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燃烧与人类生产、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
(1)下列成语的原意与燃烧不相关的是(填标号)。
A 卧薪尝胆 B釜底抽薪
C 火上浇油 D 煽风点火
(2)古籍《天工开物》就有“煤饼烧石成灰”的记载。“烧石成灰”指高温条件下碳酸钙转化为生石灰。
①“煤饼烧石成灰”的过程中,能量转化的主要方式是。
②“石”转化为“灰”的反应属于(填基本反应类型)。
③“灰”遇水成浆,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3)室内起火时,如果急于打开门窗,火反而会烧得更旺。原因是。
-
2、下列课本中的实验均作了一定的改动,改动后仍然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A、
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B、
证明分子在不停的运动 C、
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D、
探究燃烧的条件
-
3、甲醇(CH3OH)制氢具有工艺简单、节能环保等优点。其中一种转化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下。下列有关该反应的说法正确的是A、生成 3 种分子 B、属于置换反应 C、催化剂不断减少 D、丙为CO
-
4、下列物质的性质与其用途不匹配的是A、石墨质软——用作电池的电极材料 B、不锈钢耐腐蚀——制造医疗器械 C、食品包装充氮——氮气化学性质稳定 D、干冰易升华——用于人工降雨
-
5、
实验课上,同学们做了电解水的实验。
(1)实验过程中:
①在电解器玻璃管中加满水。通电,观察到玻璃管中有气泡冒出,发生化学变化的符号表达式为:。
②切断电源,用燃着的木条分别检验两个玻璃管中的气体,观察到(“a”或“b”)中气体使木条燃烧更旺。
(2)电解水时,通常要加入少量氢氧化钠或硫酸钠,目的是。
一小组做电解水实验时,在水中加了氯化钠,该小组发现与正极相连的石墨电极上出现黄绿色气体。这激发了他们探究的欲望。请你一起参与该小组的探究活动吧!
【提出问题】
加入氯化钠的水通电时,石墨电极上分别生成了什么气体?
【查阅资料】
①氯气():黄绿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有毒气体,常温下1体积水能溶解2体积
②石墨电极不参与反应
【提出假设】
假设1:电极上分别生成了氧气和氯气;
假设2:电极上分别生成了氢气和氧气;
假设3:电极上分别生成了氢气和氯气。
【设计实验】
(3)该小组仍然用如上装置来电解加了氯化钠的水。并收集两个电极上产生的气体。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解释或结论
①按照如图所示,连接好实验装置,通电一段时间后,用a、b两支试管分别收集两根石墨电极上产生的气体,观察气体的颜色。
a试管收集到黄绿色气体
b试管收集到无色气体。
通过对气体颜色的分析,说明假设肯定是错误的。
②用拇指堵住b试管,移近点燃的酒精灯,松开拇指。
听到轻微爆鸣声
证明b试管中收集的气体为氢气。
【反思与评价】
(4)由以上实验现象可知,在电解水的实验中不可以加入少量的氯化钠,原因是。
-
6、结合下列化学实验装置,回答有关问题。(1)、仪器a的名称是。(2)、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氧气选择的发生装置是(填字母序号)。(3)、实验室用装置C收集氧气的原因是。装置D为用装置C中的方法刚刚收集满的一瓶氧气,此时集气瓶内压强(填“大于”或“小于”)外界大气压。(4)、若用装置E收集氢气,气体应从(填“m”或“n”)端通入。
-
7、如图是某硝酸铵化肥的部分说明书,回答下列问题。
硝酸铵化肥
主要成分的化学式:
净重:
含氮量:
(1)、硝酸铵的相对分子质量为。(2)、硝酸铵中氮元素的质量分数为。(3)、氮元素是植物生长的必需元素,计算该化肥中氮元素的质量为。 -
8、如图是有关氧气的知识结构图(部分反应条件省略,参加反应的氧气为足量),请回答下列问题:(1)、反应①中二氧化锰起作用。(2)、反应③的符号表达式是。(3)、上述5个反应属于化合反应的有(填序号)。
-
9、小明同学在学习化学时,很注意对知识进行对比归纳,关于下列化学物质:
①空气 ②冰水 ③氖气 ④海水 ⑤二氧化碳 ⑥二氧化硫 ⑦高锰酸钾 ⑧自来水。
请你参与他的比较,把符合以下要求的物质的序号填写在横线上。
(1)、有刺激性气味且会对空气造成污染的气体是。(2)、上述物质中属于混合物的是。(3)、上述物质中属于氧化物的是。 -
10、①和②是氟元素和钙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A、B、C、D是4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请完成:(1)、钙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2)、A、B、C、D结构示意图中,属于同种元素的粒子是(填字母,下同),A粒子的化学性质与相似。(3)、在上述D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中,X=。
-
11、2023年4月,考古学家在兵马俑彩绘的研究中发现了绝美“中国紫”。其原料有石英(二氧化硅)、石绿(一种铜锈)、硫酸钡和一氧化铅等。用化学用语填空。(1)、4个氧原子。(2)、二氧化硅。(3)、标出硫酸钡中钡元素的化合价。
-
12、绘制图像能帮助我们分析物质变化规律。下列图像能正确反映量变关系的有
①在密闭装置内加热高锰酸钾制氧气
②红磷燃烧测定含量时,集气瓶内水的体积
③加热高锰酸钾前后二氧化锰质量变化
④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集气瓶内气体温度随时间的变化
A、1个 B、2个 C、3个 D、4个 -
13、建立模型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下列化学模型不正确的是A、粒子与元素关系
B、地壳中元素含量
C、物质分类
D、物质的组成与结构
-
14、分析推理是化学学习中常用的思维方法。下列分析推理正确的是( )A、化学反应伴随着能量变化,则有能量变化的过程一定是化学反应 B、单质只含有一种元素,则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一定是单质 C、同种元素粒子的质子数相同,则质子数相同的原子一定属于同种元素 D、和的元素组成相同,所以它们的性质也完全相同
-
15、下列化学用语所表达的意义正确的是A、——表示两个氮原子 B、——表示两个氢元素 C、——3个铁离子 D、——氯化钠中钠元素的化合价是价
-
16、下列实验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 )A、燃着的蜡烛熄灭时产生白雾 B、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生成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C、细铁丝在空气中燃烧,生成黑色固体四氧化三铁 D、向酚酞溶液中滴加浓氨水,溶液变成蓝色
-
17、下列实验操作的图示中正确的是A、滴加液体
B、氧气的验满
C、称量蔗糖
D、配制溶液
-
18、物质都是由微粒构成的,下列物质由分子构成的是A、铜 B、氯化钠 C、金刚石 D、水
-
19、生机勃勃的地球离不开空气,下列关于空气的污染和保护说法正确的是A、空气中有氢气,氢气用于填充探空气球 B、目前计入空气污染指数的有害气体包括:SO2、NO2、CO2等 C、空气质量级别越高,空气质量越好 D、为降低空气中PM2.5含量,应提倡植树造林,尽量减少秸秆的燃烧
-
20、
实验室开放日,同学们围绕碱的化学性质进行了如图所示的实验探究。
【实验探究1】
(1)实验A中酚酞的作用是。该反应的微观实质是。
(2)实验B中气球的变化情况是 , 理由是。
(3)实验C中出现的现象是。
【实验探究2】
实验结束后,将A、B、C三个实验的滤液倒入同一个干净的烧杯D中,发现烧杯底部产生白色沉淀,上层清液呈红色。
提出问题:烧杯上层清液中除了含有氯化钠还含有哪些溶质(指示剂除外)?
(4)猜想与假设:小芳:NaOH;小莉:NaOH、Ca(OH)2;小明:NaOH、Na2CO3。
进行实验:同学们设计以下实验方案,请你帮助他们完成探究过程。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小明取少量上层清液于试管中,滴加适量Ca(OH)2溶液
小明的猜想不成立
小芳取少量上层清液于试管中,滴加少量稀盐酸
无明显现象
小明的猜想不成立
小莉取少量上层清液于试管中,滴加少量
小莉的猜想成立
(5)反思与交流:①你认为小芳同学的结论是否正确(填“是”或“否”),理由是。
②烧杯中的上层清液不能直接排放,应加入适量的进行处理呈中性后排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