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江苏省南京市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期末学情调研测试卷
- 江苏省盐城市2018届高三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 江苏省徐州市2018届高三上学期语文期中(摸底)考试试卷
- 江苏省无锡市普通高中2018届高三上学期语文期中基础性检测试卷
- 江苏省海安、宿迁市等2018届高三上学期语文期中学业质量监测试卷
- 江苏省常熟市2018届高三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 江苏省无锡市江阴四校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 江苏省沭阳县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 江苏省常熟市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 江苏省徐州市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
1、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若从《红星照耀中国》,《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名人传》三本名著中,任选一个名人事迹做为本任务的补充材料,你会选择谁?请概括其主要事迹并说明理由。
-
2、科技进步,生态文明。请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题。
材料一
2023年我国退役动力电池 截至2023年10月,国内162家汽车生产企业和77家动力电池梯次利用企业 材料二
新能源汽车退役动力电池回收梯次利用表
电池最大剩余容量
回收利用领域
60%-80%
电动叉车、两轮电动车、大型储能电站等
20%-60%
小型储能电站、通信基站、太阳能储能系统等
20%以下
报废、专业拆解,提取有价值金属循环利用
材料三
我国作为新能源汽车产销第一大国,不仅动力电池回收的数量领先,部分电池回收技术也已居世界前列,其中物理回收法的环保、成本优势日益凸显,可实现全封闭全自动的拆解工艺。
(以上材料摘编自《人民日报》2024年5月16日)
(1)、根据以上材料,下列理解与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2023年我国退役动力电池总量超过58万吨,表明动力电池制造技术很不成熟。 B、我国汽车生产企业均设有动力电池回收服务网点,是为了追求更大的经济效益。 C、动力电池回收后,按它的最大剩余容量进行梯次利用,可有效避免资源的浪费。 D、我国电池回收技术实现全封闭全自动拆解工艺,极大推动了新能源汽车的产销。(2)、如果你作为记者采访有关专家,请根据材料,结合语境,补全采访内容。记者: ?
专家;按照相关标准,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最大容量如果衰减到低于70%至 80%,可能就需要更换电池了。
记者:据了解,动力电池中含有一定的有害化学物质, ?
专家:在有关政策和市场机制共同促进下,我国逐步形成了专业的动力电池回收模式,正规的回收服务网点数破万,同时动力电池回收技术也在不断进步,大大降低了污染风险。
-
3、巍巍中华,山河锦绣。请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下题。
江风____(A悠悠 B猎猎),上下前后,一片黑____(A森森 B油油)的,无数道强烈的探照灯光,从船顶上射向江面,天空江上一片云雾迷蒙,电光闪闪,风声水声,不但让你深深体会到“高江急峡雷霆斗”的____(A莽莽 B赫赫)声势,而且你会觉得自己和大自然是那样贴近,就像整个宇宙,都罗列在你的胸前。水天,风雾,浑然融为一体,好像不是船在行进,而是你自己正在和江流bó斗而前。“曙光就在前面,我们应当努力。”这时,一种庄严而又美好的情感充溢我的心灵。我觉得我所经历的大时代突然一下集中地体现在这奔腾的长江之上。是的,我们的全部生活就是这样穿过黑夜走向黎明的吗?
(摘编自刘白羽《长江三日》)
(1)、给语段中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2)、从语段中的括号内选择符合语境的叠词,将对应的序号填在横线上。(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意见正确的一项是( )A、将“全部”放在“这样”之前。 B、删掉“的全部生活”。 C、在“就是”前面加“不”字。 D、把“穿过”改成“走过”。 -
4、语言文字运用
不需要特定的场所,不需要额外的装备,不占用空闲的时间,只要有个窗,就能实现“人在工位坐,心在天上飘”。这个身心放松术就是抬头看天。许多研究已经证实,与自然环境接触和观赏开阔的视野对心理健康有着显著的正向影响。虽然我们抬头仰望同一片天空,但每个人看到的是一个属于自己的独特世界,因为每个人的内心体验和感悟都是 A 的。即使是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刻和心境下,( 甲 )。
天空之所以能产生如此丰富的体验,是因为它本身是一个结合动态云彩和静态蓝天、体现大宇宙与小个体对比、展示变化无常与恒定不变循环的充满矛盾与和谐的统一体。这种复杂而多元的特性使得天空能够完美地包容和契合我们每个人在不同时刻的心情和感受。无论何时何地,无论天空是晴朗还是阴霾,( 乙 ),给予我们深深的慰藉和宁静。这种接纳让我们能够在喧嚣的世界中找到片刻的安宁,也让我们在内心深处找到共鸣和力量。①天空的浩大、广阔还能触发我们内心的敬畏之情,②让我们产生自我超越的一种积极力量,③让我们以更加喜悦的心情去欣赏或珍惜周围的每一刻,④激发我们追求更高境界的内在动力。
因此,当你 B 时,不妨停下脚步,抬头,看看头顶的这片天空,说不定它还能激发出你内心深处的创意和灵感,为我们带来 C 的收获。
(1)、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处不超过 15个字。(3)、文中画线处是个长句,请改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4)、文中第二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5)、文中画波浪线的“我们”,有人说换成“你”更合理。你的看法是什么? 请简要说明理由。 -
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佛兴中学采取严格的防控措施,有效阻断了流感病毒传播链条,实现了“零感染”,真正做到《老子四章》中所说的“ , ”。(2)、美术馆举办了一场有关秋天的画展,其中一幅画按照杜甫《登高》中“ , ”的句意绘出落叶纷纷、江水滔滔的画面,吸引不少游客驻足欣赏。(3)、小雅第一次坐轮船出海,面对一望无际、波澜壮阔的大海,她情不自禁地吟诵起带“沧海”的诗文名句“ , ” 。
-
6、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钱塘观潮
刘黻
此是东南形胜地,子胥祠下步周遭。
不知几点英雄泪,翻作千年愤怒涛。
雷鼓远惊江怪蛰,雪车横驾海门高。
吴儿视命轻犹叶,争舞潮头意气豪。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与柳永《望海潮》中的看法一致,都认为钱塘是东南山川壮美之地。 B、诗人观潮兴致与古人相通,以子胥的视角观察感受雄伟壮观的钱塘江潮。 C、诗歌从视觉和听觉的角度来描写潮水,层层渲染出钱塘潮水磅礴的气势。 D、诗歌尾联写吴儿弄潮,从动作、神态着笔,描绘出一幅竞争激烈的画面。(2)、诗中以虚实结合的方式,生动地描写了潮水,请结合相关内容简要赏析。 -
7、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是日,帝留安石坐,因言: “唐太宗必得魏征,刘备必得诸葛亮,然后可以有为。”安石曰:“陛下诚能为尧、舜,则必有皋、夔、稷、契; 诚能为高宗,则必有傅说。彼二子者,何足道哉!以天下之大,常患无人可以助治者,以陛下择术未明,推诚未至,虽有皋、夔、稷、契、傅说之贤,亦将为小人所蔽,卷怀而去耳。”帝曰: “何世无小人,虽尧、舜之时不能无四凶[注]”安石曰: “惟能辨四凶而诛之,此其所以为尧、舜也。若使四凶得肆其谗慝 , 则皋、夔、稷、契 , 亦安肯苟食其禄以终身乎!”初, 帝欲用安石, 谓之曰: “人皆以为卿但知经术, 不晓世务。”安石对曰: “经术,正所以经世务也。但后世所谓儒者,大抵多庸人,故流俗以为经术不可施于世务耳。 ”帝曰:“然则卿所设施,以何为先? ”安石曰:“变风俗,立法度,今之所急也。 ”帝深纳之。 甲子,设制置三司条例司,掌经画邦计,议变旧法以通天下之利,命陈升之、王安石领其事。刘述率刘琦、钱觊共上疏曰: “安石执政以来,专肆胸臆,轻易宪度。陛下欲致治如尧、 舜,而安石操管、商权诈之术,规以取媚,遂与陈升之合谋,侵三司利柄,取为己功,开局设官,用八人分行天下,惊骇物听,动摇人心。”时安石锐意变更,而帝信任益专,同列无一人敢与之抗者。王安石屏异己者,数月之间,台谏一空。景温雅善安石。先是安石独对,曰: “陛下知今日所以纷纷否? ”帝曰: “此由朕置台谏非其人。”安石曰:“陛下遇群臣无术数,失事机别置台谏官恐但如今日措置亦未能免其纷纷也。”于是专用景温。
(节选自《续资治通鉴·宋纪》)
材料二:
王安石之入对,首以大言震神宗。 曰:“陛下诚能为尧、 舜,则必有皋、 夔、稷、 契,彼魏征、诸葛亮者,何足道哉? ”夫使尧、舜而生汉、唐之后邪,则有称孔明治蜀、 贞观开唐之政于前者,尧、舜固且揖而进之,以毕其说,不鄙为不足道而遽斥之。大其心以函天下者,不见天下之小; 藏于密以察天下者,不见天下之疏。方步而言趋,方趋而言走,方走而言飞; 步趋犹相近也,飞则固非可欲而得者矣。故学者之言学,治者之言治,奉尧、舜以为镇压人心之标的,我察其情 , 与缁黄[注]之流推高其祖以树宗风者无以异。
(节选自王夫之《宋论》卷六)
[注]
1.四凶,指四个不受舜帝统治的部落首领混沌、穷奇、梼杌、饕餮。
2.缁黄,缁,原意是黑色; 黄,原意为黄色。因古时候僧人缁服,道士黄冠,故此处“缁黄之流”代指“佛教道教的信徒”。
(1)、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赋分。失事机A别置B台谏官□恐□但如今日错置□亦未能□免其纷纷也。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此其所以为尧、舜也”与《师说》 “其皆出于此乎”的“其”用法不相同。 B、一,全,都,与《兰亭集序》 “若合一契”的“一”意思相同。 C、震,使……震惊,与《邹忌讽齐王纳谏》 “闻寡人之耳者”的“闻”用法相同。 D、方,正在,与《屈原列传》 “方正之不容也”的“方”意思不相同。(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安石与宋神宗讨论治国之道,他希望宋神宗学习尧、舜,而非效仿刘备和唐太宗。王夫之认为这是言过其实的“大言”。 B、王安石认为宋神宗不必羡慕唐太宗有魏征、刘备有诸葛亮辅佐。在王夫之看来,是因为王安石没有宽广的胸怀和细致的考察态度。 C、王安石认为不相信经术可以用于处理政务的儒家学者大多是庸人,因此深受神宗赞赏。王夫之认为不应将治学与治国混为一谈。 D、刘述联合刘琦、钱觊向神宗上书,认为王安石执政期间不顾他人意见,轻易变更法令制度,动摇人心。王夫之对此则未置一词。(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⑴若使四凶得肆其谗慝,则皋、夔、稷、契,亦安肯苟食其禄以终身乎!
⑵我察其情,与缁黄之流推高其祖以树宗风者无以异。
(5)、王夫之强调王安石“奉尧、舜以为镇压人心之标的”,材料一有哪些事件可以支持王夫之的观点? 请简要概括。 -
8、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回乡记
江子
五十多年前,我的伯父曾水保高中毕业,考入了一所地区主办的四年制中专学校。在四年的时间里,伯父担任了学生会文体部部长之职,并且品学兼优。对这样优秀的学生,人人都认为会有一个好前途在等着他。那时正当少年的共和国百废待兴,伯父这样优秀的年轻人,正是国家基层最需要的人才。
可是伯父做了一个让无数人无比遗憾的选择,回家当了农民。究其原因,乃是伯父有一个极其迂腐、 固执的父亲。是他在伯父念书的四年时光里,不断地催促着他回乡。随着伯父临近毕业,这种催促更是一日紧过一日。
那条联系着故乡与远方的无名公路应该依然记得他回村的景象:他挑着书箱,踉踉跄跄地在路上走着。由于走了几十里远的路,他全身都浸在了汗水里,湿漉漉的头发紧贴着前额。他的步履是这个年龄所不该有的沉重,好像此行的目的地不是他的家乡,而是一个举目无亲、前途未卜的异乡。
伯父一回到村里,就加入到村里的集体劳动。这个学习优秀的中专生,也是一个干农活的好手,抄犁打耙样样都拿得起放得下。他像个真正的农民那样,在田地里肩挑手提,挥汗如雨。并没有花费多少时间,伯父看起来就跟真正的农民没什么两样了:他原本白皙的肤色变成了跟乡亲们一样的酱紫色,原本洁净的衣服沾满了泥点与灰尘。他的手上布满茧子。他的裤脚从早到晚都胡乱挽起,腿上总有泥巴。如此形象的伯父,哪里还有一丁点儿读书人的样子?
可只有伯父知道,他没有一分钟忘记自己是一名读书人。他依然对远方怀着最初的信念。他从未停止读书。每到夜晚,不管自己多困、明天的活儿多重,他都会打开书本阅读。那是他从学校带回来的教材,以及已经在城里上班的同学给他捎来的新书。他在一盏脏兮兮的煤油灯下阅读。夜色无边,伯父在灯光下阅读的样子,如同茫茫大海中拒绝沉沦的岛屿。
村庄的灌溉平常依靠的是全村勒紧裤带置办的一套电力设备,这设备就安装在离村庄几百米远的赣江边一个叫排灌站的小屋里,由专人掌管。设备运转了好几年,从来也没有出过故障。可这年夏天,设备的发动机停止了转动,直接探进赣江的长长的铁管黑如深渊,抽不出哪怕一滴水。
天气炎热,烈日当空,万里无云,蝉叫得人心烦意乱,整个天地间干得仿佛擦根火柴就可以点着。想靠老天下一场暴雨来解渴毫无可能,想靠村里水量不多的几口井也不可能。农业讲究时令,如果不能在立秋之前把田地抄耙开来,把秧苗栽下去,晚稻就会大面积减产,全村人的口粮就会成为问题。立秋一天天逼近。村支书孔明清急得满嘴泡,可村里半桶子水的电工满手污黑却毫无办法,他的嘴里嘟嘟囔囔,不过是为了掩饰内心的无措和焦虑。
有人向孔明清推荐了伯父。伯父穿过孔明清狐疑的目光来到了机器面前。他用耳朵听了听里面的动静,然后将一把起子十分果断地伸向了机器的某个部位。只几分钟,机器就迅速恢复了正常,原本黑洞洞的排灌管口在人们的欢呼声中哗哗哗地往外冒着水花。
设备的成功修理让伯父在村里名声大振。可这对伯父来说不过是小菜一碟,他在学校学的就是农机专业。
事后,村支书孔明清毫不犹豫地把村里最重要的财产——赣江边排灌站的钥匙交给了伯父,同时交给他的,还有村庄整个电力系统的维护权责。
从此伯父经常一个人待在赣江边的排灌站小屋里。他甚至在小屋里放置了一张小床,夜里也常在那里睡觉。他的理由是,排灌站的设备需要看管,村里把这么大的事儿交给他,责任如山,他得时不时地守在那里。
而真相不过是伯父想给自己一个独处的空间。他要读书、思考。他要独自理一理自己凌乱的心。他要好好想一想,几年的乡村生活是不是已经把他的心磨起了茧? 他要问问自己,他离开村庄到远方去的信念,是不是依然强烈。
伯父经常在月光下走出排灌站,看着不远处那条进出村庄的唯一的路。它如此简陋,坑坑洼洼。它两旁的草丛污秽而蓬勃。可是在伯父眼里,它是可以将他射向远方的一支响箭,是可以渡他到理想彼岸的一根苇草。它的不远处就是繁华的小镇西沙埠,也是千里赣江的一个古老码头。那里岔道众多,可以通往县城、市府、省城,乃至无数有名和无名的远方。伯父会在月光下望着这条仿佛可以通向云端和天际的路,历数这些年来从这条路上走出村庄的人们:他的堂叔曾文治去了武汉; 住在村中心礼堂边的地理先生孔冠德老人的儿子孔三豆,因为考学去了衡阳的一家大型国有企业; 住村北边的刘令香因为当兵提了干,复员在县公安局当了公安; 他的另一个堂叔曾学易,当兵去了鄱阳,后来做了一名狱警; 与他家毗邻的曾昭明,也是通过当兵去了新疆,成为村里走得最远的人;村中心井边的刘学稷,因读书成了整个吉安地区知名的教书先生,成为学问深厚、人人敬重的儒者……
皓月当空,不远处的下陇洲村阴影重重。伯父背后的赣江在月光下如水银泻地,美丽得惊人。可伯父几乎没有看一眼的心思。他只是反复盯着那条路。他要时时守着这条未来可以渡他远行的路。他担心自己一转身,它就消失不见,从此自己的未来无可凭依。
简陋的排灌站悬浮在赣江边,仿佛一座因害怕失足落水而紧紧扒住堤岸的小小孤岛。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我”为叙述视角,讲述了伯父高中毕业后回乡的一段人生经历,笔调客观冷静,没有掺杂个人情感。 B、村里排灌站机器出现问题时,伯父依靠他的专业技能赢得了全村人的信赖,说明他已经主动融入农村生活。 C、作者写进出村庄的那条路时突出它的丑,写赣江时突出它的美,其目的都是为了渲染氛围,烘托伯父的心情。 D、作者详细地列举了那些已走出村庄的人们,他们作为社会环境的组成部分,对伯父的成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2)、关于文中“伯父”形象,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伯父作为一个品学兼优前途光明的学生,却在父亲的逼迫下极不情愿地回到农村,可见伯父的性格中有着老实或者懦弱的一面。 B、伯父生性豁达,能够积极顺应现实,读书时刻苦读书,认认真真做名好学生,回家务农后不怕劳累,全心全意做个真正的农民。 C、电力设备发生故障时,村支书的焦虑、电工的狼狈与伯父的从容淡定形成鲜明的对比,动作干脆利落,突显了伯父技术的高超。 D、文中多次对伯父的心理进行剖析,直观展现其丰富的内心世界的同时,也便于读者更加全面了解“伯父”这一人物的形象特点。(3)、文章结尾画横线的比喻句意蕴丰富,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4)、你认为伯父后来是选择留在村里还是离开了故乡? 请结合文本阐述你的观点和理由。 -
9、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然,做起小说来,总不免自己有些主见的。例如,说到“为何”做小说罢,我仍抱着十多年前的“启蒙主义”,以为必需是“为人生”,而且要改良这人生。 我深恶先前的称小说为“闲书”①,而且将“为艺术的艺术”,看做不过是“消闲”的新式的别号。所以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发疗救的注意。所以我力避行文的唠叨,只要感觉够将意思传给他人了,就宁可什么陪衬拖带也没有。中国旧戏上,没有背景,新年卖给孩子看的花纸上,只有主要的几个人,我坚信对于我的目的,这方式是适宜的,所以我不去描述风月,对话也决不说到一大篇。
我做完以后,总要看两遍,自己感觉拗口的,就增删几个字,必然要它读得顺口; 没有相宜的白话,宁可引古语,希望总有人会懂。只有自己知道或连自己也不懂的生造出来的字句,是不大用的。这一节,许多批评家当中,只有一个人看出来了,但他称我为 Stylist(文体家)。
所写的事迹,大略有一点见过或听到过的缘由,但决不全用这事实,只是采取一端,加以改造,或生发开去,到足以几乎完全发表我的意思为止。人物的模特儿也一样,没有专用过一个人,往往嘴在浙江,脸在北京,衣服在山西,是一个拼凑起来的脚色。 有人说,我的那一篇是骂谁,某一篇又是骂谁,那是完全乱说的。
注:①《汉书·艺文志》溯小说之起源,谓其出于稗官,街谈巷议道听途说之所造。
(摘自鲁迅《我怎么做起小说来》)
材料二:
鲁迅小说的现实主义的核心是“写真实”,他非常重视社会生活,要求艺术创作真实地描写生活,反映生活中复杂的关系。他的这种主张起初是在评价古典说部的时候表达出来的。鲁迅赞扬中国古典小说中的现实主义。他说《儒林外史》的刻画人物, “现身纸上,声态并作,使彼世相,如在目前”; 《红楼梦》的描写生活, “叙述皆存本真,闻见悉所亲历,正因写实,转成新鲜”。从笔底经历到纸上声态,在鲁迅看来,它们之所以动人,全在一个“真”字; 而他说的“正因写实,转成新鲜”,实在是直搏内核的至理名言——从平凡的现象(写实) 中揭示不平凡的真理(新鲜),也是他自己的现实主义的最简括、最深刻的科学的说明。一九三五年,鲁迅在一篇评论果戈理的文章中,引了普希金说的“含泪的微笑”这句话,同时指出果戈理的“独特之处,尤其是在用平常事,平常话,深刻的显出当时地主的无聊生活”。这同他赞扬《儒林外史》和《红楼梦》的语言几乎是一致的。鲁迅称《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感而能谐,婉而多讽”, “感而能谐”是“含泪的微笑”的同义语; 称《红楼梦》的写实本领为“如实描写,并无讳饰”, “如实描写”也同“用平常事,平常话”显出地主的无聊生活十分相似。鲁迅在翻译介绍、整理编写的过程中,潜心巨著,多所发明,从中外著名作品中开掘出了许多可以互相参照、互相补充的艺术的手段与法则。
这些事实加深了鲁迅对现实主义的认识。他将古代的和外国的经验移植到现代创作上,向艺术家提出: “因为真实,所以也有力。”当张天翼的小说《蜜蜂》引起蜜蜂是否会于虫媒花有害的讨论,他认为这是可能的,主动写了《“蜜蜂”与“蜜”》,介绍蜜蜂争蜜的情形; 当杨昌溪抄袭《毁灭》,将莱奋生佩挂的“日本指挥刀”改为“日本式指挥刀”,他认为这是错误的,又主动写了《刀“式”辩》,说明游击队的生活。他自己为了小说《阿Q正传》里阿Q唱绍剧《龙虎斗》中“我手执钢鞭将你打! ”、散文《女吊》里女吊出场时唱“奴奴本是杨家女,……”两段,怕儿时记忆不真,都曾向人询问,调查对证。
细节描写是构成现实主义创作的条件,而根本的关键在真实。鲁迅还多次告诉我们什么是真实。有一个要点他曾反复说明:真实不一定是事实。虽然从一般意义上说,事实也是真实的,但没有经过剪裁和集中,没有经过综合和概括,没有经过典型化的艺术的过程,严格地说,这样的作品不能算是艺术品。艺术上的真实,鲁迅说,“不必是曾有的实事,但必须是会有的实情”,鲁迅自述其创作经验有四句话,叫做: “静观默察,烂熟于心”,“凝神结想,一挥而就”。他不用一个单独的模特儿,便于将真实和事实区分开来,这对小说的现实主义的典型化手法,大有好处。一九三三年十二月,《申报》副刊《自由谈》发生文学与社会生活问题的争论,鲁迅在一封给人的信里说:“艺术的真实非即历史上的真实,我们是听到过的,因为后者须有其事,而创作则可以缀合,抒写,只要逼真,不必实有其事也。”但他又反转来强调,凡所缀合、抒写的“何一非社会上的存在”!他自始至终重视社会生活:不必是事实,一定要真实。就在这封信里,对社会生活与文艺创作的关系,鲁迅还发表了一段十分精辟的言论,他就两者的作用与反作用,打了个比喻说:“这正如芝麻油原从芝麻打出,取以浸芝麻,就使它更油一样。”从这句话里,也透露了鲁迅对现实主义创作原则的极为重要的见解,值得深入的探究与钻研。
(摘自唐弢《论鲁迅小说的现实主义》)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鲁迅坚决反对小说“为艺术而艺术”的观点,认为小说应为改良人生发挥作用,应具有现实意义。 B、鲁迅小说中的人物都是从各处拼凑而成的,讲述的故事也是自己的创造,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 C、鲁迅专门对小说中的“绍剧唱词”进行调查,确保细节真实,他认为真实至关重要,真实才有力量。 D、关于社会生活与文艺创作的关系,鲁迅形象生动地将社会生活比作芝麻,将文艺创作比作芝麻油。(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鲁迅非常重视语言的锤炼,尽量让文章读得顺口,其目的在于借助小说以唤醒更多的民众。 B、鲁迅对现实主义的认识受到中国古典小说及外国作品的影响,经历了一个逐步深化的过程。 C、果戈里和曹雪芹的作品中都真实地描述了现实生活,可见改良人生是他们共同的创作目标。 D、理解鲁迅小说的现实主义,先要准确理解“真实”的含义,因为这是现实主义创作的关键。(3)、下列选项属于材料二中“艺术的真实”的一项是( )A、《背影》中“我”父亲穿越铁轨、爬上月台买橘子等一系列感人行为。 B、《荷花淀》里发生在荷花丛中的伏击战洋溢着诗情画意般的革命激情。 C、《宇宙的边疆》列举真实可靠的研究来数据激发读者探索宇宙的兴趣。 D、《哦,香雪》里提及的泡沫塑料铅笔盒带磁铁且能“啪嗒啪嗒”合上。(4)、鲁迅在谈小说创作时提到了“中国旧戏” “新年卖给孩子看的花纸”,请简要分析其论证效果。(5)、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学习就必须求真学问”。请根据材料谈谈鲁迅的创作经验对我们做学问有什么启示。 -
1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尼采认为人生有三重境界:骆驼、狮子和婴儿。第一重境界是骆驼,忍辱负重,被动地听命于别人或命运的安排;第二重境界是狮子,把被动变成主动,由“你应该”到“我要”,一切由我主动争取,主动负起人生的责任;第三重境界是婴儿,这是一种“我是”的状态,抛开繁杂,回归真实的本我。
对此,你有怎样体验和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李斯是辅佐秦始皇统一天下的重臣,秦帝国建立之后李斯为秦帝国兼并六国成功后的大统一做出巨大的贡献。秦始皇所有政绩中 ① 。秦始皇沙丘病故之后,李斯更是肩负着维系帝国的重大责任。
李斯后来违心地接受了赵高篡改始皇遗诏的政变。在利益的权衡之中,他同意了赵高的阴谋,保住了自己的相位。但是,伴随着赵高日益嚣张的权势,李斯最终还是惨死在赵高的屠刀之下。李斯虽然想保住大秦帝国,想保住自己的相位,但是,最终 ② 。这是李斯的悲剧!
选择摆在我们面前的时候,我们都将会面临着一场考验。所有考验的本质其实只有一条: ③ 。我们所说的每个人,毫无例外也包括了政治家。李斯作为秦帝国的丞相,逾越一个政治家的底线,导致了赵高阴谋的得逞,加速了秦帝国的灭亡。选择应该选择的是勇敢,选择不该选择的是怯懦,放弃不该放弃的是愚蠢,放弃该放弃的是睿智。李斯如果能够坚守“奉主之诏,听天之命”的原则,不放弃一个政治家的道德底线,他会走到被杀这一步吗?
王立群《政治家的道德底线——谈李斯之死》有删节
(1)、下列句子中的引号与文中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A、习主席多次强调“合作”的重要意义,要携手构建亚太命运共同体,再创合作新辉煌。 B、中国在现在和将来相当长的岁月里,都是一个农业大国,“民以食为天”的说法自古流传。 C、科学家已经建造了大型“原子对撞机”,这种仪器可以在实验室里产生微量的奇异物质。 D、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做“发扬国光”。(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杭州变临安、南京变金陵、西安变长安……”一夜之间,在冬雪的银装素裹下,使许多历史文化名城呈现出如梦如幻的诗画意境。一帧帧①____的雪景图,引发了人们对“诗意中国”的审美共鸣。打量那些刷屏的雪景照片,有一种现象耐人寻味:雪落在那些“高大上”的现代建筑上时,显得②____;而当长桥短亭、雕梁画栋、飞檐翘角等与皑皑白雪相遇时,总能呈现出让人惊叹的构图与意境。
这当然不是雪花偏爱古老的事物,而是人们的眼睛和镜头钟情于雪景中的“诗意”:日常的我们,或已习惯了所在城市的拥挤和喧嚣,触目所及皆是高楼大厦和车水马龙,而雪给我们带来了一种轻、一种慢、一种久违的停顿、一种忘我的宁静。
那些“美到哭”的雪景,仿佛把人们的思绪带回到了唐诗宋词、水墨丹青的世界当中。不管时代怎么发展变化、城市如何③____,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除了物质上的满足,更有精神上的愉悦。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光彩夺目 精彩绝伦 喜欢 瞬息万变 B、美不胜收 平淡无奇 偏爱 日新月异 C、光彩夺目 平淡无奇 喜欢 瞬息万变 D、美不胜收 精彩绝伦 偏爱 日新月异(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一夜之间,银装素裹的冬雪,使许多历史文化名城呈现出如梦如幻的诗画意境。 B、冬雪的银装素裹,一夜之间,许多历史文化名城呈现出如梦如幻的诗画意境。 C、一夜之间,冬雪的银装素裹,使许多历史文化名城呈现出如梦如幻的诗画意境。 D、银装素裹的冬雪,一夜之间,把许多历史文化名城呈现出如梦如幻的诗画意境。(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短小精悍但不失蕴意,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
13、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归园田居》中,“ , ”两句,以动写静,写出了乡村生活的宁静。(2)、思乡是游子永恒的吟唱,但就如《春江花月夜》中“ , ”两句所说,不知有几位游子能乘着月光回家,一解相思之愁。(3)、古典诗歌中以“江”为意象的诗歌特别多,请写出你所知道的苏轼创作的相关诗句“ , ”
-
1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蔡泽见逐于赵,闻应侯(范雎)任郑安平、王稽,皆负重罪,应侯内惭,乃西入秦。将见昭王,使人宣言以感怒应侯曰:“燕客蔡泽,天下骏雄弘辩之士也。彼一见秦王,秦王必相之而夺君位。”
应侯闻之,使人召蔡泽。蔡泽入,则揖应侯,应侯固不快;及见之,又倨。应侯因让之曰:“子尝宣言代我相秦,岂有此乎?”对曰:“然。”应侯曰:“请闻其说。”蔡泽曰:“吁!何君见之晚也。夫四时之序,成功者去。夫人生手足坚强,耳目聪明,而心圣知,岂非士之所愿与?”应侯曰:“然。”蔡泽曰:“质仁秉义,行道施德于天下,天下怀乐敬爱,愿以为君王,岂不辩智之期与?”应侯曰:“然。”蔡泽曰:“若秦之商君 , 楚之吴起,越之大夫种,其卒亦可愿矣。”
应侯知蔡泽之欲困己以说,复曰:“何为不可?夫公孙鞅事孝公,极身毋二,尽公不还私,信赏罚以致治。卒为秦禽将,破敌军,攘地千里。吴起事悼王,使死不害公,谗不蔽忠,言不取苟合,行不取苟容,行义不图毁誉。大夫种事越王主离困辱悉忠而不解主虽亡绝尽能而不离多功而不矜贵富不骄怠。若此三子者,义之至,忠之节也。故君子杀身以成名,义之所在。身虽死,无憾悔,何为不可哉?”
蔡泽曰:“主圣臣贤,天下之福也;君明臣忠,国之福也;父慈子孝,夫信妇贞,家之福也。是有忠臣孝子,国家灭乱,何也?无明君贤父以听之。故天下一其君父为戮辱,怜其臣子。夫待死之后可以立忠成名,是微子不足仁,孔子不足圣,管仲不足大也。”于是应侯称善。(有删减)
(节选自《战国策・秦三》)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大夫种事/越王主离困辱/悉忠而不解主/虽亡绝/尽能而不离/多功而不矜贵富/不骄怠 B、大夫种/事越王/主离困辱/悉忠而不解主/虽亡绝尽能而不离/多功而不矜/贵富不骄怠 C、大夫种事越王/主离困辱/悉忠而不解/主虽亡绝/尽能而不离/多功而不矜/贵富不骄怠 D、大夫种事越王/主离困/辱悉忠/而不解主/虽亡绝/尽能而不离/多功而不矜/贵富不骄怠(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商君,即商鞅,战国时期政治家、改革家、思想家、军事家,墨家代表人物,卫国国君后代。 B、揖,古代的拱手礼,蔡泽对地位比自己高的应侯行此礼,是一种不尊敬对方的表现。 C、四时,古代语,指春夏秋冬四季,这里与《四时田园杂兴》中的“四时”意思一样。 D、君子,这里指人格高尚、道德品行兼好之人,与“莲,花之君子者也”中的所指相同。(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蔡泽先放出豪语来激怒范雎,后又故意表现得傲慢无礼,不尊重范雎,这样做的目的是引起范雎的重视。 B、蔡泽的种种行为表明,他虽然是被迫去秦国,但此时他的目的非常鲜明,就是要取范雎相位而代之。 C、蔡泽见到范雎后,连续问了他三个问题,范雎知道那些问题里面包含着陷阱,意图陷自己于窘境。 D、范雎与蔡泽互相辩难,各自揣摩对方心理,不难看出范雎故意狡辩以逞其强,而蔡泽胸有成竹必欲战而胜之的心态。(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夫公孙鞅事孝公,极身毋二,尽公不还私,信赏罚以致治。
②是有忠臣孝子,国家灭乱,何也?无明君贤父以听之。
(5)、能言善辩的蔡泽是如何说服范雎,让他“称善”的?请从内容与手法的角度分别简要概括。 -
1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雪地追踪
曲波
腊月严冬,云层密布,狂风卷着雪头,呼啸着,翻滚着,遮天盖地而来。飞舞的雪粉,来往冲撞,不知它是揭地而起,还是倾天而降,整个世界混混沌沌皑皑茫茫,大地和太空被雪混成了一体。
一铺关东山式的四合大炕上,坐着小分队的全体队员。东间里,少剑波独自一个人,在一块不很大的地上来回踱着。他的思索愈来愈激烈,好像今天的大风雪,非逼着他马上作出什么决定不可。从他的神情中可以看出,他忽而迟疑,忽而急躁,忽而又是兴奋。这些表情在交替翻腾,反映着他内心的思绪。
从对许大马棒匪伙的审讯中,本来已经确定了第二步的前进方向和打击的目标,但几天来初冬的小雪,却刁难了少剑波素来的神速果断。它每天拂晓总是下一阵,下到地上又不融化,它成了未来雪原的奠基层,这是东北雪的一大特色。
由于这样,小分队的任何行动,将会在地上留下脚印,那时小分队就不是一支神不知鬼不觉的飞箭,而会成为一队有形有踪的猎人。这样来对付数倍于我的狡猾残忍的匪徒,是一种极大的不利。
“雪!成了敌人的义务‘情报员’,又成了暴露小分队秘密的‘奸细’。”几天来少剑波的内心在对这种情况发怒,行动一直未决。寻找和抓住行动的机会,成为少剑波十数天来思考的中心。今天的大雪来临,是少剑波决定问题的时刻了。
“警卫员!”少剑波以一副坚韧自信的神气喊道。
“有!”高波从西间跑过来,站在门框旁静等首长的命令。
少剑波没言语,他那果断的神气,顿时迟疑下来。他谨慎地从衣兜里再次掏出那封信,看了又看,然后坐在炕沿上,拐肘支着小炕桌,瞅着信上的每一句每一字,在细细地琢磨。高波看到首长又在考虑,便轻轻地退回西间。
身旁的火盆,吐着蓝色的火焰,少剑波点着头,瞅着信,默默地念着:“……你是青年,我们所担心的主要是你的急躁和轻率。因此应特别告诫你,侦察要准,判断要稳,打击要狠。当你还没有确实把握之前,切忌盲动。千万不要忘了,你的小分队任何一点气味也不要被敌人嗅到。雪地在这方面给了你困难,同样反过来也给了极大的便利,问题是你如何善于利用它。”
少剑波觉得眼睛一阵明亮,全身兴奋地跳下炕来,自语地说:“首长英明,远隔千里,一句话解决了我的难题。”他把桌子一推,以最坚定的语气喊道:“高波!白茹!”
“有!”
“都过来!”
高波、白茹一齐来到东间。
“你们要知道,”少剑波满面欢笑没头没脑地说,“关键问题在于咱们如何利用它,对吗?……现在不是给咱们戴奖章的时候,那样咱们会昏迷,现在应是批评再批评,你们说对不对?”
高波、白茹被少剑波没头没脑的几句话,说得也不知怎样答对,只是瞪着奇疑的四只眼睛抿嘴笑了笑。少剑波再看了一下门外的大风雪,头一点,用特别兴奋的声调命令道:“好时机,命令各小队,马上准备出发。”
“是,”高波复诵道,“命令各小队,马上准备出发。”说着行了军礼,跑出去。
各小队接到命令,急速整装。战士们都显出一种疑问的神情,“为什么这样大的风雪要出发呀?”
少剑波再次细细地校对了一下地图上所标的红线,再次测了测指北针的方向度,当他自信不会有任何误差时,然后他坚决果断地自语道:“决定了!”一面紧张地整装。当他把一切装备佩带好,便向屯东走去。四合大炕的屋子里,战士们在精神紧张地等待着。
“立正!”当少剑波走进来,杨子荣一声口令,战士们向首长行注目礼。少剑波还了礼,轻道一声“稍息”,便立在四合大炕的地中央。战士们在炕上,窗台上,炕沿上,地上,站着,坐着,或单腿跪着,蹲着,静等着少剑波讲什么。
“同志们,”少剑波的神情突然特别焕发,“时机到了!现在我们立即出发,到敌人看不到我们而我们却能找着敌人的地方去,再给他来个比奶头山更干净的歼灭战。”
战士们一阵兴奋的微笑。“越快越好!”
少剑波微笑着看了看窗外的大风雪,战士们的视线也被拉到窗外。
“大雪!”少剑波道,“本来是我们行军中的敌人,但今天它却变成了我们的朋友,我们的力量。依靠它可以发现敌人的踪迹,依靠它又可以隐蔽咱们自己的踪影,这就更有利于我们掌握军事上的主动权,便利于我们神出鬼没地打击敌人。”战士们怀疑的神情消散了,顿时精神焕发。
少剑波又幽默逗趣地道:“当然啦!有一利,必有一弊,交这样一个生疏的朋友,就必得有点花费。咱们也别小气,花费就花费点吧!咱这位朋友不要别的,就是要咱们的力气和意志。”
战士们的笑声中,少剑波坚毅地抖动了一下肩膀。
“咱这朋友,”少剑波继续道,“又滑又刁,生性好陷人,好绊脚,又有点欺软敬硬。只要你有硬骨头,给它力气,它就会佩服你是好汉,它就会尊敬你。谁要是装孬种,它就越抽谁的后腿。”大家被剑波这番有趣的比喻,逗的大笑起来。
“我们今天的行军中,要摸摸我们这位新朋友的脾气,从而想办法驾驭它,利用它多给我们些帮助。这就要求大家开动脑筋,寻找窍门,创造雪地行军战斗的经验。现在我命令,出发!”
战士们在旺盛刚毅的气氛中,冒着纷纷正盛的落雪迈入滔天倾地的大雪原。小分队的影子,在弥漫无边的林海雪原里,像几十颗黑点,蠕蠕前进。
(节选自《林海雪原》,有删减)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对大雪纷飞环境的描写,为下文写少剑波内心的焦虑以及他后来终于想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的故事情节做了铺垫。 B、少剑波再次阅读首长给他的信,从中获得了启发,让他想到雪地虽然造成了困难,但只要善于利用,就可以化劣势为优势。 C、少剑波用坚韧自信的神气喊警卫员进来,但又迟疑不语,表明此时他的思考还没有完全成熟,反映出他性格上有些优柔寡断。 D、能将大雪这种行军敌人转变为朋友,反映出少剑波及小分队战士们的勇敢与智慧,体现出他们身上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2)、关于文中结尾部分少剑波谈论大雪的情节,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少剑波说大雪可以变成了朋友、力量,这与上文写他反复看首长的信的情节相照应。 B、少剑波幽默、智慧的讲话打消了战士们心中对恶劣天气的畏惧,给了他们信心和勇气。 C、少剑波的分析具有指导性意义,为小说后文写战士们巧妙利用大雪消灭土匪做了垫。 D、少剑波此时的自信、智慧,与上文他犹豫不决形成反差,这样的人物描写更显真实。(3)、试分析小说情节设置的技巧。(4)、《林海雪原》这篇小说始终洋溢着浓郁的革命浪漫主义,请结合本文谈谈你的理解。 -
1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词原是歌筵酒席间演唱的歌辞,然而后人却又往往从这种歌辞中看到了比兴寄托的深意。比兴寄托有广义的解释,也有狭义的解释;有字面的解释,也有引申的解释;有就作者方面而言的说法,也有就读者方面而言的说法。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分析这个问题。
先讲“比”“兴”二字。词天生有这一特质,容易把作者引向比兴寄托的路子,也容易引起读者比兴寄托的联想。本来“比”“兴”二字是写诗的两种手法,如果换一种较新的说法,我以为比兴就是指心与物相结合的两种基本关系,“兴”是见物起兴,是由物及心。
见物起兴是说你看到一个物象,引起你内心的一种感发。以《诗经》来说,“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是外在的物象,所谓“物象”,是眼睛所能看见的、耳朵所能听见的,凡是感官所能感受的统称物象。这在中国诗歌中有很久远的传统。即如《诗品·序》中就曾说:“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又说:“若乃春风春鸟,秋月秋蝉,夏云暑雨,冬月祁寒,斯四候之感诸诗者也。”陆机的《文赋》也曾说“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都是说你看到外界的景物后引起了你内心的感发,是由物及心的物与心的关系,这就是所谓的“兴”。李后主《相见欢》:“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这种由于看到“林花谢了春红”而引起的感发就属于此类。
什么叫“比”呢?“比”是以此例彼,是说你内心中有一种情意,要借助于外在的物象来传达,因为诗歌这种美文,如果只讲抽象的概念中的情意,便不易引起读者直接的感动,所以常要把抽象概念的情意与具体的物象联系起来,才能引起读者的感发。由心及物的例证如《诗经·硕鼠》:“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逝将去女,适彼乐土。乐土乐土,爰得我所。”是用一只吃粮食的大老鼠来比喻剥削者,这是他心中先有一个剥削者的概念,然后用硕鼠这一形象来表现的,是先有内心的情意然后找形象来比喻,是由心及物的心与物的关系,这就是所谓“比”。秦观的“欲见回肠,断尽金炉小篆香”(《减字木兰花》),说你要看到我内心中那千回百转的情意,就像篆字般曲折的小篆香一样,寸寸燃尽,以此形容其回肠的寸断。这也是“比”,是先有其回肠的情绪而后以小篆香来做比喻的。
所以一般说来,比兴就是表达情意的两种基本方式,或者是由物及心,或者是由心及物。这是对“比兴”最简单的解释。
不过,“兴”的情况比较复杂,因为“兴”只是纯粹直接的感发,并没有明显的理性的衡量和比较,所以有时是正面的感发,有时是反面的感发,而且同样的物象可以引起不同的感发,所以“兴”这种感发的范围是非常自由的,不是理性所能够完全掌握的。相对而言,“比”是比较有理性的。总之,“比”与“兴”基本上原该是指诗歌创作中“心”与“物”相交感时的两种方式和作用,但是汉儒却对“比兴”有了另一种解释,说“比”是“见今之失,不敢斥言,取比类以言之”,而“兴”则是“见今之美,嫌于媚谀,取善事以喻劝之”(《周礼・春官・大师》郑玄注)。不过,这种说法并不完全可信,因为从《诗经》的作品分析,用兴的方法写的对象不一定都是美的,用比的方法写的对象也不一定都是恶的。总而言之,在中国文学批评的传统上,“比兴”就开始有了另外的意思,就是“言在此意在彼”的一种美刺托喻的意思。这以后,在诗歌创作中说到“比兴”就再难只以单纯的心物交感的比兴来衡量,而有了一种言外之意可以追寻体会的意思了。
(摘编自叶嘉莹《诗显而词隐》)
材料二:
有时候你会感觉到一种宿命,好像是注定了要让一个诗人亡一次国,然后李煜才会写出分量那么重的几个句子出来。就是如果不是遭遇这么大的一个事件,他的生命情调不会从早期的有点轻浮、有点淫乐转到那么深沉。就是一个亡国,忽然让这个才华横溢的人领悟到繁华到幻灭。所以我们读到《虞美人》,读到《浪淘沙》,读到他这些后期的作品的时候,忽然带动了一个很不同的生命经验。这种在亡国之后产生出来的创造力,其实是值得我们重视的。
五代词刚好是诗词这两种文体的连接,因为在唐诗的黄金时代之后,你要写诗超过李白杜甫,想都不必想了。所以要另辟蹊径,另辟一条新路出来,反而走到了通俗的这个世界上去,把通俗重新开创新经验。当时有一批傻傻的人,还在那边继续模仿唐诗的,全部都完了。反而走到流行歌曲的这批人出现了新的东西,这就是我们今天讲的五代词的变革意义,就是词根本就是流行歌曲。
大家也许可以理解,为什么我们今天读到“林花谢了春红”这样的句子,我们会隐约感觉跟唐诗不一样。“太匆匆”,就是一个很直接的民间感情,就是觉得好快啊。所以你会发现,把这些东西变成歌,变成现代的流行歌曲非常容易,因为它本来就是歌。我们现在读的《虞美人》《乌夜啼》都不是文学的名字,而是音乐的名字,等于现在我们讲的“降G大调”之类的意思,升调、降调的意思。
(摘编自蒋勋《为什么唐诗会变成宋词》)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比兴有各种解释,有广义的、狭义的解释;有字面的、引申的解释;也有就作者或读者方面的说法,可从不同角度分析。 B、因为只是纯粹直接的感发,并没有明显的理性的衡量和比较,所以“兴”感发的范围非常自由,情况比较复杂。 C、叶嘉莹引用《相见欢》是为了解说“兴”的概念,而蒋勋引用“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则是为了说明五代词与唐诗不同。 D、唐诗在黄金时代之后已不太可能被超越,继续模仿唐诗的创作者没有出路,而另辟蹊径开创出的更为通俗的词反而超越了唐诗。(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叶嘉莹认为,词虽是歌筵酒席间演唱的歌词,但天生就有“比”“兴”特质,作者易运用比兴寄托,而读者不易产生比兴寄托的联想。 B、叶嘉莹认为比兴是写诗的两种手法,即心与物相结合的两种基本关系,“兴”是由心及物,“比"则是由物及心。 C、叶嘉莹认为汉儒对“比兴”兴美比恶的解释并不可信,但引出了“比兴”的“言在此意在彼”的美刺托喻的解释。 D、蒋勋认为,李煜经历了亡国之痛,有了跟以往不同的生命体验,爆发出艺术上的创造力,创作出《虞美人》《浪淘沙》这些后期作品。(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属于“见物起兴”的一项是( )A、我心匪石,不可转也。我心匪席,不可卷也。 B、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C、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D、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4)、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5)、请运用文中叶嘉莹先生的“比兴寄托”理论赏析陆游的《卜算子·咏梅》:“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着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
17、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曾国藩家书》云:“吾辈在自修处求强则可,在胜人处求强则不可。”
《人民日报》曾指出:“面对人生新阶段的困惑与挑战,青年人要学会向外探索、向内生长,求得更辽阔宽广的发展空间,同时也更深地扎根于奋斗的泥土中。”
对于以上材料,你有何看法?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作为新时代青年的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
18、语言文字运用Ⅱ
每天人都在吃淀粉,吃维他命A……你回去在实验室研究,淀粉供给热料,维他命A给人这个那个——合于营养,用以维持生命。但是你去找一个乡下佬问他,为什么吃辣子、大蒜,他会回答你,“这才好吃,下饭的呀。”好吃,是欲望,那是自觉的。直接决定我们行为的确是这些欲望。____?食色性也,那是深入生物基础的特性。这里似乎有一种巧妙的安排,为了种族绵续,人会有婚配之俗;为了身体所需,____。
在乡土社会中个人的欲望常是合于人类生存条件的。两者所以合,那是因为欲望并非生物事实,____。我说它是文化事实,意思是人造下来教人这样想的。譬如说,北方人有吃大蒜的欲望,并不是遗传的,而是从小养成的。所谓“自私”,为自己打算,怎样打算法却还是由社会上学来的。问题不是在要的本身,而是在要什么的内容。这内容是文化所决定的。
(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2)、简述第二自然段的主要内容。要求使用包含因果关系的句子,表达准确流畅,不超过40个字。 -
19、语言文字运用Ⅰ
4月13日至18日,第四届中国国际消费品博览会在海南举办,全球超4000个消费精品品牌群英荟萃,各领域新质生产力代表产品____,AI智能、新能源、新技术、新材料引领消费潮流,成为当之无愧的“网红”,让消费者洞见未来生活。
在当今AI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新质生产力已成为经济发展的关键。在数字和服务消费展区内,AI书法机器手臂挥毫“海纳百川”一气呵成,引得现场观众____。最新升级迭代的认知大模型星火V3.5,在语言理解、数学能力、语音交互能力上有出色的表现,在代码能力、多模态理解方面也____。
随着一系列新质生产力典型业态相关产品和方案的集中亮相,给广大消费者带来全新体验的同时,也激发了更多新型消费,引领消费提质升级。
(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3)、下列句子中的“让”与文中加点的“让”,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让我说,他这样做没问题。 B、她真是巾帼不让须眉啊! C、你的失误让我们整个团队陷入了困境。 D、他总是把轻松的工作让给别人,自己挑重活儿。 -
2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归有光在《项脊轩志》中追忆祖母,写祖母来看我时“”且自语,后又“ ”,这两处动作描写将祖母对孙子的牵挂、赞许、鞭策、期望的复杂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2)、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认为“ , ”,只有做到文质兼备,配合恰当才能成为君子。(3)、在重阳节前后的一天,小刚陪爷爷一起登高临远,面对着广袤的天地,他情不自禁地吟咏出了古人写景的名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