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社会转型指人类历史上发生的结构性或根本性的社会变动,它是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所引发的超越原有社会模式的全方位、革命性的质变。下列选项属于“社会转型”的是(     )
    A、彼得一世改革 B、明治维新 C、罗斯福新政 D、列宁新经济政策
  • 2、下列两则史料可用于研究(     )

    “我绝不放弃我的章西,谁敢占领我的章西,绝没有好下场”。——章西女王

    “坚定坚定再坚定,耐心耐心再耐心,我拉美大陆的解放者”。——玻利瓦尔

    A、一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 B、印度民族大起义 C、殖民地人民的反抗 D、拉丁美洲独立战争
  • 3、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不断觉醒。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12年中华民国的建立,为辛亥革命前已经萌生的中华民族观念的广泛流传,提供了广阔的舞台。“中华民国”国号的使用本身,就极大地增强了国人对“中华”一词所代表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内涵的认同感与自觉归属感。《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则以法律形式将人民平等规定下来,这使得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继续发展有了法律的保护,各民族至少实现了法律上平等的联合。

    ——摘编自李帆《以“中华”为族称——辛亥革命前后的民族认同》

    材料二   民国早期的特征是道德沦落、君主复辟运动、军阀割据。明显地,采取共和体制而带来的政治面貌,并不足以革新国家,还需要有一些更基本的东西来唤醒国家及人民。于是受过西方教育或影响的新知识分子,掀起了一场激烈的社会变革。

    ——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材料三   下午一时半,来自十几个学校的学生齐聚天安门,人人手里拿着一面或两面白旗,上面写着“还我青岛”“头可断青岛不可失”……第三天,上街演讲的学生达到5000多人,社会影响更加扩大。学生的爱国行动得到越来越多各界人士的同情和支持……这是真正伟大的历史转折点。

    ——摘编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材料四   抗日战争时期民族意识空前觉醒,表现在民族独立意识开始形成并赋予人民性、时代性的新内容……民族意识空前觉醒不仅是抗日战争胜利的一个因素,而且为中华民族的最终解放独立奠定了基础,同时对今天的现代化建设仍有深远的影响。

    ——摘编自刘新华《论抗日战争时期民族意识的空前觉醒》

    (1)、根据材料一,概括民国初期“中华民族观念”广泛流传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回答,“新知识分子”掀起的这场“社会变革”指哪一运动?该运动提出了什么口号来“唤醒国家及人民”?
    (3)、材料三反映的历史事件的核心精神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为什么说该事件是“真正伟大的历史转折点”?
    (4)、根据材料四,概括民族觉醒与抗日战争之间存在的关系。
    (5)、综合上述材料,请你围绕“促使中华民族觉醒的因素”这一主题拟定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有总结提升。)
  • 4、报刊记录社会生活,反映时代命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世纪末,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甲午中日战争以后,光绪帝下诏准许官民办报,随着清政府“言禁”“报禁”的开放,办报出现了高潮,伴随着资产阶级革命和新文化运动的开展,一些爱国知识分子纷纷以创办报刊作为宣传其思想的武器。

    ——摘编自《中国近代报刊史》

    材料二   表一有关“教育考试”新闻报道在《申报》出现篇数变化

    时间

    1906年

    1911年

    1912年

    教育考试

    20篇

    0篇

    1篇

    表二   “民族”一词在《申报》出现的次数变化

    时间

    1928年

    1939年

    民族

    1119次

    2369次

    材料三   重庆谈判期间,《新华日报》的报道(摘录)

    报道来源

    报道内容

    社会名流言论

    国民参政会议员张申府说:毛先生这次来渝,已充分表明中共关于谈判的诚意。

    群众来信

    来信写道:谈判应以人民的利益为重,求取和平,亦即为全国人民的福利。

    事实报道

    《华北华中敌伪奉当局(国民政府)命令,进攻我新旧解放区》。

    中共主张

    中国共产党人力求在和平、团结、民主的基础之上合理地解决当前实际问题。

    材料四   史学家们不仅能从报纸上查到各个时期的政情、军情、财政金融和工农业生产等方面的情况,还可以从中得到有关社会、文学、音乐、体育等各方面的大量的第一手材料。有些报纸由于对一些重大事件的全过程,或其中的一个侧面,作过连续的集中的报道,往往可以补充公私文献资料的不足,对历史研究工作者具有特殊的参考价值。但是,报纸所提供的材料也有所不足,一是常有漏报和误报,二是往往掺杂有不少纯属伪造的稿件,这是利用报纸作为研究资料的史学家们应该注意的。

    ——摘编自方汉奇《报纸与历史研究》

    (1)、根据材料一,概括我国近代报刊出现和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表一、表二中《申报》在1906年和1939年分别对“教育考试”、“民族”新闻报道最多的时代背景。
    (3)、根据材料三,概述重庆谈判期间《新华日报》》的报道反映的历史信息。
    (4)、根据材料四,分析我们该如何看待新闻报刊的史料价值。
  • 5、近代以来,许多仁人志士为追求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之梦而不懈努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世纪中期)运动倡导者的梦想,主要是为了使国家能够抵御外来侵略、镇压国内动荡并加强他们自己的权位。他们从未梦想要把中国锻造成一个近代化的新式国家。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年,中国的奋斗》

    材料二   我们推倒满洲政府,从驱除满人那一面说是民族革命,从颠覆君主政体那一面说是政治革命。……讲到那政治革命的结果……建国民政府。我们实行民族革命、政治革命的时候,须同时想法子改良社会经济组织,防止后来的社会革命,这真是最大的责任。

    ——孙中山《民族的、国民的、社会的国家》(1906年)

    材料三   最初,中国共产党人认为中国革命与俄国一样,无产阶级要实行大罢工。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毛泽东提出了“须知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由此,共产党人走上了武装革命的道路。但这时中国共产党开展了一系列城市暴动都先后失败了,毛泽东认为有必要实行不同于俄国革命的模式,要在农村进行工农武装割据。

    ——摘编自杨奎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材料四   某历史兴趣小组开展以“中国近代历史人物”为主题的探究活动,以下是他们收集的两位人物图片。

    人物

    图一左宗棠

    图二梁启超

    名片

    地主阶级洋务派,参与了洋务运动,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运动倡导者”倡导的是什么运动?主要目的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概括孙中山救国的指导思想,并指出“政治革命”的目标。
    (3)、依据材料三,概述中国革命道路的两次变化。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影响这两次变化的主要因素。
    (4)、请参照材料四的图一名片,概述图二人物的历史功绩。
  • 6、对于当时流行的“依靠海陆军拯救国家”“通过教育拯救国家”等观点,张謇持有不同看法。他认为,国家好比一棵大树,其中教育是绽放的花朵,军队是结出的果实,而实业则是深埋地下的根基。他认为救国的根本是(     )
    A、重视教育事业 B、增强军事实力 C、解放人们思想 D、发展社会经济
  • 7、某学者在谈及抗日战争胜利缘由时指出:“(甲午中日战争)50年后,中国终于一雪前耻,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我认为最主要的是中国自身的努力。”“中国自身的努力”主要在于(     )
    A、中国武器的先进 B、坚持全民族抗战 C、反法西斯同盟援助 D、解放区土地改革
  • 8、当抗日战争转入相持阶段,日伪军对抗日根据地的封锁与进攻更为严峻。毛泽东在延安发出了“自己动手”的号召,根据地军民开展了广泛的大生产运动,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大生产运动(     )
    A、解决了根据地农民土地问题 B、推动了抗日民主政权的建立 C、粉碎了日寇疯狂的军事进攻 D、适应了抗日战争形势的变化
  • 9、历史史实是对历史人物或事件的客观叙述,历史解释是对史实的分析或评判。下列各项中历史史实和历史解释对应正确的是(     )
    A、淞沪会战——粉碎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B、台儿庄战役——抗战以来中国正面战场取得的最大的一场胜仗 C、武汉会战——打破了日本3个月灭亡中国的迷梦 D、第三次长沙会战——日本企图迅速灭亡中国的既定战略彻底破灭
  • 10、“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这是1937年7月8日,即事变发生的第二天,中共中央向全国发出通电。此“事变”(     )
    A、揭开抗日战争序幕 B、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起点 C、标志着中国进入全民族战争阶段 D、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 11、1935年,南开大学校长张伯苓在开学典礼上提出了“你是中国人吗?你爱中国吗?你愿意中国好吗?”这一著名的“爱国三问”。其提出的背景是(     )
    A、义和团运动的兴起 B、日本制造华北危机 C、护国战争的爆发 D、解放战争胜利前夕
  • 12、解读地图是历史学习中的一种重要技能。与下图“☆”处发生的历史事件相关的词语是(     )

    A、井冈星火 B、政治建军 C、走向转折 D、胜利会师
  • 13、20世纪20年代中后期,湖南、湖北等地区相继召开了妇女代表大会,同时,妇女救护队和宣传队也伴随着军队出征,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国共两党在此期间还积极创办了女子学校、训练班及讲习所,培养和造就妇女干部。这一时期妇女运动的蓬勃发展,主要归因于(     )
    A、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 B、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涨 C、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D、北伐胜利进军的推动
  • 14、辛亥革命爆发后,宣布独立的省份再次掀起剪辫热潮,一时间剪辫与否成为倾向革命与否的标志。当时,湖北军政府命令一律剪辫,遇到不肯剪辫之人,就强行为之剪掉。材料反映了当时(     )
    A、剪辫有浓厚的政治色彩 B、剪辫运动开始兴起 C、剪辫是人们的自觉行动 D、社会习俗彻底改变
  • 15、阅读分析下面大记事表,提炼出一个最恰当的主题是(     )

    时间

    事件

    19世纪60年代

    美国派军队进攻台湾

    中亚浩罕国军事头目阿古柏率兵侵占新疆大部分地区

    19世纪70年代

    日本借口琉球船民在台湾被杀,武力侵占台湾

    俄国直接出兵侵占新疆伊犁地区

    19世纪中后期

    法国侵略势力伸向中国西南地区

    A、近代化早期探索 B、近代追求民主的过程 C、近代边疆危机 D、近代民族企业的发展
  • 16、小华在参观圆明园遗址时,看到残垣断壁,愤怒之情油然而生。犯下火烧圆明园这一滔天罪行的是(     )
    A、俄军 B、美军 C、英法联军 D、八国联军
  • 17、2024年6月26日是第37个国际禁毒日,主题是“防范青少年药物滥用”。中国近代史上也出现过一场禁毒斗争,它是(     )
    A、虎门销烟 B、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新教育兴,旧教育灭;枪炮兴,弓矢灭;新礼服兴,翎顶补服灭;剪发兴,辫子灭;盘云髻兴,堕马髻灭;爱国帽兴,瓜皮帽灭;爱华兜兴,女兜灭;天足兴,纤足灭;放足鞋兴,菱鞋灭;阳历兴,阴历灭;鞠躬礼兴,拜跪礼灭。

    ——摘编自陈旭麓《中国近代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   沿海地区的变化,大于内陆地区的变化;东南各省的变化,大于西北各省的变化;大中城市的变化,大于广大乡镇的变化;受过教育和受教育程度较高的民众的变化,大于没有受过教育或教育程度较低的民众变化。

    ——摘编自八年级历史教材上册

    材料三   当上海、广州等大城市的洋派人物洋溢“在烛光摇曳的酒厅中举杯相庆”时,内地城市和广大农村的人们却还不知提琴、洋笛为何物。当商人、企业家、知识分子等群体中的不少人成为领导时代的弄潮儿时,普通市井小民、杂役及乞丐等下层社会成员,他们受自身经济条件的限制……被排斥在近代文明之外。

    ——《近代城市文化娱乐生活方式与社会心理之变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近代教育、服饰、社会风俗方面发生的变化。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的特点
    (3)、综合上述材料,就近代与现今社会生活的对比,谈谈你的启示。
  • 19、

    史明辨同学所在的学校以“重走长征路”为主题举办研学活动,邀请你参与此活动

    【资料准备阶段】

    材料一   与红军长征相关的博物馆(部分)

    (1)出发前同学们对相关的博物馆进行了解,选取了四个纪念馆作为研学目的地,请结合“重走长征路”的主题,规划研学路线。(填写序号即可)

    第一阶段前往:③→第二阶段前往:________→第三阶段前往:②→第四阶段前往:________

    【实地考察阶段】

    材料二   史明辨同学在贵州地区的研学笔记

    遵义会议纪念馆文物:

    《红军歌曲选集》——红军学校校歌

    歌词内容:创造工农铁的骨干,武装我们的头脑和身体。我们是苏维埃的捍卫者,我们是国际主义的武装。努力锻炼,准备作战,磨刀擦枪上前线。

    四渡赤水纪念馆文物:

    陶罐与红军损坏坛子赔的铜板

    文物故事:红军长征途中红军小战士见老乡水缸无水,主动下河挑水。归来推门时,不慎碰倒坛子致其破碎。小战士不知如何是好。老乡说是空坛,粮食已被抢走。班长却坚持赔偿,从怀中红布包取出仅有的两块铜板递上,言若不足,日后定会补上。

    (2)请你仿照示例,为遵义会议纪念馆文物写一份解说词(要求:语言表达完整,逻辑清晰,态度积极向上)。

    示例:关于四渡赤水纪念馆文物“陶罐与红军损坏坛子赔的铜板”的解说词

    这是在红军长征途中留下的一只陶罐和红军赔付的铜板。当时红军借宿,小战士挑水时碰倒门边空坛。班长见状,拿出仅有的铜板赔偿,还承诺若不足定会补上。

    这组文物极具历史价值,它生动呈现了红军长征的军民情与严明纪律,是研究当时红军群众纪律和军民关系的珍贵实物。同时,其展现了红军即便在艰难行军作战时,也坚守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的原则。这份文物如精神丰碑,激励我们传承红军精神,为民族复兴努力。

    (3)结合本次研学经历,请为遵义拟写一条城市旅游宣传标语。

  • 20、

    历史兴趣小组准备以“近代化的探索”为主题开展项目化学习活动,请你参与。

    活动一【研读史料】

    (1)史料是学习和研究历史的重要工具。根据其表现形式分为实物史料、文献史料、图像史料等。请将以下史料进行分类(只填序号,多写、少写、错写均不给分)

    实物史料:________文献史料:________图像史料:________

    (2)以上图片反映了新文化运动的是________(只填序号)

    活动二【表格归纳】

    主题:近代化的探索

    重大史事



    洋务运动

    A

    张之洞

    戊戌变法

    君主立宪

    B

    C

    民主共和

    孙中山


    民主科学

    陈独秀

    近代化探索的特点:D

    (3)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任务二的表格。

    活动三   为了拯救民族危亡,中国人民奋起反抗,各种救国方案轮番出台,但都以失败而告终……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以来,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浴血奋战、百折不挠,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彻底结束了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彻底废除了列强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和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一切特权,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

    ——整理自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中国近代化探索的认识。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