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江苏省南京市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期末学情调研测试卷
- 江苏省盐城市2018届高三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 江苏省徐州市2018届高三上学期语文期中(摸底)考试试卷
- 江苏省无锡市普通高中2018届高三上学期语文期中基础性检测试卷
- 江苏省海安、宿迁市等2018届高三上学期语文期中学业质量监测试卷
- 江苏省常熟市2018届高三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 江苏省无锡市江阴四校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 江苏省沭阳县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 江苏省常熟市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 江苏省徐州市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
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种树郭橐驼传》中,柳宗元将郭橐驼于乡里“”的治民现象与种树太殷、太勤的态度和方法相类比,突出了文章“”的写作目的。(2)、小明给同学小华辅导数学,小华进步很快,期末考试时分数居然超过了小明,小明也不气恼,他笑着用韩愈《师说》中的“ , ”两句来自嘲。(3)、古人经常用“君子”和“小人”来指称道德高尚和品行低下的人,如“ , ”。
-
2、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
踏莎行·春水鸭头 纳兰性德
春水鸭头,春山鹦嘴,烟丝无力风斜倚。百花时节好逢迎,可怜人掩屏山睡。
密语移灯,闲情枕臂。从教酝酿孤眠味。春鸿不解讳相思,映窗书破人人字。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阕描绘了百花开放的初春季节,正该相会时,“可怜人”却掩起屏风,孤眠不起。 B、上阕描绘宜人春景,下阕前两句继续实写,描绘恋人在灯下说着绵绵情话的温馨画面。 C、结尾两句借鸿雁映照窗上的影子不成“人”字,委婉地表达了“可怜人”的相思情怀。 D、这首词通过屏山孤眠的凄苦等,将一个相思苦恋的闺中思妇的形象刻画得十分动人。(2)、结合全词,请简要赏析“春水鸭头,春山鹦嘴,烟丝无力风斜倚”。 -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材料一:
凡战,所谓奇者,攻其无备,出其不意也。交战之际,惊前掩后,冲东击西,使敌莫知所备,如此则胜。法曰:“敌虚,则我必为奇。”
(选自《百战奇略·第五卷》有删改)
材料二:
文王以蜀大将姜维屡扰边陲料蜀国小民疲资力单竭欲大举图蜀。惟会亦以为蜀可取,豫共筹度地形,考论事势。景元三年冬,以会为镇西将军,假节都督关中诸军事。文王敕青、徐、兖、豫、荆、扬诸州,并使作船,又令唐咨作浮海大船,外为将伐吴者。
四年秋,使邓艾、诸葛绪各统诸军三万余人,艾趣甘松、沓中连缀维,绪趣武街、桥头绝维归路。
艾遣天水太守王颀等直攻维营,陇西太守牵弘等邀其前,金城太守杨欣等诣甘松。维闻钟会诸军已入汉中,引退还。欣等追蹑于彊川口,大战,维败走。闻雍州已塞道,屯桥头,从孔函谷入北道,欲出雍州后。诸葛绪闻之,却还三十里。维入北道三十余里,闻绪军却,寻还,从桥头过,绪趣截维,较一日不及。维遂东引,还守剑阁。钟会攻维未能克。
艾上言:“今贼摧折,宜遂乘之,从阴平由邪径经汉德阳亭趣涪,出剑阁西百里,去成都三百余里,奇兵冲其腹心。剑阁之守必还赴涪,则会方轨而进;剑阁之军不还,则应涪之兵寡矣。军志有之曰:‘攻其无备,出其不意。’今掩其空虚,破之必矣。”
冬十月,艾自阴平道行无人之地七百余里,凿山通道,造作桥阁。山高谷深,至为艰险,又粮运将匮,濒于危殆。艾以毡自裹,推转而下。将士皆攀木缘崖,鱼贯而进。先登至江由,蜀守将马邈降。蜀卫将军诸葛瞻自涪还绵竹,列陈待艾。艾遣子惠唐亭侯忠等出其右,司马师纂等出其左。忠、纂战不利,并退还,曰:“贼未可击。”艾怒曰:“存亡之分,在此一举,何不可之有?”乃叱忠、纂等,将斩之。忠、纂驰还更战,大破之,斩瞻及尚书张遵等首,进军到雒。刘禅遣使奉皇帝玺绶 , 为笺诣艾请降。
(选自《三国志·魏书》有删改)
(1)、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文王以蜀A大将姜维B屡扰C边陲D料蜀国E小民疲F资力单竭G欲H大举图蜀。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惊前掩后”与《离骚》“长太息以掩涕兮”中的“掩”意思不同。 B、“蹑于彊川口”与《促织》“蹑迹披求”中的“蹑”意思相同。 C、东,向东,名词作状语,与《赤壁赋》“顺流而东也”中的“东”用法不同。 D、“驰还更战”与《庖丁解牛》“良庖岁更刀”中的“更”意思相同。(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凡战争中所说的用“奇”,指的是进攻敌人所无防备之处,出击敌人所未意想之时。两军交战,可以声东击西,使敌人不知道该怎样进行防备。 B、景元四年,朝廷派邓艾、诸葛绪各统领军队三万多人,邓艾奔向甘松、沓中牵制姜维,诸葛绪进逼武街、桥头以断绝姜维的退路。 C、姜维率军后退,被敌军追击到彊川口,战败后,驻扎到桥头,想从雍州的后方逃走,引魏军进入北道三十多里之后,向东退守到剑阁。 D、邓艾分析敌情,向上级提出深入蜀汉腹地攻打涪地的建议,这年十月,邓艾历经艰险行军七百多里,首先来到江由,西蜀守将马邈投降。(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以会为镇西将军,假节都督关中诸军事。
②刘禅遣使奉皇帝玺绶,为笺诣艾请降。
(5)、魏灭蜀使用了“攻其不备,出其不意”的奇战,请依据材料二说明“奇”的不同表现。 -
4、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解放后第一次发作
刘澍德
新中国成立以后,老牛筋的绰号还保留着,老牛筋的脾气却不轻易发作了。减租退押时节,他很积极;土地改革时节,他更积极——斗地主时斗得狠,挖底财时办法多。当时工作同志老于,准备培养他入党。他直截了当地说:“老于同志,你看我这份性子能够做党员吗?老天爷老大,我就是老二。别人做错事可以认错,我啊,硬是不行,干不来,心里明知干错了,急得想哭,可是嘴巴子抵死也不认。我这份人入了党,一定给党添麻烦。老于同志,等我改改再说吧。”因为翻了身,心情愉快,窝心事再不临到头上,十年以来,①他仅仅发过两次老牛筋脾气。
我们已经知道:老牛筋是个“宁折不弯”的汉子,他一辈子不服软,不认输,不向贫苦低头,不对阔人说小话。他挨过反动派的毒打,瘫在地上不求饶;受到荒年的饥饿,蹲在家里不讨口,耿直,真诚,不小气,不占别人一点小便宜。合作社土地入股,高级社土地公有,他从没闹过情绪。但是到了1957年,松青社展开粮食大辩论,他的老牛筋脾气又发作了。右派分子社总支副书记谢林,趁社主任和总支书记不在家的时候,居心不良地煽动群众叫粮。在社员大会上,富裕中农王长海,端来一甑子蒸菜放在院心,老婆淌眼抹泪地说,他们早就没米吃了。王家两口一出头,一部分别有用心的人也跟在中农屁股后面“叫苦”,一时间,弄得乡政府乌烟瘴气。谢林为了“壮大”声势,想再找个能放大炮的社员,接着再轰一下,来一个火上加油,让叫粮的劲头达到“高潮”。他向群众当中看了一眼,立刻找到了老牛筋。他觉得老钮是个有威信的社员,又是农业模范,如果戳他一火,让他在会上吼上几声,大辩论就会出现个新的热闹场面,县委就不能不加以考虑了。他以为这个主意和这个对象都不错,当即站起喊道:
“老钮大爹,你家缺多少粮,可以当众说一说。”
他脸上做出关心的表情,②两只小眼睛,闪着鬼祟的亮光。
老钮早已憋了一肚子的气。一些颠倒黑白的叫喊,气得他眼珠子快要翻转过来。几次想要发作,看见社干部、党员们都没出气,他认为,也许运动刚才开头,所以咬紧牙关忍住了。听到谢林点了他的名,知道找他当炮手,再也压不住心头的冲动。他站起来,拨开人群,几大步走到甑子跟前,抬起黑道道的眼睛,眼眉毛像两条毛辣虫似的,直向一起鼓拥。他大声大气地说:
“你问我吗?告诉你:我们完全够吃,一点也不缺!”他大喊着重复一声,“一点也不缺!”喊完,眼睛向叫粮的人们闪电般一扫。
这时,人群中有人小声咕啷着:“看,老牛筋要发作了。”
谢林吃了一惊,想道:“我把对象找错了。”立刻说,“这可真怪!人家许多户都缺,只有你们……”
③不等谢林说下去,老牛筋大手一举,插上来说:“这有什么可怪的!不缺就是不缺!”
“每人粮食四百斤,是大家同意,会上通过的。可是有些人,白天三顿不饱,要吃上四顿;晚上开开‘消夜’,就是五顿。有些人,卖去粮食换酒喝;有些人,拿着粮食整黑市,粮食是这样不够的。你这支书可好,不问大家为什么缺粮,单问大家粮食不够吃!我敢说,你整错了!”说着,猛然一转身,一脚把甑子踢得满地乱滚——
谢林又急又气,跳起来指着老钮大喝:“好哇!你扰乱会场,破坏辩论,民兵呐,来!维持秩序!”
老牛筋并没被他吓倒。④他像一座雕像似的,屹立在谢林面前。民兵走到身边,看到老牛筋眼中迸着火星,攥紧的两只大手,生仿两个大铁锤,哪里还敢捆他。他们说了不少好话,让他回家去了。
第二天晚上,老牛筋仍然出现在会场上,仍然坐在原来的老地方。谢林看他重又到会,为了争面子,要老牛筋当众检讨,并且威吓他:如果不肯检讨,就把他送到县上。那些叫粮的人,也帮腔助威,喊着要他检讨。老牛筋站起来,走到台阶下面,指着上面的谢林,厉声问道:
“是你让我检讨吗?告诉你,谢林,你整错啦!我钮进金活了五十三岁,在反动派面前也没认过输,现在是人民当家,我没有错,不能检讨!就是错了,共产党、人民政府要我检讨,我也不在你面前检讨。我敢说:将来我两个说不定是谁来检讨!”
钮大妈站在一边,吓得全身打抖,死拖活拖地把老倌牵出会场。
第三天晚上,老牛筋还是大摇大摆地在会场上露了面。人争正气,鱼争上水,老牛筋可不是临阵退缩、胆小怕事的人。临来之前,大妈看见老倌又要闯上乡政府,她横拦竖挡了好一阵,不但没起作用,反倒遭老倌大吵一台;既然拦挡不住,只好陪着他来“冒险”了。走在路上,大妈一个劲劝说:“小新他爹,今晚如果让你检讨,你就检讨吧。”老钮回转身来,道:“你当我故意跟谢林扯筋捣蛋吗?我是为了‘三定’!他说粮食不够吃,我偏要说够吃!我要跟他见个实。他再让我检讨,我背起家里的余粮,跟他到县委会上去讲理!我检讨个球!”他又理直气壮地闯进乡政府。
走进乡政府一看,会场上的气候变了。今晚上主持会场的是总支书记,县委副书记也在场。谢林气瘪瘪地坐在一边,脸色白沙沙的,脑壳垂在胸前,好像不敢看人。那些叫粮最凶的人,一齐躲在人背后,缩头缩脑的,不像前两天那样眉飞色舞了。
今晚发言的,是另一派人。他们说出的话,又直道,又真实,而且每个人在讲话里都提到他——老牛筋,说他的意见是正确的。
老钮长长吁了一口气,立刻心平气和了。
辩论的结果——不缺粮。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老牛筋对自己的脾气有着较为清醒的认识,他虽然爱党、护党,但是认为自己永远无法改正脾气,始终不愿入党。 B、新中国成立前的老牛筋勇敢反抗地主的压迫,新中国成立后的老牛筋依然不失顽强抗争的精神,坚决反对错误的“叫粮”行为。 C、右派分子谢林居心不良地煽动群众“叫粮”,还想利用老牛筋,老牛筋看穿了这一阴谋,气得发作了“老牛筋脾气”。 D、虽然谢林威逼利诱老牛筋,钮大妈也三番五次乞求老牛筋,但是固执的老牛筋坚定地认为自己没有错而不愿意检讨。(2)、下列对小说中画横线句子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句子①中“仅仅”一词强调了老牛筋后面发脾气次数少,说明土地改革使老牛筋满意。 B、句子②中“闪着鬼祟的亮光”运用动作描写,表现右派分子社总支副书记谢林的狡诈。 C、句子③运用语言和动作描写,突出了老牛筋在面对恶势力时直率和毫不妥协的态度。 D、句子④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以雕像的姿态作比,表现了老牛筋刚正不屈的形象。(3)、本篇小说塑造老牛筋这一人物形象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4)、请结合本篇小说故事情节的多次突转,举两例分析其作用。 -
5、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芡在分类学上隶属于睡莲科芡属,其俗名“芡实”是大众更为熟知的名称,其拉丁属名Eu—ryale是希腊神话中一位女妖的名字,由于这位女妖的所有发丝均为致命的毒蛇,因此她的名字被很形象地用来描述芡属全株具锐刺的形态特征。芡实成熟的果实近球形,因其顶部的宿存花萼狭长呈披针状而使整个果实形似鸡头,故在江浙一带又被叫作“鸡头米”,是当地传统的粮食作物,因其独特的风味而被列为著名的“水八仙”之一(其余“七仙”分别为茭白、莲藕、水芹、慈姑、荸荠、莼菜、菱角)。
除了极具特色的果实,芡实最为人们所赞叹的是它那巨大的叶片。这些近圆形的浮水叶片通常能长至1米直径,而在条件十分适宜的环境下其直径甚至能够长至接近3米,芡实是睡莲科内体型唯一能和王莲属相媲美的植物。然而在分类学上,芡实属的发表要早于王莲属,在亚马逊王莲被英国植物学家Robert Schomburgk发现之初,因为其同样具有巨大的浮水叶片,他将其归在了芡实属之中,命名为Euryale amazonica。后来,经过植物学家John Lindley的研究,王莲属才最终被成立并被认为与芡属有着非常密切的亲缘关系。虽然世界范围内睡莲科各属间的关系一直无法真正厘清,但从发表的先后顺序来看,与其说芡实像王莲,倒不如说王莲像芡实来得妥当。
同王莲一样,芡实的叶片也有着很好的承重能力,其原因就藏在它那叶背之下。从叶片的背面,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它整齐的脉络结构——粗大的一级叶脉呈辐射状排列在叶片中心,而其间又有密集的次级叶脉做分割。这些叶脉纵横交叉,如同一张蛛网般覆盖在叶片之上,将整张叶片精细地分割成无数个大小相仿的单元。合理有序的叶脉系统代表了优秀的力学性能,给芡实叶片带来了良好的支持力和稳定性,使叶片得以平衡地漂浮在水面上。除此之外,芡实的叶脉之中还藏有许多气室,而这些气室则像是给叶片配上了量身内置的“救生圈”,为其带来了澎湃的浮力。因此,虽不像王莲那样足以承受一个小孩的体重,但作为难得的水面漂浮平台,芡实的叶片给许多水鸟提供了优秀的栖息环境,在生态系统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作为睡莲科的一员,芡实也有着十分标准的开花规律。在每一朵花开放之前的1—2日,花梗会逐渐将花苞顶出水面,直至感受到清晨的第一缕阳光,它那厚实的苞片和花瓣方才陆续张开,并在8:00左右完全开放。而随着一天内光照的不断变化,约16:00—18:00,花朵便会逐渐闭合。如芡实花这般几乎“朝九晚五,从无加班”的作息着实是让人羡慕,然而在“八小时工作制”的背后,芡实却有着十分高效的办事效率。由于其花朵的寿命较短,甚至于单花完全开放的总时长仅约20小时,为了尽快顺利完成传宗接代的古老使命,新长出的花朵往往倾向于选取最短的路径以近垂直的方向冲出水面,哪怕是过程中有叶片遮挡,它也会毫不犹豫地将其顶破。而在花朵完成授粉后,花梗便会延长并在重力的作用下向下弯曲,将花头重新拖回水下,这一方面是由于水下环境较为稳定,相比暴露在空气中而言更适合果实的发育;而另一方面则是为了给新生的花苞留出足够的生长空间。
“鸡头米老了,新核桃下来了,夏天就快过去了。”这是汪曾祺对夏末的印象。每年的8—10月是芡实的采收期,此时便是采芡人一年中最为繁忙的季节。由于采摘下来的芡实十分容易变质,为了保证芡实的鲜嫩,整个收获过程便像是一场与时间赛跑的接力赛,采芡人往往要赶在日出之前就下到水塘采摘,然后运输至加工厂内,争分夺秒地在一天内完成剥壳、清洗、分级挑选等层层工序,最后经包装运输,方才得以按时交付给各地的市场。或许是记忆里的那碗桂花芡实汤实在过于惊艳,每年一到初秋芡实上市之际,立马就能吸引到大批拥趸,而这难得的时令风物,也早已在一代代老饕们寒来暑往的等待之中跨越了万千次四季流转,见证了一次次的朝代更迭。
早在周朝,芡实就是祭祀大典中必不可少的一样贡品,并且需要用专门的容器——筠(biān)进行盛放并由专门的筠人进行布置。《周礼》中记载,“加筠之实,菱芡粟脯”。菱角、芡实、栗子、肉脯四样食物,是行加笾之礼时的标配。除此之外,在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祭孔大典”中,孔子像前所陈的十筠(盐、藁鱼、枣、栗、榛、菱、芡、鹿脯、白饼、黑饼)之内亦包括芡实,并且需要按照“拣净实洁白者,颗颗砌起,下丰上锐,与筠相称”的标准进行码放。可见芡实在传统文化之中有着十分独特的意义。
除此之外,芡实在古代还是一种重要的救荒本草。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有言:“芡可济俭歉,故谓之芡。”而《本草汇言》之中也有记载:“年荒五谷之不登曰歉。此物能济荒充食以疗饥,故曰芡也。”这种彼时常见于野生池塘、湖沼的大型草本,凭借着满身的锐刺,在古时以收获难度大而著称,但由于其种子淀粉含量高,在粮食歉收的年代,可是十分优良的救济粮。《资治通鉴》记载,唐宪宗元和十二年,淮西(今安徽省江淮地区)由于连年的战乱,粮食悉数供应前线战场,百姓无粮,饿殍遍野,因此百姓们便广泛“采菱芡鱼鳖鸟兽食之”。而在梁简文帝大宝元年,由于江南地区连年闹旱灾、蝗灾,粮食几乎绝收,民间不论富贵与否,皆无口粮度日。彼时的难民沿山谷、湖滨一路逃荒,穷尽草根、树叶、菱角和芡实等为食,然而菱角、芡实虽富含淀粉,但因为其独特的生长条件,在大旱之年必然减产,难民终是食不果腹,纷纷倒在了逃荒的路上。在这饥馑荐臻、天降丧乱的年代,“千时绝烟,人迹罕见,白骨成聚,如丘陇焉”这样触目惊心的景象随处可见。
(摘编自徐一大《芡实——与人类跨越千年的相守》)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鸡头米”,芡实成熟的果实近球形,其顶部的宿存花萼狭长呈披针状而使整个果实形似鸡头,故被叫作“鸡头米”。 B、“救生圈”在文中是指芡实的叶脉之中藏有许多气室,而这些气室能给叶片带来澎湃的浮力。 C、“八小时工作制”,芡实的花朵在上午八点左右完全开放,下午四点至六点,花朵逐渐闭合,因其办事效率十分高,故称“八小时工作制”。 D、“加贫之实”在文中指周朝祭祀大典中需要用专门的容器——贫进行盛放的菱角、芡实、栗子、肉脯等贡品。(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芡实叶片不仅巨大,而且有良好的支持力和稳定性,有澎湃的浮力,能够给许多水鸟提供优秀的栖息环境。 B、新长出的花朵往往倾向于选取最短的路径以近垂直的方向冲出水面,是因为芡实花朵的寿命较短,且带着“使命”。 C、芡实在一代代老饕们寒来暑往的等待之中跨越了万千次四季流转,见证了一次次的朝代更迭,这证明了人们对芡实的喜爱。 D、芡实是常见的时令风物,产量高于一般的水作物,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祭孔大典”中,孔子像前所陈的十笾之内也包括了芡实。(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芡,俗名“芡实”,拉丁属名Euryale,我国属名“鸡头米”,为“水八仙”之一,既是一种必不可少的贡品,又是一种重要的救荒本草。 B、芡实与王莲非常相似,是体型唯一能和王莲相媲美的植物,所以在分类学上将它们归在了同一科,两者有着非常密切的亲缘关系。 C、《本草纲目》及《本草汇言》中的相关记载都论证了芡实在古代时虽收获难度大,但在粮食歉收的年代,是十分优良的救济粮。 D、芡实虽富含淀粉,但需要一定的生长条件,在大旱之年必然减产,在饥馑荐臻、天降丧乱的年代,终是无法满足难民们饱腹的需要。(4)、为什么说芡实在传统文化之中有着十分独特的意义?(5)、材料充分体现了科普文的特点,请结合文本从科学性、趣味性、知识性三方面简要分析。 -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风疾浪高,黄涛怒卷。此番到东营市,在黄河入海口东津渡,我看到了咆哮的黄河。
本来我们正行驶在一条前无车辆,后亦无车辆的公路上。公路崭新,光滑得如同一块蜿蜒的玻璃板,伸向无垠的天边。车窗外,右手边是低下去丈高的绿野,茁壮着大片大片即将丰收的玉米,一眼望不到边;左手边低下处则是浓密得遮住了阳光的行道树,季节正好,每片叶子都绿得像一幅油画,神采飞扬地展示着北国初秋那敞亮无邪的坦荡。
我随口夸了一句“这公路真漂亮啊”,马上即有人纠正说“这不是公路,咱们这是行驶在黄河大堤上呢”。愕然,还没回过神来,突然间,没一点儿思想准备,咆哮的黄河就出现在眼前!
但见浓重的、土黄色的排浪,就像成群结队的士兵一样,一排紧接着一排,一个紧挨着一个,排排涌涌,密密匝匝 , 脚尖踢着脚后跟,急急忙忙地向前滚动着,一个劲儿地往前抢,向前冲,仿佛去抢占生命攸关的阵地。
(1)、请比较文中加点字“呢”与《记念刘和珍君》中“更何至于无端在府门前喋血呢?”中“呢”的用法。(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密密匝匝,一排接一排,排排涌涌,一个挨一个”,从语意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的表达效果更好? -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社恐”正在成为当下年轻人中一个普遍的社会现象。提起“社恐”人们最先想到的是北欧,比如芬兰人在寒冷的公交车站排队,每人精准相隔两米。北欧人的“社恐”本质上是自我独立意识,是一种主动选择。与北欧不同,日本社会中的“社恐”则更多源于社会压力。老一辈人上班谨小慎微,下班后还要跟各种人打交道:①健谈的邻居、话痨的司机、热情的商场店员……②各种社交场合,每个人要花大力气“读空气”③,努力维护和谐的气氛。这些场景直接触发日本年轻人的疲惫和恐惧。他们主动为自己贴上“社恐”标签,从大量社交生活中抽身,A 。
中国“社恐”流行的原因则具有综合性,一方面是个人独立意识的增加,另一方面是社会环境变迁导致人与人之间的人际亲密度下降。与父母一辈拼命赚钱、 B 相比,年轻人更注重个人幸福。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充满活力,同时也更加具有竞争性——④工作中的压力和激烈的攀比竞争,不少年轻人感到疲惫,越来越多的人从传统社交场合抽身。
虽然“社恐”是一种个体的自由选择,但在各种社交网络和媒体都鼓励“关注自我”的同时,年轻人也应该主动地融入社会,把自己从心灵“内卷”当中拯救出来,体验真实而丰富的人生。
(1)、下列有关文中标点符号用法和效果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①处冒号表解释说明,对前文“打交道”的对象进行具体的阐述。
B、②处省略号表列举的省略,表明社交的对象很多,突出了社交活动之多。
C、③处引号表特殊含义,“读空气”指根据现场气氛和状况来采取合适言行。
D、④处破折号表语意的转折,从中国充满活力的正面论述转向不利一面。
(2)、请在文中横线处按要求补写恰当的内容,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A.补写一个成语:。
B.补写语句:。(3)、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请找出并予以修改。
-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李密在《陈情表》中用“ , ”八个字精练、形象地将自己孤独无助的窘况表现了出来。(2)、《种树郭橐驼传》中,郭橐驼用比喻说明种树要保持树木天性的两句是“ , ”,这一比喻也适用于育人。(3)、唐宋诗中,有些诗句同时使用天、江、月三种意象,勾画出阔大的境界,如“ , ”。
-
9、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又呈吴郎①
杜甫
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
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甚真。已诉征求②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
【注】①杜甫把蔓州草堂让给一位吴姓的亲戚(即诗中的吴郎)住,这位亲成住下后,即有筑“篱”、护“枣”之举,社甫为此写诗劝阻。②征求:指赋税征敛。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前两联诗人自述从前对扑枣邻妇的态度和理由,为颈联对吴郎的进一步劝告作了情理两方面的准备和铺垫。 B、颈联出句“防”的主语是妇人,对句“插”字的主语是吴郎:这两句诗,委婉含蓄地表达了妇人的多心与敏感。 C、尾联诗人从高处落笔,揭示出她的贫穷的深刻原因,再次为老妇人扑枣行为开脱,其意仍是要感化吴郎。 D、本诗词淡语婉情深,在反复吟咏品味中,我们能感受到诗人炽热深沉厚重的感情,能窥见诗人那伟大的灵魂。(2)、清人卢德水说:“杜诗温柔敦厚,其慈祥恺悌(态度和蔼,容易接近)之衷,往往溢于言表。“慈祥恺悌之衷”在本诗中是如何体现的,请简要分析。(6分) -
10、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魏文侯封太子击于中山,三年,使不往来。舍人赵仓唐进称曰:“为人子,三年不闻父问,不可谓孝;为人父,三年不问子,不可谓慈。君何不遣人使大国乎?”太子曰:“愿之久矣。未得可使者。”仓唐曰:“臣愿奉使。侯何嗜好?”太子曰:“侯嗜晨凫,好北犬。”于是乃遣仓唐绁北犬,奉晨凫,献于文侯。
仓唐至,上谒曰:“孽子击之使者,不敢当大夫之朝,请以燕闲,奉晨凫敬献庖厨,绁北犬敬上涓人。”文侯悦曰:“击爱我,知吾所嗜,知吾所好。”召仓唐而见之,曰:“击无恙乎?”仓唐曰:“唯,唯!”如是者三,乃曰:君出太子而封之国君名之非礼也文侯怵然为之变容 , 问曰:“子之君无恙乎?”仓唐曰:“臣来时,拜送书于庭。”文侯顾指左右,曰:“子之君长①孰与是?”仓唐曰:“《礼》,拟人必于其伦。诸侯毋偶 , 无所拟之。”曰:“长大孰与寡人。”仓唐曰:“君赐之外府之裘,则能胜之,赐之斥带②,则不更其造。”文侯曰:“子之君何业?”仓唐曰:“业《诗》。”文侯曰:“于《诗》何好?”仓唐曰:“好《晨风》《黍离》。”文侯自读《晨风》,曰:“子之君以我忘之乎?”仓唐曰:“不敢,时思耳。”文侯复读《黍离》,曰:“子之君怨乎?”仓唐曰:“不敢,时思耳。”文侯于是遣仓唐赐太子衣一袭,敕仓唐以鸡鸣时至。
太子迎拜,受赐,发箧,视衣尽颠倒。太子曰:“趣早驾,君侯召击。”仓唐曰:“臣来时不受命。”太子曰:“君侯赐击衣,不以为寒也。欲召击,无谁与谋。故敕子以鸡鸣时至,《诗》曰:‘东方未明,颠倒衣裳,颠之倒之,自公召之。’”遂西至谒文侯。大喜,乃置酒而称曰:“夫远贤而近所爱,非社稷之长策也。”乃出少子挚,封中山,而复太子击。故曰:“欲知其子,视其友;欲知其君,视其所使。”赵仓唐一使,而文侯为慈父,而击为孝子。
(节选自刘向《说苑·奉使》,有删改)
【注】①长:读cháng。②斥带:大丝带,又称为“绅”。
(1)、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
号涂黑。
君出[A]太子而封之[B]国[C]君名之[D]非[E]礼也[F]文侯怵[G]然为之[H]变容(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伦,类,与《过秦论》中“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的“伦”词义相同。 B、偶,匹敌,相提并论,和《与妻书》中“汝幸而偶我”的“偶”词义不同。 C、发,打开,与《庖丁解牛》中“而刀刃若新发于硎”的“发”字词义相同。 D、趣,通“促”,赶快,与《兰亭集序》中“趣舍万殊”的“殊”词义不同。(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赵仓唐认为,魏文侯和太子击父子之间三年未通音信,可谓不慈不孝,违背人伦,因此劝谏太子派人出使大都,并推荐自己。
B、赵仓唐出使前特意向太子询问魏文侯的嗜好,到达后上书求见并敬献晨凫、北犬,这是为了投其所好,动之以情,有助于进谏。
C、赵仓唐在回答魏文侯问话时,从容得体,引用礼制,既维护了太子击的身份,又劝谏了魏文侯应遵守礼仪、礼义,以理服人。
D、作者认为,赵仓唐出使达成了使三人获利的目标:魏文侯有慈父之名,太子击恢复地位且有孝子之称,小儿子挚分封中山国。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文侯顾指左右,曰:“子之君长孰与是?”②乃置酒而称曰:“夫远贤而近所爱,非社稷之长策也。”
(5)、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赵仓唐、魏文侯、太子提及《诗经》的不同意图。赵仓唐
①
魏文侯
②
太子
③
-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家国图
聂鑫森
今夜,秋风飒飒,月亮很圆,月光好像是被风吹进窗口的,照出一地凉凉的银白。
满头华发的刘岳江和两鬓微霜的妻子张晓岚并排坐在床头,痴痴地望着对面墙上挂着的一幅《家
国图》。
他们终于可以安安心心地回老家去了。
老家在湘西吉首乡下的天风镇。
他们在这工业重镇株洲,一待就是十五年。
老家的房子由一个远房侄儿看管,他经常会去打扫、通风,房子随时等待主人归来。儿子儿媳为他们置办了崭新的被子、床单、毯子和四季衣物,都已快递到家。随身带的行李也早料理清楚。到明天上午出发前,再把这幅《家国图》取下来,折叠好,放进行李箱就诸事齐备了。妻子忍不住说:“《家国图》一眨眼挂了十五年。我们来时,孙子正好三岁,要上幼儿园了。”
刘岳江点点头,说:“那年,你五十五岁,我六十岁,正好退休。儿媳来电话,说她辞退了保姆,麻烦我们去帮忙一阵,我们就来了。”
“在天风镇的天风中学,你教地理,我教数学,还有点儿名气,领导想延聘我们再干几年,可带孙子也是大事啊!这‘一阵’,就是十五年。”
“我教了一辈子地理,哪个地方的历史沿革、山形水势、物产气候我不烂熟于心?但去过的地方少,大多是从书本和图册中读来的。读万卷书我做到了,行万里路却差之甚远,没时间也没有经济实力。我们一直教的是高三毕业班的课,连寒假、暑假都要为学生补课。”说罢,刘岳江叹了一口气。
张晓岚也跟着叹了一口气,说:“儿子出生后,你从古诗‘行行重行行’中顿出两个字,叫他刘行行。想不到他倒是出行不止,大学毕业被招聘到株洲的光明数控机床厂,搞的是售前调试和售后服务,隔三岔五地出差。我们来了,才体会到年轻人的不容易。”
“儿媳也是,在旅游部做事,经常要去探访、考察国内的各条旅游线路,留下我们陪伴孙子。孙子上幼儿园时,常常做梦都哭喊要爸爸妈妈。其实我们也挂念儿子儿媳,古语说:‘儿行千里母担忧。’我也是。”
“于是,你买来二米乘二米的高档牛皮纸,用毛笔蘸红颜料画出一幅中国地图的外轮廓,再用浅灰线勾勒出各省的位置。然后,在湖南省的西端用绿色笔写下‘吉首’二字。再用蓝色笔在湖南省东部写出‘株洲’二字。你说我是教数学的,画线画圆都可以不用尺和圆规,先让我画一条从吉首到株洲的紫线条,表示我们从老家来到了新家。”
“乡愁是同等的,你不能缺席。”
“以后呢,待孙子睡了,往往是十点后我们就‘上班’了。出差了的儿子或儿媳,有时他们双双在外,这时候会有电话来,说他们到什么地方了,我们就用红铅笔画线标出儿子从株洲到了某地,然后又去了某地,儿媳则用绿线。”
“如果他们时间充裕,我就在电话里介绍这个地方有什么奇山异水、名胜古迹、经济开发区、新城区,得闲时可以去看一看。”
“你说,这可以让人生发一种实实在在的家国情怀,所以这个地图叫《家国图》,当然,也寄托了我们对后辈的关爱与牵挂,还让我们沉浸在本职工作的氛围里,快活得很哩。”
“对,记得吗?孙子读初中时,有一夜,他在梦中醒来,蹑手蹑脚来到门外,听我给他妈妈讲新疆的葡萄沟、魔鬼城、火焰山、坎儿井。谁知第二天上午的地理考试竟有相关的题目,他全答对了。当时,我们并不知道这回事,是第二天中午吃饭时孙子说的。”
两个人都忍不住笑起来,是拼命压住声音地笑,很开心。
“《家国图》是第几张了,晓岚?”
“数字我不会记错。基本上是两年一张,以前的七张你都寄回老家了,由侄儿代收再锁进你书房的一个箱子里。这是第八张,今年元旦启用的,儿子的红线,儿媳的绿线,只有寥寥可数的几条。儿子如今是总工程师,主要精力放在厂里,抓全面的技术工作;儿媳当上了工会主席,也不用经常出差了。图上属于我们的紫线,依旧标着从吉首到株洲,只是又新添了一条从株洲回吉首的紫线。但孙子考上了北京的清华大学,你让我画了一条由株洲到北京的金线。”
“孙子毕业后,会到哪里去打拼,那么这条金线就会延伸到哪里。可惜我们年纪大了……但我们可以珍惜有限的时日,‘行行重行行’,去好好地看看祖国的锦绣河山,让那条紫线标示在图上。”
“我也是这么想的。知我者,岳江也。”
“睡吧,睡吧,早过子夜了。”
“……好的,好的……”
老两口回到了湘西吉首天风镇的老家。
走的时候,儿子儿媳恳请他们不要带走墙上的《家国图》。回到老家的他们,在探亲访友、畅叙别情之后,开始了有计划的旅游。
第一次出门远游,去的是云南昆明,登大观楼,访石林,去西山谒拜国歌作曲者聂耳之墓。晚上,在下榻的宾馆,刘岳江打电话向儿子报平安,还说了许多感受。不一会儿,张晓岚的手机上出现了视频,是儿媳发来的:《家国图》上,她画了一条从吉首连向昆明的紫线!
“老头子,他们在牵挂我们哩!”
“他们要留下《家国图》时,我就知道了。紫线他们还会画下去的,我相信。”
(有删改)
文本二
作为散文体的小说,必有闲话的设置。闲话是指不直接去描写和表现故事情节的文字,但却能从不同角度去增加故事和情节的魅力,多侧面展示出小说中人物的生存境遇、性格特征、胸襟气度,而不像有的小说的写法——贴着故事和情节写,贴着人物写,体现的是一种散文化的从容而儒雅的格局。
古典小说《三国演义》《水浒传》,重在故事的起承转合,不注重用过多文字写环境(包括天气、地理、民俗等),《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写环境也就是一句“那雪正下得紧”,写山神庙也是极简单的,却对表现人物形象有独到的作用。到了《红楼梦》则有很大的改观,在闲话的设置上有许多启迪读者的地方。
闲话尽管不直接描写故事和情节,但绝不是可以天南海北地乱扯胡说,或炫博学广闻,或只为增加文字的数量。小说的闲话,有一个大体的规范,虽不直接写故事,但对故事行进有一种暗示的作用,对情节的铺排有一种渲染的效果。
我们在阅读一些闲话艺术运用得极好的经典小说之后会发现,闲话在小说各个部分的奇妙使用,使简单的故事变得异彩纷呈。一方面减缓了故事和情节发展的速度,甚至使其暂时停顿,因而使故事的长度扩展了;另一方面营造了故事和情节的暗示意味,使其在一种深厚的文化底色上,凸显更多的瑰丽风韵。
此外,闲笔的运用,因为它不是直接描述故事和情节,也就减少了故事和情节成为小说主体的常例,使小说的文体具有散文化的倾向,或者说改变了小说的文体性质,使之介乎小说与散文之间,使虚构的成分变得微不足道,因而更让人信服其真实性。
散文化小说,我以为最好的方法,是闲话艺术的纯熟运用。
(摘编自聂鑫森《小说创作的闲话艺术》)
(1)、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家国图》是一张手绘地图,也是本文构思的重要依托,情节的展开、情感的表达都凝聚于图中。 B、刘岳江教了一辈子地理,却没机会去游览自己从课本上熟知的山形水势,所以他拒绝了学校的延聘,选择离乡带孙子。 C、小说虽然是用对话来推动情节,但情节的运行中不乏线索、伏笔、照应等结构技巧。 D、小说的语言隽雅平实,具有个性化色彩,如“历史沿革”“乡愁是同等的,你不能缺席”等符合人物的身份和性格。(2)、下列与文本有关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A、《林黛玉进贾府》中黛玉拜会邢夫人和王夫人的情节是闲笔,因为这部分内容减缓了情节发展的速度,只是进一步凸显了贾府的社会地位。 B、文本一第1段的景物描写与《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的“那雪正下得紧”都是闲笔,其作用也完全相同。 C、文中孙子偷听爷爷讲新疆地理得高分的情节是闲笔,其作用是烘托人物形象,照应上文。 D、沈从文的《边城》中关于端午节捉鸭子习俗的描写是闲笔,其主要作用是减缓故事的进度,使情节具有浓厚的文化色彩。(3)、结合文本二,概括小说闲话艺术的作用。(4)、有人认为聂鑫森先生的小说表现出“深切的人文情怀和高雅的文化品格”。如果以此为主题写一则《家国图》的小评论,请结合文本列出评论要点。 -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什么是龙,确乎是一个谜。龙像马,所以马往往被呼为龙。《月令》“驾苍龙”,《周礼·庾人》“马八尺以上为龙”,皆其例。龙有时又像狗。《后汉书·孔僖传》“画龙不成反类狗”,所以狗也被呼为龙。此外还有一种有鳞的龙像鱼,一种有翼的又像鸟,一种有角的又像鹿。至于与龙最容易相混的各种爬虫类的生物,更不必列举了。
然则龙究竟是个什么东西呢?我们的答案是:它是一种图腾(Totem),并且是只存在于图腾中而不存在于生物界中的一种虚拟的生物,因为它是由许多不同的图腾糅合成的一种综合体。因部落的兼并而产生的混合的图腾,古埃及是一个最显著的例子。在我们历史上,五方兽中的北方玄武本是龟蛇二兽,也是一个好例。不同的是,这些是几个图腾单位并存着,各单位的个别形态依然未变,而龙则是许多单位经过融化作用,形成了一个新的大单位,其各小单位已经是不复个别的存在罢了。前者可称为混合式的图腾,后者则为化合式的图腾。部落既总是强的兼并弱的,大的兼并小的,所以在混合式的图腾中总有一种主要的生物或无生物,作为它的基本的中心单位,同样的在化合式的图腾中,也必然是以一种生物或无生物的形态为其主干,而以其他若干生物或无生物的形态为附加部分。
龙图腾,不拘它局部的像马也好,像狗也好,或像鱼,像鸟,像鹿都好,它的主干部分和基本形态却是蛇。这表明在当初那众图腾单位林立的时代,内中以蛇图腾为最强大,众图腾的合并与融化,便是这蛇图腾兼并与同化了许多弱小单位的结果。金文龙字的偏旁皆从已,而已即蛇,可见龙的基调还是蛇。大概图腾未合并以前,所谓龙者只是一种大蛇。这种蛇的名字便叫作“龙”。后来有一个以这种大蛇为图腾的团族(Klan)兼并了吸收了许多别的形形色色的图腾团族,大蛇这才接受了兽类的四脚,马的头,鬣的尾,鹿的角,狗的爪,鱼的鳞和须……
于是便成为我们现在所知道的龙了。这样看来,龙与蛇实在可分而又不可分。所以我们在引用古书中关于龙蛇的传说时,就无法也不必将它们分清。甚至正因其分不清,这问题对于我们,才特别有意义。不错,惟其龙蛇分不清,我们才更能确定龙是古代图腾社会的遗迹,因为我们知道,图腾的合并,是图腾式的社会发展必循的途径。
图腾有动物,有植物,也有无生物,但最习见的还是动物。同一图腾的分子都自认为这图腾的子孙。如果图腾是一种动物,他们就认定那动物为他们的祖先,于是他们自己全团族的男男女女、老老少少也都是那种动物了。曾奉狗为图腾的瑶族,如今还很鲜明的保存着这种意识。陆次云《峒溪纤志》说他们“岁首祭盘瓠,揉鱼肉于木槽,扣槽群号以为礼”。这种风俗与现代世界各处的图腾团族举行舞会,装扮并摹仿其图腾的特性与动作,是同样性质的。我国古代所谓“禹步”的一种独脚跳舞,本是仿效蛇跳,也属于这类。他们之所以要这样做,确有其绝对的实际作用。
凡图腾都是那一图腾团族的老祖宗,也是他们的监护神和防卫者,它给他们供给食物,驱除灾祸,给他们降示预言以指导他们趋吉避凶。如果它是一种毒虫或猛兽,那更好,因为那样它更能为儿孙们尽防卫之责。每个老祖宗当然知道谁是它的儿孙,认识他们的相貌和声音。但儿孙太多时,老祖宗一时疏忽,认错了人,那是谁也不能担保的。所以为保证老祖宗的注意,儿孙们最好是不时在老祖宗面前演习他们本图腾的特殊姿态、动作与声调,以便提醒老祖宗的记忆。这便是前面所讲的瑶族祭狗王时“扣槽群号”而食和“禹步”的目的。另一种保证老祖宗注意的方法,是经常的在装饰上表现着本图腾的特殊形相,以便老祖宗随时随地见面就认识。代表这一种手段的实例,便是龙图腾的“断发文身”的风俗。
为什么装扮得像龙,就不为蛟龙所害呢?龙之不加害于越人,恐怕不是受了越人化装的蒙蔽,而是它甘心情愿如此。越人之化装,也不是存心欺骗,而是一种虔诚心情的表现。换言之,“断发文身”是一种图腾主义的原始宗教行为。断发文身的目的,固然是避免祖宗本人误加伤害,同时恐怕也是给祖宗便于保护,以免被旁人伤害。以上解释,可称为“避害说”。
至于许慎所谓“刺皮为龙文,所以为尊荣之也”,可称为“尊荣说”。这一说似乎与图腾无关,其实不然。就现代人观点看来,人决不以像爬虫为尊荣。这完全是图腾主义的心理。图腾既是祖宗,又是神,人哪有比像祖宗,像神更值得骄傲的事呢!龙之所以有资格被奉为图腾,当然有个先决条件。定是假定了龙有一种广大无边的超自然的法力,然后才肯奉它为图腾;崇拜它,信任它,皈依它,把整个身体和心灵都交付给它。如果有方法使自己也变得和它一样,那岂不更妙?在这里,巫术——模拟巫术便是野蛮人的如意算盘。
(节选自闻一多《伏羲考》)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图腾有两种,混合式图腾可以玄武神兽为例,化合式图腾可以中国龙为例。
B、化合式图腾的形成,往往是实力较强的团族,兼并及同化其他团族的结果。
C、认定图腾动物是祖先,装扮并摹仿其特性与动作,是少数民族的共同标志。
D、图腾是部落子孙的监护神和防卫者,如果是毒虫或猛兽,其护卫功能更强。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人说“马八尺以上为龙”,又说“画龙不成反类狗”,可见在龙的形象中糅合了马和狗的特征。
B、瑶族祭狗王时“扣槽群号”,这个仪式有它的实际作用,现代世界的图腾团族舞会便继承了这个传统。
C、一旦断发文身,模拟成龙,就是模仿了神的外形,能拥有神的无边法力,这便是巫术的如意算盘。
D、龙是一种虚构的生物,但融合众家而成的龙图腾成了华夏文化的基石,中国人至今被称为龙的传人。
(3)、下列选项,最能支持“避害说”的一项是( )A、禹治洪水时,有神龙以尾画地,导水注所当决者,因而治之。
B、五月五日以五彩丝系臂者,辟兵及鬼,令人不病瘟,亦因屈原。
C、每值正朔,家人负狗环行炉灶三匝,然后举家男女向狗膜拜。
D、越人常在水中,故断其发,文其身,以象龙子,故不见伤害也。
(4)、作者强调,无法也不必分清古代传说中的龙蛇,理由何在?(5)、大禹是古史记载中的圣王,而《说文解字》中说“禹,虫也”,请依据本文观点对此加以解释。 -
1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信息时代,数据深刻影响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大数据时代、数字经济、数字强国……数据爆发式增长。
有人说,数据是透明可靠的滤镜,一切可以测量的都应该被测量;也有人认为不尽如此。
你怎么看?请结合生活实际,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
1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直以来,①中小学生睡眠管理和睡眠质量备受关心。②2021年,教育部办公厅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睡眠管理工作的通知》,指出“睡眠是机体复原整合和巩固记忆的重要环节,③对促进中小学生大脑发育、骨骼生长、视力保护、身心健康和提高学习能力与效率至关重要”,④要求小学生每天睡眠时间应达到10小时,初中生应达到9小时,高中生应达到8小时。⑤该文件进一步明确,“中小学校要指导家长和学生,制订学生作息时间表,⑥在保证学生睡眠时间要求前提下,⑦结合学生个体睡眠状况、午休时间,⑧合理确定学生晚上就寝时间”。
无论成人还是儿童,一个好的午休,可以提高工作学习效率,让下午精力充沛。尤其是到了夏季,白天时间变长,孩子们晚上睡觉时间普遍推后,晚上睡眠时间减少,(甲),下午上课时就很容易昏昏欲睡。老师们面对A的学生们,要想出各种招数来帮助学生“提神”。在这种情况下,良好的午休就变得B。
“文武之道,一张一弛。”只有张弛有度,才能保障青少年身体健康成长。一方面学生和家长应做好居家的睡眠管理,尽量保证青少年健康成长所需的睡眠时间;另一方面,(乙),减缓学生白天长时间连续学习产生的疲劳。
近年来,随着教室空间和教育装备的改进,各地已涌现出不少学校午休“躺睡自由”的案例。创造条件让学生午休躺睡,获得更优质的午休体验,从技术、投入上来看都已经不再是难题。“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及学校不妨发挥主观能动性,做好这一事关下一代身心健康的好事、实事。
(1)、下列句子中的“可以”与文中加点的“可以”,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我没说你可以走了。你不会真的以为我会让你就这么走掉吧。 B、一个基因可以拯救一个国家,一粒种子可以造福万千苍生。 C、近来热播的《长安三万里》堪称天花板级别国漫,很可以看一看。 D、爱农很少有功夫谈闲天。他办事,兼教书,实在勤快得可以。(2)、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文中第一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4)、请在文中括号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5)、简述第二自然段的主要内容。要求使用包含因果关系的句子,表达准确流畅,不超过45个字。 -
15、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各题。
老将一首
刘克庄
昨解兵符归故里,耳听边事几番新。
偶逢戏下①来犹识,欲说辽阳记不真
儿觅宝刀偏爱惜,奴吹芦管②辄悲辛
夜寒忽作关山梦,万一君王起旧人。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老将归乡后仍不时关注边关的新情况,他虽然已被解除兵权,却无法真正放下。 B、“欲说”表明老将想要倾诉,只可惜年岁已老,记性变差,空余无法言说的悲伤。 C、宝刀、芦管这些事物能勾起老将对边关岁月的回忆,并触发他内心的多种情感。 D、诗歌从多个角度刻画一个暮年英雄的形象,于落魄中见气节,于细微处见深情。(2)、最后一联写出了老将的复杂心态。请结合诗句分析。 -
16、阅读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汉兴,接秦之弊,作业剧而财匮。至今上即位数岁,汉兴七十馀年之间,国家无事,非遇水旱之灾,民则人给家足,都鄙廪庾皆满而府库馀货财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当此之时,宗师有士公卿大夫以下,争于奢侈,无限度。及匈奴绝和亲,兵连而不解,天下苦其劳,而干戈日滋。财赂衰耗而不赡。从建元以来,用少,县官往往即多铜山而铸钱,民亦间盗铸钱,不可胜数。于是悉禁郡国无铸钱,专令上林三官铸。今天下非三官钱不得行,诸郡国所前铸钱皆废销之。而民之铸钱益少,计其费不能相当,唯真工大奸乃盗为之。是时山东被河灾,及岁不登数年,方一二千里。天子怜之,下巴蜀粟以振之。元封元年,桑弘羊领大农。弘羊以诸官各自市,相与争,物故腾跃,乃请置大农部丞数十人,分部主郡国,各县置均输盐铁官。置平准于京师,都受天下委输。大农之诸官尽笼天下之货物,贵即卖之,贱则买之。如此,富商大贸无所牟大利。则反本,而万物不得腾踊。故抑天下物,名曰“平准”。天子以为然,许之。一岁之中,太仓满,民不益赋而天下用饶。是岁小旱,上令官求雨。卜式言曰:“县官当食租衣税而已,今弘羊令吏坐市列肆,贩物求利。烹弘羊,天乃雨。”
(节选自《史记•平准书》)
材料二:
青苗、均输、市易、方田诸役,相继并兴,号为新法,颁行天下。立淮、浙六路均输法。条例司言:“今浙、淮发运使实总六路赋入,凡上供之物,皆得徙贵就贱,因近易远。庶几国用可足。民财不匮。”诏以发运使薛向领均输平准。范纯仁言:“令乃效桑弘羊行均输之法。而使小人掊克生灵,敛怨基祸。事大者不可速成,傥欲事功急就,必为奸佞所乘。”留章不下。
(节选自宋史纪事本末•王安石变法》)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都A鄙B廪C庾D皆E满F而G府H库I馀J货K财L京M师N之O钱P累Q巨R万S贯T朽U而V不W可X校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干戈”运用了借代修辞,与《过零丁洋》中“干戈寥落四周星”的手法不相同。 B、“方”意为方圆,与《鸿门宴》中“如今人方为刀俎”的“方”意思不相同。 C、“振”意为赈济,与《谏太宗十思疏》中“振之以威怒”的“振”意思不同。 D、“敛”意为招致,与《促织》中“成不敢敛户口”的“敛”意思不同。(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奢侈攀比过度造成朝廷财用匮乏,天下百姓劳役繁重,苦不堪言,使西汉再次陷入了立国之初的困境。 B、针对民间私铸、盗铸钱币问题,西汉朝廷下令禁止郡国和民间私铸钱币,改由国家统一铸造,并废除郡国所铸钱币。 C、桑弘羊认为百姓经商会相互争利,造成物价上涨,于是建议增设大农部丞、平准官等负责平抑物价,得到皇帝支持。 D、王安石效仿桑弘羊的均输政策,在准、浙六路推行均输法,由发运使总管赋税收入,以期国家财用充足,百姓富足。(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弘羊以诸官各自市,相与争,物故腾跃。
②事大者不可速成,傥欲事功急就,必为奸佞所乘。
(5)、卜式如何评价桑弘羊的改革?与《答司马谏议书》中司马光对王安石的哪一点责难相似?请简要说明。 -
1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老牛
余华
苦根①死后第二年,我买牛的钱凑够了,看看自己还得活几年,我觉得牛还是要买的。牛是半个人,它能替我干活,闲下来时我也有个伴,心里闷了就和它说说话。①牵着它去水边吃草,就跟拉着个孩子似的。
买牛那天,我把钱揣在怀里走着去新丰,那里是个很大的牛市场。路过邻近一个村庄时,看到晒场上转着一群人,走过去看看,就看到了这头牛,它趴在地上,歪着脑袋吧哒吧哒掉眼泪,旁边一个赤膊男人蹲在地上霍霍地磨着牛刀,围着的人在说牛刀从什么地方刺进去最好。我看到这头老牛哭得那么伤心,心里怪难受的。想想做牛真是可怜。累死累活替人干了一辈子,老了,力气小了,就要被人宰了吃掉。
我不忍心看它被宰掉,便离开晒场继续往新丰去,走着走着心里总放不下这头牛,它知道自己要死了,脑袋底下都有一滩眼泪了。
我越走心里越是定不下来,后来一想,干脆把它买下来。
我赶紧往回走,走到晒场那里,他们已经绑住了牛脚,我挤上去对那个磨刀的男人说:“行行好,把这头牛卖给我吧。”
赤膊男人手指试着刀锋,看了我好一会才问:“你说什么?”
我说:“我要买这牛。”
他咧开嘴嘻嘻笑了,旁边的人也哄地笑起来,我知道他们都在笑我,我从怀里抽出钱放到他手里,说:“你数一数。”赤膊男人马上傻了,他把我看了又看,还搔搔脖子,问我:“你当真要买。”
我什么话也不去说,蹲下身子把牛脚上的绳子解了,站起来后拍拍牛的脑袋,这牛还真聪明,知道自己不死了,一下子站起来,也不掉眼泪了。我拉住缰绳对那个男人说:“你数数钱。”
那人把钱举到眼前像是看看有多厚,看完他说:“不数了,你拉走吧。”
我便拉着牛走去,他们在后面乱哄哄地笑,②我听到那个男人说:“今天合算,今天合算。”
牛是通人性的,我拉着它往回走时,它知道是我救了它的命,身体老往我身上靠,亲热得很,我对它说:“你呀,先别这么高兴,我拉你回去是要你干活,不是把你当爹来养着的。”
我拉着牛回到村里,村里人全围上来看热闹,他们都说我老糊涂了,买了这么一头老牛回来,有个人说:“福贵,我看它年纪比你爹还大。”
会看牛的告诉我,说它最多只能活两年三年的,我想两三年足够了,我自己恐怕还活不到这么久。谁知道我们都活到了今天,村里人又惊又奇,就是前两天,还有人说我们是——“两个老不死。”
牛到了家,也是我家里的成员了,该给它取个名字,想来想去还是觉得叫它福贵好。定下来叫它福贵,我左看右看都觉得它像我,心里美滋滋的,后来村里人也开始说我们两个很像,我嘿嘿笑,心想我早就知道它像我了。
福贵是好样的,有时候嘛,也要偷偷懒,可人也常常偷懒,就不要说是牛了。我知道什么时候该让它干活,什么时候该让它歇一歇,只要我累了,我知道它也累了,就让它歇一会,我歇得来精神了,那它也该干活了。
老人说着站了起来,拍拍屁股上的尘土,向池塘旁的老牛喊了一声,那牛就走过来,走到老人身旁低下了头,老人把犁扛到肩上,拉着牛的缰绳慢慢走去。
③两个福贵的脚上都沾满了泥,走去时都微微晃动着身体。
我②听到老人对牛说:“今天有庆,二喜耕了一亩,家珍,风霞耕了也有七、八分田,苦根还小都耕了半亩。你嘛,耕了多少我就不说了,说出来你会觉得我是要羞你。话还得说回来,你年纪大了,能耕这么些田也是尽心尽力了。”
老人和牛渐渐远去,我听到老人粗哑的令人感动的嗓音在远处传来,他的歌声在空旷的傍晚像风一样飘扬,老人唱道:
少年去游荡,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
炊烟在农舍的屋顶袅袅升起,在霞光四射的空中分散后消隐了。
女人吆喝孩子的声音此起彼伏,一个男人挑着粪桶从我跟前走过,扁担吱呀吱呀一路响了过去。慢慢地,田野趋向了宁静,四周出现了模糊,霞光逐渐退去。
④我知道黄昏正在转瞬即逝,黑夜从天而降了。我看到广阔的土地袒露着结实的胸膛,那是召唤的姿态,就像女人召唤着她们的儿女,土地召唤着黑夜来临。
(节选自余华《活着》,有删改,标题是编者加的)【注】①苦根:老人福贵的外孙,此时是其唯一的亲人。下文的“有庆”“二喜”等人都是福贵已故的亲人。②“我”是老人福贵故事的听众,前文的“我”其实是福贵在自述自己的故事。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经历了丧亲之痛,老人福贵决定买一头牛,因为牛是半个人,能干活,也能给自己做个伴说说话,来排遣自己的孤独。 B、老人提出买牛时,其他人都笑了起来,是因为他们都以为他在开玩笑,认为一个老人根本没有钱买下这么大一头牛。 C、老人用自己的名字给牛起名“福贵”,为村里人说他们很像而高兴,让牛和自己一起干活,可见他早已把牛当成了自己的家人。 D、故事讲完后,老人拉着牛的缰绳慢慢走去,既抱怨牛今天耕得太少,却又体谅牛年纪大,也是尽心尽力了,体现了人与牛之间的深厚感情。(2)、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句子①中“跟拉着个孩子似的”表现了老人对孩子的喜爱,由此推断苦根的死无疑给他带来了巨大的痛苦。 B、句子②中男人的话暴露出他贪财的本性,与老人救下老牛的举动构成鲜明对比,更突出了老人善良的品性。 C、句子③中一人一牛离去的场景极具画面感,我们仿佛可以看到一人一牛相互依偎着,微微晃动着身体踏上归途。 D、句子④中“黄昏”与“黑夜”的降临给文章笼上了一层绝望悲观的气息,暗示着人生的苦难与生命的渺小。(3)、买牛过程中,老人福贵的心理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请分别加以概括。(4)、文章标题《老牛》是否可以改为《买牛》?请简要分析。 -
1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材料一:
古代小说因地位卑下,作者常攀附经史等强势文体以自高,并在小说中谈文论艺,以示博学,提高小说的品位,因此,小说中蕴藏着丰沛的文论资源,值得挖掘和利用。钱锺书先生早就注意到这一现象,他在《读拉奥孔》一文中说:“把它们演绎出来,对文艺理论很有贡献。”可惜一直未受到学界重视。谈文论艺所涉及的内容很广泛,诗文曲赋、小说戏曲、书画篆刻等无不应有尽有,或由作者直接介入发表,或借小说中的人物代言,其中不乏精辟之见,其价值主要体现在文艺理论和艺术两个方面。
文艺理论价值可从三个方面去认识:其一,发表创作观点。如小说的虚实问题,吴娥川主人《生花梦》第一回中说:(小说)“然不必尽实,亦不必尽虚。虚而胜实,则流于荒唐;实而胜虚,则失于粘滞。”认为小说创作应该合理把握“虚”与“实”之间的“度”。《海游记》第一回卷首诗云:“说部从来总不真,平空结撰费精神。入情入理般般像,闲是闲非事事新。”明确说“不真”就是小说的本质,只要描写“入情入理”,就自然新颖有趣。
其二,品评作家作品。明末清初才子佳人小说盛行,但千人一腔,千篇一律。《红楼梦》第一回借石头和空空道人的对话,斥责“历来野史”和才子佳人小说内容“屠毒笔墨,坏人子弟”“千部共出一套”;又指出“市井俗人喜看理治之书者甚少,爱适趣闲文者特多”;宣称《石头记》乃“实录其事”。徐述夔《快士传》第一回中则分别指出当时佳人才子、神仙鬼怪等小说有“套语”“虚谈”“太腐”“太俗”“太杂”等缺陷。这些评论都目光犀利,首次揭示才子佳人小说程式化形成的深层原因,有开创之功,为后世学人所取资。
其三,传述创作技巧。如《儒林外史》中多次论及八股技法,马二先生称“(八股)文章既不可带注疏气,尤不可带词赋气”。从时代背景而言,八股是士子进入仕途的敲门砖,必须全力以赴,无暇顾及其他。《玉娇梨》中杨御史说:“诗词一道,固是文雅,文人所不可少,然最于举业有妨,必功成名就,乃可游心寄兴。”所以,站在当时的角度,马二先生的话是有道理的。顾炎武亦称明代士子除八股外,“他书一切不观”,北人能诗者“千室之邑几无一二人”。
作为小说的有机组成部分,谈文论艺描写的艺术功能自是题中应有之义。将理论价值与文学功能完美结合的,《红楼梦》堪称典范。如第四十八回写香菱学诗,黛玉称自己喜欢山水诗人,主张写诗不必有太多的束缚,立意最为要紧,若“意趣真”,平仄可以不拘,词句不必修饰。她的文学主张与宝玉相似,宝玉创作《芙蓉女儿诔》,“随意所之,信笔而去,喜则以文为戏,悲则以言志痛,辞达意尽为止,何必若世俗之拘拘于方寸之间哉”。这些诗论继承明人“意趣”至上的主张,又表现了宝、黛的率真个性及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儒林外史》蘧太守和鲁编修的文学观念截然相反。蘧太守教蘧公孙作诗要“吟咏性情”。而鲁编修则从小教女儿做八股,鲁小姐每日涵玩,诗词歌赋“正眼儿也不看它”。这样,就为后来蘧公孙和鲁小姐的婚姻不幸埋下了伏根。明末清初的很多小说都提出诗贵性情,虽是老生常谈,但置于当时的语境中,具有挑战八股和理学的进步意义。
总之,古代小说中的谈文论艺描写,是古代文艺理论生产的一种特殊方式,总体成就虽不能与专论比拟,但其中渗透着作者的创作经验,比一般的学者之论更切合实际,既可丰富古代文艺批评理论,也可借此考察文论的传播和接受状况;而且,一般作为小说中不可分割的部分,发挥着刻画人物性格等艺术功能。因而值得学界关注。
(摘编自万晴川《古代小说中的谈文论艺》)
材料二:
老残对着雪月交辉的景致,想起谢灵运的诗,“明月照积雪,北风劲且哀”两句。若非经历北方苦寒景象,那里知道“北风劲且哀”的个“哀”字下的好呢?这时月光照的满地的亮,抬起头来,天上的星,一个也看不见,只有北边,北斗七星,开阳摇光,像几个淡白点子一样,还看得清楚。那北斗正斜倚在紫微垣的西边上面,构在上,魁在下。心里想道:“岁月如流,眼见斗杓又将东指了,人又要添一岁了。一年一年的这样瞎混下去,如何是个了局呢?”又想到《诗经》上说的“维北有斗,不可以挹酒浆”。——“现在国家正当多事之秋,那王公大臣只是恐怕耽处分,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弄的百事俱废,将来又是怎样个了局,国是如此,丈夫何以家为!”想到此地,不觉滴下泪来,也就无心观玩景致,闷闷的回到店里,也就睡了。
次日早起,闲着无事,到城里散步一回,只有大街上有几家铺面,其余背街上,瓦房都不甚多,是个荒凉寥落的景象。因北方大都如此,故看了也不甚诧异。回到房中,打开书筐,随手取本书看,却好拿着一本《八代诗选》,记得是在省城里替一个湖南人治好了病,送了当谢仪的,省城里忙,未得细看,随手就收在书箱子里了,趁今天无事,何妨仔细看他一遍?原来是二十卷书:头两卷是四言,卷三至十一是五言,十二至十四是新体诗,十五至十七是杂言,十八是乐章,十九是歌谣,卷二十是杂著。再把那细目翻来看看,见新体里选了谢朓二十八首,沈约十四首;古体里选了谢朓五十四首,沈约三十六首,心里很不明白,就把那第十卷与那十二卷同取出来对着看看,实看不出新体古体的分别处来。心里又想:“这诗是王壬秋闿运选的,这人负一时盛名,而《湘军志》一书做的委实是好,有目共赏,何以这诗选的未惬人意呢?”既而又想:“沈归愚选的《古诗源》,将那歌谣与诗混杂一起,也是大病;王渔洋《古诗选》,亦不能有当人意;算来还是张翰风的《古诗录》差强人意。莫管他怎样呢,且把古人的吟咏消遣闲愁罢了。”
(摘编自刘鹗《老残游记》第十二回)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钱锺书先生很早就发现古代小说中蕴藏着丰沛的文论资源,主张“把它们演绎出来,对文艺理论很有贡献”。 B、《生花梦》《海游记》都认为小说创作应合理把握“虚”与“实”之间的“度”,认为“不真”才是小说的本质。 C、明清不少学者及一些文学作品认为,八股取士导致读书人大都阅读面狭窄,读书的功利性太强,缺乏文雅性情。 D、古代小说中谈文论艺的内容很广泛,诗文曲赋、小说戏曲、书画篆刻等应有尽有,可丰富古代文艺批评理论。(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小说作者因自己地位卑下,常常在小说中谈文论艺,以表明自己的博学,并借以提高小说的品位。 B、《红楼梦》首次揭示了才子佳人小说程式化形成的深层原因,给徐述夔《快士传》以启发,赢得学界赞誉。 C、《儒林外史》中蘧太守说作诗要“吟咏性情”,可见明末清初很多小说都提出诗贵性情,具有进步意义。 D、古代小说中的谈文论艺描写,虽然是古代文艺理论生产的一种方式,但其总体成就还是不能与专论相比。(3)、材料一认为古代小说中的谈文论艺描写具有卓越的艺术功能,下列选项中最能支持这一观点的一项是( )A、《野叟曝言》写文素臣讲七律章法:“一诗有一诗之意,无意则浅,有意则深;意显则浅,意藏则深。” B、《孽海花》中,认为王子度的《人境庐》一诗“纵然气象万千,然辞语太没范围,不免鱼龙曼衍”。 C、《玉娇梨》中写道,山东省“读书的虽不少,但只晓得在举业上做工夫;至于古文词赋,其实没人”。 D、《青楼梦》写挹香推重《石头记》的“情思缠绵”和《西厢记》的“文法词章”,十分贴合其个性。(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5)、万晴川认为有些古代小说“借小说中的人物代言,其中不乏精辟之见”。请结合材料二,简要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
1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生命中的镜子
田 鑫
我对镜子,总是心怀敬畏的。
但我却曾故意打碎过一面镜子。
过程是这样的,我正因为一件事情哭得很伤心时,一抬头就看见那面镜子里的另一个我也哭得很伤心,于是,我的伤心就被镜子复制,导致我一时半会儿也没办法从伤心里走出来。
我攥起拳头,冲着镜子上站立的鹤头打过去,咔嚓,原本直立的鹤,随着镜子碎成了很多片。顾不上手的刺疼,我被眼前这些碎片吓坏了,打它之前我并没有考虑过后果,现在它破碎了,我害怕了。镜子像是报复,无数个碎片上,有无数个因惊吓而恐慌的脸。
这是我们家当时唯一的一面镜子,是母亲的陪嫁。现在,它不完整了,这意味着我闯了祸,一顿教训是躲不过了。当天,父亲打完我,找来胶布,把面积比较大的碎片粘连在一起,那只完整的鹤的形象,荡然无存,一面因破损而丑陋的镜子就一直立在我的记忆里。本来清苦的生活,被镜子照出来的时候,更多了破败之感。
经此一事,我怀疑,这面被我打碎的镜子把我们家那点事全部记录下来了,我们家的贫穷、无奈、伤悲以及偶尔的小喜悦,它都一一看在眼里,也记在心里。这让我心里很不是滋味,总觉得有人知道我们的底细,随时准备在我们要紧的时候揭开伤疤,如此看来,我打碎它是正确的。
幼时的我,喜欢躺在麦草垛上看天空,这给了我无穷的遐思空间,以至于我认为,我的文学创作起源于对天空的凝视。我当时就发现,天空其实是一面镜子,它瓦蓝瓦蓝的,还有些晃眼。天空的平面和镜子一样,我想知道从天上看,我躺在草垛上是个啥样子,我就一直盯着它看,却发现这硕大的镜子里,根本没有我。我就在想,镜子里没有我的原因,肯定是天与地离得十万八千里。可不是吗,从地面到天空,孙悟空要用好几个筋斗云呢,哪面镜子能照到那么远呢?
天空这面镜子,太高太远太难以琢磨,我就在大地上寻找镜子。大地有根,大地之上的镜子就不会像天空这面镜子一样神秘莫测。不信你看,湖面这面大大的镜子上,随时等着为万物留下影像。湖面上老有鸟在徘徊,它们臭美地照镜子,跟我的妹妹一样,一件过年的新衣服套在身上,就站在镜子前比画大半天。
大地的镜子,大到看不到边际,小到一滴水,这大小不一的镜子,盯着形形色色的人和物,它们好像担心一不留神就有人从它们的镜面里消失。甚至连天空都到大地上来照镜子,在安静的水面之上,硕大的白云变成了棉花,夜里,月亮还把自己复制到大地上。
曾看到过一种说法:明镜能避邪魅恶祟,凡人家宜悬年夜镜,可避邪魅。后来读书,也发现很多“文学中的镜子”。最厉害的镜子是《西游记》里的照妖镜,为了对付妖怪,大神们多次用到它,可见其威力;元代关汉卿《望江亭》第四折里有这么一句:只除非天
见怜,奈天天又远,今日个幸对清官,明镜高悬。
凡此种种可见,这明镜绝非简单之物,它能照见凡人的面容,也能识破恶人邪魅的伎俩。
在甘渭河一带,“明镜”也是出嫁时必不可少之物,父母会为女儿准备一面圆镜,预示着婚后生活的吉祥顺利。拿一面镜子照亮前路,我的奶奶就这样用过,镜子挂在毛驴头部,阳光照下来,远远看到反射形成的亮点,指引祖母抵达她此生生活得最久的地方。后来,迎亲的队伍从毛驴变成了汽车,中间有一段时间,拖拉机风光了好几年,我至今记着姐姐出嫁的时候,那台头部挂着镜子的拖拉机,发出来的洋洋得意的突突声,和闻起来让人着迷的柴油尾气。
在我们村,祖母把自己活成了最老的那一个,可是我总觉得二十多年来,她的模样没怎么变过。她端坐在炕上,套上顶针,让重孙子穿根针,就低头缝她的被子去了,老花镜都不用。祖母做女红的家什都放在她的嫁妆里,一个漆面很奇怪的木柜,中间镶嵌着一面缺了一角的镜子,一个油漆写上去的双喜字,只剩了一半。我见过很多次祖母从柜子里取东西的场景,却从来没见过她照镜子的样子。我问祖母:“你咋不照镜子?”她不看我,看了一眼柜子,说:“镜子有啥照的,我不照都知道自己有多老。”
我恍然大悟,祖母不照镜子不是怕老,是怕从镜子里看到年轻的自己,看到那个陪了她一辈子最后先她而去的祖父。
(选自《新华文摘》,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写家中的镜子是“当时唯一的一面”,并且还是“母亲的陪嫁”,这使后文父亲教训“我”、粘连镜子等内容更具合理性。 B、文中写天空“瓦蓝瓦蓝的”“还有些晃眼”,表现其明净澄澈;湖面这“大大的镜子”“为万物留下影像”,表现其平静开阔。 C、祖母表示到老年后,自己不愿照镜子,因为这会让她追忆起往昔的经历和曾经的 青春年华,并勾起她对逝去丈夫的深深思念。 D、在甘渭河一带,女子出嫁时要用镜子照亮前路,此时的镜子既是新娘前行的指引,也暗含了亲人对新人婚后生活的美好祝福。(2)、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无数个碎片上,有无数个因惊吓而恐慌的脸”,运用夸张的手法,强化了打碎 镜子后,“我”内心的恐惧。 B、作者在叙写天空这面镜子的时候,以儿童的视角和口吻展现了一个孩童对于天空 的想象,充满了童真和童趣。 C、画线句运用拟人手法,写鸟儿“臭美地照镜子”,既展现了鸟儿在湖面盘旋的画 面,也增加了文章的趣味性。 D、文中写拖拉机发出“洋洋得意”的突突声,柴油的尾气“让人着迷”,以此来表 现姐姐对于未来生活的期待。(3)、作者在文中写“文学中的镜子”这部分内容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4)、作者为什么会对镜子“心怀敬畏”?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
2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越来越甜的水果,是时代对我们的一次精准的“投其所好”。这固然给我们带来更多的满足,但也带来新的问题:口味单一减少饮食乐趣,糖分过多增加健康风险⋯⋯这样的“投其所好”还有很多:越来越“火爆”的网文,越来越“好看”的短视频,越来越“懂你”的算法⋯⋯对此,我们要做出正确的选择。
以上材料引发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