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某班同学取用相同总质量的木炭粉和氧化铜的混合物,按图示装置进行实验。实验过程中发现有的小组“黑色固体变红色”这一实验现象不明显。小组同学对此异常现象进行如下探究。

    【知识回忆】

    (1)碳和氧化铜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2CuO__2Cu+CO2 , 该反应中参加反应的碳和氧化铜的质量比为(填最简整数比)。

    【作出猜想】产生异常现象可能与所取用木炭粉和氧化铜的质量比有关。

    【实验探究】小组同学用总质量相同但质量比不同的木炭粉和氧化铜的混合物(不考虑其中杂质),分别进行实验,部分实验现象记录如下:

    实验序号

    mC:mCuO

    实验后A处试管中固体颜色

    C处导管口的现象

    1

    1:8

    红色固体中有少量黑色固体

    尾气燃烧

    2

    1:9

    红色固体中有较少量黑色固体

    尾气燃烧

    3

    1:10

    红色固体中有很少量黑色固体

    尾气不燃烧

    4

    1:11

    红色固体中有极少量黑色固体

    ______

    5

    1:12

    红色固体中无黑色固体

    尾气不燃烧

    6

    1:13

    红色固体中有较多黑色固体

    尾气不燃烧

    【交流讨论】

    (2)推测实验4中“C处导管口的现象”是

    (3)上述探究可得出,实验时所用未炭粉和氧化铜的质量比控制在1:101:12之间,可观察到黑色固体明显变红,同时还可减少(填化学式)排放,防止空气污染。

    (4)检验实验6反应后A处试管中黑色固体物质的方法为(写出实验步骤、现象和结论)。

    (5)实验结束时,要先撤出试管B中的导管,再熄灭酒精灯,目的是

    【反思评价】

    (6)分析发现,实验5中mC:mCuO比值与理论值不符,实验后却无黑色固体残留。请用化学方程式解释实验中过量的黑色固体消失的原因:

  • 2、铁制品经常有锈蚀现象,于是某兴趣小组围绕“锈”进行一系列研究。
    (1)、探锈

    现有洁净无锈的铁钉、经煮沸迅速冷却的蒸馏水、植物油、棉花和干燥剂氯化钙,还可以选用其他物品。为探究铁制品锈蚀的条件,设计如下实验:

    A中玻璃仪器的名称是

    ②一周后,观察A、B、C中的铁钉,只有A中的铁钉出现了明显锈蚀现象,由此得出铁钉锈蚀需要与接触的结论。

    (2)、除锈

    取出生锈的铁钉,将其放置在稀盐酸中,一段时间后发现溶液变黄,铁钉表面有少量气泡产生。产生气泡的原因。稀盐酸可用于除锈,但铁制品不可长时间浸泡其中。

    (3)、防锈

    防止铁制品锈蚀,可以破坏其锈蚀的条件。常用的防锈方法有(写一种即可)。

  • 3、铜箔在新能源汽车电池制造等领域有重要应用。一种制造铜箔工艺的主要工序如图1所示。

    (1)、“溶铜”前,粉碎处理铜原料的目的是
    (2)、“操作1”的目的是除去难溶性固体杂质,该操作名称为
    (3)、“制箔”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2CuSO4+2H2O__2Cu+O2+2XX的化学式为
    (4)、“制箔”中,需生产抗拉强度大于355MPa且延伸率大于13.5%的铜箔,据图2可知,温度应控制在内(填字母)。

    a.4549       b.5052       c.5355       d.56~60

  • 4、阅读下面科普短文。

    碳元素是人类接触和利用最早的元素之一。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可分为无定形碳、过液态碳和晶形碳三大类,如图1。

    石墨是制铅笔芯的原料之一,在16世纪被发现后,曾被误认为是含铅的物质。直到18世纪,化学家将石墨与KNO3共熔后产生CO2 , 才确定了它是含碳的物质。

    碳纤维既有碳材料的固有本质特性,又有纺织纤维的柔软可加工性,综合性能优异。目前,我国已形成碳纤维生产、碳纤维复合材料成型,应用等产业链,碳纤维复合材料应用领域分布如图2。

    科学界不断研发出新型碳材料,碳气凝胶就是其中一种。碳气凝胶具有优良的吸附性能,在环境净化中发挥重要作用。我国科研人员在不同温度下制备了三种碳气凝胶样品,比较其对CO2的选择性吸附性能。他们在不同压强下测定了上述样品对混合气体中CO2吸附的选择性值,实验结果如图3。图中选择性值越高,表明碳气凝胶对CO2的选择性吸附性能越好。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碳材料的潜能不断被激发,应用领域越来越广泛。

    依据文章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由图二可知,我国碳纤维复合材料应用占比最高的领域是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填字母序号)。

    a.石墨是一种含铅的物质       

    b.石墨属于晶型碳

    c.碳材料具有广阔的应用和发展前景       

    d.碳气凝胶具有优良的吸附性能

    (3)、对比图三中三条曲线,得到的实验结论是
  • 5、用如图所示实验验证金属的性质。

    (1)、实验1,观察到灯泡发光,说明铁具有性。
    (2)、实验2中铜丝和稀硫酸不能发生化学反应.但在加热的条件下铜可以和浓硫酸反应,该反应只会得到蓝色溶液和一种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初中化学涉及)。请写出铜和浓硫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注意:在化学方程式中用“H2SO4”表示浓硫酸)。
  • 6、用如图所示装置和干燥紫色石蕊纸花进行实验,验证CO2的性质。

    (1)、观察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为验证CO2能与水反应,需进行的操作及现象
  • 7、认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乙醇俗称酒精,在常温常压下是一种无色透明、易挥发、易燃烧、不导电的液体,乙醇充分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乙醇可用于制造醋酸、饮料、香精、染料、燃料等,医疗上常用体积分数为70%75%的乙醇溶液(乙醇溶于水)作消毒剂。在汽油中添加5%~20%乙醇(C2H5OH)制成乙醇汽油,使用乙醇汽油可减少汽车尾气对空气的污染。

    (1)、乙醇的物理性质有(写一条即可)。
    (2)、70%75%的乙醇溶液中的溶质是(填名称)。
    (3)、下列有关乙醇说法正确的是______(选填字母)
    A、乙醇汽油是混合物 B、医用酒精要密封、避免火源保存 C、使用乙醇汽油能有效减缓温室效应加剧
  • 8、下列关于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
    A、溶液是均一的、稳定的纯净物 B、溶质可以是固体,也可以是液体或气体 C、蒸发水可以使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 D、氢氧化钠固体在溶于水形成溶液的过程中,会放出热量
  • 9、如图通过加热铜粉来验证质量守恒定律,下列有关说法中,正确的是

    A、撤掉气球重新实验,锥形瓶内物质总质量仍不变 B、该实验不遵循质量守恒定律 C、固体加热后由红色变为黑色 D、反应前锥形瓶内铜粉和氧气的总质量一定等于生成的氧化铜的质量
  • 10、下列有关碳和碳的氧化物的说法正确的是
    A、清明上河图至今图案清晰可见,是因为常温下碳单质的化学性质稳定 B、COCO2的化学性质不同,是因为分子种类不同 C、金刚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质不同,是因为碳原子的构成不同 D、CO2能有毒,大量排放CO2会造成严重的空气污染
  • 11、下列食堂里的饮品属于溶液的是
    A、可乐 B、西瓜汁 C、冰水 D、绿豆汤
  • 12、X、Y、Z、W四种金属,只有Z在自然界中主要以单质形式存在,用X制的容器不能盛放W盐的水溶液,W + 2YNO3 = 2Y + W(NO3)2 。由此推断四种金属的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
    A、X>W>Y>Z B、Z>Y>X>W C、W>X>Y>Z D、X>Y>W>Z
  • 13、下列有关合金的说法正确的是
    A、合金中至少含有两种金属 B、氧化铜属于合金 C、钢铁是使用最多的合金材料 D、合金比组成它的金属硬度更大、熔点更高
  • 14、用CO2NH3合成尿素[CONH22]是固定和利用CO2的成功范例,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O2+2NH3=CONH22+H2O。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尿素中有2个氮原子 B、44kgCO2通过上述反应最多可以得到60kg尿素 C、参加反应的CO2NH3的质量比是44:31 D、尿素的相对分子质量是60g
  • 15、在化学反应前后会发生变化的是
    A、元素种类 B、原子数目 C、分子种类 D、物质的总质量
  • 16、下列变化能用于验证质量守恒定律的是
    A、3g过氧化氢溶解在5g水中得到8g过氧化氢溶液 B、20g饱和氯化钠溶液析出1g晶体后剩余19g溶液 C、水结成冰前后,质量保持不变 D、1.2g碳与3.2g氧气恰好完全反应可生成4.4g二氧化碳
  • 17、氯化钠是生活中常见的调味品,也是重要的工业原料。工业上用电解饱和食盐水的方法制取某种产品,该反应不可能生成的物质是
    A、NaOH B、Na2CO3 C、H2 D、Cl2
  • 18、如图所示,下列实验不能达到目的的是
    A、实验室制二氧化碳 B、用澄清石灰水检验二氧化碳 C、干燥二氧化碳,则气体应从a端进,b端出 D、可用于证明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
  • 19、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下列物质的用途主要应用其化学性质的是
    A、活性炭作冰箱除味剂 B、铜丝作导线 C、用金刚石制作钻石 D、焦炭用于工业炼铁
  • 20、

    某兴趣小组的同学对蜡烛的燃烧过程重新进行了一次探究。

    【探究一】探究石蜡的物理、化学性质。

    (1)将小块石蜡放入水中,观察到石蜡浮在水面上,由此判断石蜡的密度比水________(选填“大”或“小”)。

    对于本实验使用的蜡烛有以下描述:

    A固态   B.白色   C.质地较软   D.能燃烧   E.难溶于水   F.受热易熔化。

    (2)其中属于化学性质的有________,属于物理性质的有________(填字母序号)。

    (3)如图2,用一根木条横穿火焰三部分。约1~2s取出观察,可得________温度最高。

    (4)同学们查阅资料得知:产生火焰是气态物质燃烧的现象,于是他们做了一个有趣的“母子火焰”实验(图3,将导管伸入蜡烛火焰的焰心处),据此实验,下列有关分析中正确的是___________。

    A. 子火焰中被燃烧的物质是液态石蜡
    B. 这一现象说明蜡烛中主要物质的熔点较低
    C. 要使该实验成功,导管不宜过长
    D. 母火焰焰心处的物质是石蜡蒸气

    【探究二】探究蜡烛燃烧的产物。

    【查阅资料】硫酸铜是一种白色粉末状物质,具有吸水性,吸水后变为蓝色。

    【进行实验】

    (5)如下表所示。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①硫酸铜粉末变________,②澄清石灰水变________。

    蜡烛燃烧的产物中有二氧化碳和水

    (6)该实验中,硫酸铜粉末的作用是________,该实验与图4所示的实验对比,其优点是________。

    【拓展延伸】化学变化中常伴随有发光、放热的现象。小明认为有发光、放热现象的变化不一定是化学变化。兴趣小组的同学对此展开了讨论和验证。

    提出问题:有发光、放热现象的变化都是化学变化吗?

    猜想1:都是化学变化:猜想2:不一定都是化学变化。

    【实验探究】观察白炽灯内灯丝在通电前后的变化:

    通电前

    通电中

    断电后

    灯丝为银白色固体

    发出白光,手摸灯泡感觉发热

    灯丝为银白色固体

    【讨论】

    (7)通电前后,灯丝本身没有发生变化,灯泡通电发光、放热属于________变化,不同于蜡烛燃烧。

    【结论】

    (8)猜想________(填“1”或“2”)正确。

上一页 12 13 14 15 16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