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建设不断取得丰硕成果,“天宫”遨游、“蛟龙”探海、“天眼”探空、“悟空”探秘、“墨子”传信、大飞机一飞冲天、港珠澳大桥正式通车……这一系列重大成果主要体现了新发展理念中的(     )
    A、共享 B、协调 C、绿色 D、创新
  • 2、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不断的探索中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以下选项对应正确的是(       )
    A、中共十三大——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B、中共十四大——系统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 C、中共十五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D、中共十九大——确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
  • 3、2016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一行驱车来到安徽省滁州市凤阳县小岗村,强调要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改革开放不停步,续写新的篇章。习总书记之所以到这里来,是因为
    A、当地山川俊美,风景秀丽宜人 B、少数民族众多,民俗文化丰富 C、属于革命老区,富有红色传统 D、率先包产到户,农民生活改善
  • 4、1960年,王进喜率领钻井队到大庆参加石油大会战。他们在茫茫大草原上露营,就着盐水吃野菜,以顽强的意志,使大庆油田第一口油井得以提前开钻。他身上体现的时代精神是(       )
    A、保家卫国 B、守正创新 C、艰苦奋斗 D、实事求是
  • 5、1956年,有位资本家这样说:“对于我,失去的是我个人的一些剥削所得,它比起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投资总额是多么渺小……得到的却是一个人人富裕、繁荣强盛的社会主义国家。”与上述材料密切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
    A、一五计划的完成 B、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C、土地革命的开展 D、“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开展
  • 6、1954年,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讨论我国某部法律草案时,毛泽东指出:“一个团体要有一个章程,一个国家也要有一个章程,宪法就是一个总章程,是根本大法。”材料中的法律在哪次大会上通过(       )
    A、第一届全国政协会议 B、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一次会议 C、中共八大 D、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 7、下列反映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取得建设成就的是(       )
    A、“万里河山归人民,五亿群众庆新生” B、“喝令李白改诗句,川陕通途人民开!” C、“紫荆开后白莲开,喜事蹁跹接踵来” D、“宁要浦西一张床,不要浦东一栋房”
  • 8、“新中国成立初,百废待兴,而重工业落后,农业、轻工业也难以发展。加之处在被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严密封锁的环境下,财力有限。为了对付战争威胁,需要建设强大国防力量。”由此可见,“一五”计划(       )
    A、依据世界形势和国内情况而制定 B、导致了中国轻重工业比例严重失调 C、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 D、在美国的控制下难以取得成功
  • 9、新中国成立初期,开展了土地改革运动,进行了抗美援朝战争,这(       )
    A、巩固了新生的人民共和国 B、实现了伟大的历史转折 C、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D、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 10、如果说中国民主革命是“从南京到南京”的话,那么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就是“从北京到北京”。这两句话中的后一个“南京”和后一个“北京”所指的历史事件分别是(       )
    A、南京大屠杀   五四运动 B、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新中国的成立 C、鸦片战争   开国大典 D、《南京条约》的签订   五四运动
  • 11、新中国成立前期,毛泽东、周恩来联名写信给留居上海的宋庆龄:“……中山先生遗志迄今始告实现。至祈先生命驾北来,参加此一人民历史伟大事业,并对如何建设新中国予以指导。……”根据此邀请信,可以判断宋庆龄参加的会议是(       )
    A、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B、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C、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D、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 12、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①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

    ——摘编自《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

    材料二   我国连续多年稳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二大消费市场、制造业第一大国、货物贸易第一大国、外汇储备第一大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2021年,我国经济总量和人均水平实现新突破,经济规模突破110万亿元,达到114.4万亿元;人均GDP达到80976元,超过世界人均GDP水平。我国粮食产量连续7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谷物、籽棉、花生、肉类、茶叶、水果产量均居世界第一。制造业增加值连续12年位居全球首位,220多种工业品产量世界第一,是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中国制造”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中的影响力持续攀升。

    ——摘编自《经济日报》载《“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综合国力迈上新台阶》

    (1)、指出①处所对应的思想理论名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时代我国经济建设取得的重大成就。
    (3)、作为新时代的中学生,你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哪些努力?
  • 13、改革开放让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78年,安徽凤阳小岗村农民实行分田包干到户,自负盈亏,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第一年秋,粮食产量比上年增长6倍多。

    ——摘编自《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

    材料二   20世纪80年代起,中国城乡社会呈现新的气象。不少人开始告别“铁饭碗”,纷纷“下海”;每年春节前后的务工人员返乡和入城高峰,成为当时中国社会人口流动的独特景观;红裙子、文化衫、牛仔裤等风靡一时;社会上出现“读书热”和“外语热”,欣赏电影、电视剧、流行歌曲日益成为大众热衷的文化生活方式。

    ——摘编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安徽凤阳小岗村实行的改革措施,并分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新气象”出现在社会生活的哪些方面。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气象”产生的原因。
  • 14、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外交事业翻开了新的篇章,不断取得举世瞩目的外交成就。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下表我国外交发展概况(部分)

    年代

    外交发展概况


    建国初期

    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同苏联等十几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


    20世纪50年代

    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求同存异”方针,得到了国际社会的认同。

    20世纪70年代

    取得了外交事业的重大突破,出现了与中国建交的热潮。

    材料二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外交事业的发展

    材料三   中国积极拓展多边外交,加强与联合国的合作,为解决区域性争端、维护世界和平和建立一个公正合理的世界新秩序而努力。中国广泛参与多边经济、社会领域的活动,在环境、粮食、预防犯罪、禁毒、难民、妇女等全球性问题上发挥了积极作用。中国举办“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峰会、金砖国家领导人会晤等重要国际会议,加强国际合作。

    ——摘编自《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三件20世纪70年代中国取得外交事业重大突破的大事。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外交活动的特点。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的外交努力对其国际地位所产生的影响。
  • 15、从前汕尾至广州主要依赖公路交通,需3小时以上才可抵达。随着厦深铁路、广汕高铁陆续开通,“深汕半小时”“广汕一小时”交通圈基本形成。一路通、百业兴,近年来汕尾文旅市场迎来了“井喷式”发展。材料表明(     )
    A、铁路交通优于公路交通 B、铁路交通便利了人们的出行 C、交通的发展缩短了城市间的距离 D、交通设施改善推动地方经济发展
  • 16、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均住房面积扩大,绿色食品等科学卫生的概念日益深入人心,休闲娱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这反映了(     )
    A、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B、国家建筑行业的发展 C、医疗卫生行业的进步 D、西式生活方式的推行
  • 17、1956年,毛泽东提出在科学文化工作中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即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下列关于“双百”方针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艺术上不同形式风格可以自由发展 B、科学上不同学派可以自由争论 C、推动文化领域出现了繁荣景象 D、改革开放后双百方针逐渐废止
  • 18、朴实的中国农民曾说,吃饭靠“两平”,一靠邓小平的好政策,二靠袁隆平的好种子。袁隆平的贡献是(     )
    A、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 B、发现治疗疟疾的青蒿素 C、成功培育籼型杂交水稻 D、推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 19、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标志着中国这个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将逐渐融入全球经济体系,参与全球范围内的竞争。中国正式成为世界贸易组织成员是在(     )
    A、1978年 B、1992年 C、2001年 D、2008年
  • 20、2022年2月,王毅在阐述中方对乌克兰问题的基本立场时表示:“中方坚定主张尊重和保障各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这一立场是一贯的,也是明确的,在乌克兰问题上同样适用。”中国政府这一立场源于(     )
    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求同存异方针 C、和而不同原则 D、“一边倒”政策
上一页 5 6 7 8 9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