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卷网-试卷题库版本:
全部 统编版(部编版) 人教版 苏教版
  • 1、仔细阅读这首唐朝诗人聂夷中的诗,为诗题概括一个表达作者情感的字填在标题横线上,简述你选择这个词的理由。

                田家》 (唐 聂夷中)

    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

    我愿君王心,化作光明烛。不照绮罗筵,只照逃亡屋。

    标题:《田家》。理由:

  • 2、观察下面的漫画,用简要的语言概括其主题。

    主题:

  • 3、下列有关名著的表述,正确的两项是( )( )
    A、《西游记》是一部章回体魔幻小说,也是一部具有反抗封建统治意义的神话作品。 B、从智取生辰纲开始,水浒英雄走上了一条联合斗争的道路。 C、晁盖是梁山上的主要领导人,一方面仗义疏财,广交江湖好友,有很强的组织能力和指挥才能,一方面又有着浓厚的忠君思想。 D、祥子到曹家拉包月。一天夜里,祥子拉曹先生回家,不小心撞到石头上,他和曹先生都摔伤了,祥子很难受,因为曹先生责备了他。 E、刘四爷把人和车厂卖了,虎妞依靠父亲的希望落空了,无奈之下只好拿钱买车给祥子拉。
  • 4、把文中加点字的注音和拼音所表示的汉字依次填在指定方格内。

     雨敲在鳞鳞千瓣的瓦上,由远而近,轻轻重重轻轻,夹着一股股的细流沿瓦槽与屋yán潺潺泻下,各种敲击音与滑音密织成网,谁的千指百指在按mó.耳轮?“下雨了,”温柔的灰美人来了,她冰冰的手在屋顶指弄着无数的黑键和灰键,把午一下子奏成了黄昏。





  • 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唐代诗人杜荀鹤在《泾溪》中写道:“泾溪石险人兢慎,终岁不闻倾覆人。却是平流无石处,时时闻说有沉沦。”意思是,险流之处几乎无人倾覆,而平流无险之处却时常有人出事。

    上述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 6、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车辆电动化是国际公认的发展趋势。①           , 各国科研团队都在开发高性能电池体系, 利用新的材料,提升电池的性能、功率特性和安全性,以期解决续航问题。电池的安全性也 是消费者关心的问题。②            , 但可以从动力电池材料体系、安全管理方面等入手,不断 提高安全性,让消费者放心。国家不断出台越发严苛的环保标准要求,③         , 减轻汽车 行业排放污染,才能保障社会可持续发展,实现汽车工业的跨越式发展。

  •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中国印章文化源远流长。印章在古代主要用作身份凭证和行使职权的工具。《说文解字》言“印,执政所持信也”,揭示了印章功能的核心——信。“示信”,是印章文化功能最本质之点。秦以前,官、私印都称“玺”,起初作为商业交流货物时的凭证。秦以后,印章范围扩大为证明当权者权益的法物。印章和政治仪礼结下了不解之缘,汉初名臣张良____,解印绶辞归,意味着权力的卸除。

    印章的发展史出现过两次高潮,一次在秦汉时期,另一次在明清时期。秦印注重实用,即使是印文、章法,还是外形,都蕴含出一种质朴、自然的美。明清是印章热的时代,期间名家竞起,流派争衡,印学理论更是____,促成印章发展史上的第二次高潮。印章在发展中,出现了丰富的品类,如表字印、室名印、别号印、收藏印、鉴赏印、考订印等等,____。印章可分为实用的、非艺术性的印章和艺术性的印章。____,这两部分不是截然分开、互不包容的,而是变动不居、互为转换的。

    今天,印章的示信功能已明显削弱,但它的美学系统正在加强甚至扩展。(    ),已显露其“出蓝”之势。印章艺术,正以一种中国的语言方式,向世界讲述着文明古国的历史和文化。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功成身退   层出不穷   不一而足   然而 B、韬光隐晦   层出不穷   不一而足   然而 C、功成身退   应接不暇   俯拾皆是   因而 D、韬光隐晦   应接不暇   俯拾皆是   因而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秦印注重实用,无论是外形,还是印文、章法,都呈现出一种质朴、自然的美。 B、秦印注重实用,无论是印文、章法,还是外形,都蕴含出一种质朴、自然的美。 C、秦印注重实用,即使是外形,还是印文、章法,都蕴含出一种质朴、自然的美。 D、秦印注重实用,即使是印文、章法,还是外形,都呈现出一种质朴、自然的美。
    (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篆刻创作、展览、评赛等活动方兴未艾,篆刻家、书画家的优秀印作,对秦汉范型来说 B、篆刻家、书画家的优秀印作,对秦汉范型来说,篆刻创作、展览、评赛等活动方兴未艾 C、对秦汉范型来说,篆刻创作、展览、评赛等活动方兴未艾,篆刻家、书画家的优秀印作 D、篆刻家、书画家的优秀印作,篆刻创作、展览、评赛等活动方兴未艾,对秦汉范型来说
  • 8、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在《虞美人》中,李煜以“”两句,表达了江山易主、物是人非的感慨,流露出对故国的思念之情。
    (2)、《诗经·静女》中,描写男主人公对女子所赠的彤管的喜爱的句子是:“。”
    (3)、荀子在《劝学》中,“”明确指出蚯蚓能以泥土、地下水为食的原因;“”指出了螃蟹心意浮躁的表现。
    (4)、苏轼《赤壁赋》中“客”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慨叹“生命短促,个体渺小”的句子是:“。”
    (5)、姚鼐《登泰山记》中,作者与友人登泰山是在冬季,“”两句最能反映当时天气恶劣,登山艰难。
  • 9、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语。
    (1)、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
    (2)、郯子之 , 其贤不及孔子
    (3)、方其破荆州,江陵,顺流而东也
    (4)、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不能以一瞬
    (5)、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雾若带然
    (6)、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
    (7)、见云中白若樗藉数十立者,山也
    (8)、山不厌高,海不
    (9)、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
  • 10、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司马青衫”出自“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白居易的《琵琶行》,用来形容极度悲伤,也借指悲伤凄切的人。 B、阳,指山南水北;阴,指山北水南。阳谷,指山南面山谷中的水。阴谷,指山北面山谷中的水。 C、干支纪日法是汉族民间使用天干地支记录日序的方法。丁未日的前一天是丙午日,后一天是戊酉日。 D、《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305首诗歌,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
  • 11、下列各文言句式分类正确的一组是( )

    ①取之于蓝   ②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③蚓无爪牙之利

    ④不拘于时   ⑤句读之不知        ⑥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

    ⑦相与枕藉乎舟中⑧转徙于江湖间     ⑨何为其然也   ⑩客有吹洞箫者

    A、①⑧/②⑨/③⑤/④⑦/⑥⑩ B、①⑦⑧/②④/③⑩/⑤⑨/⑥ C、①⑦/②④/③⑤/⑥⑩/⑧⑨ D、①⑦/②④/③⑤/⑥⑩/⑧/⑨
  • 12、下列各组句中加点字活用方式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食埃土   顺流而也   对此欲倒南倾 B、道也   吾从而之   鱼虾而友麋鹿 C、益圣   学而大遗   而学于师 D、深林兮惊层巅   舞幽壑之潜蛟   饿其体肤
  • 13、下列各句中不全是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冯虚御风   山川相缪,郁乎苍苍   一尊还酹江月 B、酾酒临江   须臾呈五采   或师焉,或不焉 C、爱而不见   说怿女美   多平方,少圜 D、虽有槁暴   契阔谈䜩,心念旧恩   匪女之为美
  • 14、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是谁的妈

    闫玲月

    张老太最近总是爱忘事,本来在炒菜,接个电话就忘记了,直到满屋子油烟味,她才慌忙往厨房跑。两岁的孙女要吃樱桃,张老太怕樱桃酸,打算放点白糖,却错将咸盐当了白糖,结果孙女刚吃进嘴里就哇哇大哭。

    柳娜将这些告诉了老公大旺:“你妈怎么整天丢了魂儿似的?该不是得了老年痴呆吧?”大旺细想母亲最近的状态,每天总说脑袋发沉睡不醒、眼睛睁不开,还问他们一些奇怪的问题,比如大旺昨天明明在家里,母亲非问他去哪儿出差了。刚吃完饭,母亲又问吃的啥。大旺越想越怕,决定带母亲去医院检查一下身体。大旺不断在心里祷告,老天爷,求你了,千万不要让老太太得啥大病啊,我一个工薪族,可没钱救亲妈。

    诊断结果出来了,医生说:“主要是脑血管堵塞,脑梗塞是常见的老年病,尽量治疗控制发展吧。”大旺急切地插话问:“要是严重会发展到什么程度?”医生说:“严重的话就是老年痴呆症。这个病怕受刺激,做儿女的平时要多体谅老人。”大旺的眼前马上现出一幅画面:母亲流着口水,神情呆滞,不认识任何人。

    大旺一脸愁容地将医生的话告诉了柳娜,柳娜当即揭下脸上的面膜,瞪圆一双杏眼叫嚷:“我可不想伺候一个傻子!”大旺赶紧过来捂媳妇的嘴,但柳娜尖细的嗓音还是从门缝钻进了张老太的耳朵里。

    “不能帮带孙女也就算了,还要我伺候她,没门儿!快给你姐打电话,让她把你妈弄走!”大旺的姐姐在外地,婆婆瘫痪在床需要她照顾。“这不好吧?”大旺幽怨说到。柳娜可不答应了:“婆婆是妈,亲妈就不是妈了?凭什么要你一个人管傻子妈?你快打电话,要不我和你离婚!”

    听着房间里儿子媳妇吵闹,张老太心头憋得慌。她悄悄打开门,顺着楼梯走出去,她不知要去哪儿,只想早点离开这个家。

    张老太穿过一条又一条马路,红灯绿灯不停变换,有一次差点儿被一辆转弯的车撞倒,司机骂了一句:“走路不长眼睛吗?”张老太路过一家菜市场,和她每天去的那家很像,可卖菜的人都仿佛不认识她,张老太捏捏黄瓜摸摸西红柿,招来卖菜的不满:“不买菜别乱动!”

    她又继续走,被天桥下的一阵歌声吸引,停住了脚步。一个穿着破洞牛仔裤披着长发的年轻人,弹着一把破吉他,忘情地唱着,脚边放着一只碗,里面躺着几枚硬币。

    张老太听不懂他唱的什么歌,年轻人的样子让她想流泪。年轻人的衬衫辨不清原色,长发也好久没有清洗过,黏腻腻贴着额头。

    “孩子,你怎么不回家?”张老太问他。年轻人停住弹唱,打量张老太一眼,反问:“你怎么不回家?”张老太说:“我没有家。”年轻人说:“我也没家。”

    张老太走累了,坐在榕树下睡着了。醒来时发现身上多了一件外套,年轻人正凝神注视她。年轻人说:“你长得像我妈。”张老太说:“好孩子,你就当我是你的妈吧。”

    年轻人吃馒头,掰一半给她,她也不嫌弃,两人相视一笑。每当年轻人弹唱,她就坐在一旁静静地听,像一尊雕像。路人投来的钱币虽然不多,但也够他们吃饱肚子的。张老太的内心平静如水,白天听唱歌,晚上睡到天桥下,数星星,看街灯,听蝉鸣。

    张老太不记得自己是谁,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她现在只有年轻人这个亲人,她想让年轻人有件换洗的干净衬衫,于是离开年轻人,去寻找衬衫。

    衬衫在一个女人手里,张老太伸手去拿,女人破口大骂:“哪里来的疯婆子?”

    张老太的手被一个满脸堆笑的男人抓住,这个男人对女人道歉:“对不起,我妈精神不太好。”女人白了他一眼,一扭一扭地走远了。这个男人拉住张老太说:“妈,你可让我找得好苦。”张老太看着他,不知所措。男人摇晃她胳膊说:“我是你儿子呀。妈,跟我走吧。”

    男人拿出一只金镯子,告诉张老太:“一会儿我将这只金手镯丢到地上,你看到有人捡就说那是你的镯子,刚好想卖钱,到时候我出面做证,卖了钱咱们去饭店吃大餐。”张老太木然地点着头。

    金镯子被捡到三次,只有一次有人出钱买,男人得了钱,果真请张老太去饭店吃大餐,还一口一个亲妈地叫着,张老太乐呵呵地答应着。连服务员都说张老太有福气,养了这么一个孝子。

    男人好吃好喝地供她,张老太乖乖听他的话,丢镯子卖镯子,直到有一天警察带他们去派出所,张老太还搞不懂,警察为啥要抓她这个儿子。

    通过审讯这个男人,警察知道了事情真相,要帮张老太找到自己的亲儿子。张老太一脸茫然问警察:“他不是我儿子吗?那为啥待我那么好呢?”警察说:“大妈,他是骗子,在利用你啊。你儿子是谁?我马上打电话联系他。”张老太认真思考了一会儿说:“我实在不记得我到底是谁的妈了,我只知道谁对我好。”

    (选自《小说月刊》,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欣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儿媳知晓张老太病情后对丈夫撒泼,对张老太恶语相向,这一情节与女儿照顾瘫痪在床的婆婆形成鲜明对比,这样写儿媳的根本目的是凸显女儿的善良孝顺、有情有义。 B、张老太与流浪汉的对话很值得品味。“我没有家”与“我也没有家”,相似的言语传达出两者相同的无奈与苦涩,同时也多少折射出当今社会的世态炎凉与人情的淡薄。 C、儿媳获知张老太的病情后称其为“傻子妈”,张老太在警察局说自己“实在记不得我到底是谁的妈”,印证了儿媳的预测是非常准确的。 D、“我到底是谁的妈”,既是张老太的疑惑,也是本文对当今社会的发问。作者把当今社会日益突出的老龄化问题推至读者面前,发人深思。
    (2)、小说中张老太离家后先后认识了两个“儿子”——年轻的流浪汉与骗子,这两个“儿子”存在着鲜明的可比性。请试从性格品质和对待张老太的态度表现两方面对他们作简要分析。
    (3)、小说最后,张老太说“我实在不记得我到底是谁的妈了”。有人认为她是患了病真的不记得了,也有人说她是内心混乱而刻意回避问题,你赞成哪一种观点?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和理由。
  • 1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文字发生之初是“结绳记事”,需要结绳来记事是因为在空间和时间中人和人的接触发生了阻碍。不能当面讲话,才需要找一些东西来代话。比如“文字”,一种双方约好代表一种意义的记号。如果是面对面可以直接说话,这种被预先约好的意义所拘束的记号,不但多余,而且有时会词不达意引起误会。在面对面社群里,连语言本身都是不得已而采取的工具,表情、动作有时比声音更容易传情达意。所以提倡文字下乡的人,必须先考虑到文字和语言的基础,否则开几个乡村学校和使乡下人多识几个字,也许并不能使乡下人“聪明”起来。

    从时间方面而言,文字的目的是帮助人的记忆。在常常变动的环境中,记忆力不够时就需要这些外在的象征。从语言变到文字,也就是从用声音来说词,变到用绳打结,用刀刻图,用笔写字,是出于我们生活从定型到不定型的过程中。在都市中生活,整天接触着陌生面孔的人才需要姓名录、通信簿。乡土社会是一个生活很安定的社会,人在熟人和熟悉的地方中长大。祖先们在这地方混熟了,他们的经验也必然就是子孙们所会得到的经验。在这种社会里,语言足够传递世代间的经验了。当一个人碰着生活上的问题时,他必然能在一个比他年长的人那里问得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哪里用得着文字?时间里没有阻隔,全部文化可以在亲子之间传授无缺。

    由此可见,中国社会从基层上看去是乡土性,中国的文字并不是在基层上发生。不论在空间和时间的格局上,这种乡土社会,在面对面的亲密接触中,在反复地在同一生活定型中生活的人们,并不是愚到字都不认得;而是没有用字帮助他们在社会中生活的需要。如果中国社会乡土性的基层发生了变化,也只有发生了变化之后,文字才能下乡。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

    材料二: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也是脱贫攻坚任务进入“最后一公里”的决胜时刻。在这项伟大斗争、伟大工程面前,文学没有缺席,也不能缺席。如何完成新时代乡土中国书写,是摆在作家面前的重要课题。

    费孝通先生在论述“文学下乡”的问题时说:“如果中国社会乡土性的基层发生了变化,也只有发生了变化之后,文字才能下乡。”显然,当下的中国社会乡土性的基层早已发生了深刻变化。费孝通先生笔下那个“乡土中国”早已成为历史。随着社会分工的不断细化,离开村庄的人群增多,家庭成员之间的地理距离较远,形成了“半主体熟人社会”甚或“无主体熟人社会”。村民的流动也削弱了传统聚落的凝聚力,接受新思想、新文化的农民开始排斥传统束缚。新时代的中国,已经不再是“文字下乡”的问题,而是要解决如何从历史的视野完成新时代乡土中国书写,可谓是“文学下乡”的问题。

    身处伟大的新时代,要讲好当代乡土中国故事,真实呈现新乡村的发展变化,文学,必须紧紧抓住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作家要以人民为中心,深入生活、扎根人民,通过调查研究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来寻找答案,以文学观照现实,照亮生活。社会主要矛盾是社会发展进步的坐标原点,也是考察乡土中国的晴雨表。实施精准扶贫,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正是解决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方略之一。革命老区和老区人民为中国革命曾作出巨大牺牲和贡献,是我们的“精神高地”,但他们的经济生活也曾长期处于“洼地”。如何描写和叙述这个反差,解析它的历史原因、过程和结果,准确阐释今昔、世代之间的发展背景、进程和方向,探析新乡村的历史性巨变,正是文学需要着力开掘的地方。

    脱贫攻坚让乡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呈现出欢天喜地的新气象、新风尚、新人物。因此,新时代乡土中国书写,要看到人民群众在摆脱贫困的伟大实践中,不仅“口袋富起来”了,而且“脑袋富起来“了。现在正处于从脱贫攻坚迈向乡村振兴的过渡期,在这个崭新的历史现场,我们要用文学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现崭新的线索、塑造崭新的人物、记录崭新的实践、讲述崭新的故事,引导新乡村不断向善、向上、向好发展,丰富人民的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的精神力量。

    新时代的文学,是社会主义文学,是人民的文学。近年来,乡村叙事比较流行。但值得警惕的是,中国当代文学受西方文学和西方价值观的影响.热衷于小我情调、沉醉于私人经验、泛滥于欲望消费、自卑于微观叙事、沉沦于历史虚无,近乎失去了标准、体统、深邃和辽阔。一些作家的乡土中国书写沉浸于顾影自怜、无病呻吟,甚至打着非虚构的幌子贩卖营销其虚构的乡土之作。他们或以微观叙事、口述史的名义,编造行政区划根本找不到的村庄或者子虚乌有的人物,夸大农村发展中出现的一些阶段性问题;或念叨着西方确立的一套所谓的“标准”,把“别人的故事”移花接木为“我的世界”,再用显微镜放大乡村存在的非主流东西;或把琐碎、落后的个案典型化,别有用心地遮蔽、忽略乡村的发展进步和整体的真善美。有的作品中弥漫的“乡愁”,聚焦于乡土的破败和迷失,以及人性的弱点和暗处,带着戾气、怨气、娇气、十分矫情。而父老乡亲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奔小康道路上奋斗的身影,他们却选择视而不见。

    当然,对于新乡村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必须要正视,就像需要正视阳光下的阴影一样。因此,新时代乡土中国书写应该像费先生所说的那样,“我们不但要在个人的今昔之间筑通桥梁,而且在社会的世代之间也得筑通桥梁,不然就没有了文化,也就没有了我们现在所能享受的生活”。

    (摘编自丁晓平《从“文字下乡”到“文学下乡”》)

    (1)、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在《乡土中国》中,费孝通先生认为文字是为解决人和人接触的阻碍,虽然在面对面社会中容易引起误会,但并不多余。 B、材料一认为在常常变动的环境中,语言已经不能帮助我们记忆了,所以从语言变到文字,是出于我们生活从定型到不定型的过程中。 C、材料二认为作家要以人民为中心,深入生活,实事求是,紧紧抓住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才能讲好当代乡土中国故事。 D、中国当代文学受西方文学和西方价值观的影响,已失去了标准、体统、深邃和辽阔,这需要我们特别警惕。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文字产生前的乡土社会中,语言足够传递世代间的经验了,并且在面对面的亲密接触中,人们也没有用字来帮助他们在社会中生活的需要。 B、丁晓平引用材料一中费孝通的话(画横线文字),是为了论证文学下乡是顺应时代变化,为后文阐释如何完成乡土中国的书写奠定论证基调。 C、材料二第三段用革命老区的例子,论证了文学要抓住社会的主要矛盾,作家要以文学观照现实,才能讲好乡土中国故事。 D、要做好“文学下乡”,必须要正视新乡村发展中出现的问题,这是摆在作家面前的最重要课题。
    (3)、“文学下乡”如何才能走得更好,走得更远?请结合材料二简要概括。
  • 1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元宵(汤圆)上市,新年的高潮到了——元宵节(从正月十三到十七)。除夕是热 闹的,可是没有月光;元宵节呢,恰好是明月当空。元旦是体面的,家家门前贴着鲜 红的春联,人们穿着新衣裳,可是它还不够美。元宵节,处处悬灯结彩,整条的大街像是办喜事 , 火炽而美丽。有名的老铺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有的①一律是玻璃的, 有的清一色是牛角的,有的是纱灯;有的各形各色,有的通通彩绘全部《红楼梦》 或《水浒传》故事。这在当年,②就是一种广告;灯一悬起,任何人都可以进到铺 中参观;晚间灯中都点上烛,观者就更多。这广告③可不庸俗。干果店在灯节还要做一批杂拌儿生意,所以每每独出心裁的,制成各样的冰灯,或用麦苗做成一两条碧绿 的长龙,把顾客招来。

    除了悬灯,广场上还放花合。在城隍庙里燃起火判,火舌从判官的泥像的口、耳、 鼻、眼中伸吐出来。公园里放起天灯,像巨星似的飞到天空

    男男女女都出来踏月。看灯,看焰火;街上的人拥挤不动。在旧社会里,女人们④轻易不出门,她们可以在灯节里得到些自由。

    小孩子们买各种花炮燃放,即使不跑到街上去淘气,在家中照样能有声有光地玩 耍。家中也有灯,走马灯——原始的电影———宫灯、各式各色的纸灯,还有纱灯,里面有小铃,到时候就叮叮地响。大家还必须吃汤圆呀。这的确是美好快乐的日子。

    (1)、下列对文中划横线字词的分析与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①处划横线的三个字词不可以互换。 B、②处的“也”字去掉,表达的意味有细微差别。 C、③处的“可不”比“绝不”更亲切;更口语化,更合乎语境。 D、④处的“轻易”移到“不”后面不影响意思表达。
    (2)、语段中画横线部分,都有“像”,说说二者的不同。

     ①整条的大街像是办喜事。

     ②公园里放起天灯,像巨星似的飞到天空。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改为“家中也有灯:走马灯、宫灯、各形各色的纸灯、带小 铃的纱灯。大家还吃汤圆”,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句表达效果更好?
  • 1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纵观古今历史,横跨不同文化,人类的同理心与悲悯情怀会让我们的行动遵循这样 的黄金法则——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但_①__。理由是人们的价值观、生活经历 和对于事物的接受度之间存在巨大的差别:在一些特定的情况下,你想要的东西,可 能完全不是另一个人想要的。譬如在医学领域,医疗工作者受过良好教育,受人尊 敬,薪资丰厚,这些因素会改变他们看待世界的方式。作为脆弱病人,A他本身想要的 东西或医生设想自已在同等情形下想要的东西可能存在巨大差别 , 难以被黄金法则弥合。因此,精神病学教授哈维·马克斯·乔奇诺夫就提出了一项“白金法则”——_ ②,B以尽可能避免因为他人做选择或是影响他人的选择而不付出昂贵的代价

    白金法则并不是全新的法则,但在医学中,它将目前关于患者自主、平等和多样性 的规定,以凝练的表达精巧地整合在了一起,很适合教授给健康从业者。当然,努力 理解患者的需求和愿望,并不意味着,③ _。医学无法提供“外卖服务”,乔 奇诺夫说:“不可能一直让所有人获得所有东西。在医疗系统资源有限的情况下,这 就是我们面临的现实,最起码,尝试去努力完成它,会确保你对自己的明智选择保持 足够的谦逊。”

    (1)、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宽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 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文中两处画波浪线的部分都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 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 1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甫在《登岳阳楼》中,以“”描绘洞庭湖吐纳日月的恢弘气象,而张孝祥在《念奴娇·过洞庭》中的“”则以夸张、比喻的手法描写湖面的广阔、湖水的清澈透明。
    (2)、苏洵《六国论》中,明确齐国灭亡的原因是“”,这也论证了“”观点。
    (3)、风尘劳顿,茫茫水域,一叶孤舟似乎更能触动诗人敏感的心灵。唐宋诗人往往将自己的家园之思、离别之情、孤寂之感倾注于“孤舟”意象之中,如“”。
  • 19、阅读下面古诗词,完成小题。

    午枕

    王安石

    百年春梦去悠悠,不复吹箫向此留。 野草自花还自落,鸣鸠相乳亦相酬。

    旧蹊埋没开新径,朱户欹斜见画楼。 欲把一杯无伴侣,眼看兴废使人愁。

     【注】①午枕:即午睡。本诗写于宋神宗去世后,当时新法已被全部废除。②吹 箫:《列仙传》载:萧史偕弄玉吹箫跨凤飞升,这里泛指神仙道术。③欹:倾斜、 歪向一边。

    (1)、下列对这首宋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从首句“百年春梦”可以看出,诗人午后就枕,尽管睡眠时间不长,但梦中所历 似已有百年。 B、首联第二句化用典故,感慨自己并没有神仙道术可长留梦境之中,侧面表现了对 梦境的依恋。 C、颔联运用拟人手法,写出了鸣鸠相乳相酬的情景,生动地表现出作者午睡梦醒后 的视听印象。 D、“旧蹊埋没开新径”一句与刘禹锡的“芳林新叶催陈叶”有异曲同工之妙,都颇 含理趣。
    (2)、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 20、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 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 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今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襄足不入秦,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

     (节选自李斯《谏逐客书》)

     材料二:

     苏子瞻谓李斯以荀卿之学乱天下,是不然。秦之乱天下之法,无待于李斯,斯亦未尝以其学事秦。

     当秦之中叶,孝公即位,得商鞅任之。商鞅教孝公燔《诗》《书》,明法令,设告之过,而禁游宦之民。因秦国地形便利,用其法,富强数世,兼并诸侯,迄至始 皇。始皇之时,一用商鞅成法而已。虽李斯助之,言其便利,益成秦乱,然使李斯不言其便,始皇固自为之而不厌。何也?秦之甘于刻薄而便于严法久矣,其后世所习以 为善者也。

     斯探始皇、二世之心,非是不足以中侈君张吾之宠。是以尽舍其师荀卿之学,而为商鞅之学;扫去三代先王仁政,而一切取自恣肆以为治,焚《诗》《书》,禁学士,灭三代法而尚督责,斯非行其学也,趋时而已。设所遭值非始皇二世斯之术将不出于此非为仁也亦以趋时而已

     且夫人有为善而受教于人者矣,未闻为恶而必受教于人者也。荀卿述先王而颂言儒效,虽间有得失,而大体得治世之要。而苏氏以李斯之害天下罪及于卿,不亦远乎?

     行其学而害秦者,商鞅也:舍其学而害秦者,李斯也。商君禁游宦,而李斯谏逐客, 其始之不同术也。而卒出于同者,岂其本志哉!夫世言法术之学足亡人国,固也。

     (节选自姚鼐《李斯论》)

    (1)、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 号涂黑。

     设所遭值A非始皇二世B斯之术C将不出D于此E非为F仁也G亦以趋H时而已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乃”,竟然,与《庖丁解牛》中“乃中《经首》之会”的“乃”用法意义相同。 B、“业”,使动用法,与《谏太宗十思疏》中“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的“乐”活 用类型不同。 C、“坐”,连坐,与《鸿门宴》中“因击沛公于坐”的“坐”用法意义不同。 D、“逆”,猜测,与《出师表》中“凡事如此,难以逆料”的“逆”用法意义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对比分析了“用客治国”和“逐客资敌”两种策略,从正反两方驳斥了驱逐客卿之策,比喻形象贴切,气势充沛雄厚。 B、姚鼐回顾了秦自商鞅变法以来,凭借地势、逐步富强、兼并诸侯的过程,这些在李 斯的《谏逐客书》中也有相对应的叙述。 C、商鞅在秦中期就让孝公焚毁《诗》《书》,到了李斯进一步推进严法酷刑,是因为 秦始皇本来赞同法术之学而非习惯延续。 D、李斯严惩儒生,毁灭夏商周的成法而崇尚督察责罚,并非推行荀子学说,而是迎合 秦始皇和秦二世,只是为了趋附时事罢了。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

    ②商君禁游宦,而李斯谏逐客,其始之不同术也。

    (5)、根据两则材料,概括姚鼐提出自己观点的理由是什么。
上一页 73 74 75 76 77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