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科学家研制出“TM-LiH”双催化剂体系,能显著提高在温和条件下氮气和氢气合成氨的效率,原理示意如下图,有关说法中错误的是( )A、保持氨气化学性质的微粒是氮原子和氢原子 B、该反应的基本类型是化合反应 C、“TM-LiH”双催化剂在反应前后质量和化学性质不变 D、反应前后两种元素的化合价均发生改变
-
2、 氩氦刀是一种低温冷冻微创治疗肿瘤的设备。根据图示信息判断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A、氩原子的质量为39.95g B、在化学变化中,氦原子易失去电子 C、氦气的化学式是 D、氦、氩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位于同一族,化学性质相似
-
3、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下列实验操作错误的是( )A、
B、
C、
D、
-
4、 在宏观、微观和符号之间建立联系是化学学科的重要思维方式,下列化学用语书写正确的是( )A、2个氢原子: B、构成氯化钠的微粒:、 C、铁离子: D、高锰酸钾:
-
5、 生活常识彰显化学素养,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湿衣服晒干——分子不断运动 B、油锅着火——用锅盖盖灭 C、会导致温室效应——是空气污染物 D、煤气泄漏——关闭阀门,开窗通风
-
6、研究小组开展“空气质量检测”实践活动。
活动一 查阅“空气质量”报告
手机显示某时刻的“空气质量”如图1。
(1)、报告中部分化学符号不规范,其中“”应书写为 , 该物质的名称是。(2)、写出生活中生成CO的化学方程式:(写一个)。(3)、活动二 设计微型空气质量“检测站”为准确测定空气中水(湿度)、二氧化碳和可吸入颗粒物的浓度指标,甲同学设计了微型空气质量“检测站”,流程如图2。
“极细滤网”用于测定的质量。
(4)、测定二氧化碳的含量时,用含有氧化钙的混合物作吸收剂。乙同学提出图2流程中可将二氧化碳的测定置于水的测定之前。你认为乙同学的设计,会导致二氧化碳的测定结果(选填“偏大”“偏小”或“不变”)。(5)、活动三 使用微型空气质量“检测站”使用微型空气质量“检测站”测定某校园A、B、C、D四个位置(如图3)的空气质量。测得位置A的可吸入颗粒物的浓度指标较高。
导致位置A可吸入颗粒物的浓度指标较高的原因可能是(写一条),降低该指标的措施是(写一条)。
-
7、三峡炼锌遗址群中发现了大量炼锌罐(图1)。图2是对炼锌罐炼锌工艺流程的复原推测:将炉甘石()和煤装入炼锌罐,泥封后上炉煅烧成锌,冷却、毁罐、取锌。根据图文回答问题。(1)、除炉甘石外,常见的锌矿石还有闪锌矿(),在化合物中所属类别为。(2)、装料前,将炉甘石和煤敲碎过筛并混合均匀,其目的是。封口时在冷凝盖上保留排气孔的作用是。(3)、将炼锌罐泥封上炉后,用木炭煅烧,反应区温度达到904℃时,生成锌和 , 其总的化学方程式为 , 此时锌的状态为。(4)、蒸馏时反应区的温度将达到℃以上,蒸馏的目的是。(5)、冷凝区的锌冷却至常温后才能取出,否则可能会导致。
-
8、“84”消毒液、H2O2溶液都是常用消毒剂兴趣小组对两种消毒剂进行如下探究活动
【查阅资料】“84” 消毒液的有效成分是次氯酸钠(化学式为NaClO,是由离子构成的物质)。
(1)、写出次氯酸钠中阴离子符号。工业上可用氯气(Cl2)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来制取NaClO,同时生成氯化钠和水,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实验一】取少量84消毒液于试管中,滴加过氧化氢消毒剂,发现大量气泡产生,经检验生成的气体为氧气。【提出问题】在上述反应中,NaClO 的作用是什么?
【作出猜想】
猜想一:NaClO类似分解H2O2溶液制取氧气时MnO2的作用,作催化剂;
猜想二:NaClO与H2O2溶液发生化学反应,作反应物。
【实验二】
按如图所示组装实验装置(固定装置省略)。加入药品前经注射器甲注入10 mL水,观察到注射器乙活塞向右移动10 mL,(忽略大气压、摩擦等其他因素对测量结果造成的影响,下同)
向锥形瓶中加入20 mL84消毒液,再按上图装置将25 mL H2O2溶液平均分5次经注射器甲注入锥形瓶中,待注射器乙活塞不再向右移动后,记录每次气体的总体积(忽略其他误差),数据见下表:
第1次
第2次
第3次
第4次
第5次
H2O2溶液/mL
5
5
5
5
5
注射器乙中气体的总体积/mL
35
70
85
a
95
表中的数据a=。
(3)、【实验结论】根据表中数据判断(选填“猜想一”或“猜想二”)是正确的,其依据是。
(4)、【拓展反思】生活中使用各种消毒剂时,要考虑它们的性质,切记“科学使用,注意安全!”“洁厕灵”的有效成分是稀盐酸,若与“84 消毒液”混用,会产生一种有毒气体,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aClO+2HCl=NaCl+ H2O+X↑,则X的化学式为。
-
9、下列观点正确的是( )A、用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反应后二氧化锰的质量会减小 B、与元素化学性质关系最密切的是最外层电子数 C、镁条在空气中燃烧后质量减小,说明该反应不遵守质量守恒定律 D、12g碳和16g氧气反应,可生成28g二氧化碳
-
10、对比用高锰酸钾制氧气与分离液态空气制氧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从原料易得性看,前者易得,后者不易得 B、从操作简便性看:前者操作繁琐,后者操作简便 C、从变化的本质看:前者是化学变化,后者是物理变化 D、从消耗的能源看:前者要消耗能量,后者不要消耗能量
-
11、建立模型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下列是某同学建立的化学模型,正确的是( )A、空气组成模型
B、化学反应模型
C、物质的分类模型
D、原子结构模型
-
12、化学方程式,也成为化学反应方程式,反映化学反应的客观事实,是用化学式表示不同物质之间化学反应的式子,下列化学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A、4P+5O22P2O5 B、Na2CO3+ Ca(OH)2=NaOH+CaCO3↓ C、CaCO3+2HCl=CaCl2+2H2O+CO2↑ D、4Fe+3O22Fe2O3
-
13、化学用语是国际通用化学语言,下列化学用语不正确的是( )A、H2:1个氢分子 B、Ca2+:1个钙离子带2个单位正电荷 C、2O:2个氧元素 D、
:铁原子的质子数为26
-
14、诗词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瑰宝。下列诗句描写的变化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A、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B、爝火燃回春浩浩,洪炉照破夜沉沉 C、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D、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
15、
某兴趣小组的同学以“制作简易供氧器”为主题开展跨学科实践。
【任务一】认识供氧原理
【信息检索1】便携式富氧仪是一种市面上常见的家用供氧器。便携式富氧仪常使用膜分离技术,在一定压力下,利用高分子膜的选择透过性功能分离空气中的氧气和氮气,得到含氧量较高的富氧空气,工作原理如图1所示。
【信息检索2】常见的“氧立得”制氧机工作原理如图2所示。A剂的主要成分是过碳酸钠,过碳酸钠是一种易溶于水的白色固体,受热易分解,溶于水生成碳酸钠和过氧化氢,B剂是一种难溶于水的固体。在反应仓内加入适量水,再先后放入A剂、B剂,即可产生氧气。
【交流讨论】
(1)图1便携式富氧仪中空气通过氧气分离膜时,氮分子渗透速率________(填“大于”或“小于”)氧分子渗透速率。
(2)根据已知信息推测,A剂的保存方法是________。
(3)图2加湿过滤仓中保证供给的湿度需求,还具有的作用是_______(填字母)。
A. 观察产生的速率 B. 加快的生成 C. 吸收杂质提纯 【任务二】测定家用制氧机制得氧气的纯度
铁在潮湿的空气中容易生锈,该兴趣小组根据铁生锈的原理,用铁粉测定家用制氧机中氧气的纯度,设计如图3所示装置:实验时,将铁粉撒在浸润氯化钠溶液的滤纸条上(氯化钠溶液可以加快铁生锈),再将该滤纸条贴在集气瓶内侧,然后在集气瓶(容积为200mL)中收集一瓶从家用制氧机中导出的气体,塞紧瓶塞,量筒中放入180mL的水,8分钟后打开止水夹,量筒中的水倒吸入集气瓶中,量筒中剩余水的体积为10mL。
(4)将铁粉撒在浸润氯化钠溶液的滤纸条上,而不是堆积在瓶底,目的是________。
(5)由上述数据计算该制氧机导出的气体中氧气的体积百分数是________。
【任务三】设计简易供氧器
兴趣小组在实验室中了解到双氧水(过氧化氢溶液)在催化剂的作用下也可以用类似家用制氧机的装置制取氧气,设计如图4所示的简易供氧器。该装置通过控制推动注射器活塞的快慢可以调节供氧流速。
(6)关于固体试剂(催化剂)的选择,小组同学在外界相同条件下,用如图4装置完成了表中实验:
实验编号
浓度相同的双氧水质量/g
催化剂
催化剂质量/g
收集50mL所需时间/s
1
200
—
500
2
200
0.5
49
3
200
0.5
58
4
200
0.5
154
①实验3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
②表中所列3种催化剂的催化效果最佳的是________。
③通过对比实验1和实验4,可以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
④要比较过氧化氢分解反应中不同催化剂的催化效果,除可以通过测量收集50mL所需时间这种方法外,还可以测量相同时间内________。
-
16、
某兴趣小组对酸碱中和反应开展了项目式学习。
【任务一】从能量变化角度探究酸和碱的反应。
某小组同学根据盐酸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过程中溶液温度升高得出两者能反应的结论。某同学认为此结论不够严谨。该同学在室温下借助传感器设计了以下实验:
①10mL质量分数为20%的盐酸与10mL蒸馏水混合,测量溶液温度的变化;
②10mL质量分数为20%的氢氧化钠溶液与10mL蒸馏水混合,测量溶液温度的变化:
③10mL质量分数为20%的盐酸与10mL质量分数为20%的氢氧化钠溶液混合,测量溶液温度的变化。
三个实验中溶液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如图所示。
(1)写出氢氧化钠和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若使用的溶液已经变质,则实验时还可观察到烧杯中出现的现象是________。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
A. 该同学设计实验①②的原因是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稀释时也可能有温度升高的现象。 B. 由实验①②可知,其他条件相同时,盐酸和溶液稀释时,温度的增加远大于盐酸温度增加量。 C. 基于实验①②③,说明氢氧化钠和盐酸发生了反应的证据是实验①②中温度升高不明显,实验③中温度升高更明显。 【任务二】从pH变化角度探究酸和碱的反应。
该组同学借助数字化技术探究“稀盐酸与溶液反应”,传感器测定的pH和温度随溶液质量变化情况如图3、图4所示:
(3)①根据图3曲线判断,图2实验中的溶液A是________(填“稀盐酸”或“溶液”)滴加到另一溶液中。图3中的c点表示的含义是________。
②图4中V的数值最接近________(填“6”、“12”或“16”);
(4)为了探究c点和d点对应溶液中的溶质成分不同,所选药品正确的是_______(填字母序号)。
A. 酚酞溶液 B. 氧化铜粉末 C. 碳酸钙固体 D. 硝酸银溶液 (5)下列四幅图表示向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过量稀盐酸的不同时间点的微观粒子示意图,请按时间先后排序________(填字母序号)。
A.
B.
C.
D.
-
17、
某兴趣小组的同学开展了通过从粗盐中提纯氯化钠、并按需求制成不同功能的食用盐这一项目式学习活动。
【设计实施】经过研讨,同学们设计了三个具体任务,并加以实施:
【任务一】除去粗盐中的泥沙
(1)小组同学称取了5g粗盐(主要成分是氯化钠,还含有氯化镁、泥沙),按照如下步骤进行实验:
①步骤Ⅰ:为加速固体溶解,可采用的方法是________(写一种即可)。
②从节约能源和提高产率的角度分析,将5g粗盐充分溶解所需水的体积比较适合的是________。(实验环境温度为20℃,水的密度为1g/mL)
A.10mL B.15mL C.100mL
【任务二】除去滤液中的氯化镁
(2)根据粗盐中氯化钠质量分数约为80%~90%,以及溶解度曲线的比较,小组同学决定采用________的方法除去滤液中的氯化镁。但在结晶的过程中一定要趁热过滤,你认为这样做的目的是________。
【任务三】稀释
(3)用氯化钠固体配制50g6%的氯化钠溶液,需要的玻璃仪器有烧杯、玻璃棒、________,若把配制好的溶液稀释成2%的溶液,需加入水________克。
【任务四】氯化钠的其它制备方法
(4)图甲是钠与氯气反应生成氯化钠的示意图。该图说明化学反应过程中一定变化的是_______(填序号)。
A. 原子的核电荷数 B. 原子的电子层数 C. 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 (5)图乙是硫酸铜溶液与氯化钡溶液反应的示意图,参加反应的微粒是________(填符号)。
-
18、在广州南沙电氢智慧能源站,7个储存氢气的固态储氢装置是我国首次将光伏发电制成固态氢能应用于电力系统,“绿电”与“绿氢”转化的示意图如下图所示。(1)、写出电解水制氢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 该反应属于(填基本反应类型)。(2)、固态合金储氢装置中释放出的氢气,被高压加注到新能源汽车中。高压加注压缩过程中发生的改变是(从微观角度解释)。(3)、合金是一种潜在的贮氢材料,高温时在氩气保护下,由一定质量比的、单质熔炼获得。熔炼制备合金时,通入氩气的目的是。(4)、合金在350℃时,在氢气保护下完全吸收氢气生成和 , 其化学反应方程式为;氢化镁中镁元素为+2价,则氢化镁中氢元素的化合价为。(5)、与传统电解法制取氢气相比,该工艺的优点是。
-
19、下列实验设计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A.探究可燃物燃烧的条件
B.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C.探究碘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性
D.证明固体溶于水放热
A、A B、B C、C D、D -
20、如图是、和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时,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最小的是 B、氯化钾的溶解度大于硫酸镁 C、将℃时的饱和溶液缓慢降温至℃,有晶体析出 D、℃时,将40g加入50g水中充分搅拌,可得90g溶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