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唐宋时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阶段,这一时期社会经济蓬勃发展,推动了社会进步。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曲辕犁

    这种犁改直辕为曲辕;直辕前及牛肩,曲辕只要连接到牛身后的犁盘上就行了。它可以回转自如,而且只用一头牛牵引……奠定了我国后来长期使用的旧式步犁的基本形制。

    ——摘自孙机《中国古代物质文化》

    材料二 宋代民营手工业普遍崛起,而且日趋牢固地树立了自己的主导地位。例如陶瓷业,除钧窑、汝窑等少数官窑以外,绝大多数均属民窑性质,南宋江西景德镇有瓷窑300余座,全部都是民营企业。众多手工业不再依附农业而存在,其产品是专为销售而生产的。为了打开销路,当时不少产品出现了类似商标的标记。

    ——摘编自包伟民、吴铮强《宋朝简史》

    材料三 宋朝发生了一场涵盖农业、水运、货币、都市化和科技等方面的“经济革命”。宋朝具有极其发达的漕运系统,水网分布全国,水路取代陆路成为主要的货运方式。此时出口商品的供给地移至东南地区,宋代对外贸易规模扩大并且重心完全转移到海上。

    ——摘编自高雅婷、代谦《河流上的繁荣:宋朝水路运输与海外贸易》

    (1)、根据材料一,指出曲辕犁的用途。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其进步性。
    (2)、根据材料二,概括宋代手工业发展出现的新现象。
    (3)、根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分析“宋代对外贸易规模扩大并且重心完全转移到海上”的原因。
    (4)、综上所述,归纳影响经济发展的因素。
  • 2、创新是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我国古代的制度创新体现了中华民族高超的政治智慧。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隋唐时期在制度上有重要建树,在中国封建制度发展史上是一个重大变革时期。隋唐时期,三省六部制确立并加以完善,皇帝的诏令由中书省草拟,门下省是审议、封驳朝廷政令的机构,尚书省是执行机构。三省长官并称宰相,分掌宰相职权……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负责各项诏令的执行。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

    材料二 宋朝在中央削弱和分割宰相之权,中央的行政、军事、财政、司法四权都分别直属于皇帝,这加强了皇权专制。在地方,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削弱地方长官的事权。

    ——摘编自艾光国《略论北宋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利弊得失》

    材料三 元朝同宋一样,把地方分成路、府、州、县,而实际上元代的地方政权不交在地方,乃由中央派行中书省管理。行省长官是中央官,而亲自降临到地方。……所以行中书省正名定义,并不是地方政府,而只是流动的中央政府。

    ——摘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1)、根据材料一,简述三省六部制的主要特点。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概括三省六部制的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朝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主要措施。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元朝实行行省制度的意义。画出元朝政治建制示意图。
  • 3、学习历史的方式和途径是多种多样的。下面是七年级同学以“多元化的学习途径”为主题开展项目化学习的成果展板,请你完成展板中的问题。

    主题:多元化的学习途径

    展板一 【小钱币·大历史】

    展板二 【平面图·较区别】(5分)

    图四 唐朝长安城平面图)

    图五 北宋东京城平面图)












    (1)、一组同学搜集到一组纪念币。请你任选两个人物,分别简述其被纪念的理由,并归纳这些人物的共同贡献。
    (2)、二组同学展示了左边一组平面图,根据平面图及所学知识,概括唐朝、北宋都城规划的不同点。简述宋代城市商贸活动的兴盛带给人们的好处。
  • 4、元朝时期,郭守敬主持在全国范围内天文测量,王祯编撰的《农书》集北方和南方的农业技术于一体。这些成就主要得益于(  )
    A、程朱理学的发展 B、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C、江南经济的繁盛 D、元朝实行行省制度
  • 5、英国哲学家培根在著作《新工具》中写道:“人类的世界因为这三种发明而为之改观。首先是在学术上,其次在战争中,最后是在航行方面,而由此又引出了不计其数的变化。”下列发明与之对应正确的是(  )
    A、印刷术—火药—指南针 B、火药—印刷术—指南针 C、印刷术—指南针—火药 D、指南针—印刷术—火药
  • 6、《马可·波罗行纪》记载:“(泉州)乃不少船舶辐转之所。诸船运载种种货物至此,然后分配于蛮子全境。所卸胡椒甚多,若以亚历山大港运赴西方诸国者衡之,则彼数微乎其微,盖其不及此港百分之一也。”这说明元代泉州(  )
    A、海外贸易繁荣 B、外国使节增多 C、造船技术发达 D、文化生活丰富
  • 7、当代学术界认为宋朝是一个大变革的时代,有信息革命、金融革命、商业革命等。下列文物能为“信息革命”提供依据的是(  )
    A、定窑孩儿枕 B、南宋纸币铜版拓片 C、济南刘家功夫针铺铜版拓片 D、宋代蹴鞠纹青铜镜
  • 8、宋高宗看到楼璹(shú)绘制的《耕织图》,对此题材大为赞赏,专门召见了他,并将《耕织图》宣示后宫,一时朝野传颂。这表明南宋统治者(  )
    A、重用贤能 B、发展文教 C、劝课农桑 D、勤于政事
  • 9、方孝孺说:“在宋之时,见胡服、闻胡语者,犹以为怪……至于元,百年之间,四海之内,起居、饮食、声音、器用,皆化而同之。”这反映了元朝的(  )
    A、疆域广大 B、民族交融 C、汉化政策 D、四等人制
  • 10、文天祥等人拥立南逃的宋宗室成员,继续展开抗元斗争,兵败被俘后,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名句。这体现了他(  )
    A、开拓创新、艰苦奋斗的精神 B、求真务实、谦虚谨慎的精神 C、舍生取义、视死如归的精神 D、无私奉献、舍己为人的精神
  • 11、下面的思维导图反映出辽宋夏金时期的阶段特征是(  )

    A、宋与西夏的互市 B、民族政权并立与民族交融 C、夏金与南宋的对峙 D、中外交流促进社会发展
  • 12、与北宋相比,南宋山水画的重心从峭拔雄浑的山移到柔媚委婉的水;从“秋水共长天一色”移成画面的留白,表现为“一角”“半边”。这折射出(  )
    A、崇文抑武的方针 B、南宋的偏安 C、女真族的崛起 D、宋朝文化昌盛
  • 13、辽宋澶渊之盟规定“双方皇帝以兄弟相称,北宋每年送给辽钱物”;宋夏和约规定“元昊向宋称臣,宋给西夏钱物”。从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和发展的角度来看,这些议和的价值在于(  )
    A、促进了辽与西夏经济的发展 B、加重了北宋人民的负担 C、促进了双方经济文化的交流 D、对北宋来说都是屈辱的
  • 14、某学者在《史学方法论》中说:“所谓原始史料,为目击者的陈述、文献以及事实自身的遗存,数者皆与事件同时。”按照该标准,下列各项中属于研究辽宋夏金元时期历史的原始史料是(  )
    A、电影《满江红》 B、三彩釉陶载乐骆驼 C、元大都平面图 D、辽墓壁画《契丹人引马图》
  • 15、熙宁十年(1077年),国家税收剧增到52011029贯、石、匹、斤、两、领、团、条、角、竿(注:宋代税务种类多,各税种计量单位不一,这里仅是数值的总和),中央和地方积蓄的钱粟“数十百巨万”,作为户部的经费“可支二十年之用”。据此可知,王安石变法(  )
    A、缓解了财政困难 B、损害了权贵的利益 C、改善了百姓处境 D、增强了军队战斗力
  • 16、北宋武举考试的标准“以文为主”,其内容为武艺和策论。武艺主要是考弓马。弓马合格,则参加文章考试,先考策论,后考《武经七书》。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
    A、实行崇文抑武方针 B、宋代盛行读书风气 C、宋代商品经济繁荣 D、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 17、从下面知识卡片的内容中,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A、宋朝注重发展文教事业 B、宋朝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C、宋朝地方政府效率很高 D、宋朝重视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探究活动。

    材料

    (1)、结合所学知识补全材料内容。根据材料,概括清朝加强对边疆地区管理的方式。
    (2)、根据材料,围绕其主题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永乐三年(1405年),郑和开始了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远航征程。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大明朝能够平等对待那些小国,并尊重他们的主权和领土完整。所以,当船队来到时,人们纷纷出来热烈欢迎这些从远方而来的客人。

    材料二 清政府的这一政策阻碍了对外贸易的发展,它所起的作用其实不只限于经济方面,更重要的是使中国与世界相隔绝,禁锢了人民的思想,抑制了社会活力……由于广州十三行的垄断,使得中外贸易……转向为封建王朝效劳。

    ——摘编自戴逸主编《18世纪的中国与世界·对外关系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郑和船队最远到达的位置及其受到当地民众欢迎的原因。
    (2)、材料二中“这一政策”指的是什么?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一政策的消极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我国古代对外政策的变化以及给我们的启示。
  •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朱元璋发现中书省的丞相和地方行省的权力过大,决心加以改革,其间经历了一个过程。洪武九年(1376年)六月,废除行省,将原来行中书省的权力一分为三,在全国陆续设置了13个承宣布政使司(习惯上仍称行省或省)……主管一省的民政和财政。另设提刑按察使司,掌管司法;设都指挥使司(简称都司),掌管地方军政。三者合称“三司”,互不统属,分别归属于中央相关部门。……洪武十三年正月,复以“谋不轨”的罪名诛杀左丞相胡惟庸,裁撤中书省,分相权于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摘编自朱绍侯等主编《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军机处为清代所独创……直接听命于皇帝,随时承旨,随时草诏办理,发出的诏旨不通过内阁,而是交兵部直接发出,称为“廷寄”,保密性强,办事效率高,成为皇帝加强统治的得力工具。

    ——摘编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1)、根据材料一,指出朱元璋强化皇权的措施有哪些?概括朱元璋强化皇权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概括军机处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设立军机处的作用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演变过程中呈现出的趋势。
上一页 37 38 39 40 41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