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卷网-试卷题库版本:
全部 统编版(部编版) 人教版 苏教版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俗话说“人靠衣装马靠鞍”,在树木的世界里,绚丽多姿的树皮也如衣裳一般,给不同的树木赋予了不同的“穿衣风格”。每一种树木都像是一个“绿色精灵”,被多彩的树皮装点,这赋予了林界多元的美感。例如,着一身“迷彩服”的白皮松,其幼树树皮呈灰绿色,待其脱落后露出浅黄色,随着时间推移,逐渐变为黄褐、红色,展现出迷人的色彩;彩虹桉树,则身披五颜六色的外衣,水分充足时,它毫不吝啬自己的美丽,用“撞色拼接”向人们展示自然魅力;而“火烧木”罗浮柿,则以黑褐色的树皮傲视群芳,宛如穿着黑天鹅晚礼服的公主,显得高贵冷艳。

    ①,树皮的不同形态特征还赋予了树皮纹理之美。朴树的树皮光滑无痕,展现出平滑之美;黄连木的外皮呈现出鳞状开裂的形态,展现出独特的开裂之美。此外,还有些树皮的形态各异,如眼睛状的枝痕、圆环形的叶痕等,都散发出象形之美。这些形态各异的树皮是树木与自然环境长期协同进化形成,也使树皮形态整体上趋于达到完美。

    林林总总的树皮千姿百态,但你以为它仅仅是件美丽的“皮囊”?不,树皮还承担着运送养料的重要功能。叶子通过光合作用制造的养料,通过树皮里的韧皮部组织被输送到根部和其他器官。如果韧皮部受损,树皮被大面积剥掉,新的韧皮部来不及长出,树根②。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人怕伤心,树怕剥皮”。

    (1)、下列句中的“通过”与文中加点的“通过”,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冀申调动,没有通过局党委,你为什么放他走? B、我们又在通过一片洼地,水从脚腕没到膝盖了。 C、当时许多优良的稻麦品种都是通过这种方法选育出来的, D、请唐先生宣布《保国会草章》,请往会诸君通过,以便进行。
    (2)、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
    (3)、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4)、文中画横线的部分,如果写成“彩虹桉树的树皮五颜六色,水分充足时,更容易呈现出多样色彩”,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5)、请结合语段内容写一则倡导语,倡导人们爱树护树,要求使用“让字句”,字数不少于30字。
  • 2、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牧《阿房宫赋》中,“”八个字同时写到了美玉、黄金、珍珠等。
    (2)、书法和茶道是中国传统优秀文化中的精华,陆游的《临安春雨初霁》中,“”两句同时写到了书法和茶道。
    (3)、墨子说:“尚贤者,政之本也。”从古至今,选贤任能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根本,人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古诗词中也常有蒋重贤才的句子,如“”。
  •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过平望①

    范成大

    寸碧②闯高浪,孤墟明夕阳。

    水柳摇病绿,霜蒲蘸新黄。

    孤屿乍举网,苍烟忽鸣榔③。

    波明荇叶颤,风熟苹花香。

    鸡犬各村落,莼鲈近江乡。

    野寺对客起,楼阴濯沧浪。

    古来离别地,清诗断人肠。

    亭前旧时水,还照两鸳鸯④。

    [注]①平望:在今江苏省吴江市南四十里,是运河所经处。本诗为诗人离家赴临安水路经过平望时所作。平望是诗人故乡。②寸碧:远方的景物。③鸣榔:渔人捕鱼时,用长木敲船舷作声,惊动游鱼,使鱼落网。④唐代徐月英《送人》:“惆怅人间万事违,两人同去一人归。生憎平望亭前水,忍照鸳鸯相背飞。”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第一句写诗人在船行驶时遥望远景产生的错觉:诗人在船上,远方景物仿佛扑面而来。 B、三、四句从规觉角度写秋景,水柳病绿,霜蒲新黄,对仗工整,动静结合,意境萧瑟。 C、五、六句写渔人在孤屿边举网、在船上鸣榔的场景,透露鄙弃仕途、退隐江湖的渴望。 D、全诗扣住“过”字描写水路行经平望的见闻感受,写景呈现出江南水乡的鲜明特点。
    (2)、本诗末尾四句与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末尾四句(“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在思想情感内涵方面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分析。
  • 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酒香戏外

    曾瓶

    高明远在轩辕宫附近开酒坊,既酿酒,也卖酒。高明远卖酒有规矩,每天最多卖三十斤,每人最多卖二斤。每天卖完酒,高明远就去三泸茶园。

    高明远去三泸茶园看戏,买票,有讲究。如果是陈三卿的戏,必买一个好位子,似乎离陈三卿越近越好,不怕花钱。如果没有陈三卿的戏,不管是哪个名角,都花最少的钱,进园即可。

    相传, 陈三卿刚到三泸茶园演出,因相貌平平,脸上还有麻点,同行和观众并不看好。她演的是《挑帘打饼》。陈三卿一出场, 步法身段,时如蜻蜓点水,螃蟹行沙; 时如电闪风掣,云行雨骤; 时如垂柳摇曳,时如海棠婀娜。看戏的人,刚开始漫不经心,殊不知待几步金莲挪动,眼睛和耳朵,全到了陈三卿身上。一场戏下来,陈三卿让台下观众似醉如痴,掌声如雷。

    ①那天,高明远在观众席。

    陈三卿有了名气,常有人请她到家中唱戏。为了热闹喜庆,名角要向主家献酒。陈三卿献上手中酒壶,必盛高家酒。

    城隍庙北边的张记桐油店张老板,母亲七十八岁,生了病,临时决定,提前替母亲办八十大寿,冲冲病痛; 也临时邀约,请陈三卿来唱戏喜庆喜庆。 因是临时,一时难以凑上那么多高家酒。陈三卿也直率, 问张老板,我那几杯,应该准备好了吧? 张老板直点头。其实,张老板藏有心眼儿,他就不信,你陈三卿,能把酒城这家那家的酒喝出来?

    锣鼓敲得昂扬激烈,唢呐吹得高亢喜庆,陈三卿端着酒献老寿星,她执酒壶,捧酒杯,正陪饮,酒刚进嘴,即如彩虹般喷射而出。陈三卿笑盈盈的脸陡然间结满冰霜,冷冰冰地说,不是高家酒!

    张老板惊讶得嘴都合不拢,正要狡辩,陈三卿卸妆,对张老板拱拱手,告辞走人。

    张老板还装着什么都不知道的样子,问,陈师傅,怎了?

    陈三卿不停脚,说,你坏了我的规矩。

    这事,很快传开了。 高明远心里鼓胀着一句话:以后,陈师傅,你喝高家酒,收成本价。高明远这话,没机会说。陈三卿喝酒,用不着她到高家酒坊买。

    这天,排轮子买酒的长龙中出现了陈三卿。尽管换了戏装,一眼, 高明远就看到了。嘴巴,差点惊歪了,但很快镇住神,问,陈师傅,今天什么日子,你亲自来? 不管如何掩饰,还是有些磕磕巴巴,语气里,是满当当的惊诧,甜丝丝的欢喜。

    ②陈三卿像还在舞台上,甩出很多笑意,像要把阳光摘下来,给高明远抛过去,说,高师傅,未必你家的酒坊,我就来不得? 得看日子,才来得?

    高明远被晃得有些头晕,说,陈师傅那么忙,完全可以叫人来。陈三卿说,今天得亲自来,其他人来要不得。

    高明远的脑子使劲转,想,今天是什么日子?

    陈三卿说,驻蓝田坝的皮团长,叫卫兵送来信,要下午去他那里唱戏。买上高家酒,带过去,正好。

    望着排着轮子买酒的人头,高明远喊叫起来,陈师傅,前面来,你要去皮团长那边,你先买。

    陈三卿没挪脚步,说,排起,排起,挨着轮子,规矩,坏不得。

    陈三卿不动,高明远没办法。陈三卿前面,排着十好几人。 高明远打定主意,如果到陈三卿那里,酒,卖完了,就去酒坊取,破规矩,也要陈三卿买上。

    运气还好,轮到陈三卿,坛里还有三四斤。高明远问,陈师傅,两斤酒,够不?

    陈三卿眼波如酒般明媚亮堂,边笑,边问,不够又怎样? 规矩,高师傅忘了?

    高明远的脸大红一片,他心里有些抱怨,你就不能找一个人和你一起来? 规矩是死的,人是活的嘛!

    陈三卿像根本不知道高明远的心思,说,够了。多了,误事。

    陈三卿接过高明远递过来的酒坛,那是她自带的一个翡翠绿瓷坛,从手袋里拿出一张戏票,递给高明远,声音像从街石下面飘上来,明天晚上,我的戏!

    戏票上那个座位, 高明远一看,惊讶得不得了。陈三卿的戏,每一次,他都买最好的位子,不怕多花钱。陈三卿给的票上那个座位,花钱都买不到。那种座位,留给重要人物,不是钱不钱的问题。 自己是重要人物? 高明远的心,跳上跳下。

    《杀端方》,高明远看过,讲的是清末同盟会联络鄂军起义,杀了端方,掀翻了大清朝的事。高明远看过的《杀端方》,不是陈三卿演的,陈三卿演这出戏,演什么角色? 端方?议员龚向全?

    陈三卿笑,到了,就知道了。

    ③陈三卿的笑声像钻进了陶坛瓷坛,酒香比往日浓了好多。她的眉眼上,似乎挂着什么期许,声音压得很低,说,谢谢你,天天都来捧场!

    高明远像被电击一般,原来,那个台上演出的陈三卿,看到了台下的自己啊! 并且还场场都记得清楚! 高明远拿着戏票,像丢了魂。

    第二天,卖完酒,高明远急匆匆去三泸茶园。卖酒的时候,听人讲,昨晚蓝田坝那边在抓共产党。驻扎在城里的张团长,带着队伍,去蓝田坝那边,冲进皮团长的军营,抓人,还放了枪,打死一个,抓住一个,其余的跑了。高明远三步并作两步往三泸茶园赶。

    刚到门口,看见张贴栏里,贴着一张大大的告示:今天下午,陈三卿演出的《杀端方》,改为王三品演出《思子轩传奇》。

    高明远向卖票的吴跛子打听。他想知道,陈三卿怎么样了? 现在在哪里?

    吴跛子说,哪个晓得?有人说,被张团长带回来关在军营; 有人说,跑了,是共产党,她唱戏是给那些开会的人打幌子。

    ④高明远握着陈三卿送的戏票,呆立在三泸茶园门口。

    不久,“泸顺起义”爆发。1926年12月1日,驻扎在蓝田坝的袁品文旅长以邀请军政长官参加军士训练学校毕业典礼为名,将驻防城区的李章浦旅长诱至蓝田坝逮捕。下午四时,袁品文旅长、陈兰亭旅长宣布起义。

    中午,高明远推开酒坊大门,哪有往日排着长龙般买酒的队伍!

    一人立在酒坊前,冲高明远喊,高师傅,来两斤酒!

    高明远满脸惊喜,你还活着?

    陈三卿一脸灿烂,像被龙透关顶上的朝霞涂过抹过,笑盈盈地说,起义成功,来点酒,好好庆祝!

    仍是那个翡翠绿瓷坛。

    陈三卿接过高明远打好的酒,说,明晚,川南师范,我演《杀端方》。边说,边递一张票过来。

    很多年后,高明远早已离休,坐在轮椅上,酒城党史办的人找到他,送上一份资料,请高老帮忙把关。

    资料写道:陈三卿,女,四川泸县人。1906年生,1924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泸县特支宣传委员、组织委员。1926年12月参加“泸顺起义”,任泸县特支副书记、泸纳军团联合军事政治学校副教导员。1927年4月22日,随起义军在与川黔联军激战中,牺牲于酒城龙透关。

    高明远捧着那份只有三页纸的资料全身不住颤抖,过了很久,才说,我是由她引上革命道路的。

    党史办的人拿着录音笔,他们希望从高明远那里,得到一些珍贵史料。

    沉默良久,高明远才说,她的川剧,唱得真是好!《挑帘打饼》你们听说过吗?《杀端方》你们听说过吗?

    说着说着, 高明远就哼唱起来。眼泪,滴在资料上,像一朵朵清明时节的花。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高明远卖酒有规矩但是又想为了陈三卿打破规矩,体现他作为商人讲人情、灵活变通的一面。 B、陈三卿因张老板冒用高家酒而中途罢演,既表现其品酒水平之高,又说明她对规矩的坚守。 C、“多了,误事”,这既是陈三卿不想多买酒的理由,又暗示她去皮团长那里不仅仅是唱戏。 D、再见到陈三卿时高明远满脸惊喜,流露出对陈三卿的真切挂念,与打探陈三卿消息相照应。
    (2)、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句子①单独句成段,强调高明远在“观众席”,极言普通,与后来看陈三卿的戏必买好位子构成对比。 B、句子②中“甩出”“抛过去”等词语将陈三卿的笑意具象化,彰显出陈三卿阳光热情的心理状态。 C、句子③从高明远的视角表现陈三卿笑声的穿透力,也写出高明远得到陈三卿赠票后内心的欢喜。 D、句子④中手握戏票“呆立”的高明远像一尊雕像,满溢出他得知陈三卿是共产党员时的茫然失措。
    (3)、“酒香戏外”作为文章标题,具有多重意蕴。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
    (4)、高明远对塑造陈三卿这一人物形象有什么作用? 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 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法国作家雨果说:“建筑是石头的史书。”然而此语只适用于欧洲,对于中国而言并不贴切。中国传统建筑以土、木为主要材料,很少使用石材。木材在耐久性方面远逊于石材,所以中西两大文明的建筑给今人留下了截然不同的印象。从古希腊神庙到巴洛克教堂,以石构为主的欧洲建筑遗产蔚为壮观;相比之下,从先秦到明清,以木构为主的中国建筑遗产似乎乏善可陈。因此,自19世纪以来,不少西方学者认为,中国古代建筑只存在于纸(文献)上,或干脆说实物等同于零局这种偏颇的看法曾得到很多中国学者的呼应,继而汇成一股妄自菲薄的洪流。迄今为止,中国石结构建筑的低调表现,仍令很多学者感到困惑。为什么直到明清,在加工条件完备、同时也不无需求的情况下,石材在中国始终未能大规模使用?梁思成曾经给出了一个大致不错的推论:“中国结构既以木材为主,宫室之寿命固乃限于木质结构之未能耐久,但深究其故,实缘于不着意于原物长存之观念。”然而中国人为什么“不着意于原物长存”,这依然是个问题。要接近最终答案,还需要更加全面而深入的思考。

    首先要注意的是,我们并不缺乏石材。在中国广袤的大地上,到处都存在着适合作建筑材料的优良石材,其中最主要的是大理石。大理石原指产于云南大理的白底黑纹的石灰岩,剖面类似水墨山水画,古代常用来制作画屏或镶嵌画,后来泛指一切有花纹的石灰岩,连西方建筑和雕塑常用的白色石灰石也被称作大理石。大理石质感柔美,格调高雅,花色繁多,是建筑、装饰的理想材料,也是雕刻艺术的传统材料。我国大理石矿产资源品种众多,总储量位居世界前列。初步查明国产大理石品种近400个,其中按花色分类主要有如下几种:纯白的有北京房山汉白玉、安徽怀宁白大理石、云南苍山白大理石等,纯黑的有广西桂林桂林黑、河南安阳墨豫黑、山东苍山墨玉、湖南邵阳黑大理石等,红色的有安徽灵璧红皖螺、四川南江南江红、河北涞水涞水红和阜平阜平红等,绿色的有辽宁丹东丹东绿、山东莱阳莱阳绿和安徽怀宁碧波等,彩色的则有云南的春花、秋花、水墨花以及浙江衢州的雪夜梅花等等。

    同时我们也要注意到,在中国古代,适用的木材并非随处都可轻易取得。唐代杜牧《阿房宫赋》中说:“蜀山兀,阿房出。”秦代修建阿房宫,木材就是从四川运到陕西的。随着木材的不断砍伐,优良的大木也日渐稀少,后世华北主要地区很难找到可用之材,以至于要从长江流域搬运大量木材到北方。可见,古代建筑营造并非严格遵循“就地取材”的经济原则。在古代的交通条件下,建筑材料的长途运输是很不经济的。只有当木材的使用超越物质层面,进而成为一种执着的文化选择乃至建筑观念中的要素时,人们才会如此不惜人力、物力地寻找大木建造房子。

    这种选择与华夏民族古老的价值观息息相关。中国自古以来宗教观念较为淡薄,在历史上从未出现过神权凌驾一切的时代。因此我们的祖先有关建筑的基本思考,是从“人本”观念出发的。建筑既然服务于人,其理性和适度的使用就十分重要。从材料的性质上看,木材显然比石材要容易加工得多,用木材建造房屋效率更高、耗时更少。既然如此,花费大力气去建造石头房屋就没有多大必要。《礼记·檀弓上》记载,宋国司马桓魋命人为自己制造石棺,加工三年尚未完成,这充分说明石材加工之不易。他的这种行为,遭到了孔子的批评和咒骂,说他这样奢侈浪费,还不如死了快点腐烂为好。可见对于务实的中国人来说,费大力气建造石头建筑是奢侈的表现,无法被崇尚节俭的主流价值观接受。但在西方古代社会,建筑既然服务于“神”,自当与神一样永恒,因此木材不耐久的特性无法满足西方人对建筑永恒纪念性的追求,坚固而不易腐蚀的石材才能得到他们的青睐。

    中国传统哲学也未曾认真看待“永恒”这一命题,儒、释、道三家学说大体上都认为“万物无常”,真正永恒的只有变化。这种“常变”和“循环”的观念,使得木材不耐久的特性成为对于中国人来说并非严重的问题。建筑服务的主体是人,而人处在不断的繁衍更替之中。不同时代、不同身份的人对建筑有不同的需求,建筑也应该新陈代谢,没有必要永恒不变。建筑物破旧了,后代自会修缮,倒塌了,后代自会重建,这是一个不断循环、推?,陈出新的自然过程。我们实在不必考虑过于久远的未来,能更好、更便利地满足当时人的需求更为重要。一条常见的禅宗偈语,准确地表达了一个固有的中国观念:“佛法因缘生,缘灭法亦灭。”人生短暂,只有死亡才是永恒的。所以,陵墓建筑在功能上提出了耐久的需求,在意象上更与永恒相关,这里便成了中国石材发挥作用的主要场所之一。此外在耐久性要求较高的建筑部件,如铺地、台基、柱础中也曾大量使用石材。由此可知,中国传统建筑在材料选择上是十分理性的。

    (摘编自方拥《中国传统建筑十五讲》)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对以石构为主的古代欧洲建筑来说,雨果的观点“建筑是石头的史书”是正确的,但这句话并不适用于中国传统建筑。 B、大理石因其产地而得名,后泛指“一切有花纹的石灰岩”,它是我国各处都存在的适合作建筑材料的优良石材。 C、建筑营造通常“就地取材”,但从由南方搬运大量木材到北方作建筑材料来看,我国古代使用木材已经成为一种执着的文化选择。 D、陵墓建筑是中国石材发挥作用的一个主要场所,因为只有死亡“是永恒的”,而石材在功能和意象上都与永恒相关。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
    A、我国很多学者无视古代文献中有关建筑的精彩论述,以致认可19世纪以来不少西方学者对中国古代建筑的看法。 B、作者引用杜牧《阿房宫赋》中“蜀山兀,阿房出”的语句,是为了证明古代建筑营造并不遵循“就地取材”的经济原则。 C、虽然在耐久性方面木材远不及石材,但中国传统建筑依然以木材为主要材料,这与华夏民族古老的价值观念有关。 D、中国传统哲学未曾认真看待“永恒”这一命题,这最终会对古代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产生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原文第四段观点的一项是 ( )
    A、中国大地上虽然少见“伟大的建筑”,但绝不能忽略古代深藏于内的建筑思想。 B、古人对木材的执着,并非对石头硬度无可奈何,而是出于独到的自然观念。 C、两汉时期很少有石砌建筑,实在是因为石头过于厚重,难以产生飘逸之感。 D、《墨子·辞过篇》中写道:“圣王作为宫室,便于生,不以为观乐也。”
    (4)、结合原文内容,下列选项对下面这段文字的解读不恰当的一项是 ( )

    中国建筑几千年来顺着中国文化的渐变而渐变,它忠实地反映了中国人的过去。知识分子怎样在世界上求心灵的安顿,统治阶级怎样展示其权力的象征,殷商巨贾如何追求生活的逸乐,都能表现在简单而几近原始的建筑空间架构上,这真是世界建筑史上的奇迹。由于中国的建筑真正与人生结合在一起,几乎不可分割,所以我认为对它比较适当的称呼是“人生的建筑”。

    A、中国建筑不是永恒不变的,它一直受到中国文化变化的影响。 B、研究中国古代建筑,即可彻底了解中国人过去的生活及其观念。 C、从“审容膝之易安”可以窥见知识分子心灵与建筑关系之一斑。 D、西方古代建筑服务于“神”,因此与人生的结合不如中国紧密。
    (5)、司马光在《训俭示康》由说,李沆担任宰相时,府第的厅堂前仅容一匹马转身。有人说厅堂太窄,李沆认为,居第要转给子孙,这里作为宰相的厅堂确实狭窄了些,但作为太祝、奉礼(常由功臣子孙担任的两个小官)的厅堂已经很宽了。请结合本文,简要评析上述历史故事中李沆对于建筑的看法蕴含着哪些观念。
  • 6、作文。

    人一旦喜爱某种东西达到狂热痴迷的程度,其关注点就会集中在那东西上,不知不觉中把其他方面的信息都给忽略了,一些了不起的成就也源于此。

    对此,你有怎样的认识?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看法。要求:①自拟题目;②不少于 800 字。

  • 7、阅读下列文字,回答下列各题。

    不一定是中国文人才痴,小组成员在新闻中也发现了“痴”人。请完成下列题目。

    受台风“杜苏芮”影响,北京自 7 月 29 日开始连续强降雨。北京市防汛办统计,截至 8月 1 日 6 时,27 人失联。记者获悉,失联人员中,找到并确认都安全。这些人为永定河流域投资有限公司员工,都在门头沟下苇甸电站工作,9 人选择继续留守电站。

    (1)、请为该则新闻起一个标题(18 字以内)。
    (2)、下列各选项中,说法有误的是(   )
    A、新闻也叫消息,是报纸上常用的体裁。具有真实性、时效性、准确性等特点,一般由标题、导语、主体、结语等部分组成。导语一般是第一句话或第一段文字。 B、通讯是一种较为详细地报道客观事物或者典型人物的新闻体裁,综合运用叙述、描写、议论、抒情等多种手法,具体形象地报道人物、事件或问题的新闻报道形式。它是记叙文的一种。 C、人物新闻也应强调客观事实,但在新闻客观性的基础上往往还具有一定的倾向性,新闻的倾向性贵在适度。适度的倾向性既能保证新闻的真实性 D、新闻是经新闻媒介传播的,为广大受众所关心的,新近发生的事实或情况信息“真实性”是新闻的基本前提,新闻就是事实。
  • 8、阅读下列文字,回答下列各题。

    记钱锺书与《围城》(节选)

    杨绛

    要认识一部书,还是得认识书的作者本人,最好从小时候起。

    钟书一出世就由他伯父抱去抚养,因为伯父没有儿子。钟书周岁“抓周”,抓了一本书,他比较稚钝,孜孜读书的时候,放下书本,又全没正经,专爱胡说乱道。钱家人爱说他有“痴气”。

    钟书四岁起识字,并已开始囫囵吞枣地阅读家中收藏的《西游记》《水浒传》以及书摊上租来的《说唐》《济公传》《七侠五义》这类小说,看完后便手舞足蹈向两个弟弟演说他刚看的小说。后来我们在牛津时,重多少斤,历历如数家珍。

    钟书在他父亲的教导下“发愤用功”,其实他读书还是出于喜好,只似馋嘴佬贪吃美食:

    食肠很大,甜咸杂进。极俗的书他也能看得哈哈大笑。戏曲里的插科打诨,他不仅且看且笑,

    笑得打跌。精微深奥的哲学、美学、文艺理论等大部著作,他像小儿吃零食那样吃了又吃,他不仅挨着字母逐条细读,见了新版本

    钟书的痴气书本里灌注不下,还洋溢出来。我们在牛津时,他午睡,可是一个人写写 字困上来,便睡着了。他醒来见我睡了,想给我画个花脸。可是他刚落笔我就醒了。他没想 到我的脸皮比宣纸还吃墨,洗净墨痕,以后他不再恶作剧,只给我画了一幅肖像,聊以过瘾。回国后他暑假回上海,大热天女儿熟睡(女儿还是娃娃呢),挨他母亲一顿训斥,他不敢再 画。沦陷在上海的时候,常在一起玩。有些语言在不文明的边缘上,他们很懂事  似的注意避忌。钟书变着法儿,或用切口,诱他们说出来,打呀,闹个没完。他虽然挨了围 攻,每天临睡在她被窝里埋置地雷 , 埋得一层深入一层,甚至砚台或大把的毛笔都埋进去,等女儿惊叫,把被里的东西一一取出。钟书恨不得把扫帚、畚箕都塞入女儿被窝,博取一遭 意外的胜利。这种玩意儿天天玩也没多大意思

    钟书的痴气也怪别致的。他很认真地跟我说:假如我们再生一个孩子,说不定比阿圆好,我们就要喜欢那个孩子了,还从未讲到父母为了用情专一而只生一个。

    钟书写完了《围城》,痴气依然旺盛,但是没有体现为第二部小说。一九五七年春,他的《宋诗选注》刚脱稿,因父病到湖北省亲,他自信还有写作之才,却只能从事研究或评论工作,而且不兴此念了。《围城》重印后,我问他想不想再写小说。他说:兴致也许还有,那只会有遗恨;有条件写作而写出来的不成东西,后悔是你所学的西班牙语里所谓面对真理的时刻 , 使不得一点儿自我哄骗、开脱、或宽容的我自己觉得年纪老了;有些事,除了我们俩,一一记下。

    (1)、阅读文章,完成下表。

    时间

    回忆

    周岁

    抓周抓到书,取名钟书

    四岁

    小时候

    孜孜读书

    ①趁睡着恶作剧,给画花脸

    ➁和讲哪条好汉使哪种兵器,重多少斤,历历如数家珍。

    痴气往往发泄在叔父的小儿小女、孙儿孙女和自己的女儿阿圆身上。

    一九五七年春

    《宋诗选注》刚脱稿,因父病到湖北省亲,路上写诗

    (2)、钱锺书的“痴气”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并分析。
    (3)、《围城》问世之后,颇受欢迎,不到两年就出了三版请在下列两问中任选一个问题进行回答:

    ①请结合本文与《老王》,谈谈你对杨绛的认识。

    ②钱锺书读书“只似馋嘴佬贪吃美食:食肠很大,不择精粗,甜咸杂进”,你是否赞同钱锺书的读书方法,谈谈你的理由。

  • 9、阅读下列文字,回答下列各题。

    【甲】湖心亭看雪

    [明]张岱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更有痴似相公者!”

    【乙】斗鸡社

    [明]张岱

    天启壬戌间好斗鸡,设斗鸡社于龙山下,仿王勃《斗鸡檄》①,檄同社。仲叔、秦一生日携古董书画文锦川扇等物与余博余鸡屡胜之。仲叔忿懑,金其距,介其羽➁者,无遗策。 又不胜。人有言徐州武阳侯樊哙子孙,斗鸡雄天下,能于高桌上啄粟。仲叔心动,密遣使访之,益忿懑。一日,余阅稗史,好斗鸡而亡其国。余亦酉年酉月生,遂止。

    【丙】收尾•飞鸟各投林

    [清]曹雪芹

    为官的,家业凋零;富贵的;有恩的,死里逃生,分明报应。欠命的,命已还;欠泪的,分离聚合皆前定。

    欲知命短问前生,老来富贵也真侥幸。看破的,遁入空门,枉送了性命。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注释】①时诸王斗鸡游嬉兴盛,王勃假托沛王鸡传檄声讨英王鸡,高宗以为是挑拨诸王子,王勃自此漫游蜀中。➁腷膊敪咮(bì bó táo zhòu):腷膊,禽鸟鼓翼声;咮,鸡鸣。

    (1)、解释加点字意思。

    ①湖中得更有此人。

    忿懑。

    (2)、用“/ ”给文中画横线句子断句。

    仲叔、秦一生日携古董书画文锦川扇等物与余博余鸡屡胜之

    (3)、结合【甲】【乙】两文内容,谈谈张岱痴在何处?
    (4)、【乙】文中提到了王勃与武阳侯樊哙的子孙,请任选其一说说张岱写到此人的意图。
    (5)、结合【丙】诗内容,选择诗中所提的一位《红楼梦》中的人物,结合其经历谈谈你对“痴”的理解。
  • 10、在卷帙浩繁间寻觅“痴”,书籍记载历史,最有名的史书《史记》为(体例),分为《本纪》《》《列传》《书》《表》五部分。
  • 11、下列对联所描述的对象,判断不准确的一项是(     )
    A、集群圣之大成,振玉声金,道通中外;立万世之师表,存神过化,德合乾坤。(孔子) B、唐代论诗人,李杜以远,唯有几篇新乐府;苏州怀刺史,湖山之边,尚有三庙旧祠堂(白居易) C、千古素臣垂会绪,三都丽赋诵清芬。(左丘明) D、刚直不阿,留得正气冲霄汉;幽愁发愤,著成信史照尘寰。(司马迁)
  • 12、痴总与文相连,请完成下表。

    诗人

    诗文

    诗情

    吴均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与朱元思书》)

    流连山水之痴

    陆游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梦中报效之痴

    欧阳修

    野芳发而幽香,③。(《醉翁亭记》)

    醉同其乐之痴

    李商隐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贾生》)

    陈与义

     。《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

    渔唱兴亡之痴

    小结

    文人之痴,便是陶醉,是他们看重某一时刻感情的陶醉。因此,“从流飘荡,任意东西”是山川之美与悠游自在之心的碰撞,“⑥ ”是杜甫茅屋被破之现实与忧思百姓之情的交织。人生得一痴,足矣。

  • 13、寻根必有源,请你参与小组的修改讨论,完成简易开题报告。

    “人间自是有情痴”开题报告

    研究目的及意义:自最早的诗歌总集①____起,从“➁____,道阻且长”中,我们便可一窥文人的“痴”之duān ní。“痴”之光辉自先秦始日久岁深,深刻影响中国的文人及文学上千年。“痴”具有超越时空界限的特性,历经众多后世文人的chǎn    shì发挥,仍然历久弥新。通过研究文人的“痴”,对文人及其作品理解更深刻

    研究背景:相关研究大多是研究古代文人画,关于文人及文人作品中“痴”的研究也基本集中在《红楼梦》等少数文学作品中,对于“痴”在不同时间上的共性研究甚少。

    研究内容:何谓“痴”?放不下,看不开,悟不到即为“痴”。在别人眼中“不合时宜,但是文人仍然zhí niù地做。“痴”也是痴迷,古往今来文人的痴迷与爱好也不尽相同。通过研究古人、古代文学作品中的痴,我们能感受到文人情怀,我们又能读出属于时代的结晶。

    (1)、请补全开题报告内容。
    (2)、板块“研究目的及意义”中有一处病句,请加以改正。
  • 1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精神内耗,又称心理内耗,它是指人在自我控制中需要消耗心理资源,当资源不足时,人就处于一种所谓内耗的状态。内耗长期存在就会让人感到疲惫。这种疲惫并非身体劳累导致,而是一种心理上的主观感受,是个体在心理方面损耗导致的一种状态。———百度百科

     材料二:你只有遇到困难才能前进,不可能不遇到困难就往前走,困难往往会造成人的精神内耗,内耗其实就是希望自己做得更好一点。——余华

     如今社会,许多人都面临着“精神内耗”,对此你有何感触?请结合上述材料,写一篇文章,谈谈自己的看法。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 1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1)、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不是古今异义词的一项是( )
    A、臂如平地 B、合抱之木,生于毫末 C、强行者有志 D、有一言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自伐者无功(夸耀) 致知在格物(推究) B、质胜文则野(文饰,修饰) 天下归仁矣(聚集,归顺) C、迩之事父(远) 安而后能虑(思虑周祥) D、敏于事而慎于言(敏锐) 太学之道,在明明德(彰明)
    (3)、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部正确的是

    ①他在警察面前惊恐万状,不时侧目而视,像是等待着对他的最后处理。

    ②好的课堂,一定是教师引领,学生投入,这样才能形成上行下效的良好学风。

    ③他们差强人意的服务质量,不仅给社区居民的生活带来诸多不便,而且有损职能部门在公众中的形象。

    ④由于情势危急,他不得不订下这个城下之盟。

    ⑤日子过得飞快,春意阑珊,转眼就要告别短暂的春天,迎来旺盛的夏天了。

    ⑥我攀过陡峭的崖壁,历尽艰辛,登上绝顶,放眼望去,天无涯际,顿觉自己渺小,登高自卑之感油然而生。

    ⑦萨缪尔·贝克特所写的《等待戈多》属于荒诞派戏剧,“戈多”指西方的上帝,戏剧主题晦涩,让读者不忍卒读。

    A、②③⑤ B、②④⑦ C、④⑥⑦ D、①④⑤
    (4)、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部正确的是

    ①在繁华的都市里,看到沿街乞讨筚路蓝缕的乞丐,你就会觉得十分别扭。

    ②中国古代的典籍汗牛充栋,无论怎样精细的索引,都难免有些疏漏,一些细微的问题往往会进行反复的考订。

    ③老张一家三代,十多年来和睦相处,真可谓举案齐眉。·

    ④清代洪亮吉就曾明确提出过控制人口的主张,这在当时确实是空谷足音,有先见之明。

    ⑤九龙城是个鱼龙混杂之区,你到了那里之后,要特别当心。

    ⑥博物馆里珍藏着大量有艺术价值的石刻作品,上面的各种花鸟虫鱼、人物形象都栩栩如生、美轮美奂。

    ⑦这篇文章语言粗俗,语意不通,空有优秀书籍的名头,简直是一篇不刊之论!

    ⑧八年中,张怀书想方设法资助失学儿童的事,实在是罄竹难书,谁也说不清有多少。

    A、①②④ B、③⑤⑧ C、②④⑤ D、①⑥⑦
  • 1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古人很早就体会到了荷花之美,以及赏荷所带来的美妙感受,并且毫不掩饰自己对荷花的喜爱。这从大量的古诗词中可以看出。譬如那首汉朝乐府“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描述了在茂盛的莲叶间采莲之乐趣。又如南宋诗人杨万里的名句“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道出了荷花之美在于色彩的映衬,在于成片的气势而非一枝独秀。最直接表达这种喜爱之情的,莫过于宋人周敦颐的那篇《爱莲说》,直接以《爱莲》二字写入篇名。除此之外,荷花还是传统国画的重要题材,在中国绘画史上,荷花为主要内容的国画历代精品不在少数。到了近现代,这种热爱仍然在延续。在现代作家朱自清的名篇《荷塘月色》中,清华园里月色下的荷塘美景被展现得淋漓尽致。自古以来入诗、入文、入画的植物不在少数,但是能像荷花这样留下这么多经典作品的,大概不是很多。

        看来,荷花之所以能得到文人雅士的喜爱,一是因为美好的外形,它有着优雅与古典的姿态,它的颜色也很淡雅、清新,给人以美的享受;二是因为所附着的象征意义,荷花亭亭玉立,卓尔不群,有如谦谦君子一般。除此之外,我以为,人们喜爱荷花还有一个重要原因,便是荷花的同生产品——藕和莲子。

    (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以荷花为主要内容的国画历代精品在中国绘画史上不在少数。 B、在中国绘画史上,以荷花为主要内容的国画历代精品不在少数。 C、在中国绘画史上,以荷花为主要内容的历代国画精品不在少数。 D、荷花为主要内容的历代国画精品在中国绘画史上不在少数。
    (2)、把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改写成整句,可以适当增删字词,但不可改变原意。
  •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岂曰无衣?。王于兴师,。与子偕作!(《诗经·无衣》)
    (2)、小轩窗,正梳妆。 , 。 (《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
    (3)、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不亦重乎?  , 不亦远乎?”(《论语·泰伯》)
    (4)、合抱之木,生于毫末; , 。(《老子》)
  • 18、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将进酒

    李白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戏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注】(1)《将进酒》是唐代李白沿用乐府古体创作的古体诗。(2) 这首诗大约作于天宝十一年(752)。距诗人被唐玄宗“赐金放还”已达八年之久。当时,他跟岑勋曾多次应邀到嵩山(在今河南登封市境内)元丹丘家里做客。

    (1)、关于这首诗,下列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中起兴夸张手法的运用颇具特色,如诗篇开头的两组夸张的长句,就有挟天风裹海雨而来之势,诗人以河水一去不返喻人生易老,以黄河的伟大永恒衬托生命的渺小脆弱,具有惊心动魄的艺术力量。 B、“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将人生由青春至衰老的全过程说成“朝”“暮”间事,把本来短暂的人生说得更短暂。 C、全篇诗情大起大落,由悲转乐,转狂放,转愤激,再转狂放,最后结于“万古愁”。“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表现了诗人极度消极颓唐的思想:人生得意时,要尽情地寻欢作乐,别让金杯玉露,空对天上明月。 D、《将进酒》是一首劝酒歌,诗人借题发挥,尽吐郁积在胸中的不平之气,也表达了施展抱负的愿望。“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是诗人乐观自信地肯定自我价值的宣言,流露出怀才不遇和渴望用世的

    感情。

    (2)、结合诗句,请简要赏析本诗的抒情手法。
  • 19、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阅读《古文观止》中的两篇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触龙说赵太后

       赵太后新用事,秦急攻之。赵氏求救于齐。齐曰:“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太后不肯,大臣强谏。太后明谓左右:“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

        左师触龙言愿见太后。太后盛气而揖之。入而徐趋,至而自谢,曰:“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不得见久矣,窃自恕,而恐太后玉体之有所郄也,故愿望见太后。”太后曰:“老妇恃辇而行。”曰:“日食饮得无表乎?”曰:“恃粥耳。”曰:“老臣今者珠不欲食,乃自强步,日三四里,少益耆食,和于身也。”太后曰:“老妇不能。”太后之色少解。

    左师公曰:“老臣贱息舒祺,最少,不肖,而臣衰,窃爱怜之,愿令得补黑衣之数,以卫王宫。没死以闻!”太后曰: “敬诺。年几何矣?”对曰:“十五岁矣。愿及未填沟壑而托之。”太后曰:“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对曰:“甚于妇人。”太后笑曰:“妇人异甚!”对曰:“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曰:“君过矣,不若长安君之甚。”左师公曰:“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媪之送燕后也,持其锺为之泣,念悲其远也,亦哀之矣。已行,非弗思也,祭祀必祝之,祝曰: ‘必勿使反。’ 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太后曰:“然。 ”

        左师公曰:“今三世以前,至于赵之为赵,赵王之子孙侯,其继有在者乎?”曰:“无有。”曰:“微独赵,诸侯有在者乎?”曰:“老妇不闻也。”曰:“此其近者祸及身,岂人主之子孙则必不善哉?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挟重器多也。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多予之重器,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二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太后曰:“诺。为君之所使之。”

    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与齐,齐兵乃出。

    (节选自《战国策·赵策》)

    文本二:

    喜雨亭记

    苏轼

       亭以雨名,志喜也。古者有喜,则以名物,示不忘也。周公得禾,以名其书;汉武得鼎,以名其年;叔孙胜敌,以名其子。其喜之大小不齐,其示不忘一也。

       予至扶风之明年,始治官舍。为亭于堂之北,而凿池其南,引流种木,以为休息之所。是岁之春,雨麦于岐山之阳,其占为有年。既而弥月不雨,民方以为忧。越三月,乙卯乃雨,甲子又雨,民以为未足。丁卯大雨,三日乃止。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忭于野,忧者以喜,病者以愈,而吾亭适成。

        于是举酒于亭上,以属客而告之,曰:“五日不雨可乎?”曰:“五日不雨则无麦。”“十日不雨可乎?”曰:“十日不雨则无禾。”“无麦无禾,罗且荐饥,狱讼繁兴,而盗贼滋炽。则吾与二三子,虽欲优游以乐于此亭,其可得耶?今天不遗斯民,始早而赐之以雨。则吾与二三子得相与优游以乐于此亭者,皆雨之赐也。其又可忘耶?”

        既以名亭,又从而歌之,曰:“使天而雨珠,寒者不得以为襦; 使天而雨玉,饥者不得以为粟。一雨三日,伊谁之力?民曰太守。太守不有,归之天子。天子曰不然,归之造物。造物不自以为功,归之太空。太空冥冥,不可得而名。吾以名吾亭。”

    (选自《苏东坡集》)

    (1)、下列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太臣强谏 强:极力。 B、入而徐趋,至而自谢 谢:辞别。 C、微独赵,诸侯有在者乎 微:无,不。 D、恣君之所使之 恣:听凭。
    (2)、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触龙说赵太后》写的是历史事件,作者运用生动的语言,细致地描绘了人物的行动和对话,形象地揭示了人物内心变化的发展过程。 B、深谙说话艺术的左师触龙并没有像别的朝臣那样一味地犯颜直谏,而是避其锋芒,转移话题,对让长安君到齐国做人质的事从头到尾都只字不提。 C、烛之武和触龙都是婉言相劝,忠言顺耳利于听。烛之武用“敢以烦执事”“君知其难也”“君亦无所害”等婉言相劝。触龙嘘寒问暖“曾不能疾走……窃自恕……”话题轻松,铺设情境,利于接受。 D、烛之武和触龙都善施攻心术。烛之武抓准秦伯担忧“帮晋灭郑后反而惹火烧身”的心理,申明围郑对秦无任何好处,晓之以利害来打动对方。触龙深刻了解赵太后爱子之心,便将心比心,以己子做诱引,动之以情,申明大义。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是一项是( )
    A、既而弥月不雨 弥:满 B、以属客而告之 属客:指斟酒给客人喝。 C、而盗贼滋炽 炽:猖獗 D、虽欲优游以乐于此亭 虽:虽然
    (4)、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即点明用“雨”命名的缘由,与“喜”字紧密结合,且援引历史上三件事,说明有用喜事命名以示纪念的传统,为自己命名亭子作铺垫。 B、文章第二段写了老百姓盼雨的过程:愁雨不来,到盼来了雨然“未足”,到盼来了大雨,万民齐乐官民同欢。这一过程的描写使文章曲折有致。 C、文章第三段没有“水到集成”地写以雨名亭,而是用设问的方式,从反面入手探讨喜雨,更加强化了这场雨的重要性,在对比中更觉雨之可喜。 D、文章的最后,巧借歌唱层层追“功”,作者觉得太守、天子、造物、太空都是没有功劳的,功劳应该归于正好建成的亭子,所以用“喜雨”名亭。
    (5)、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

    ②使吾与二三子得相与优游而乐于此亭者,皆雨之赐也。其又可忘耶?

  • 20、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老杨同志

    赵树理

        收秋时候,县农会主席老杨同志被分配到第六区检查督促秋收工作。老杨同志叫区农会给他介绍一个比较进步的村, 区农会就把他介绍到阎家山去。

     老杨同志天不晌午就到了阎家山,一进村公所,正遇着广聚跟小元下棋。他两个因为一步棋争起来,就没有看见老杨同志进去。老杨同志等了一会,在这争吵中问道:“哪一位是村长?”广聚抬头一看, 见他头上箍着块白手巾,身上是白小布衫深蓝裤,以为是哪村派来送信的,就懒洋洋地问道,“哪村来的?”老杨同志答道“县里。”小元棋快输了,催道:“快走棋嘛!”老杨同志有些不耐烦,便道:“你们忙得很!等一会闲了再说吧!”说了把背包往台阶上一丢。广聚见他话头不对,凑过来搭话。老杨同志才把介绍话给你信上写的是:

    “兹有县农会杨主席,前往阎家山检查督促秋收工作,请予接洽是荷……”

       广聚说了几句客气话,便请老杨同志到自己家里吃饭。老杨同志道:“还是兑些米到老百姓家里吃吧。”广聚还要讲俗套,老杨同志道:“这是制度,不能随便破坏!”广聚见他土眉土眼,说话又那么不随和,一时想不出该怎么对付,便道:“好吧,你且歌歌,我出去看看!”说了,就出了公所去找阎恒元,恒元道:“前几天听喜富说有这么个人,这人你可小看不得!”广聚道:“我请他到家吃饭,他不肯,他叫给他找个老百姓家去吃,怎么办?”恒元道:“把他派到个最穷的家———像老槐树底老秦家,两顿糠吃过来,你怕他不再找你想办法啦?”广聚道:“老槐树底那些人跟咱们都不对,不怕他说坏话?”恒元道:“你就不看人?老泰见了生人敢放个屁?”

       广聚回去就把饭派到老秦家。这样一来,给老秦找下麻烦了。他到东家借盐,到西家借面,老两口忙了一大会儿,才算做了两三碗汤面条。晌午,老杨同志去吃饭。老秦舀了一碗汤面条,毕恭毕敬双手捧给老杨同志道:“先生!到咱这穷人家吃不上好的,喝口汤吧!”老杨同志一边接一边道:“我自已舀! 唉,咱们吃一锅饭就对了,为什么还要另做饭?”老秦老婆道:“好先生!啥也没有,只是一口汤!这几年把地押了,啥也讲不起了!”老杨同志正要问她押给谁,老秦喝道:“你这老不死,可憋不死你!你还记得啥?还记得啥?”老杨同志猜着老秦是怕她说得有妨碍,也就不再追问。

        小福回来了,老秦老婆便揭开大锅开了饭。老杨同志第一碗饭吃完,就走到大锅边,一边舀饭一边说:“我也吃吃这饭,这饭好吃!”老两口赶紧一齐放下碗来招待,老杨同志已把山药蛋南瓜舀到碗里。老秦客气了一会,也就罢了。

        小顺来找小福割谷,向老秦道:“老叔! 人家别人的谷都打了,后晌叫你小福给俺割吧?”老秦道:“吃了饭还要打谷!”老杨同志问道:“你们这里秋收还是各顾各?农救会也没有组织过互助小组?”小顺道:“收秋可不就是各顾各吧?老农会还管这些事啦?”老杨同志自语道:“模范村,这算什么模范?”家里小女孩听见“模范”二字,便顺口念道:

    “模范不模范,从西往东看。西头吃烙饼,东头喝稀饭。”

        老杨同志听着很有意思,就逗她道:“念得好呀!再念一遍看!”老秦瞪了小女孩一眼。老杨同志没有看见老秦的眼色,仍问道:“谁教给你的?”小女孩指着小顺道:“他!”老秦觉着这一下不只惹了祸,又连累了邻居,劈头打了小女孩一掌,骂道:“可哑不了你!”小顺赶紧拉开道:“你这老叔!小孩们念个那,有什么危险?我编的,我还不怕,就把你怕成那样!”

    吃过了饭,老杨同志知道工作不实在,想先在群众里调查一下,便向老秦道:“我给你帮忙去。”老秦

    说“不敢不敢”,老杨同志却扛起木扫帚跟他们往场里去。

       老杨同志到场子里什么都通,拿起什么家具来都会用,特别是好杨家,不只给老秦扬,也给那几家扬了一会,大家都说“真是一张好木锨”。小顺道:“杨同志!你真是个好把式!家里一定种地很多吧?”老杨同志道:“地不多,可是做得不少, 整整给人家住过10年长工。”……

     广聚依着恒元的吩咐,一吃过饭就来招呼老杨同志,道:“杨同志,咱们回村公所去吧。”老杨同志道:“好,你且回去,我还要跟他们谈谈。”广聚不敢强叫,可又想听听他们谈什么,因此也不愿走开,就站在圈外。大家见他不走,谁也不开口,好像庙里十八罗汉像,一个个都成了哑子。老杨同志见他不走开大家不敢说话, 已猜着大家是被他压迫怕了,想赶他走开,便问他道:“你还等谁?”他呶呶唧唧道:“不等谁了。”说着就溜走了。老杨同志等他走了十几步远,故意向大家道:“没有见过这种村长! 农救会的人到村里,不跟农民谈话,难道跟你村长去谈?”大家亲眼看见自己惹不起的厉害人受了碰,觉着老杨同志真是自己人。

    (节选自《李有才板话》,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内容是老杨同志到阎家山检查秋收工作,主要情节是在村公所遇村长下棋、在老秦家吃饭、在打谷场帮忙,塑造了一个优秀农民干部的形象。 B、村长广聚在与老杨同志的交锋中败下阵来,便去找阎恒元求对策,可见阎恒元同样是阎家山旧势力的代表,是老杨同志需要击败的对手。 C、老秦东借西借,费了很大事才做了两三碗汤面条,可见十分贫困,这与前文阎恒元所说的“最穷的家”“两顿糠”之类话形成了内容上的照应。 D、小顺虽是次要人物,但在小说中有很大作用,一是反衬龙老杨同志平易近人、与群众同甘共苦的个性,二是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情节的发展。
    (2)、对于小女孩念顺口溜的相关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老杨同志发现阎家山不像模范村,口里便说到“模范”,这引出了小女孩的念诵。 B、老杨觉得这个顺口溜和谐悦耳、顺口易记、新颖别致,于是就请小女孩再念一遍。 C、顺口溜深刻揭示了阎家山贫富分化严重的现状,反映了“小顺”们对现实的不满。 D、老秦打孩子一掌是怕惹祸,这与恒元所说的他见了生人不敢乱说话的特点一致。
    (3)、结合本文最后一段,分析小说的语言特点。
    (4)、小说是怎样塑造老杨同志这一形象的2请篇要分析。
上一页 57 58 59 60 61 下一页 跳转