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暑假学校研学活动,组织大家到下图所示的“世界遗产青少年教育基地”参观。同学们将了解到此地(     )

    A、先民们正处于磨制石器的时代 B、先民们都已学会人工取火 C、有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 D、先民过集体生活,逐渐出现贫富分化
  •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0世纪国际格局的演变

    (1)材料一是某校历史兴趣小组制作的一张“20世纪国际格局的演变”示意图,请你参与进来,完成该图的填充。

    材料二   1945年后,经济冲突与共产主义和资本主义在意识形态的抵触是一致的……然而意识形态上的相互猜忌,确使美苏之间的利益冲突转为情感上的不合,双方都逐渐相信对方企图摧毁自己的一切生活方式,包围与颠覆——这对孪生妖孽,在双方似乎能证实自己的假设不是虚假时,便真正成了一种存在的实体了。

    ——罗伯特•帕克斯顿《西洋现代史》

    (2)依据材料二,指出导致美苏之间“利益冲突转为情感上的不合”原因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美国是如何从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应对“美苏之间不合”的?
  • 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客观叙述和分析历史,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的看法是“历史解释”素养的要求。图1、图2是近代中国饱受屈辱的历史见证,请依据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

    材料二   常言道:“物极必反”。一些重大的灾难往往成为时局转换的契机。甲午中日战争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中华民族觉醒和团结奋斗,振兴中华的新起点。甲午战败,中华民族岌岌可危,正是这种亡国灭种的厄势,引起了社会思潮的急剧变化。

    ——摘编自鲁恒红《浅析甲午中日战争》

    (2)依据材料二指出甲午战争对中国的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面对甲午战后“这种亡国灭种的厄势”,为实现救亡图存,中华民族进行了哪些努力和探索?

  • 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隋朝

    唐朝

    政治

    隋朝统一后,对门第世家独霸政府的现象,进行改革,改用考试的方法,向平民阶层选拔新进官员。凡考试及格的知识分子,不问什么门第,一律委任官职……

    ——柏杨《中国人史纲》

    “唐太宗时,天下大稔(丰收),流散者咸归乡里……东至于海,南极五岭,皆外户不闭,行旅不赍(携带)粮,取给于道路焉。”

    ——《资治通鉴•贞观治道》

    经济

    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哉!

    ——唐·诗人·皮日休

    “川中水车如纺车,以细竹为之,车骨之末,缚以竹筒,旋转时低则舀水,高则泻水。”

    ——张孝祥《湖湘以竹车激水诗序》

    (1)依据材料一,概括隋朝和唐朝在政治、经济方面的重大举措(或出现的史实)。

    材料二   唐王朝明确提出“华夷无别”“华夷同重”原则,对周边各少救民族的领袖“示之以礼”。加强了对四方民族的优待、册封、和亲以及以夷治夷政策的实施,并使羁縻府州县制度化,在形式上保留原有当地统治机构或“华官参加“,或实行“监管制”,使民族事务管理走上制度化。

    ——摘编自《中国民族区域自治的历史过程》

    (2)依据材料二,指出唐朝对少数民族的管理原则和措施,并举出唐朝的一个事例加以印证。

  • 5、下图是1942年1月1日,中、美、英、苏等26国共同签署的一部重要国际文件(部分)。这部文件应是(     )

    1.赞成大西洋宪章的宗旨和各项原则。

    2.每一政府各自保证用全部资源与法西斯国家作战。

    3.每一政府各自保证相互合作,并不与敌人缔结单独停战协定或和约。

    A、《三国同盟条约》 B、《联合国家宣言》 C、《开罗宣言》 D、《波茨坦公告》
  • 6、1933年,美国政府先后成立了公共工程管理署、国民工程管理署和工程振兴署等公共工程机构,为数以万计的失业者提供了就业机会。1935年8月,国会又通过了《社会保障法》,开始了“福利国家”的实验。下列事件与之有关的是(     )
    A、新经济政策 B、罗斯福新政 C、马歇尔计划 D、赫鲁晓夫改革
  • 7、某同学为开展项目学习,在“中国读史网”搜索引擎框中输入了一组关键词:共产党宣言、巴黎公社、彼得格勒武装起义、苏联模式。据此可知,该项目学习的主题可能是(     )
    A、欧洲民族民主运动的兴起 B、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成就与问题 C、世界资本主义体系的形成 D、科学社会主义产生和发展历程
  • 8、1770-1840年,英国工人的日生产效率平均提高了20倍,1820年,英国工业生产占世界总产额的一半,成为世界市场工业品的主要供应者。推动上述现象出现的因素是(     )
    A、《权利法案》的颁布 B、君主立宪的确立 C、启蒙运动的兴起 D、工业革命的开展
  • 9、伏尔泰认为:文艺复兴的重大意义不在于复古,而在于创造。文艺复兴的辉煌成就就是意大利人的天才创造,而不是由于君士坦丁堡逃亡者的来临。“天才创造”是指(     )
    A、人文主义 B、科学精神 C、创新精神 D、理性主义
  • 10、制作时间尺是历史学习的必备技能。根据下列时间尺所探究的主题推断,“?”处对应的是(     )

    A、新文化运动开始 B、五四运动 C、中国共产党成立 D、井冈山会师
  • 11、1842年8月29日,在经历了一场失败的战争后,清政府的代表被迫来到停泊在长江水域的一艘英国军舰上,在一份对中国极不平等的文件上签下名字。中国近代百年屈辱史从此开始。据此可知,“这场失败的战争是”是(     )
    A、鸦片战争 B、甲午战争 C、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D、第二次鸦片战争
  • 12、小明制作了一张学习卡片,据此可知该学习卡片涉及的地区是(     )

    朝代:汉朝

    人物:张骞

    事件:出使西域

    朝代:元朝

    人物:忽必烈

    事件:北庭都元帅府

    朝代:清朝

    人物:雍正乾隆

    事件:设置伊犁将军

    A、新疆 B、西藏 C、台湾 D、云南
  • 13、据记载,北宋都城开封街道两旁商店、货摊林立,客商往来不绝,营业时间不受限制,买卖甚至通宵达旦。这反映出北宋时期(     )
    A、农业进步 B、对外交流频繁 C、商业繁荣 D、手工业发达
  • 14、《晋书·食货志》记载了东晋后期南方的情形:“天下无事,时和年丰,百姓乐业,谷帛殷阜,几乎家给人足矣。”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实现国家统一 B、民族关系和睦 C、对外交往活跃 D、北方人民南迁
  • 15、汉武帝将中央政府与地方诸侯的矛盾,转化为诸侯的家庭矛盾,被誉为“古今第一阳谋”。这指的是(     )
    A、推行郡县制 B、罢黜百家,尊崇儒术 C、实行推恩令 D、改革户籍制度
  • 16、战国时,七国的文字书写各异。秦始皇为消除文字上的差异,命丞相李斯等人统一文字,制定笔画规整的小篆,作为通用文字颁行全国。教材的这一段文字旨在说明制定小篆的(     )
    A、背景 B、特点 C、性质 D、影响
  • 17、在济南天桥区山东化工厂西侧,出土了1000余把战国时期齐国的三字刀币,这为研究古代货币提供了(     )

    A、文献史料 B、实物史料 C、口述史料 D、影像史料
  • 18、某班级的同学在历史老师的指导下,对“中国近代列强侵略和近代化探索”这一历史主题进行了大单元整合下的项目化学习。请你结合所学知识,协助历史兴趣小组完成下列任务。

    任务一【制作年代尺一一见证国运沉浮】

    任务二【解读史料——感悟民族奋起】

    严格来说,义和团运动可以说是我国近代史上第三个救国救民的方案,不过这个方案是反对西洋化、近代化的,国人然后注意到孙中山先生所提出的救国救民的方案。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任务三【融会学科——致敬英雄先锋】

    萧斋谢女吟《秋赋》,潇潇滴檐剩雨。知己难逢,年光似瞬,算日暮穷途,此身独苦。世界凄凉,归何处?猛回头,祖国鼾眠如故,内容腐败,没个英雄作主。天乎太警!看如此江山,都为吾故土。

    ——秋瑾•如此江山•萧斋谢女吟《秋赋》

    任务四【角色扮演——增强使命担当】

    根据研学任务要求,该环节为跨时空的角色扮演体验式教学活动。同学们分别扮演与“中国近代列强侵略和近代化探索”主题相关的革命烈士和当代新青年,以革命烈士的故事为背景,始终坚定理想信念,多次突破艰险困难

    (1)、任务一中的年代尺体现了近代中国的沉沦,请你将①②两处内容补充完整。
    (2)、任务二中“第一”“第二”两个救国方案分别是什么事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孙中山是如何探寻“救国救民”方案的?
    (3)、任务三中诗词作于20世纪初期。其作者秋瑾为推翻数千年封建统治而牺牲的革命先驱。她同时也是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留下了大量饱含爱国主义情感的诗词。上述诗词中的“祖国酣眠如故”、“外侮侵略”揭示了怎样的时代背景?
    (4)、面对侵略与灾难,中华民族涌现出了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他们在血雨腥风中印证着民族之魂。请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在任务四的角色扮演中体现了怎样的时代精神?
  • 19、科技进步影响着历史的进程。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相关问题。

    材料一:①宋代指南针②斯蒂芬森的“火箭号”机车

    材料二:

    时期

    事迹

    19世纪60年代

    电气开发热席卷美国。爱迪生在得到法拉第的电学著作后,很快投入到这股开发热潮中。

    1876年

    爱迪生发明留声机

    1878年

    爱迪生转到电灯研制。据说,他为了寻找灯丝,验证了多种理论,但都没有成功。

    1879年10月

    爱迪生终于试制成功第一盏完善而实用的电灯。于是,他开始大批量生产这种灯泡,并且为此专门建设直流电站、架设电网。在电灯的带动下

    材料三:生态环境问题,是指由于生态平衡遭到破坏,导致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严重失调;一是不合理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所造成的生态破坏;二是环境污染

    (1)、根据材料一,简述①②科技发明对人类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
    (2)、根据材料二,概括说明爱迪生的事迹如何体现了“科”与“技”的结合。请简要分析爱迪生对社会进步作出的贡献。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请你各举出一例这三类生态问题的表现。
    (4)、综上所述,请你谈谈对“科技与文明”认识。
  • 20、我国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共同生存繁衍发展的大家庭,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相关问题。

    材料一:具有先进农业、手工业技术的汉族劳动人民,和具有汉族封建传统文化修养的汉族士人的流入,壮大了拓跋氏的政权实力。拓跋珪建国后,开始重视和发展农业经济,农业在北魏社会经济中的比重逐渐增加,成为北魏统治的重要社会经济基础;他还提倡儒学,任用汉族人为官吏……这为北魏政权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摘编自《乌兰察布史》

    材料二:

    材料三:中华文明是多元的,但不是孤立、没有联系、没有交往的多元。中华文明的发展,离不开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类型文明的交往交流交融。中华文明的演进过程实际上就是多种文明互补、逐渐相融并整合为一体的过程。

    ——杨共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1)、根据材料一,归纳“为北魏政权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的因素。
    (2)、材料二图中的方框表示哪个政权?这个政权推行怎样的民族政策?根据所学知识,举一例该政权在处理边疆民族关系时采取的措施。
    (3)、根据材料三,概括中华文明形成的特点。
    (4)、综上所述,请你为我国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献计献策。
上一页 28 29 30 31 32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