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如图为1917年的时政漫画《这把交椅能坐几人》,描绘了各路人士在四方的手臂推动下,争夺一把“交椅”。这幅漫画反映了(     )

    A、北洋政府权力争夺激烈 B、社会各界追求民主政治 C、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D、各路人士追求国家统一
  • 2、如图,1919年,街头涌现了众多“本店不进日货”、“誓死力争、还我青岛”等标题的传单,这些传单

    A、有效抵御了列强的侵略 B、都是由民族资产阶级所绘制 C、有利于爱国思想的传播 D、标志着新文化运动正式兴起
  • 3、1884年越南华侨商人日记片段:“法夷强占河内,劫掠商船,我等华商集资购枪械,助属旗军褒其粮道。朝廷虽言‘保藩固边',然兵饷不至,唯靠民间死力相抗。”该日记可用于说明(     )
    A、甲午战争激发了民众救亡意识 B、民众自发地支援抗法斗争 C、文和团运动得到华侨广泛支持 D、清政府积极反抗法国侵略
  • 4、下图可知,图一时期的中国(     )

    A、仍然保持闭关锁国 B、完全卷入世界市场 C、自然经济固若金汤 D、社会性质发生改变
  • 5、观察图,图片共同反映的主题是(     )

    五世达赖觐见顺治皇帝图

    新疆伊犁将军府

    清代《避暑山庄图》局部

    A、清朝的民族政策与边疆治理 B、清朝的经济发展与贸易繁荣 C、清朝的文化艺术与建筑成就 D、清朝的军事防御与边疆安全
  • 6、徐光启在《农政全书》中系统记载了不同地域的棉花栽培技术,对比了南北气候差异对种植密度的影响,分析了灌溉方法与作物产量的关系,并详细考察新作物甘薯的适应性栽培。这表明他注重(     )
    A、总结农业生产经验 B、革新农业生产工具 C、推广西方农业技术 D、培育优良作物品种
  • 7、北宋东京(汴梁)商业繁盛,市民生活丰富多彩。下列情景中,最可能出现在当时的是(     )
    A、早上到蕃坊购买马铃薯 B、午间到勾栏看《窦娥冤》 C、傍晚去瓦舍看杂技表演 D、夜间用会子结清茶酒账
  • 8、唐太宗时期,设立弘文馆,选拔精通儒学的学者讲学,并编纂《五经正义》作为科举考试的标准教材。此举旨在(     )
    A、拓宽科举取士渠道 B、普及地方官学教育 C、促进民族文化交融 D、巩固儒学正统地位
  • 9、隋朝初期对岭南地区的行政区划调整措施包括:设置独立的粤东行政州、削减粤西与粤北县级政区、削减俚獠(岭南原住民)首帅的力量,增加沿海和南岭的县级政区。推行这些措施的主要目的是(     )
    A、提升岭南地区的文化素养 B、加强对岭南地区的控制 C、保护岭南地区的风俗习惯 D、扩大岭南地区贸易规模
  • 10、下表为史籍所载东汉至南朝时期官府掌握的湖北核心区(南郡、江夏郡等)户口数和人口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时间

    户口数(万)

    人口数(万)

    东汉永和五年(140年)

    约14,6

    约75

    西晋太康元年(280年)

    约4.75

    约23.8

    南朝宋大明八年(464年)

    约2.36

    约9.8

    A、官府组织移民 B、国家政局相对稳定 C、社会动荡不安 D、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 11、《70件文物里的中国》一书中展示了《商鞅方升》及所刻铭文(如题3表),秦始皇推行这些举措旨在(     )

    “廿六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黔首大安,立号为皇帝。乃诏丞相状(隗状)、绾(王绾):法度量则不一歉(嫌)疑者,皆明一之。”

    A、奠定秦国统一的基础 B、规范国家税收制度 C、便于地区间文化交流 D、强化国家经济管理
  • 12、如下图。新石器晚期和商代的石犁没有入土角,不便于拖曳和连续耕作。战国的铁犁增加了入土角,大大改善了犁的入土性能。这一变化说明(     )

    新石器晚期石犁             商代石犁               战国铁犁铧冠

    (浙江绍兴出土)          (浙江余姚出土)       (河北易县出土)

    A、各国变法带来生产工具的改进 B、铁制工具完全取代了木石工具 C、战国时期北方冶铁技术更发达 D、生产工具进步提高了生产效率
  • 13、山西襄汾陶寺遗址(约公元前2000年)发现了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圭表(染表)及配套测影仪具。这一发现说明当时(     )
    A、存在比较系统的天文观测 B、国家治理体系非常完善 C、已经出现第一个早期国家 D、观象授时技术领先世界
  • 14、

    维护和巩固国家统一始终是历史发展的主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元朝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行省作为地方最高行政机构,代朝廷统摄节制地方,加强了中央集权,对中国行政区划的变革产生了影响。在边疆地区,元朝实行屯田制度,使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传入边疆地区,同时,棉花及棉纺织技术等农作物品种和种植技术也由少数民族地区传到中原,进一步丰富了汉族的物质生活。元朝将书院纳入了官学体系,下令“先儒过化之地,名贤经行之所,与好事之家出钱粟赡学者,并立为书院。”

    ——段红云《略论元朝的统治政策对中国民族发展的意义》

    (1)根据材料一,概括元朝为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所采取的措施。

    材料二   【图解历史】

    图一

    人物名言: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图二

    人物名言:台湾者,中国之土地也,久为贵国所踞,今余既来索,则地当归我。

    表一   清朝的部分史实简表

    时期

    顺治、康熙年间

    康熙年间

    康熙年间

    乾隆年间

    乾隆年间

    乾隆年间

    措施

    先后由中央政府册封“达赖喇嘛”和“班禅额尔德尼”

    清朝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管辖

    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稳定东北边界

    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并确立金瓶掣签制度

    平定大小和卓叛乱,设置伊犁将军

    蒙古族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

    (2)根据材料二,分别写出图一、图二人物对维护国家主权所做出的贡献。表一内史实所反映的历史主题是______。(①清朝文化的繁荣②清朝对边疆的治理)(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入横线空白处)

    材料三   中国古代史部分帝王或朝代及其简介

    帝王或朝代

    简介

    隋文帝

    隋文帝灭掉陈朝,统一全国;励精图治,推动经济发展,促进了社会进步,使隋朝成为国力强盛的王朝

    唐太宗

    统治时期出现“贞观之治”

    唐玄宗

    统治前期出现“开元盛世”,统治后期爆发了安史之乱

    清朝前期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为经济发展创造了稳定的社会环境,出现了“康乾盛世”

    (3)请从材料三中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材料三的史实加以论证。(要求:观点正确,至少列举两个史实,史论结合,逻辑清晰,有总结提升。)

  • 15、

    创新是国家强盛和民族进步的灵魂。某校七年级(1)班历史兴趣小组以“创新”为主题开展了探究性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下列任务。

    任务一【制度创新——促进步】

    材料一   隋唐时期,中国再度实现了大一统。创立科举制,把平等竞争机制引入选官制度,向社会各阶层人士敞开了入仕的大门,使封建政府可以从社会各阶层吸纳大量的优秀人才进入各个管理部门。

    ——张国安《中国古代文官选拔制度及其现代借鉴》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科举制”正式确立的标志是什么?依据材料一概括该制度创立的意义。

    任务二【技术创新——促发展】

    材料二   宋代是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发展史上最辉煌的时期,取得的成就是多方面的,几乎在所有中国传统科学技术领域都留下了新的纪录。举世闻名的四大发明……为推动世界历史的进程和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杨宁—《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回答,“四大发明”在宋元时期取得了怎样的突破性新进展?(至少答三点)据材料二指出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对世界产生了什么影响?

    材料三   《天工开物》一书,对我国古代的农业和手工业技术进行了全面的总结,记述了中国在当时世界上具有先进水平的科学技术。《农政全书》全面总结了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先进经验、技术革新和作者关于农学的创新研究成果,是明代末年一部重要的农业科学巨著。

    ——安格斯·麦迪逊《世界经济千年史》

    (3)根据材料三,归纳材料中的这两部科技著作的共同点。

    任务三【探索创新——促未来】

    (4)综合上述探究,你获得了哪些启示?
  • 16、

    对外政策是影响国家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朝是中国古代外交非常活跃的时期。唐朝的社会经济繁荣景象吸引了世界的目光,唐朝又以兼容并包的开放政策吸纳外来文化之精华。在中外文化交流过程中,灿烂的中华文化深深地影响了友好邻邦,使中国成为东方文化的渊源,形成了中华文化圈。

    ——《中国历史教师教学用书》

    (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朝时期“外交非常活跃”的原因。联系所学的知识,列举一例唐朝主动对外交往的史实。

    材料二   两宋期间,丝绸之路被金、西夏等所阻,对外贸易只好集中在东南沿海的海路进行。宋朝的海外贸易不仅在规模上远超过前朝,成为当时世界上从事海外贸易的重要国家,而且为政府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收益。宋朝因此增设机关负责管理和推广海外贸易。

    ——杭侃《两宋:在繁华中沉没》

    (2)根据材料二,与前朝相比,宋代的海外贸易出现了什么变化?联系所学知识,这些变化与当时的什么政策有关?

    材料三   郑和七下西洋,将今天的亚洲、东非、欧洲等广袤的地方,连成了一个经济、文化互动的共同体。古代印度洋贸易紧紧地将亚、非、欧连接在一起,中国通过先进航海技术,改变了阿拉伯人掌控印度洋海上贸易的状况,推动了区域国际贸易的活跃发展。郑和七下西洋成功地贯通了陆海丝绸之路,中国与印度洋周边各国的互动,作为一个“全球”贸易雏形,拉开了全球史的序幕。

    ——万明《全球史视野下的郑和下西洋》

    (3)根据材料三,归纳“郑和下西洋”对世界的影响。

    材料四   故步自封是清朝对外政策的基本特征。自清朝中叶开始,清朝实行限制贸易政策,在海上只有广州一口对外通商……这种限制贸易政策的实施不仅没有起到民族自卫和抵制侵略的作用,反而导致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基本断绝,拉大了中国与世界的距离。

    ——《中国历史十五讲》

    (4)材料四出现的现象与清朝哪一对外政策有关?根据材料四,概括该政策对近代中国产生了什么消极影响。
    (5)综合上述分析,我国古代对外政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你从中得到了什么认识?
  • 17、清朝前期,《红楼梦》在民间广泛传播,以至当时有“开谈不说《红楼梦》,纵读诗书也枉然”的说法。昆曲艺术发展也到达顶峰。这反映了清朝前期(     )
    A、印刷技术的进步 B、君主专制的强化 C、社会矛盾的尖锐 D、市民文化的繁荣
  • 18、清朝前期,江宁著名的机户李扁担、李东阳等,都各自拥有织机五六百台,佛山镇经营棉织业的商户有2500多家,织工50000多人。这些史实反映了清朝前期(     )
    A、农业生产规模化发展 B、棉纺织业开始兴起 C、工场手工业逐渐发展 D、商品贸易十分兴盛
  • 19、明朝末年曾流行这样的歌谣:“宰牛羊,备酒浆,开了城门迎闯王,闯王来时不纳粮。”歌谣中的“闯王”(     )
    A、提出了“有田同耕”的口号 B、提出了“均田免赋”的口号 C、在北京建立起大顺政权 D、联合吴三桂灭掉了明朝
  • 20、赤壁之战是一场改变了中国历史发展格局的著名水战,被后人称为“千古奇决”,也成为后世文学和艺术作品的经典素材。了解这段历史可以参考(     )
    A、《西游记》 B、《史记》 C、《三国演义》 D、《红楼梦》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