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江苏省南京市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期末学情调研测试卷
- 江苏省盐城市2018届高三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 江苏省徐州市2018届高三上学期语文期中(摸底)考试试卷
- 江苏省无锡市普通高中2018届高三上学期语文期中基础性检测试卷
- 江苏省海安、宿迁市等2018届高三上学期语文期中学业质量监测试卷
- 江苏省常熟市2018届高三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 江苏省无锡市江阴四校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 江苏省沭阳县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 江苏省常熟市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 江苏省徐州市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
1、古代诗歌阅读
正月二十日与潘郭二生出郊寻春忽记去年是日同至女王城作诗乃和前韵
苏轼
东风未肯入东门,走马还寻去岁村。
人似秋鸿来有信,事如春梦了无痕。
江城白酒三杯酽① , 野老苍颜一笑温。
已约年年为此会,故人不用赋招魂②。
【注】①酽:液汁很浓。②赋招魂:写一篇《招魂》诗。意指设法将自己从黄州调回京城。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由题目可知,诗人在与友人曾于去年正月二十日同至女王城游历并作诗以记之。 B、城中尚无春色的时候,诗人便和友人迫不及待地骑马出城去寻找去年的游踪了。 C、颔联将人事对举,意在表明人们之间尚可借鸿雁传书,但往事却如梦了然无痕。 D、味道醇厚的江城白酒,笑意温和的野老苍颜,可视为苏轼黄州生活乐趣的概括。(2)、在诗歌的尾联,苏轼为什么说“故人不用赋招魂”?请结合全诗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
2、文言文阅读
材料一:
夫民无常勇,亦无常怯。有气则实,实则勇;无气则虚,虚则怯。怯勇虚实,其由甚微,不可不知。勇则战,怯则北。战而胜者,战其勇者也;战而北者,战其怯者也。怯勇无常,倏忽往来,而莫知其方,惟圣人独其所由然。故商、周以兴,桀、纣以亡。巧拙之所以相过,以益民气与夺民气,以能斗众与不能斗众。军虽大,卒虽多,无益于胜。军大卒多而不能斗,众不若其寡也。夫众之为福也大,其为祸也亦大。譬之若渔深渊,其得也大,其为害也亦大。善用兵者,诸边之内莫不与斗虽厮舆白徒方数百里皆来会战势使之然也。幸也者,审于战期而有以羁诱之也。
(节选自《吕氏春秋·仲秋纪·决胜》)
材料二:
故善为政者积其德,善用兵者畜其怒。德积而民可用,怒畜而威可立也。故文之所以加者浅,则势之所胜者小;德之所施者博,则威之所制者广;威之所制者广,则我强而敌弱矣。故善用兵者,先弱敌而后战者也,故费不半而功自倍也。汤之地方七十里而王者,修德也;智伯有千里之地而亡者,穷武也。故千乘之国,行文德者王;万乘之国,好用兵者亡。故全兵先胜而后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德均,则众者胜寡;力敌,则智者胜愚;智同,则有数者禽无数。凡用兵者,必先自庙战。主孰贤,将孰能,民孰附,国孰治,蓄积孰多,士卒孰精,甲兵孰利,器备孰便,故运筹于庙堂之上,而决胜乎千里之外矣。
(节选自《淮南子·兵略训》)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写出来。每写对一处给1分,所写标号超过三处不给分。诸边之内A莫不与B斗C虽厮舆白D徒E方数百里F皆来G会战H势使之然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北,指败逃,与《过秦论》“追亡逐北,伏尸百万”中的“北”意思相同。 B、相,文中指互相,与《孔雀东南飞》“及时相遣归”中的“相”意思不同。 C、善,文中指善于,与《归去来兮辞》“善万物之得时”中的“善”意思不同。 D、孰,指谁、哪个,与成语“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中的“孰”意思相同。(3)、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认为怯弱与勇敢、空虚与充实,它们产生的缘由十分微妙,不可不知晓。 B、材料一以深渊捕鱼为喻,旨在说明即便军大卒多,也可能因不善战而带来灾祸。 C、材料二认为在作战双方智术相当的情况下,人数多的一方胜过人数少的一方。 D、材料二充分肯定了在天子庙堂制定作战计划的重要性,认为其是决胜千里的关键。(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怯勇无常,倏忽往来,而莫知其方,惟圣人独其所由然。
②汤之地方七十里而王者,修德也;智伯有千里之地而亡者,穷武也。
(5)、两则材料都谈到了用兵取胜之道,但着眼点有所不同,请简要分析。 -
3、现代文阅读Ⅱ
不能共存的节日
刘慈欣
1961年4月12日,拜克努尔航天基地。
谢尔盖·科罗廖夫站在被烧黑的发射架旁。火箭升空已经快一个小时了,导流槽中仍有热浪涌出。他抬头看看蓝天,在那看不到的太空中,人类第一名宇航员已经绕地球飞行了大半圈。
“总设计师同志,请接受一个普通人的祝贺!”
科罗廖夫回过头来,看到一个身穿工作服的中年男人对他伸出手来,从服装看他是基地级别最低的工人。科罗廖夫握了他的手。那人从裤口袋中掏出一个瓶子,又从另一个口袋摸出一个小金属酒杯,“我们得喝一杯,总设计师同志,可我只有一个杯子。”他咬开瓶盖给杯子倒满酒。
科罗廖夫接过那个脏兮兮的杯子,他现在已经疾病缠身,不适合喝酒。再说在这个伟大的时刻,他完全可以无视这个人,但科罗廖夫这时可以怠慢官员和将军,却不会无视这个最底层的人,在西伯利亚的那些年,他的身份比这人还低,饿着肚子在矿井里搬石头。
那人拿着瓶子与总设计师碰了一下杯,然后猛灌一口。
“在这个伟大的时刻,您能允许我讲个笑话来庆祝吗?”
科罗廖夫也喝干了杯子里的酒,伏特加像火箭燃料似的把热乎乎的感觉传遍全身。
“您再来点儿。”那人给科罗廖夫的酒杯填满。
“谢谢,你的笑话?”总设计师微笑着问。
“我是一个外星人,您就叫我……G吧,我来地球考察,我的兴趣是地球的重要节日。”
“哦,那你的收获一定不小,只要你调查的范围足够广,地球的每一天可能都是节日。”
“我之前进行了大量的考察和研究,那些都不是重要节日,事实上,真正的重要节日我一个都没有发现。”
“圣诞节不重要吗?”
“当然不,尤其对布尔什维克而言。”
“那你认为的重大节日是什么呢?”科罗廖夫有些心不在焉。
“比如说分裂节。”
“什么?”
“地球上生命细胞的第一次分裂,当然那是很久以前的事了,几十亿年前吧。”
正要上车的科罗廖夫停下来,扶着车门回头看着G。
“再比如登陆节,就是生命从海洋爬上陆地的那一天;下树节,长臂猿从树上下来的第一天;还有直立节、工具节、取火节等等。”
“但这些节日,我们是无法知道具体日期的。”科罗廖夫说。
“那可以随便定一个。”
科罗廖夫要上车,G拉住了他,“总设计师同志,我想说,今天就是人类一个重大的节日,我把它命名为诞生节。”
“谁诞生?”
“人类。”
“人类早就诞生了。”
“哦不,如果您此时处于加加林上尉的位置,就会发现地球是一个蓝色的子宫,婴儿只有出了子宫才能称为诞生……哦,总设计师同志,很抱歉我的笑话不可笑。”
科罗廖夫再次同G握了一下手:“谢谢你,同志,我以后会每年都庆祝这一节日的。”
“哦不不,”G摇摇头,“今天是否能真正成为诞生节,还要等等看才知道呢,总设计师同志。”
总设计师的车开走后,G大脑中的通讯单元把一条信息发往月球上的中转通讯站,由此发回母星:蓝星纪年1961年4月12日有可能成为诞生节,目前评估可能性为52.69%,持续监测中。
2050年10月5日,北京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人机工程研究中心。
大屏幕上显示:
窝西淫累,窝向西桶鼠入思慰鼠具,山.14一壶酒,虫屎。
我是人类,我向系统输入思慰数据,3.141壶9,重试。
我是人类,我向系统输入思维数据,3.14159。
最后一行显示后,实验室里爆发出欢呼声。这些数据是从一个人的大脑直接输入到计算机中,实验者戴着大脑感应头盔,第一次实现了人与电脑的直接连接,兴奋持续了一个多小时,人们开始散去,脑机接口项目首席科学家丁一也从兴奋中平静下来。
“各位老师,请接受一个普通人的祝贺。”
人们回头,看到一个夹着一根扫帚的中年男人在对他们微笑,这是实验室的勤杂工。这人放下扫帚,从工作服口袋里拿出一瓶酒,又从另一个口袋里拿出一摞显然是从门口饮水机上拿来的纸杯,分给大家后挨着倒酒。
“你知道我们在做什么?”有人问。
“当然知道,这是一个伟大的时刻。”勤杂工说。
人们开始喝纸杯里的酒,北京二锅头把热乎乎的感觉传遍全身,像更新系统的数据传遍网络。
“在这个伟大的时刻,能允许我讲个笑话来庆祝吗?”勤杂工说。
“笑话?呵呵,你讲。”
“我是一个外星人,您就叫我G吧,我来地球考察,我的兴趣是地球的重要节日。”
“哦,那你的收获一定不小,只要你调查的范围足够广,地球的每一天可能都是节日。
“我之前进行了大量的考察和研究。我想说,今天才是人类的一个重要的节日。”
科学家们互相看看,会意地点头,丁一对G说:“有可能,你把这个节日叫什么呢?”
“我还没想好。”G仰脖把瓶里剩下的一点酒喝了,“唉,上次喝酒是和总设计师同志,可敬的总设计师同志。”
“总设计师?还是……同志?是谁?”有人问。
“科罗廖夫,谢尔盖·帕夫洛维奇·科罗廖夫。”
丁一点点头:“人类第一艘宇宙飞船的总设计师,不过,他活着的时候还没有你吧?”
“丁总,人家是外星人。”有人打趣道。
“呵呵我忘了,不过,G先生,”丁一抿了一口酒,“科罗廖夫、冯·布劳恩这些伟大的前辈确实值得敬仰,但我们今天的突破有可能使他们所有的努力全无意义。”
“哦?”G露出很天真的疑问状。
“这个突破之后,脑机连接技术将走上康庄大道,将飞速发展。很快,互联网上联接的将不是电脑而是大脑,接下来顺理成章的是,人的记忆、意识和全部人格将能够上载到计算机和网络中,人类有可能生活在虚拟世界中,你想想,在那里人什么都可以做,想什么就有什么,像上帝一样。在那里一个人可以拥有整个星球。”
“甚至整个宇宙,每个人一个宇宙。”G说。
“对呀,所以,飞出地球太空航行算嘛呀。”一个操着京腔的年轻人说。
“其实这个伟大的进程早已开始,”丁一说,“互联网、移动互联、可穿戴设备、VR、物联网……记得吗?几十年前父母们责怪孩子们沉溺于网络,而现在,断开网络沉溺于现实是最让人不耻的懒惰和堕落。今天的突破,是人类迈过IT伊甸园的最后一道门槛。”
“外星人先生,”有人说,“你能想象一下人类未来的IT天堂吗?”
“未来的虚拟世界确实是天堂,其美妙是任何想象都难以企及的。我只想像一下那时的现实世界。开始,现实中的人会越来越少,虚拟天堂那么好,谁还愿意呆在现实中,都争相上载自己。地球渐渐变成人烟稀少的地方,最后,现实中一个人都没有了,世界回到人类出现前的样子,森林和植被覆盖着一切,大群的野生动物在自由地漫游和飞翔……只是在大陆的某个角落,有一个深深的地下室,其中运行着一台大电脑,电脑中生活着几百亿虚拟人类。”
“哇,好诗意!小李,再弄瓶酒去,哦,不用!外星人先生,去和我们一起吃庆功宴去!”丁一搂着G的肩膀说。
G摇摇头,把手中的空酒瓶放进垃圾篓,弯腰拾起扫帚,开始打扫经过几天通宵工作凌乱的实验室。他在做的时候用梦呓般的声音轻声说:“与总设计师同志分别后,我在太空中漫游,又探访过无数的世界,那些行星,蓝的、红的、黄的……各种颜色的子宫,智慧文明在其中孕育,在现实中成长,飞向太空,却在虚拟世界中熄灭,像荷塘中的荧火虫,一闪一闪,最终消失在暗夜里。你们看看星空,一片寂静,知道为什么了吧……哦,各位,很抱歉我的笑话不可笑。”
G拿起垃圾篓,慢慢走了出去,他的背影显得苍老了许多。
在实验楼的大门,G大脑中的通讯单元把一条信息发往月球上的中转通讯站,由此发回母星:蓝星纪年1961年4月12日疑似诞生节取消,2050年10月5日确定成为重大节日,暂命名:____。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科罗廖夫接过观察者G脏兮兮的杯子,因为他曾在西伯利亚的最底层做过苦工,这份经历让他铭记。 B、在与人类交流的过程中,观察者G保持低调,没有展示出超越人类知识或能力的行为,这样可以减少被人类识破的风险。 C、首席科学家丁一认为虚拟世界应该是人类的终极归宿,那时人类可以像上帝一样,而不必沉溺于现实。 D、观察者G在想象人类未来的IT天堂时,描绘了未来人类在虚拟世界里的美妙生活和地球恢复原始生态的诗意场景。(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截取了两个典型的场景来进行描写,从1961年跳到2050年,展示了人类文明在科技推动下的巨大变革。 B、小说通过外星观察者G的视角来展开故事,这能够让读者通过角色转换来重新审视人类文明和科技进步。 C、小说中“酒”是一种隐喻,观察者G将“手中的空酒瓶放进垃圾篓”,暗示了作者对未来人们沉醉于虚拟天堂的不满。 D、小说的语言简练而富有力量,没有过多的修饰词或冗长的句子,描写情感和内心活动时,采用了相对克制的方式。(3)、请参考观察者G为人类节日命名的方式为文章最后的节日命名,并根据文章内容说明依据。(4)、文中多次写到观察者G讲“笑话”,有什么用意? -
4、现代文阅读Ⅰ
材料一:
远在历史时期的初期,黄土高原到处都是森林或草原。由于农业发展,平原旷野逐渐开垦为耕地。陕西省中部泾渭两河下游,山西省西南部汾河和涑水河之间以及河南省西部伊洛两河河谷都是这样成为文化最早发达的地区的。这当然会使有关的森林草原受到一定的破坏,不过这在黄土高原上所占的比例不算太大,还不至于有太大影响。到战国后期以至秦汉时期,破坏的地区就相继扩大。当时秦国向西北扩展主要就在泾河上游,当地草原转变成农耕地区,此后由于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的两方势力在黄土高原北部互相消长,农田和草原就不免相应地随时改易。每一次变迁都引起生态平衡的失调。
森林遭受破坏自然与发展农业有关,因为破坏了森林就可空出土地从事耕种,这只是其中的一端,其他如伐取材木当作薪柴等,都会使林地缩小或消失。不过在历史时期的早期,这样的破坏程度是相当微小的,甚至是无足称道的;随着时移岁易,就愈益严重。大致说来,黄土高原森林遭受破坏,可以分为四期:第一是西周春秋战国时期,这个时期一开始,还说不上有什么大规模的破坏,到了后期,现在陕西中部和山西西南部等所谓平原地区的森林,绝大部分都受到破坏,林区明显缩小;第二是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这一时期上述的平原地区的森林,受到更为严重的破坏,到这一时期行将结束时,平原上已经基本没有林区可言了;第三是隋唐时期,这一时期由于平原已无林区,森林的破坏开始移向更远的山区;第四是明清以来时期,这一时期,特别是明代中叶以后,黄土高原森林受到摧毁性的破坏,除了少数几处深山,一般说来,各处都已达到难于恢复的地步。
促成生态平衡失调的原因,还应该加上历来不合理的农耕制度和耕作技术。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封建统治阶级大量据有土地。一般农民只有少量土地,甚至根本没有土地,因而就不免到处开垦,由于不断的开垦,终于形成了滥垦,把若干根本不适于农耕的土地也都尽量开垦了。这样滥垦的土地产量不会很高,无法借此解决粮食问题,所以只好更多地开垦,这样就把原来地面上的植被都破坏了。这就是说,黄土高原不仅森林和草原被破坏,就是一般植被也难于保存下来。
黄土高原上的耕作方式,长期以来很少精耕细作,而是广种薄收,广种薄收是促成滥垦的另一个原因。既然广种,也就不一定去选择耕地了,甚至极陡的坡地也要种植。陡坡本来容易流失水土,一经耕种,疏松了土壤,当然更会使水土流失。森林草原的破坏,水土已经容易流失,再增加这样的人为作用,水土流失自然相应加速,流失的水土通过沟壑溪涧,最后都汇集到黄河,就增加了黄河泥沙含量。据近年测验,黄河每年通过三门峡流到下游的泥沙,多达十六亿吨。这是不能不引起注意的重大问题。
(编选自史念海《历史地理学十讲——黄土高原生态失调的原因》)
材料二:
中国的农业地带应划分成两个地区:一是黄河流经的黄土高原和黄土平原,一是长江流经的长江中下游。黄河源自青海的巴颜喀拉山,长江源自唐古拉山,起源地相距不远,但两条河流在中游地段,一向北一向南,跨度极大。它们的跨度,象征了中国本部历史的多元发展。最后,黄河、长江分别流入黄海、东海。这两条大河,一是黄色,一是绿色,正代表两种完全不同的自然生态环境。
黄土平原上的居民,背向青天脸向地,艰苦求生,每一份粮食都是靠自己的汗水换来的。土地要经过耕耘成为熟地,双手上的厚茧缝里充满了黄土,因此他们坚定地固守在家乡,不愿迁移。他们艰苦耐劳、安土重迁,心态比较保守。但他们在南方长江流域的邻居就不一样了。长江经过高山以后,流入丘陵,穿过四川的峡谷,奔向有着湖泊和小河流的大平原。丘陵山林里有足够的粮食,湖泊和河流旁有许多肥沃的土地,所以这个地区居民的生活是快乐的,心态是活泼的,他们愿意变动,也不在乎变动。他们的歌唱有如树林里的清风和溪谷里的流水。
北方的黄河文化孕育了循规蹈矩、守分安命的儒家;在南方,出现的却是多思辨甚至是辩证式的老子和庄子,对宇宙充满了问题。从新石器时代开始,圆圆的曲线一直都是南中国最常见的艺术表现形式。相对而言,黄河流域的艺术表现形式却是正方、正圆、正三角,极为厚重。
这两个文化区之间,只有一些像秦岭和伏牛山这样不算很高的山,并且有许多通道相通,所以黄土的中国和长江的中国,虽似隔离,却能持续不断地交流、冲突,相互刺激,终于并合成为中国文化的主要地区。黄土中国和长江中国,一硬一软、一方一圆、一绝对一相对,这两条路线的交织,使得中国思想既能谨守原则,又能应付时代的变化。正如北方的石刻和南方后来发展的水墨画,既有具体的写实,也有抽象的写意,相互交织成既复杂又丰富的艺术传统。
(编选自许倬云《万古江河——孕育出中国文化的自然地理》)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将平原旷野开垦为耕地是泾河流域成为文化最早发达的地区之一的原因。 B、从平原到山区,从缩减消失再到摧毁,黄土高原森林的破坏是渐进式的。 C、黄色的黄河和绿色的长江,正代表着两种并不完全相同的自然生态环境。 D、北方的石刻具体写实,南方的水墨画抽象写意,二者相互交织成艺术传统。(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草原和森林的破坏就是由农耕引起的,农耕是造成黄土高原生态失调的重要原因。 B、广种薄收的耕作方式加速了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致使黄河每年有十六亿吨泥沙通过三门峡。 C、因为有充足的粮食和肥沃的土地,长江流域的居民生活快乐,心态活泼,愿意变动。 D、黄土的中国与长江的中国为地理与文化的双重概念,二者在交融冲突中并合成中国文化主要地区。(3)、下列选项,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促成黄土高原滥垦的原因的一项是( )A、商鞅在秦国推行“废井田,开阡陌”的政策,废除贵族土地私有制,鼓励农民开垦荒地。 B、唐朝中期,土地兼并严重,民生艰难,诗句“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就是当时状况的写照。 C、明初为解决粮食问题,鼓励军民锄山为田,延安绥德一带“即山之悬崖峭壁,无尺寸不耕”。 D、清初将流民迁入草原,准其开垦,大量草原被开垦为农田,蒙古游牧之区成为半牧半农区。(4)、综合材料二和图表的内容,下列选项表述不恰当的一项是( )A、中国文化地理分为七个区域。 B、长江中下游是中国农业地带。 C、黄河文化应该包含西北地区。 D、长江黄河文化既相异也相融。(5)、自然地理的差异孕育出各异的文化形态。请结合材料二的相关内容,谈谈下列歌词所体现的自然地理和文化表现上的差异。我家住在黄土高坡,日头从坡上走过。照着我的窑洞,晒着我的胳膊,还有我的牛跟着我。不管过去了多少岁月,祖祖辈辈留下我,留下我一往无际唱着歌,还有身边这条黄河。
——陕北民歌《信天游》
我家就在长江边,风和日丽白云绕青山。两岸的菜花开了多鲜艳,江鸥追逐着客船。
我家就在长江边,山高水长任你去望远。快乐的人们朴实又浪漫,再多风雨也平淡。
——长江中下游民歌《我家就在长江边》
-
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在“世界杰出女科学家成就奖”颁奖典礼上,颜宁教授在致辞时谈及一件趣事:“我小侄女建议我今天穿平底鞋,因为她希望我感到舒服,一直做自己……我想说,道路或许充满挑战,但还不足以阻碍你前行的脚步。所以,请勇敢做你自己。”
对此,你有怎样的感悟与思考?请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诗歌除外),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那第一次,带着寒气的月牙儿确是带着寒气。它第一次在我的云中是酸苦,它那一点点微弱的浅金光儿照着我的泪。那时候我也不过是七岁吧,一个穿着短红棉袄的小姑娘。戴着妈妈给我缝的一顶小帽儿,蓝布的,上面印着小小的花儿,我记得。我倚着那间小屋的门垛,看着月牙儿。屋里是药味,烟味,妈妈的眼泪,爸爸的病;我独自在台阶上看着月牙,没人招呼我,没人顾得给我做晚饭。我晓得屋里的惨凄,因为大家说爸爸的病……可是我更感觉自己的悲惨,我冷,饿,没人理我。一直的我立到月牙儿落下去。什么也没有了,我不能不哭。
(1)、下列各句中的省略号,和文中省略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A、她磕磕巴巴地说:“可是……太太……我不知道……你一定是认错了。” B、特别由南方来的那些,如白玉兰、栀子、茉莉、小金桔、茶花……也不怎么就叶落枝枯,悄悄死去。 C、她说:“妈,你不许打我,你如果打我那我就……” D、我每次看到“生命的意义”这四个字就会想起臧克家的话:“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2)、若将原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改为“我记得戴着一顶妈妈给我缝的上面印着小小的花的蓝布小帽”,则表达效果不及原句,请说明理由。 -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按照制作工艺与品质特征,(甲),分别是绿茶、红茶、白茶、黑茶、黄茶与乌龙茶。中国西南部云贵川一带茶树种质资源最丰富、野生大茶树数量最多、山茶科植物分布最广泛、荼文化历史最悠久等,从生化角度分析,该区域茶的成分更加原始。因此,世界公认中国是茶的原产地和茶文化的发源地。
茶不但是物质的,(乙)。茶最早拿来药用,先民直接食用茶叶,后来演变为烹煮饮用。唐朝以后,许多中国人离不开茶,认为茶是生活必需品,生活中“宁可三日无食,不可一日无茶”。明代之前的茶主要是团茶,后面变成散茶更多。2022年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相关习俗被纳入联合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国茶为什么能进入非遗这个名录里面去呢?固然它是世代传承的,它有丰富多彩的手工制品,它有很多的技艺、它也通过中国的“谦和礼敬”这四个字对我们道德修养产生了深厚的影响。
中国茶既是传统的,又是时尚的,新茶饮等荼的创新产品影响了年轻人对茶的认识,饮茶者的平均年龄由30岁降至18岁左右,18岁至40岁的这批人是消费的主力,这对于促进中国茶文化的传播很有意义。
(1)、下列句子中的“左右”和“饮茶者的平均年龄由30岁降至18岁左右”中的“左右”,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我左右闲着没事,就陪你走一趟吧。 B、他想左右目前的形势,没那么容易! C、在这里,想要上学必须要经过五十里左右的山路才能够到学校。 D、处世不是八面玲珑的圆滑,不是左右逢源的奉承,而是真诚待人。(2)、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杜牧《阿房宫赋》中“ , ”两句,以梁柱上的钉子数量与粮仓里的米粒作比,突出了秦王的奢侈。(2)、李白曾在《寄远十二首·其四》中写道:“玉箸落春镜,坐愁湖阳水。”高适在《燕歌行》中“ , ”也用玉箸来形容思妇的泪,表达对征人思妇的同情。(3)、小明在假期旅游时看到了“江水与天色相连”的月夜美景,他便把“ , ”两句诗作为朋友圈游记文案的开场白,赢得了大家的点赞。
-
9、阅读下面古诗词,完成小题。
临江仙·离怀
王观
别岸相逢何草草,扁舟两岸垂杨。绣屏珠箔①绮香囊。酒深歌拍缓,愁入翠眉长。燕子归来人去也,此时无奈昏黄。桃花应是我心肠。不禁微雨,流泪湿红妆。
[注]①珠箔:珠帘
(1)、对这首词内容和情感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人连用“扁舟”“垂杨”“别岸草”等具有典型意义的离别意象,烘托出离别时的凄凉之感。 B、“绣屏”一句富有画面感,仿佛眼前有位美丽的女子正在绣花屏风和珠帘之间,美人身上散发出香囊的香气。 C、“燕子”两句写离巢的燕子又飞了回来,人却要走了,表达时光流逝、不忍别离的无奈之情。 D、桃花常被视为爱情和婚姻的象征,其粉色花瓣象征着爱情的甜蜜和浪漫,词中“桃花”一句也是借此表达男女之间的心意。(2)、“酒深歌拍缓,愁入翠眉长。”与李清照《声声慢》中“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在愁情的表达上有相同之处,但又有所不同,请简要分析。 -
10、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九月,契丹主将五万骑,号三十万,自扬武谷而南 , 旌旗不绝五十余里。代州刺史张朗、忻州刺史丁审琦婴城自守,虏骑过城下,亦不诱胁。审琦,洛州人也。
辛丑,契丹主至晋阳,陈于汾北之虎北口。先遣人谓敬瑭曰:“吾欲今日即破贼可乎?”敬瑭遣人驰告曰:“南军甚厚,不可轻,请俟明日议战未晚也。”使者未至,契丹已与唐骑将高行周、符彦卿合战,敬瑭乃遣刘知远出兵助之。张敬达、杨光远、安审琦以步兵陈于城西北山下,契丹遗轻骑三千,不被甲,直犯其陈。唐兵见其羸,争逐之,至汾曲,契丹涉水而去。唐兵循岸而进,契丹伏兵自东北起,冲唐兵断而为二,步兵在北者多为契丹所杀,骑兵在南者引归晋安寨。契丹纵兵乘之,唐兵大败,步兵死者近万人,骑兵独全。敬达等收余众保晋安,契丹亦引兵归虎北口。敬瑭得唐降兵千余人,刘知远劝敬瑭尽杀之。
是夕,敬瑭出北门见契丹主,契丹主执敬瑭手,恨相见之晚。敬瑭问曰:“皇帝远来,士马疲倦,遽与唐战而大胜,何也?”契丹主曰:“始吾自北来,谓唐必断雁门诸路,伏兵险要,则吾不可得进矣。使人侦视,皆无之。吾是以长驱深入,知大事必济也。兵既相接,我气方锐,彼气方沮,若不乘此急击之,旷日持久,则胜负未可知矣。此吾所以亟战而胜,不可以劳逸常理论也。”敬瑭甚叹伏。壬寅,敬瑭引兵会契丹围晋安寨,置营于晋安之南,长百余里,厚五十里,多设铃索吠犬,人跬步不能过。敬达等士卒犹五万人,马万匹,四顾无所之。甲辰,敬达遣使告败于唐,自是声问不复通。唐王大惧。
丁未,唐主下诏亲征。雍王重美曰:“陛下目疾未平,未可远涉风沙;臣虽童稚,愿代陛下北行。”帝意本不欲行,闻之颇悦。张延朗、刘延皓及宣徽南院使刘延朗皆劝帝行,帝不得已,戊申,发洛阳,谓卢文纪曰:“朕雅闻卿有相业,故排众议首用卿,今祸难如此,卿嘉谋皆安在乎?”文纪但拜谢,不能对。己酉,遣刘延朗监侍卫步军都指挥使符彦饶军赴潞州,为大军后援。诸军自凤翔推戴以来骄悍不为用彦饶恐其为乱不敢束之以法。
(节选自《资治通鉴·后晋纪一》有删改)
材料二:
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虔①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此五者,知胜之道也。
(节选自孙武《孙子兵法·谋攻篇》)
[注]①虞:戒备,准备。
(1)、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诸军A自凤翔B推戴以来C骄悍D不为用E彦饶恐F其为乱G不敢H束之以法。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南,向南进发,名词作动词,与《过秦论》“南取百越之地”的“南”用法不相同。 B、置,设置,与《项脊轩志》“内外多置小门墙”的“置”字意思相同。 C、跬步,半步,即迈开一次腿的距离,与《劝学》“故不积跬步”的“跬步”意思相同。 D、“文纪但拜谢”与《陈情表》“但以刘日薄西山”的“但”用法不相同。(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契丹主统领五万骑兵到达晋阳,在汾北的虎北口布列兵马,派人向石敬瑭询问攻敌的策略,得到答复后就与后唐骑将高行周、符彦卿交战。 B、契丹主派遣三千轻骑兵,直接突击城西北山下的后唐军队队列。后唐军队见他们疲困争相追逐,不曾想却遭到契丹伏兵攻击,在北面的步兵大多被杀。 C、契丹军队长途跋涉深入敌营作战,在士兵战马都十分疲倦的状态下却大获全胜。石敬瑭得知取胜的原因后对此十分赞叹佩服。 D、孙武认为作战预知胜利的方法具体有五种,总的来说要力求对整个战局有宏观的把握,准确了解敌我双方的真实情况,从实际出发制定策略以确保每战必胜。(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始吾自北来,谓唐必断雁门诸路,伏兵险要,则吾不可得进矣。
②朕雅闻卿有相业,故排众议首用卿,今祸难如此,卿嘉谋皆安在乎?
(5)、孙武指出:“此五者,知胜之道也。”材料一有哪些事实可以证明孙武的观点?请简要分析。 -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摩托车穿过春天的荒野
李娟
①摩托车实在是个好东西,在这片荒茫茫的大地上,它轻易地就能把我们带向双脚无力抵及的地方。尤其当我们把家从北部山区搬到阿克哈拉村后,摩托车就更加重要了。
②阿克哈拉位于南面乌伦古河一带的戈壁滩上,离县城两百多公里。要是坐汽车的话,冬天去县城一趟得花五十块钱呢。而且就算愿意花五十块钱,还不一定有得坐。摩托车多方便呀,想什么时候出发就什么时候出发。而且,骑摩托车去县上的话,来回的汽油费也就十几块钱。
③话又说回来,戈壁滩上风大,路也不好走,出一趟门总得吹四五个小时的风,可真够受的。虽然我妈给我弄了个头盔,可那玩意儿沉甸甸的,扣在脑袋上,压得人头晕眼花;挂在脖子上,任它垂在后脑勺那儿。可风一吹,头盔兜着满满的风使劲往后拽,勒得人吐出半截舌头。我只好把这玩意儿解下来抱在怀里。可这样一来,我和前面开车的我叔之间就被隔出了好大的空隙,风嗖嗖往那儿灌,没一会儿就被风吹透了哎,也不能戴,也不能不戴,连放都没地方放,真是拿这个东西一点办法也没有。
④我们走的路是戈壁滩上的土路,与其说是路,不如说是一条细而微弱的路的痕迹,在野地中颠簸起伏。这条路似乎已经被废弃了,我们在这样的路上走过好几个小时都很难遇见另一辆车。整个世界,天空占四分之三,大地占四分之一。
⑤眼前世界通达无碍。在我们的视野里,有三股旋风。其中位于我们的正前方的那一股最高大,高达二三十米,左右倾斜摇晃着,柱子一般抵在天地之间。在我们的左边有两股,位于一公里外一片雪白的、寸草不生的盐碱滩上方,因此,那两股风柱也是雪白的。而天空那么蓝……这是五月的晚春,但在冬季长达半年的北方大陆,这样的时节不过只是初春而已。草色遥看近却无,我们脚边的大地粗糙而黯淡。但在远方一直到天边的地方,已经很有青色原野的情景了。大地上雪白的盐碱滩左一个右一个,连绵不断地分布着,草色就团团簇簇围拥着它们,白白绿绿,斑斓而开阔。
⑥我们的摩托车在大地上从北到南奔驰,风在大地上由西向东吹。我的头发也随风笔直横飞。风强有力地“压”在脸上,我觉得我的右脸已经被压得很紧很硬了。于是我只好又把头盔顶在头上挡风。但是不一会儿,呼吸不畅,憋气得很。只好再取下来,但是一取下来,立刻就对比出了戴上的好处。于是又抖抖索索地重新戴上。立刻又呼吸不畅……
⑦中途休息的时候,我不小心在这样的风里失手掉落五块钱,跟在钱后面一路狂追了几百米都没能追上。幸亏钱最后被一丛芨芨草挂住了才停下来。
⑧我掏钱是因为买汽油。这四野空空茫茫的,视野里连棵树都没有,到哪儿找汽油去?然而,我们运气也未免太好了。平时走这条路,鬼影子也见不着一个。可这次车一坏,不到一会儿,视野尽头就有另一辆摩托车挟着滚滚尘土过来了。近了,是一个小伙子。他很爽快地去拧自己的油箱盖子,我连忙找接油的容器,翻半天只翻出一只酸奶瓶子。于是这两个男人把那台摩托车翻倒,我小心翼翼地持着这个过于小巧纤细的瓶子对准油箱流出的那股清流。一连接了五六瓶后,也不好意思要了。为了表示感谢,我想给他点钱,于是。……他们两个站在风中,看着我追逐着那张纸币越跑越远。后来当我把钱给他时,他反倒向我们道谢不迭,对我们感激得没办法。
⑨加了油,我们继续在戈壁滩上渺小地奔驰。天色渐渐暗了,土路也变得若隐若现。渐渐地,发现不是这条路,我们走错了,我们迷路了。
⑩在戈壁滩上迷路实在是一件可怕的事。这大地坦阔,看似四通八达,其实步步都有可能通向永远回不到上一步的地方。我们进入了一片陷入大地的裙红色起伏地带。而在此之前,我叔叔在这片大地上往返过许多趟,却对这一处根本没有印象。我提醒叔叔往回走,他却认为反正都是朝南的方向,怎么走都会走到乌伦古河的,沿着乌伦古河往下游走,怎么走都能走到家。这会儿我也没什么主见,只好听他的。
⑪在大地西方,有静穆的马群在斜阳下拖着长长的影子缓缓移动,一个牧马的少年垂着长鞭,静坐在马背上,长久地往我们这边看。我建议向这个孩子问一下路,但他离我们太远了。到了后来,我们还是不得不回头去找那个少年,却再也找不到了。那五六小瓶汽油烧到现在,不知还能折腾多久。
⑫我们在戈壁滩上停下来,脚下是扎着稀疏干草的板结地面。我弯腰从脚边土壳中抠出一枚小石子,擦干净后发现那是一块淡黄色渗着微红血丝的透明玛瑙。再四下一看,脚下像这样的漂亮石子比比皆是,一枚挨一枚紧紧嵌在坚硬的大地上。我乱七八糟拾了一大把,揣进口袋。这时,抬起头来,看到远远的地方有烟尘腾起。
我们连忙骑上车向那一处追去。渐渐地才看清,居然是一辆卡车!还是车头凸出一大块的那种浅蓝色的雷锋时代的“老解放”。我们迷路后,好像就穿越到了过去年代似的。近了才看清这辆车实在是破得可以,咣咣当当地在大地上晃荡着前行,随时都可能散架的光景。
⑭司机察觉到有车在后面追,就停了下来,静止在远处的大地上。我们赶到时,他正靠在半开着的车门上卷莫合烟。问明来意,他建议我们跟在他的大车后面走。可是他所去的地方同我们要去的不在一块儿。于是我们仔细地问清路后,就道谢分别了。那司机再三告诫我们不能走西边的岔路,一遇到岔路千万记得往左拐。一直往左拐怎么着都会到达乌河的。
⑮这个司机真是好人啊,就像他的古董车一样实在。他还取了根管子出来,往我们的油箱里又给灌了些油,最后还送给我们半瓶水。接下来我们告别,朝着两个方向,彼此在大地上渐渐走远了。
⑯两只手轮换着插在外套口袋里取暖,一只手紧紧地抠着叔叔的肩膀。他越开越快,风越来越猛。我却在想:从此再也回不到一个有玛瑙的地方了……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之所以和叔叔骑摩托车去两百多公里的县城,是因为方便且省钱,自然又真实地写出了生活的困苦。 B、“我”坐摩托车却不愿意戴头盔,实在是因为头盔重且呼吸不畅——毫不避讳地呈现面对风沙时的无奈。 C、第⑧段省略号省略的内容是“我不小心在这样的风里失手掉落五块钱,跟在钱后面一路狂追了几百米都没能追上”。 D、李娟打造了一个荒野上的艺术地理空间,从无垠的荒漠开始,雪白的盐碱滩被绿色簇拥着,毫无生机。(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的标题中“春天的荒野”这一短语,矛盾而又富有诗意,既有画面感,又有语言感染力,能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B、文中提到的“玛瑙”具有象征意义,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这片土地美好的人、事、物的热爱与眷恋。 C、本文语言生动活泼,又诙谐幽默,如“我的头发也随风笔直横飞。风强有力地‘压’在脸上”,读来让人忍俊不禁。 D、文中多处描写自然环境,是有意以环境的恶劣来凸显坐摩托车的乐趣,也凸显出人与自然神秘宁静的关系。(3)、王安忆曾评价李娟说:“她的文字世界里,世界很大,人变得很小,人是偶然出现的东西。”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4)、学校文学社公众号的“最美散文”栏目将刊发本作品,并配发一段推荐语。作为该栏目编辑,请你从“人性美”的角度写一段100字左右的推荐语 -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近年来,影视作品与城市之间的联系越发紧密。2023年初,电视剧《狂飙》热播,江门作为拍摄地迅速“出圈”。电视剧《繁花》播出后,上海黄河路成为剧迷们追捧的热门景点。最近热播的电视剧《我的阿勒泰》又将新疆北部城市阿勒泰展现于公众视野。
“一部剧带火一座城”。越来越多的城市意识到影视作品对城市形象和文化推广的重要性,纷纷加大对影视创作的支持力度。这种“双向奔赴”的态势,对推动文化繁荣、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摘编自《一座城成就一部剧,一部剧带火一座城》《光明日报》2024年6月19日)
材料二:
“古城,变没变?”面对笔者的问题,常年从事文保工作的方楚兰答得直接:“格局一直没变。”潮州是从历史中走来的古城。站在城墙上望去,韩江、韩山立于前,“850多岁”的广济桥横卧江面,老城内街巷纵横,一条牌坊街成为古城文旅特色区的“中轴线”……高处有城楼城墙,近处有江水古桥,内里有小巷老厝,从高到低、由远及近、自外而内,古城格局充满了“立体感”,尽显魅力。
漫步广济桥,上面的部分亭台楼阁被开辟为潮州非遗展室,非遗传承人在室外开展常态化演示,增强与市民游客的互动。
62岁的郭金耀生于斯长于斯,见证了古城的点滴变化。在他看来,牌坊街的每一个牌坊都有故事,讲好文化故事能让游客感受深厚底蕴。文化根脉的跳动是实现活化利用的驱动力。一座城、一条街,要促进文旅发展、商业繁荣,就必须做好文化这篇大文章,让更多人知道文化的根、感受文化的脉。
“晚上没事了,沿着古城走一走,真是有灵气!”茶入盖碗,沸水冲泡,郭金耀一边展示潮州工夫茶,一边笑谈日常生活。要把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放在第一位,同时要合理利用,让传承千年的文化浸润在城市肌理中,如此,古城定会绽放新光彩,持续“潮”起来。
(摘编自李洪兴《保护传承和活化利用的“原汁原味”》《人民日报》2024年6月18日)
材料三:
灯光渐暗,音乐渐起,江西南昌方言传承基地——贵林社老荼馆里座无虚席。追光灯再度亮起,演出现场氛围升温。台上相声演员长褂一甩,抛出精心设计的“包袱”,远道而来的游客一边品茶、一边互动,品味用南昌方言讲述的历史和故事,体验感“拉满”。让旅途充满“文化味儿”,已经成为越来越多人旅行时的选择。
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旅游的灵魂。走进上海中共一大纪念馆寻找百年大党的“青春密码”;头戴簪花、身着马面裙在福建泉州古城找寻“苍官影里三洲路,涨海声中万国商”的踪迹;跟随电影《长安三万里》在陕西西安感受大唐盛世的万千气象……随着旅游消费升级,人们的旅游需求更加多样化、个性化,旅游不再只是“看山看水看风景”,而是日益向“观文品史、体验生活”转变。
特别是对于年轻人而言,文化体验越来越成为他们注重的旅游内容。一项面向以大学生为主的青年发起的调查显示,选择旅行目的地时,超过七成的受访者看重旅游目的地的历史人文含量,如历史积淀、传统文化、风土人情等。“文旅”在“旅”也在“文”,如何更好推动文旅融合,提升旅游供给的“文化味儿”,是文旅发展的一道“必答题”。
我国地域辽阔,各地风貌丰富多彩,地方文化各具特色,这也恰恰构成了各地吸引游客的独特文化魅力。因此,提升旅游供给的“文化味儿”,需要注重把握好共性与个性的关系。一段时间以来,县域旅游走红,许多县城成为网红旅游目的地。这背后,既有基础设施加快建设、县域旅游配套服务体系日渐成熟等共性因素,也在于不少县城不断推出富有特色的文化产品,吸引了游客目光、提升了旅游品质。在河北正定县,独具韵味的古城、古香古色的巡游表演,让“头回客”变成了“回头客”。在湖北竹溪县,立足非遗山二黄戏曲打造的武陵不夜城给游客带来充满国风和烟火气的独特体验。从实践来看,只有深入挖掘地方文化特色,不“复制粘贴”、避免同质化,才能以有活力、有特色的文化产品激发文旅新动能。
推动文旅融合,并非只是原封不动地对文化进行呈现,而是要在守住历史文脉、文化精粹之“正”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达到“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的目的。比如,参观博物馆渐成风尚,许多观众不再满足于拍照打卡,而是希望了解文物背后的历史与文化。这就要求博物馆在深入研究文物特点与价值的基础上合理布展,用好智慧导览、全息投影、增强现实等新技术新手段,以深入浅出、观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讲好文物故事。再比如,许多历史文化名城洺镇名村借助新潮的玩法、丰富的民俗、个性的文创“出圈”,密码也正在于以守正创新的正气和锐气“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坚持守正创新,找到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的连接点,让历史文化更加可感、可知、可参与,这同样是提升旅游供给的“文化味儿”的内在要求。
当前,旅游业已成为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加快推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精心打造更多体现文化内涵、人文精神的特色文化和旅游产品,让人们在旅游过程中更好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既符合广大游客期待,也将孕育巨大的发展机遇和空间。
(摘编自邹翔《“文旅”在“旅”也在“文”》,《人民日报》2024年6月17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狂飙》《繁花》《我的阿勒泰》等电视剧的热播,使得拍摄地迅速“出圈”,直接或间接地带动了当地旅游等相关产业的发展。 B、作为土生土长的潮州人,郭金耀不仅热爱这座古城,更欣喜于它的点滴变化,认为讲好文化故事能让游客感受深厚底蕴。 C、作为方言传承基地,贵林社老茶馆吸引游客远道而来,茶馆里座无虚席,这与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喜欢让旅途充满“文化味儿”有关。 D、通过深入挖掘地方特色文化,推出富有特色的文化产品,河北正定县成功吸引了游客的目光,成为网红旅游地。(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化是旅游的灵魂,一座古城如果要持续“潮”起来,就必须保护好城市文化遗存,并对它活化利用,让更多人感受到文化根脉的跳动。 B、现在人们的旅游需求更加多样化、个性化,相较于纯粹的“看山看水看风景”,更注重旅游所带来的文化体验,更看重旅游目的地的历史人文含量。 C、如今旅游业已成为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如何更好地推动文旅的融合,是文旅发展的一道“必答题”。 D、近年来,影视助力文旅的跨界融合现象屡见不鲜,越来越多的城市加入到借助影视作品营销城市的队伍中。(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三第五段观点的一项是( )A、浙江湖州利用先民们在沿海盐碱地上发明的筑墩栽培技术,结合现代智能化温度控制与雾喷节水灌溉技术,解决了柑橘种植难题,让小柑橘成为当地群众的“致富果”。 B、南京绒花非遗传承人将当下流行审美作为绒花配色基调,把水墨画表现方式和绒花制作手艺结合起来,设计出诸多新样式,博得广泛赞誉。 C、歙县将传统徽文化与现代戏剧演出巧妙结合,把千年徽州古城设置为演出剧场,推出“徽州府有囍”沉浸式戏剧演出,激发城市商业活力。 D、画家李方玉在临摹馆藏兰竹花鸟作品真迹的基础上,不断观察写生,感悟自然,反复实践、锤炼,画出有新面貌、新意境、新情趣的竹画作品。(4)、古城保护传承和活化利用的“原汁原味”指什么?请根据材料二简要说明。(5)、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密不可分,要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小李的家乡作为一个小众旅游景点,应如何谋求自身旅游业的长足发展?请根据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
1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本试卷现代文阅读I和语言文字运用I的内容都显示,人工智能迎来发展黄金期,正快速进入各行各业。许多人心中充满了对人工智能的赞叹,同时也怀揣着对民生福祉的关切。
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
14、语言文字运用Ⅱ
去年冬天,一座中国东北城市因冰雪旅游的爆火而吸引世界目光,这就是“出圈”的哈尔滨。
客流不息的哈尔滨中央大街上, ① :他们中有年近花甲的资深教授,有从事科研教学的青年教师,有学历史、考古、旅游管理的学生。这是黑龙江大学历史文化旅游学院的宣讲团,目标是“把哈尔滨讲给中国听,把中国讲给世界听”。
② 。在中国这个高纬高寒地区,先民们从江面凿冰捕鱼,自制冰灯照明,开展冰嬉运动。自上世纪初中东铁路全线通车后,俄罗斯、意大利等40余个国家的侨民曾生活在哈尔滨,许多中国人在这里第一次看到冰上芭蕾,欣赏到冰上杂技。1963年哈尔滨举办第一届冰灯游园会,1985年首届哈尔滨冰雪节启幕……如今,丰富多彩的冰雪文化活动已成为哈尔滨的一张靓丽名片。
宣讲者高龙彬说:“ ③ , 也是中华文化传入西方的驿站,多元的哈尔滨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
(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不超过20个字。(2)、简要赏析文中“出圈”一词的妙处。 -
15、语言文字运用I
近日,美国开放人工智能研究中心OpenAI发布首个文生视频生成模型“Sora”。该模型通过接收文本指令,即可生成60秒的短视频,这些视频精度、仿真度极高,足以“以假乱真”,且兼具艺术性表达,让人们 ① 。
人们之所以惊叹“Sora”的出现,在于业界内外对其生成视频“好看”程度的评价远远高于其他文生视频模型。“好看”这样的评价,所涵盖的意义远不止于视频视效本身。人们给予“好看”的评价,意味着人们在肯定这款文生视频模型理解和模拟现实世界的能力。
一年前,同样是这家研究中心发布的AI语言模型ChatGPT,让文本撰写和创作、检查代码程序等都变得 ② 。之后,AI聊天、AI绘画、AI音乐……随着一系列AIGC(利用人工智能技术生成内容)相继问世,让众人直言对现代社会生活产生颠覆性影响的“AI革命”正式来临。正因如此,人们惊喜于科技创新改变生活、改变社会,更惊叹人工智能技术的迭代演进之快。
可以预见,不久的将来,人工智能将 ③ , 推动信息化技能从数字化、网络化时代全面进入到智能化时代。很快我们将不再讨论人工智能,因为人工智能已经融入到生活中。
(1)、请在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下列与原文相关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第二自然段中“Sora”与“好看”的引号作用相同。 B、第二自然段中加点的“涵盖”一词可以换为“含盖”。 C、“人们因业界内外对‘Sora'生成视频‘好看’程度的评价远远高于其他文生视频模型而惊叹其出现”可与第二段中画横线的句子互换。 D、第三自然段中划波浪线的句子应该修改为“人们不仅惊喜于科技创新改变生活、改变社会,而且惊叹人工智能技术的迭代演进之快”。(3)、下列选项中的“到”与文中最后一段加点的“到”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俗话说得好,到什么山,唱什么歌。 B、做入要言而有信,答应的事要做到。 C、如果有不到之处,还敬请批评指正。 D、到那时,不知会完成多少人的梦想。 -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角度不同,结论相异。同样是荆轲刺秦,司马迁肯定了荆轲的英勇无畏,而苏洵在《六国论》中用“ , ”表达了不同见解。(2)、杜甫《客至》中“ , ”两句以互文手法,写诗人清扫小道、开门待客的欢喜。(3)、“烟”飘忽不定、隐约可见,被诗人写进作品中时,它就成了“有意味的形式”,寄寓诗人的情感,如“ , ”。
-
17、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浪淘沙 苏轼
昨日出东城,试探春情。墙头红杏暗如倾。槛内群芳芽未吐,早已回春。
绮陌敛香尘,雪霁前村。东君用意不辞辛。料想春光先到处,吹绽梅英。
【注】此词作于北宋熙宁五年,此时苏轼因变法之争遭受排挤,外放杭州。
(1)、下面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交代时间、地点和事由,展现出踏春者一探“春情”的忐忑心情。 B、“暗如倾”形容探出墙头的杏花花枝繁茂,花色浓艳,用语新颖别致。 C、“槛内”春意未萌,城外却早已春回,探春就要走出庭院,拥抱自然。 D、小径绮丽,人群中踏春女子的香气弥漫在轻尘中,春意十足,令人陶醉。(2)、词人出东城探得哪些“春情”?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 -
18、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孔子曰:“吾死之后,则商注也日益,赐也日损。”曾子曰:“何谓也?”子曰:“商也好与贤己者处,赐也好说不若己者。不知其子视其父,不知其人视其友,不知其君视其所使,不知其地视其草木。故曰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 , 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是以君子必慎其所与处者焉。”
(节选自《孔子家语·六本》)
【注】“商”与后文的“赐”即子夏和子贡,都是孔子的弟子。
材料二:
人生小幼,精神专利,长成已后,思虑散逸,固须早教,勿失机也。吾七岁时,诵《灵光殿赋》,至于今日,十年一理,犹不遗忘。二十之外,所诵经书,一月废置,便至荒芜矣。然人有坎壈,失于盛年,犹当晚学,不可自弃。孔子曰:“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魏武、袁遗,老而弥笃,此皆少学而至老不倦也。曾子七十乃学,名闻天下;荀卿五十,始来游学,犹为硕儒;公孙弘四十余,方读《春秋》,以此遂登丞相;朱云亦四十,始学《易》《论语》,皇甫谧二十,始受《孝经》《论语》,皆终成大儒:此并早迷而晚寤也。世人婚冠未学,便称迟暮,因循面墙,亦为愚耳。幼而学者,如日出之光;老而学者,如秉烛夜行,犹贤乎瞑目而无见者也。
(节选自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
材料三:
人不改过,多是因循退缩;吾须奋然振作,不用迟疑,不烦等待。如毒蛇啮指速与斩除无丝毫凝滞此风雷之所以为益也。有过斯改,如春冰遇日,何患不消乎?
昔蘧伯玉当二十岁时,已觉前日之非而尽改之矣;至二十一岁,乃知前之所改,未尽也;及二十二岁,回视二十一岁,犹在梦中;岁复一岁,递递改之,行年五十,而犹知四十九年之非。古人改过之学如此。吾辈身为凡流,过恶猬集,而回思往事,常若不见其有过者,心粗而眼翳也。
(节选自袁黄《了凡四训·改过之法》,有删改)
(1)、材料三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如毒蛇A啮指B速与斩C除D无丝毫E凝滞F此风雷之所G以为益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视”意思是观察,与《六国论》“子孙视之不甚惜”的“视”含义不同。 B、“肆”意思是店铺,与《烛之武退秦师》“又欲肆其西封”的“肆”含义不同。 C、“寤”意思是醒悟,与《关雎》“求之不得,寤寐思服”的“寤”含义相同。 D、“冠”意思是行加冠礼,与《论语·侍坐章》“冠者五六人”的“冠”含义相同。(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孔子看来,交友对人的成长影响极大,与品行高尚或者低劣的人相处日久,则会被其同化。 B、人在幼年的时候,精神更专注敏锐,长大成人以后,思想很容易分散,因此人应该及早学习。 C、颜之推认为学习是重要的事,他以名人晚学为例,说明学习不分年龄,晚学比早学更为可贵。 D、人不改过,大多是因为得过且过,不勇往直前;改过须发奋振作,立即行动,切勿犹豫等待。(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是以君子必慎其所与处者焉。
②老而学者,如秉烛夜行,犹贤乎瞑目而无见者也。
(5)、三则材料对如何提升自我修养的看法各有侧重,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
19、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①日子你要一天一天地过 王开岭
北京台有档周播节目叫《七日》,其广告词这么说:“生活,就是一个七日接着一个七日。”我也做电视媒体,按同行眼光,这句话堪称神来之笔,既行云流水勾勒了百姓过日子,又将岁月和节目划了等号,自恋了一把。
可我老觉得哪儿不对,似乎某根神经被偷咬了一口,后恍然大悟:它在光阴上的计量单位——那个“七日”刺疼了我,它等于是在说,人生即一周加一周加一周……
这尺码太大、太粗放了,它把生命密度给大大冲淡、稀释了。若央视“春晚”给自己打广告,会不会说成“生活,就是一个春晚加一个春晚”呢?如此生命换算和记忆的刻度,简直恐怖。
地铁上,忽听一女孩儿感慨:你说哎,日子真快,眨眼又过年了,不就是看了几部剧,听了几首歌嘛,我夏天裙子还忘了穿呢……
是啊,我们对光阴的印象愈发模糊,时间消费上,所用尺码也越来越大,日变成了周,周变成了月,月变成了年……日子不再一天一天地过,而是捆成大包小包,甩手即一周,一月,一年。打个比方,从前是步枪瞄准,现在则像冲锋枪,突突一梭子,点射变扫射,准星成废物。
一把尺子毫米取消了,只剩厘米。
“今天几号啊?”这声音无处不在。
我自己也常想不起日子,甚至误差大得惊人。那天我寄一份文稿,末了署日期,将“2009”落成了“2007”。②我明白,这不是笔误,是心误。
时间的粗化意味着人生的恍惚,知觉的紊乱。
谁还记得时间本来的模样?
最朴素的生命知觉,最正常的光阴感应,如何获得呢?
或许,人忘了自己的真实身份——生物。
这个身份和公鸡没什么两样。
我一直凳得,既然生命乃自然赋予,光阴也源于自然进度,那么,一个人要想持有清晰、纯粹的时间印象,就必须回到大自然——到这位天时的缔造者和发布者那儿去领取。
我们要靠冰雪的融化、草根的发芽、枝条的变软来感知早春;要凭荷塘蛙声、林间蝉鸣、旷野萤火来记忆盛夏;我们的眼帘中要有落木萧萧和鸿雁南飞,要有白雪皑皑和滴水成冰……
最伟大的钟表,捂在农人怀里。
大自然的时间宪章,万余年来,一直镌刻在锄把上,犁刃上,镰柄上。立春、谷雨、小满、芒种、寒露、冬至……光阴哲学上,农夫是世人的导师,乃最谙天时、最解物语之人。错过节气,即意味着饥荒,颗粒无收。
看日期,不能只看表盘和数字,要去看户外,看大自然。
大自然从不重复,每天都是新的,每秒都是新的。细细体察,接受它的沐浴,每天的你即会自动更新,身心清澈,像婴儿。
牢记一条:我们是生物,首先是生物。
③若生物时间丢了,即丢了大地和双足。
日子须一天一天地过。
如此,才知时,知岁,知天命。
时间危机,即人生危机。
没什么比握紧光阴更重要。
有一天,突然想起儿时的日历本,即365页的那种撕历,一天一页,平日乃黑字,周末为红绿,除公历日期,还有农历节气。记得每逢岁末,父亲总要去新华书店买本新日历回来,用纸牌固定后挂墙上。早晨,父亲头件事即更新日历,他从不撕,而是用铁夹子将旧页翻上去,所以一年下来,还是厚厚一本。我最喜红绿两页,不仅颜色漂亮,更意味着可罢学了。
许多年了,我未见这种老日历,总是豪华的挂历和台历。本以为它消失了,可去年逛厂甸庙会,我竟然遇上了,兴奋至极。
从此我恢复了用老日历的习惯。
和父亲一样,我也舍不得撕它,只是一页页地翻。
和父亲一样,这也是我每天起床后的第一道功课。
像精神上的广播操那样。
那感觉很神奇,端详它,就像注视一个婴儿,欣赏一片刚出生的树叶。
一页页地迎接,一叶叶地告别,日子变得清新,丰腴,舒缓。
它每天提醒你,户外——遥远的大自然正发生着什么:雨水、惊蛰、白露、夏至、霜降、秋分、小雪……
我又恢复了“天时”的感觉、光阴“寸寸缕缕”的感觉、日子“一天一天数着过”的感觉。
生活,不再是条粗糙的麻绳,而是一串不紧不慢、心中有数的念珠。
④老日历是我保卫生活的工具之一。
你不妨也试试。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北京台周播节目《七日》的广告词和地铁上女孩儿的感慨,都让作者因计量光阴的尺码太大、太粗放而心生恐惧。 B、作者认为,人与公鸡是平等的,只有记住自己生物的真实身份,才能获得最朴素的生命知觉和最正常的光阴感应。 C、“光阴哲学导师”是作者对农人的赞誉,因为他们最谙天时,最解物语,能敏锐地感知时间的变化,依节气劳作。 D、每天一起床就翻过一页老日历,是作者珍视时间、开启一天生活的重要仪式,就好像按时做广播操一般富有节律。(2)、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①作为标题形象地揭示了本文主旨,“一天一天”凸显了作者对时间的态度,第二人称的使用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 B、②句中“笔误”与“心误”的对比,表达了对光阴的不舍,也有对粗化时间而致人生恍惚、知觉紊乱的觉察与自省。 C、③句形象地表明人若丢了生物时间就会变得浑浑噩噩,意在提醒人们要到大自然中感知时间变化,从而让内心踏实。 D、④句中的“保卫”大词小用,用在结尾处强化和突出了作品主题,启示人们应该严肃地对待时间和生活,意蕴丰富。(3)、本文与朱自清的《匆匆》都蕴含着对时间的思考,两位作者的看法有何不同?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4)、有评论者认为王开岭的散文是“诗性散文”,请结合本文谈谈你的理解。 -
20、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材料一:
硅基智能近日宣布开源其最新的AI数字人交互平台,使用者无需组建技术团队,利用平台提供的丰富工具和支持,就可在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大屏幕等显示设备上,轻松创建数字人。
从影视娱乐到品牌营销,从电商直播到金融服务,数字人深入各行各业,并重塑商业生态,数字人应用已成为人工智能企业竞相角逐的新赛道。天眼查数据显示,截至目前,我国现存与数字人相关的企业
114.4万家,其中,2024年1~5月,新增注册企业为
17.4万余家,与2023年同期相比增加
5.9%。
“这么多年了,终于见到了梦中的母亲!”家住重庆沙坪坝区的漆女士,随着年龄增长越发思念早逝的母亲,最近她花费近两万元,制作了一个母亲的数字人,第一次与“母亲”视频对话,她喜极而泣。当前,用科技手段“复活”亲人已经萌发出较强的市场需求。重庆某技术团队负责人告诉记者,业务开展一年来,已接到2000多人的询问,帮助900多个家庭通过AI技术实现“团圆”,收费从几千元到上万元不等。
从去年“双11”到最近的“6·18”,国内各大电商平台直播间上线多个数字人主播,这些“主播”不仅“照片级别”复刻了真人表情动作,还24小时直播带货,流利解答消费者疑问,推荐多种省钱团购……据统计,目前在中国从事视频表演等活动的主播账号有近
1.4亿个,其中虚拟数字人占了四成,超过5000万个。
艾媒咨询提供的《2023年中国虚拟人产业发展与商业趋势研究报告》显示,2022年中国虚拟人带动产业市场规模和核心市场规模分别为1866.1亿元和120.8亿元,预计2025年分别达到6402.7亿元和480.6亿元。
虚拟数字人作为元宇宙重要的细分赛道之一,目前被拓展到文旅行业的更多场景中。中传文旅(北京)文化发展有限公司研发的数字人“华诗远”,成为文旅行业有代表性的数字员工、数字导游和数字主播,在提高人们文旅体验的同时,还帮助文旅企业降本增效、提升服务水平,推动行业数字化转型和创新发展。
行业人士普遍认为,人类社会与元宇宙将以“元宇宙+”的模式实现长期共存。在这一过程中,数字人作为一种关键的数字工具,将广泛渗透到传统产业中,实现产业的向外扩展,成为继互联网之后的又一重要推动力。
(摘编自李国《AI数字人:迎来发展“黄金期”》,2024年7月2日《工人日报》)
材料二:
虚拟数字人也被称为“数字人”或“虚拟人”,是指存在于虚拟世界中,基于计算机图形学、图形渲染、动作捕捉、深度学习、语音合成等技术打造的,具有体型外貌、表演能力、交互能力等人类特征的复合体。
图书馆虚拟数字人通过构建馆员的虚拟形象,以“数字替身”的身份为图书馆的知识服务和资源利用等提供更智能化和人性化的途径。为进一步提升图书馆服务质量,本文基于图书馆虚拟数字人的主要特征,从协同图书馆馆员、知识情境和用户三者出发,构建了图书馆虚拟数字人的内部关系(见下图):基于虚实融合、角色多元的特征,馆员和用户间呈现新的信息交互形式,进而推动了服务方式的拓展和创新,如真实馆员和虚拟馆员协同的服务形式、个性化的虚拟智能助手等,体现了个性化服务的途径;基于开放生态、沉浸感知的特征,鼓励馆员和用户共同参与沉浸式知识资源和学习工具的创作,进而创造出丰富且高度契合用户需求的图书馆资源形态;基于因人定制、持续进化的特征,可以将图书馆服务过程中产生的数据进行充分融合,实现对馆员和用户的精准画像,进而为用户定制适应性服务。
图书馆虚拟数字人的内部关系
图书馆虚拟数字人是现代信息科技的融合体,将在一定程度上颠覆图书馆的知识生产和服务模式,形成以数据为核心的智能化知识生产与服务生态,在替代馆员、知识组织、服务提供、智能咨询、阅读推广、情境陪伴、素养提升、品牌塑造等方面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可以有效提升图书馆的智慧化程度和服务质量。
(摘编自张鹏《图书馆虚拟数字人:内涵特征、信息模型与应用场景研究》)
材料三:
以ChatGPT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的兴起,为提高虚拟数字人的智能化水平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促使虚拟数字人的发展迎来了新的增长。与此同时,一些问题也逐渐浮现,给虚拟数字人在传媒业的应用带来极大的挑战。例如,OpenAI新的应用文生视频模型Sora的出现可能会使真实与虚拟之间的界限更加模糊,导致深度伪造和虚假信息激增,引发视觉伦理和信息伦理的问题。ChatGPT在某些特定情境下可能缺乏道德立场,从而导致其回应可能不完全遵循道德准则,这种情况有可能对用户的道德判断产生影响。再如,当智能算法推荐系统根据用户的偏好和习惯筛选并推送信息时,可能会产生“信息茧房”效应,使得用户接触到的信息变得单一和固化。
(摘编自谢新洲等《机遇与挑战:虚拟数字人在传媒业的应用和未来发展》)
(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只要利用AI数字人交互平台提供的工具和支持,无需组建技术团队,就可在智能手机等显示设备上轻松创建数字人。 B、近年来,我国数字人产业蓬勃发展,数字人应用已深入各行各业,重塑商业生态,并成为人工智能企业竞争的新赛道。 C、数字人技术可以“复活”亲人,让客户与已故亲人视频对话,弥补失去亲人的遗憾,这一技术已有巨大的市场潜力和需求。 D、虚拟数字人是元宇宙的重要组成部分,已广泛渗透到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从而使人类社会开启“元宇宙+”的模式。(2)、根据材料二,图中填写的内容从①到⑥顺序恰当的一项是( )A、①用户 ②图书馆馆员 ③开放生态、沉浸感知 ④参与创作 ⑤精准画像 ⑥拓展创新服务方式 B、①图书馆馆员 ②用户 ③开放生态、沉浸感知 ④精准画像 ⑤参与创作 ⑥拓展创新服务方式 C、①用户 ②图书馆馆员 ③拓展创新服务方式 ④参与创作 ⑤精准画像 ⑥开放生态、沉浸感知 D、①图书馆馆员 ②用户 ③拓展创新服务方式 ④精准画像 ⑤参与创作 ⑥开放生态、沉浸感知(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虚拟数字人被拓展到文旅行业,不仅能提高人们的文旅体验,而且能帮助文旅企业降本增效,提升服务水平。 B、虚拟数字人带动的市场规模巨大,且发展速度惊人,未来将成为继互联网之后经济发展最重要的推动力之一。 C、虚拟数字人通过构建馆员的虚拟形象,在多方面为用户提供更智能化和个性化的服务,足以替代图书馆馆员。 D、虚拟数字人智能化水平受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影响,而技术的更新迭代和中立性可能引发某些道德伦理问题。(4)、“用事实说话”是新闻报道应该坚持的原则和方法,请简要分析材料一是如何“用事实说话”的。(5)、从辩证的角度看,虚拟数字人对我们可能会产生哪些影响?请根据材料简要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