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英国旧制度的灵活性来自两次革命对当权者的规训,而发达的商业传统对工业技术革命具有内在需要,以至于工业利益能够左右政府的政策。在18世纪晚期,英国而不是此外任何一个国家,之所以发生工业革命,之所以成为“世界工厂”,就变得容易理解了。

    ——任剑涛《工业衰退的帝国挽歌》

    (1)根据材料一概括英国确立“世界工厂”的有利条件并举例说明其工业成就。(一例即可)

    材料二   英国从19世纪70年代后,对第二次产业革命所需要的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不够敏感,每年因贸易顺差带来的巨大财富不是投到制造业的技术更新和产业升级,而是输出国外,当美国和德国开始把电力和内燃机作为工业动力和动力机时,英国工业部门却墨守陈规,止步不前,不愿在设备更新上投资。

       ——孙杭生《英国、美国、日本“世界工厂”衰退的路径依赖及启示》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英国“世界工厂”地位丧失的原因。对比材料一、二谈谈你的认识。
  •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左图为1689年英国议会通过的《权利法案》的原件,该文献确立了议会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最高地位,英国逐渐形成①____的政治体制。

    左图为1776年大陆会议通过②____的场景,该文献宣告了北美13个殖民地脱离英国而独立,被称为“第一个人权宣言”。

    左图为1789年7月14日法国巴黎民众攻占象征国王统治的③____的情景,该事件揭开了法国大革命的序幕。

    左图为贵族宣读解放农奴法令的情景,见证了俄国④____年农奴制改革,改革推动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

    左图为⑤____,他在美国内战中为维护国家统一和解放黑人奴隶做出了杰出贡献,成为美国历史上著名的总统。

    左图为日本1868年改革后的课堂场景,该改革以西方为榜样进行全面改造,使日本迅速走上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实现了富国强兵。史称⑥_____。

    (1)请将材料一横线处补充完整。

    材料二   一个国家选择什么样的政治制度,必须与这个国家的国情和性质相适应。放眼世界,我们可以看到,没有完全相同的政治模式,即使社会制度相同的国家,在政治体制上也有很大的差异。可以说,世界上根本没有也不可能有一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政治发展道路和政治发展模式。

    ——人民网《世界上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

    (2)材料二提到“即使社会制度相同的国家,在政治体制上也有很大的差异”,你是否同意这个说法?请选取材料一中任意两个国家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
  • 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十七年,“车驾发京师,南伐……仍定迁都之计”。十九年,“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二十年,“诏改姓为元氏”。

    ——《魏书•高祖纪下》

    (1)材料一反映的是哪一历史事件?根据材料概括该事件的主要措施。

    材料二   这场改革,总结和肯定了以前民族融合的成果,又促进了这一融合进程的迅速发展,这一时期的民族融合,从方式上看,既有各族人民在友好交往中的相互影响,又有统治者的主动政策,还有在血与火的民族斗争中的附带同化,在内容上,汉族影响少数民族是主流,但少数民族在与汉族融合的同时,也带来了他们的优秀思想文化,如胡乐、胡舞、胡饼、尊重妇女的意识、胡汉之别观念的淡化等,给汉族文化输入了新鲜血液。

    ——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2)材料二体现了这一时期民族交融的哪些特点?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说明这场改革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
  • 4、第一手史料是接近或直接在历史事件发生时所产生和记录的原始资料。以下可用于研究西汉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第一手史料是(     )
    A、长篇小说《丝绸之路》 B、《丝绸之路》邮票 C、丝绸之路出土的铜币 D、电视剧《汉武大帝》
  • 5、以下是某位同学整理的部分历史学习笔记。这些措施(     )

    人物

    措施

    秦始皇

    推行皇帝制、郡县制;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焚书坑儒;北击匈奴、修筑长城

    汉武帝

    实施“推恩令”;“尊崇儒术”;盐铁专卖;北击匈奴

    A、推动了大一统格局的形成和巩固 B、有利于在兼并战争中实现国家统一 C、不利于儒家思想正统地位的确立 D、彻底消除了少数民族对中原的威胁
  • 6、“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富,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材料描述的是商鞅变法的(     )
    A、背景 B、内容 C、性质 D、影响
  • 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我们是五月的花海,用青春拥抱时代;我们是初升的太阳,唤起了民族的觉醒。壮丽的事业,激励着我们继往开来。

    光荣啊,中国共青团,光荣啊,中国共青团!

    母亲用共产主义为我们命名,我们开创新的世界。

    ——《光荣啊,中国共青团》

    (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上图是哪一政党的政治纲领?其成立于哪一年?这一纲领后来由谁阐发成什么思想?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中“五月的花海”是歌颂哪一年爆发的什么历史事件?“我们”主要指什么人?“我们”的最高奋斗目标是什么?
  • 8、“他一生孤独,最大的精神支柱是内心崇高的社会理想,是一个状元告别仕途后仍然念念不忘的兴国之梦。”材料中“他”是(     )
    A、张謇 B、康有为 C、孙中山 D、陈独秀
  • 9、历史学家陈旭麓认为: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国民革命推翻了北洋军阀政府,解放战争推翻了国民党政府。这三次历史事件都(     )
    A、改变了当时中国的社会性质 B、开始了新民主主义革命 C、推动了近代民主革命的进程 D、赢得了中华民族的独立
  • 10、下表为我国近代青年学生的一些重要活动。据此可知,他们(     )

    时间

    重要活动

    1919年5月4日

    北京3000多名学生汇集在天安门前,提出“外争主权,内除国贼”等口号

    1931年9月26日

    上海各大学51名学生代表赴南京请愿,要求驱逐日军

    1935年12月9日

    北平数千名学生在新华门前请愿,高呼“停止内战,一致对外”等口号

    A、伸张正义,乐于助人 B、关心时局,勇担使命 C、积极行动,投身改革 D、勤于学习,敢于创新
  • 11、8月1日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建军节,这一节日的历史渊源是(     )
    A、南昌起义 B、八七会议 C、秋收起义 D、古田会议
  • 12、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标志着国共两党合作的正式建立,掀起大革命高潮。与此相关的是(     )
    A、中法战争 B、二次革命 C、北伐战争 D、秋收起义
  • 13、近代先进的中国人通过创办报刊探索救国救民道路。下图所示报刊(       )

    A、有效抵御了列强的侵略 B、都是由民族资产阶级所创办 C、是宣传先进思想的载体 D、推动国人文化素质普遍提高
  • 14、1916年的北京街头出现了一副对联,上联是“袁世凯死了”,下联是“中国人民万岁”。围观者说,上下联对不起来,作者说:“袁世凯就是对不起中国人民。”这样说的理由是指袁世凯
    A、篡夺革命果实 B、建立新式陆军 C、出卖了维新派 D、公然复辟帝制
  • 15、这次战争后,“巨额的赔款严重破坏了中国的社会经济,不仅加剧了清廷财政危机,而且使列强得以控制了清廷除田赋之外的主要财政来源;使馆区的设立,炮台的拆除,军队的驻扎等,使列强进一步强化了对清廷的政治和军事控制。”这次战争导致(     )
    A、中国被迫开放广州、福州为通商口岸 B、列强势力开始深入中国内地 C、中国完全沦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D、美国提出“门户开放”的政策
  • 16、“新约既定,天旋地转。东南诸省所恃以联络二百余年所收为藩篱者,竟拱手而让之他人; 而且敲骨吸髓,输此巨款,设机造货,夺我生业。”清末爱国人士黄遵宪在给好友的信中写到的“新约”(     )
    A、促使中国自然经济彻底瓦解 B、使中国开始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 C、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D、使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 17、从19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割占中国东北和西北150多万平方千米领土的国家是(     )
    A、英国 B、美国 C、俄国 D、日本
  • 18、新航路开辟打破了以往人类文明区域性分割和孤立发展的局面,推动了不同地区食物的交流和人口的流动,加强了世界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新的农作物也传到美洲,包括小麦、燕麦和甘蔗……美测向非洲和欧亚大陆传输出本地农作物,如玉米、马铃署、烟草、西红柿、甘著以及南瓜,全世界的农业社会可以获得更多样化的农作物,它们可以在最适合的区域内种植。由此常来的一个影响,就是全球农业革命,这场革命是接下来两个世纪人口增长的基础。

    ——【美】大卫·克里斯蒂安等《大历史》

    材料三   世界部分大洲占世界总人口的比平变化(%)

    年份

    欧洲

    非洲

    美洲

    世界总人口(人)

    1650年

    18.3

    18.3

    2.4

    5.45亿

    1750年

    19.2

    13.1

    1.6

    7.28亿

    1850年

    22.7

    8.1

    5.1

    11.71亿

    1900年

    24.9

    7.4

    9.0

    16.08亿

    1763年以前,欧洲诸强国仅在亚洲和非洲拥有少数立足点,它们主要的占有地是在南北美洲。1763年以后,成百万的欧洲人移居南北美洲,并填补了那些相对空旷的地区……虽然向美洲种植因提供的奴隶约在1200万至2000万人之间,但非洲损失的人口据估计却是这一人致的4倍。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任选一条航线,仿照示例对其进行介绍。(示例除外);

    示例:航线②:1487年,迪亚士在葡萄牙王室的支持下带领船队南下,最终到达非洲好望角。

    (2)、依据材料二、归纳农作物交流的影响;结合所学,试分析材料一与材料二之间的内在联系;
    (3)、依据材料三和所学,总结非洲人口和美洲人口占世界人口比率的变化趋势;并分析产生这种变化的原因;
    (4)、综上,谈谈你对新航路开辟的认识。
  • 19、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

    材料一   人文主义思想对西欧人向海外发展也起了积极促进作用。……人文主义者讴歌现世生活,相信人的力量,认为人应当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发挥自己的才能来创造幸福。人文主义思潮实际上反映了资产阶级的个人进取精神是海外冒险事业的一种思想动力。

    ——吴于廑齐世荣总主编《世界史·近代史编》上卷

    (1)人文主义思想是欧洲哪一思想解放运动的体现?结合所学知识,这一思想解放运动对欧洲的发展起到了什么作用?依据材料一的观点,这一思想解放运动还推动了什么历史事件的发生?

    材料二   拿破仑在动乱之中,戏剧性地让法国大革命的理念——启蒙运动(Enlightenment)中所述的主权在民、法律平等、共和形式和行政改组——传遍了欧洲……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要关注拿破仑时代最受争议的话题——拿破仑是否真正传播了法国大革命的理念,并在历史中扮演了革命性的力量;还是说,他的独裁政府实际上“背叛了革命”?

    ——[美]弗兰克·萨克雷[美]约翰·芬德林主编《世界大历史》

    (2)根据材料二概括,法国大革命体现出的启蒙运动的思想有哪些?(不得照抄原文)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拿破仑“传播了法国大革命的理念”和“背叛了革命”的理由分别是什么?
    (3)依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思想解放在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有什么作用或影响?
  • 20、17—18世纪,英、法、美三国的资产阶级革命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关于这三场革命的说法正确的是(     )
    A、都推翻了本国的封建统治 B、都最终确立了民主共和的政体 C、都实现了民族独立 D、都有利于本国的资本主义发展
上一页 14 15 16 17 18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