎春、宝玉等。宝玉又将北静王所赠鹡鸰香串珍重取出来转赠黛玉。黛玉说:“什么臭男人拿过的!我不要他。”遂掷而不取。宝玉只得收回,暂且无话。

        (选自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2年版)

    (1)、选文出自中国古典名著《》,作者是清代小说家(人名)。
    (2)、北静王所赠鹡鸰香串本是皇帝赏赐,宝玉也将其视为贵重之物,而在黛玉眼中却弃之如敝履。请结合这处情节谈一谈黛玉的人物形象。
  • 5、诗歌赏析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写出了泰山怎样的特点?
    (2)、最后一联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抱负?
  • 6、阅读下面选段,完成小题。

    ……

    ①武松又行不到三四里路,再吃过十来碗酒。此时已有午牌时分,天色正热,却有些微风。武松酒却涌上来,把布衫摊开。虽然带着五七分酒,却装作十分醉的,前颠后偃,东倒西歪。来到林子前,仆人用手指道:“只前头丁字路口,便是蒋门神酒店。”武松道:“既是到了,你自去躲得远着,等我打倒了,你们却来。”武松抢过林子背后,见一个金刚来大汉,披着一领白布衫,撒开一把交椅,拿着蝇拂子,坐在绿槐树下乘凉。武松假醉佯颠,斜着眼看了一看,心中自忖道:“这个大汉一定是蒋门神了。”直抢过去。

    ②又行不到三五十步,早见丁字路口一个大酒店,檐前立着望竿,上面挂着一个酒望子,写着四个大字道:“河阳风月”。转过来看时,门前一带绿油栏杆,插着两把销金旗;每把上五个金字,写道:“醉里乾坤大,壶中日月长”。一壁厢肉案、砧头、操刀的家生;一壁厢蒸作馒头烧柴的厨灶。去里面,一字儿摆着三只大酒缸,半截埋在地里,缸里面各有大半缸酒。正中间装列着柜身子,里面坐着一个年纪小的妇人,正是蒋门神初来孟州新娶的妾,原是西瓦子里唱说诸般宫调的顶老。武松看了,瞅着醉眼,便去柜身相对一副坐头上坐了,把双手按在桌子上,不转眼看那妇人。那妇人瞧见,回转头看了别处。武松看那店里时,也有五七个当撑的酒保。

    ③武松却敲着桌子叫道:“卖酒的主人家在那里?”一个当头酒保来,看着武松道:“客人,要打多少酒?”武松道:“打两角酒,先把些来尝着。”那酒保去柜上,叫那妇人舀两角酒下来,倾放桶里,烫一碗过来道:“客人尝酒。”武松拿起来闻一闻,摇着头道:“不好!不好!换将来!”酒保见他醉了,将来柜上道:“娘子,胡乱换些与他。”那妇人接来,倾了那酒,又舀些上等酒下来。酒保将去,又烫一碗过来。武松提起来咂一咂,道:“这酒也不好!快换来,便饶你!”酒保忍气吞声,拿了酒去柜边道:“娘子胡乱再换些好的与他,休和他一般见识。这客人醉了,只要寻闹相似,便换些上好的与他罢。”那妇人又舀了一等上色的好酒来与酒保。酒保把桶儿放在面前,又烫一碗过来。 武松吃了道:“这酒略有些意思。”问道:“过卖,你那主人家姓甚么?”酒保答道:“姓蒋。”武松道:“却如何不姓李?”那妇人听了道:“这厮那里吃醉了,来这里讨野火么!”酒保道:“眼见得是个外乡蛮子,不省得了,在那里放屁!”武松问道:“你说甚么?”酒保道:“我们自说话,客人,你休管,自吃酒。”武松道:“过卖,叫你柜上那妇 人下来,相伴我吃酒。”酒保喝道:“休胡说!这是主人家娘子!”武松道:“便是主人家娘子,待怎地?相伴我吃酒,也不打紧!”那妇人大怒,便骂道:“杀才!该死的贼!”推开柜身子,却待奔出来。

    ④武松早把土色布衫脱下,上半截揣在怀里,便把那桶酒只一泼,泼在地上,抢入柜身子 里,却好接着那妇人,武松手硬,那里挣扎得?被武松一手接住腰胯,一手把冠儿捏作粉碎,揪住云髻,隔柜身子提将出来,望浑酒缸里只一丢,听得扑嗵一声响,可怜这妇人,正被直丢在大酒缸里。 武松托地从柜身前踏将出来,有几个当撑的酒保,手脚活些个的,都抢来奔武松;武松手到,轻轻地只一提,提一个过来,两手揪住,也望大酒缸里只一丢,桩在里面。又一个酒保奔来,提着头只一掠,也丢在酒缸里。再有两个来的酒保,一拳,一脚,都被武松打倒了。先头三个人,在三只酒缸里,那里挣扎得起?后面两个人,在酒地上爬不动。这几个火家捣子,打得屁滚尿流,乖的走了一个。武松道:“那厮必然去报蒋门神来。我就接将去。大路上打倒他好看,教众人笑一笑。”武松大踏步赶将出来。

    ⑤那个捣子径奔去报了蒋门神,蒋门神见说,吃了一惊,踢翻了交椅,丢去蝇拂子,便钻将来。武松却好迎着,正在大阔路上撞见。蒋门神虽然长大,近因酒色所迷,淘虚了身子,先自吃了那一惊。奔将来,那步不曾停住,怎地及得武松虎一般似健的人,又有心来算他?蒋门神见了武松,心里先欺他醉,只顾赶将入来。说时迟,那时快,武松先把两个拳头,去蒋门神脸上虚影一影,忽地转身便走。蒋门神大怒,抢将来,被武松一飞脚踢起,踢中蒋门神小腹上,双手按了,便蹲下去。 武松一踅,踅将过来,那只右脚早踢起,直飞在蒋门神额角上,踢着正中,望后便倒。武松追入一步,踏住胸脯,提起这醋钵儿大小拳头,望蒋门神头上便打

    ⑥原来说过的打蒋门神扑手,先把拳头虚影一影,便转身,却先飞起左脚;踢中了,便转过身来,再飞起右脚。这一扑,有名唤做“玉环步,鸳鸯脚”。这是武松平生的真才实学,非同小可!打得蒋门神在地下叫饶。武松喝道:“若要我饶你性命,只要依我三件事!”蒋门神在地下叫道:“好汉饶我!休说三件,便是三百件,我也依得!”武松指定蒋门神,说出那三件事来。有分教:改头换面来寻主,剪发齐眉去杀人。

    ⑦毕竟武松说出那三件事来,且听下回分解。

    (节选自《水浒传》第二十九回)

    (1)、请用简洁语言概括选文内容,并简要介绍故事发生的背景。
    (2)、《水浒传》善于刻画人物,请从人物描写的角度为画线句子做批注。
    (3)、金圣叹评注此回时提到“因文生事”这一文艺理论,即作者所写之事顺着“笔性”而成,“文”即艺术形象,“事”指根据整体艺术形象需要构思出来的故事情节,“生”即虚构、创造。此回节选部分便是“因文生事”的典范。请结合文本,并联系自己对于武松这一人物的理解,说说施耐庵为何要安排武松“醉打”,而不是“清醒打”。
    (4)、有人认为小说中的武松只算得上“半个有义之士”,你认同这个观点吗?结合材料或小说相关情节说明理由。
  • 7、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不该“消失”的课间十分钟

    ①近日,“中小学生连上厕所的时间都快没了”这一话题登上热搜,引发社会广泛关注。课间10分钟期间,7成左右学生不出教室,校园里也空空荡荡。调整呼吸的中场休息,何以如此紧凑?

    ②客观来说,经过40多分钟的“知识密集型劳动”,短暂的休憩既是身体的停顿,也是心理的调整。或闭目养神,或悄悄打盹,或窗前远眺……不少同学会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度过这“奢侈”的宝贵时光。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安不安静”“出不出教室”,并不能构成评判课间休息“充不充分”的理由。

    ③真正值得重视的是那些“消失不见”的课间十分钟。不少网友表示,自己家孩子处境相似:“10分钟里拖堂2分钟、提前上课2分钟,上厕所不跑都来不及”,“不能去操场,不能上下楼,甚至不能出教室”……这让难得的放松只能“见缝插针”,把紧张的学习节奏直接“拉满”。

    ④所谓“一张一弛,文武之道”。弹簧如果长时间绷得太紧,就容易失去弹性、丧失活力。事实上,保障课间休息或者活动时间,既是尊重教育教学规律的体现,也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必然要求。不管走出教室与否,在充足的、有保障的、没有压力的课间自由活动大有裨益,既可以放松身心、保护视力,还有助于

    恢复注意力,提升下一节课的学习效果。

    ⑤从学校管理的角度看,也的确有老师“有苦难言”。“学生在课间活动发生意外,家长会找学校或老师麻烦,甚至打官司,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这种心态,必然会对课间时间“严防死守”,“一刀切”成了简单且保险的做法。只不过,确保学校课间既“生动活泼”又“安全有序”,是学校教育教学的底线要求。学校不妨在注重防范风险、排除安全隐患上多下功夫,比如,制定安全管理制度、设置警示标志、购买责任险等,为孩子活动提供可靠的校园环境。

    ⑥当然,也有不容忽视的更深层原因。有人就表示,“取消课间活动问题不大,节省出来的时间还能多看几页书、多做几道题。”对不少老师和家长而言,孩子要在分数上“争先恐后”,就要在时间上“争分夺秒”。但必须要明确的是,教育是一项立德树人的工程,既要注重开发智力、培育人才,也不能忽视发展身心、完善人格。“欲速则不达”,寄希望于靠课间十分钟来提高成绩,恐怕只会南辕北辙,最终适得其反。

    ⑦“听那叮铃铃的下课铃声送来十分钟,来吧,来吧,来吧,大家都来活动活动,让我们那握笔的手指摸一摸皮球,让快活的叫喊冲出喉咙。”一首儿歌,万千童趣。把课间十分钟“真正”还给孩子,或许这样孩子们才会跳得更高、喊得更响、跑得更远、成长得更好。

    (选自《人民日报评论》,有删改)

    (1)、根据文章内容,完成下面填空。

    提出问题:重视“消失不见”的课间十分钟①~③

    得出结论:

    (2)、文章第①段和第③段都提到了课间十分钟学生不出教室的现象,两处作用是否相同?请简要分析。
    (3)、有人认为第②段略显多余,建议删掉。你认为第②段可否删掉?请作出判断并简述理由。
  • 8、用原文补写出下面句子的空缺部分。 
    (1)、欲渡黄河冰塞川,。 (李白《<行路难>其一》)
    (2)、 , 月是故乡明。 (杜甫《月夜忆舍弟》)
    (3)、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表明作者旷达胸襟的句子是:
    (4)、《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运用两个典故,抒发了诗人感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诗句是:
  • 9、班级开展“走进小说天地”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积极参与并完成下面任务。
    (1)、假如你是此次活动的策划,请你仿照下面活动形式再设计一项活动。

    活动一:走进小说世界

    活动二:漫谈小说创作

    活动三:        

    (2)、作为本次活动的策划,请你设计一个开场白,激发学生们参与活动的兴趣。(要求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
    (3)、在“漫谈小说创作”环节,班上有同学认为,小说中某些人物的结局极具悲剧色彩,不尽如人意,会给读者留下一些遗憾,建议展开想象对作品进行改编、再创作,让他们的命运走向读者希望的方向,有个圆满幸福的结局。你是否认同这种观点? 为什么?
  • 10、下面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五龙潭樱花盛放,一年一度的樱花节成为了新的赏花打卡地。 B、随着“复兴号”高铁最高时速提至350公里,标志着我国高铁技术已达到世界顶峰。 C、期末复习中,不少学生存在重点不突出,时间安排不合理,知识遗忘快。 D、民族企业是否拥有自己的品牌文化,是其能否获得市场认可和消费者肯定的关键。
  • 11、下列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国际马拉松比赛首次在衡阳激情开跑。在这场万众瞩目的比赛中,衡阳人以奔跑的姿势跑进春天,拥抱春天。 B、撒贝宁主持的《开讲啦》节目鲜为人知 , 在此节目中,其青春活泼的主持风格深受广大青少年朋友的青睐。 C、近期在东洲岛举行的焰火表演晚会中,璀璨夺目的焰火以及具有衡阳地方特色的民俗表演让人们拍手称快 D、在建国70周年即将到来之际,我们深情缅怀革命前辈,虽然他们早已离开人世,但他们的恩情我们一直铭记于心,耿耿于怀
  • 12、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刀(pō)   意(zhuó)  存(xù)   不人事(xǐng) B、地(nèn)   的(wù)   巾(lún)  箪壶浆(sì) C、骗(kuāng)  报(tiē)   作(yí)   喏连声(rě) D、(chàng)  事(xíng)  桑(zǐ)   面面相(qǜ)
  • 13、从下面两个文题中任选一题作文。

    作文(一)请以“那件小事温暖了我”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

    (二)请以“我的偶像     ▲    ”为题,写一篇文章。 

    作文要求:请从“老师、爸爸、妈妈、朋友……”等词语中任选一词,将第二个作文标题补充完整;自由、有创意地表达出真情实感;除诗歌外,文体自选;文字和标点书写要规范、整洁、美观;字数不少于500字;文中不得出现考生本人姓名和班级;行款格式:标题居中,分段需另起一行。

  • 14、根据相关的名著内容,回答下面问题。

    旧时孩子们常玩的“吹嘟嘟”
    (1)、左图是丰子恺为《朝花夕拾》中某篇散文画的插图,该散文 篇名为《》 
    (2)、请写出《西游记》的作者。
    (3)、在《西游记》师徒四人中,你最喜欢哪一位?请结合具体情节说明喜欢的原因。
  • 15、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各题。
    踏雪
    田香蕊

    ①生物钟把我从睡梦中敲醒,眯着惺忪的双眼,看一束光从窗帘缝隙爬进房间,熠熠闪烁。

    ②下了两三天的雪,还没有认真地去看看呢。院子里树枝、草坪被皑皑的积雪覆盖,在太阳光的照射下晶莹璀璨。

    ③附近就有个公园,我便急匆匆直奔过去,去看看这个有湖水、有树木、有假山的公园被大雪笼罩的模样……

    ④蜿蜒的环湖人行道和湖心岛,把公园隔离出内外三层,外层园林,树木林立,那落尽叶子的枝杈都堆满了积雪,一枝枝、一条条,荧光棒一般熠熠闪烁,着实好看,偶有风吹或鸟窜,便会洋洋洒洒飘落下来,那轻舞的样子,像极了天女撒花,瞬间会让你想起“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⑤沿湖是草坪,厚厚的麦冬,厚厚的积雪,连绵起伏,像一床软绵绵的棉被,在阳光下闪着

    光,刺得人睁不开眼,洁净得让人心醉。湖那边有拍照的,或站立,或坐地,或平躺,那红红的围巾随着摆拍姿势的变动在雪地上空轻舞,好看极了。我也有了和雪景拍照的念头,然而,却不忍心去踩踏那洁白的积雪,怕脚印破坏了这如画的美。湖边零散的几棵腊梅树,缀满了朵朵金黄色的梅花,一朵朵梅花被积雪包裹,形成了晶莹的冰花,却依旧保持着怒放的神态,“凌寒独自开 , 诸如“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等咏梅的诗句会涌上心头。

    ⑥一场雪,美了一个世界,唤醒了沉睡的人们,堆雪人、打雪仗、踏雪寻梅、应景拍雪,让原本清冷的城市躁动不安。

    ⑦阳光热情而温润,树叶上的雪开始融化滴落,我似乎听到了雪化的声音,俯下身去,细细地看那积雪,明晶晶地一闪一闪,好像在微笑,在窃窃私语,在和我告别。

    ⑧我不由得感叹赞美,纯洁而善良的春雪!用白玉般的身躯把世界装扮得银光闪闪,你是春天派出的使节,把生命融进深沃的土地,唤醒沉睡的大地,滋润返青的秧苗,让世界变得更美,让人间铺满爱。

    (1)、文章所写的雪景有哪些特征?请从文中找出三个形容词请加以概括。
    (2)、下面句子应该用怎样的语调和节奏来朗读?请说明理由。

    阳光热情而温润,树叶上的雪开始融化滴落,我似乎听到了雪化的声音,俯下身去,细细地 看那积雪,明晶晶地一闪一闪,好像在微笑,在窃窃私语,在和我告别。

    (3)、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 16、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各题。
    父亲臂弯里的红色岁月
    李建霞

    ①父亲生不逢时,从小家境贫寒,读到完小就辍学了。父亲亲眼看见中国共产党为穷人打天下,让老百姓过上了幸福生活,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

    ②我们兄妹五人。自记事起,我都睡在父亲的臂弯里长大。“共产党好,共产党好,共产党是人民的好领导……儿时,每天清晨,睡在父亲臂弯里,正在甜蜜的梦中,父亲的手指在我手臂上轻打节拍,我在父亲的轻声吟唱中醒来,用小手揉着惺忪的睡眼,静静地聆听父亲唱歌。更多时候,我听着听着,便跟着父亲一起唱起来。父亲喜欢唱革命歌曲,歌声虽不那么婉转悠扬,但唱得铿锵有力。

    ③每晚,我头枕父亲的臂弯,他轻轻地摩挲着我的头发,父亲的臂弯里流淌着听不完的红色故事,李大钊、杨开慧、刘胡兰、江姐、董存瑞……父亲讲方强、陈发鸿、贺仁等烈士命名的居委会、社区、村、镇的故事;父亲讲远房叔叔在战场上壮烈牺牲后,冲破世俗眼光,与母亲在烈士家中结婚成家,为烈士双亲养老送终的动人故事。

    ④父亲把红色故事演绎成群众喜闻乐见的淮剧、快板说唱,和母亲走街串巷演唱……父亲讲得有声有色,我听得入神入迷。

    ⑤那时的父亲年轻,精力充沛,先后做过生产队长、会计、保管员、大队通信员。父亲的枕边不离书,随手翻读《可爱的中国》《雷锋日记》《林海雪原》等书籍,操劳了一天,还读书给我听。

    ⑥父亲的言传身教,在我幼小的心灵播下了红色的种子。父亲的臂弯,是最温暖的港湾,轻轻地荡漾着我纯真的梦想。慢慢成长之后,我告别了父亲的臂弯。

    ⑦上小学时,老师让我写清明节祭扫烈士墓时的发言稿,我问父亲:“在那艰苦的年代,衣少食,爷爷又早逝,怎么还会主动赡养烈士父母,挑起两家12人的生活重担?父亲说:“你叔叔是烈士,用鲜血和生命换来今天的幸福生活,我是党员,有责任和义务这样做。我把你大哥送去当兵,就是继承先烈遗志,保家卫国。我被父亲朴实的情怀深深震撼,立志赓续红色基因,用笔和镜头记录红色故事。

    ⑧我沿着父亲指引的方向,从一个普通的农家女成长为一名红色文化宣传员。我崇敬英烈,宣传英雄,风雨无阻奔跑在城乡之间,采访了数十名坚守初心的共产党员和革命英雄,一篇篇红色故事被国家、省市县报刊、电台采用,其中多篇在红色故事征文中获奖。

    ⑨长大后我就成了你。时隔半个世纪,我在省内的一些活动上,像父亲一样,讲雷锋的故事,学雷锋、做好事。

    ⑩时过境迁,物是人非。父亲已经离开我们,但儿时睡在他温暖的臂弯里,听革命歌曲、讲红色故事、读红色书籍的情景恍惚如咋,言犹在耳。我一直努力践行父亲传下的家风和教诲。现在,唯一能回报父亲的就是赓续红色血脉,传承红色基因,讲好红色故事,努力做一个合格的红色文化宣传员。

    (1)、阅读②——⑤自然段,简要概括父亲通过哪些方式给“我 ”幼小的心灵播下了红色的种子?
    (2)、请从人物描写的角度,对下面句子的表达效果进行评析。

    父亲说: “你叔叔是烈士,用鲜血和生命换来今天的幸福生活,我是党员,有责任和义务这样做我把你大哥送去当兵,就是继承先烈遗志,保家卫国。 ” 

    (3)、请分析第⑥段在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的作用。
    (4)、读完本文后,请你联系生活实际谈谈,怎样做一名传承红色基因的好少年? 
  • 17、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

        孟子少时,诵 , 其母方织。孟子辍然中止,乃复进。其母知其喧也,呼而问之: “何为中止? ”对曰:“有所失,复得。 ”其母引刀裂③其织以此戒之自是之后孟子不复喧矣。

    【注释】①诵: 背诵。 ②喧: 同“谖 ”,遗忘,忘记。 ③裂: 割断。

    (1)、下面断句正确的选项是(  )
    A、其母引刀/ 裂其织/ 以此戒之/ 自是之后孟子不复喧矣。 B、其母引刀裂其织/ 以此戒之/ 自是之后/ 孟子不复喧矣。 C、其母引刀/ 裂其织/ 以此戒之自是之后/ 孟子不复喧矣。 D、其母引刀裂/ 其织以此戒之/ 自是之后/ 孟子不复喧矣。
    (2)、请写出孟母的形象。
    (3)、乙文与下面的链接材料同写“诫子”,但有着截然不同的用意,诸葛亮“诫子”和孟母“戒子”分别有什么用意?

    【链接材料】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诸葛亮《诫子书》)

  • 18、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 题。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 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 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 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 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 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 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1)、文章选自《  》,作者是清朝的  。
    (2)、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行甚远              
    眈眈相向      

    ③一狼其中               
    ④乃悟前狼假                  

    (3)、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4)、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叙述了屠户和狼相斗的故事, “遇狼——惧狼——御狼——杀狼 ”故事情节环环相扣,紧 张曲折。 B、从“投以骨 ”“复投之 ”到“屠暴起, 以刀劈狼首 ”,可以看出屠户对待狼的态度发生转变。 C、从文章的内容和“狼子野心 ”“狼贪鼠窃 ”等成语来看,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狼的形象是不放 弃、不抛弃、有智慧。 D、无论是描写狼还是刻画屠户,作者都使用了极为简练生动的语言。这些语言着墨不多却形象鲜 明,收到了很好的表达效果。
    (5)、文章结尾段运用了哪种表达方式?你受到什么启示? 
  • 19、古诗文默写情景

    阅读似一场场重逢,与那些伟大的灵魂相遇。读“ 自古逢秋悲寂寥,。 ” (《秋  词》)我们体会到了刘禹锡对秋天感受的众不同;读“ ? 。 ” (《次 北固山下》) ,我们与王湾一同感受思乡却无法返回的遗憾。

    阅读更是一场奇妙的心灵盛宴,带来无尽的美好体验。我们在 ,  。 ”  (《夜雨寄北》)的时空交错中, 与李商隐一同期盼重逢的美妙。 读“ ,。 ” (《论语》 )我们在虚心向别人请教,取长补短中领悟到了儒家的智慧真谛。

  • 20、阅读语段,按要求完成各题。
        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表现在他对工作的极端的负责任,对同志对人民的极端的热忱。不少的人对工作不负责任,拈____①____轻怕重,把重担子推给人家,自己挑轻的。一事当前,先替自己打算,然后再替别人打算。出了一点力就觉得了不起,喜欢自吹,生怕人家不知道。对同志对人民不是满腔热忱,而是冷冷清清,漠不关心,麻木不rén②____。
        ……
        我们大家要学习他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从这点出发,就可以变为大有利于人民的人。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1)、根据语境给语段①处填写拼音,②处填写汉字。
    (2)、请写出加点词“满腔热忱 ”在句中的意思。
    (3)、“自私自利”一词的感情色彩是  。
    (4)、与文中划线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    )
    A、它们通体洁白,没有一根杂毛,好像天宫降临的仙女。(陈忠实《我的白鸽》) B、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儿粉色。(老舍《济南的冬天》) C、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盖天空下的隐蔽?(冰心《荷叶▪母亲》) D、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的斜织着。(朱自清《春》
上一页 8 9 10 11 12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