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下表是1933年、1938年中国共产党党员组成结构比例表。表数据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时间
1933年
1938年
农民
62%
48%
工人
18%
14%
知识分子
20%
16%
中小商人
0
10%
地主
0
12%
A、民族危机的加剧 B、革命根据地不断巩固 C、红军长征的胜利 D、减租减息政策的实施 -
2、诗史合一是毛泽东诗词的鲜明特色。下列诗词中反映长征时期革命斗争的是( )A、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 B、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C、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 D、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
3、1924年1月孙中山写道:“这十三年来,政治上、社会上种种黑暗腐败,比前清更甚,人民困苦,日甚一日……俄国虽迟我革命,而已成功;我虽早六年革命,而仍失败。”为此孙中山所采取的举措是( )A、创建了同盟会 B、领导辛亥革命 C、进行国共合作 D、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
4、制作年代尺是学习历史的有效方法之一。下图所展示的年代尺研究的主题最可能是( )A、资本主义的扩张 B、近代的侵略与探索 C、中国人民的反抗 D、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
5、下表是中国20世纪初相关数据的统计表。该表可以用于研究( )
农户
1914—1918年
减少1500多万户
耕地
1914—1918年
减少26000多万亩
荒地
1914一1918年
增加49000多万亩
陆军
1914一1919年
增加92万多人
军费
1916一1918年
增加5000多万元
A、太平天国运动的背景 B、《天津条约》的影响 C、小农经济的发展状况 D、军阀割据混战的后果 -
6、下图所示史料反映的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趋势是( )A、从分裂走向统一 B、从屈辱走向独立 C、从专制走向民主 D、从封闭走向开放
-
7、八国联军统帅瓦德西在一份报告中写道:“吾人在此却有一事不应忘去者,即中国领土之内……共有人口四万万,均系属于一个种族,并且不以宗教信仰相异而分裂,更有‘神明华胄’之自尊思想…“彼等在实际上,尚含无限蓬勃生气……”这段话意在强调( )A、中华民族蕴含巨大力量 B、两次鸦片战争的危害 C、近代中国人口增长迅速 D、瓜分狂潮的不断加深
-
8、历史图片中包含了诸多重要的历史信息。仔细观察如图,我们能够获取的信息是( )A、戊戌变法运动号召变法图强 B、洋务运动的目的是救亡图存 C、辛亥革命建立了民主共和国 D、新文化运动宣传民主和科学
-
9、1895年(光绪21年)英商怡和纱厂成立,1896年(光绪22年)英商增裕面粉公司、美商鸿源纱厂、德商瑞记纱厂等成立……这一时期,外商在中国投资建厂的主要背景是( )A、《马关条约》的签订 B、资本主义的发展 C、洋务运动的开展 D、辛亥革命的爆发
-
10、下列材料是对中国近代洋务运动的相关描述。该段描述突出强调了洋务运动的( )
洋务派办的军事工业,全是官办性质,不但不能自主经营,而且在管理方式上还存在官僚衙门的恶习。以福州船政局为例,局内人员的“薪水工食”竟占了全部经费的80%。它们的生产成本高,效率低下,管理水平远远低于国外的同类企业。在官督商办的民用企业中,这类问题也同样存在。”
——《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
A、兴起原因 B、开展目的 C、失败原因 D、积极影响 -
11、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都是中国近代反抗外来侵略的重要运动。下表反映了这两场运动的共同点,从共同点可以看出( )
项目
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
领导与组织
缺乏成熟的政治理念和组织纪律,难以形成有效的治理和持久的战力
政治目标
缺乏全面的政治改革方案和长远规划
军事行动
军事上的不专业性和战略短视
A、农民斗争缺乏规划 B、清政府的腐朽落后 C、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D、自然经济的保守性 -
12、史料可以分为第一手史料和第二手史料。以下可以作为研究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第一手史料的是( )A、《百家讲坛》相关讲述 B、圆明园大水法遗址 C、现代专著《火烧圆明园》 D、电影《圆明园劫难》
-
13、如图是清朝道光年间白银外流数额的统计图(单位:万银元)。据此判断,导致数据变化的原因是( )A、闭关锁国和政治腐败 B、鸦片战争和洋务运动 C、鸦片走私和林则徐禁烟 D、《南京条约》和《北京条约》
-
14、近代以来,广州与中国诸多历史大事件息息相关,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世纪后半叶至20世纪初广州地区历史大事简表(部分)
请结合上表,确定一个观点,运用表中有关史实加以论述。(要求:题目自拟,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有总结提升。)
-
1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摘编自部编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
材料二 这是不是一个成功的革命呢?单就推翻清朝政权,结束了数千年的君主专制而论,似乎可以说是成功的。但是革命之后的大问题,是如何使国家走向现代化?即如何建立一个全民政治的政府,如何从事建设,如何改良社会?这些虽然有人想到了,却未能立刻见诸实行。因此,又可以说这是一个不彻底的革命。
——摘编自张朋园《立宪派与辛亥革命》
材料三 五四运动(与以往的爱国运动)就大不相同。它所牵动的社会面非常之广,不仅有学生、工人、商人、市民、士兵,还有乡镇的农民群众等。斗争于北京发生,蔓延到全国各地……表现出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顽强意志,使反动势力张皇失措……启蒙推动了救亡,推动了五四运动的发生和发展;救亡又是启蒙的有机延伸和继续,并最终导致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
——摘编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1)、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为材料一拟定一个恰当的主题。(2)、简述材料二中这场革命的“成功”与“不彻底”之处。(3)、根据材料三,概括五四运动的特点。(4)、综合上述材料,归纳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历史使命。 -
16、文化自信是当前热议的话题。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方大炮带给中国社会的耻辱和创伤毕竟太深了。因此,痛定思痛之后,庙堂的众人的策论已多见“制敌在乎自强,自强必先练兵。比者抚局虽成,而国威未振,宜亟图振兴,使彼顺则可以相安,逆则可以有备”。自强以图御侮开始成为自觉意识,这是第二次鸦片战争刺激的结果。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 中国的传统文化自汉以来,一直被我们认为是世界上最好的文化,但到了晚清出现千年未有之文化危机……从晚清开始,中国社会就是一个不断重建文化自信的过程,这种文化自信的建设包括物质层面、制度层面和精神层面。
——摘编自廖保平《辛亥百年:铁屋里的大国突围》
材料三 鸦片战争以来,先进的中国人倡导学习西方,主张转变思想,更新观念,实现政治民主化和法制化,并为此进行了艰苦卓绝的努力。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此时清政府“痛定思痛”而掀起了一场什么运动?请分析该运动的历史地位。(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指出中国社会千年未有的文化危机是什么?三个层面重建文化自信的实践都以失败告终说明了什么?(3)、材料三中为“转变思想,更新观念”,20 世纪初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在思想文化领域掀起了一场什么运动?这场运动有何积极意义? -
17、伴随着近代化的步伐,我国教育、新闻出版业获得了较快发展。下图所示出版物属于我国内陆地区出版机构发行的是( )A、《申报》 B、《解放日报》 C、《大公报》 D、初等小学校新国文教科书
-
18、“它使亿万农民在政治上、经济上获得了解放,并由此迸发出难以估量的革命热情,为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人力、物力支持。”“它”指的是( )A、抗日根据地建立 B、千里跃进大别山 C、解放区土地改革 D、三大战役的胜利
-
19、下图是中华民国广东陆丰县农民协会减租证。该史料可用于研究( )A、国民革命运动史 B、抗日战争史 C、敌后战场减租减息 D、解放战争史
-
20、“我们红军像经过了一场暴风雨的大树一样,虽然失去了一些枝叶,但保存了树身和树根。”对这段话理解正确的是( )A、反“围剿”积累了经验 B、遵义会议作出了正确决策 C、红军三大主力胜利会师 D、长征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