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下图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奋斗历程的时间轴。其中②阶段特征是(     )

    A、旭日东升,初露锋芒 B、燎原星火,战略转移 C、同仇敌忾,共赴国难 D、命运抉择,日月新天
  • 2、甲午之败把我国现代化运动的第一阶段“科技现代化”的总成绩,给冤枉地报废了。材料中的“科技现代化”指的是(     )
    A、师夷长技 B、洋务运动 C、戊戌变法 D、新文化运动
  • 3、明太祖朱元璋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超级工作狂”,一天要办400多件政务,使得朱元璋如此勤政的根本原因是(     )
    A、事务繁多 B、工作效率低 C、废除了丞相 D、精力旺盛
  • 4、影视剧《国色芳华》中有一幕,因长安夏季闷热,唐朝人往往采用西亚的一些方法建一个凉亭,把水引到屋顶上,再让水从亭檐上面洒落下来,以达到降温的目的,这情景反映了(     )
    A、中外文化的交流频繁 B、唐代民族交融的新高度 C、唐朝对周边有吸引力 D、唐文化开放包容的特色
  • 5、下图是秦朝的半两钱和汉朝的五铢钱,作为实物史料可直接用于研究秦汉(     )

    A、货币形制 B、税收政策 C、地方治理 D、铸币权限
  • 6、“工匠精神”是指手艺工人对产品精雕细琢、追求极致的理念。战国时期既演绎川西平原富庶的历史画卷,又体现“工匠精神”的著名工程是(     )
    A、郑国渠 B、长城 C、都江堰 D、黄河
  • 7、考古学家在河南安阳一带发现殷墟遗址,出土的大批龟甲、兽骨上刻有文字,这些文字将中国的信史向前推进了一大步。这种文字是(     )
    A、隶书 B、甲骨文 C、楷书 D、楔形文字
  • 8、音乐不仅能抒发人们的情感,还能留下历史的回声。不同时代的音乐,承载着时代的记忆,等待人们对其进行合理的历史解释。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回答问题:   

    材料一

    阿坎鼓

    这是大英博物馆藏品中最早的非裔美国人的物品。它制作于非洲,被带到美洲,最终被送到了英国。从它和类似的物品中我们能重新发现关于历史上规模最大的被迫迁徙的故事。

    ——摘编自【英】尼尔·麦格雷戈著,余燕译《大英博物馆世界简史》,新星出版社

    材料二 1792年,法军上尉鲁热仅用几个小时就创作了《莱茵军战歌》,他把对暴君的仇恨、对乡土的忧虑、对胜利的信心、对自由的热爱,把全体国民的内在感受表达出来,这首歌后来被称为《马赛曲》。

    ——摘编自【奥】斯蒂芬·茨威格著《人类群星闪耀时》。

    材料三 1871年6月,担任过公社委员的著名工人诗人欧仁·鲍狄埃满腔悲愤地写下了不朽的诗篇《英特纳雄耐尔(Internationale)》。十几年后,法国作曲家狄盖特为这首诗作谱了曲。从此,《国际歌》就成了一首被全世界无产阶级世代传唱的战歌。

    ——摘编自吕一民《法国通史》,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一中“阿坎鼓”所反映的历史信息。   
    (2)、结合所学知识,从时代背景角度分析材料二中创作者当时情绪激荡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国际歌》所蕴含的历史文化价值。   
    (4)、根据所学知识,说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义勇军进行曲》的作词者、作曲者,以及歌曲所反映的当时的时代主题。   
  • 9、

    报刊是社会生活的反映,往往把握着时代的命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世纪末,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甲午中日战争以后,光绪帝下诏准许官民办报,随着清政府“言禁”“报禁”的开放,办报出现了高潮,伴随着资产阶级革命和新文化运动的开展,一些爱国知识分子纷纷以创办报刊作为宣传其思想的武器。

    ——摘编自《中国近代报刊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我国近代报刊出现和发展的原因。(写两点即可)

    材料二   1906—1912年《申报》对某市新闻报道分类抽样统计表:

    分类

    1906年

    1911年

    1912年

    官府官吏

    4 篇

    10篇

    9 篇

    工商经济

    10篇

    12篇

    20 篇

    教育考试

    20 篇

    0 篇

    1 篇

    党派团体

    0 篇

    9 篇

    4 篇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申报》在1906年和1912年分别对“教育考试”、“工商经济”新闻报道最多的原因。

    材料三   重庆谈判期间,《新华日报》的报道(摘录)

    报道来源

    报道内容

    社会名流言论

    国民参政会议员张申府说:毛先生这次来渝,已充分表明中共关于谈判的诚意。

    群众来信

    来信写道:谈判应以人民的利益为重,求取和平,亦即为全国人民的福利。

    事实报道

    《华北华中敌伪奉当局(国民政府)命令,进攻我新旧解放区》

    中共主张

    中国共产党人力求在和平、团结、民主的基础之上合理地解决当前实际问题。

    (3)根据材料三,概括重庆谈判期间《新华日报》宣传了哪些正面观点。(两点即可)

    材料四 史学家们不仅能从报纸上查到各个时期的政情、军情、财政金融和工农业生产等方面的情况,还可以从中得到有关社会、文学、音乐、体育等各方面的大量的第一手材料。有些报纸由于对一些重大事件的全过程,或其中的一个侧面,作过连续的集中的报道,往往可以补充公私文献资料的不足,对历史研究工作者具有特殊的参考价值。但是,报纸所提供的材料也有所不足,一是常有漏报和误报,二是往往掺杂有不少纯属伪造的稿件,这是利用报纸作为研究资料的史学家们应该注意的。

    ——摘编自方汉奇《报纸与历史研究》

    (4)根据材料四,分析我们该如何看待新闻报刊的史料价值。   
  • 10、和亲,作为古代中原王朝与边疆民族的政治联姻,承载着复杂的历史内涵。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素材①南宋袁枢所编的《通鉴纪事本末·匈奴和亲》

    “惠帝三年春,以宗室女为公主,嫁匈奴冒顿单于。”

    素材②唐代阎立本所绘的《步辇图》

    素材③和硕恪靖公主府

    和硕恪靖公主是康熙皇帝第六女,和硕恪靖公主府是其远嫁后居住的府邸。该府建于康熙十六年至四十五年(1697-1706 年),是清代满蒙联姻的直接历史见证。

    材料二   和亲的七种类别:一是以安边型;二是结交军事同盟型;三是分化瓦解少数民族政权型;四是借兵及酬恩报德型;五是发展关系型;六是巩固盟好型;七是政治联盟型。

    ——摘编自崔明德《中国古代和亲史》

    材料三

    时期

    对象

    特点

    汉代初期

    匈奴

    国力孱弱,以宗室女与匈奴和亲

    魏晋南北朝

    鲜卑等民族政权

    和亲频繁,双向对等,多发生于民族政权之间

    清朝与蒙古

    清朝通过满蒙大规模联姻巩固边疆

    ——摘编自管彦波《中国古代和亲的类型、特点及其历史作用》

    (1)、对材料一中的史料进行归类,将对应的素材序号填写在横线上。   

    属于文献史料的是素材:

    属于实物史料的是素材:

    属于图像史料的是素材:

    (2)、根据材料二的和亲类型划分,分析材料三中汉代初期、魏晋南北朝及清朝时期的和亲分别属于哪种类型,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成因。   
  • 11、冷战结束后,面对全球化进程中的新挑战,中国通过一系列举措为全球治理提供了中国方案。根据题30表所示的历史事件,最能体现中国方案特点的是(     )

    时间

    事件

    2001年

    成立上海合作组织(聚焦地区安全与合作)

    2013年

    提出“一带一路”合作倡议(促进国际产能合作)

    2015年

    设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亚投行)

    2019年

    举办亚洲文明对话大会(推动文明交流互鉴)

    A、中国在全球治理中发挥建设性作用 B、中国方案以经济合作为唯一核心 C、中国通过自身发展带动世界共同繁荣 D、中国致力于输出社会主义发展模式
  • 12、2024年9月,巴勒斯坦教育部指出,受巴以冲突持续升级影响,加沙地带63万学生因校舍损毁、安全威胁等原因无法返校,冲突已导致2.5万巴勒斯坦儿童死伤(含1.15万学生),750余名教育工作者遇难。这一现象反映出(     )
    A、领土与宗教矛盾引发持续性冲突 B、联合国调解国际冲突机制失效 C、和平与发展主题受局部冲突冲击 D、国际旧秩序加剧弱势群体困境
  • 13、尼克松在1971年指出:当今世界有美国、西欧、苏联、中国和日本五大力量,它们将决定未来世界的发展方向,美国已无法完全主导全球事务。尼克松的这一判断主要基于(     )
    A、美国霸权地位相对衰落 B、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 C、美苏冷战对峙局面加剧 D、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 14、下图中20世纪50年代苏联经济年平均增长率表明了(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积极作用 B、新经济政策推动工业化实现 C、高度集中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优越性
  • 15、“九国公约害中国,对德合约内容多。凡华体系虽确立,维持不久终惹祸。”此历史歌谣旨在(     )
    A、说明战胜国的矛盾得以协调 B、讽刺战后国际新秩序的脆弱 C、强调德国承担战争的责任 D、同情北洋政府的软弱无助
  • 16、1878年9月3日,豪华游轮“爱丽丝公主号”在泰晤士河沉没,死亡640人,事后调查发现许多人并不是淹死的,而是被污染后的河水毒死的。这反映出当时(     )
    A、交通运输业需进一步发展 B、人们休闲娱乐方式多样化 C、人们不够重视水患类灾害 D、工业革命使环境污染严重
  • 17、法国大革命前,法国的妇女们大多身穿紧身胸衣和庞大的裙撑。1792年后,女性往往头戴小红帽,佩戴三色徽,甚至身穿长裤参与民众社团的议事活动。这一变化的实质是(     )
    A、法国大革命推动了女性解放运动 B、法国社会风尚因革命发生根本转变 C、法国女性积极参与革命领导工作 D、法国女性的政治地位得到极大提高
  • 18、15世纪,一名水手只需贩卖一小袋来自东南亚香料群岛的丁香和肉豆蔻,便足够在西欧购买一栋小房子,且可以安度余生。这可以用来论证(     )
    A、东西交通畅通无阻 B、民众生活的富足 C、欧洲爆发商业革命 D、新航路开辟动因
  • 19、有美国学者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进一步改变美苏“冷战”格局,这说明新中国的成立(     )
    A、标志着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 B、壮大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力量 C、抵御了帝国主义的侵略扩张 D、深度瓦解了美国的殖民体系
  • 20、《儿童画报》(发行于1902至1904年间)的合订版,曾刊登过瓦特通过沸水发明了蒸汽机、世界人种的分类和五大洲的形状等知识。这说明该刊物(     )
    A、宣传了革命思想 B、开拓了国人的视野 C、否定了传统文化 D、成为了学校的教材
上一页 2 3 4 5 6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