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下表中的二次革命和护国战争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

    A、袁世凯复辟帝制 B、民主与专制的斗争 C、工人运动的发展 D、科学与愚昧的较量
  • 2、1919 年5月 2日,北京《晨报》发表《外交警报敬告国民》一文,沉痛地说:“胶州亡矣,山东亡矣,国不国矣!"该材料反映的是(     )
    A、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 B、八国联军攻占北京 C、《马关条约》的签订 D、《辛丑条约》的签订
  • 3、“这是一声砸向旧世界的锤头撞击,和着十月革命的惊天霹雳。从上海望志路到南湖的红船发力,锻造出一个民族驶向复兴彼岸的航迹。"下列与材料描述有关的会议是(     )
    A、兴中会成立大会 B、同盟会成立大会 C、中共一大 D、中共二大
  • 4、下图是一张北京清华大学研究生的毕业证书,按落款日期它应当颁发于(     )

    A、19世纪20年代 B、19世纪30年代 C、20世纪20年代 D、20世纪30年代
  • 5、《全球通史》对于辛亥革命的失败有如下分析: “年轻的、受过西方教育的中国人也应负部分责任。他们试图在中国建立一些与他们从国外学习到的制度完全一样的制度……自然对中国人民毫无意义,很快就在中国的政治现实面前土崩瓦解。”作者想要说明的是(     )
    A、留学生对辛亥革命没有积极贡献 B、西方教育不利于培养近代人才 C、民主共和与官僚政治水火不容 D、照搬西方制度不合中国国情
  • 6、1911年10月12日,刚刚到达美国科州丹佛市的孙中山从一份地方报纸的报道上看到一个有关中国的消息,他第一想法便是尽快回国以实现亲自领导革命的夙愿。这一消息是(     )
    A、同盟会成立 B、武昌起义爆发 C、中华民国成立 D、清帝退位
  • 7、蔡元培先生1925年曾经撰写过一副挽联:“是中国自由神,三民五权,推翻历史数千年专制之局;愿吾侪后死者,齐心协力,完成先生一二件未竟之功。”挽联中的“先生”指的是(     )
    A、曾国藩 B、谭嗣同 C、李鸿章 D、孙中山
  • 8、史界认为,戊戌变法不是洋务运动的简单继续,而是有质的飞跃。这个“质的飞跃”体现在(     )
    A、维护和加强了清朝统治 B、揭开了近代化的序幕 C、开始了制度变革的尝试 D、唤醒了民众反侵略意识
  • 9、甲午海战后《中外日报》指出:“我们在甲午战败以前还讲什么自强、求富,现在别再讲那些门面话了,倒不如直截了当地讲救亡。”这表明甲午中日战争(     )
    A、使中国洋务运动宣告破产 B、激发起民众盲目排外的心理 C、使清政府从此丧失舆论支持 D、促使中国放弃了向西方学习的要求
  • 10、《资政新篇》关于新道德29项措施中,第一条和最后一条都是强调天王专制的权威,其权威来源于上帝教的信仰。中间的大量内容却展现了洪仁玕理想中的以“柔远人之法”为指导的“新天新地新世界”的图景。这些措施(     )
    A、传递了适度改革的意愿 B、彻底否定了封建礼教 C、实现了政教合一政体的建立 D、广泛传播了西方思想
  • 11、若以“古老帝国的惊醒”为主题学习1840年以后的中国近代史,重点内容应为(     )
    A、西方列强的侵华史 B、中国人民对于救国道路的探索史 C、中国主动融入近代世界的历史 D、中国民族工业的产生和发展史
  • 12、“知西来大势,识外国文明,想效法自强。”洋务派在这一思想指导下创办的军事工业是(     )
    A、汉阳铁厂 B、轮船招商局 C、福州船政局 D、开平煤矿
  • 13、报刊是时代的晴雨表,也是历史的风向标。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世纪末,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甲午中日战争以后,光绪帝下诏准许官民办报,随着清政府“言禁”“报禁”的开放,办报出现了高潮,伴随着资产阶级革命和新文化运动的开展,一些爱国知识分子纷纷以创办报刊作为宣传其思想的武器。

    ——摘编自《中国近代报刊史》

    材料二

    材料三   《解放日报》最早创刊于 1941 年中国共产党延安时期,是中国共产党的机关报。1941 年 6月 9日,《解放日报》发表题为《普南战役的教训》的社论,揭露日军破坏国共合作的谣言攻势。1941年8月3日, 《解放日报》发表题为《努力开展文艺运动》的社论,文章论述了文艺在抗战中的作用及发展抗战文艺的必要性.1943年7月2日,邓小平在《解放日报》发表了《太行区的经济建设》社论,文章总结了太行区经济工作的经验,指出根据区地军民找到了一条战胜各种困难的经济建设道路。1944年6月8日, 《解放日报》发表《第二战场开辟与中国抗战》的社论,指出“日寇的死期已不远了,我国抗战的最后胜利,由于第二战场的开辟,而更加速地逼近了".

    ——摘编自《中国新闻事业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19世纪末20世纪初我国近代报刊业发展的原因。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中的三种刊物宣传的思想主张分别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三概括《解放日报》在抗日战争中发挥的作用。
    (4)、综上所述,谈谈近代报刊与时代发展的关系。
  • 14、甲午战争影响深远,不仅改变了中日两国的历史轨迹,也深刻影响了东亚地区的政治格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从1885年起,日本进行十年扩军计划。这个计划提前两年于1892年完成。1893年日本成立战时大本营,做好了武力吞并朝鲜进而同中国作战的准备。日本的对外扩张活动,得到了美国和英国的支持。……1894年春,朝鲜南部爆发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日本政府认为这是发动战争的时机。

    ——胡绳《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

    材料二   就在战争迫在眉睫的时候,一直注视着形势发展的欧美列强出面了。欧美列强是矛盾的:他们希望战争,因为这不但可以削弱这个国家的国力,而且还可以检验这个国家目前的抵抗能力-这一点至关重要,因为自中国务实的官员致力于洋务运动后,清政府的防务实力让欧美列强有点儿不摸底了。但是欧美列强并不希望日本人真的打胜,至少是不能让日本人获得圆满的胜利。因为如果这样,中国人给日本人的好处肯定会影响到自己的利益——清政府的版图和市场再大也是有限的。

    ——摘编自王树增《1901年》

    材料三   今日之中国已非往日可比,各省设立局厂,岁费巨款制造兵船,日新月异,枪炮皆新式……大可与日本从事于疆场……使战国者知中国大有人在,不敢存轻量之心,挽回大局在此一举。

    ——《申报》1894年7月9日

    材料四   1895年冬,俄国以“还辽”有功为借口,迫使清政府订立了《中俄密约》,把中国东北地区变成了它的势力范围;此后,德、法、英、美、日等国纷纷向中国勒索,在中国划界租地、争夺势力范围达到高潮。《马关条约》规定的巨额战争赔款和后来所谓的“赎辽费”,清政府无力偿还,只得以海关税、盐税、厘金作抵押,大量举借外债。

    ——摘编自柳长毅《论中日甲午战争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材料五   鸦片战争、英法联军、中法战争以后从来没有过这种景象,民族危机带来了新的转机,历史的辩证法就是这样。……这次战争确实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大转折点,它的意义就在于激发了全民族的觉醒,一种要求改革和进步的觉醒、富强意识的觉醒、爱国主义和自教的觉醒。

    ——摘自戴选《中日甲午战争的影响和意义》

    (1)、根据材料一,概括日本发动甲午战争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欧美列强对“战争”的爆发和结局分别持什么心态?
    (3)、依据材料三指出《申报》对“战争”所持的态度及其原因。
    (4)、根据材料四、五概括甲午中日战争战败对中国的影响。
  • 15、“1912年,民国建立,清帝退位,传统的等级森严的服饰制度被打破,一段时间内,中国人有穿长衫马褂的,有穿西装的,也有中西服装混合穿的。一些前卫的女性竞相穿起西式旗袍,配上瓢鞋丝袜,这是当时前卫和时髦的象征。”材料反映当时中国(     )
    A、男女服饰完全西化 B、崇洋媚外之风盛行一时 C、封建思想根深蒂固 D、社会变革影响服饰变化
  • 16、1948年,在“参军保田”的口号下,大批青壮年农民如潮水般涌入人民军队。整个淮海战役,动员了民工543万人,向前线运送粮食、弹药等大量军需物资,转运伤员。这主要是因为(     )
    A、国民党发动内战不得人心 B、减租减息政策得到农民的拥护 C、人民解放军取得不断胜利 D、土地改革激发了农民革命积极性
  • 17、国民党将领白崇禧读完《论持久战》后,认为“是克敌制胜的高韬战略”,同盟国中国战区参谋长史迪威认为《论持久战》一部“绝妙的教科书”。党史资料和抗战回忆录反映许多人阅读《论持久战》后“一扫多日来隐晦的心情”,心里“一下子感觉亮堂”,做好了长期抗战的准备。这反映《论持久战》(     )
    A、推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B、增强了人民坚持抗战的信心 C、阐明了中国抗日战争的正义性 D、促使全中国空前团结和统一
  • 18、徐中约在书中写道:“日本企图速战速决夺取华北及迫使南京同意经济合作。日本军方藐视中国全面抗战的能力和意志,许诺要在三个月解决中国问题。”打破日本这一企图的战役是(     )
    A、淞沪会战 B、长沙会战 C、徐州会战 D、武汉会战
  • 19、随着民族危机日益深重,中国共产党从“反蒋抗日”变为“逼蒋抗日”,再变为“联蒋抗日”。国民政府也从坚决反共。“副共”转变为“政治解决”共产党问题,与其商讨共同抗日。这表明(     )
    A、国共合作是抗战胜利的决定性因素 B、中华民族局部抗战已经拉开序幕 C、国共两党适时调整政策应对时局变化 D、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成为转变关键
  • 20、毛泽东曾指出:“单纯的流动游击政策不能完成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任务,而朱德毛泽东式、方志敏式之有根据地的、有计划地建设政权的、深入土地革命的、扩大人民武装的路线,无疑是正确的。”这里毛泽东意在强调
    A、“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准确性 B、“打土豪、分田地”的重要性 C、“思想建党、政治建军”的必要性 D、“工农武装割据”的正确性
上一页 3 4 5 6 7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