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在探究蜡烛(主要成分是石蜡)燃烧的实验时,某兴趣小组的同学们在老师的指导下,展开了如下学习。

    【任务一】对比蜡烛燃烧时各层火焰的温度

    (1)小组同学取一根火柴梗,拿住一端迅速平放在火焰中(如图),约1秒后取出,观察到火柴梗(选填“a”、“b”或“c”)处最先炭化变黑。原因是

    【任务二】了解蜡烛燃烧时发生的变化

    小组同学分别用冷而干燥的烧杯和内壁用澄清石灰水润湿的烧杯先后罩在火焰上方(如图)。

    【小组讨论】

    (2)实验观察到前一只烧杯内壁 , 后一只烧杯内壁 , 说明蜡烛燃烧有物质生成,发生了化学变化。

    【任务三】探究密闭集气瓶内蜡烛燃烧时间的影响因素

    实验1:实验装置如图所示,集气瓶中盛有不同配比的氧气、氮气的混合气体,小组同学分别将6支相同的蜡烛点燃后测定其燃烧时间(如下表)。

    氧气体积分数

    10%

    20%

    40%

    60%

    80%

    100%

    燃烧时间/s

    0

    12

    26

    35

    30

    25

    现象

    立即熄灭

    安静燃烧

    剧烈燃烧,烛芯长度变大,蜡烛高度变小

    (3)该实验的目的是探究对蜡烛在集气瓶中燃烧时间的影响。

    【任务四】拓展探究密闭集气瓶内蜡烛燃烧时间的影响因素

    小组同学对比任务三中氧气体积分数60%~100%的现象,发现氧气体积分数越大,蜡烛燃烧越剧烈,烛芯长度变大和蜡烛高度变小越显著。猜测烛芯长度或蜡烛高度可能会影响燃烧时间,继续进行实验。

    实验2:将集气瓶中充满空气,测定相同蜡烛高度,不同烛芯长度的蜡烛在集气瓶中的燃烧时间如下表1所示。

    表1

    烛芯长度/cm

    0.3

    0.5

    0.7

    0.9

    燃烧时间/s

    16

    13

    11

    8

    (4)实验3:将集气瓶中充满空气,测定蜡烛在集气瓶中的燃烧时间如下表2所示。

    表2

    蜡烛高度/cm

    1

    3

    5

    7

    燃烧时间/s

    l7

    10

    9

    8

    (5)实验2的结论是:

    【反思评价】甲同学认为实验2、3蜡烛熄灭的原因是氧气完全消耗。

    (6)乙同学依据实验1判断甲同学的说法不严谨,支持乙同学判断的证据是

  • 2、

    小美同学在食用岩烧乳酪吐司时,对配料中的丙酸钙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她和小组同学通过实验探究其性质和防霉的效果。

    【查阅资料】①丙酸钙是白色固体,易溶于水,受热易分解。

    ②在食品中用于面包、糕点、奶酪的防霉剂,延长保质期。

    ③国家标准规定了丙酸钙用于制作面食、糕点时每千克面粉中的最大使用量。

    (一)探究丙酸钙的性质

    (1)根据资料可知丙酸钙的物理性质是 , 化学性质是

    【进行实验】取烘干后纯净的丙酸钙,按如图装置准备实验。

    (2)请改正装置图中的一处错误:

    (3)写出图中标注仪器名称a

    (4)重新组装仪器进行实验。观察到②中 , 说明丙酸钙受热分解产生了二氧化碳。

    (二)探究丙酸钙防霉的效果

    【进行实验】分别按下列①~⑧的配方蒸制8个馒头,冷却后置于密封袋中,记录如下:

    组别


    第1组

    第2组


    序号

    配方

    面粉/g

    50

    50

    50

    50

    50

    50

    50

    50


    酵母g

    0.75

    0.75

    0.75

    0.75

    0.75

    0.75

    0.75

    0.75


    蔗糖/g

    0

    0

    0

    0

    5

    5

    x

    5


    丙酸钙/g

    0

    0.06

    0.10

    0.15

    0

    0.06

    0.10

    0.15


    开始发霉时间

    第3天

    第4天

    第5天

    第6天

    第3天

    第4天

    第5天

    第6天

    【解释与结论】

    (5)设计第1组实验的目的是 , 第2组⑦中x为

    (6)对比1、2两组实验获得的结论是

    【反思与评价】

    (7)有同学认为“制作面食、糕点时,丙酸钙用量越大越好”,你是否同意此观点,并说明理由:

  • 3、

    化学兴趣小组的三位同学对蜡烛(主要成分是石蜡)及其燃烧进行了如下探究

    【查阅资料】二氧化碳与澄清石灰水反应澄清石灰水会变浑浊。

    【实验一】取一支白蜡烛,用小刀切下一小块,把它放入水中,蜡烛浮在水面上。

    【实验二】点燃蜡烛,观察到火焰分为外焰、内焰、焰心三层。

    (1)把一根火柴梗放在火焰中(如图),约1秒后取出,可以看到火柴梗的(填“a”、“b”或“c”)处最先碳化。

    【实验三】验证蜡烛燃烧的产物:将一只千而冷的烧杯罩在蜡烛火焰上方,烧杯内壁出现小水珠。取下烧杯,迅速向烧杯内倒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实验分析】

    (2)上述实验过程中,通过观察可以得出蜡烛的两个物理性质

    (3)试描述蜡烛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 , 该变化体现出蜡烛具有性。

  • 4、正确选择实验仪器和正确的操作是实验成功的重要保证。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用酒精灯加热时需要垫上陶土网的仪器是(填仪器名称,下同),镁条燃烧时,用来夹持镁条的仪器是
    (2)、据图选择,取用少量粉末状固体时用(填仪器名称,下同),吸取和滴加少量液体时用
    (3)、指出如图不正确实验操作可能造成的后果。

    ①A操作导致的后果是

    ②B操作导致的后果是

    (4)、利用上述仪器写出添加粉末状固体试剂于试管中的详细操作
    (5)、某同学在进行物质的称量和液体的量取操作,如下图所示:

    ①图甲中所表示的食盐的质量为g。

    ②图乙中所表示的液体的体积是mL,如果该同学在量取44mL该液体时,没有保持视线水平,而是俯视读数,则量取液体的实际体积(填“大于”或“小于”)44mL。

  • 5、盛放浓氨水的试剂瓶敞口放置时,能闻到刺激性气味,说明浓氨水具有
    A、挥发性 B、腐蚀性 C、吸水性 D、可燃性
  • 6、正确的实验操作是实验成功的重要保障。下列基本实验操作错误的是
    A、检查装置气密性 B、装入锌粒 C、滴加液体 D、放置洗过的试管
  • 7、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下列化学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A、加入固体 B、熄灭酒精灯 C、闻气体气味 D、倾倒液体
  • 8、从科学家认识物质的视角认识二氧化碳。

       

    (1)、组成角度:二氧化碳(CO2)是由种元素组成的。
    (2)、分类角度:CO2属于 (选填“单质”或“化合物”)。
    (3)、性质角度:如图1,b处木条首先熄灭,说明CO2的密度比空气 (选填“大” 或“小”)。
    (4)、变化角度:用CO2生成甲醇,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图2,参加反应的两种分子个数比为 , 反应前后化合价发生改变的有(写元素符号)。通过观察图2反应的微观过程,可得到有关化学变化的微观信息有(写出一条即可)。
  • 9、表为元素周期表中一部分元素的有关信息。

       

    请回答下列问题:

    (1)、表中磷原子的核电荷数x=
    (2)、表中具有稳定结构的元素是(填元素名称)。
    (3)、科学家发明了一种碳纳米管温度计,研究人员在细小的碳纳米管充入液态镓(Ga)。当温度升亮时。镓就会膨胀,通过电子显微镜就能读出温度值,它就是目前世界上最小的温度计。镓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

       

    镓元素的化学性质跟表中的化学性质相似,镓离子核外有个电子层,镓的氧化物的化学式为

    (4)、具有相同原子数和电子数的分子或离子叫等电子体,等电子体具有相似的结构和性质。下列各组粒子中属于等电子体的是______(选填字母)。
    A、NO和O2 B、CO和N2 C、SO2和CO2 D、PO43-SO42-
  • 10、

    水是生命之源,人类从未停止过对水的探究。

    【先贤智慧】

    (1)实验1:1766年英国化学家卡文迪许制得“可燃空气”。在纯氧中燃烧只生成水。他所说的“可燃空气”成分是________(填化学式),请写出这个反应的符号表达式________,该反应的基本类型为________。

    (2)实验2:1785年拉瓦锡将水蒸气通过红热的铁管(高温条件),生成氢气和四氧化三铁,实验如图Ⅰ所示,上述反应中涉及到的化合物为________(写化学式)。

    (3)实验3:1800年英国化学家尼科尔森利用伏打电池对水进行通电,发现两极上都有气体逸出。实验室常用图2:装置进行模拟,则M极与N极管中产生气体体积之比为________。

    (4)上述3个实验中,能证明“水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是__________(填字母)。

    A. 实验1、2B. 实验1、3C. 实验2、3D. 实验1、2、3

    【当代成就】

    “生命吸管”是军事上的重要发明,它可以解决士兵在野外极限环境中饮水问题(如图3)。

    (5)图中双层纺织网的主要作用是 ________。

    (6)将硬水通过图4所示的阳离子交换柱后,可变成软水,交换后的水仍然呈电中性。根据图4可知,每1个钙离子可以从阳离子交换树脂中换出 ________个钠离子。(3)2020年5月,科学家在 Science期刊上首次报道了原子与分子的“最简单”反应存在两种路径,并拍下了该反应的影像资料,其中一种路径如图5所示。

    此“最简单”反应中,表示H原子,表示D原子,D原子核中有 ________个质子,此反应中涉及的元素种类有________种。该反应可表示为H+HD→H2+________。

  • 11、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掌握好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是化学实验的前提。

    (一)结合如图1所示仪器,回答有关问题。

    (1)写出下列序号仪器名称:⑤。⑦ , ⑧

    (2)上述仪器中可用来测量液体体积的仪器是(填仪器序号,下同),能直接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的是。向试管中滴加少量液体,用图中仪器

    (3)同学们课上做了镁条燃烧实验,镁条燃烧时,化学能转化为能和能。判断镁条燃烧是化学变化的主要依据(填序号)。

    A.发出耀眼的白光        B.生成白色固体       C.放出大量的热        D.固体形状改变

    (二)某化学兴趣小组进行“净化自然水”的活动探究。活动中组长小伟同学发现某组员设计的过滤操作装置如图所示。

    (4)写出有标号仪器的名称:B

    (5)图中还缺少的一种仪器是 , 其作用是

    (6)指出图中的错误:(答出一点即可)。

    (7)该学生进行过滤操作后发现,过滤后的液体仍有浑浊现象,请你帮他找出造成此现象的可能原因:(答出一点即可)。

  • 12、下列物质:①部分结冰的水;②液氧;③稀有气体;④过氧化氢溶液;⑤洁净的空气;⑥二氧化锰;⑦碘酒;⑧铁;⑨氯化铵

    请将上述物质分类,并按要求空白处:

    (1)、属混合物的是(填写序号);
    (2)、属于单质的是(写出其化学式);
    (3)、属于化合物的是(写出其化学式)。
  • 13、含义丰富的化学符号是独特的化学语言。根据以下符号回答。

    ①2N2   ②Al3+   ③2H ④SO42- ⑤CH4 (甲烷)   ⑥Cu+2O

    (1)、能表示宏观物质的是(填序号)。
    (2)、①表示两个
    (3)、由②和④构成的物质的化学式为
    (4)、⑤中数字“4”的含义是
    (5)、⑥中“+2”的含义是
  • 14、同位素标记可以追踪有关反应中有关原子的去路,16O与18O是中子数不同的两种氧原子,二者互为同位素。1939年,美国科学家鲁宾和卡门利用某种植物,采用同位素标记法进行了如下实验:第一组 :H218O+C16O2→某种植物→18O2 , 第二组:H216O+C18O2→某种植物→16O2 , 关于该实验,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为了得到科学结论,此实验应该在密闭的容器里进行,重复多次 B、16O与18O均属于氧元素,所以相对原子质量相同 C、该实验得到的结论为: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中的氧元素来自于二氧化碳和水 D、从分子结构可推测:C16O2与C18O2都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 1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分子、原子、离子都可以直接构成物质 B、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一定是纯净物 C、保持氧气化学性质的粒子是氧原子 D、分子可以分成原子,原子又可结合成新的分子,但原子不可再分
  • 16、下面四位同学对“实验室药品取用规则”这一话题发表的见解正确的是
    A、    B、    C、    D、   
  • 17、某同学为了探究微粒性质,按图示进行实验,并借助传感设备测得U形管a、b中氨气浓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氨气极易溶于水)。下列关于该实验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曲线X对应的U形管为b B、0~lmin氨气浓度为零是因为微粒静止不动 C、该实验不能证明微粒运动速率与温度有关 D、湿棉花的作用是吸收氨气,减少氨气对空气的污染
  • 18、氢能是一种应用前景非常诱人的新能源,但目前仍处在研究、实验阶段,还未广泛使用,其主要原因有

    ①氢气燃烧对环境影响的评价问题尚无定论

    ②氢气的制备耗能巨大,廉价制氢的技术尚未成熟

    ③氢气储存、运输等安全问题尚未解决

    ④氢气燃烧产生的热量低于相同质量的矿物燃料,经济效益欠佳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 19、我国科学家张青莲教授主持测定了铟、铱、锑、铕等近十种元素相对原子质量的新值,为相对原子质量的测定作出了贡献。关于锑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部分信息及原子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元素为非金属元素 B、锑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21.8g C、锑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第五周期 D、锑原子结构示意图中n=6
  • 20、下列各图中“   ”和“   ”分别表示不同元素的原子,其中表示化合物的是
    A、    B、    C、    D、   
上一页 13 14 15 16 17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