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铜箔在新能源汽车电池制造等领域有重要应用。一种制造铜箔工艺的主要工序如图1所示。

    (1)、“溶铜”前,粉碎处理铜原料的目的是
    (2)、“操作1”的目的是除去难溶性固体杂质,该操作名称为
    (3)、“制箔”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2CuSO4+2H2O__2Cu+O2+2XX的化学式为
    (4)、“制箔”中,需生产抗拉强度大于355MPa且延伸率大于13.5%的铜箔,据图2可知,温度应控制在内(填字母)。

    a.4549       b.5052       c.5355       d.56~60

  • 2、阅读下面科普短文。

    碳元素是人类接触和利用最早的元素之一。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可分为无定形碳、过液态碳和晶形碳三大类,如图1。

    石墨是制铅笔芯的原料之一,在16世纪被发现后,曾被误认为是含铅的物质。直到18世纪,化学家将石墨与KNO3共熔后产生CO2 , 才确定了它是含碳的物质。

    碳纤维既有碳材料的固有本质特性,又有纺织纤维的柔软可加工性,综合性能优异。目前,我国已形成碳纤维生产、碳纤维复合材料成型,应用等产业链,碳纤维复合材料应用领域分布如图2。

    科学界不断研发出新型碳材料,碳气凝胶就是其中一种。碳气凝胶具有优良的吸附性能,在环境净化中发挥重要作用。我国科研人员在不同温度下制备了三种碳气凝胶样品,比较其对CO2的选择性吸附性能。他们在不同压强下测定了上述样品对混合气体中CO2吸附的选择性值,实验结果如图3。图中选择性值越高,表明碳气凝胶对CO2的选择性吸附性能越好。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碳材料的潜能不断被激发,应用领域越来越广泛。

    依据文章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由图二可知,我国碳纤维复合材料应用占比最高的领域是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填字母序号)。

    a.石墨是一种含铅的物质       

    b.石墨属于晶型碳

    c.碳材料具有广阔的应用和发展前景       

    d.碳气凝胶具有优良的吸附性能

    (3)、对比图三中三条曲线,得到的实验结论是
  • 3、用如图所示实验验证金属的性质。

    (1)、实验1,观察到灯泡发光,说明铁具有性。
    (2)、实验2中铜丝和稀硫酸不能发生化学反应.但在加热的条件下铜可以和浓硫酸反应,该反应只会得到蓝色溶液和一种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初中化学涉及)。请写出铜和浓硫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注意:在化学方程式中用“H2SO4”表示浓硫酸)。
  • 4、用如图所示装置和干燥紫色石蕊纸花进行实验,验证CO2的性质。

    (1)、观察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为验证CO2能与水反应,需进行的操作及现象
  • 5、认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乙醇俗称酒精,在常温常压下是一种无色透明、易挥发、易燃烧、不导电的液体,乙醇充分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乙醇可用于制造醋酸、饮料、香精、染料、燃料等,医疗上常用体积分数为70%75%的乙醇溶液(乙醇溶于水)作消毒剂。在汽油中添加5%~20%乙醇(C2H5OH)制成乙醇汽油,使用乙醇汽油可减少汽车尾气对空气的污染。

    (1)、乙醇的物理性质有(写一条即可)。
    (2)、70%75%的乙醇溶液中的溶质是(填名称)。
    (3)、下列有关乙醇说法正确的是______(选填字母)
    A、乙醇汽油是混合物 B、医用酒精要密封、避免火源保存 C、使用乙醇汽油能有效减缓温室效应加剧
  • 6、下列关于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
    A、溶液是均一的、稳定的纯净物 B、溶质可以是固体,也可以是液体或气体 C、蒸发水可以使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 D、氢氧化钠固体在溶于水形成溶液的过程中,会放出热量
  • 7、如图通过加热铜粉来验证质量守恒定律,下列有关说法中,正确的是

    A、撤掉气球重新实验,锥形瓶内物质总质量仍不变 B、该实验不遵循质量守恒定律 C、固体加热后由红色变为黑色 D、反应前锥形瓶内铜粉和氧气的总质量一定等于生成的氧化铜的质量
  • 8、下列有关碳和碳的氧化物的说法正确的是
    A、清明上河图至今图案清晰可见,是因为常温下碳单质的化学性质稳定 B、COCO2的化学性质不同,是因为分子种类不同 C、金刚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质不同,是因为碳原子的构成不同 D、CO2能有毒,大量排放CO2会造成严重的空气污染
  • 9、下列食堂里的饮品属于溶液的是
    A、可乐 B、西瓜汁 C、冰水 D、绿豆汤
  • 10、X、Y、Z、W四种金属,只有Z在自然界中主要以单质形式存在,用X制的容器不能盛放W盐的水溶液,W + 2YNO3 = 2Y + W(NO3)2 。由此推断四种金属的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
    A、X>W>Y>Z B、Z>Y>X>W C、W>X>Y>Z D、X>Y>W>Z
  • 11、下列有关合金的说法正确的是
    A、合金中至少含有两种金属 B、氧化铜属于合金 C、钢铁是使用最多的合金材料 D、合金比组成它的金属硬度更大、熔点更高
  • 12、用CO2NH3合成尿素[CONH22]是固定和利用CO2的成功范例,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O2+2NH3=CONH22+H2O。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尿素中有2个氮原子 B、44kgCO2通过上述反应最多可以得到60kg尿素 C、参加反应的CO2NH3的质量比是44:31 D、尿素的相对分子质量是60g
  • 13、在化学反应前后会发生变化的是
    A、元素种类 B、原子数目 C、分子种类 D、物质的总质量
  • 14、下列变化能用于验证质量守恒定律的是
    A、3g过氧化氢溶解在5g水中得到8g过氧化氢溶液 B、20g饱和氯化钠溶液析出1g晶体后剩余19g溶液 C、水结成冰前后,质量保持不变 D、1.2g碳与3.2g氧气恰好完全反应可生成4.4g二氧化碳
  • 15、氯化钠是生活中常见的调味品,也是重要的工业原料。工业上用电解饱和食盐水的方法制取某种产品,该反应不可能生成的物质是
    A、NaOH B、Na2CO3 C、H2 D、Cl2
  • 16、如图所示,下列实验不能达到目的的是
    A、实验室制二氧化碳 B、用澄清石灰水检验二氧化碳 C、干燥二氧化碳,则气体应从a端进,b端出 D、可用于证明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
  • 17、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下列物质的用途主要应用其化学性质的是
    A、活性炭作冰箱除味剂 B、铜丝作导线 C、用金刚石制作钻石 D、焦炭用于工业炼铁
  • 18、

    某兴趣小组的同学对蜡烛的燃烧过程重新进行了一次探究。

    【探究一】探究石蜡的物理、化学性质。

    (1)将小块石蜡放入水中,观察到石蜡浮在水面上,由此判断石蜡的密度比水________(选填“大”或“小”)。

    对于本实验使用的蜡烛有以下描述:

    A固态   B.白色   C.质地较软   D.能燃烧   E.难溶于水   F.受热易熔化。

    (2)其中属于化学性质的有________,属于物理性质的有________(填字母序号)。

    (3)如图2,用一根木条横穿火焰三部分。约1~2s取出观察,可得________温度最高。

    (4)同学们查阅资料得知:产生火焰是气态物质燃烧的现象,于是他们做了一个有趣的“母子火焰”实验(图3,将导管伸入蜡烛火焰的焰心处),据此实验,下列有关分析中正确的是___________。

    A. 子火焰中被燃烧的物质是液态石蜡
    B. 这一现象说明蜡烛中主要物质的熔点较低
    C. 要使该实验成功,导管不宜过长
    D. 母火焰焰心处的物质是石蜡蒸气

    【探究二】探究蜡烛燃烧的产物。

    【查阅资料】硫酸铜是一种白色粉末状物质,具有吸水性,吸水后变为蓝色。

    【进行实验】

    (5)如下表所示。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①硫酸铜粉末变________,②澄清石灰水变________。

    蜡烛燃烧的产物中有二氧化碳和水

    (6)该实验中,硫酸铜粉末的作用是________,该实验与图4所示的实验对比,其优点是________。

    【拓展延伸】化学变化中常伴随有发光、放热的现象。小明认为有发光、放热现象的变化不一定是化学变化。兴趣小组的同学对此展开了讨论和验证。

    提出问题:有发光、放热现象的变化都是化学变化吗?

    猜想1:都是化学变化:猜想2:不一定都是化学变化。

    【实验探究】观察白炽灯内灯丝在通电前后的变化:

    通电前

    通电中

    断电后

    灯丝为银白色固体

    发出白光,手摸灯泡感觉发热

    灯丝为银白色固体

    【讨论】

    (7)通电前后,灯丝本身没有发生变化,灯泡通电发光、放热属于________变化,不同于蜡烛燃烧。

    【结论】

    (8)猜想________(填“1”或“2”)正确。

  • 19、

    在探究蜡烛(主要成分是石蜡)燃烧的实验时,某兴趣小组的同学们在老师的指导下,展开了如下学习。

    【任务一】对比蜡烛燃烧时各层火焰的温度

    (1)小组同学取一根火柴梗,拿住一端迅速平放在火焰中(如图),约1秒后取出,观察到火柴梗(选填“a”、“b”或“c”)处最先炭化变黑。原因是

    【任务二】了解蜡烛燃烧时发生的变化

    小组同学分别用冷而干燥的烧杯和内壁用澄清石灰水润湿的烧杯先后罩在火焰上方(如图)。

    【小组讨论】

    (2)实验观察到前一只烧杯内壁 , 后一只烧杯内壁 , 说明蜡烛燃烧有物质生成,发生了化学变化。

    【任务三】探究密闭集气瓶内蜡烛燃烧时间的影响因素

    实验1:实验装置如图所示,集气瓶中盛有不同配比的氧气、氮气的混合气体,小组同学分别将6支相同的蜡烛点燃后测定其燃烧时间(如下表)。

    氧气体积分数

    10%

    20%

    40%

    60%

    80%

    100%

    燃烧时间/s

    0

    12

    26

    35

    30

    25

    现象

    立即熄灭

    安静燃烧

    剧烈燃烧,烛芯长度变大,蜡烛高度变小

    (3)该实验的目的是探究对蜡烛在集气瓶中燃烧时间的影响。

    【任务四】拓展探究密闭集气瓶内蜡烛燃烧时间的影响因素

    小组同学对比任务三中氧气体积分数60%~100%的现象,发现氧气体积分数越大,蜡烛燃烧越剧烈,烛芯长度变大和蜡烛高度变小越显著。猜测烛芯长度或蜡烛高度可能会影响燃烧时间,继续进行实验。

    实验2:将集气瓶中充满空气,测定相同蜡烛高度,不同烛芯长度的蜡烛在集气瓶中的燃烧时间如下表1所示。

    表1

    烛芯长度/cm

    0.3

    0.5

    0.7

    0.9

    燃烧时间/s

    16

    13

    11

    8

    (4)实验3:将集气瓶中充满空气,测定蜡烛在集气瓶中的燃烧时间如下表2所示。

    表2

    蜡烛高度/cm

    1

    3

    5

    7

    燃烧时间/s

    l7

    10

    9

    8

    (5)实验2的结论是:

    【反思评价】甲同学认为实验2、3蜡烛熄灭的原因是氧气完全消耗。

    (6)乙同学依据实验1判断甲同学的说法不严谨,支持乙同学判断的证据是

  • 20、

    小美同学在食用岩烧乳酪吐司时,对配料中的丙酸钙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她和小组同学通过实验探究其性质和防霉的效果。

    【查阅资料】①丙酸钙是白色固体,易溶于水,受热易分解。

    ②在食品中用于面包、糕点、奶酪的防霉剂,延长保质期。

    ③国家标准规定了丙酸钙用于制作面食、糕点时每千克面粉中的最大使用量。

    (一)探究丙酸钙的性质

    (1)根据资料可知丙酸钙的物理性质是 , 化学性质是

    【进行实验】取烘干后纯净的丙酸钙,按如图装置准备实验。

    (2)请改正装置图中的一处错误:

    (3)写出图中标注仪器名称a

    (4)重新组装仪器进行实验。观察到②中 , 说明丙酸钙受热分解产生了二氧化碳。

    (二)探究丙酸钙防霉的效果

    【进行实验】分别按下列①~⑧的配方蒸制8个馒头,冷却后置于密封袋中,记录如下:

    组别


    第1组

    第2组


    序号

    配方

    面粉/g

    50

    50

    50

    50

    50

    50

    50

    50


    酵母g

    0.75

    0.75

    0.75

    0.75

    0.75

    0.75

    0.75

    0.75


    蔗糖/g

    0

    0

    0

    0

    5

    5

    x

    5


    丙酸钙/g

    0

    0.06

    0.10

    0.15

    0

    0.06

    0.10

    0.15


    开始发霉时间

    第3天

    第4天

    第5天

    第6天

    第3天

    第4天

    第5天

    第6天

    【解释与结论】

    (5)设计第1组实验的目的是 , 第2组⑦中x为

    (6)对比1、2两组实验获得的结论是

    【反思与评价】

    (7)有同学认为“制作面食、糕点时,丙酸钙用量越大越好”,你是否同意此观点,并说明理由:

上一页 11 12 13 14 15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